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挖掘方法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谭锋奇 李洪奇 +2 位作者 孟照旭 郭海峰 李雄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1,共7页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要想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创造新的效益,有必要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以获取高性能的地质、油藏、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的预测模型。该方法由特征选择、模型参数优化、性能评估等三大循环组成,...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要想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创造新的效益,有必要将数据挖掘方法应用于石油勘探和开发中,以获取高性能的地质、油藏、储层及流体性质评价的预测模型。该方法由特征选择、模型参数优化、性能评估等三大循环组成,核心技术是将遗传算法用于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通过重复交叉验证得到泛化准确率的无偏估计以及从多种学习方法中优选出最终模型。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水淹层评价为例,研究了6种特征子集方案和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贝叶斯网络及组合学习等5种方法,综合考虑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和生成规则的可操作性,并选择决策树模型作为砾岩油藏水淹级别评价的最终预测模型。与传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比较,采用该数据挖掘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多专业数据;获得丰富的预测模型;探查和发现规律;提高预测准确度,因而能更好地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勘探开发 挖掘方法 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水淹层评价 预测模型 决策树模型 砾岩油藏
下载PDF
中国储量千亿立方米以上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2
2
作者 戴金星 李剑 +6 位作者 丁巍伟 胡国艺 罗霞 陶士振 张文正 朱光有 米敬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23,共8页
至2003年底,中国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以上储量规模的大气田,其中5个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乌审旗、榆林、大牛地、靖边),1个在塔里木盆地(克拉2)。根据150个气样的组分、143个气样烷烃碳同位素和21个气样氦同位素的分析数据,这些大气田... 至2003年底,中国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以上储量规模的大气田,其中5个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乌审旗、榆林、大牛地、靖边),1个在塔里木盆地(克拉2)。根据150个气样的组分、143个气样烷烃碳同位素和21个气样氦同位素的分析数据,这些大气田天然气具有以下地球化学特征①高含烷烃气,低含二氧化碳。烷烃气含量均在90%以上,多数在95%以上,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低于3%,主要在1.5%之下。②烷烃碳同位素组成重,具有煤成气特征。δ13C1值为-38.5‰~-26.2‰,主峰值为-35‰~-32‰;δ13C2值为-35.3‰~-17.8‰,一般为-28‰~-24‰;δ13C3值为-29.9‰~-19.1‰,一般为-27‰~-23‰;δ13C4值为-25.6‰~-20.3‰,一般为-23.5‰~-22‰;δ13CiC4>δ13CnC4。大气田气源岩是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煤系。③3He/4He值为n×10-7~n×10-8,具壳源氦特征。CH4/3He为n×1010~n×1011,说明CH4为有机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大气田 千亿立方米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建设本科主干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石油石化人才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士诚 陈小宏 +3 位作者 胡品慧 吴长春 郭绪强 高秋香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5,共3页
石油大学依托优势学科,深化石油主干特色专业改革,打造了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四个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运、炼制与加工一体化的本科品牌专业;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 石油大学依托优势学科,深化石油主干特色专业改革,打造了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四个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储运、炼制与加工一体化的本科品牌专业;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益。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面,较强的跨专业合作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石化人才 本科 专业建设 国际合作能力 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
下载PDF
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特征综述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本亮 魏国齐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0-202,共13页
中国特定环境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地质构造上具有许多的特殊性。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发... 中国特定环境下发育的前陆盆地和冲断带在地质构造上具有许多的特殊性。在综述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中国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程、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成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变形特征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前陆盆地构造地质发育的5个主要特征:(1)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发生正反转的叠合性,即挤压构造下作为"本体"的前陆层序与拉张构造下作为"基础"的裂谷、断陷盆地之间的叠置;(2)显生宙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发生了4期前陆冲断构造演化的多期性,它们分别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晚期;(3)基于小克拉通基底拼贴后在造山带前缘复活再生的继承性,即统一拼合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导致古造山带的复活,在古造山带边缘发育新生代前陆盆地或前陆冲断带;(4)在空间分布上受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控制发生陆内变形的系统性,在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内构造变形强度、盆地沉降幅度、盆山耦合程度等从内环向外环依次降低,从古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简单、构造变形时间依次变新;(5)前陆冲断带的构造样式由于受边界力学条件和沉积地层介质作用而具有多变性,存在沉积盖层内脆性变形的断层相关褶皱、造山带前缘韧性变形的基底卷入构造、与走滑构造相伴生的基底卷入的断层相关褶皱、盆地内部塑性变形的盐构造。正是因为上述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特征的规律性和复杂性,由此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构造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叠合性 构造多期性 构造继承性 构造变形特征 油气地质特征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增长趋势的预测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杰 车长波 +1 位作者 柳广弟 刘成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18,共3页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 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储量发现过程具有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石油产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用一个周期的单旋回哈伯特模型难以预测其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开发历程,结合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分别采用4个和3个哈伯特旋回拟合石油地质储量发现和产量增长曲线。预测结果显示,2005—2015年渤海湾盆地处于石油地质储量发现高峰期,2015年左右其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后处于下降趋势。实践证明,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具有“多峰”特征的石油地质储量和产量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回 哈伯特模型 储量 产量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研究——以中国南海Q盆地深水区古近系L组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2 位作者 张亚雄 刘长利 李烨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4,共5页
针对中国南海Q盆地深水区古近系L组的地质实际,主要利用地震资料对4个三级层序界面上的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不整合面为该区油气运移输导的主要路径。发育在盆地或凹陷边部的大地层倾角的角度不整合面主要对... 针对中国南海Q盆地深水区古近系L组的地质实际,主要利用地震资料对4个三级层序界面上的不整合面输导体系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不整合面为该区油气运移输导的主要路径。发育在盆地或凹陷边部的大地层倾角的角度不整合面主要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起作用,而发育在盆地或凹陷中心部位的平行不整合面,特别是那些大面积分布的平行不整合界面,对油气的侧向运移输导起主要作用,上述两类不整合面的有机组合完成了油气在时空上的大范围运移输导。结合沉积相展布特征、断层发育特征及烃源岩发育特征,研究发现深水区L组优势运移通道主要发育于凸起边缘不受断层封堵的连片不整合面处,而与这些优势输导体系相连的扇三角洲、斜坡扇、盆底扇、浊积扇及滩坝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输导雄系 深水区 油气成藏 古近系
下载PDF
加强“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潍莲 陈冬霞 +3 位作者 吴欣松 刘成林 高先志 柳广弟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1期101-103,共3页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关键环节。在"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重视实验教学、加强习题教学、增设石油地质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综合实践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关键环节。在"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中通过重视实验教学、加强习题教学、增设石油地质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综合实践的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学 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综合训练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原油裂解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与资源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敏 黄光辉 +1 位作者 王祥 张俊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43,共6页
根据模拟实验所揭示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化学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塔里木盆地实际气藏天然气化学组成的剖析,证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确实存在两种C2/C3与C1/C2、C2/C3与C1/C3、C2/C3与100×C1/(C1-C5)分布关系不同的天然气,认... 根据模拟实验所揭示的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化学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塔里木盆地实际气藏天然气化学组成的剖析,证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确实存在两种C2/C3与C1/C2、C2/C3与C1/C3、C2/C3与100×C1/(C1-C5)分布关系不同的天然气,认为C2/C3与C1/C2、C2/C3与C1/C3、C2/C3与100×C1/(C1-C5)关系图版可作为区分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的有效图版;原油裂解气藏所在地区的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表明,原油裂解气的分布大多与深大断裂或断距较大的断层有关,且古油藏埋深较大;利用正演法和反演估算法对原油裂解气资源量进行计算,得出C2/C3与C1/C2、C2/C3与C1/C3、C2/C3与100×C1/(C1-C5)可以用来判定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裂解气在天然气中所占的比例,并以此确定了台盆区主要气藏天然气混合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裂解气 识别标志 形成条件 资源评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中不同功能区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黄云碧 周家斌 王铁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用撞击式分级采样器同步采集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郊区的2003年四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其中的多环芳烃。两个功能区的PAHs总质量浓度分布趋势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环数PAHs在不同粒... 用撞击式分级采样器同步采集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郊区的2003年四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了其中的多环芳烃。两个功能区的PAHs总质量浓度分布趋势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不同环数PAHs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配比例比较显示,粗颗粒物中2环或3环PAHs的分配比例比其在高环PAHs的比例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多环芳烃 总质量浓度 不同粒径颗粒物
下载PDF
“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9
10
作者 柳广弟 高先志 +1 位作者 李潍莲 陈冬霞 《中国地质教育》 2008年第4期109-112,共4页
本文通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永... 本文通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永恒主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学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工程
下载PDF
北京燕山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规律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洁 林壬子 王占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07年第2期40-43,共4页
采用GC/MS法分析了北京燕山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来源。结果显示:在这些沉积物样中,18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范围在0.3476~4.4781mg/kg之间,平均为2.6675mg/kg,主要特征是在近排污口处含量最大,远离排污口的源头含量较低。除了S... 采用GC/MS法分析了北京燕山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其来源。结果显示:在这些沉积物样中,18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范围在0.3476~4.4781mg/kg之间,平均为2.6675mg/kg,主要特征是在近排污口处含量最大,远离排污口的源头含量较低。除了SA采样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相对较低外,其余采样点多环芳烃分布均匀且含量较高,显著高于长江南京段、辽河及台湾高平等河流含量。对多环芳烃特征组分的比值(荧蒽/芘(F/Py)、苯并(a)蒽/(苯并(a)蒽+■)(BaA/(BaA+Cy))及甲基菲与菲的比值分析表明:该河流表层沉积物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原油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河流 沉积物 分布特征 来源分析
下载PDF
中国南方含油气区构造-沉积类型及其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喆 钟宁宁 +1 位作者 梁狄刚 陈建平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1期51-54,共4页
南方含油气的复杂构造区根据构造—沉积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含油气区的生烃量及非构造运动天然气散失量的化学动力学计算,认为这四种类型含油气区的油气聚集潜力从好到坏依次为:喜马拉雅运动抬升暴露型... 南方含油气的复杂构造区根据构造—沉积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通过对不同类型典型含油气区的生烃量及非构造运动天然气散失量的化学动力学计算,认为这四种类型含油气区的油气聚集潜力从好到坏依次为:喜马拉雅运动抬升暴露型、燕山运动抬升暴露型、反复抬升—沉降型和海西—印支运动抬升暴露—后期浅埋型。主要构造运动发生越晚,对油气保存越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含油气区 构造-沉积类型 油气保存条件 油气潜力
下载PDF
沉积有机质的加氢热解及其地球化学信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建伟 李术元 钟宁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8-654,共7页
用加氢热解(hydropyrolysis)释放高演化源岩干酪根和沥青分子网络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物,在恢复原始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应用于源岩有机质生源确定、成熟度确定、古沉积环境判识以及油/源对比等。实验表明,样品沥... 用加氢热解(hydropyrolysis)释放高演化源岩干酪根和沥青分子网络中共价键结合的生物标志物,在恢复原始有机地球化学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应用于源岩有机质生源确定、成熟度确定、古沉积环境判识以及油/源对比等。实验表明,样品沥青"A"与加氢热解产物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加氢热解产物中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加氢热解具有产物收率高、结构重排少、生物特征保持完整等特点,能够合理地释放出沉积有机质分子骨架中具有原生性的组分,保持完整的原始生物标志物结构和立体化学特征。加氢热解技术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 固体沥青 催化加氢热解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的三角洲沉积微相随机建模研究--以扶余油田二夹五区块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晓锋 彭仕宓 +1 位作者 王海江 李佳利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37-39,42,共4页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 小型三角洲沉积储层厚度薄,砂体的规模小,侧向变化快,主要以砂泥岩间互的形式出现.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具有覆盖面广和采集密度大的优点,以沃尔索相律和沉积微相与地震波阻抗之间的概率关系作为约束,应用序贯指示模拟结合同位协同克里金的方法融合地震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三角洲沉积微相的地质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三角洲沉积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了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沉积微相 地质模型 随机建模 同位协同克里金 波阻抗 扶余油田
下载PDF
裂陷盆地中的构造变换带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25
15
作者 漆家福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4期43-50,共8页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 构造变换带是裂陷盆地中的重要构造变形。讨论了构造变换带的含义、类型及对油气聚集的意义。裂陷盆地主干正断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可以分为同向倾斜、背向倾斜和相向倾斜共3种组合方式;正断层之间的构造变换方式可以分为缓冲式、接力式、消长式、传递式和消减式等5种形式,构成15种类型的构造变换带。不同方式的断裂组合所形成的不同构造变换带类型会随着主干正断层位移的渐进增大发生相应的转变。构造变换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1)它常常是主边界断裂带上地形高差变化较小的部位,是主要碎屑物源注入裂陷盆地的入口处,有利于发育储集层;(2)长期处于盆地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而且近邻生油凹陷,是油气运移指向区带;(3)它是裂陷盆地构造变形相对复杂的区带,有利于发育多种样式的油气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盆地 构造变换带 构造类型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北京北环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勇 赵彦伟 +1 位作者 杨志峰 刘静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50-1454,共5页
开展北京市北环水系生态修复对遏制生态退化、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研究区生态流量、水质和水生态保护目标,设定了维持现状(S0)、污染治理(S1)、低强度综合修复(S2)、中强度综合修复(S3)与高强度综合修复(S4)共5个生态修... 开展北京市北环水系生态修复对遏制生态退化、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研究区生态流量、水质和水生态保护目标,设定了维持现状(S0)、污染治理(S1)、低强度综合修复(S2)、中强度综合修复(S3)与高强度综合修复(S4)共5个生态修复方案。依据模拟结果,运用TOPSIS方法进行优选,结果表明,S2、S3和S43个方案对理想点贴近度分别可达0.73、0.81和0.93,水量、水质、水生态均满足规划目标值要求;依据现实可行性,分别推荐S2、S3和S4为近期、中期与远期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方案 优选 北环水系
下载PDF
中国南海A盆地深水区古近系B组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1 位作者 张亚雄 张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3-597,共5页
运用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针对中国南海A盆地深水区古近系B组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导致层序界面不明显等困难,综合浅水区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相互验证的方法,识别出SB0,SB... 运用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针对中国南海A盆地深水区古近系B组地层地震资料品质差,无井资料、断层复杂、高温高压造成地层破碎导致层序界面不明显等困难,综合浅水区井资料和深水区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相互验证的方法,识别出SB0,SB1,SB2,SB3,SB4等5个层序界面,将B组自下而上划分为SⅠ,SⅡ,SⅢ,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结果表明,各层序界面和层序厚度在盆地和凹陷不同部位特征各异,形成这种特征的地质要素主要是差异沉降作用、局部隆升剥蚀作用以及盆地断陷作用等。发育在层序界面附近的低位体系域的斜坡扇、盆底扇和高位体系域的扇三角洲等是隐蔽油气藏的发育区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格架 层序地层 地震层序 古近系 深水区 中国南海
下载PDF
弘扬传统 开拓创新 科学发展石油地质教育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筱敏 柳广弟 +3 位作者 谢庆宾 陈小宏 吴胜和 庞雄奇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4期41-44,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发展简史,强调在石油地质专业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创新实践了地质工程专业"共基础、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 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发展简史,强调在石油地质专业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创新实践了地质工程专业"共基础、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等石油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培养模式 科学发展
下载PDF
煤炭开发影响地下水资源环境研究一例——平顶山市石龙区贫水化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策 钟宁宁 +1 位作者 陈党义 王清 《能源环境保护》 2006年第1期50-52,共3页
研究了石龙区大规模煤炭开发40余年来地下水水位和水化学场的变化及其原因。从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水质两个方面探讨煤矿开采对本区水资源环境的破坏机理,为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煤炭开发 地下水资源 贫水化 地球化学环境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地区狮子沟组(N2^3)生物气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
20
作者 王金鹏 彭仕宓 +4 位作者 管志强 姜桂凤 徐子远 张道伟 彭德华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地区新近系狮子沟组(N2^3)生物气及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的分析,并选用面积丰度地质类比法估算了生物气资源量,评价了资源潜力。研究表明,N2^3层段气体占δ^13 C1值为-67.3%,C1/(C2+C3)...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地区新近系狮子沟组(N2^3)生物气及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条件的分析,并选用面积丰度地质类比法估算了生物气资源量,评价了资源潜力。研究表明,N2^3层段气体占δ^13 C1值为-67.3%,C1/(C2+C3)为587,气体组份以甲烷为主,含量达98.01%,为生物气特征。而N2^3层段稳定快速的沉积/沉降,寒冷的气候条件和高盐度的水体环境为生物气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气源岩主要为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主要分布在0.2%~0.6%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和Ⅲ型为主。采用面积丰度地质类比法,确定该区类比储量丰度为1.96×10^8m^3/km^2,地质资源量为1262×10^8m^3,而伊深1井于N2^3层段首次获得生物气工业气流,上交控制储量为121.03×10^8m^3,表明研究区具有良好的生物气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伊克雅乌汝地区 狮子沟组 生物气 资源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