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6
1
作者 魏欢 田静 +1 位作者 李建中 王影 《国际石油经济》 2015年第6期57-62,共6页
储气库在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处于发展初期,形成的调峰能力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调峰需求。通过分析天然气消费市场与天然气资源分离、能源结构优化目标、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进口天然气四... 储气库在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建设处于发展初期,形成的调峰能力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调峰需求。通过分析天然气消费市场与天然气资源分离、能源结构优化目标、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进口天然气四大战略通道初步形成等诸多因素,提出如何在资源与市场分离的情况下合理布局地下储气库,实现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年消费量的10%,达到基本供需平衡,保障天然气产业高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下储气库 现状 布局 挑战 趋势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储气调峰方式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魏欢 田静 +3 位作者 李波 高永刚 王影 朱丽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5-150,共6页
为有效缓解冬季供气紧张局面,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应统筹考虑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气田等多种调峰手段,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调峰方式及战略部署。为此,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调峰经验,归纳出当前中国天然气调峰所面临的主要问... 为有效缓解冬季供气紧张局面,保障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应统筹考虑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气田等多种调峰手段,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调峰方式及战略部署。为此,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调峰经验,归纳出当前中国天然气调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地下建库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速度缓慢;(2)LNG接收站调峰方式抗风险能力较弱;(3)气田调峰不利于气田科学开发。针对不同地区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地质条件的差异,比较不同调峰方式的功能及成本,提出中国天然气调峰的布局方式:(1)东部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低油价的时机,发挥已建储罐的周转能力弥补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的不足,近期采取地下储气库与LNG调峰并重的策略,中远期调峰手段逐渐转向以地下储气库为主,LNG为辅;(2)在四大气区(塔里木、青海、西南、长庆)周边首先应充分利用已建地下储气库进行调峰,当地下储气库无法满足调峰需求时,可利用气田进行辅助调峰;(3)其他地区则应进一步寻找地下储气库建库目标,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以地下储气库调峰为主,管网调配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然气 调峰方式 地下储气库 LNG接收站 气田调峰 需求 调峰成本 战略布局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现状及技术发展方向 被引量:143
3
作者 丁国生 李春 +4 位作者 王皆明 胥红成 郑雅丽 完颜祺琪 赵艳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投产的11座地下储气库群设计工作气量达到180×10~8 m^3,在国内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内地下储气库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①储气库工作气量增长速... 中国地下储气库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经投产的11座地下储气库群设计工作气量达到180×10~8 m^3,在国内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内地下储气库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①储气库工作气量增长速度慢,落后于调峰需求量增长的速度;②建设工程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高;③安全运行压力大,风险识别和控制困难;④库址资源少,建库条件复杂;⑤尤其是在现有天然气价格体制下,储气库难以通过自身运营获得经营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已经形成的运营方式和建库技术尚不足以应对市场和复杂地质条件所带来的挑战。为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在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的同时,更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研究地质评价与气藏工程、钻井完井工程、储气库注采工程、地面配套工艺及储气库完整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的核心技术,大幅提高储气库建库效率,以促进我国地下储气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下储气库 调峰 挑战 地质评价 注采工程 完整性评价关键技术
下载PDF
中国地下储气库业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05
4
作者 张刚雄 李彬 +4 位作者 郑得文 丁国生 魏欢 钱品淑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59,共7页
在地下储气库、气田、小型LNG等众多调峰方式中,前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季节性调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地下储气库业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地下储气库、气田、小型LNG等众多调峰方式中,前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气储存方式和调峰手段。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季节性调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地下储气库业务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天然气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此,调研了国外地下储气库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我国地下储气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①建设明显滞后,调峰能力不足;②优质库源缺乏,建库地质条件复杂,建库成本高;③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安全、科学运行管理经验不足;④建设、管理、使用主体相对分离,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⑤未实行单独的核算,难以体现储气库的经济效益。进而借鉴国外地下储气库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地下储气库业务发展的建议:①强化战略布局,继续加大库址筛选力度,稳步推进地下储气库建设;②建立地下储气库专业技术和管理团队,加大地下储气库技术科研攻关力度;③逐步形成配套的储气库建设经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地下储气库 调峰能力 优质库源 体制政策 核算 经济效益 布局
下载PDF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相关技术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建中 李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世界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调峰工作气量占已经投运地下储气库总工作气量的83%,目前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类型也以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应用最为广泛。为此,分析了全球天然气调峰储备现状及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的需求,将国外天... 世界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调峰工作气量占已经投运地下储气库总工作气量的83%,目前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类型也以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应用最为广泛。为此,分析了全球天然气调峰储备现状及中国天然气调峰应急储备的需求,将国外天然气利用发达国家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发展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期。论述了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在中国天然气供需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具有油气藏开发历史情况清楚、建库地质资料丰富、投资经济、建设周期短、投产快等优点,建设周期一般只需3-5年,在有条件的天然气消费区域附近首选油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可实现快速应急调峰的目标。进而阐述了建设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的核心关键技术:①库容恢复与有效工作气量的优化技术;②储气库运行调峰应急能力优化技术;③储气库交变载荷运行状况下的井身结构优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调峰应急储备 油气藏类型 地下储气库 建库工程 建库技术
下载PDF
欧美地下储气库运营管理模式的启示 被引量:32
6
作者 郑得文 赵堂玉 +2 位作者 张刚雄 田静 魏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101,共5页
地下储气库是调峰保供的有效手段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地下储气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运营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与管道系统统一建设、通过管输费回收建设投资的方式,存在着效益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营模式待完善等问题,并由此导... 地下储气库是调峰保供的有效手段和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我国地下储气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运营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与管道系统统一建设、通过管输费回收建设投资的方式,存在着效益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营模式待完善等问题,并由此导致建设的相对滞后,调峰保供能力严重不足。为此,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欧盟和北美各国储气库在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市场环境及政策法规下,采取了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与本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国情相适应。据此,借鉴欧美储气库运营模式的经验,对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与运营提出几点建议:①储气库建设与管理涉及整个天然气产业链,应分步推进储气库建设、运行和经营的市场化;②加快储运业务相关制度出台,保障储气库业务稳步的发展;③鼓励油气企业建立储气库与已开发油气田之间的联动机制,提升上中下游整体综合效益;④在理顺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推进储气库建设融资多元化,充分利用市场化运营机制,降低风险,提升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欧盟和北美 运营模式 调峰保供 市场环境 价格机制 市场监管 政策法规 机制改革
下载PDF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的渗流规律 被引量:21
7
作者 丁云宏 张倩 +4 位作者 郑得文 王皆明 石磊 李春 胥洪成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 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选择性水侵,渗流规律复杂,为了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需要研究储层在改建地下储气库多周期强注强采过程中的多相流体渗流规律。在获取有代表性的裂缝发育碳酸盐岩岩心较为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对天然岩心进行剪切造缝和多轮次气水互驱实验,研究了地下储气库气水过渡带在注采过程中的多相渗流规律,分析了裂缝合气空间贡献率以及储气库含气空间动用效果。结果表明:裂缝模型的相渗曲线近似于"X"形,多次气水互驱后相渗曲线基本没有变化,基质岩心模型相渗曲线经多次气水互驱后气水两相共渗区间变窄,共渗点降低;微裂缝对储层含气空间贡献率较高,微裂缝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徽裂缝不发育储层的含气空间利用率逐渐降低并趋向稳定。因此,在微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气藏改建地下储气库过程中可以在徽裂缝不发育储层布置生产井,同时通过控制边底水运移范围降低注入气损失,从而提高地下储气库的建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裂缝-孔隙型 碳酸盐岩气藏 地下储气库 渗流规律 气水互驱 裂缝贡献率 含气空间利用率
下载PDF
中国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98
8
作者 马新华 郑得文 +3 位作者 申瑞臣 王春燕 罗金恒 孙军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 针对中国复杂地质条件和储气库周期性大流量强注强采交变载荷工况,建立了包括选址评价、指标设计、钻完井、地面工程、风险预警和评估等方面的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关键技术,并总结了矿场应用实效。建立了开发中后期构造破碎气藏建库选址圈闭密封性评价技术,提出了以非均质水侵储集层有效库容量设计为核心的建库关键指标设计方法,建立了适应超深超低压地层和交变载荷工况的安全钻井、高质量固井技术和高压大流量地面注采工程优化技术,实现了高压注气压缩机等储气库地面核心装备国产化,建立了储气库地下、地面全系统风险预警和评估技术。5项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新疆呼图壁等6座气藏型储气库群的选址、设计、建设和运行,方案设计主要指标与实际动态高度吻合,已建成调峰能力超过75.0×10~8 m^3,实现了建设和运行高效且零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圈闭动态密封性 关键指标设计 有效库容量 超深超低压钻完井 交变载荷 地面工程 核心装备 风险评估与控制
下载PDF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注采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皆明 赵凯 +3 位作者 李春 胥洪成 张海山 耿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2,共5页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 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设及运行在我国刚刚起步,尚缺乏现场实用的运行注采动态分析与预测方法。为此,根据气顶注采气过程中气相与油相的压力响应特征,引入了周期可变动用剩余油量与地层压力的关系,真实还原了剩余油量在注采气过程中对地下储气库运行的影响,建立了周期注采气动态预测数学模型,得到了一个完整注采周期内气顶自由气、地层剩余油的动用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库容参数预测指标。实例计算结果表明:(1)一方面,周期可动用剩余油量对气顶自由气动用量的影响不能忽略,可动剩余油的弹性作用使气顶内部压力响应特征产生了较为复杂的改变,有可能导致气顶油藏型地下储气库建库周期较气藏型地下储气库长;(2)另一方面,随着注采周期的延长,储气库内动用自由气、剩余油的动用量逐步增长,但趋势渐缓,从而使注入气向剩余油溶解扩散造成的损耗气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会对储气库的稳定运行造成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地下储气库 注采 压力响应特征 可动用剩余油库容 参数预测 动态预测
下载PDF
水驱气藏型储气库储集空间动用率实验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石磊 邵龙义 +1 位作者 王皆明 朱华银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5-412,共8页
水驱气藏型储气库高速注采气运行过程中伴随水体往复运移,建库储层地质条件和水体渗流特征对储气库储集空间动用效率影响较大。针对国内典型水驱气藏储气库储层特征,开展周期注采模拟饱和度场、核磁共振分析等实验。将物理模拟结果与数... 水驱气藏型储气库高速注采气运行过程中伴随水体往复运移,建库储层地质条件和水体渗流特征对储气库储集空间动用效率影响较大。针对国内典型水驱气藏储气库储层特征,开展周期注采模拟饱和度场、核磁共振分析等实验。将物理模拟结果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通过多方案对比分析注采参数,并利用相似准则转换为矿场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水驱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过程中,出现部分储集空间未动用的现象,三维饱和度场和核磁特征谱表明气驱纯气带是提高空间动用的主力区,而气水过渡带是导致储气库空间动用效果变差的主要区域,排驱扩容、气水互锁作用效果与储气库的注采速度和储集空间物性分区密切相关;对于华北典型水驱气藏型储气库多周期注采运行而言,在注气速度为291×10~4 m^3/d、采气速度为533×10~4 m^3/d时,26%库容为无效库容。研究结果为水驱气藏改建储气库及优化注采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气藏型储气库 储集空间动用率 周期注采 饱和度场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中外地下储气库运营管理模式探讨 被引量:18
11
作者 田静 魏欢 王影 《国际石油经济》 2015年第12期39-43,49,共6页
随着天然气市场的放开,欧美国家储气库逐步成为天然气产业链中的独立环节进行商业运营,单独定价。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地下储气库主要作为调峰保供使用,已建成的储气库均由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建设、运营和管理,在现行的天... 随着天然气市场的放开,欧美国家储气库逐步成为天然气产业链中的独立环节进行商业运营,单独定价。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地下储气库主要作为调峰保供使用,已建成的储气库均由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建设、运营和管理,在现行的天然气价格体制下,投资和成本没有回收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储气库投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制约着储气库业务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当前天然气市场环境及地下储气库现状,借鉴欧美俄储气库运营管理经验,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应通过出台鼓励政策、定价机制等手段,为实现储气库商业化运营创造条件,垂直一体化公司的储气业务与其他业务在管理和职能的分离,按照对外价格独立收费,也将有利于推动天然气业务外部市场化和储气业务专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下储气库 运营管理 管理模式 垂直一体化 独立运营
下载PDF
中国储气库建设与发展策略思考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刚雄 陈建军 +4 位作者 郑得文 刘峰 赵凯 胥洪成 魏欢 《国际石油经济》 2016年第12期28-33,共6页
当前,中国储气库面临着调峰储备能力有限、发展动力不足、投资效益下滑等方面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储气库公司降本增效的主要措施,分析中国储气库业务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对中国储气库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1)通过老库挖潜评价,有望新增7亿立... 当前,中国储气库面临着调峰储备能力有限、发展动力不足、投资效益下滑等方面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储气库公司降本增效的主要措施,分析中国储气库业务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对中国储气库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1)通过老库挖潜评价,有望新增7亿立方米工作气量,比新建气库降低投资30%;2)在国内西南、长庆气区建立储库与气田联动机制,调节气田生产,预计年可减少压产10亿立方米;3)转变建库理念,优选已开发气藏择机建库,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4)明确储气库发展定位,积极争取储气库调峰气价、建设资金政策支持,推进储气库健康可持续发展;5)充分挖掘储气库潜在价值,扩展衍生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储气库效率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降本增效 联动机制 调峰气价 储能转换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扩容达产阶段配产配注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春 钟荣 +2 位作者 王皆明 张士杰 孙军昌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19年第2期39-42,46,共5页
针对地下储气库扩容达产阶段压力、库存及地层流体流动多处于不稳定状态等特征,在常规节点压力系统分析进行配产配注的基础上,结合注采气能力主控因素,建立了以井为单元、立足于单周期的配产配注综合方法。研究表明:扩容达产阶段配产配... 针对地下储气库扩容达产阶段压力、库存及地层流体流动多处于不稳定状态等特征,在常规节点压力系统分析进行配产配注的基础上,结合注采气能力主控因素,建立了以井为单元、立足于单周期的配产配注综合方法。研究表明:扩容达产阶段配产配注应以井周期修正注采气能力为基础,以不稳定流动井控库存、宏观注气速度等为约束条件,亦即考虑井控范围物质平衡和稳定气水界面,从而达到最优的气驱扩容效果和最大有效库容。该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可用于计算储气库扩容达产阶段周期注采气能力,为确定储气库注采方案关键指标提供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可用于对比评价已运行储气库注采指标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扩容达产 配产配注 模型
下载PDF
低渗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先山 孙军昌 +3 位作者 郭和坤 王皆明 李春 朱思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1,91,共8页
为深入研究喷发成岩的强非均质性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综合使用气水驱替、核磁共振、X-CT成像等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实验样品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渗吸初期的2 h,渗吸24 h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储层渗透率越小渗吸... 为深入研究喷发成岩的强非均质性火山岩气藏渗吸机理,综合使用气水驱替、核磁共振、X-CT成像等实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火山岩实验样品自发渗吸含水饱和度增加主要发生在渗吸初期的2 h,渗吸24 h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储层渗透率越小渗吸水饱和度越大。自发渗吸过程中微小孔隙渗吸速度和渗吸水分布比例均大于较大孔隙,约有80%的渗吸水分布在微小孔隙,残余气主要分布在较大孔隙中。而动态渗吸过程中较大孔隙渗吸速度和渗吸水分布比例均大于微小孔隙。复杂火山岩气藏自发与动态渗吸残余气饱和度分别为18.51%和6.55%,渗吸效率分别为48.62%和80.25%,渗透率越小,渗吸效率越高,但残余气饱和度与孔隙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火山岩气藏 自发渗吸 动态渗吸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残余气饱和度
下载PDF
氢气地下存储技术现状及难点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付盼 罗淼 +2 位作者 夏焱 李国韬 班凡生 《中国井矿盐》 CAS 2020年第6期19-23,共5页
氢气被视为未来的主要能源载体。关于氢气地下存储,目前全球只有三个地点已成功运营,其中两个在美国,另一个在英国,并且这三个地点都在盐穴中储存氢气。本文介绍了氢能发展背景和世界地下储氢实践,着重分析了氢气地下存储关于地质、地... 氢气被视为未来的主要能源载体。关于氢气地下存储,目前全球只有三个地点已成功运营,其中两个在美国,另一个在英国,并且这三个地点都在盐穴中储存氢气。本文介绍了氢能发展背景和世界地下储氢实践,着重分析了氢气地下存储关于地质、地下化学反应、井筒完整性、氢气采出纯度以及材料耐久性问题难点。在综合分析了美国现已运行两座储氢库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盐穴氢气地下储库的技术攻关方向,为我国氢气地下储库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 氢气 地下存储 储氢库
下载PDF
盐穴地下储氢库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冰冰 冯进千 +3 位作者 武志德 丁国生 张冰童 姬振兴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3年第7期8-12,17,共6页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为充分挖掘氢能对净零排放的重要贡献潜力,满足未来新能源战略储备需求,急需开展大规模氢气地下储存研究。文章以国内已建某盐穴储气库为背景,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分析盐穴地下储氢库实际注采运行条件下...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为充分挖掘氢能对净零排放的重要贡献潜力,满足未来新能源战略储备需求,急需开展大规模氢气地下储存研究。文章以国内已建某盐穴储气库为背景,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分析盐穴地下储氢库实际注采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密封性表现。结果表明:盐岩结构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对大规模氢气地下存储十分有利。盐穴储氢库运行期间围岩整体呈向内收缩趋势,夹层处变形形状不规则。内压恒定7 MPa、12 MPa、17 MPa顶板下沉量为3.9 m、2.35 m、0.96 m。采气期间腔体体积收缩较快,运行30 a体积收缩率为16.38%。腔体中上部及顶部渗透率明显增大,运行30 a围岩最大渗透率增长约2倍。高频率注采会对盐岩造成损伤,导致渗透率明显增高,氢气具有沿腔体中上部裂隙流动趋势。研究结果为氢气地下存储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地下储氢 盐穴储气库 流―固耦合 稳定性
下载PDF
盐穴储气库排卤管冲洗解堵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淼 班凡生 +1 位作者 夏焱 关跃阳 《中国井矿盐》 CAS 2020年第5期24-26,共3页
在盐穴储气库造腔排卤和注气排卤阶段,常因卤水在排卤管柱内部结晶而造成管柱堵塞,导致排卤周期长影响排卤施工进展。现场施工中普遍采用淡水反冲洗方式预防和解决盐结晶堵塞问题,但对排量影响冲洗解堵效果掌握不清楚。针对此问题,通过... 在盐穴储气库造腔排卤和注气排卤阶段,常因卤水在排卤管柱内部结晶而造成管柱堵塞,导致排卤周期长影响排卤施工进展。现场施工中普遍采用淡水反冲洗方式预防和解决盐结晶堵塞问题,但对排量影响冲洗解堵效果掌握不清楚。针对此问题,通过相似比计算得出实验参数,再利用现场盐结晶及实验装置模拟了排卤管盐结晶冲洗解堵,研究了排量对反冲洗解堵效果的影响规律,形成了不同排量与冲洗速率的特征曲线,提出了70m3/h冲洗排量和冲洗频率最佳推荐值,对现场科学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气库 排卤管 盐结晶 解堵 反冲洗
下载PDF
盐穴储气库运行参数设计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18
作者 武志德 刘冰冰 +3 位作者 冉莉娜 郝爱胜 冯进千 成松林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1-5,10,共6页
盐岩具有低渗透性和良好的蠕变行为,是天然气存储的理想介质。在长期注采运行过程中,其上下限压力大小、采气速率、运行工况和注采过程中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储气库稳定性及安全运营产生重要影响。在对盐岩蠕变特性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 盐岩具有低渗透性和良好的蠕变行为,是天然气存储的理想介质。在长期注采运行过程中,其上下限压力大小、采气速率、运行工况和注采过程中温度变化等因素对储气库稳定性及安全运营产生重要影响。在对盐岩蠕变特性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盐穴储气库的稳定性综合评价准则,基于Lemaître蠕变模型对某盐穴储气库盐岩的蠕变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某拟建储气库上限运行压力为14MPa,下限运行压力为5MPa,注采速率应小于1MPa/d。为避免温度效应造成的拉应力,采气时腔内温度应高于10℃。对3种不同运行工况下盐穴储气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纯循环和一般循环下盐腔较为稳定;在极端循环下,储气库有可能发生破坏,建议尽量缩短极端运行时间。文章为盐穴储气库运行方案的设计和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蠕变 盐穴储气库 Lemaître模型 运行压力 采气速率
下载PDF
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关键技术 被引量:62
19
作者 郑得文 胥洪成 +5 位作者 王皆明 孙军昌 赵凯 李春 石磊 唐立根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4-801,共8页
从储气库与气藏在开采方式和运行规律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考虑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储气库特色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实例分析。通过总结国内第1批商业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深入研究储气库短期大... 从储气库与气藏在开采方式和运行规律方面的差异性出发,考虑气藏型储气库建库评价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储气库特色建库评价关键技术,并进行了矿场应用实例分析。通过总结国内第1批商业储气库建设运行经验,深入研究储气库短期大流量往复注采的内在机理,提出圈闭动态密封性、建库有效孔隙空间、高速不稳定渗流有限供给等理念,创建了圈闭密封性评价、库容参数设计、注采井网优化和监测方案设计4项储气库特色关键技术,分别解决储气库保存条件、容量大小、高效注采、安全运行方面的技术瓶颈,丰富和完善了气藏型储气库建库地质方案设计技术体系。这些技术成功指导了某气藏建库地质方案设计和现场工程实施,扩容达产效果好,实际动态与方案设计指标吻合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型储气库 动态密封性 库容参数 产能评价 注采井网 监测方案
下载PDF
水侵枯竭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初期合理配注方法 被引量:20
20
作者 胥洪成 董宏 +5 位作者 吕建 武刚 王皆明 赵凯 孙军昌 李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早期建设的水侵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投产之初,以节点压力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注气能力来进行配注。但由于对储气库短期高速渗流特征认识不清,注气量大且速度过快,导致气驱水前缘非均匀稳定外推,对有效库容恢复和扩容达产效率均会产生... 在早期建设的水侵枯竭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投产之初,以节点压力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注气能力来进行配注。但由于对储气库短期高速渗流特征认识不清,注气量大且速度过快,导致气驱水前缘非均匀稳定外推,对有效库容恢复和扩容达产效率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通过室内机理分析和注采动态跟踪研究,明确了地层亏空程度、气水分布特征、地层倾角、注气井控半径是影响储气库配注的主要地质因素。利用气水地层渗流基本理论和物质平衡原理,以注气驱替气水界面稳定运移气体临界渗流速度和注气井控范围内地层吸气能力为约束,借鉴国外储气库注气量优化设计经验,建立了水侵枯竭气藏型储气库投产运行初期合理配注方法,成功指导了国内某地下储气库投产方案的设计。该储气库实际运行效果表明:经过3个周期运行,注气驱替效果好,稳定扩容,达容率超过85%,预计第4周期将达到90%。结论认为,所建立的配注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国内同类型储气库投产方案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侵枯竭气藏 地下储气库 投产方案 气水界面 吸气能力 配注方法 气水分布 地层倾角 注气井控半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