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研究油气的运移——以塔里木盆地环阿瓦提凹陷志留系古油藏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洛夫 霍红 +6 位作者 李超 赵素平 陈元壮 陈利新 郭永强 李燕 李双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 咔唑类化合物是原油中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是研究油气运移的有效指标。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咔唑类与围岩发生作用而被吸附;苯并[a]咔唑比苯并[c]咔唑运移速度快;C3-咔唑的极性相对于C2-咔唑的较小而运移较快。因此,随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的含量将不断减少,苯并[a]咔唑/苯并[c]咔唑比值增大,C2-咔唑/C3-咔唑比值变小。塔里木盆地的第二期油气成藏发生在海西晚期,阿瓦提凹陷在海西期不断沉降,为塔里木盆地主要的生油凹陷,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此时处于大量排烃期,根据上述几项含氮化合物指标的研究可知,排出的油气从生烃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运移,在构造高部位聚集成藏,晚海西期运动时被抬升至地表形成现今广泛分布的干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类化合物 油气运移 古油藏 志留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的重大挑战及其研究方法与意义 被引量:89
2
作者 庞雄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17-534,541,共19页
在综合调研和收集了世界深部油气藏大量资料及对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①油气组成复杂,多期混合、来源不清,致使深部油气勘探方向难以确定;②富... 在综合调研和收集了世界深部油气藏大量资料及对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面临着三方面的重大挑战:①油气组成复杂,多期混合、来源不清,致使深部油气勘探方向难以确定;②富集油气的有效储层裂缝和溶蚀孔洞混杂,成因机制不清,导致勘探区带预测困难;③油气相态变异大,油气分布特征受深部高温压环境、低孔渗介质条件和多种运聚动力的影响,使得现有的成藏理论难以有效指导勘探目标的预测。因此认为,加速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个关键科学问题:①多期构造过程叠加与深部油气生成演化;②深部有效储层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③深部油气复合成藏机制与油气富集规律。为此,建议采用油气成藏过程正演模拟和油气成藏过程反演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深部成藏条件—深部成藏机制—深部成藏规律"的技术主线,重点选择深部资源潜力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开展研究,期待形成和发展中国叠合盆地深部油气复合成藏理论,研发深部油气分布预测配套技术,促进中国西部深部油气勘探和储量的快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 深部或深层油气勘探 中国叠合盆地
下载PDF
定量颗粒荧光技术在低渗透致密砂岩油藏研究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4+5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高剑波 张厚和 +5 位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王志欣 姜振学 王学东 王银珍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164,共5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近100个致密砂岩岩屑样品进行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长4+5油层组致密砂岩的QGF-Index(颗粒荧光指数)和QGF-E(颗粒抽提物荧光指数)数值相对较低,且QGF-Index值和QGF-E值两... 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近100个致密砂岩岩屑样品进行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技术分析,结果表明,长4+5油层组致密砂岩的QGF-Index(颗粒荧光指数)和QGF-E(颗粒抽提物荧光指数)数值相对较低,且QGF-Index值和QGF-E值两者匹配关系复杂,显示低渗透致密砂岩薄互层成藏差异性明显;储层中低渗透致密砂泥岩薄互层油气微观运聚充注机理分为4类:排烃高峰期充分充注型,排烃高峰期欠充注型,排烃高峰期后充注型,未充注型。定量颗粒荧光技术是发现低渗透致密砂岩薄互层中含油层段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GF—E QGF 低渗透 致密砂岩 成藏
下载PDF
稀土元素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安地区物源分析为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宁 樊德华 +1 位作者 郝运轻 李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2,共6页
通过稀土元素(REE)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在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安地区开展稀土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永安地区母岩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以及沉积区沙四段和沙三段各层段的稀土元素... 通过稀土元素(REE)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在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永安地区开展稀土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永安地区母岩区太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以及沉积区沙四段和沙三段各层段的稀土元素分布形式。通过母岩区与沉积区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对比,完成了沉积区沙四段和沙三段的物源分析。永安地区沉积区沙四段与母岩区中生界、下古生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最相似;沉积区沙三中、下亚段与母岩区中生界、下古生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相似,兼有太古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沉积区沙三上亚段稀土元素分布形式与母岩区太古界稀土元素特征相似。沉积区与母岩区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反映了古近系沙四段、沙三段各时期物源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稀土元素(REE) 分析方法 永安地区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烃源岩排烃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周杰 庞雄奇 李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烃源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发生排烃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生烃潜力不断减小,反之也可利用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生烃潜力的变化规律来模拟其排烃特征。利用综合热解参数———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源岩的排... 烃源岩在埋藏演化过程中发生排烃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其生烃潜力不断减小,反之也可利用烃源岩在演化过程中生烃潜力的变化规律来模拟其排烃特征。利用综合热解参数———生烃潜力指数[(S1+S2)/TOC]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源岩的排烃门限,并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烃源岩在各演化阶段的排烃率、排烃速率及排烃效率。由于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指数差别很大,在实际应用时应对不同类型源岩,含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源岩进行区分。将此方法应用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发现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有不同的排烃特征,油页岩的排烃门限比暗色泥岩浅,排烃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指数 排烃门限 排烃量 烃源岩 下第三系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辉 何顺利 +2 位作者 李俊键 杨明慧 尚希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可以确定油藏中参与流动的小层比例,并对各小层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参数加权平均计算后,运用产能公式得到各层流量,进而计算出油井产量,最终确定实际启动的地质储量,运用启动地质储量对采出程度等常规开发指标进行修正。结合长庆特低渗油藏开发动态研究表明,修正后的开发指标能准确有效地评价生产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 有效驱动渗透率 启动压力梯度 地质储量 开发评价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深部致密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预测——以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城组致密油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庞宏 尤新才 +1 位作者 胡涛 白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76-183,共8页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城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烃源岩和储层系统分析,阐明深部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并预测致密油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深部具有很好的致密油形成条件:TOC分布在1.1%~2.0%,Ro分布... 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城组致密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烃源岩和储层系统分析,阐明深部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并预测致密油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深部具有很好的致密油形成条件:TOC分布在1.1%~2.0%,Ro分布在1.0%~1.6%,有效烃源岩厚度最大可达200 m;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分布在生烃强度大于250×104t/km2范围。储层控制了致密油的成藏门限,其储层有效孔隙度下限为2%;储层孔隙度和厚度控制了致密油藏的含油气性;深部储层范围(孔隙度≤10%)决定了致密油藏的边界。应用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LDPS"对玛湖凹陷西斜坡深部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显示潜在勘探区域主要分布在风南7井区—夏72井区及其以南周边、百泉1井区以南和风城011井区以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深部致密油 烃源岩 储层 有利区带预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辛艳朋 邱楠生 +1 位作者 秦建中 郑伦举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61-267,共7页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 为研究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和塔里木盆地生排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构造-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得出,塔里木盆地典型构造单元奥陶系烃源岩具有二次生烃的特征,并且起始成熟度和生烃期次不同。然后选取自然条件下演化至不同起始成熟度的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采用热压模拟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其二次生烃规律。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的主控因素是起始成熟度,二次生烃产率随起始成熟度增加规律性减小;低成熟和中成熟烃源岩具有大量生排油气潜力,出现相对延迟的生油高峰,高成熟烃源岩没有大量生油和生气的能力;两次不连续生烃量与一次连续生烃量的差值也受起始成熟度控制,具有阶段性;起始成熟度在低成熟到成熟阶段时,二次不连续生烃过程会增加烃源岩的生烃量,使生烃潜力增加,而高成熟阶段以后,二次不连续生烃过程就会减少烃源岩的生烃量,使生烃潜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生烃 奥陶系 烃源岩 高压釜 起始成熟度 生烃潜力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与波斯湾盆地盐构造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万桂梅 汤良杰 +2 位作者 金文正 李生青 吴月风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9-66,共8页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盐层发育状况、盐构造特征以及盐构造与油气关系的对比研究,认为盐底辟构造与油气密切相关。库车前陆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应注重寻找盐底辟构造,以及与其相关的圈闭。库车前陆盆地盐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波...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盐层发育状况、盐构造特征以及盐构造与油气关系的对比研究,认为盐底辟构造与油气密切相关。库车前陆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应注重寻找盐底辟构造,以及与其相关的圈闭。库车前陆盆地盐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波斯湾盆地下法尔斯组/加奇萨兰组相似,与霍尔姆兹组不同。根据波斯湾盆地下法尔斯组/加奇萨兰组盐构造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认为库车前陆盆地南部盐层较厚的地区应加强盐下勘探的力度,寻找盐下圈闭。北部山前盐层欠发育地区应注重寻找盐上圈闭,同时兼顾盐下圈闭。库车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应该有很广阔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波斯湾盆地 盐构造 对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元昊 刘建平 +3 位作者 梁艳 独育国 黄锦绣 曾溅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2,共7页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低渗透成藏过程及成藏特征,同时对比不同注入压力、不同充注方向下幕式成藏特征及与稳态成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烃源岩向上还是向下排烃,异常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成藏效率越高,含油饱和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成藏物理模拟 低渗透岩性油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体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1 位作者 田丰华 王显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 滨北地区中浅层纵向上可以划分出2套成藏组合,即浅部成藏组合和中部成藏组合;每套成藏组合都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利用油气成藏门限理论对2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的油气成藏门限进行了计算,结合生油量的计算结果,对各成藏体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结论:滨北地区浅、中两套成藏组合的各成藏体系,天然气都没有进入成藏门限,石油只在成藏体系Ⅱ和Ⅲ进入了成藏门限,并有一定的可供聚集油量,其中,浅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12.66×108t和6.17×108t;中部组合成藏体系Ⅱ和Ⅲ的可供聚集油量分别为5.09×108t和2.72×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滨北地区 油气成藏门限 油气成藏体系 可供聚集烃量 定量评价
下载PDF
用生烃潜力法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烃源岩资源潜力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中振 庞雄奇 +1 位作者 吴河勇 戴国威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2,共6页
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探井的热解和有机碳数据,采用生烃潜力法对盆地北部中浅层4套主力烃源岩层(青一段、青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随年龄变小排烃门限深度变浅,青一段为1.3km、... 利用松辽盆地北部探井的热解和有机碳数据,采用生烃潜力法对盆地北部中浅层4套主力烃源岩层(青一段、青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的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套烃源岩随年龄变小排烃门限深度变浅,青一段为1.3km、青二、三段为1.2km、嫩一段为1.0km、嫩二段为0.95km;烃源岩排烃高峰期较晚,青一段、嫩一段和嫩二段烃源岩在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排烃高峰,青二、三段烃源岩则在古近纪四方台组沉积期和泰康组沉积期分别达到排烃高峰;4套烃源岩现今累积排烃量达到了487.1×10^8t,远景资源量为97.4×10^8--194.8×10^8t,展现了巨大的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排烃门限 生烃潜力法 排烃特征 资源潜力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油藏规模探讨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显东 姜振学 +1 位作者 庞雄奇 张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有广泛的沥青砂岩分布,表明志留系曾经有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同时也说明志留系古油藏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弄清志留系古油藏规模的大小,对正确评价志留系的剩余资源量及对志留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有广泛的沥青砂岩分布,表明志留系曾经有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同时也说明志留系古油藏曾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弄清志留系古油藏规模的大小,对正确评价志留系的剩余资源量及对志留系的进一步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了志留系沥青砂岩分布特征、形成阶段及形成机理,建立了早期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分析了志留系古油藏的形成过程,认为现今志留系广泛分布的沥青砂是古油藏形成后遭受构造破坏的过程中以及油藏破坏后油气运移补充的过程中形成的;志留系古油藏并不是一个整一的特大型古油藏,而是仅分布于古构造局部相对高部位的多个大型古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沥青砂 油气成藏模式 古油藏规模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儒峰 郭彤楼 +1 位作者 汤良杰 陈国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2,共6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 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剥蚀量 波动过程分析 二叠系 四川盆地北部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福杰 姜振学 +3 位作者 庞雄奇 林世国 祝厚勤 李宏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探明率仅为9.3%,有必要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以指导勘探。在综合分析和对比库车、准南、柴北缘和川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以煤系为主... 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是资源探明率仅为9.3%,有必要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的系统分析,以指导勘探。在综合分析和对比库车、准南、柴北缘和川西等具有代表性的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以煤系为主的多套源岩,发育非均质储集层,多套多封闭性的盖层,以背斜为主要圈闭;断裂、不整合和高渗透砂体组成良好输导体系,保存条件较差等特点。依据理论分析及勘探实践,优选出4个有利的勘探区带,它们是:①库车前陆冲断带古近系、新近系膏盐岩、膏泥岩之下的完整背斜圈闭;②准南前陆冲断带第二、第三排构造带;③川西北部及南部燕山运动期古隆起、川中平缓褶皱构造带以及深坳陷内部的非常规天然气;④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部 前陆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 库车 准南 川西 柴北缘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部油气门限控藏研究与有利成藏区预测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庞雄奇 朱伟林 +3 位作者 吕修祥 夏庆龙 潘志鸿 庞莹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18,共18页
经典油气地质理论在指导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油气藏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基于逻辑判断和定性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精细勘探的需要。为此,在渤海湾盆东部海... 经典油气地质理论在指导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油气藏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基于逻辑判断和定性分析的传统研究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复杂地质条件下油气精细勘探的需要。为此,在渤海湾盆东部海域地层发育与岩相展布、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油气生成与资源评价等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油气门限及其控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烃源灶(S)、储层相(D)、封盖层(C)、低势区(P)等既能客观描述又能定量表征,这4类功能要素控制着渤海湾盆地东部海域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低势区主要表现为低位能的构造隆起(P1=M)、低压能的断裂带(P2=F)、低界面能的相对高孔渗岩体(P3=L)。每一类功能要素都表现出确定的控藏边界、范围、概率,97%的油气藏分布在两倍烃源灶排烃半径范围内,96.5%的油气藏分布在颗粒不粗也不细(0.1 mm<D<0.5 mm)的优相地层中,100%的油气藏分布在盖层厚度介于15~600 m的地层之下,90%以上的油气藏分布在古隆起坡脚之上的构造高部位,95%以上的油气藏分布在距断裂带3km范围内,93%的油气藏分布在界面势能指数小于0.5的砂体中。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功能要素组合控藏模式(T-CDPS),并预测出渤海湾盆地东部8套目的层在主要成藏期(T)形成了290个有利成藏目标区,其中构造类油气藏潜在目标区173个,岩性类油气藏潜在目标区94个,潜山类油气藏有利目标区23个。已发现的115个油气田中有108个落入四大功能要素叠合最有利成藏区,回放检验吻合率94%;通过预测成果指导部署探井106口,发现41个含油气构造带,增加三级储量8.6×108t,探井成功率提高20%,反映理论模型可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油气藏 油气分布门限 功能要素组合 有利成藏区带预测
下载PDF
油气成藏条件下低渗透砂岩石油运移的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志强 曾溅辉 +1 位作者 王建君 盛晓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61-766,共6页
在室内低速渗流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恒压测试法,对成藏条件下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运移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低速渗流时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2)低渗透砂岩中石油非达西渗流... 在室内低速渗流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恒压测试法,对成藏条件下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运移渗流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油在低渗透砂岩中低速渗流时存在着启动压力梯度,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2)低渗透砂岩中石油非达西渗流曲线主要有两种基本类型,视流度≤1时,非达西渗流曲线表现为上凹型曲线;视流度>1时,表现为变性达西流曲线。(3)低渗透砂岩的物性、石油性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对渗流曲线的位置、非线性段的曲率和变化范围以及直线段在压力梯度轴的截距具有重要影响。(4)随着低渗透砂岩渗透率的降低和石油粘度的增加或视流度的减小,石油在低渗透砂岩储层的非达西渗流特征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成藏过程 非达西渗流 模拟实验
下载PDF
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徐田武 王英民 +1 位作者 魏水建 王文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51-355,共5页
运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将泰州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泰一段构成层序I1和泰二段构成层序I2)和5个体系域,其中,层序I1沉积于盆地断陷期,由于受仪征运动的影响该层... 运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下白垩统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将泰州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泰一段构成层序I1和泰二段构成层序I2)和5个体系域,其中,层序I1沉积于盆地断陷期,由于受仪征运动的影响该层序多与下伏浦口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彼此间为典型的层序界面,发育辫状河冲积平原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沉积;层序I2形成于盆地拗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湖泊沉积范围广,湖相暗色泥岩沉积是盆地主要烃源岩。指出海安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沉积层序I2中部湖侵体系域的泥灰岩段,该生油层本身又是良好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沉积层序Ⅰ1和I2顶部的高水位晚期;海安凹陷中心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砂体是油气的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海安凹陷 下白垩统 层序地层 沉积相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马中振 庞雄奇 +1 位作者 魏建设 李明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6-299,共4页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南一段为主要烃源岩层,南二段是良好储集层,大一段泥岩封闭性好、分布广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三者构成一套下生上储的正常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贝尔湖坳陷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南一段为主要烃源岩层,南二段是良好储集层,大一段泥岩封闭性好、分布广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三者构成一套下生上储的正常生储盖组合。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凹陷油气平面分布受有效生烃中心控制,纵向受主力烃源岩层控制,断裂带附近发育的扇三角洲和湖底扇砂体是良好的油气储集体,巴彦塔拉和乌东地区是下步有利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乌尔逊凹陷 石油地质 特征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83井区气侵定量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卓 姜振学 +2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宝收 黄玉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1-1177,共7页
喜山期的干气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古油藏气侵作用是导致油气分馏形成凝析气藏的重要原因,前人关于塔中地区气侵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而定量化的研究较少。以处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内带的塔中83井区为研究对象,剖析研究区的成藏地质条... 喜山期的干气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古油藏气侵作用是导致油气分馏形成凝析气藏的重要原因,前人关于塔中地区气侵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而定量化的研究较少。以处于塔中Ⅰ号坡折带内带的塔中83井区为研究对象,剖析研究区的成藏地质条件,总结其油气性质、组分特征,进而开展原油样品正构烷烃定量测试,计算研究区不同油气藏的原油正构烷烃损失率Q,对其气侵强度进行了定量化评价。正构烷烃损失率Q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藏都遭受了不同程度气侵(Q变化范围为12%~86%),气侵强度在平面上表现出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小,剖面上由下向上逐渐变小,同时,气侵导致油气性质改变,原油中的低碳数正构烷烃溶于气相,脱离油相形成与凝析油伴生的高含腊量原油,证实了沿塔中82走滑断裂和塔中Ⅰ号断裂交汇部位充注的高—过成熟度干气对研究区油气藏的气侵作用,为该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定量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83井区 气侵 正构烷烃损失率 定量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