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率超声对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卜祥宁 任玺冰 +3 位作者 童正 倪梦茜 倪超 谢广元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528,共15页
近些年,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常用的锂离子电池废弃物保有量也随之激增。废旧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固废堆放导致的环境问题,还可以为新电池的制造提供原材料。功率超声被证明是强化废旧锂离... 近些年,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常用的锂离子电池废弃物保有量也随之激增。废旧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固废堆放导致的环境问题,还可以为新电池的制造提供原材料。功率超声被证明是强化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效应是产生强化效果的主要机制。本文在介绍超声空化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超声波强化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的路径,并综述了超声波辅助技术在废旧锂离子电池金属集流体表面电极材料剥离过程、电极材料资源化回收过程、电极材料修复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最后,论述了超声波辅助技术在工业化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超声波在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中工业化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锂离子电池 分离 回收 修复 超声波
下载PDF
天然沥青高效利用的基础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婷 马玉红 +2 位作者 郝敬团 杨宏伟 魏贤勇 《化工时刊》 CAS 2013年第10期39-45,共7页
介绍了天然沥青是一种稀有且珍贵的非常规资源,其高效利用对弥补常规能源的短缺和非常规能源的高效洁净的转化利用及相关化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制约天然沥青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对其中有机质的结构组成的认识和了解。阐述了... 介绍了天然沥青是一种稀有且珍贵的非常规资源,其高效利用对弥补常规能源的短缺和非常规能源的高效洁净的转化利用及相关化工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制约天然沥青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对其中有机质的结构组成的认识和了解。阐述了在温和条件下对天然沥青进行可分离和非破坏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天然沥青中可溶有机质,及有机质组分的主要分离分析技术。随着对天然沥青有机质的组成结构深入揭示,可以为充实有机化学研究内容及对天然沥青中高附加值化学品的分离和定向转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沥青 高效利用 有机化合物 分离分析
下载PDF
振动重介质分选流化床流化质量改善机理与细粒煤高效分选
3
作者 周恩会 赵跃民 +2 位作者 董良 张博 段晨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9-4570,共12页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随着我国煤炭工业重心战略西移和综采技术的普及,所开采的原煤尤其是动力煤日趋“贫、细、杂”化,迫切需要细粒煤高效干法分选技术。细粒煤具有迎风面积小、重力效应弱的特点,风力分选时介质密度...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随着我国煤炭工业重心战略西移和综采技术的普及,所开采的原煤尤其是动力煤日趋“贫、细、杂”化,迫切需要细粒煤高效干法分选技术。细粒煤具有迎风面积小、重力效应弱的特点,风力分选时介质密度与分选密度差异大,传统的干法重介质分选时气泡大、返混严重,均无法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细粒煤有效分离。将简谐振动与上升气流协同输入气固重介质流化床,通过振动能量强化气固接触、抑制气泡兼并、改善流化质量。着重研究了振动能量在床层中的传递过程与床层响应规律,发现床层密度的扰动程度主要取决于上升气流与振动能量的竞争协调结果,气泡引发床层密度的随机性波动,振动能量将颗粒由无规律的随机运动转变为周期性振荡,沿床层轴向挤压破碎气泡;基于经典两相理论,结合床层塌落过程中气泡相与乳化相的逸出规律,计算得到了振动激励下气体在气泡相与乳化相中的分布比例,表明振动能量可以有效驱使气体由气泡相迁移至乳化相,气泡体积减少19.23%,削弱了气泡引起的床层波动,改善了流化质量,形成了均匀稳定的流态化分选环境。建立了振动对流化质量改善效果的量化评价模型,明确了适合细粒煤高效分选的振幅、频率、气速3因素协同操作范围,将新疆黑山矿薄煤层6~1 mm精煤发热量相较于原煤提高了4 571 k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激励 气固流化床 流化质量 细粒煤 干法分选
下载PDF
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中的应用基础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欣然 周伟光 +3 位作者 谢广元 彭耀丽 梁龙 李懿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73-3588,共16页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增大、矿山固废处理困难等严重制约了矿物加工工程绿色、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矿物加工学科深入发展,部分研究者立足行业发展需要,尝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开发难度增大、矿山固废处理困难等严重制约了矿物加工工程绿色、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矿物加工学科深入发展,部分研究者立足行业发展需要,尝试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以期实现矿物加工学科理论及工程技术的升级与创新,并最终服务于工业实践。作为一门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中各类无规则现象研究。在矿物加工领域,研究者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诸多工艺环节(包括矿石拣选、矿石碎磨、调浆、矿物浮选、沉降、过滤等)中的多种分形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为解耦矿物加工工艺环节过程、阐明相关机理、实现选别过程调控与参数优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总体而言,目前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领域部分工艺环节中的应用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大部分研究成果尚未应用于生产实践,且研究者们对分形理论及其在矿物加工领域的应用途径和前景仍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阻碍了矿物加工领域分形理论研究的发展。因此,分形理论在矿物加工领域相关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分形理论的基本定义出发,针对矿物加工工艺中部分具有自相似性等分形特征的单元环节,根据环境干湿程度、矿石颗粒粒度以及是否涉及微细矿物颗粒混凝过程等条件,将各单元环节分为“矿石拣选、碎磨及过滤”、“调浆-浮选与絮体沉降”2部分进行研究,在介绍不同工艺环节中各类分形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同时,总结其中分形理论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动态,重点分析了基于分形理论的矿浆混凝行为研究的相关问题,并根据现有研究,展望了分形理论未来在矿浆混凝理论研究以及选矿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过程中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矿物加工 分形维数 矿浆混凝 浮选
下载PDF
3种浸锑石墨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胡亚非 刘颀 +1 位作者 蒋文武 王启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1-354,共4页
利用S250 Mk3扫描电镜和WJ-10B型万能材料试验机对EK3205、M170D和T163D 3种浸锑石墨材料组织结构、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材料成分和组织结构基本相同,机械性能和磨损性基本相当;T163D和M170D摩擦因... 利用S250 Mk3扫描电镜和WJ-10B型万能材料试验机对EK3205、M170D和T163D 3种浸锑石墨材料组织结构、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材料成分和组织结构基本相同,机械性能和磨损性基本相当;T163D和M170D摩擦因数(0.130和0.135)要比EK3205的(0.140)低;基体材料越致密,孔隙分布越均匀,添加超细粉因体有利于润滑膜的形成与稳定,有利于减小摩擦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摩擦磨损 浸渍 孔隙 超细粉体
下载PDF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与聚丙烯酰胺对高岭土动态絮凝差异的研究
6
作者 高博 刘新辉 +4 位作者 姚雷 袁雪 谢永鑫 卜祥宁 沙杰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1期24-32,共9页
高岭土等黏土矿的存在是煤泥水沉降效果差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有关于难沉降煤泥水动态絮凝过程的研究。相较于聚丙烯酰胺(PAM)合成单体的毒性,淀粉接枝丙烯酰胺(SAM)合成的单体可降解性好。为此,以高岭土为研究对象,系统对比了SAM与PAM... 高岭土等黏土矿的存在是煤泥水沉降效果差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未有关于难沉降煤泥水动态絮凝过程的研究。相较于聚丙烯酰胺(PAM)合成单体的毒性,淀粉接枝丙烯酰胺(SAM)合成的单体可降解性好。为此,以高岭土为研究对象,系统对比了SAM与PAM对高岭土动态絮凝过程的影响。首先,考察了不同SAM与PAM用量下的沉降速度和絮凝效果。随后,通过聚焦光束反射测量(FBRM)和颗粒录影显微镜(PVM)技术研究了高岭土悬浮液在SAM和PAM作用下的不同粒级颗粒数量变化。沉降实验和FBRM-PVM测试结果表明,PAM能够形成更多的+100μm大絮团,使得PAM具有更好的沉降效果;SAM形成的絮团更稳定,对细颗粒的絮凝效果更好。最后,通过FBRM获得的数据,基于Smoluchowski模型计算了PAM和SAM作用下高岭土的絮凝动力学参数,发现PAM作用下的絮凝指数明显高于SAM,同时-30μm和30~60μm颗粒数量的动态变化主导了絮凝动力学中絮团的形成过程。总体而言,PAM可以形成更多的、松散的大絮团,有利于高岭土的快速沉降,但对微细颗粒絮凝效果不佳。相较于PAM,SAM独特的多链立体网状结构,有利于微细颗粒絮凝和形成稳定的絮团,从而避免选煤厂洗水系统中细泥的循环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接枝共聚 聚丙烯酰胺 FBRM-PVM 絮凝动力学 高岭土
下载PDF
煤炭微波脱硫中硫、碳、氧化学形态变化的XPS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彦成 陶秀祥 +4 位作者 许宁 孙旭光 罗来芹 陈亮 郭季锋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835-2839,共5页
为了研究微波脱硫中,煤炭表面主要元素的变化机制,以碱液为助剂,对一种高硫烟煤进行了微波脱硫实验,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微波脱硫前、后煤样表面硫,碳和氧等主要元素的化学形态及对应原子数分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碱... 为了研究微波脱硫中,煤炭表面主要元素的变化机制,以碱液为助剂,对一种高硫烟煤进行了微波脱硫实验,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微波脱硫前、后煤样表面硫,碳和氧等主要元素的化学形态及对应原子数分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液辅助下,煤炭微波脱硫率达到23.80%;经微波脱硫后,煤中以C―C、C―H形式存在的碳原子数减少,以C═O、COO―形式存在的碳、氧原子数分数增大,低价态的有机碳被氧化为高价态碳;而对于各有机硫的赋存形式,硫醇、硫醚的物质的量含量下降,噻吩比例上升,并有硫酸盐生成,硫元素被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脱硫 煤炭 XPS 化学形态
下载PDF
利用生物过滤器处理煤矿乏风瓦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朱红威 邵菊芳 +1 位作者 冷云伟 陶秀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2,共8页
煤矿甲烷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乏风瓦斯占煤矿甲烷排量的70%,因而开发利用乏风瓦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乏风瓦斯具有排量大、浓度低且性质不稳定等特征,难以用常规的热化学方法进行利用。甲烷氧化菌能利用低浓度甲烷生长,因... 煤矿甲烷是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来源,其中乏风瓦斯占煤矿甲烷排量的70%,因而开发利用乏风瓦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乏风瓦斯具有排量大、浓度低且性质不稳定等特征,难以用常规的热化学方法进行利用。甲烷氧化菌能利用低浓度甲烷生长,因而在环境生物技术中应用广泛。利用甲烷氧化菌对煤矿乏风瓦斯进行生物过滤净化处理,具有投资运行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因而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种技术。介绍了生物过滤器处理乏风瓦斯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空床停留时间、填料、温度、湿度、pH和营养物浓度等因素对生物过滤器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瓦斯 甲烷氧化菌 生物过滤
下载PDF
选煤厂重介质分选工艺智能化改造及应用
9
作者 刘新辉 袁雪 +4 位作者 吕鹏辉 雷伟刚 薛振磊 卜祥宁 沙杰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10-13,17,共5页
针对陕西某选煤厂入选煤质变化较大、集成化不高、智能化程度底等问题,结合煤炭行业智能化应用与发展趋势,通过对选煤工艺流程和洗选装备进行分析,以自动化为基础,准确拾取底层数据,建立生产模型,主要针对重介系统、浓缩系统等环节进行... 针对陕西某选煤厂入选煤质变化较大、集成化不高、智能化程度底等问题,结合煤炭行业智能化应用与发展趋势,通过对选煤工艺流程和洗选装备进行分析,以自动化为基础,准确拾取底层数据,建立生产模型,主要针对重介系统、浓缩系统等环节进行改造,提高了选煤厂生产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实现了降本增效、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 智能化 工艺流程 改造 应用
下载PDF
石墨机加工车间的粉尘处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小川 胡亚非 吴晓冰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10年第12期979-982,共4页
在对石墨机加工车间产尘源进行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抑制粉尘源扩散和粉尘集中处理的粉尘治理方法,并自行设计了湿式除尘器和整套除尘系统。运行显示:系统除尘效率高达98%~99%,生产车间粉尘浓度降低为1.0~1.8mg/m3,排气口粉尘浓度... 在对石墨机加工车间产尘源进行测量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抑制粉尘源扩散和粉尘集中处理的粉尘治理方法,并自行设计了湿式除尘器和整套除尘系统。运行显示:系统除尘效率高达98%~99%,生产车间粉尘浓度降低为1.0~1.8mg/m3,排气口粉尘浓度低于1.1mg/m3,除尘器压力损失650Pa,生产单件产品耗电量降低约36%,年节约水量约11000t,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缓解了厂区的环境压力,为高粉尘加工行业粉尘治理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加工 粉尘治理 粉尘源 湿式除尘器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下木霉真菌降解昭通褐煤的差异性分析
11
作者 刘健 何环 +3 位作者 元雪芳 任恒星 黄再兴 谭凯丽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257-261,共5页
真菌对褐煤的降解作用明显,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真菌对褐煤降解作用的差异,利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一株木霉真菌H-2,通过工业分析、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FT-IR和HPLC-QTOF/M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菌株在菌/煤固态培养、菌... 真菌对褐煤的降解作用明显,为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真菌对褐煤降解作用的差异,利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一株木霉真菌H-2,通过工业分析、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FT-IR和HPLC-QTOF/MS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该菌株在菌/煤固态培养、菌/煤液态同时培养、菌/煤液态差时培养三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对云南昭通褐煤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下,真菌H-2对煤中化学键断裂和大分子结构解聚的作用明显,作用后煤中羟基、甲基、亚甲基等官能团增多;固态培养条件下,褐煤经真菌H-2作用后,表面出现明显裂隙,结构疏松,易松散破碎,而菌/煤液态差时培养处理方式下,降解产物更易被解离至培养液中,主要为芳香化合物、不饱和的杂环化合物和少量不饱和的醛酮类化合物。可见,真菌H-2的生物降解作用对褐煤的物化性质产生了影响,并且不同处理方式下煤的生物降解产物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转化 木霉真菌 解聚和解离
原文传递
酚类化合物在生物质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晓娜 赵炜 +2 位作者 闫彩辉 杨华美 刘丹 《化工中间体》 2012年第1期10-14,共5页
酚类化合物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生物质利用研究中,酚类化合物用途颇多,可以通过直接萃取或热化学转化等各类利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各种仪器检测方法来研究生物油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而生产各种酚类精细... 酚类化合物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生物质利用研究中,酚类化合物用途颇多,可以通过直接萃取或热化学转化等各类利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各种仪器检测方法来研究生物油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而生产各种酚类精细化工产品。本文综述了酚类化合物作为反应溶剂和酚类化合物在生物质各种利用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化合物 生物质利用 直接萃取 热化学转化
下载PDF
分组合作学习法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海生 陈英华 +2 位作者 匡亚莉 章新喜 邓建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第32期24-24,26,共2页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方法之一,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础上成长起来、更加完善的本科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际教学特点,提出引入分组合作...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方法之一,而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是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础上成长起来、更加完善的本科生科研素质训练方法。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实际教学特点,提出引入分组合作学习法,以涡旋压缩机的虚拟设计课题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教学方法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过程。通过实践证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效果较好,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合作 科研训练计划 实践创新训练 研究组
下载PDF
基于稀疏表示剪枝集成建模的烧结终点位置智能预测
14
作者 周平 吴忠卫 +1 位作者 张瑞垚 吴永建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6-446,共11页
烧结终点位置(BTP)是烧结过程至关重要的参数,直接决定着最终烧结矿的质量.由于BTP难以直接在线检测,因此,通过智能学习建模来实现BTP的在线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参数调节对提高烧结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实际工程问题,首先... 烧结终点位置(BTP)是烧结过程至关重要的参数,直接决定着最终烧结矿的质量.由于BTP难以直接在线检测,因此,通过智能学习建模来实现BTP的在线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操作参数调节对提高烧结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实际工程问题,首先提出一种基于遗传优化的Wrapper特征选择方法,可选取使后续预测建模性能最优的特征组合;在此基础上,为了解决单一学习器容易过拟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随机权神经网络(RVFLNs)的稀疏表示剪枝(SRP)集成建模算法,即SRP-ERVFLNs算法.所提算法采用建模速度快、泛化性能好的RVFLNs作为个体基学习器,采用对基学习器基函数与隐层节点数等参数进行扰动的方式来增加集成学习子模型间的差异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集成模型的泛化性能与计算效率,引入稀疏表示剪枝算法,实现对集成模型的高效剪枝;最后,将所提算法用于烧结过程BTP的预测建模.工业数据实验表明,所提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泛化性能和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预测 特征选择 集成学习 稀疏表示 剪枝 烧结终点位置 随机权神经网络(RVFLNs)
下载PDF
高含水低品质煤干燥脱水提质技术进展
15
作者 张博 姚少宇 +1 位作者 孙宗盛 崔俸源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4,共14页
煤炭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随着优质煤炭资源的消耗,低品质煤的利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含水低品质煤储量大,水分含量高,降低了其后续利用效率。煤炭干燥可有效降低煤炭水分,提高煤炭质量,促进高含水低品质煤的清洁高... 煤炭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随着优质煤炭资源的消耗,低品质煤的利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含水低品质煤储量大,水分含量高,降低了其后续利用效率。煤炭干燥可有效降低煤炭水分,提高煤炭质量,促进高含水低品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将煤中水分按照赋存的位置和性质进行总结分类;综述了煤中孔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的分类及干燥过程对煤炭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了煤物理化学结构对水分脱除和复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孔隙中的水分和以氢键形式结合的水分较难脱除,干燥后孔隙体积和含氧官能团的减少可有效抑制水分复吸,煤炭的着火温度受煤种和水分的影响,应合理控制干燥温度上限防止煤炭在干燥时过热燃烧。综述了目前蒸发干燥脱水技术的应用现状,包括滚筒干燥、低温蒸汽干燥、流化床干燥、振动混流干燥、微波干燥等干燥方式,对不同干燥方式进行对比评价,并对未来干燥脱水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其中热烟气干燥设备结构简单、处理量大,但干燥过程需严格控制含氧量,安全性相对较低,微波干燥具有选择性加热的优势,干燥速率快,但干燥后期可能出现热失控,目前主要处于实验室/中试研究阶段;用蒸汽作为干燥介质的干燥技术安全性较高且无废水废气排出,具有能耗低、安全性高特点,可进一步研究蒸汽温压瞬态脱水技术,解决宽粒级煤炭的安全高效脱水提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低品质煤 干燥提质 孔隙结构 含氧官能团
下载PDF
新疆地区高含矸黏湿动力煤干湿联合工艺及分选提质研究
16
作者 巴玉龙 陈永科 +1 位作者 郭君伟 张亚东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286-291,共6页
基于低品质煤原煤煤质分析,综合生产矿区生产现状,提出适用于高含矸粘湿煤的干湿联合分选工艺:>100 mm煤炭采用光电分选、100~25 mm煤炭采用重介浅槽分选、25~3 mm煤炭采用复合式分选。该工艺有效降低煤炭分选下限,提高煤炭分选精度... 基于低品质煤原煤煤质分析,综合生产矿区生产现状,提出适用于高含矸粘湿煤的干湿联合分选工艺:>100 mm煤炭采用光电分选、100~25 mm煤炭采用重介浅槽分选、25~3 mm煤炭采用复合式分选。该工艺有效降低煤炭分选下限,提高煤炭分选精度,可实现>3 mm低品质煤的降灰提质。在干湿联和分选提质工艺下,过断层前原煤灰分降低了19.19%,发热量提升了4391 kJ/kg;过断层中原煤灰分降低了21.51%,发热量提升了3185 kJ/kg;夹矸层原煤灰分降低了18.33%,发热量提升了3349 k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质煤 煤质特性 分选工艺 效果预测
原文传递
碳制品机加工粉尘抑制系统PLC控制探讨
17
作者 李小川 胡亚非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34,共3页
通过对碳制品机加工粉尘抑制系统工艺特性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系统PLC控制方式,构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执行功能,给出了运用平均流速法测量系统处理量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节流强度调节的PID控制方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有效的工程... 通过对碳制品机加工粉尘抑制系统工艺特性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系统PLC控制方式,构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执行功能,给出了运用平均流速法测量系统处理量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节流强度调节的PID控制方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有效的工程实现方法和系统PLC控制流程。控制系统结构简洁,能够根据处理量的大小自动匹配系统参数,控制方式灵活可靠,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自动化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制品加工 粉尘抑制 PLC 自动控制
下载PDF
合成血红素加氧酶-1-shRNA载体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宋远见 刘红芝 +5 位作者 杨冬芝 张璞 刘志安 裴冬生 宗志敏 魏贤勇 《广东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21-21,27,共2页
根据Genebank提供的大鼠HO-1(Hmoxl,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序列,参照RNA干扰序列设计原则,设计针对HO-1的4个RNA干扰序列,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GPU6-GFP-Neo中,最后采用BamH I和Pst I酶切凝胶电泳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合成了荷载HO-1-sh... 根据Genebank提供的大鼠HO-1(Hmoxl,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序列,参照RNA干扰序列设计原则,设计针对HO-1的4个RNA干扰序列,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GPU6-GFP-Neo中,最后采用BamH I和Pst I酶切凝胶电泳鉴定。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合成了荷载HO-1-shRNA的表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HO-1基因 SHRNA表达质粒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潮湿煤炭气流分级效果预测
19
作者 郎军 贺琼琼 +2 位作者 范徐萌 黄鹏飞 章新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001-1010,共10页
潮湿煤炭给选煤厂筛分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而气流分级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潮湿煤炭的分级过程中,通过预先对实际的分级效果能进行预测,进而实现对分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为分级过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方法。... 潮湿煤炭给选煤厂筛分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而气流分级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潮湿煤炭的分级过程中,通过预先对实际的分级效果能进行预测,进而实现对分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人工智能为分级过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应用Python语言建立了气流分级效果预测模型,以内蒙古伊泰集团煤样为研究样品进行不同条件下50组气流分级试验,通过将试验数据随机打乱,选择45组数据作为训练集,对机器进行训练学习,5组作为检测集,选择气流分级试验中初始含水率、有无振动、分级时间3个因素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将粗粒级和细粒级2个大粒级中的>6,3~6,<3 mm粒级的含量作为输出,通过交叉验证的方式,寻找神经网络的最佳参数。训练了2个BP神经网络NN1和NN2。神经网络NN1,包含一个隐藏层,隐藏层神经元数量为6个,选取的激活函数是tanh;NN2神经网络,包含2个隐藏层,隐藏层神经元数量分别为5和7个,选取的激活函数是identity。NN1在预测的整体上优于第2个神经网络,尤其是粗粒级3~6,<3 mm和细粒级>6,3~6,<3 mm这5个级别预测结果优于第2个神经网络,但对于粗粒集>6 mm这一级别的预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NN2整体预测结果较为平均,整体偏差不大,对于粗粒级>6 mm这一项的预测结果与其他项预测较为接近,明显优于第1个神经网络,在整体预测上表现更好,NN2在>6 mm粗粒级预测上优于NN1。将2个网络结合起来,粗粒级>6 mm的采用神经网络NN2的结果,粗粒级3~6,<3 mm和细粒级>6,3~6,<3 mm这5个预测结果采用NN1的预测结果,作为最后的预测结果可提高预测的精度,最后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178,能对输入数据进行较好的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煤炭 气流分级 预测模型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电晕强化荷电的选矿厂粉尘电凝并除尘研究
20
作者 李海生 徐子茵 +3 位作者 蔡丰义 陈英华 冯维刚 陈聚凯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59,共7页
为了提高选矿厂微细粉尘电凝并的除尘效率,提出一种颗粒电晕强化荷电装置。运用COMSOL软件开展颗粒荷电数值模拟计算,获得电晕过程中旋流空间电势、颗粒饱和荷电量及颗粒荷电速率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电晕对粉尘荷电的强化作用机理;以... 为了提高选矿厂微细粉尘电凝并的除尘效率,提出一种颗粒电晕强化荷电装置。运用COMSOL软件开展颗粒荷电数值模拟计算,获得电晕过程中旋流空间电势、颗粒饱和荷电量及颗粒荷电速率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研究电晕对粉尘荷电的强化作用机理;以原煤胶带转载点粉尘为研究对象,开展粉尘荷电和电凝并除尘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晕强化荷电区电极间存在明显的电势差,电极尖端和壁面形成了高电势,电极电晕可以强化颗粒荷电效果,使颗粒电场荷电速率明显高于扩散荷电速率,有助于提高颗粒饱和荷电量。实验发现,电晕作用使粉尘颗粒荷质比增加了550 nC/g,提升了对粒径5.0μm以下粉尘颗粒的脱除效果,粒径0.5~<1.0μm的粉尘电凝并脱除效率最好,颗粒数量变化率达6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矿厂 粉尘 电晕 颗粒荷电 电凝并 除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