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油田高矿化度回注水配制二元驱油体系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阙庭丽 关丹 +3 位作者 栾和鑫 焦秋菊 张国山 向小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8-464,共7页
优选疏水缔合聚合物KYPAM和表面活性剂环烷基石油磺酸盐(KPS)组成二元驱油体系,考察了二元驱油体系的增黏性、界面张力、耐盐耐钙、老化稳定性、乳化能力、吸附性和驱油性能。并将其用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A井区B油井开展试注试验... 优选疏水缔合聚合物KYPAM和表面活性剂环烷基石油磺酸盐(KPS)组成二元驱油体系,考察了二元驱油体系的增黏性、界面张力、耐盐耐钙、老化稳定性、乳化能力、吸附性和驱油性能。并将其用于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A井区B油井开展试注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加入KPS后,二元驱油体系的黏度有所下降,但降幅较小,仍可满足使用要求;KPS含量为0.05%~0.50%(w)时,二元驱油体系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同时表现出较好的耐盐耐钙性和长期稳定性。在聚合物KYPAM质量浓度为1800 mg/L、KPS含量为0.5%(w)、注入量为0.5 PV时,二元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最大,为29.22%。现场试注试验结果表明,二元驱体系具有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驱 高矿化度回注水 界面张力 长期稳定性 驱油效率
下载PDF
环烷基石油磺酸钠胶束增溶及乳化携油作用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关丹 阙庭丽 +2 位作者 曹强 唐文洁 栾和鑫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0,共6页
为了揭示环烷基石油磺酸钠在砾岩油藏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中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了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溶液的胶束尺寸和增溶量,利用微流控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环烷基石油磺酸钠... 为了揭示环烷基石油磺酸钠在砾岩油藏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中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了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溶液的胶束尺寸和增溶量,利用微流控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环烷基石油磺酸钠乳化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重烷基苯磺酸钠相比,同浓度下环烷基石油磺酸钠胶束增溶原油尺寸最大,增溶原油量最多,1 t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溶液可极限增溶350 kg的原油。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易与原油发生乳化,乳化后可增加驱油体系黏度,起到控制流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在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二元复合驱现场试验中,根据岩心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加量,调节驱油体系的乳化综合指数可大幅提高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烷基石油磺酸钠 胶束增溶 乳化综合指数 二元复合驱 采收率
下载PDF
二元体系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砾岩油藏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聂小斌 李织宏 +3 位作者 栾和鑫 魏凯 张莉伟 王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5-570,共6页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油层气测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8.8~300.0 mD,渗透率级差大,部分区域存在高渗窜流通道。在二元体系驱先导试验过程中,由于对二元体系与储集层物性的匹配关系认识不清,部分井组油层堵塞,油井产液能力大幅下降,亟需确定二... 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油层气测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8.8~300.0 mD,渗透率级差大,部分区域存在高渗窜流通道。在二元体系驱先导试验过程中,由于对二元体系与储集层物性的匹配关系认识不清,部分井组油层堵塞,油井产液能力大幅下降,亟需确定二元体系与油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针对扩大试验区的油藏特征,利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开展二元体系注入性实验,根据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和黏度损失率,进行注入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储集层气测渗透率不大于30.0 mD时,低分子量10~50 mPa·s、中—高分子量10~20 mPa·s的二元体系注入性好;气测渗透率为30.0~100.0 mD时,适合注入低—中分子量10~50 mPa·s、高分子量10~35 mPa·s的二元体系;气测渗透率为100.0~300.0 mD时,低—高分子量10~50 mPa·s的二元体系注入性皆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砾岩油藏 二元体系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分子量 渗透率 阻力系数 残余阻力系数 注入性评价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提高吉木萨尔页岩油渗吸效率 被引量:6
4
作者 罗强 石国新 +5 位作者 聂小斌 唐可 刘红现 李明 李织宏 刘佳幸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3-689,共7页
为评估表面活性剂提高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渗吸效率潜力,研究其微观动用特征,本文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urf-L在不同润湿性天然页岩油岩心渗吸效率和不同孔隙中含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核磁共振T_(2... 为评估表面活性剂提高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渗吸效率潜力,研究其微观动用特征,本文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urf-L在不同润湿性天然页岩油岩心渗吸效率和不同孔隙中含油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核磁共振T_(2)谱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urf-L能有效提高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岩心的渗吸效率。对于中性润湿性的匀质粉砂岩岩心S52,胍胶溶液和含Surf-L的胍胶溶液主要动用大、中孔隙内原油。其中,渗吸效率贡献率最大的是大孔隙,其次是中孔隙。含Surf-L的胍胶溶液可以有效动用中、小孔隙内原油,最终渗吸效率比胍胶溶液提高6.95百分点。对于亲油的砂质云岩岩心S39,胍胶溶液主要动用大孔隙内原油,而含Surf-L的胍胶溶液能有效动用中、小孔隙内原油,最终渗吸效率比胍胶溶液提高18.89百分点。表面活性剂渗吸过程可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渗吸初期,中孔隙的贡献率最大为61.7%;渗吸中后期,大孔隙的贡献率逐渐上升。同时,胍胶溶液渗吸平衡时间约为51 h,而含表面活性剂的胍胶溶液渗吸平衡时间约为100 h。无论是中性润湿岩心还是亲油性岩心,相对于胍胶溶液,含表面活性剂的胍胶溶液通过有效动用中、小孔隙内原油,可进一步提高页岩油藏渗吸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页岩油 表面活性剂 渗吸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乳状液形成及运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栾和鑫 阙庭丽 +5 位作者 云庆庆 关丹 帕提古丽·麦麦提 唐文洁 焦秋菊 向湘兴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4-331,共8页
为了研究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乳化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通过分析现场采出液流变特征,测试不同乳化强度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明确驱替后乳状液运移规律以及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低黏度乳状液在低... 为了研究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乳化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通过分析现场采出液流变特征,测试不同乳化强度的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驱油效率,明确驱替后乳状液运移规律以及乳化对提高采收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低黏度乳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主要表现为弹性,在较高剪切速率下主要表现为黏性;而高黏度乳状液在低剪切和高剪切速率下都表现出黏性。在乳化初期,由于化学剂浓度分布不均匀,乳化稳定性较差;乳化中期化学剂浓度较高,乳状液粒径变化规律性较好,乳化中期存在乳化对驱油体系黏度补偿作用,乳化末期化学剂浓度较低,乳化液滴较少,乳化程度较弱。岩心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时,二元复合驱过程中随着乳化综合指数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先增加后降低,最佳乳化综合指数为55%;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时,随着乳化综合指数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逐渐增加,最佳乳化综合指数为88%,乳化贡献提高采收率幅度8个百分点。图24表2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综合指数 二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乳状液运移 流变性
下载PDF
砾岩油藏复合驱过程中化学剂的吸附滞留规律 被引量:5
6
作者 栾和鑫 唐文洁 +8 位作者 陈艳萍 陈权生 关丹 阙庭丽 徐崇军 云庆庆 帕提古丽·麦麦提 焦秋菊 向湘兴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4-507,514,共5页
为研究砾岩油藏复合驱过程中化学剂在油藏运移过程中的吸附滞留规律,以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研究复合驱油体系在砾岩油砂吸附后界面性能以及化学剂吸附损耗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固液比条件下,二元体系(0.2%KPS202+0.1%KYPAM2)/三元体系(0.3... 为研究砾岩油藏复合驱过程中化学剂在油藏运移过程中的吸附滞留规律,以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研究复合驱油体系在砾岩油砂吸附后界面性能以及化学剂吸附损耗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固液比条件下,二元体系(0.2%KPS202+0.1%KYPAM2)/三元体系(0.3%KPS304+0.15%KYPAM1+1.2%碳酸钠)经过岩心砂4次吸附后界面张力未发生明显改变,平衡界面张力IFT_(120 min)均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3mN/m)的指标要求;二元体系/三元体系经过岩心砂4次吸附后各化学剂含量均随着吸附次数增加而减少,随着岩心砂含量增加各化学剂浓度逐渐降低。化学剂浓度随吸附次数增加降低幅度大小排序为:ASP碱浓度>ASP表面活性剂浓度>SP表面活性剂浓度>ASP聚合物浓度≈SP聚合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滞留 固/液界面 复合驱 色谱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