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掺氢天然气喷射火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孔莹莹 胡若炜 +4 位作者 王赛磊 韩辉 段鹏飞 韩金珂 李玉星 《天然气与石油》 2023年第6期1-7,共7页
能源结构转型初期,天然气管道掺氢是一种有效的输氢方式,然而掺氢会提高气体活跃性,在管道泄漏的情况下增加火灾风险。在压力200~800 Pa和掺氢比0~50%条件下开展了掺氢天然气水平喷射火实验研究,以预测和评估其潜在的火灾风险。实验结... 能源结构转型初期,天然气管道掺氢是一种有效的输氢方式,然而掺氢会提高气体活跃性,在管道泄漏的情况下增加火灾风险。在压力200~800 Pa和掺氢比0~50%条件下开展了掺氢天然气水平喷射火实验研究,以预测和评估其潜在的火灾风险。实验结果表明:掺氢后火焰温度升高,最大温差为113℃;在高压下当掺氢比>10%时,火焰温度分布发生明显变化;火焰的推举距离随压力增加而增大,随掺氢比增加而减小;当高压下掺氢比<10%时,掺氢对火焰尺寸影响较小,当掺氢比增加到50%时,火焰长度的最大降幅为13.7%。此外,提出了掺氢天然气火焰长度无量纲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掺氢天然气管道事故后果及火灾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喷射火 火焰尺寸 火焰温度 推举距离
下载PDF
超临界/密相CO_(2)腐蚀环境含水率监测及临界含水率确定
2
作者 李玉星 范鑫鑫 +3 位作者 刘广瑜 王财林 俞欣然 胡其会 《管道保护》 2024年第1期1-11,29,共12页
双碳背景下,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输送是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管道实际输送过程中,受气体净化成本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CO_(2)管道内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分,管道表面微小的粗糙结构可能促使水分在管壁上凝结... 双碳背景下,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输送是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管道实际输送过程中,受气体净化成本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CO_(2)管道内部可能存在一定的水分,管道表面微小的粗糙结构可能促使水分在管壁上凝结,甚至在低温下形成水珠,造成局部区域的含水率升高。H_(2)O与超临界/密相CO_(2)及SO_(2)、NO_(2)等酸性气体发生反应,生成酸性物质,造成管道内壁腐蚀,威胁管道运行。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含水率监测及控制是保障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然而,超临界/密相CO_(2)环境具有高压和微量水的特性,使得传统的电化学测试方法难以适用于此类环境,亟须开发适用于超临界/密相CO_(2)环境的含水率及腐蚀行为监测技术。开发了基于原位电化学噪声的超临界/密相CO_(2)含水率监测技术,进一步结合腐蚀失重实验和表面分析,研究了超临界/密相CO_(2)腐蚀环境中X65钢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腐蚀行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电化学噪声差异,结合点蚀关联因素,明确了电化学噪声特征参数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含水率监测方法。基于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要求,结合电化学噪声技术,确定了超临界/密相CO_(2)环境中的临界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噪声PSD谱图线性区斜率与含水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电化学噪声技术可用于实时监测腐蚀环境中的含水率。电化学噪声获得的腐蚀电流密度与实验测得的腐蚀速率相比,误差小于14%。在此基础上,结合内腐蚀控制规范,提出了超临界/密相CO_(2)输送管道的临界含水率控制要求,分别为780 ppmv和350 ppmv。该研究通过原位电化学噪声测试技术实现了腐蚀环境中含水率的实时监测,提出了临界含水率的控制标准,为现场技术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超临界/密相CO_(2) 临界含水率 电化学噪声
下载PDF
适用于超临界CO_(2)管道的稳态输送水力热力计算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彭世垚 贾启运 +6 位作者 李其抚 路建鑫 谢乃雅 王武昌 钱昊楠 刘罗茜 胡其会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超临界CO_(2)水力热力特性与气液有明显差异,为满足实际CO_(2)管道工艺方案设计要求,需要建立适用于超临界CO_(2)的水力热...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超临界CO_(2)水力热力特性与气液有明显差异,为满足实际CO_(2)管道工艺方案设计要求,需要建立适用于超临界CO_(2)的水力热力计算模型,为CO_(2)管道工艺设计参数选择及方案优选提供理论支撑。基于此,以考虑高程差的管道稳态连续性方程、运动方程、能量方程三大守恒方程为基础,结合相平衡实验选择适宜状态方程计算纯CO_(2)或含杂质CO_(2)的物性参数,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迭代数值求解,通过C++语言采用自适应步长设置来满足实际高程变化影响,自主编程得到了一维非等温考虑地形起伏的超临界CO_(2)管输稳态水力热力计算模型,并分别通过实验和OLGA软件从多个方面验证了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利用建立的模型研究杂质含量及种类对CO_(2)管道稳态输送过程的压降和温降的影响,得到杂质种类对压降和温降的影响规律:O_(2)、N_(2)、H_(2)O、CO、Ar、H_(2)、CH_(4)等杂质对温降数据有相同的趋势,几乎不存在影响;在压降数据上发现H_(2)O杂质会导致压降减少,其余杂质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压降增加,影响程度体现为H_(2)>CO>N_(2)>CH_(4)>O_(2)>Ar。结合CO_(2)的独特性质,针对超临界CO_(2)管道稳态运输的计算不应当忽略高程差的影响,同时也应注意杂质导致的温降和压降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管道 稳态 水力热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高压CO_(2)管道泄漏动态压力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海山 王海锋 +6 位作者 柳歆 路建鑫 胡其会 李玉星 朱建鲁 殷布泽 列斯别克·塔拉甫别克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1期25-30,共6页
高压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腐蚀或外部因素发生泄漏,由于CO_(2)相态复杂,管内压力相应产生复杂动态响应变化,管内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减压波预测、管材韧性止裂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工况下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变化特性,... 高压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可能因为腐蚀或外部因素发生泄漏,由于CO_(2)相态复杂,管内压力相应产生复杂动态响应变化,管内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减压波预测、管材韧性止裂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不同工况下管道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变化特性,基于等熵原理建立了高压CO_(2)管道泄漏管内动态压力计算模型,并结合工业规模CO_(2)管道泄漏实验数据以及HYSYS软件计算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相比HYSYS软件,新建模型对于高压CO_(2)管道泄漏过程压降的预测与实验结果更吻合,平均预测误差为3.9%,表明新建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高压CO_(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压力的动态响应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压CO_(2)管道泄漏过程管内动态减压特征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CO_(2)管道 CO_(2)管道泄漏 动态压力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对管内温压变化的影响实验
5
作者 胡其会 杨腾 +3 位作者 苗青 列斯别克·塔拉甫别克 李兆兰 范振宁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5-994,共10页
【目的】管输CO_(2)不可避免含有杂质,杂质的存在会对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过程管内介质温降、压降、相态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针对大管径工业规模级别的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实验研究较为欠缺。【方法】设计了一套含杂质超临界CO_... 【目的】管输CO_(2)不可避免含有杂质,杂质的存在会对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过程管内介质温降、压降、相态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但目前针对大管径工业规模级别的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实验研究较为欠缺。【方法】设计了一套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节流放空实验装置,研究不同含量的CH_(4)或N_(2)杂质对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过程中主管道和放空管道内温降、压降及相态变化的影响,得到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主管道内流体相态变化趋势图。【结果】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杂质的混入会显著影响管内CO_(2)的充装质量和放空时间,且杂质N2的混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放空管道CO_(2)节流后温度;混入杂质CH或N,均能明显提升放空过程主管道内流体的最低温度,缩小管内流体径向温差,且混入杂质越多,管内流体最低温度越高,径向温差越小;纯CO_(2)、杂质摩尔分数为1%的CO_(2)管道与杂质摩尔分数为3%的CO_(2)管道放空过程中主管道内最低温度位置呈相反规律,纯CO_(2)、杂质摩尔分数为1%的CO_(2)管道放空过程中距离放空管道最远处管内温度最低,而杂质摩尔分数为3%的CO,管道放空过程中管内最低温度则出现在距离放空管道最近处。【结论】研究成果可为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放空系统设计、放空过程干冰预防、管材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超临界 二氧化碳管道 杂质 相态变化 放空
原文传递
高压CO_(2)管道放空及安全泄放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柳歆 王海锋 +5 位作者 杨腾 胡其会 殷布泽 李玉星 朱建鲁 朱振宇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碳中和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一环。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当管道发生泄漏或进行放空作业时,因CO_(2)强节流效应,主管及放空管内可能出现局部低温,... 【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碳中和不可缺少的关键技术,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重要一环。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过程中,当管道发生泄漏或进行放空作业时,因CO_(2)强节流效应,主管及放空管内可能出现局部低温,生成干冰堵塞管道,并使钢管变脆。【方法】利用OLGA软件建立高压CO_(2)管道泄放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国外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OLGA软件在计算压降方面较准确,在计算温降方面相对保守,可用于CO_(2)管道设计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距离高压CO_(2)管道放空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的阀门开度、初始温度及初始压力对CO_(2)管道放空过程中管内低温、相态变化及放空时间的影响。【结果】减小放空阀阀门开度可以防止放空过程中管内温度过低,在选定的放空模拟条件下,不生成干冰的阀门开度应在13.5%,管内温度不低于-30℃时的阀门开度应在4.5%以下;高压CO_(2)管道放空过程中,距离泄放口较远处,对流换热强度小、温降幅度较大;初始温度对于放空过程管内温度影响较大,初始温度越低,放空过程中管内温度越低,生成干冰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在实际工程中应重点关注主管道上距离泄放端较远处管内流体温度,并在放空过程中根据管内温降情况自动控制放空阀阀门开度,减缓放空过程温降速率,对低温密相CO_(2)管道放空需重点关注与防护。(图9,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道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放空模拟 安全泄放
原文传递
中国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对红 李玉星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1-491,共11页
[目的]随着“双碳”目标任务持续推进,中国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作为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托底技术迅速发展,作为CCUS产业链中连接上下游的关键环节——CO_(2)管道工程建设也迎来了黄金... [目的]随着“双碳”目标任务持续推进,中国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作为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托底技术迅速发展,作为CCUS产业链中连接上下游的关键环节——CO_(2)管道工程建设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然而,中国CO_(2)管道工程建设起步较晚,为了推动中国CO_(2)管道工程建设与发展,亟待对CO_(2)管道输送关键难题与核心技术开展系统攻关,并建立CO_(2)管道输送技术标准体系。[方法]基于文献调研对中国CO_(2)管道输送技术发展现状进行梳理评述,从CO_(2)相特性、管输工艺、管道安全、软件仿真、标准规范等方面总结分析了CO_(2)管道输送技术的重要进展,并根据中国的碳源碳汇分布特点对未来CO_(2)管道规划及管输技术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结果]与欧美国家相比,目前中国长距离超临界CO_(2)管道工程较为欠缺,仅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的密相CO_(2)管道工程建成投产,此外大庆石化、吉林石化CO_(2)管道工程处于初步设计阶段,未来CO_(2)管道工程建设将持续加速。[结论]中国的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已拥有一定的技术储备,但在中试试验的测试及理论模型改进方面仍需继续攻关,同时应加速推动相关技术的工程示范应用,完善CO_(2)管道输送技术标准体系,以期为未来区域千万吨级CO_(2)管道运输网络以及区域间CO_(2)干线管道规划建设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超临界CO_(2)管道 管道输送 发展规划
原文传递
初始温压对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泄放的影响实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对红 丛思琦 +4 位作者 胡其会 程磊 列斯别克·塔拉甫别克 韩辉 李兆兰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88,共8页
【目的】工业CO_(2)管道输送一般维持在超临界/密相高压运行,一旦发生管道泄漏,泄漏口附近区域将产生高浓度CO_(2),对周围人员、生物等带来严重伤亡威胁。目前针对CO_(2)管道泄漏影响范围与安全距离的定量分析相关研究较为欠缺。【方法... 【目的】工业CO_(2)管道输送一般维持在超临界/密相高压运行,一旦发生管道泄漏,泄漏口附近区域将产生高浓度CO_(2),对周围人员、生物等带来严重伤亡威胁。目前针对CO_(2)管道泄漏影响范围与安全距离的定量分析相关研究较为欠缺。【方法】为探究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泄漏扩散规律,并得到不同CO_(2)暴露浓度下的安全距离,采用自主设计的大型CO_(2)管道泄放扩散实验装置,开展不同压力、温度条件下的CO_(2)管道泄放实验,分析泄放后扩散区域的CO_(2)浓度变化规律及典型体积分数下CO_(2)的影响范围。【结果】在实验压力与温度范围内,近泄放口处CO_(2)的体积分数主要受射流作用影响,在所有实验工况中,距泄放口5 m处CO_(2)体积分数最高可达70%,距泄放口10 m处CO_(2)体积分数均低于8%。计算得到距离泄放口5 m处体积分数大于4%的CO_(2)泄放持续时间最长达到125.6 s,随着管内压力的升高,CO_(2)体积分数大于4%的泄放持续时间更久。距离泄放口较远处CO_(2)的体积分数受湍流扩散和环境风速、风向的影响,管内压力在7.5~10.5 MPa时,体积分数4%的CO_(2)扩散的最远距离为32 m;管内运行温度为20~40℃时,体积分数4%的CO_(2)扩散的最远距离为20 m。CO_(2)管道泄放后,扩散区温度也会降低,随着初始压力的升高或管内初始温度的降低,扩散区的温降增大。【结论】管内运行压力越高或管内初始温度越低时,CO_(2)的扩散距离越远,但环境风会影响CO_(2)扩散距离。在工业CO_(2)管道发生泄放后,不仅要根据CO_(2)管道运行状态,还要结合环境风速与风向综合考虑来进行危险区域划定。(图11,表1,参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道 泄放实验 浓度扩散 温降
原文传递
“双碳”战略下中国CCUS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77
9
作者 胡其会 李玉星 +5 位作者 张建 俞欣然 王辉 王武昌 殷布泽 龚霁昱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1-371,共11页
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当前能够大规模降低工业CO_(2)排放的有效方式。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CCUS关键环节的发展现状,发现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较成熟,燃烧前捕集技术分离系统较复杂,富氧燃... 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当前能够大规模降低工业CO_(2)排放的有效方式。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CCUS关键环节的发展现状,发现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较成熟,燃烧前捕集技术分离系统较复杂,富氧燃烧技术制氧电耗大,三者要达到工业应用均需继续降低CO_(2)捕集成本及能耗。中国在CO_(2)管输工艺、管输安全及管输标准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但缺乏工程验证和CO_(2)管道技术系列标准;CO_(2)封存项目规模较小,在回注方案、地面工艺系统及CO_(2)泄漏监测等方面尚未到工业化推广要求;CO_(2)在油气田开发、化工生产等领域的利用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利用量较低,未来应从提高封存量和利用量两方面入手,降低CO_(2)封存成本。研究结果可为CCUS工程示范和商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捕集 CO_(2)运输 CO_(2)封存与利用
原文传递
混合建模方法在油气管网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刚 袁子云 +1 位作者 陈雷 左志恒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80-990,共11页
大型油气管网具有源汇节点多、空间跨度大、热力水力过程耦合程度高等特点,导致建模难度大。国家《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指出,管网智能化是未来方向,融合机理知识与数据驱动建模方法,构建物理意义明确、外推泛化能力强的混合模型是实现... 大型油气管网具有源汇节点多、空间跨度大、热力水力过程耦合程度高等特点,导致建模难度大。国家《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指出,管网智能化是未来方向,融合机理知识与数据驱动建模方法,构建物理意义明确、外推泛化能力强的混合模型是实现智慧管网的关键环节。分析机理建模与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的特点,通过融合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协同描述研究对象的物理特性,充分挖掘现场数据内在关联,探索过程变量演化规律,最终建成了机理-数据双驱动的高保真混合模型。梳理混合建模不同结构及其在油气管道行业应用的可行性,阐明了不同应用场景下混合建模的策略,探讨了机理与数据驱动协同建模技术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智慧管网建设提供参考。(图2,参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管网 机理模型 数据驱动模型 混合模型 建模方法
原文传递
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混油信息软测量方法
11
作者 刘刚 袁子云 +5 位作者 孙庆峰 陈雷 李苗 潘元昊 吴昱辰 王子涵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3-1425,共13页
【目的】混油控制是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混油信息则是优化顺序输送管道运行效率的基础数据。现场安装传感器的监测结果存在偏差,且无法满足现场提前获取混油信息的需求;纯数据驱动模型建立的混油软测量方法未考虑管... 【目的】混油控制是成品油顺序输送管道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混油信息则是优化顺序输送管道运行效率的基础数据。现场安装传感器的监测结果存在偏差,且无法满足现场提前获取混油信息的需求;纯数据驱动模型建立的混油软测量方法未考虑管输工艺与仪表测量特性,预测精度欠佳。【方法】通过分析顺序输送管道的管输工艺与测量仪表的监测过程,提出融合物理认知的变分贝叶斯高斯混合回归模型,并结合新一维混油浓度演化模型,构建顺序输送管道混油信息软测量方法:基于站场“硬”传感器(即真实传感器)获取的管输运行参数,建立表征顺序输送混油信息变化规律的高精度“软”传感器,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混油界面的定位、后行油品密度测量值的预测、混油界面密度分布信息的预测。【结果】新建软测量方法具备更好的适用性,混油界面到站时间预测误差较传感器测量方法减少了76.2%,后行油品测量密度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较纯数据驱动软测量方法降低了41.4%,混油界面密度分布预测曲线RMSE低于0.9 kg/m3,且计算耗时少于30 s。【结论】融合物理认知与数据的顺序输送管道混油信息软测量方法可实现混油信息的高效预测,辅助现场操作人员掌握管输批次状态,优化油品批次管理,为顺序输送智慧物流提供技术支撑。(图6,表5,参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 顺序输送管道 混油 软测量 后行油品密度 界面定位 浓度分布 智慧物流
原文传递
连续沉降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鹏 张宇 +4 位作者 李玉星 范佳林 王武昌 胡其会 黄维和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2-341,共10页
【目的】沉降是埋地管道周边常见的地质灾害,严重时可导致管道失效及破坏。研究连续沉降过程中的管土相互作用规律对于保障沉降灾害下埋地管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的连续沉降实验系统开展埋地钢管连续沉降实验,探... 【目的】沉降是埋地管道周边常见的地质灾害,严重时可导致管道失效及破坏。研究连续沉降过程中的管土相互作用规律对于保障沉降灾害下埋地管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自主设计的连续沉降实验系统开展埋地钢管连续沉降实验,探究不同地层土体沉降范围和沉降量下的管土相互作用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分析了连续沉降过程中的管土相互作用演化过程,并通过非线性多元拟合方法,充分考虑沉降、管道、土体等各项参数,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多元拟合。【结果】随着地层土体沉降量的增加,钢管与周围土体逐渐由协同沉降向非协同沉降演变,管道的力学响应经历了增加、卸载、波动、稳定4个阶段。随着地层土体沉降范围增大,管道与其下方土体完全分离所需的地层沉降量增大。当沉降速度较小时,管道最大应力与沉降量随沉降速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沉降速度超过2×10^(-5) m/s后,管道最大应力与沉降量基本保持不变,但相应的地层沉降量明显增加。此外,拟合得到连续沉降条件下埋地钢管最大Von Mises应力预测模型,其计算误差多在10%以内。【结论】不同沉降阶段下的管道力学响应明显不同,并且沉降过程中的地层土体沉降量、沉降范围、沉降速度变化对于管道的力学响应也具有重要影响。此外,研究得到的连续沉降下埋地钢管最大Von Mises应力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能够为连续沉降灾害下的埋地管道安全提供重要判定依据。(图19,表4,参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钢管 连续沉降 力学分析 实验研究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CCUS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内腐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广瑜 支树洁 +5 位作者 柳歆 柴冲 王财林 俞欣然 胡其会 饶世铎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523,共14页
[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长距离CO_(2)管道输送是CCUS技术的重要一环,对于管道安全生产运行而言,管道内腐蚀是威胁CO_(2)管道安全... [目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长距离CO_(2)管道输送是CCUS技术的重要一环,对于管道安全生产运行而言,管道内腐蚀是威胁CO_(2)管道安全的关键问题。[方法]围绕超临界CO_(2)为主相的腐蚀展开调研,综述了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内腐蚀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相关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结果]重点介绍了超临界态和密相态下CO_(2)管道腐蚀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温度、压力等工作参数对水与CO_(2)互溶程度的影响,解释了目前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相互矛盾结果的原因,归纳了主要杂质气体对CO_(2)管道内腐蚀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在不同的CO_(2)相态下,腐蚀产物膜的结构、密度及完整性对腐蚀动力学的影响,整理了适用于超临界CO_(2)环境下的腐蚀特性表征技术,总结了适用于薄液膜超临界CO_(2)环境的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结论]要实现CO_(2)输送管道的安全平稳运行,目前超临界-密相CO_(2)输送管道腐蚀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标准实验流程的建立;杂质耦合作用对腐蚀机理和腐蚀产物膜结构的影响;定量描述腐蚀产物膜的特性对基体的保护作用;水饱和CO_(2)相中薄液膜环境下的腐蚀电化学参数测量与分析;耦合多杂质相互作用下的超临界/密相CO_(2)腐蚀预测模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超临界CO_(2) 密相CO_(2) 腐蚀 腐蚀产物膜
原文传递
N2-CO_(2)二元体系相平衡特性测量及状态方程优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乃雅 闫锋 +3 位作者 朱建鲁 陈俊文 程磊 王启航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5-551,共7页
[目的]杂质的存在会影响CO_(2)的相平衡性质,进而影响CO_(2)管道输送安全。随着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含杂质CO_(2)体系相平衡研究对推广CCUS技术至关重要。[方法]自主设计了一套基于气体、液... [目的]杂质的存在会影响CO_(2)的相平衡性质,进而影响CO_(2)管道输送安全。随着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含杂质CO_(2)体系相平衡研究对推广CCUS技术至关重要。[方法]自主设计了一套基于气体、液体可压缩性差异的含杂质CO_(2)体系相特性测量实验装置,可以在-30~50℃范围内测量并计算含杂质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露点压力。将实验结果与PR方程、GERG-2008方程、BWRS方程、SRK方程、PRSV方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各方程预测精度。[结果]针对不同比例的N2-CO_(2)二元体系,随N2含量增加,各状态方程对于泡点压力、露点压力的预测精度下降。不同温度区间各状态方程预测精度不同,PR方程在0℃以下的泡点压力、露点压力预测精度较高,在0℃及以上,预测精度下降;GERG-2008方程在0℃以下的泡点压力、露点压力预测精度较低,在0℃及以上,预测精度较高;BWRS方程无明显规律性,但对各体系总体预测精度较低;SRK方程在0℃及以下预测精度较低,在0℃以上预测精度较高;PRSV方程在0℃以下预测精度较低,在0℃及以上预测精度较高。[结论]除BWRS方程无明显规律性外,其他方程在不同温度区间表现出不同的预测精度。状态方程优选建议:针对纯CO_(2),在0℃以下推荐使用PR方程,在0℃及以上推荐使用PRSV方程;对于99.5%CO_(2)+0.5%N2的体系,在-20~20℃范围内,推荐使用PR方程;对于96%CO_(2)+4%N_(2)的体系,在-30~20℃范围内,推荐使用PR方程、PRSV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相平衡 实验测量 状态方程
原文传递
成品油管道泄漏次声波监测及信号处理方法
15
作者 尹渊博 李玉星 +5 位作者 杨文 芦澍 张晨 刘翠伟 杨凯 王武昌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5-915,共11页
【目的】随着油气输送管道总里程不断增加,泄漏监测已成为保证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次声波监测因其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维护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但其在成品油管道中的工程应用有待探讨。【方法】基于次声波监测基... 【目的】随着油气输送管道总里程不断增加,泄漏监测已成为保证管道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次声波监测因其灵敏度高、定位精度高、维护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备受关注,但其在成品油管道中的工程应用有待探讨。【方法】基于次声波监测基本原理,自主搭建了液体管道泄漏监测实验装置,分析了不同的泄漏孔尺寸、管道压力以及泄漏点距离工况下,次声波传感器采集信号的特征。分析了db系小波基与sym系小波基1~9层小波变换的信号处理效果;利用信号的15个时域特征与4个频域特征参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建模,以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作为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基于WT-RF(Wavelet Transform-Random Forest)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信号处理与分类。【结果】将新建方法应用于国家管网集团华南分公司某成品油输送管道发现,经过sym2小波基8层分解处理后的次声波信号在时频域具有明显可识别特征,随机森林识别模型结合定位信息可实现生产管道中泄漏工况的误报率、漏报率均为0;在91 km的成品油管道监测区间,定位误差800 m左右,稳定泄漏速率0.0016 m^(3)/s,最小可检测泄漏速率为0.00046 m^(3)/s。【结论】次声波泄漏监测技术在成品油管道测试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其误报率、漏报率均极低,且定位误差小,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该技术在成品油管道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管道 泄漏 次声波 监测 小波分析 随机森林 最小可检测泄漏量
原文传递
适用于超临界CO_(2)管道瞬态过程模拟的软件评价
16
作者 马馨苑 欧阳欣 +4 位作者 朱建鲁 陈俊文 刘罗茜 杨腾 宋光春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599,共10页
[目的]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涉及泄漏、投产等瞬态过程,由于CO_(2)具有特殊的物性和相特性,使得CO_(2)管道瞬态过程模拟难度较大,目前尚缺乏CO_(2)管道瞬态过程数值模拟软件的适应性评价。[方法]选取OLGA与Leda Flow两款主流瞬态模拟软... [目的]CO_(2)管道运行过程中涉及泄漏、投产等瞬态过程,由于CO_(2)具有特殊的物性和相特性,使得CO_(2)管道瞬态过程模拟难度较大,目前尚缺乏CO_(2)管道瞬态过程数值模拟软件的适应性评价。[方法]选取OLGA与Leda Flow两款主流瞬态模拟软件建立CO_(2)瞬态泄漏数值仿真模型,并利用自行搭建的DN200高压CO_(2)管道泄漏实验装置,开展不同相态CO_(2)瞬态泄漏实验,从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相特性等多个角度评价软件的适应性;以中国某长输CO_(2)管道为例,将该CO_(2)管道瞬态投产现场数据与软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从工程角度验证两款软件的适应性。[结果]通过对比泄漏实验结果与软件模拟结果发现,对于两个设定的泄漏工况,OLGA软件泄漏压力计算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5.3%、14.7%,而Leda Flow软件则为16.7%、18.0%,故OLGA软件与Leda Flow软件压力求解准确度相近。OLGA、Leda Flow软件分别存在低估、高估泄漏过程管内最低温度的情况,OLGA软件预测两个测点处最低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1.2%、24.5%,而Leda Flow软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1%、11.1%。对于某CO_(2)管道投产过程中的压力、温度,OLGA软件模拟的结果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2%、6.1%,而Leda Flow软件则分别为1.3%、5.2%,可见两款软件模拟结果与现场数据均较为接近。[结论]在CO_(2)管道泄漏过程中,OLGA软件低估泄漏过程最低温度可保证管道低温安全性,且OLGA软件更适用于CO_(2)泄漏过程中管内压力、温度及相特性的预测;在CO_(2)管道投产过程中,OLGA、Leda Flow两款软件均适用于管内的压力、温度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道 瞬态过程 OLGA LedaFlow 泄漏 投产 适应性评价
原文传递
长周期临氢服役管材适应性评价
17
作者 宁元星 刘翠伟 +6 位作者 李玉星 宋明 张慧敏 陈曲儿 朱梦泽 彭世垚 陈俊文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8-1128,共11页
【目的】随着氢能资源集中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利用长输管道实现大规模输氢因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未来氢能源供应的主要发展趋势。但在管道服役过程中,氢原子进入管线钢后可能诱发多种形式的氢损伤,从而导致管道失效,需评价长... 【目的】随着氢能资源集中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利用长输管道实现大规模输氢因其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未来氢能源供应的主要发展趋势。但在管道服役过程中,氢原子进入管线钢后可能诱发多种形式的氢损伤,从而导致管道失效,需评价长周期服役管材对氢的适用性。【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服役管道内表面腐蚀产物进行分析,随后采用超声波与X射线数字成像对管段进行无损检测;结合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开展了气相原位氢渗透试验,探究服役管材中的氢渗透行为;最后开展了不同掺氢比条件下的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与疲劳裂纹扩展试验,分析了氢对服役20钢拉伸及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服役20钢内表面存在腐蚀,腐蚀产物成分主要为Fe_(2)O_(3)与Fe_(3)O_(4);由于服役管线压力波动较小,交变载荷作用不明显,服役管段未检测出缺陷波,无内表面裂纹或埋藏裂纹;晶粒尺寸较小,大角度晶界占比为91.7%,均匀分布的氢陷阱能够有效降低其氢脆敏感性。【结论】20钢在掺氢比为10%环境中的氢致脆化系数已超过25%,塑性性能明显劣化,大应力载荷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氢致脆断,但其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在不同掺氢比环境中提升并不明显,且氢脆敏感性随掺氢比变化的敏感程度较低,在临氢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氢管道 长周期 适应性评价 20钢 大角度晶界 氢陷阱
原文传递
CO_(2)管道泄漏过程减压波数值计算模型及初始温压的影响
18
作者 闫锋 殷布泽 +4 位作者 欧阳欣 胡其会 支树洁 李玉星 龚霁昱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0-578,共9页
[目的]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是目前长距离运输CO_(2)的主要方式,由于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维持高压运行,对其管材止裂韧性的计算评估极其重要。减压波特性是评估管材止裂韧性的重要依据,然而CO_(2)泄漏涉及跨相态减压过程,导致其减压... [目的]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是目前长距离运输CO_(2)的主要方式,由于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维持高压运行,对其管材止裂韧性的计算评估极其重要。减压波特性是评估管材止裂韧性的重要依据,然而CO_(2)泄漏涉及跨相态减压过程,导致其减压波传递规律复杂,预测难度增加,影响管材止裂评估。[方法]为研究CO_(2)管道泄漏时减压波的传递规律,搭建了CO_(2)泄漏减压波实验平台,以均相流模型为框架,结合气体状态方程、声速模型及出流速度模型建立了减压波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不同初始温度、压力下的数值计算。[结果]不同相态CO_(2)减压波平台的起始点波速均随压力的升高而升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气态CO_(2)不同,密相和超临界CO_(2)减压波平台的高度均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和压力对减压波平台影响的本质为对初始熵值和密度的影响。减压平台的高度取决于初始熵值,对于气相,初始熵值越低,减压波平台越高;对于密相和超临界相,初始熵值越高,减压波平台越高。无论何种相态,初始密度越高,平台长度越长。[结论]实际工程中应重点关注起点高温高压位置的管道止裂,该实验方法和减压波计算模型可为CO_(2)管道止裂韧性计算评估和管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管道 CO_(2)泄漏 减压波计算 减压波规律 实验
原文传递
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流量波动瞬态仿真计算模型
19
作者 欧阳欣 李玉星 +5 位作者 路建鑫 柳歆 柴冲 贾启运 王武昌 钱昊楠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1-1238,共8页
【目的】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输送是CCUS中的重要环节,但气源产出不稳定、终端用量波动等原因,会引起CO_(2)管道内部介质水力热力参数的动态响应,持续或较大幅度波动可能造成管道和设备失稳。目前针对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输送水力... 【目的】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输送是CCUS中的重要环节,但气源产出不稳定、终端用量波动等原因,会引起CO_(2)管道内部介质水力热力参数的动态响应,持续或较大幅度波动可能造成管道和设备失稳。目前针对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输送水力热力计算模型以稳态计算与经济评价为主,瞬态计算模型较为欠缺。【方法】基于流体力学基本守恒方程,结合CO_(2)相特性特点,建立一维含杂质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流量波动瞬态仿真计算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实现了不同流量瞬变工况的管道沿程水力热力参数变化规律动态仿真,并将模型与行业瞬态仿真软件OLGA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流量波动瞬态仿真计算模型与OLGA软件的计算结果趋势一致,模型计算压力、温度响应略高于OLGA计算结果,二者对于出口温度、压力响应相对变化量的计算差距在2%以内,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同时,在瞬态计算过程中,与OLGA软件相比,新建模型更加稳定,不会出现数值突变现象,可用于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流量瞬变工况温压动态响应预测。【结论】针对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建立的一维管道流量波动瞬态仿真模型与OLGA软件模拟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计算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CO_(2)管道设计与工艺仿真软件国产化提供理论支撑。(图6,表4,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CCUS 超临界/密相CO_(2) 瞬态 数值仿真
原文传递
掺氢天然气射流扩散火焰吹熄特性
20
作者 孔莹莹 胡若炜 +5 位作者 王赛磊 朱建鲁 韩辉 段鹏飞 李玉星 李璐伶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48-1354,共7页
【目的】将氢气与天然气混合燃烧有助于能源过渡的顺利开展。在接近吹熄极限的情况下向受限空间中注入大量燃料,一旦发生吹熄,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将在室内积聚,极易达到爆炸极限而引发爆炸,因此,准确预测掺氢天然气吹熄极限对氢能安全应... 【目的】将氢气与天然气混合燃烧有助于能源过渡的顺利开展。在接近吹熄极限的情况下向受限空间中注入大量燃料,一旦发生吹熄,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将在室内积聚,极易达到爆炸极限而引发爆炸,因此,准确预测掺氢天然气吹熄极限对氢能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搭建了掺氢天然气吹熄特性实验装置,研究了掺氢天然气射流扩散火焰的吹熄极限,分析了掺氢比、喷嘴直径对掺氢天然气吹熄压力、吹熄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纯天然气相比,掺氢后射流扩散火焰的稳定性更高,扰乱火焰时需要更大的管内压力;同一种燃料在大喷嘴直径工况下吹熄速度更快,这是因为在大喷嘴直径时射流雷诺数及火焰传播速度更快,需要更快的射流速度才能使火焰吹熄;掺氢比越大,通过增大喷嘴直径以获得更快吹熄速度的效果越明显,喷嘴直径由2 mm增至10 mm时,掺氢比由10%增至50%所致吹熄速度的增幅由1.88倍增至2.81倍。考察了将基于烃类燃料吹熄速度的经验关联式扩展到掺氢火焰的适用性,并基于Damköhler数提出了适用于掺氢天然气的吹熄速度预测模型。【结论】在燃烧器设计中,对于期望获得较快吹熄速度的掺氢燃烧器,可考虑通过适当增加燃烧器的喷嘴直径来扩大安全燃烧范围。研究成果对明确掺氢天然气火焰稳定性机理及其在工业燃烧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图6,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射流火焰 扩散火焰 吹熄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