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目标约束三维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六鹏 魏磊 +3 位作者 高云文 张燕娜 陈联国 张明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0,I0002,共5页
三维水平井轨道设计由于轨道剖面复杂,利用常规设计方法难以在满足工程约束下实现轨道精确入靶,增加了设计难度。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满足一定入靶精度的“直-增-稳-增扭-稳-水平段”五段制井眼轨道优化设计方法,以入靶精度和最短井深... 三维水平井轨道设计由于轨道剖面复杂,利用常规设计方法难以在满足工程约束下实现轨道精确入靶,增加了设计难度。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了满足一定入靶精度的“直-增-稳-增扭-稳-水平段”五段制井眼轨道优化设计方法,以入靶精度和最短井深作为双优化目标,以造斜段造斜率和扭方位段全角变化率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约束的三维水平井轨道优化设计模型,并采用宽容分层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不仅满足设计井深最短,而且保证了入靶前扭方位段狗腿度较小,实现了三维水平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降低了作业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平井 轨道优化设计 入靶精度 工程约束 双优化目标函数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清洁压裂液返排液驱油实验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世栋 惠芳 +4 位作者 韦文 李凯凯 魏建兵 庞茂源 梁子涵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0-103,I0007,共5页
清洁压裂液广泛应用于致密砂岩储层水力压裂施工中,而压裂施工后产生的大量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具有处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以及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合理重复利用,以现场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作为驱油剂,室内评价了其... 清洁压裂液广泛应用于致密砂岩储层水力压裂施工中,而压裂施工后产生的大量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具有处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以及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合理重复利用,以现场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作为驱油剂,室内评价了其界面性能、润湿性能、乳化性能以及降压增注性能,并开展了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清洁压裂液返排液质量分数为0.10%~0.15%时,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值降低至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能使储层天然岩心表面的润湿性转变为亲水性,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性能;可以使油水乳状液的析水率控制在30%以下,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能使天然岩心注入压力降低率达到50%以上,具有良好的降压增注效果。岩心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注入0.5 PV质量分数为0.10%~0.15%的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后,能使天然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提高12%以上,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矿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现场清洁压裂液返排液驱油措施后,目标区块生产井的产油量明显提升,含水率下降,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压裂液返排液 渗吸作用 采收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后效油气层深度归位验证及流体性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辉 张连梁 +3 位作者 冷云飞 段宏臻 官洪波 张洪福 《录井工程》 2020年第3期35-42,共8页
为解决后效油气层深度归位不准、后效油气上窜速度理论计算值比实际油气上窜速度偏大的难题。现场录井中通过使用单根峰分析法、全烃及组分对比分析法、迟到时间法和容积法四种方法进行后效油气层深度的准确归位,再借助于长距离划眼或... 为解决后效油气层深度归位不准、后效油气上窜速度理论计算值比实际油气上窜速度偏大的难题。现场录井中通过使用单根峰分析法、全烃及组分对比分析法、迟到时间法和容积法四种方法进行后效油气层深度的准确归位,再借助于长距离划眼或下钻至中途长时间循环,进行后效油气层深度归位验证,结果发现后效油气深度归位准确,提高了油气上窜速度计算准确率,为井控安全周期进行准确把关。在后效录井过程中通过对全烃绝对值、组分相对值、CO 2含量、地层盐水等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后效显示中流体的性质,反推出为后效贡献的油气层的流体性质,协助钻井方减少CO 2或地层盐水对钻井液的污染,降低钻井液材料成本,同时指导油气层及水淹层的解释评价和试油层的科学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效 油气层深度 油气上窜速度 水淹层 流体性质
下载PDF
扭转式机械振荡器的研制与应用效果评价
4
作者 王方祥 杨鑫 +3 位作者 任健偲 蔡晓伟 张建山 张乾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87,共5页
为了解决连续油管在长水平井段因螺旋变形而自锁无法下至预定深度的问题,利用弹簧蓄能和齿形交错结构,研制了一种扭转式机械振荡器并分析了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基于冲击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工具冲击载荷的计算模型,结合管柱的螺旋屈曲摩阻模... 为了解决连续油管在长水平井段因螺旋变形而自锁无法下至预定深度的问题,利用弹簧蓄能和齿形交错结构,研制了一种扭转式机械振荡器并分析了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基于冲击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工具冲击载荷的计算模型,结合管柱的螺旋屈曲摩阻模型,计算了不同管柱结构下连续油管在水平段的极限推进深度,最后开展了页岩气井的现场试验。计算结果表明,安装扭转式机械振荡器后,同工况下推进深度相对光管柱提高了94.7%,相对安装水力振荡器的管柱提高了78.1%,极限推进深度可达2700 m以上。现场应用验证了连续油管极限推进深度理论计算的准确可靠性,并且表明该工具设计合理,可极大降低管柱间的摩擦力,有效解决连续油管在长水平井段的自锁问题,增加其在水平井段的推进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 机械振荡器 冲击载荷 管柱摩阻 极限推进深度 降阻效果 现场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