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0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煤炭资源采选充绿色化开采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118
1
作者 张吉雄 张强 +3 位作者 巨峰 周楠 李猛 孙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89,共13页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已势在必行,但面临更加复杂的开采环境、更加危险的开采扰动诱导潜在灾变过程。结合深部煤炭开采"四高一扰动"的挑战与充填开采在岩层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总结分析了深部充填开采面临的五大技术难题,提出...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已势在必行,但面临更加复杂的开采环境、更加危险的开采扰动诱导潜在灾变过程。结合深部煤炭开采"四高一扰动"的挑战与充填开采在岩层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总结分析了深部充填开采面临的五大技术难题,提出深部煤炭资源采选充绿色化开采构想,即直接在井下构建煤炭开采、煤矸分选与矸石就地充填一体化生产系统,形成深部煤炭采选抽充防协同生产模式,实现深部煤炭及伴生资源的安全高效及绿色开采。该构想的初步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并在平煤集团十二矿、开滦集团唐山矿等深部矿井建立了示范工程或基地。后续将继续深入开展深部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等6个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创新采选充绿色化系统布置、自动化充填、物料大流量输送、煤矸智能分选等7项关键技术,形成深部煤炭资源采选充绿色化开采的系列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实现深部资源绿色化开采提供可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资源 充填开采 采选充 岩层控制 绿色化开采
下载PDF
中国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架构 被引量:35
2
作者 徐水师 王佟 +2 位作者 孙升林 曹代勇 李增学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6期1-5,共5页
中国煤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单一勘查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目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重新确立了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将"... 中国煤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性,造成单一勘查技术手段难以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勘查目标。在系统分析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特点、重新确立了煤炭地质勘查的基本原则,将"煤田地质勘探"发展为涵盖煤炭勘查、矿井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提出了适合当代需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的确立,应以取得最佳勘查效果为目标,统筹考虑勘查区具体的地理、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选择最适宜的勘查技术手段及组合。基于理论分析,评述新体系兼备的主要技术特色及科学性、先进性,并依据地质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将我国煤炭地质勘工作划分为4种勘探模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区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在全国近20个省区100多个地质勘查项目的实践中证明,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新体系的实施,为煤矿建设提供了详细、完整、准确的煤炭资源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对提高我国煤炭资源保障能力、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地质条件 综合勘查技术
下载PDF
我国西北煤炭开采中的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3
作者 张东升 李文平 +2 位作者 来兴平 范钢伟 刘卫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3,共8页
围绕西北煤炭开采中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西北煤田地层结构特征、采动覆岩结构与隔水层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和水资源保护性采煤机理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构建了西北矿区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生态-... 围绕西北煤炭开采中水资源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西北煤田地层结构特征、采动覆岩结构与隔水层稳定性时空演变规律和水资源保护性采煤机理与控制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构建了西北矿区不同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生态-水-煤系地层空间赋存结构模型,分析了浅表层水分布特征与水循环运移规律;提出了覆岩裂隙表述和重构方法,构建了上位隔水层-中位阻隔层-下位基本顶结构协同变化模型和渐序变化模型;构建了该区初/复采煤层保水开采技术适用性分类方法体系,探索了新式短壁保水采煤方法,为构建基于水资源保护的西北煤炭科学开采方法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 保水开采 地层结构 适用性分类 短壁采煤
下载PDF
邯峰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方法与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林中月 曹代勇 +2 位作者 李小明 张继坤 魏迎春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8,共4页
针对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现状及深部煤田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邯郸峰峰矿区(以下简称邯峰矿区)为例,分析了影响深部勘查工程的煤田构造特征、勘查手段及勘查模式。强调浅部资料及钻探工程在矿区深部勘查中应用的重要性,对深部勘查工... 针对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现状及深部煤田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邯郸峰峰矿区(以下简称邯峰矿区)为例,分析了影响深部勘查工程的煤田构造特征、勘查手段及勘查模式。强调浅部资料及钻探工程在矿区深部勘查中应用的重要性,对深部勘查工程的钻探深度、布孔方式、钻孔信息获取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邯峰深部勘查区为例的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即充分利用浅部生产矿井资料,以钻探工程为主,辅助其他多种勘查手段的综合勘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资源 邯郸峰峰矿区 勘查方法 勘查模式
下载PDF
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模式及其构造控制 被引量:27
5
作者 曹代勇 李小明 +3 位作者 占文锋 王强 魏迎春 林中月 《中国煤炭地质》 2008年第10期18-21,共4页
中国煤盆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性和煤田构造格局的复杂性,是决定煤炭资源勘查难易程度,以及勘查手段的选择和勘查工程布置的首要地质因素。在分析中国东部煤炭资源特点以及深部煤炭地质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讨论了勘查区类... 中国煤盆地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性和煤田构造格局的复杂性,是决定煤炭资源勘查难易程度,以及勘查手段的选择和勘查工程布置的首要地质因素。在分析中国东部煤炭资源特点以及深部煤炭地质勘查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讨论了勘查区类型和勘查模式的概念。划分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区的4种基本类型:①老矿区深部或外围勘查区;②深部新区勘查区;③复杂地质条件勘查区;④生产矿井深部煤层勘查区。总结了不同勘查区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勘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构造 深部煤炭资源 勘查区类型 勘查模式
下载PDF
河北省煤炭资源利用与现状 被引量:3
6
作者 姬春旭 曹代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3-24,22,共3页
论述了河北省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及与全国的对比,煤炭与GDP、城市化率的相关关系,煤炭的生产能力现状和需求现状。在总结河北省煤炭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资源利用 煤炭 河北省
下载PDF
深部复杂覆岩结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致灾层位判识研究
7
作者 贺海鸿 张宁 +2 位作者 王冰 王常彬 曹安业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56-59,共4页
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深部复杂覆岩结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致灾层位判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覆岩冲击地压致灾影响系数Wrb,揭示工作面不同覆岩条件下各岩层致灾影响程度特征与致灾关键岩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40110... 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深部复杂覆岩结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致灾层位判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覆岩冲击地压致灾影响系数Wrb,揭示工作面不同覆岩条件下各岩层致灾影响程度特征与致灾关键岩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401102工作面煤层上方100 m范围亚关键层均为致灾影响程度较大岩层,同时非关键层运动破断的冲击致灾作用也不可忽视;(2)401102工作面基本顶为最主要冲击致灾岩层;(3)当对401102工作面内Wrb较高岩层采取地面水平井压裂后,冲击地压治理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煤层开采顶板灾源准确识别与冲击地压精准防控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覆岩破断 灾源判识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
原文传递
采矿工程专业“三提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万志军 张源 +3 位作者 屠世浩 张东升 李桂臣 马文顶 《煤炭高等教育》 201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针对当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更多实践因素、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把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必修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创新构建了包含融入理论型实践教学、虚实结合的实验... 针对当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更多实践因素、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把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必修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创新构建了包含融入理论型实践教学、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与多元化的现场实践、乐趣驱动型科研创新活动等三大类型十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以实践提升理论教学效果、以实验和现场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以科研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三提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在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国内同类专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三提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虚实结合 科研创新 创新人才
原文传递
煤炭开采对煤层底板变形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孟召平 王保玉 +3 位作者 徐良伟 吴志远 白刚 路波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43,共5页
煤层底板变形破坏除受地质因素控制外,还受开采因素影响。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煤炭开采对回采工作面底板应力、应变和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的渗透性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为应变的函数,在微裂隙闭合... 煤层底板变形破坏除受地质因素控制外,还受开采因素影响。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煤炭开采对回采工作面底板应力、应变和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岩石的渗透性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为应变的函数,在微裂隙闭合和弹性变形阶段,岩石的原生孔隙和裂隙容易被压密,岩石的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由大变小明显,当应力增大至极限强度时岩石试件破坏形成贯穿裂隙,岩石的渗透率迅速增大至最大,不同岩性岩石存在一定差异性;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煤层底板岩层在横向上划分为原岩应力区、超前压力压缩区、采动矿压直接破坏区和底板岩体应力恢复区4个区。煤层底板岩体的渗透性随着煤炭开采底板岩体变形破坏而呈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煤层底板 变形破坏 渗透性
下载PDF
煤炭开采与岩层运动 被引量:165
10
作者 钱鸣高 许家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3-984,共12页
采矿是从地层内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是一次对矿区地层的扰动,必然引起岩层运动和地层内应力场与裂隙场的改变,从而影响矿压显现、地下水流失和地表沉陷等安全与环境问题。因此,采动岩层运动及其对安全与环境的影响规律是煤炭开采的基础... 采矿是从地层内获取煤炭资源的过程,是一次对矿区地层的扰动,必然引起岩层运动和地层内应力场与裂隙场的改变,从而影响矿压显现、地下水流失和地表沉陷等安全与环境问题。因此,采动岩层运动及其对安全与环境的影响规律是煤炭开采的基础科学问题,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将提高煤炭开采的科学性。由于采动岩层运动的复杂性,至今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介绍了采动覆岩运动的块体结构形式、岩层运动对工作面空间维护的影响、岩层运动对覆岩裂隙演化与地下水和地表沉陷等环境问题的影响、岩层运动对采动应力场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岩层运动研究的重点和方向。结果表明:采动岩层运动是一种坚硬岩层破断前的应力集中和破断后形成块体的力学行为,坚硬岩层的破断和块体运动具有突变和不连续性,破断块体互相咬合可能形成"大变形"结构,块体咬合结构的S-R稳定性将对矿压显现、采动裂隙和地表沉陷等产生重要影响。岩层运动是一个"黑箱",目前仅仅在控制原理上得到解释,达到"灰箱"程度。因此,岩层控制在很多场合只能是"宏观"控制。"砌体梁"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明确了支护原理和支架工作阻力估算原则。一般情况下,按照4~8倍采高岩柱自重估算支架工作阻力可以满足工程需要,在大采高或薄直接顶、浅部开采、特殊压架条件等情况下支架工作阻力估算应采用上限,个别条件下单纯提高支架阻力仍无法彻底解决压架问题,还需配套实施相关工程措施加以防范。根据覆岩关键层破断块体结构的稳定性,将我国不同表土层条件下的地表沉陷划分为3种类型,提出应根据地表沉陷的不同类型进行预测、控制与选择复垦方法。关键层的赋存与破断特性对采动应力分布影响显著。目前,由于应力集中引起的事故比瓦斯事故更难以预防,为此,深部和构造应力集中区域只能开设试验矿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运动 “砌体梁”结构 关键层 块体运动 科学采矿
下载PDF
再论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 被引量:30
11
作者 徐水师 王佟 +1 位作者 孙升林 曹代勇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12期4-6,23,共4页
基于近年来大量专题科研成果和勘查工程实践,系统总结形成了适应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和煤炭工业要求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该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创新思路、两大支撑理论、五大关键技术、一套标准规范:提出了集资源勘查、矿井建... 基于近年来大量专题科研成果和勘查工程实践,系统总结形成了适应中国煤田地质特点和煤炭工业要求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该体系可概括为一个创新思路、两大支撑理论、五大关键技术、一套标准规范:提出了集资源勘查、矿井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为一体的"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新思路;聚煤规律研究和构造控煤作用研究取得突出进展,为当代煤炭地质综合勘查技术体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建立并完善了由煤炭资源遥感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快速地质钻探技术、煤炭资源信息化技术、煤矿区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构成的地质综合勘查技术体系;编制技术规范与标准14项,为构建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质 综合勘查 关键技术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热-力耦合作用下条带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温钢 王作棠 +1 位作者 夏元平 辛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23,共8页
煤炭地下气化条带开采适应强,且有助于围岩稳定控制,应用前景良好。为研究地下气化热-力耦合作用下条带开采过程中燃空区围岩的温度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演化规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贵州盘江山脚树矿4号煤层地下气化条带开采进... 煤炭地下气化条带开采适应强,且有助于围岩稳定控制,应用前景良好。为研究地下气化热-力耦合作用下条带开采过程中燃空区围岩的温度场、应力场和位移场的演化规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贵州盘江山脚树矿4号煤层地下气化条带开采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气化开采和常规开采后的围岩应力和变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化工作面推进,围岩体内部约2 m区域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温度传导范围一直呈扩大趋势,最大影响范围为10~12 m,温度在顶板中的传导范围最大,两侧煤体次之,底板最小。地下气化高温会在燃空区围岩体中产生热应力,导致地下气化条带煤柱所受垂直应力要明显高于常规开采的,并使燃空区悬露面、煤柱与顶底板交界面均承受水平压应力。燃空区邻近区域的顶底板位移趋势与常规的相同,但顶底板深部的位移则出现相反情况,即顶板上移、底板下沉。燃空区围岩的水平位移量明显大于常规条带开采的,且开采区域的左侧围岩体向左水平移动,右侧围岩体向右水平移动。地下气化条带开采过程中直接顶变形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常规开采的,并在有煤体支撑的区域出现上移现象,其模型顶部岩层出现了整体上移现象,且其变形量大于常规开采的,说明地下气化过程中形成的热应力能一定程度上阻止覆岩的下沉变形。数值模拟结果可为地下气化条带开采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条带开采 热-力耦合 温度场 应力场 位移场
下载PDF
山西省煤炭开采总量的环境制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代勇 吴见 +4 位作者 张永东 张继坤 魏迎春 李晶 杨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影响日趋严重,煤炭开采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不断出现,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环境影响分析和生态承载力评价,从环境制约角度合理地确定煤炭开采总量,目前尚属...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影响日趋严重,煤炭开采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不断出现,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环境影响分析和生态承载力评价,从环境制约角度合理地确定煤炭开采总量,目前尚属空白。本文定量分析了资源环境对煤炭开采的承受能力,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两个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估算了山西省煤炭开采的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总量 环境制约 评价模型
下载PDF
中国残留煤资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温钢 王作棠 许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9,共6页
受限于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大量残留煤资源。对1949~2014年期间国内残留煤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分布情况、赋存条件和煤质等进行了预测。根据成因和特点,将我国残留煤资源可划分为“三下”残留煤资源... 受限于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大量残留煤资源。对1949~2014年期间国内残留煤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分布情况、赋存条件和煤质等进行了预测。根据成因和特点,将我国残留煤资源可划分为“三下”残留煤资源、薄煤层残留煤资源、保护性煤柱残留煤资源、因条件复杂而无法开采的残留煤资源和采空区残留煤资源等五种类型。1949~2014年期间,我国累计生产煤炭666.19亿t(不含港、澳、台),露天和井工开采分别占6.47%和93.53%。经估算,我国当前的残留煤资源总量达1390.80亿t,其中99.45%(1383.19亿t)由井工开采形成,各类煤矿的资源平均采出率仅为32.39%。我国残留煤资源在华北地区分布最多(38.86%),主要位于8001TI以浅区域(85.50%),且以烟煤为主(7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煤 特征 资源量 分布情况 赋存条件 煤质
下载PDF
高校科研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红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第26期74-75,共2页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创新的基地、学术交流的窗口、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其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实验室能够汇聚人才、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本文尝试提炼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国家与高校需要、符合科研实验室发展内涵需要的精神文化要... 高校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创新的基地、学术交流的窗口、培养科研人才的摇篮,其精神文化的建设是实验室能够汇聚人才、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本文尝试提炼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国家与高校需要、符合科研实验室发展内涵需要的精神文化要素,探讨实验室精神文明建设途径,以便更好地提高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精神文化 建设
下载PDF
沟谷地形下煤炭开采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广磊 鞠金峰 许家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9-1226,共8页
以西部矿区沟谷地形开采条件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的方法,建立岩层移动与潜水位下降的关系,就沟谷地形下煤炭开采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采动裂隙未破坏潜水含水层的条件下,其储水盆地形态和汇水面积将受开... 以西部矿区沟谷地形开采条件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模拟试验的方法,建立岩层移动与潜水位下降的关系,就沟谷地形下煤炭开采对地表径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采动裂隙未破坏潜水含水层的条件下,其储水盆地形态和汇水面积将受开采沉陷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地表径流分布和区域水系环境。随着地下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大,沟谷地形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径流分布将出现"稳定"、"衍生"、"转移"、"恶化"4种类型。当采高和开采面积均较小时,潜水位及地表径流水位下降不明显,故整个区域水系环境变化不大;当采高较大而开采面积相对含水层面积较小时,采煤不会造成潜水位明显下降,但会引起地表沉陷,从而造成开采区域潜水位埋深变浅,当开采区域存在沟谷地形时,由于地势较低潜水易出露地表,从而衍生出新的地表径流;随着开采面积相对含水层面积逐渐增大,采煤会造成潜水位明显下降,进而开采区域之外原有地表径流流量减小甚至消失,而开采区域存在沟谷地形且地表沉陷足够大时潜水出露,地表径流转移至开采区域;最后,采高和开采面积进一步增大时,潜水位大幅下降,直至地表径流全部消失,转移至地下储存,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研究结果可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保水采煤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谷地形 地表径流 岩层移动 潜水位 保水采煤 绿色开采
下载PDF
基于岩层移动类双曲线模型的水资源“浅保-深储”方法
17
作者 孙运江 左建平 +3 位作者 米长宁 于美鲁 李政岱 史月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501-513,共13页
针对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基于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和采动覆岩移动类双曲线模型,建立了采动覆岩不同层位含水层“浅保-深储”差异化保护方法。即在上覆岩层破坏损伤最窄的主关键层下离层区注浆控制其上部... 针对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基于保水采煤的科学内涵和采动覆岩移动类双曲线模型,建立了采动覆岩不同层位含水层“浅保-深储”差异化保护方法。即在上覆岩层破坏损伤最窄的主关键层下离层区注浆控制其上部岩层不破断,保护潜水水位和地表生态;其下部破坏的含水层利用采空区垮落岩体的空隙储存起来,经自净化后再利用。“浅保-深储”模型融合了采空区充填和煤矿地下水库保水的各自优势,并给出其适用的覆岩条件。根据采动覆岩“类双曲线”破坏移动特征,理论推导了主关键层下离层区初次注浆、周期注浆步距以及注采比,分析了注采比受主控参数的影响规律,得知注采比随垮落角和主关键层与煤层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充分采动角和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采用现场实测注浆数据对理论注采比进行验证,2者基本吻合。采用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覆岩含水层“浅保-深储”、采空区充填保水地下水库的储水效果和煤柱稳定性,获得了采动覆岩移动和地下水流动均具有显著的“类双曲线”特征。基于理论注采比在主关键层下离层区注浆能够实现不同层位含水层“浅保-深储”,且该保水方法煤柱支承压力最大可降低60.8%,显著提高了储水采空区隔水煤柱的安全性,解决了井下采煤与充填难协调问题,利于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采煤 类双曲线 浅保-深储 主关键层 离层区注浆
下载PDF
临近断层构造带不规则工作面开采诱冲机制研究
18
作者 李士栋 杨增强 +4 位作者 周涛 孔震 袁腾飞 周广飞 蔡武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3-88,共6页
针对临近断层构造带不规则工作面开采期间容易诱发严重冲击地压显现难题,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矿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7447不规则工作面回采期间覆岩破断特征及其诱冲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静载作用下宽工作面段... 针对临近断层构造带不规则工作面开采期间容易诱发严重冲击地压显现难题,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矿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7447不规则工作面回采期间覆岩破断特征及其诱冲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静载作用下宽工作面段较窄工作面段的巷道更容易发生破坏,且临近断层构造带侧的运输平巷相较于轨道平巷更容易发生变形破坏;宽工作面段较窄工作面段更易在采空区上方形成破坏高度更大的梯形体结构,此时覆岩中厚硬关键层发生破断而形成剧烈动载扰动。现场支架工作阻力随工作面回采推进距离变化规律进一步揭示了不规则工作面开采诱冲机制,为具有类似工程背景的冲击地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不规则工作面 数值模拟 偏应力 工作阻力
下载PDF
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及判识技术研究
19
作者 孟圣师 郑义宁 +4 位作者 陆强 赵亚伟 张可 李成海 蔡武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3-117,共5页
为进一步解决煤矿深部开采因应力环境复杂而导致的煤岩动力灾害频发及监测预警不准确等问题,以郭屯煤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与数据驱动融合评估模型判识煤岩动力灾害风险的方法,对深部开采区域煤岩动力灾害的主控因素与风险判识技... 为进一步解决煤矿深部开采因应力环境复杂而导致的煤岩动力灾害频发及监测预警不准确等问题,以郭屯煤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与数据驱动融合评估模型判识煤岩动力灾害风险的方法,对深部开采区域煤岩动力灾害的主控因素与风险判识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郭屯煤矿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主要受开采深度、断层和采空区的影响,2305、3303工作面回采期间评估的煤岩动力灾害中等风险及以上区域主要分布在工作面邻近采空区巷道侧、断层附近以及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域等。经现场效果验证,利用工作面当前煤岩动力灾害评估的中等风险及以上区域可以提前判识工作面下一阶段开采期间高应力集中区及微震事件发生位置,实现了煤岩动力灾害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煤岩动力灾害 风险评估模型 应力分布 风险判识
原文传递
协调煤层开采与瓦斯抽采的均衡开采数学模型及应用研究
20
作者 史晋平 秦伟 《煤炭科技》 2023年第3期66-69,80,共5页
合理的工作面推进速度是实现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在开元煤矿3710工作面开展了地应力和瓦斯流量现场实测,实测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速度越快,煤体应力卸荷程度越大,钻孔瓦斯抽采量越高。在此基础上,拟合得到了瓦斯抽采量和钻孔与煤... 合理的工作面推进速度是实现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在开元煤矿3710工作面开展了地应力和瓦斯流量现场实测,实测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速度越快,煤体应力卸荷程度越大,钻孔瓦斯抽采量越高。在此基础上,拟合得到了瓦斯抽采量和钻孔与煤壁距离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协调工作面开采与瓦斯抽采的均衡开采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保证日产量的前提下,为实现超前卸压瓦斯抽采量最大化,3710工作面的合理推进速度为6.8 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元煤矿 工作面推进速度 煤体应力 瓦斯抽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