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9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力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志镇 高峰 +2 位作者 赵玉成 赵慧明 钟卫平 《高等建筑教育》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力学是工科的重要科学基础,力学创新实验是深化认识力学理论、有效联结工程技术的重要载体,新工科建设迫切要求力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革新。从力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出发,立足国家战略技术与产业需求,突出行业特色,注重跨学科... 力学是工科的重要科学基础,力学创新实验是深化认识力学理论、有效联结工程技术的重要载体,新工科建设迫切要求力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革新。从力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出发,立足国家战略技术与产业需求,突出行业特色,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将基础力学知识与专业核心课程相结合,构建了“工程技术前沿—创新实验项目—创新成果产出”逐级提升的研究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了力学创新实验教学的总体实施方案,显著提升了工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一体化的意识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力学 创新实验 行业特色 研究型教学
下载PDF
强地下水渗流下岩层裂隙粗糙程度的地热开采耦合预测
2
作者 韩冬 温凯 +3 位作者 叶大羽 杨乐 郭攀 杨金才 《能源与节能》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在地热开采过程中,若采热管跨越存在地下水渗流的热岩层,将会对管道传热及热能提取产生显著的影响。作为地下水渗流的主要通道,岩石裂隙的特性演化将显著影响水渗流的行为,继而影响采热管内流体的温度及热开采效率。然而,目前已发表的... 在地热开采过程中,若采热管跨越存在地下水渗流的热岩层,将会对管道传热及热能提取产生显著的影响。作为地下水渗流的主要通道,岩石裂隙的特性演化将显著影响水渗流的行为,继而影响采热管内流体的温度及热开采效率。然而,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很少能综合探究岩石裂隙粗糙程度对地热开采的影响。因此,提出了一种针对跨越渗流岩层的全耦合地热开采模型,能够综合探究干热岩应力、地下水渗流效应、裂隙粗糙程度及管道传热效应,并提出了定量表征裂隙粗糙程度的参数h/a。结果表明:不同h/a对地层温度及管道流体温度影响显著;当h/a由0.15增加至0.30时,渗流地层水压最多减少了16.7%,地层温度最多降低了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开采 地下水渗流 裂隙行为 裂隙粗糙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深埋地下工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研究 被引量:80
3
作者 王迎超 靖洪文 +2 位作者 张强 蔚立元 徐智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9-1194,共6页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开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分级预测一直是岩石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岩爆烈度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德尔菲法和正态云的综合评判模型。在系统分析影...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开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分级预测一直是岩石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岩爆烈度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德尔菲法和正态云的综合评判模型。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σc/σt、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σθ/σc、岩石脆性指数Is和弹性变形能指数Wet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科学方法确定其权重系数。基于云模型理论计算各评价因子隶属于岩爆级别的云数字特征,生成正态云滴,实现了岩爆烈度与评价指标值之间的不确定映射,保留了评估过程中的随机性。最后,利用国内外典型岩爆工程实例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其判别结果与实际岩爆等级相符,且准确率高于功效系数法和集对分析理论,表明采用云模型对岩爆烈度进行预测是可行的、有效的。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满足工程应用需要,在深埋地下工程岩爆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深埋地下工程 云模型 确定度 德尔菲法
原文传递
灰岩单轴压缩实验室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后全 徐建峰 +3 位作者 贺永年 韩立军 蒋斌松 邵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491-3496,共6页
尺度效应广泛存在于缺陷材料中,尺度效应根源于材料的非均匀性。而目前尺度效应研究大都沿用混凝土材料强度负幂率尺度效应研究成果。通过细观结构分析发现,岩石材料和混凝土材料存在较大差别。以灰岩为试验材料,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获得... 尺度效应广泛存在于缺陷材料中,尺度效应根源于材料的非均匀性。而目前尺度效应研究大都沿用混凝土材料强度负幂率尺度效应研究成果。通过细观结构分析发现,岩石材料和混凝土材料存在较大差别。以灰岩为试验材料,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获得岩石材料的单轴抗压强度与应力–应变曲线等试验数据,进而分析研究岩石材料的尺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与混凝土材料不同的尺度效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灰岩材料内部的缺陷层次直接决定岩样的强度、变形破坏方式等力学性质;每种非均匀岩石材料都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尺度,它与岩石材料内部微缺陷的构造层次(微缺陷自身尺度大小及其相对于岩样尺度的大小)密切相关;岩石材料的尺度效应根源于材料的非均匀性,而并非试件与加载端头之间的端部摩擦效应所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灰岩 单轴压缩 尺度效应 非均匀性
下载PDF
基于和分解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的深部软岩巷道开挖大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何满潮 郭宏云 +2 位作者 陈新 张春 韩六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4050-4055,共6页
在深部软岩工程大变形力学分析中,存在2种几何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理论:和分解有限变形力学理论和极分解有限变形力学理论。介绍自主开发的有限元应用程序"深部软岩工程大变形力学分析设计系统"中和分解增量分析计算模块,给出基... 在深部软岩工程大变形力学分析中,存在2种几何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理论:和分解有限变形力学理论和极分解有限变形力学理论。介绍自主开发的有限元应用程序"深部软岩工程大变形力学分析设计系统"中和分解增量分析计算模块,给出基于和分解有限变形力学理论的有限元计算方程,并参照Hoek-Brown关于地应力与深度的函数关系,应用该程序中的和分解增量分析计算模块,对某巷道在不同的埋深下进行开挖的巷道围岩大变形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巷道围岩顶底板移近量的最大值要远大于巷道两帮收缩量的最大值;顶底板移近量最大值、两帮最大收缩量与埋深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对于两帮的收缩速率顶底板移近量的增大速率为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深部软岩工程 和分解 大变形
下载PDF
软岩巷道顶、帮、底全支全让O型控制力学模型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33
6
作者 高明仕 赵一超 +2 位作者 李明 曹志安 张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07-2313,共7页
软弱岩体的阶段性、持续性流变,导致软岩巷道围岩深度破坏和支护失效。软岩巷道顶、帮、底三者在围岩系统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应做到整体性和协调性支护。在分析巷道顶、帮、底相互作用效应基础上,针对软... 软弱岩体的阶段性、持续性流变,导致软岩巷道围岩深度破坏和支护失效。软岩巷道顶、帮、底三者在围岩系统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应做到整体性和协调性支护。在分析巷道顶、帮、底相互作用效应基础上,针对软岩巷道强流变四周均表现出大变形的破坏特征,提出了全断面、全支全让O型封闭控制的支护原理。该原理强调,开挖初期就应对软岩巷道顶、帮、底全断面进行强力支护,同时全断面又适时让压,在高阻支护力作用下又能适当释放围岩应力,达到对软岩巷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控制。通过力学模型对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和表面位移与支护力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与支护力呈负相关关系。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支护原理有效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的大变形。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底相互作用效应 全支全让 O型控制 工程实践
原文传递
深部岩体热力学效应及温控对策 被引量:82
7
作者 何满潮 郭平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77-2393,共17页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地温越来越高,高地温引起的深部岩体热力学效应引发许多深部矿山开采的次生灾害,有必要研究高温矿井相关的岩石力学问题。首先提出我国深部矿井地温场的3种模式即线性模式、非线性模式和异常模式;然后通过室内试... 随着开采深度的加大地温越来越高,高地温引起的深部岩体热力学效应引发许多深部矿山开采的次生灾害,有必要研究高温矿井相关的岩石力学问题。首先提出我国深部矿井地温场的3种模式即线性模式、非线性模式和异常模式;然后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温度对深部岩石强度和吸附气体逸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岩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降低,同时吸附瓦斯变为游离瓦斯而逸出,这是引起煤矿塌方和瓦斯灾害的重要内在原因;同时,在概述国内外温控技术基础上,提出以矿井涌水为冷源的HEMS降温原理及技术,形成3种典型温控模式及其设备系统。现场降温试验系统运行后效果良好,工作面温度控制在29℃以内,工作面温度降低5℃~12℃,相对湿度降低5%~15%;针对目前国内外矿井降温系统尚无有效性评价问题,提出矿井降温系统有效性评价的参数体系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体热力学 深部岩体 温度效应 降温系统 有效性评价
下载PDF
源自工程实践的材料力学创新实验教学探索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志镇 杨玉贵 +2 位作者 高亚楠 彭维红 刘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8-192,共5页
针对材料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从瓦斯抽采护孔管选型工程实践中,提炼出PVC、PE、PPR管材无孔和有孔试件的轴向拉伸、压缩和扭转实验,可获得各种试件的基本力学性质,并与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出发,提出... 针对材料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从瓦斯抽采护孔管选型工程实践中,提炼出PVC、PE、PPR管材无孔和有孔试件的轴向拉伸、压缩和扭转实验,可获得各种试件的基本力学性质,并与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工程建议方案。这种"工程—实验—理论—工程"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对材料力学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整体性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实践 材料力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瓦斯抽采
下载PDF
深埋地下工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RS-功效系数模型 被引量:9
9
作者 王迎超 靖洪文 +2 位作者 吉咸伟 牟泰安 张成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92-1997,共6页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其进行有效预测预报一直是地下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c、岩石...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其进行有效预测预报一直是地下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c/?t、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和岩石脆性指数Is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粗糙集理论,将各指标的权重问题转换为由现场实测数据来求解各指标属性重要性问题。然后,基于社会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功效系数法,针对各指标对岩爆的影响特征,构建其功效函数,最终建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RS-功效系数模型,对岩爆发生可能性及其烈度进行预测预报。运用所建模型对国内外一些典型地下工程岩爆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并与集对分析模型、物元可拓模型评判结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RS-功效系数模型评价结果可靠、精度较高且现场可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岩爆 粗糙集 功效系数 分级预测
下载PDF
高应力水平下深部黏土力学特性微观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商翔宇 余海岁 +2 位作者 周国庆 王飞 陆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368,共6页
深部黏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已有试验结果表明高应力水平下正常固结饱和深部黏土的压缩指数和内摩擦角均小于中常压下相应值。为揭示深部黏土力学性质发生上述变化的内在机理,首先利用现有基于双电层理论推算... 深部黏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已有试验结果表明高应力水平下正常固结饱和深部黏土的压缩指数和内摩擦角均小于中常压下相应值。为揭示深部黏土力学性质发生上述变化的内在机理,首先利用现有基于双电层理论推算高压黏土压缩曲线的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计算,发现其低估了深部黏土在高压下的压缩性,分析表明原有的两黏土薄片中点无量纲势函数与黏土薄片无量纲距离参数的对数假设关系存在不合理之处,利用新提出的假设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获得的预测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然后利用弹性黏着摩擦理论对内摩擦角随应力水平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0.2 MPa作用下土的摩擦系数是1.6 MPa相应值的2倍,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黏土 高应力水平 力学特性 微观分析
原文传递
采动岩体的力学行为研究与相关工程技术创新进展综述 被引量:32
11
作者 缪协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88-1998,共11页
简要回顾采动岩层结构破断与运动研究的发展过程,指出:采动岩层结构破断与运动不仅控制采场与回采巷道矿压显现,同时还控制采动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以及控制采动岩体裂隙演化与渗流。随着对采动岩体特殊力学行为规律研究的深入,利用与控... 简要回顾采动岩层结构破断与运动研究的发展过程,指出:采动岩层结构破断与运动不仅控制采场与回采巷道矿压显现,同时还控制采动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以及控制采动岩体裂隙演化与渗流。随着对采动岩体特殊力学行为规律研究的深入,利用与控制这些特殊力学行为就形成系列的采矿工程技术创新,在此用工程图例的方式列出一组成果。重点综述在研究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陷规律基础上开发出的综合机械化固体(废弃物)直接充填采煤技术和快速充填大断面沿空留巷技术;在研究采动岩体裂隙演化与渗流规律基础上开发出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和保水采煤技术,包括这4项创新技术的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和重要技术参数指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采动岩体结构 固体充填采煤 煤与瓦斯共采 保水采煤
下载PDF
深部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反演与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峰 王连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9-234,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深部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多元回归反演分析模型,为实际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针对有限测点原岩应力数据仅能反映局部应力场,远不能表达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的缺陷,在分析霍州矿区地质条件的... 【目的】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深部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多元回归反演分析模型,为实际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针对有限测点原岩应力数据仅能反映局部应力场,远不能表达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的缺陷,在分析霍州矿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12.0建立了最大埋深达930 m的研究区域原岩应力场数值计算力学模型,并利用4个测点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多元回归反演分析。【结果】多元回归的复相关系数为0.904 0,接近于1.0。研究区域内煤岩体3个主应力几乎全为压应力,原岩应力分布均匀,但分层现象明显,且受断层影响较大;310水平上2#煤顶板最大主应力为15.0~17.0 MPa,由于地质构造差异,在距离边界250~450 m处存在一个应力相对增高的地带。【结论】建立了原岩应力有限元反演分析模型,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为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提供原岩应力基础资料,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岩应力 应力场分布 反演分析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力-热耦合作用下煤岩动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鹏龙 罗宁 +2 位作者 索云琛 柴亚博 孙锐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60,共11页
为了安全高效地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开展深地“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煤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采用自主改进的∅50 mm高温同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25~200℃温度下煤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并改进ZWT粘弹性本... 为了安全高效地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开展深地“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煤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采用自主改进的∅50 mm高温同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25~200℃温度下煤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并改进ZWT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动态本构方程,基于有限差分-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高温效应对煤岩裂纹发育规律及其动态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冲击作用下煤岩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压密阶段、弹性阶段、裂纹增长阶段和软化失效阶段;随着温度的增加,煤岩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动态弹性模量劣化明显,失效应变呈现增加趋势,吸收能则呈现W型波动趋势;破碎粒径减小,分形维数则呈现明显的线性增加,抗压强度越低,破碎程度越高,破碎模式更为复杂;基于ZWT改进后的动态本构模型良好地表达高温冲击后的应力应变关系,但对压密阶段的表达不甚理想;模拟和试验结果显示煤岩在150℃高温后水成分和吸附气体活跃析出,煤基质受热膨胀破裂,出现明显细观裂纹,并逐渐发育为贯通裂纹,其中以剪切裂纹为主。煤岩在100℃下动态压缩的裂纹发育从受撞击面发育贯通,高温劣化煤岩强度。研究结论为“三高一扰动”深部复杂地况下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岩 力-热耦合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本构模型 有限差分-离散元
下载PDF
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芦楠楠 陈永珩 +2 位作者 马占国 孙彦景 靖洪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共9页
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结构变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易引发较大的煤岩动力灾害。现有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监测技术基于单一物理量的数据采集,缺乏多物理量的联合监测与分析,无法准确判断围岩结构变形状态。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对... 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结构变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易引发较大的煤岩动力灾害。现有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监测技术基于单一物理量的数据采集,缺乏多物理量的联合监测与分析,无法准确判断围岩结构变形状态。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对钻屑法、岩饼法、应力测量法、围岩变形监测法、电磁辐射法、声发射法、微震监测法、震动层析成像法等现有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监测技术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技术构建多源、多场的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体系的设想,从数据感知、采集、传输、分析等方面阐述了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关键技术,并讨论了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面临的受限环境下传感节点供能、异构传感设备统一交互、时延敏感网络数据传输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 巷道围岩 围岩稳定性 围岩监测 结构监测 信息化 多源多场监测 数据感知
下载PDF
土力学实验考核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商翔宇 王奇石 +1 位作者 周国庆 鲁巨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152,157,共5页
为了对土力学实验考核进行标准化研究,利用应变式直接剪切仪和三联固结仪,对标准砂、中砂进行大量的固结、直剪实验。通过对现有本科土力学实验流程以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参考结果,方便对学生实验... 为了对土力学实验考核进行标准化研究,利用应变式直接剪切仪和三联固结仪,对标准砂、中砂进行大量的固结、直剪实验。通过对现有本科土力学实验流程以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参考结果,方便对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实验流程 标准化 离散性
下载PDF
深部巷帮钻孔煤体损伤演化特征及钻孔围岩强度弱化机理
16
作者 丁可 张华磊 +2 位作者 王连国 郭嘉兴 孟尧尧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98-4821,共24页
煤层钻孔卸压技术是防治冲击地压灾害的重要手段。利用自行研制的实时CT扫描真三轴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孔径下的巷帮深部钻孔煤体(三向加载状态)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双向加载状态)2种不同应力类型模型的力–应变规律、内部裂纹扩展... 煤层钻孔卸压技术是防治冲击地压灾害的重要手段。利用自行研制的实时CT扫描真三轴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孔径下的巷帮深部钻孔煤体(三向加载状态)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双向加载状态)2种不同应力类型模型的力–应变规律、内部裂纹扩展演化特征,建立了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的峰前裂纹损伤关系,揭示了深部巷道卸压钻孔围岩强度弱化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未钻孔试样,不同应力类型的煤体试样受应力环境及钻孔孔径影响,随着钻孔的打设和孔径的增大,巷帮深部钻孔煤体试样在峰值应力后,应力跌落现象消失,有利于降低试样能量的突然释放,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则无法消除应力跌落现象;在内部裂纹扩展上,巷帮深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发育较少,裂纹呈一定角度发育,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均近乎垂直发育,随着钻孔孔径的增加,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产生数量更多,钻孔煤粉封堵情况更明显,钻孔及孔径变化对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影响程度更大。同孔径条件下巷帮浅部钻孔煤体更容易破坏且无法起到卸压减灾效果,进而基于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的差异性,建立了不同孔径下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裂纹损伤变量的函数表达式,揭示了深部巷道卸压钻孔围岩强度弱化机理,提出了深部巷道扩孔卸压理念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实时CT 冲击地压 巷帮钻孔煤体 裂纹损伤 扩孔卸压
下载PDF
高地应力地下厂房围岩开挖损伤区形成机理研究
17
作者 谭洲 李彪 +2 位作者 李鹏 林开盛 苏海健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79-1990,共12页
以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地下厂房为研究对象,基于单孔声波测试结果,分析了高地应力条件下洞室开挖卸荷围岩波速曲线特征,确定了围岩开挖损伤区(EDZ)的范围,总结得到了应力重分布影响、临近爆破影响的围岩EDZ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区域围岩EDZ... 以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地下厂房为研究对象,基于单孔声波测试结果,分析了高地应力条件下洞室开挖卸荷围岩波速曲线特征,确定了围岩开挖损伤区(EDZ)的范围,总结得到了应力重分布影响、临近爆破影响的围岩EDZ演化规律以及不同区域围岩EDZ的特征。采用有限差分数值分析方法研究EDZ形成机理,揭示了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爆破荷载、地应力瞬态卸荷荷载以及应力重分布三因素在单独和耦合作用下对围岩EDZ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洞室安全评价与支护参数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地下厂房 波速特征 开挖损伤区 数值模拟 形成机理
原文传递
考虑单轨吊悬吊效应的深部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特征
18
作者 高川 刘小虎 周钢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58-62,共5页
为分析单轨吊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建立巷道单轨吊运输模型,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轨吊荷载作用下,倾斜煤层巷道上覆岩层主要裂隙带分布于巷道一侧,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并且主要裂隙发育集中在直接顶,说明直接顶岩层... 为分析单轨吊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建立巷道单轨吊运输模型,进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单轨吊荷载作用下,倾斜煤层巷道上覆岩层主要裂隙带分布于巷道一侧,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并且主要裂隙发育集中在直接顶,说明直接顶岩层是单轨吊荷载的主要承载体;单轨吊巷道围岩相互作用体系可分为巷道断面围岩结构、单轨吊悬吊承载体和联接悬吊结构三部分,单轨吊荷载由各部分相互作用,并经传递和转化,由整个体系承担;对于沿空掘巷悬吊单轨吊支护设计,保持巷道断面围岩结构自身的稳定性是控制断面变形的基础,充分利用巷道上覆岩层大结构的稳定,是提高整个支护体系承载能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煤层 单轨吊 加卸载 变形破坏 沿空巷道
原文传递
冻融循环次数对饱水砂岩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及预测
19
作者 周游 陈彦龙 《中国煤炭地质》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了研究高寒地区冻融循环次数对饱水砂岩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冻融0次、20次、40次和60次四种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西部某露天矿砂岩单轴压缩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冻融循环对砂岩质量、变形及强度等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 为了研究高寒地区冻融循环次数对饱水砂岩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冻融0次、20次、40次和60次四种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西部某露天矿砂岩单轴压缩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冻融循环对砂岩质量、变形及强度等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饱水砂岩质量不断增加,到冻融40次后,砂岩质量趋于稳定;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出四个阶段,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着冻融次数增多而呈线性减少的变化趋势。建立了以应变和冻融次数为输入层,应力为输出层,含一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本构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冻融60次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力学特性 砂岩 神经网络 本构模型
下载PDF
高温煤岩液氮冷却后巴西劈裂破坏及声发射演化特征
20
作者 薛熠 张家辉 +5 位作者 刘嘉 时旭阳 蔡承政 张志镇 高峰 张云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采用压裂技术提升煤层气储层渗透性是强化煤层气开发的重要途径。对于深部高温煤层气储层,液氮压裂技术通过在煤层中注入低温液氮形成显著热应力,基于冷冲击作用可实现对煤层气储层的致裂增渗。为研究液氮作用对高温煤岩的力学特性及损... 采用压裂技术提升煤层气储层渗透性是强化煤层气开发的重要途径。对于深部高温煤层气储层,液氮压裂技术通过在煤层中注入低温液氮形成显著热应力,基于冷冲击作用可实现对煤层气储层的致裂增渗。为研究液氮作用对高温煤岩的力学特性及损伤破裂特征的影响机制,对加热至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煤样进行液氮冷却处理,通过波速测试和巴西劈裂测试,研究液氮对高温煤样波速、强度、声发射和裂纹演化等特征及破裂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温煤样在液氮冷却作用后,力学性能出现了显著劣化,P波波速降低,超声频率分化严重,主频由51.10 kHz降至40.88 kHz。煤样逐渐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变,巴西劈裂模量和脆性指数降幅最高分别为67%和75%。在巴西劈裂荷载下,煤样内部声发射信号均表现为低RA值、高AF值;煤样内部破坏形式主要为拉伸破坏,其次为剪切破坏。随着煤样初始温度的增加,煤样断裂面上形成多个起伏区域,3维形貌扫描的最大波峰与最大波谷高度差最高可达37.60 mm。液氮冷却诱导的微裂隙交叉扩展形成复杂的裂纹网络,进而导致局部失效区域的形成和煤样断裂面复杂化。表观裂纹分形维数在初始加热温度为100℃时达到最大值,由初始20℃时的0.50增加到1.83。研究结果可为深部高温煤层液氮压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煤岩 热应力 巴西劈裂 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