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立管内气液两相流流激力实验研究与计算模型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兆洋 何利民 +2 位作者 刘海潇 王丹 张雅馨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4-430,共7页
在海洋油气开发中,随着输送压力和管流速度的不断增大,由管道内流引起的振动问题成为流动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搭建组合立管实验平台,对由气液两相流引起的流激力展开研究。根据持液率信号与实验观测结果,对立管内局部流型进行... 在海洋油气开发中,随着输送压力和管流速度的不断增大,由管道内流引起的振动问题成为流动安全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搭建组合立管实验平台,对由气液两相流引起的流激力展开研究。根据持液率信号与实验观测结果,对立管内局部流型进行划分,对流激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流激力波动主频和最大流激力均方根值Frms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Frms出现在段塞流与搅混流的边界处;随着入口含气率的增大,Frms基本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但对于SSⅡ型严重段塞流,仍然能够产生较大流激力。研究成果可为海洋立管系统的设计、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管系统 气液两相流 流激力 流型 实验研究 计算模型
原文传递
大口径高压力复杂地形管道变形应力检测方法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玉坤 李玉星 +2 位作者 张玉 刘鹏 于文广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2-267,276,共7页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具有超大口径、高钢级(X80)、高压力等级的特点,处于地质活跃的北部冻土与半冻土带,沿线易发生地质灾害,由此而来的非设计载荷会导致管道整体应力水平超过管道应变能力,给管道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采用...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具有超大口径、高钢级(X80)、高压力等级的特点,处于地质活跃的北部冻土与半冻土带,沿线易发生地质灾害,由此而来的非设计载荷会导致管道整体应力水平超过管道应变能力,给管道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采用高精度检测方法测量管道运行期间的应力是对管道进行安全评价的关键。针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实际服役状况,在利用超声LCR波检测管道应力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测量了超声LCR波在X80钢弹性变形及塑性变形中的传播时间,探究了超声LCR波在X80钢弹性变形及塑性变形中的传播规律。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运行之初,形成可靠适用的管道应力测量工程应用技术,为其今后运维中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评价 应力测量 声弹性理论 弹塑性变形
原文传递
掺氢天然气环境CH_(4)对管线钢氢脆的抑制行为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刚 崔振莹 +4 位作者 魏甲强 陈雷 姜堡垒 李东泽 谢常松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3,共8页
H2在管线钢表面吸附并解离是H原子在钢基体中渗透扩散的前提条件,掺氢天然气管道内H2的存在增加了管道氢脆风险。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了管线钢表面H2吸附行为研究,得到不同掺氢比例下CH_(4)与H2混合气的竞争吸... H2在管线钢表面吸附并解离是H原子在钢基体中渗透扩散的前提条件,掺氢天然气管道内H2的存在增加了管道氢脆风险。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开展了管线钢表面H2吸附行为研究,得到不同掺氢比例下CH_(4)与H2混合气的竞争吸附规律,明确了管线钢近壁面CH_(4)的存在对H2解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对于纯气体组分,CH_(4)与H2均具有近壁吸附特性;对于CH_(4)/H2混合组分,CH_(4)具有优先吸附性,显著降低了管线钢表面H2的吸附浓度;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发现CH_(4)与H2在管线钢表面的吸附类型不同,CH_(4)的存在不能阻止H2在管线钢表面的化学分解吸附行为,但可以有效降低H2分子出现在管线钢近壁面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掺氢天然气管道内氢分压无法准确定量反映管线钢表面H2浓度分布,开展相关研究时需考虑气体组分之间的竞争吸附行为。同时,CH_(4)的存在将降低H2出现在管线钢近壁面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氢脆出现的可能。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掺氢天然气管道的氢脆发生机制。(图9,表3,参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管道 氢脆 竞争吸附 浓度分布 吸附能
原文传递
管道内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演化进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9
4
作者 刘翔 王武昌 +4 位作者 张佳璐 李玉星 胡其会 宁元星 刘志明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传统的双欧拉流体模型将水合物颗粒近似为流体相进行两相流动沉积预测,并未考虑流动过程中由相变导致颗粒生成的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在OpenFoam 4.0开源计算软件植入双流体模型、界面面积传输方程、对流换热方程,在考虑水合物颗粒聚... 传统的双欧拉流体模型将水合物颗粒近似为流体相进行两相流动沉积预测,并未考虑流动过程中由相变导致颗粒生成的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在OpenFoam 4.0开源计算软件植入双流体模型、界面面积传输方程、对流换热方程,在考虑水合物颗粒聚并、破碎效率的同时,引入关键的相变源项,根据管内温度场分布实时模拟计算水合物生成量,并在之后的流动沉积过程中加以考虑,而管内沉积层带来的保温效应将反作用于温度场分布,使沉积体出现动态演化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管道入口水合物体积分数的增加,水合物首先沉积在圆管顶部,并呈现边缘化及向心生长;随着管壁过冷度增大,水合物生成量持续增加,但水合物最大粒径却存在明显阈值;不同流动模式中,均匀流状态下管内流动状况最为安全。建议未来研究可联合求解水合物气液固三相流动相关参数,以期为深海水合物浆液开采及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管道 天然气水合物 界面面积传输 相变 沉积
原文传递
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兆铭 陈建磊 +3 位作者 何利民 韩云蕊 罗小明 吕宇玲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6-862,共7页
旋流气液分离器能够实现高气速、高气液比工况下的气液分离,从而满足降本增效的要求。通过调研国内外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的研究成果,对不同类型的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进行了重点评述,从旋流场内液滴破碎机理、分离器内部流场参数等方面... 旋流气液分离器能够实现高气速、高气液比工况下的气液分离,从而满足降本增效的要求。通过调研国内外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的研究成果,对不同类型的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进行了重点评述,从旋流场内液滴破碎机理、分离器内部流场参数等方面论述了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的理论研究进展。结合工程实际需求,提出了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研究中的不足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建立水下旋流气液分离器的独立设计准则;进一步完善液滴在旋流场中破碎与聚合的理论研究;将旋流气液分离器与其他形式的分离器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分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田 气液分离 分离器 液滴 聚合 破碎 旋流场
原文传递
稠油在柱状旋流分离器中分离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兆铭 何利民 +1 位作者 田洋阳 罗小明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25,共7页
针对特高含水时期中国油田在稠油集输方面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低剪切强度的旋流场,利用柱状旋流分离器进行油水预分离,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选择混合模型与RNG k-ε模型对稠油的旋流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稠油的分散相粒... 针对特高含水时期中国油田在稠油集输方面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低剪切强度的旋流场,利用柱状旋流分离器进行油水预分离,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选择混合模型与RNG k-ε模型对稠油的旋流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稠油的分散相粒径、油品黏度、密度、底流比及入口流速等参数对柱状旋流分离器底流口含油率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稠油在柱状旋流器内的分离特性与其他油品不同,其分散相粒径对底流口含油率影响显著,但对压降影响不大;油品密度、黏度对底流口含油率存在不同影响,并在所选黏度的研究范围内存在最佳分离黏度区(750~830 mPa·s);入口流速增大,底流口含油率降低;底流比对压降的影响并不显著,模拟结果与已有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弱旋流场 柱状旋流分离器 分离特性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油田集输系统生产运行参数优化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舒炯 吕宇玲 李红强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8-424,共7页
为实现“接转站—联合站—联合站—首站”四级布站的集输系统更安全、经济运行,以胜利油田某集输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工艺流程一定的情况下,考虑水力、热力等约束,建立基于联合站处理效果的集输系统整体运行参数优化模型,并采用随机试验... 为实现“接转站—联合站—联合站—首站”四级布站的集输系统更安全、经济运行,以胜利油田某集输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工艺流程一定的情况下,考虑水力、热力等约束,建立基于联合站处理效果的集输系统整体运行参数优化模型,并采用随机试验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在满足外输原油含水率、污水含油量的前提下,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的集输系统节约成本1771元/d、总能耗降低8.3%、集输系统效率提高4%,优化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油田集输系统的实际生产运行提供理论指导,降低生产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集输系统 联合站 优化模型 随机试验法
原文传递
模拟点蚀坑内碳酸氢根的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财林 李玉星 +5 位作者 胡其会 刘兴豪 张家轩 张睿 ESPEJO Cayetano 花勇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24-1130,共7页
CO_(2)腐蚀是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威胁之一,其中点蚀的深度往往大于均匀腐蚀的深度,隐蔽性强,危害尤为突出。为研究点蚀坑内的离子浓度分布,验证现有腐蚀预测模型,采用内标法将碳酸氢根在拉曼光谱中的特征峰与本底溶液水的特征峰组... CO_(2)腐蚀是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威胁之一,其中点蚀的深度往往大于均匀腐蚀的深度,隐蔽性强,危害尤为突出。为研究点蚀坑内的离子浓度分布,验证现有腐蚀预测模型,采用内标法将碳酸氢根在拉曼光谱中的特征峰与本底溶液水的特征峰组成相对积分强度,在0.04~0.6 mol/L范围内建立了相对积分强度与碳酸氢根体积摩尔浓度的定量关系。设计了一套基于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的流动池系统,在流动环境中对X65管线钢模拟点蚀坑不同深度的碳酸氢根体积摩尔浓度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距离坑底500μm范围内,点蚀坑内的碳酸氢根体积摩尔浓度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小至接近体相溶液浓度;当距离大于500μm后,点蚀坑内的碳酸氢根体积摩尔浓度基本保持不变。新提出的点蚀坑内碳酸氢根体积摩尔浓度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可为点蚀理论的发展及腐蚀计算模型的验证提供重要参考。(图8,表2,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 CO_(2)腐蚀 点蚀 拉曼光谱 碳酸氢根 流动池
原文传递
塔式立管气液两相流的压力波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海龙 陈建恒 +4 位作者 赵晓乐 杨东海 何利民 翟兴磊 单从云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4-840,共7页
为了研究深水油气田塔式立管系统气液两相流压力波动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流型下的压力变化特征、压力波动幅值等。室内试验得到了6种流型,每种流型对应特定的压力波动形式,且最大波动幅度出现在严重段塞流向稳定流转变过程中的... 为了研究深水油气田塔式立管系统气液两相流压力波动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流型下的压力变化特征、压力波动幅值等。室内试验得到了6种流型,每种流型对应特定的压力波动形式,且最大波动幅度出现在严重段塞流向稳定流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流型Ⅱ上。通过分析立管底部的最大、最小压力,得出如下规律:压力波动幅值随折算气速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流型的转变对气速的敏感性高于液速。通过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和累计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DF)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系统压力的PDF和CDF曲线在各种流型下的分布形态:下倾管底部压力PDF曲线在严重段塞流下高压区单峰特征显著;过渡流型下左右两峰相当,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稳定流型下峰值数量增加、压力范围集中;CDF曲线在高压区的拐点与PDF曲线的峰值对应。跨接管底部压力PDF曲线峰值均处于低压区,且中间高、两端低。在严重段塞流下,曲线呈现双峰和三峰分布,稳定流表现为单峰对称分布。结合压力PDF和CDF曲线可辅助分析和判别流型,并直观获得塔式立管系统压力概率分布特征,以此作为其疲劳损坏和安全评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立管 气液两相流 压力波动 PDF CDF
原文传递
基于混合工质的中间介质气化器参数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硕 韩辉 +2 位作者 李玉星 孙崇正 闫彦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中间介质气化器IFV(Intermediate Fluid Vaporizer)是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关键换热设备。基于传热理论,建立了多换热器的耦合换热计算模型,并采用混合工质作为中间介质,研究了运行参数对气化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混... 中间介质气化器IFV(Intermediate Fluid Vaporizer)是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关键换热设备。基于传热理论,建立了多换热器的耦合换热计算模型,并采用混合工质作为中间介质,研究了运行参数对气化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混合中间介质饱和温度对气化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合海水温度波动的敏感性分析,优选了混合中间介质的最佳饱和温度范围为256~265 K,此时IFV总换热面积较小且变化受海水温度波动影响较小,运行更稳定,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系数较高,IFV换热性能较好。通过研究海水在调温器内的温降变化对IFV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优选了海水在调温器内的温降范围为0.6~1.2 K,此时各换热器的UA值(换热系数U与传热面积A之积)和热负荷均表现为高量,热流密度较大,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较好,且IFV的总换热面积变化控制在最小换热面积的10%以内,各换热器所占比例均为20%~50%,更有利于提高IFV运行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且推荐换热器间热负荷比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介质气化器 饱和温度 换热面积 混合工质 传热面积 接收终端 海水温度 传热理论
原文传递
无约束条件下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有效体积计算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渊博 王雅真 +1 位作者 刘翠伟 李玉星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9-1305,共7页
天然气泄漏体积是影响管道泄漏爆炸后果的重要因素,受甲烷与空气浓度比例限制,并非所有的泄漏气体均参与爆炸反应。为此,建立适用于甲烷-空气预混气体无约束爆炸峰值超压的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甲烷-空气预混气体体积与峰值... 天然气泄漏体积是影响管道泄漏爆炸后果的重要因素,受甲烷与空气浓度比例限制,并非所有的泄漏气体均参与爆炸反应。为此,建立适用于甲烷-空气预混气体无约束爆炸峰值超压的计算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甲烷-空气预混气体体积与峰值超压的关系,并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得到甲烷参与爆炸反应的有效体积与峰值超压之间的规律,提出有效体积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所建立的数值仿真模型得到的爆炸峰值超压传播时间与实验结果规律一致,爆炸峰值超压衰减规律与已有研究结果相符;甲烷参与爆炸反应的有效体积为实际预混气体体积的0.11~0.12倍,且在实际预混气体体积较大时具有较高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天然气爆炸范围模拟预测、后果评价及防护资源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管道 泄漏 甲烷爆炸 峰值超压 有效体积
原文传递
基于小波变换与神经网络的上倾管流型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爽 李玉星 王冬旭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2-918,共7页
为实现上倾管气液两相流流型的智能识别,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与概率神经网络的流型识别方法。采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室内小型环道试验装置进行气液两相流试验,采集上倾管流型以及相应的持液率信号。运用小波变换对持液率信号进行5级分解... 为实现上倾管气液两相流流型的智能识别,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与概率神经网络的流型识别方法。采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室内小型环道试验装置进行气液两相流试验,采集上倾管流型以及相应的持液率信号。运用小波变换对持液率信号进行5级分解,并对分解后的信号提取标准差作为概率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对试验中获得的分层流、气泡流、段塞流、严重段塞流流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对4种流型的识别效果较好,其整体识别率为96.5%,其中分层流和严重段塞流的识别率高达98%。基于小波变换与概率神经网络的上倾管流型识别方法能够有效克服传统识别方法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仅显著提高了流型识别的准确率,而且识别过程更加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上倾管 流型识别 持液率信号 小波变换 概率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含粉砂四氢呋喃水合物微观结构试验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志军 张佳璐 +2 位作者 解恺 刘翔 王武昌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0,共7页
采用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流道内水合物和粉砂的存在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研究粉砂的存在对水合物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四氢呋喃(Trahydrofuran,THF)为替代介质开展粉砂存在下水合物生成以及分解试验,通过观察水合物的微观... 采用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时,流道内水合物和粉砂的存在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研究粉砂的存在对水合物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四氢呋喃(Trahydrofuran,THF)为替代介质开展粉砂存在下水合物生成以及分解试验,通过观察水合物的微观形态结构分析粉砂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砂与四氢呋喃水合物共存时有游离态、粘附态及包裹态3种存在形式;粉砂的存在会影响水合物的聚集,同时沉积时裹挟到水合物层中的粉砂将会改变水合物层的结构与力学性能、加速水合物的分解,并改变管道中水合物沉积层的脱落方式,从而影响管道中的流动安全。研究成果可为流道内水合物沉积特性分析和流动安全评价提供借鉴。(图9,参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四氢呋喃 粉砂 微观结构 颗粒聚集 沉积
原文传递
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流动及分布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闫彦 刘乐 +3 位作者 高俊杰 徐春雷 李玉星 韩辉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0-1305,共6页
绕管式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过程的主低温换热器,其壳侧工质的流动特性对换热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换热器管外工质的降膜流动规律,建立了三维降膜流动模型,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换热器的静止和海上晃... 绕管式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过程的主低温换热器,其壳侧工质的流动特性对换热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换热器管外工质的降膜流动规律,建立了三维降膜流动模型,基于VOF(Volume of Fluid)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针对换热器的静止和海上晃荡两种工况,研究了雷诺数和管间距对降膜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管间距由4 mm增至10 mm时,平均液膜厚度减小了38.5%;在晃荡工况下,适当增大管间距有利于改善液膜分布情况;改善液膜在管壁的分布、减小液膜厚度有利于提高换热管的综合性能。对于绕管式换热器壳侧液膜在非稳态条件下的情况开展研究,可为换热器结构改进、装置节能降耗、海上抗晃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绕管式换热器 液膜厚度 数值模拟 VOF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