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充注动力的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8
1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刘涛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基于包裹体热动力学与油气成分模型的PIT软件可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气液比模拟计算出捕获压力,由于不需要测定单个包裹体的成分而使得模拟过程简单且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利用该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层系内裂缝脉体和... 基于包裹体热动力学与油气成分模型的PIT软件可利用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气液比模拟计算出捕获压力,由于不需要测定单个包裹体的成分而使得模拟过程简单且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利用该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烃源岩层系内裂缝脉体和砂岩储层中油包裹体的捕获压力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延长组烃源岩与储层中包裹体的捕获压力多为异常高压,其剩余古压力一般大于3 MPa,压力系数多在1.2以上。异常高压不但是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排烃与石油垂向充注的主要动力,而且可能是驱动低渗透储层中石油侧向运移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裹体 古压力模拟 异常压力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中下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昆 周兴海 +2 位作者 吴嘉鹏 万丽芬 谢春雨 《海洋石油》 CAS 2017年第1期16-20,79,共6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的含油气凹陷,2001年B1井首次揭示了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早中始新世,为凹陷强烈断陷期的产物。由于其埋藏深度大,钻井资料少,对沉积相带分布与沉积特征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文从地震和钻井两方面入手,探...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的含油气凹陷,2001年B1井首次揭示了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早中始新世,为凹陷强烈断陷期的产物。由于其埋藏深度大,钻井资料少,对沉积相带分布与沉积特征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此文从地震和钻井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宝石组沉积相带分布格局,明确了宝石组总体属半封闭浅海的沉积环境。在凹陷西侧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潮坪沉积、东侧发育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凹陷中央以局限浅海沉积相为主。研究结果为西湖凹陷新领域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宝石组 沉积环境 沉积类型与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及生排烃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郭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3,共9页
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测井有机碳计算、生烃潜力法及生排烃史模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史及排烃强度。长7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0%的暗色泥岩(含油页岩)厚度主要为20~90 m,平均有机碳含量主... 通过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测井有机碳计算、生烃潜力法及生排烃史模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史及排烃强度。长7段有机碳含量大于1.0%的暗色泥岩(含油页岩)厚度主要为20~90 m,平均有机碳含量主要介于2%~9%,其有效烃源岩分布以w(TOC)=1.0%和Ro=0.7%为界限,具有大面积广覆式分布的特征;长7段有效烃源岩在侏罗纪末期开始成熟生烃,主要在早白垩世早期(140~130 Ma,Ro≈0.7%)开始排烃,至早白垩世末期(100 Ma)达到生排烃高峰(Ro≈1.0%),最大产油率接近400 mg/g,排油率达308 mg/g,晚白垩世以来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使得生烃停止;长7段有效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分布于(10~250)×104t/km^2,具有强排烃特征,以长6—长8段致密油为主的延长组油藏主要分布于排烃强度大于20×10~4t/km^2的地区,油气具有近源短距离富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烃源岩 热演化 排烃强度 延长组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某复杂断块油田岩性水性双重作用下的储层电性特征及测井解释评价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边环玲 倪国辉 +1 位作者 毛志强 鞠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8-203,共6页
该油田纵向上电阻率5Ω·m的油层和电阻率200Ω·m的水层并存,油气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具有较大的相交范围(5~200Ω·m),测井储层流体识别和评价困难。岩石物理、试油、测井等资料研究表明不同流体性质储层呈现如上电阻率... 该油田纵向上电阻率5Ω·m的油层和电阻率200Ω·m的水层并存,油气层电阻率与水层电阻率具有较大的相交范围(5~200Ω·m),测井储层流体识别和评价困难。岩石物理、试油、测井等资料研究表明不同流体性质储层呈现如上电阻率特征的原因是储层孔隙结构和地层水性质的复杂性。孔隙结构复杂的储层具有高束缚水饱和度和相对低油气冲注的特征,从而储层导电能力增加,呈现相对低阻油气层特征。断层封堵性差异造成的天然水淹是形成该区地层水性质局部突变和形成天然水淹层相对高电阻率的测井特征的原因。针对该区孔隙结构和地层水性质的复杂局面,利用储层孔隙结构及地层水突变的测井响应特征,采取储层分类和水性分类的方法,针对不同孔隙类型和地层水性质储层采用相应的模型、参数和标准,从而客观有效的评价了该区储层流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地层水性质突变 电性特征
下载PDF
微裂缝气体流动机理的格子Boltzmann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朱益华 陶果 方伟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研究了低渗透率气藏中气体的流动规律。介绍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原理。讨论微裂缝中的滑动流动状态,从微观角度用LBM研究基于滑移边界条件的低渗透率气藏微裂缝气体流动机理,并对开度为2μm的微裂缝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将反弹边界处理和... 研究了低渗透率气藏中气体的流动规律。介绍了格子Boltzmann方法原理。讨论微裂缝中的滑动流动状态,从微观角度用LBM研究基于滑移边界条件的低渗透率气藏微裂缝气体流动机理,并对开度为2μm的微裂缝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将反弹边界处理和自由滑移边界处理相结合,较准确地反映了气体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二维平板微裂缝中稀薄气体流动,不仅与通道高度、压力梯度和黏度有关,而且与Knudsen数和切向动量调和系数σv相关。从氢气、氮气、氦气的模拟结果看,气体滑脱效应与气体性质有关;微裂缝开度越小,滑脱效应越严重。用LBM方法进行模拟的结果与解析解吻合得很好,从而验证了LBM方法研究微裂缝气体流动机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率气藏 微裂缝 格子BOLTZMANN方法 流动机理 滑移边界条件
下载PDF
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层剥蚀与埋藏史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范乐元 温银宇 +2 位作者 金博 续晓璟 郑是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27,33,共8页
为深入了解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区地层沉积和埋藏史情况,根据回剥法改进的"刘景彦模型",消除多剥蚀面盆地内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并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各剥蚀面剥蚀厚度,在综合分析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的基础上恢... 为深入了解穆格莱德盆地凯康坳陷西斜坡地区地层沉积和埋藏史情况,根据回剥法改进的"刘景彦模型",消除多剥蚀面盆地内上覆地层压实作用影响,并利用声波时差计算各剥蚀面剥蚀厚度,在综合分析地层残余厚度与剥蚀厚度的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埋藏史.结果表明:①Baraka与Amal间剥蚀厚度最大,Abu Gabra与Bentiu间剥蚀厚度最小;②斜坡西部与南部剥蚀量大,东部与北部小;③受区域构造运动和沉降速率影响,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小,地层埋藏较浅,断层规模小,密度大,发育大量小型断块圈闭;④南部地区沉降速度和沉积速率较高,各组地层埋藏较深,烃源岩进入生油窗时间更早,大型同生断层发育,多见大型断块和断鼻圈闭,石油地质条件优于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格莱德盆地 凯康坳陷西斜坡 地层剥蚀 埋藏史重建
下载PDF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有效输导体系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2 位作者 金凤鸣 郗秋玲 巩兴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6,共8页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生油洼槽的多个古鼻状构造与该区输导体系的良好配置构成了油气向斜坡汇集与运移的有利条件;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斜坡上主要断层的垂向输导作用有限,而众多NE向断层侧向调节所导致的砂砂对接使得油气可穿层运移,油气主要以由深层至浅层的阶梯状长距离侧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鼻状构造 生长断层 油气运移 冀中坳陷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凯康凹陷西斜坡早白垩世沉积层序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冉怀江 范乐元 +2 位作者 胡圣利 尤征 金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9-805,共7页
苏丹Muglad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早白垩世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在盆内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4区西斜坡早白垩世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uglad盆地... 苏丹Muglad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早白垩世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在盆内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4区西斜坡早白垩世的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uglad盆地经历了3次裂谷断陷活动及其后裂谷期的3次热沉降坳陷活动,形成了6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白垩系Abu Gabra组至古近系Adok组划分13个三级层序;早白垩世断陷期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坳陷期主要发育辫状河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断陷-坳陷的构造演化和同沉积断裂对不同期层序的沉积体系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4区西斜坡 早白垩世 沉积层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Melut盆地G鄄H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冉怀江 范乐元 +3 位作者 胡圣利 孙传宗 戴婉薇 鲍闵慧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68,共5页
Melut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构造应力场背景下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裂谷含油气盆地。文中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指导下,利用测井INPEFA旋回分析技术,建立了Melut盆地G-H地区古近系主要目的层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 Melut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右旋走滑构造应力场背景下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裂谷含油气盆地。文中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指导下,利用测井INPEFA旋回分析技术,建立了Melut盆地G-H地区古近系主要目的层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其进行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研究,指出了研究区的有利储集相带,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1)Melut盆地G-H地区古近系A组、B组和C组可划分出1个长期旋回(二级层序)和3个中期旋回(三级层序),目的层B组从上到下又可划分为SQ1,SQ2,SQ3及SQ44个短期旋回。2)短期旋回SQ1主要发育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曲流河沉积,SQ2以三角洲沉积为主,SQ3和SQ4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3)研究区A组的湖相泥岩与下部的B组砂岩可以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B组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曲流河道砂岩,研究区北部G井区和中部的H井区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有利储集相带 Melut盆地
下载PDF
一种基于Hough变换的地层压力测试资料解释图版 被引量:2
10
作者 康晓泉 孙利国 胡友良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提出了用于地层压力测试资料解释的一种图版,详细讨论了图版的生成过程和应用中的标准化。地层压力测试数据采用增强的Hough变换方法处理后,直接在Hough空间指定区域内显示出流体密度,该区域称为流体密度图版。图版的标准化过程包括深... 提出了用于地层压力测试资料解释的一种图版,详细讨论了图版的生成过程和应用中的标准化。地层压力测试数据采用增强的Hough变换方法处理后,直接在Hough空间指定区域内显示出流体密度,该区域称为流体密度图版。图版的标准化过程包括深度和压力轴的选择、基线的确定、密度轴的线性刻度、区域化母版、曲线和交点显示方式等。在地层压力资料解释中,流体密度图版清楚地显示流体密度的变化,可以进行压力点密度计算解释有效性识别和流体类型判断。实际测井资料应用表明,该图版适合在地层压力剖面数据解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测试 HOUGH变换 流体密度图版 标准化 流体识别
下载PDF
三维地震技术在沉积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如泰 《地质与资源》 CAS 2017年第4期397-402,共6页
三维地震技术对沉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法和概念上.高精度的三维地震数据可以通过对沉积要素的直接成像来重建三维的沉积古环境,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进行成像来研究沉积演化史.地震数据... 三维地震技术对沉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分析方法和概念上.高精度的三维地震数据可以通过对沉积要素的直接成像来重建三维的沉积古环境,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进行成像来研究沉积演化史.地震数据联合测井数据也可以通过预测岩石性质分布来定量描述沉积岩的非均质性.在成岩作用分析工作中,高分辨率的地震成像用优于10 m的纵向分辨率在上千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描述成岩界面的几何形态,是一种在整个盆地范围内研究成岩作用过程的新方法.应用三维地震技术解决沉积问题这一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相关的方法、工作流程和研究实例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古环境 岩石性质 非均质性 成岩作用 成岩界面
下载PDF
测井综合解释在乍得油气田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永杰 范乐元 《国外测井技术》 2014年第2期37-39,共3页
海外油气田的精细勘探开发一体化进程,要求高符合率的测井解释结果。过去基于单井的测井解释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在新区块的勘探中,更需要综合地质、地震、钻井和录井资料综合解释。这种方法在国内已经广泛使用,但在海外油气田的勘探中... 海外油气田的精细勘探开发一体化进程,要求高符合率的测井解释结果。过去基于单井的测井解释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在新区块的勘探中,更需要综合地质、地震、钻井和录井资料综合解释。这种方法在国内已经广泛使用,但在海外油气田的勘探中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本文通过研究地质、地震、钻井和录井资料,结合测井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方法的应用,在海外快速而经济的发现了一批高产油井、低阻油气藏、疑难气层等,应用效果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海外油气田今后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经济实用的测井解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综合解释 乍得 低阻油藏 海外油气田 疑难气层 录井 高产油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34
13
作者 宫清顺 寿建峰 +3 位作者 姜忠朋 黄革萍 王艳清 倪国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7-314,共8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低孔低渗的冲积扇储层,储层天然能量较差,未经储层改造难以获得工业油流的问题,采用水基压裂液改造后试油未能获得成功,而在W36井采用油基压裂液压裂后试油获得成功。依据储层分析技术和实验分... 针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低孔低渗的冲积扇储层,储层天然能量较差,未经储层改造难以获得工业油流的问题,采用水基压裂液改造后试油未能获得成功,而在W36井采用油基压裂液压裂后试油获得成功。依据储层分析技术和实验分析技术,参照碎屑岩储层评价标准,分析大量岩心流动实验测试数据,针对百口泉组冲积扇砂砾岩储层敏感性深入研究,指出分析储层敏感性和改善压裂工艺将对油层保护及开发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伊/蒙混层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含量高是造成储层具有较强敏感性的主要原因;百口泉组储层水敏感性、盐敏感性和体积流量敏感性中等偏强,速度敏感性较弱。通过研究结果和生产试验,建议采取脱水油基压裂液、压裂液盐度控制在6 000 mg/L以上、控制流速和体积流量等措施,有效地降低不同敏感性造成的储层伤害,提高油气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 冲积扇 储层 百口泉组 乌尔禾油田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合理注水压力——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为例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向原 曾联波 +4 位作者 靳宝光 焦军 李培海 张阳禹 陈敏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为例,利用相似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求取了不同组系裂缝开启压力及地层破裂压力,分析影响裂缝开启压力的各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合理确定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界限。... 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为例,利用相似露头、岩心及测井资料,在评价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求取了不同组系裂缝开启压力及地层破裂压力,分析影响裂缝开启压力的各种因素,进而探讨如何合理确定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界限。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以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其主要方位依次为NEE-SWW、近E-W、近S-N和NW-SE向,不同组系裂缝开启压力差异较大,主要受埋藏深度、裂缝产状、孔隙流体压力及现今地应力等因素影响。合理注水压力的确定要根据各井组天然裂缝发育情况。在不发育天然裂缝的井组,注水压力不应大于地层破裂压力,避免地层发生大规模破裂而形成裂缝型水窜通道;对于发育天然裂缝的井组,若裂缝开启压力小于地层破裂压力,合理注水压力界限不应大于裂缝开启压力,以防止裂缝大规模开启和延伸;若裂缝开启压力大于地层破裂压力,则要以地层破裂压力厘定合理注水压力,以防止地层发生新的大规模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开启压力 地层破裂压力 注水压力 天然裂缝 低渗透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致密化及其影响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郭继刚 郭凯 +2 位作者 宫鹏骐 徐静 郭晶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致密历史、油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充注动力与阻力的计算,探讨了储层早期致密化影响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长8段储层孔隙演化经过4个阶段,在中成岩阶段A1期基本达到致密,...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致密历史、油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充注动力与阻力的计算,探讨了储层早期致密化影响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结果表明,延长组长6-长8段储层孔隙演化经过4个阶段,在中成岩阶段A1期基本达到致密,而此时油气大规模充注尚未开始。储层早期致密化形成的高充注阻力导致浮力难以成为驱替致密油运移的有效动力。同时,结合该区具有紧邻源岩的致密砂岩普遍含油、"甜点"富油且流体分异性差的特征,认为广泛发育的长7段烃源岩与长6和长8段储层间的剩余压力差是致密油充注的主要动力,且是导致致密砂岩含油而甜点富油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充注动力 致密油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effect on reservoir electrical properties and well logging evaluation 被引量:5
16
作者 边环玲 关雎 +2 位作者 毛志强 鞠晓东 韩桂琴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14年第4期374-383,508,共11页
The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controls the reservoir quality and resistivity response of hydrocarbon-bearing zones and thus, critically affects logging interpretation. We use petrophysical data in three types of reserv... The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controls the reservoir quality and resistivity response of hydrocarbon-bearing zones and thus, critically affects logging interpretation. We use petrophysical data in three types of reservoir with different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o show that the complexity of pore structur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ffectiv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gardless of geological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pore structure. Moreover,,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conductive fluids in the reservoir varies dramatically owing to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s, which also induces resistivity variations in reservoir rocks. Hence, the origin of low-resistivity hydrocarbon-bearing zones, except for those with conductive matrix and mud filtrate invasion,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ore structures. Consequently, reservoir-specific evaluation models, parameters, and criteria should be chosen for resistivity log interpretation to make a reliabl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quality and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e structure reservoir quality RESISTIVITY low-resistivity hydrocarbon-bearing zone log evaluation
下载PDF
渝东南彭水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吸附性能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孙寅森 郭少斌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4,共12页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同时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观察;借助核磁共振与氮气吸附实验,联合定量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页岩孔隙... 以渝东南彭水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同时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定性观察;借助核磁共振与氮气吸附实验,联合定量表征页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甲烷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了页岩孔隙吸附性能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彭水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层间孔最为发育;氮气吸附实验和核磁共振共同表征页岩孔径分布曲线特征呈双峰或三峰形态,且左峰明显大于右峰,表明页岩介孔最为发育,约占孔隙的73.5%,同时还发育部分微孔和宏孔,分别占13.4%和13.1%,其中2~5nm的介孔是页岩孔体积的主要贡献者;页岩孔隙结构不规整,多为平行壁的狭缝型孔;孔隙发育主要受有机质含量控制,其次,岩石矿物成分也对页岩孔隙发育有一定影响,其中脆性矿物更有利于微裂缝和宏孔的发育,黏土矿物含量与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呈较弱的正相关性;页岩吸附性能受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控制,有机质含量是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页岩的吸附性能提高,其次,页岩吸附性能与黏土矿物含量呈弱正相关性,而与脆性矿物含量呈弱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彭水地区 龙马溪组 页岩 孔隙结构 吸附性能
下载PDF
不整合输导层侧向非均质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差异控制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2 位作者 金凤鸣 刘涛涛 蓝宝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776-3785,共10页
以任丘潜山北部潜山坡为例,分析不整合半风化岩石输导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结合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不同类型不整合输导层的差异控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受岩性组成、风化淋滤及后期压实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整合半风化岩石输导层会形成一定的... 以任丘潜山北部潜山坡为例,分析不整合半风化岩石输导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结合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不同类型不整合输导层的差异控油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受岩性组成、风化淋滤及后期压实成岩作用的影响,不整合半风化岩石输导层会形成一定的侧向非均质性,且其从输导性能上可分为畅通型输导层、断续型输导层和连续型封堵层3种类型。其中,完全由高渗带构成的畅通型输导层表现为"畅通式"高效油气输导特征,油气优先充注并聚集于物性好的潜山坡顶部圈闭;而由高渗带与低渗带共同构成的断续型输导层则表现为"跳跃式"低效油气输导特征,油气优先充注并聚集于物性较差的潜山坡下部圈闭和中部内幕圈闭。不整合半风化岩石输导层的非均质性可能是决定任北潜山坡内幕储层成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非均质性 石油运移 模拟实验 潜山坡
下载PDF
南图尔盖盆地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及地层不整合圈闭 被引量:6
19
作者 冉怀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2,共7页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A探区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地层不整合圈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萨雷布拉克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即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3个二级层序,并在其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中可划分出2~3个体系域;2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3侏罗系有利的地层不整合圈闭主要为SQ1和SQ2与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以及SQ5与下伏地层形成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层 地层不整合圈闭 侏罗系 萨雷布拉克 南图尔盖盆地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相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吴嘉鹏 万丽芬 +4 位作者 张兰 王英民 赵千慧 李昆 王思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4,共8页
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相资料比较单一、研究区域相对局限,对其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等的认识不清。对西湖凹陷46口平湖组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根据粒度和沉积构造等的不同来划分岩相,然后根据岩相的成因类型、组合特征及测井曲... 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相资料比较单一、研究区域相对局限,对其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等的认识不清。对西湖凹陷46口平湖组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根据粒度和沉积构造等的不同来划分岩相,然后根据岩相的成因类型、组合特征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来划分沉积相,将平湖组岩相划分为砾岩相、砂岩相和细粒岩相3种类型,并认为平湖组主要发育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相、潮坪相及局限浅海相等沉积相,并细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陆架砂脊及陆架泥等亚相。综合考虑平湖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运动、古地貌形态及物源供应等影响因素,建立了西湖凹陷平湖期箕状断陷和潮汐作用控制下的物源-沉积模式,为储层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类型 沉积模式 潮汐 陆架砂脊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