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苟迎春 曹正林 +3 位作者 张小军 万传治 王朴 苏雪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4-1288,共5页
为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建立咸化湖盆聚砂富砂模式,结合青海湖现代咸化湖盆沉积考察结果,开展了咸水介质条件下的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平原相为主,可占整个三... 为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建立咸化湖盆聚砂富砂模式,结合青海湖现代咸化湖盆沉积考察结果,开展了咸水介质条件下的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平原相为主,可占整个三角洲面积的80%以上,而在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河口坝微相最为发育;同时表明咸水介质对不同粒度沉积物的搬运距离及沉积有控制作用,较淡水介质,咸水介质中细粒沉积物在河口区快速沉降,而粗粒沉积物搬运距离更远,沉积范围也广;模拟结果也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纵向上"坝上河"砂体构型发育。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的成功,明确了咸化湖盆储层分布特征,拓展了储层分布范围,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拟 咸化湖盆 三角洲 沉积特征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彬滔 史忠生 +5 位作者 薛罗 马轮 赵艳军 何巍巍 王磊 史江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4,共8页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Ruman凹陷 滩坝沉积 沉积模式 青海湖现代沉积
下载PDF
薄互层砂岩油藏多因素综合约束的产量劈分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兆平 岳世俊 +2 位作者 郑长龙 刘雄志 陈更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4,共8页
针对多层合采的薄互层砂岩油藏的产量劈分问题,采用常规产量劈分方法得到的数据结果准确性较差,为解决该难题,可采用以下措施:(1)利用产油井的各种动静态资料(包括层间非均质性、生产数据和产液剖面等)以及封层、补孔等生产作业资料来... 针对多层合采的薄互层砂岩油藏的产量劈分问题,采用常规产量劈分方法得到的数据结果准确性较差,为解决该难题,可采用以下措施:(1)利用产油井的各种动静态资料(包括层间非均质性、生产数据和产液剖面等)以及封层、补孔等生产作业资料来确定产量劈分计算节点;(2)根据采油井的射孔投产情况、弹性开采情况、封层补孔和产液剖面测试结果,遵循"节点之间进行线性内插,节点之外进行线性外推"的原则分别确定不同类型节点的计算方法;(3)编制产量劈分的计算程序。通过上述措施,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200余口井进行了精确劈分,劈分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以及产液剖面测试结果较为吻合。该产量劈分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量数据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砂岩油藏 地层系数 产液剖面 计算节点 产量劈分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常海燕 严耀祖 +3 位作者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_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_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_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单砂体 储层构型 构型界面识别 剩余油分布模式 七个泉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考虑相对渗透率变化的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源流 杨兆平 +2 位作者 潘多寿 岳世俊 刘雄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6,85,共6页
将传统地层系数(KH值)法与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相结合,并根据油井生产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分为无水采油期和见水采油期,见水采油期根据各小层变化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来劈分多层合采的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产油量和产水量。研究结果表... 将传统地层系数(KH值)法与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相结合,并根据油井生产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分为无水采油期和见水采油期,见水采油期根据各小层变化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来劈分多层合采的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产油量和产水量。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考虑动态变化的常规地层系数(KH值)法相比,考虑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的产量劈分结果比KH值劈分的小层产量更加接近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劈分结果和实际生产吻合更好,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各小层的产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产量劈分 砂岩油藏 油水相对渗透率 地层系数 注水开发 多层合采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6
作者 陈彬滔 马轮 +6 位作者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8-1072,共15页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白垩系 复合扇体沉积 扇三角洲 滑塌扇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岩相与构型特征——以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露头为例 被引量:69
7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3 位作者 王天奇 马凤良 李顺利 杨丽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极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岩相与构型特征,定量表征构型单元的几何属性和物性特征,采用露头实测、精细构型解释以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砂质辫状河露头进... 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极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岩相与构型特征,定量表征构型单元的几何属性和物性特征,采用露头实测、精细构型解释以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砂质辫状河露头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和5种岩相组合。砂质辫状河中发育河道(CH)、心滩(CB)、边滩(PB)、废弃河道(ACH)及漫溢沉积(OF)5种典型构型单元,以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两者的累积分布频率高达78%。河道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6.5 m,宽厚比约为25-30,平均孔隙度为7.1%。心滩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7.0 m,宽厚比约为30-35,平均孔隙度为7.8%。同一沉积时期,砂质辫状河中存在4种基本构型单元组合,分别为CH-OF,CH/ACH-PB,CH-CB-CH和CH/ACH-PB-OF。不同沉积时期的构型单元空间分布可表示为4种基本组合类型及河道构型单元在垂向和横向的重复或叠加。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砂质辫状河的主要储层类型,但心滩构型单元的规模和储层物性优于河道构型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单元 油气储层 储集物性 露头 砂质辫状河 岩相 大同盆地
下载PDF
柴西地区始新统湖相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0
8
作者 黄成刚 袁剑英 +3 位作者 田光荣 吴丽荣 潘星 惠媛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0-242,共13页
近年来柴西地区始新统致密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其中白云岩为最优质的储集岩。通过岩石学、结构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详细描述和论证了柴西地区两种湖相白云岩的成因及特征:一种是数量较少的原生生物成因的藻云... 近年来柴西地区始新统致密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其中白云岩为最优质的储集岩。通过岩石学、结构学和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详细描述和论证了柴西地区两种湖相白云岩的成因及特征:一种是数量较少的原生生物成因的藻云岩,电子探针能谱面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其Mg元素富集区与藻纹层分布高度吻合,充分显示了其微生物成因特征,因微生物活动能够克服动力学障碍,为白云石形成营造出有利的微环境;另一种为研究区广泛分布的准同生交代成因的泥晶白云岩,偏光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其中均含有碎屑颗粒和泥质组分,由周缘辫状三角洲带来的碎屑物质与其混积而成,电子探针岩石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其FeO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942%,MnO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052%,明显低于热液白云岩,且富含SiO_2和Al_2O_3,充分显示其准同生交代成因特征。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泥晶白云岩微量元素蜘蛛网图较为离散,表明了混积的湖相白云岩的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其∑REE平均值小于平均上地壳∑REE值(146.37×10^(-6)),但远大于球粒陨石∑REE值(2.56×10^(-6)),且不具有Eu负异常。碳同位素负偏移主要受其自储的有机质氧化解体产生的CO_2和周缘辫状三角洲供给的地表水影响,增加了其轻碳组分;氧同位素发生正偏移主要受咸化湖盆沉积环境影响,蒸发作用使得湖水δ^(18)O增加,虽然周缘河流水系能带来部分轻氧组分,但收效甚微。这揭示了准同生交代成因的白云岩与热液造成氧同位素偏负截然相反。泥晶白云岩在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弥散性晶间孔,孔隙半径小而数量众多是形成"中孔-特低渗"型储层的主要原因,这类孔隙抗压实能力强,为研究区最好的油气储集体。这一研究成果对柴达木盆地深层致密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盆 始新统 准同生交代 白云岩 晶间孔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41
9
作者 黄成刚 常海燕 +5 位作者 崔俊 李亚锋 路艳平 李翔 马新民 吴梁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30-1243,共14页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分析。系统地开展了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古地貌分析、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藏模式研究以及高产... 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进行分析。系统地开展了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古地貌分析、碳氧同位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藏模式研究以及高产控制因素分析,提出英西地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个"半开放—半封闭"的半深湖相咸化沉积环境,基质晶间孔储油、盐下应力聚集造缝、盐层封盖造就了英西地区特殊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岩性以深灰色或灰黑色等暗色色调为主并混积盐类矿物,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2)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前的古地貌为一个发育湖障壁岛的"西低东高"的局限湖泊;(3)碳、氧同位素数据点落于开放性湖泊与封闭性湖泊之间;(4)Sr/Ba平均值为2.01、均大于1,Sr/Cu平均值为109.04、远大于5,U/Th平均值为0.62、均小于1,指示了咸化、干旱和还原环境;(5)ΣREE平均值为87.67×10-6,分布范围为(39.41~162.67)×10-6,且存在Eu负异常;(6)盐下主力产层的压力系数可高达2.2,"自源-超压系统"导致应力聚集造缝的推论与"蚂蚁追踪"裂缝预测成果和岩心观察结果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开放—半封闭 咸化湖 白云岩 超压造缝 成藏模式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特征 被引量:36
10
作者 马峰 阎存凤 +5 位作者 马达德 乐幸福 黄成刚 石亚军 张永庶 谢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基于录井和成像测井数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以及储集层微观研究和盖层条件评价等综合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高产原因。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 基于录井和成像测井数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以及储集层微观研究和盖层条件评价等综合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高产原因。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蚀孔和微孔,其中大量发育的基质微孔和溶蚀孔为研究区气藏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受控于第三纪咸化湖环境,基岩顶部0~18 m内发育的裂缝及孔隙被石膏和方解石充填,形成良好的基岩"顶封式"盖层。这种特殊的储盖组合广泛分布,使东坪地区基岩储集层气藏富集高产,主要发育两种气藏:一种是基岩顶部裂缝-孔隙型气藏,主要分布于基岩"顶封式"盖层顶面之下20~50 m区域,受构造控制明显,气藏高产、稳产;另一种是基岩内部裂缝-孔隙型气藏,纵向含气深度大,含气差异大,横向变化快,气藏高产,稳产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储集层气藏 储集空间 基质孔隙 咸化湖环境 东坪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深水块状砂岩碎屑流成因的直接证据:“泥包砾”结构——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研究为例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5 位作者 张忠义 袁效奇 完颜容 牛海青 廖建波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1-622,共12页
水下碎屑流沉积是近年来在深水环境(深海或深湖)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沉积类型,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水下沉积物的块体搬运过程的公认鉴别标志。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央地区几个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首次在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 水下碎屑流沉积是近年来在深水环境(深海或深湖)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沉积类型,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水下沉积物的块体搬运过程的公认鉴别标志。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央地区几个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首次在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中发现了一种"泥包砾"结构,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变过程。研究认为这种"泥包砾"结构主要与三角洲前缘特殊的"碎屑流"成因机理与发育过程有关,其形成过程自始自终表现出含有它的沉积物是作为块体状态(宾汉塑性体)被搬运的,自始自终表现出其在搬运过程中是被介质的强度所支撑的,据此认为"泥包砾"结构是确定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为碎屑流成因的最有意义的标志性证据,并由此建立了延长组深水砂岩从开始启动到搬运、再到沉积的过程与模式。同时,本文认为"泥包砾"也为深海沉积中块体搬运作用与搬运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关键性判识标志,对于当前全球深水(包括深海与深湖)油气勘探以及目前国际地学界广泛开展的大陆边缘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包砾”结构 砂质块体搬运 砂质碎屑流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致密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1
12
作者 黄成刚 倪祥龙 +5 位作者 马新民 高妍芳 张昭 杨森 崔俊 赵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4-738,共15页
基于岩心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和结构学特征研究,探究了英西地区渐新统的储集层特征、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1)目的层岩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可分为盐间和盐下两套地层,盐间广泛发育厚盐层,以石盐为主,盐下零星发育薄盐... 基于岩心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和结构学特征研究,探究了英西地区渐新统的储集层特征、油气富集模式及稳产、高产主控因素:(1)目的层岩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可分为盐间和盐下两套地层,盐间广泛发育厚盐层,以石盐为主,盐下零星发育薄盐层,以硬石膏为主;(2)咸化条件下沉积的这套细粒的湖相碳酸盐岩,既是品质最好的烃源岩,又发育白云岩"甜点"储集层,具有自生自储特征(上部盐层因具有很高的毛管突破压力和塑性特征而具有很强的封盖能力,且盐下应力集中造缝),其多因素的良好匹配形成了盐下油气规模富集的有利区;(3)基质晶间孔的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和稳产,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和高产。这一研究成果对深入研究英西E_3~2盐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和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盆 E32 富集模式 稳产高产 白云石晶间孔 微裂缝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晶 李双文 +3 位作者 袁淑琴 龙礼文 姚军 王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8-586,共9页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相精细...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相精细描述确定沙一段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形成了以古地貌和地震属性约束物源方向,预测重力流水道的宏观展布;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刻画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断陷湖盆沟道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识别方法和技术。应用该方法对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为在歧口凹陷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并在歧口凹陷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地震沉积学 重力流水道 地层切片 沙一段 歧口凹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早、中寒武世古地理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26
14
作者 田雷 崔海峰 +2 位作者 刘军 张年春 石小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1-1021,共11页
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合最新钻井地质资料分析,在构造控沉积的指导思想下,对塔里木盆地早、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构造古地理整体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隆-坳格局,巴楚隆起-塔中... 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合最新钻井地质资料分析,在构造控沉积的指导思想下,对塔里木盆地早、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构造古地理整体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隆-坳格局,巴楚隆起-塔中隆起东部一带发育近东西向展布的同沉积古隆起,往北和往西南方向由隆起向坳陷逐渐过渡。早寒武世玉尔吐斯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为以深水陆棚为主的缓坡沉积,由中央古隆起向南北两侧依次发育潮坪相、斜坡相和深水盆地相;早寒武世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为具有一定台地性质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由中央古隆起向南北两侧依次发育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和盆地相,外缓坡在地震资料上可见典型前积反射特征,反映为远端变陡的缓坡。研究证实了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中央古陆的存在,并初步厘定了早寒武世玉尔吐斯组和肖尔布拉克组沉积期古陆及相应的沉积相带展布。通过构造-沉积演化分析,首次明确了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碳酸盐台地,而是受整体上南北分异的隆-坳构造格局控制的缓坡沉积模式,至中寒武世中西部大台地才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古地理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断陷湖盆重力流水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歧南地区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化清 洪忠 +3 位作者 张晶 牛海青 苏明军 李双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4-794,7,共11页
本文以歧口凹陷歧南地区沙一段为例,分析了断陷湖盆以沟道型砂质碎屑流为主体的重力流沉积的结构与构造、测井响应、地震相模式以及主水道的平面分布格局及纵向演化。研究发现:1以歧南地区沙一段为代表的陆相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至少包... 本文以歧口凹陷歧南地区沙一段为例,分析了断陷湖盆以沟道型砂质碎屑流为主体的重力流沉积的结构与构造、测井响应、地震相模式以及主水道的平面分布格局及纵向演化。研究发现:1以歧南地区沙一段为代表的陆相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至少包括砂质碎屑流、滑塌、浊流等3种成因沉积类型,以沟道化砂质碎屑流为主体,悬浮组分含量高。2断陷湖盆重力流水道横断面的地震相模式有U型或V型、碟片性、蠕虫型、纺锤型(透镜状)等4种类型,很可能依次与流体能量由强而弱的变化相对应。3构造活跃期湖盆底形较陡,沿洼槽发育的重力流水道窄而顺直,对下伏地层刻蚀显著;构造相对平静期湖盆底形平坦,水道宽度及弯曲度增大,对下伏地层侵蚀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重力流水道 断陷湖盆 歧南地区 沙一段
下载PDF
咸化湖盆高效基岩气藏储层中基质孔隙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丽荣 黄成刚 +3 位作者 袁剑英 阎存凤 马峰 孙秀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54-62,共9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累计产气超过2×108 m3。通过钻井岩芯观察、偏光显微镜鉴定、物性分析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东坪地区基岩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平均孔隙度为4.72%,平均渗透率为1.71&#...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东坪地区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累计产气超过2×108 m3。通过钻井岩芯观察、偏光显微镜鉴定、物性分析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东坪地区基岩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平均孔隙度为4.72%,平均渗透率为1.71×10-3μm2。除裂缝和少量溶蚀孔外,岩石中基质微孔广泛发育,主要包括花岗岩中发育于铁镁质矿物的微孔以及片麻岩中的云母片晶间孔两类,其孔径极小且连通性差,多为数百纳米至数微米,为东坪地区基岩重要的天然气储集空间类型。大量石膏充填于上部基岩的孔缝中,为上覆地层路乐河组和干柴沟组沉积时咸水流体下渗沉淀、胶结所致,盐类矿物的封堵作用为大气田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发育于基岩中的"二元结构"的首次发现对指导咸化湖盆基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基岩 储层特征 基质微孔 晶间孔 二元结构 东坪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S3-1井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储集空间类型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成刚 崔俊 +5 位作者 关新 常海燕 杨森 惠媛媛 吴梁宇 吴丽荣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55-266,共12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但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基于对S3-1井的岩芯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结构学特征研究,总结出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白云石晶间孔,而非溶蚀孔。其主...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发现,但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基于对S3-1井的岩芯观察和系统的微观岩石学、结构学特征研究,总结出其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白云石晶间孔,而非溶蚀孔。其主要证据包括:(1)高沉积速率的暗色层段难以发生暴露溶蚀;(2)白云石为岩石最重要的矿物组分之一;(3)场发射扫描电镜下可见棱角状晶间孔广泛发育;(4)岩芯上观察到的孔洞系统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见其均发育于裂缝之中,为盐类矿物结晶所致,非溶蚀而成;(5)"特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6)较高的排驱压力、较小的连通孔喉半径以及极低的退汞效率;(7)荧光显微镜下表现为整体发光特征。这些发育极广的基质孔隙储油是英西地区亿吨级油田高产稳产的主控因素之一,研究结果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晶间孔 溶蚀孔 下干柴沟组 特低孔-特低渗 动力学屏障 准同生交代 英西油田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咸化湖盆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的改造作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黄成刚 袁剑英 +3 位作者 曹正林 张世铭 王莹 佘敏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52-60,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新生界主要为咸化湖盆沉积,咸化环境提高了其烃类转化率,但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高温高压试验模拟了地层条件下成岩流体与岩石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进而研究咸化环境中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新生界主要为咸化湖盆沉积,咸化环境提高了其烃类转化率,但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高温高压试验模拟了地层条件下成岩流体与岩石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进而研究咸化环境中有机质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对储层的改造作用。结果表明:酸性流体对岩石矿物的溶蚀作用增加了其孔隙度,但渗透率的变化存在差异性;当岩石中含有石膏和铁白云石时,铁白云石在石膏的催化作用下极易发生溶蚀作用,反应生成的Fe2+、Mg2+促进了高岭石向针叶状绿泥石的转化,从而堵塞孔隙喉道,造成岩石渗透率的下降;岩石中石膏的发育是造成高温高压地层中方解石发生沉淀的主要原因,相同条件下石膏比方解石更易溶解,其产生的过饱和钙造成方解石的沉淀,但岩石的孔隙度有所增大,因为方解石的沉淀作用造成的储集空间减小量小于石膏和长石等易溶矿物溶解造成的储集空间增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有机酸 高温高压 石膏 方解石 白云石 绿泥石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面向实际储层的流体因子优选方法 被引量:13
19
作者 桂金咏 高建虎 +2 位作者 李胜军 李海亮 王万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35,18,共7页
本文提出了面向实际储层的流体因子优选方法,该法的实质同传统岩石物理交会分析、Dillon流体指示因子相同,都是利用测井曲线及测井解释成果曲线进行流体因子的优选,并将井点优选结果推广到全区。但传统岩石物理交会分析方法效率太低,面... 本文提出了面向实际储层的流体因子优选方法,该法的实质同传统岩石物理交会分析、Dillon流体指示因子相同,都是利用测井曲线及测井解释成果曲线进行流体因子的优选,并将井点优选结果推广到全区。但传统岩石物理交会分析方法效率太低,面对数目庞大的流体因子,通过两两组合进行交会,不仅繁琐且工作量较大,盲目性太强。而Dillon方法需已知全区岩性分布范围,未考虑背景岩性的影响,对于多种流体类型共存的情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流体指示系数计算方式。为此,本文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统计理论,首先进行流体因子对不同流体储层与背景岩性的区分能力对比,然后再进行不同流体储层识别能力的对比,从而优选出不受背景岩性与流体类型数目影响的流体因子。文中方法较好地保留了Dillon流体指示系数的优点,在兼顾实际测井资料的误差以及数据叠置等问题的同时,将背景岩性的影响纳入到识别能力评价标准中,且能够适合多种流体类型共存的情况。本文方法可在全区岩性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开展流体识别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因子 优选 背景岩性 交会分析 流体因子识别 流体指示系数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_3~2裂缝成因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翔 王建功 +5 位作者 张平 李琳 黄成刚 伍坤宇 张庆辉 龙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低孔超低渗油气藏勘探连续取得突破,勘探证实区内裂缝系统与油气富集高产存在联系,因此明确其裂缝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岩石学特征、物性、自源超压与裂缝的匹配关系为基...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低孔超低渗油气藏勘探连续取得突破,勘探证实区内裂缝系统与油气富集高产存在联系,因此明确其裂缝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岩石学特征、物性、自源超压与裂缝的匹配关系为基础,结合不同成因机制的裂缝与油气产能的关系,同时综合构造、盐岩以及岩石物理实验,提出英西地区异常高压油气藏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多期复杂构造运动形成了大量构造缝,但多被硬石膏充填;(2)下部相对优质的烃源岩在生-排烃过程中产生异常高压而破裂,并在上部稳定岩盐盖层作用下得以保存,形成大量对油气运移起输导作用的有效缝;(3)基于有效缝成因机制与模式,可通过地震属性、岩盐厚度以及异常高压分布,结合古地貌特征,准确预测英西地区油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该研究成果对于区内致密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水力破裂缝 三轴应力实验 叠后振幅方位分解 下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