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勘探压裂技术进展、关键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5
1
作者 雷群 翁定为 +3 位作者 才博 何春明 石阳 马泽元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7,共13页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 为贯彻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政策并加快国内油气生产,面对日益复杂的勘探对象,创新储层改造技术是发现资源和增加储量的必经之路。通过回顾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储层改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针对目前中国石油所面临的勘探对象特点,厘清了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缝控压裂优化设计最大限度释放储量、压裂装备作业能力不断提升、井下工具更加成熟、压裂液降低成本与提高个性化、支撑剂向低成本小粒径的趋势明显,明确了储层改造技术对勘探发现的重要支撑作用。全面梳理储层改造技术在压裂核心要素、工艺技术对策、现场实施质量、压裂方案迭代升级4个方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具体而言,针对4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1)推实基础研究创新工程,为压裂技术进步提供理论支撑;(2)推动五大要素提质工程,支撑储层改造技术高质量发展;(3)推进技术方案精准工程,为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指引;(4)推升技术管理提效工程,打造工程管理高效实施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油 页岩油 页岩气 储层改造 缝控压裂 地质工程一体化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藏体积改造技术——内涵、优化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92
2
作者 吴奇 胥云 +2 位作者 王晓泉 王腾飞 张守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2-358,共7页
系统阐述了体积改造技术的基本内涵、优化设计及实现方法。其内涵包括5个方面:①可"打碎"储集层,形成复杂缝网,"创造"人造渗透率;②裂缝起裂不是单一张开型破坏,而是剪切破坏及错断和滑移等;③"突破"传... 系统阐述了体积改造技术的基本内涵、优化设计及实现方法。其内涵包括5个方面:①可"打碎"储集层,形成复杂缝网,"创造"人造渗透率;②裂缝起裂不是单一张开型破坏,而是剪切破坏及错断和滑移等;③"突破"传统压裂裂缝渗流理论模式,大幅度缩短流体有效渗流距离;④适用于较高脆性岩层的改造;⑤采用"分段多簇射孔"。分析表明:流体穿过100 m渗透率为0.000 001×10 3μm2的基质向裂缝渗流需要的时间超过100×104a,只有体积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使流体从基质向裂缝实现"最短距离"渗流。簇间距优化、非均匀布段(簇)、优化支撑剂铺置模式等是实现体积改造的关键理念;加密分簇技术、多次停泵注入模式及多次端部脱砂压裂技术是低脆性指数地层实现体积改造的技术关键。体积改造技术在致密砂岩(油、气)、火山岩、碳酸盐岩的改造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多层多分支井技术对储集层实施"立体式"体积改造是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藏的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藏 体积改造技术 内涵 优化设计 分段多簇 “立体式”改造 发展方向
下载PDF
中石油页岩气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拥军 丁云宏 +2 位作者 王永辉 王欣 严星明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6年第S1期127-130,共4页
在总结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石油页岩气储层改造的进展,从改造原则,设计实施方法,主体施工工艺,工厂化作业模式,压裂材料选择,监测手段以及压后返排等8方面详细论述了储层改造技术,最后针对页岩气储层改造面临... 在总结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石油页岩气储层改造的进展,从改造原则,设计实施方法,主体施工工艺,工厂化作业模式,压裂材料选择,监测手段以及压后返排等8方面详细论述了储层改造技术,最后针对页岩气储层改造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技术展望,对后期页岩气储层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石油 页岩气 储层改造 技术展望
下载PDF
水平井体积改造井距和簇间距优化研究
4
作者 马泽元 胥云 +2 位作者 翁定为 郭英 鄢雪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为研究页岩油水平井最优井距和簇间距的工程问题,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地质特征,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流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簇间距条件下的复杂缝网扩展,依据全缝长频率分布优化井距。采用非结构化数值模... 为研究页岩油水平井最优井距和簇间距的工程问题,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储层地质特征,采用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流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地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簇间距条件下的复杂缝网扩展,依据全缝长频率分布优化井距。采用非结构化数值模型预测水平井的生产动态,确定产量最高的分段分簇方案。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采用缝长累积频率分布中P90值对应的缝长作为水平井井距,有助于提高复杂缝网对储量的控制程度,簇间距缩小到3∼5 m时建议水平井井距为200 m左右;簇间距从15 m缩小到3 m,支撑裂缝总表面积提高108%,同时体积改造程度提高142%;对于目标储层,簇间距从15 m缩小到3 m,投产3 a累产油量增加75.91%;采用3 m簇间距方案无法满足经济效益的需求,建议以5 m作为簇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改造 长7储层 井距 簇间距 页岩油
下载PDF
体积改造技术理论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27
5
作者 胥云 雷群 +5 位作者 陈铭 吴奇 杨能宇 翁定为 李德旗 蒋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4-887,共14页
基于水平井体积改造理论研究和10年现场应用情况,进一步诠释体积改造的核心内涵,分析体积改造的实现方法、设计模型与关键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分簇限流技术能实现多簇均衡扩展,应用"冻胶破岩+滑溜水携砂"复合... 基于水平井体积改造理论研究和10年现场应用情况,进一步诠释体积改造的核心内涵,分析体积改造的实现方法、设计模型与关键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分簇限流技术能实现多簇均衡扩展,应用"冻胶破岩+滑溜水携砂"复合压裂模式及小粒径支撑剂可降低近井裂缝复杂度,提高远井改造体积;剪切自支撑裂缝与滑溜水输砂能够满足非常规储集层对导流的需求,子井与母井的最优井距应根据压裂模式、规模和压降范围确定,重构渗流场、应力场和改造对象是提高水平井重复压裂效果的关键。缩小井距与簇间距的密切割技术是未来建立"缝控"可采储量开发模式的基础,结合立体式体积改造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优化设计决策系统,是体积改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改造 分簇限流 剪切裂缝 小粒径 密切割 立体式改造 水平井 重复压裂
下载PDF
层间应力差对水力裂缝扩展影响的大尺度实验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玉章 付海峰 +3 位作者 丁云宏 卢拥军 王欣 梁天成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2,共5页
储隔层水平地应力差是水力裂缝高度延伸的主控因素,采用大尺寸全三维水力压裂实验系统模拟储隔层地应力条件,对长庆长6砂岩进行水力压裂裂缝垂向扩展模拟实验,并实现对大尺度岩样内部裂缝扩展的全三维实时声波监测。通过声波监测结果与... 储隔层水平地应力差是水力裂缝高度延伸的主控因素,采用大尺寸全三维水力压裂实验系统模拟储隔层地应力条件,对长庆长6砂岩进行水力压裂裂缝垂向扩展模拟实验,并实现对大尺度岩样内部裂缝扩展的全三维实时声波监测。通过声波监测结果与实际裂缝形态对比,讨论了层间应力差、施工参数(排量、黏度)、施工压力对裂缝垂向延伸的影响。结果表明:缝高受层间应力差控制明显;同时施工参数也会影响裂缝的垂向延伸,高黏流体压裂有利于缝高延伸;对于均质致密砂岩岩样,实时声波监测技术能够对裂缝扩展动态进行有效监测。本研究为缝高延伸机理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也为现场微地震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物理模拟实验 水力压裂 垂向扩展 层间应力差 声波监测
下载PDF
成像测井技术在储层改造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高跃宾 丁云宏 +2 位作者 卢拥军 张福祥 王永辉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84,共3页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深度达5 000-7 000 m,为了避免下套管固井造成的井下复杂问题并节约成本,一部分井采用长井段裸眼完井的方式进行改造.长井段裸眼完井由于井段长,改造后仅靠酸压效果和软件模拟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储层...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深度达5 000-7 000 m,为了避免下套管固井造成的井下复杂问题并节约成本,一部分井采用长井段裸眼完井的方式进行改造.长井段裸眼完井由于井段长,改造后仅靠酸压效果和软件模拟进行评估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储层改造前后井底裸眼段成像测井资料的对比,可以得出裂缝起裂位置和近井筒处的缝高,明确改造过程中对哪段储层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将成像测井图像对比得出的结论与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压后产能流体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三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储层改造前后成像测井图像对比为储层改造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优化储层改造方案提供了直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测井 储层改造 携砂酸压 改造评估
下载PDF
增产改造理念的重大变革——体积改造技术概论 被引量:259
8
作者 吴奇 胥云 +1 位作者 王腾飞 王晓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2,16,共7页
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具有改造体积越大、增产效果越好的特点,且压裂裂缝不再是单一的对称裂缝,而是形成裂缝网络,由此产生了体积改造的理念。但迄今为止,国外还停留在提高储层改造体积(SRV)这一层面。为了使体积改造在中国被... 国外的研究成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具有改造体积越大、增产效果越好的特点,且压裂裂缝不再是单一的对称裂缝,而是形成裂缝网络,由此产生了体积改造的理念。但迄今为止,国外还停留在提高储层改造体积(SRV)这一层面。为了使体积改造在中国被正确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升华了体积改造理念,提出了"体积改造技术"这一新概念,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体积改造技术定义,以及形成裂缝网络的储层条件、技术关键与主体技术;探讨了传统压裂与体积改造裂缝的起裂模式,研究了形成剪切裂缝的净压力判定方程,重点比较了经典压裂理论与体积改造下储层渗流机理的重大变化,首次提出了基质向裂缝的全方位"最短距离"渗流模式,打破了以往研究水平井分段压裂避免缝间干扰的传统理念,建立了单簇裂缝诱导应力模型,并得到了实现体积改造的最佳缝间距离,可以指导优化段间距及多段分簇射孔。该成果为体积改造技术发展、完善及大力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改造 水平井 页岩气 裂缝网络 多段分簇 短距离渗流 缝间干扰
下载PDF
射孔参数对砂砾岩储层压裂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贾文婷 牟建业 +3 位作者 李小伟 王新亮 张士诚 王丽峰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砂砾岩油藏具有应力差大、破裂压力高的特点,导致造缝难度大,如何降低破裂压力是安全压开储层的关键。将水泥与石英砂按3∶1混合并随机混入不同直径的鹅卵石和细碎石粒,制作边长300 mm的人造砾岩,使用水力喷砂射孔枪进行射孔,通过改变角... 砂砾岩油藏具有应力差大、破裂压力高的特点,导致造缝难度大,如何降低破裂压力是安全压开储层的关键。将水泥与石英砂按3∶1混合并随机混入不同直径的鹅卵石和细碎石粒,制作边长300 mm的人造砾岩,使用水力喷砂射孔枪进行射孔,通过改变角度0~90°、深度1.5~6 cm模拟现场不同射孔方位角和炮眼深度,根据现场数据设置实验三向应力分别为9.4、19.3、24.8 MPa,排量为50 mL/min,压裂液黏度为45 mPa·s,开展室内水力压裂实验,分析射孔角度和射孔深度对裂缝起裂及破裂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射孔方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0°时破裂压力最低,为11.9 MPa,减小射孔方位角能够降低破裂压力3.55 MPa;射孔深度由1.5 cm增加至6.1 cm,破裂压力降低了4.63 MPa;当射孔孔眼附近存在砾石,破裂压力异常增高约10 MPa。建议通过合理优化射孔方位角,适当增加射孔深度,同时遴选砾石粒径较小且分选性较好的层段进行施工,提高压裂改造成功率。研究成果为制定玛湖射孔方案提供了参数优选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射孔完井 真三轴实验 砂砾岩储层 破裂压力
下载PDF
川南页岩气差异化射孔+复合暂堵工艺应用研究
10
作者 叶志权 陆方保 +2 位作者 陈亮 徐亚军 肖文梁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四川盆地川南区块页岩储层目前主要采用水平井分段多簇体积压裂技术进行改造,但存在射孔簇进液不均匀、套管变形、井间压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页岩气的开发。针对这些难点,开展差异化射孔配合多次复合暂堵体积压裂工艺研究。根据不同层... 四川盆地川南区块页岩储层目前主要采用水平井分段多簇体积压裂技术进行改造,但存在射孔簇进液不均匀、套管变形、井间压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页岩气的开发。针对这些难点,开展差异化射孔配合多次复合暂堵体积压裂工艺研究。根据不同层位、地层裂缝发育情况采用差异化射孔方式,与传统均匀布孔比较,该技术可以人为地控制裂缝改造走向,降低平台井压窜风险,并促进复杂裂缝网络形成;另一方面,迫使压裂液流向孔密不同的射孔簇,提高暂堵转向效率、促进段内裂缝均匀延伸实现充分改造。通过在长宁区块开展差异化射孔+复合暂堵体积压裂技术现场应用,并进行效果分析评价,结果证明差异化射孔可以针对性定点定向改造,配合复合暂堵技术,提高人工裂缝复杂程度和储层改造SRV,生产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页岩气 差异化射孔 储层改造 暂堵转向 复杂缝网
下载PDF
异常高压深井裂缝性厚层砂岩储层“酸化+酸压”技术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永平 程兴生 +3 位作者 张福祥 王永辉 车明光 彭建新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81,共6页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冲断带气藏地层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漏失严重。岩心造缝及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常规基质酸化不能有效解除污染,需要能够使天然裂缝张开的"酸压"工艺才能有效解除深部钻井液污染;同时,针对长... 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冲断带气藏地层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钻井过程中漏失严重。岩心造缝及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常规基质酸化不能有效解除污染,需要能够使天然裂缝张开的"酸压"工艺才能有效解除深部钻井液污染;同时,针对长井段合理布酸需要,推导了黏性暂堵酸化机理,指出增大暂堵酸液黏度有利于合理布酸;结合二者,提出了针对高压天然裂缝性砂岩储层的暂堵酸化+砂岩酸压改造工艺。KS2井现场应用表明,该工艺对改造该类储层适应性强,增产效果显著,对同类储层的增产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深井 裂缝性储层 砂岩 酸压 暂堵分流酸化 库车前陆
下载PDF
水平井分段压裂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求解算法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铭 张士诚 +2 位作者 胥云 马新仿 邹雨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74,共12页
针对多层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设计问题,提出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高效解法。采用三维边界积分方程计算固体变形,考虑井筒-射孔-裂缝耦合流动及缝内流体滤失。利用显式积分算法求解流固耦合方程,根据尖端统一解析解和最短路径算... 针对多层油气藏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设计问题,提出平面三维多裂缝扩展模型高效解法。采用三维边界积分方程计算固体变形,考虑井筒-射孔-裂缝耦合流动及缝内流体滤失。利用显式积分算法求解流固耦合方程,根据尖端统一解析解和最短路径算法计算裂缝扩展边界。方法的准确性通过与径向裂缝解析解、隐式水平集算法和有机玻璃压裂实验对比得到全面验证。与隐式水平集算法相比,新算法计算速度大幅提高。以浙江油田页岩气水平井为例,重点分析了平面应力分布、射孔数分布等对多簇裂缝扩展与进液的影响。研究表明,减小单簇射孔数可以平衡簇间应力非均质分布的影响;调整各簇射孔数量可以实现均衡进液,各簇射孔数差别应控制在1~2孔;增加高应力簇的射孔数有利于均匀进液,但进液均匀并不等于裂缝形态一致,裂缝形态受应力干扰和层间应力剖面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分段压裂 多裂缝扩展 三维边界元 平面应力非均质 射孔优化
下载PDF
低成本加重瓜胶压裂液的性能与应用 被引量:27
13
作者 程兴生 张福祥 +2 位作者 徐敏杰 季晓红 何启平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1-93,共3页
为了降低高密度加重压裂液成本,室内试验筛选了一种无机盐加重剂,使得压裂液的密度达到1.32 g/cm3,比氯化钾加重压裂液最大加重密度(1.15 g/cm3)大幅提高,与溴化钠加重压裂液相比,相同密度压裂液可节约加重剂成本3000元/m3左右。介绍了... 为了降低高密度加重压裂液成本,室内试验筛选了一种无机盐加重剂,使得压裂液的密度达到1.32 g/cm3,比氯化钾加重压裂液最大加重密度(1.15 g/cm3)大幅提高,与溴化钠加重压裂液相比,相同密度压裂液可节约加重剂成本3000元/m3左右。介绍了无机盐加重瓜胶压裂液的性能,现场实施5井8层,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100%,压裂试油产量均增加2倍以上,其中2口井天然气产量突破百万方,改造效果显著,可满足塔里木油田库车前陆冲断储层压裂地质特征和压裂工艺的要求,为该区块通过压裂改造大幅提高单井产能实现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瓜胶压裂液 无机盐加重剂 流变性能 异常高压高温地层 低成本
下载PDF
压裂液黏弹特性与悬浮支撑剂能力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丽伟 程兴生 +2 位作者 翟文 明华 刘玉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1,共4页
压裂液黏弹性与悬浮支撑剂的能力息息相关,是压裂液性能的重要参数,也是决定压裂施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羟丙基瓜尔胶HPG、合成聚合物FA92压裂液的基液和冻胶及黄原胶溶液进行了黏弹性和支撑剂单颗粒沉降速率测试。结果表明,HPG... 压裂液黏弹性与悬浮支撑剂的能力息息相关,是压裂液性能的重要参数,也是决定压裂施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羟丙基瓜尔胶HPG、合成聚合物FA92压裂液的基液和冻胶及黄原胶溶液进行了黏弹性和支撑剂单颗粒沉降速率测试。结果表明,HPG和FA92基液以黏性为主。稠化剂质量分数从0.2%增至0.5%时,20℃下二者的储能模量G'分别从0.16、0.12 Pa增至0.88、0.45 Pa,耗能模量G''分别从0.16、0.18 Pa增至1.86、0.86 Pa,支撑剂沉降速率分别从15.190、15.380 cm/min降至0.729、0.952 cm/min。浓度越高,黏性越大,对支撑剂的悬浮能力增强。温度升高,液体黏弹性减小。黄原胶溶液具有较大的弹性,且弹性远远大于黏性,20℃时0.5%黄原胶溶液的G'、G''分别为7.17、2.81 Pa,60℃时分别为5.774、2.514 Pa。20℃、60℃下支撑剂在0.5%黄原胶溶液中沉降速率分别为0、0.075 cm/min,悬浮能力强,可在非交联状态下作为压裂液使用。HPG和FA92冻胶以弹性为主。室温下,交联剂质量分数从0.1%增至0.5%时,HPG+硼砂冻胶、HPG+BCL-81冻胶、FA92+FAS-301冻胶的G'分别从0.29、0.13、0.56 Pa增至0.90、6.02、8.31 Pa,G''分别从0.50、0.75、0.87 Pa增至0.77、1.05、0.98 Pa,支撑剂沉降速率分别从0.891、0.094、0.015 cm/min降至0.009、0.006、0 cm/min。交联剂浓度越高,冻胶弹性越大,对支撑剂的悬浮能力越强。FA92冻胶的弹性较HPG冻胶的大,对支撑剂的悬浮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黏弹性 储能模量 耗能模量 支撑剂 沉降速率
下载PDF
一种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 被引量:12
15
作者 明华 舒玉华 +3 位作者 卢拥军 程兴生 翟文 刘玉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2-496,共5页
早期纤维素压裂液存在配液难、耐温差、破胶不彻底、对地层伤害大等问题。本文介绍的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基液由0.4%羟乙基羧甲基纤维素FAG-500、0.2%增黏剂FAZ-1、0.5%调节剂FAJ-305组成。分析了该压裂液的抗盐性、耐温耐剪切性、... 早期纤维素压裂液存在配液难、耐温差、破胶不彻底、对地层伤害大等问题。本文介绍的速溶无残渣纤维素压裂液基液由0.4%羟乙基羧甲基纤维素FAG-500、0.2%增黏剂FAZ-1、0.5%调节剂FAJ-305组成。分析了该压裂液的抗盐性、耐温耐剪切性、携砂性、破胶性、动态滤失及伤害性。结果表明,在中等矿化度(242~2444 mg/L)条件下,基液黏度约为67.5 m Pa·s,在p H 4.5率5.0下,在基液中加入交联剂FAC-201形成冻胶。在120℃、170 s-1条件下,压裂液冻胶剪切70 min后的黏度约为150 m Pa·s,可满足低于130℃储层压裂需求。加入0.002%破胶剂过硫酸铵后,冻胶在100℃、170 s-1条件下剪切1.5 h后的黏度约为200 m Pa·s,破胶剂不影响施工时体系的流变性能。破胶后无残渣,破胶液表面张力为24.44 m N/m,界面张力3.20 m N/m。在90℃下,0.3%FAG-500压裂液冻胶的储能模量G’和耗能模量G’’分别为7.2 Pa和1.6 Pa。砂比为40%的交联冻胶携砂液在90℃水浴加热6 h后,无沉砂现象,携砂性能良好。压裂液对岩心的渗透率损害率为24.75%。该纤维素压裂液具有速溶易配制、酸性交联、无需防膨剂等特点。在长庆油田两口致密油井和两口致密气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施工成功率大于95%,施工有效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压裂液 速溶 低伤害 无残渣 长庆油田
下载PDF
低浓度压裂液体系在长庆致密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6
16
作者 卢拥军 杨晓刚 +3 位作者 王春鹏 赵文 管保山 刘萍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70,共4页
根据长庆致密油藏低孔、低渗、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特点,研制了稠化剂浓度为0.15%~0.2%的低浓度压裂液体系(LCG)。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流变性能和破乳性能,破胶快速彻底。岩心损害率为25.1%,压裂液残渣含量仅为... 根据长庆致密油藏低孔、低渗、低可动流体饱和度的特点,研制了稠化剂浓度为0.15%~0.2%的低浓度压裂液体系(LCG)。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流变性能和破乳性能,破胶快速彻底。岩心损害率为25.1%,压裂液残渣含量仅为156mg/L,不足以往使用压裂液的三分之一,降低了压裂液残渣对裂缝导流能力的损害。现场应用7口井,投产3个月后的产量和比采油指数分别为对比井的1.59倍和1.93倍,为致密油藏高效改造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水力压裂 低浓度压裂液
下载PDF
Gemini型阳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的流变特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翟文 刘玉婷 +3 位作者 邱晓惠 刘萍 王丽伟 许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8-642,共5页
为了提高Gemini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性能,研究了Gemini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丙撑基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G3-18)、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α-烯基磺酸钠(AOS)和水杨酸钠(NaSal)复配形成胶束体系的流变特性,考察了复配体系的流动性、黏弹性、... 为了提高Gemini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性能,研究了Gemini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丙撑基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G3-18)、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α-烯基磺酸钠(AOS)和水杨酸钠(NaSal)复配形成胶束体系的流变特性,考察了复配体系的流动性、黏弹性、触变性和耐温性能。结果表明,3%G3-18+1.5%NaSal体系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黏弹性和触变性,在100℃、170 s-1条件下恒剪切90 min,保留黏度为30.83 mPa·s。随着AOS质量分数增加,3%G3-18+1.5%NaSal与AOS复配体系在0.01数10 Hz范围内黏性占主导的频率区间增加,弹性占主导的频率区间减小;同时,AOS质量分数增加使复配体系的应力过冲现象不断减弱,正触变环逐渐变小,反触变环逐渐变大。3%G3-18+0.20%AOS+1.5%NaSal的复配体系在100℃、170 s-1条件下恒剪切90 min,保留黏度为40.57mPa·s,比不加AOS体系的保留黏度提高了3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型阳离子 阴离子 复配 流变特性 耐温性能
下载PDF
天然裂缝滤失计算和控制技术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车明光 杨向同 +2 位作者 刘雄飞 袁学芳 邹国庆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2期262-265,共4页
引用天然裂缝滤失系数和基质滤失系数的指数关系式,对塔里木油田裂缝性K气藏小型测试压裂的压降分析,计算出K气藏天然裂缝滤失系数为10^-3~10^-2 m/min^1/2级别;净压力控制在10 MPa以内,即能将裂缝滤失系数控制在基质滤失系数的10倍以... 引用天然裂缝滤失系数和基质滤失系数的指数关系式,对塔里木油田裂缝性K气藏小型测试压裂的压降分析,计算出K气藏天然裂缝滤失系数为10^-3~10^-2 m/min^1/2级别;净压力控制在10 MPa以内,即能将裂缝滤失系数控制在基质滤失系数的10倍以内.现场应用表明,使用多级高质量浓度段塞和大段塞量是控制K气藏加砂压裂净压力和天然裂缝滤失的有效措施之一.塔里木油田裂缝性砂岩储层加砂压裂的段塞级数为4-6级,质量浓度60~520 kg/m^3,体积7~15 m3,段塞量增加1倍,平均净加砂量增加1.5倍.研究结果对类似天然裂缝发育储层的裂缝滤失规律研究和加砂压裂优化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裂缝 滤失系数 净压力 加砂压裂 段塞 测试压裂
下载PDF
交联酸加砂压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车明光 王永辉 +3 位作者 袁学芳 彭建新 朱绕云 马滨林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13-415,435,共4页
塔里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和孔洞关系复杂,在裂缝和孔洞不发育的低品位储层进行酸压效果差。在分析酸压和压裂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交联酸携砂压裂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该技术是携砂液使用交联酸,形成带有酸液刻蚀和支撑剂支撑... 塔里木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和孔洞关系复杂,在裂缝和孔洞不发育的低品位储层进行酸压效果差。在分析酸压和压裂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交联酸携砂压裂技术研究和现场试验。该技术是携砂液使用交联酸,形成带有酸液刻蚀和支撑剂支撑的复合人工裂缝,扩大储层和人工裂缝的接触面积。交联酸耐温流变性和携砂性能好,酸岩反应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携砂能力。在酸岩反应速度和导流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携砂阶段使用不同浓度酸液的工艺方法,在缝端和缝口分别发挥酸液刻蚀和压裂支撑的优势,保持人工裂缝的高导流值。交联酸压裂技术在塔里木油田现场应用8井次,施工成功率100%,为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高效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交联酸 酸携砂压裂 导流能力 酸压
下载PDF
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携砂酸压技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跃宾 丁云宏 +2 位作者 卢拥军 王永辉 钱春江 《油气井测试》 2015年第4期69-71,78,共3页
塔里木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温度高,酸岩反应速度快,酸蚀裂缝长度短,闭合应力高,有效导流能力保持时间短,水力加砂压裂液为惰性液体,侧向沟通能力差。结合常规酸压和水力加砂压裂的优点提出交联酸携砂酸压技术。室内实验了交联酸的交联... 塔里木油田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温度高,酸岩反应速度快,酸蚀裂缝长度短,闭合应力高,有效导流能力保持时间短,水力加砂压裂液为惰性液体,侧向沟通能力差。结合常规酸压和水力加砂压裂的优点提出交联酸携砂酸压技术。室内实验了交联酸的交联、携砂、耐温耐剪切和破胶性能,同时研究了酸对支撑剂性能的影响、酸岩反应对冻胶携砂性能的影响,验证了交联酸携砂酸压的可行性。现场应用表明:携砂酸压沟通了更多的储集体,增大了改造体积,为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碳酸盐岩 携砂酸压 交联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