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8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究的演化与推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李大龙
1
作者 王黎 杨毅恒 +1 位作者 郭伟 李大龙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11期1-3,共3页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指引,强调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次访谈邀请李大龙主任,围绕中华民族共...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指引,强调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次访谈邀请李大龙主任,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研究的演化路径,从概念、史观、学术和教育四个角度论辩当前学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演化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术研究 疆域理论
下载PDF
学术传统与时代需求——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历史、方法与路径
2
作者 吕文利 黄丰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8,109,共9页
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近代以来,中国陆续掀起了三次边疆研究高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边疆学的建构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边疆学人开始将建构中国边疆学作... 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近代以来,中国陆续掀起了三次边疆研究高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边疆学的建构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边疆学人开始将建构中国边疆学作为历史使命,推动了中国边疆学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近年来,西方中国边疆研究的学术冲击与中国边疆治理的现实需求,进一步加深了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历史学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建构中国边疆学的基本方法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历史学 “三大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边疆治理现代化——基于国家“五年规划”演进的考察
3
作者 白帆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远规划一以贯之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边疆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国家“五年规划”是分析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本。“五年规划”中关于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远规划一以贯之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边疆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国家“五年规划”是分析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本。“五年规划”中关于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显示,国家治理与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呈阶段性变化,即国家对边疆地区从管理到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以及边疆地区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五年规划”在实践中推动了边疆地区发展,形成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机制。“五年规划”中的边疆治理文本不仅为边疆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指向,而且有助于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五年规划” 实践机制
下载PDF
政治形塑与学术重构:近代以来中国“中南半岛”地名变迁研究
4
作者 黄丰富 《南海学刊》 2025年第2期45-56,共12页
鸦片战争后,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对于域外之地的地理观念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政治、学术等因素影响下,近代中国域外地名的塑造与变迁往往带有深深的西方烙印,其中尤以“南洋—东南亚”“南洋滨海各国—后印度半岛/... 鸦片战争后,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对于域外之地的地理观念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方政治、学术等因素影响下,近代中国域外地名的塑造与变迁往往带有深深的西方烙印,其中尤以“南洋—东南亚”“南洋滨海各国—后印度半岛/印度支那半岛”的地名变迁为典型。但通过对“后印度半岛/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地名变迁研究,显示近代中国域外地名演变的主要因素并非西方政治与文化“冲击”,而是中国学人以客观地理为基础,综合国际局势、政治环境、学术争鸣等因素的主观建构,充分揭示了中国域外地名形成和演变的基本逻辑与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形塑 学术重构 地名变迁 中南半岛
下载PDF
中国边疆研究所与北部边疆研究
5
作者 阿拉腾奥其尔 《中国边疆学》 2020年第1期299-316,共18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前身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14年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30余年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在领导、组织、协调全国各地边疆史地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引领和繁荣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前身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14年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30余年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在领导、组织、协调全国各地边疆史地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引领和繁荣全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在北部边疆研究领域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本文全面梳理了中国边疆研究所为繁荣和推动中国边疆研究,特别是北部边疆研究所做的努力,并对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研究所 北部边疆研究 边疆研究史 蒙古史
下载PDF
再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兼议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意义
6
作者 宋培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费孝通构成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学术对话。方国瑜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可谓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声音,也可谓是针对把中国史等同于汉族史、历代王朝史的观点提出的第三种命题——中国历史疆域秦汉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其核心思想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个范围、两个基点、三个方面,即:中国历史以秦汉以降历代中原统一王朝之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社会整体为范围,社会整体性以政权统一性为前提,政权统一性以社会整体性为基础,表现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与其他各族具有共同利益、汉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心与其他各族文化具有共同文化、边疆与内地具有完全主权三个方面。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国家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领域重大改革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整体性 中华文明 一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笔谈
7
作者 金旭东 李大龙 +8 位作者 范恩实 丛德新 杨博 华玉冰 赵俊杰 赵晓刚 孙昊 王飞峰 王美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27-149,共23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考古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边疆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发展,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考古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边疆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发展,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等共同主办的“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学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所、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新时代边疆考古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发挥文物考古工作在边疆治理、东北边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等专题进行研讨,共识于挖掘和有效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积极引导研究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在新时代更好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以此为契机,辽宁大学学报于开年第一期,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笔谈文稿形式刊发,希冀展示学术研讨会之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国家文物局 暨南大学 历史史实 辽宁大学
下载PDF
“一带一路”的中国边疆研究新视角 被引量:39
8
作者 冯建勇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41,共8页
前近代时期的边疆地区,多被预设为一个恒定性的"边缘"范畴,然则进入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现代化含义的植入,借由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推动,边疆的范围已经具有变动性的特质。当前边疆省区在努力融入"一带一路"... 前近代时期的边疆地区,多被预设为一个恒定性的"边缘"范畴,然则进入近现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现代化含义的植入,借由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的双重推动,边疆的范围已经具有变动性的特质。当前边疆省区在努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大多充满"从边缘到中心"的情怀,试图以此摆脱边缘化的角色。不言而喻,"一带一路"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重新思考边疆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视域,即边疆地区从曾经的发展边缘地带,将经历一个"去边疆化"的进程,呈现出其开放、多元的一面,边疆议题越来越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意义,因此之故,边疆地位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边疆省区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活跃的政治空间与经济地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战略 边疆地区 边缘 中心
原文传递
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回顾、展望与思考(代主持人语)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宏年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9,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成为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多学科参与的“显学”。“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则在呼吁、争鸣、交流中缓慢前行。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期受到学术界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成为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多学科参与的“显学”。“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则在呼吁、争鸣、交流中缓慢前行。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期受到学术界重视,无论是中国历朝历代边疆治理的研究,还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研究,专家学者们都发表过一批高质量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治理 中国边疆学 话语体系建设 学术体系 多学科参与 中国边疆研究 学科体系 主持人
下载PDF
边疆治理视域下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初冬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3,共7页
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不仅惠及当地居民,也有助于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和平崛起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启动了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沿边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与沿海地区相比,中国沿边地区的... 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不仅惠及当地居民,也有助于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和平崛起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启动了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沿边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与沿海地区相比,中国沿边地区的发展水平仍待提高。中国沿边开发开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中央扶持力度不及沿海,难以平衡安全与发展问题,地方政府主动性需要提高等问题。因此建议在中国发展战略的大棋盘里部署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在沿边省区进一步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战略,优化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在沿边开发开放领域加强省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沿边开发开放 对策建议
下载PDF
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与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构建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恩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摆脱研究领域的影响,未能从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推进边疆问题研究等角度思考一级、二级学科规划,特别是回避了与现有学科体系对接的问题。从边疆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 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摆脱研究领域的影响,未能从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推进边疆问题研究等角度思考一级、二级学科规划,特别是回避了与现有学科体系对接的问题。从边疆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看,边疆研究要完成对边疆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记录与认知,在此基础上,开展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边疆问题研究,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利用。由此再与现有学科体系对接,则中国边疆学应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其下再设中国边疆历史学、中国边疆社会学、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国边疆经济学等二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学科体系 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学科体系构建
下载PDF
论中国边疆研究的特点及面临的困难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卫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9-66,共8页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边疆学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百年间中国边疆研究经历了三次研究高潮。三次高潮中,中国边疆危机、国家危难、社会巨变等挑战激励了边疆学者们的爱国热情,从而转化为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发展的强大动力。研究范式...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边疆学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百年间中国边疆研究经历了三次研究高潮。三次高潮中,中国边疆危机、国家危难、社会巨变等挑战激励了边疆学者们的爱国热情,从而转化为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发展的强大动力。研究范式、研究旨趣、学者群体、学术中心不断涌现,研究地域及取向渐次转换。然而,由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边疆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研究人才基础薄弱,结构分布不合理,缺乏跨学科、综合素质高的领军人物,中国边疆学研究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众望所归的中国边疆学始终未能成功构筑。可以说中国边疆学踏上一级学科之路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研究 边疆学 学科
下载PDF
加强项目顶层设计 深化中国边疆研究——以“西南边疆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大正 刘晖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的边疆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历史钩沉、问题对策建议以及研究人才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边疆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重难问题没有突破、研究人员各自为政等问题。作者据"西南边疆项目"实施中的经验,认为加... 中国的边疆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历史钩沉、问题对策建议以及研究人才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边疆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重难问题没有突破、研究人员各自为政等问题。作者据"西南边疆项目"实施中的经验,认为加强边疆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促进边疆学构建将大大促进边疆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研究 项目顶层设计 西南边疆项目
下载PDF
政治地理学的边疆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初冬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127,共7页
数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转变。当前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两个:一是批判视角下的身份建构,二是边界与跨境合作。中国政治地理学虽然处于零散研究状态,但已经形成了科学基... 数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转变。当前西方政治地理学对边疆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两个:一是批判视角下的身份建构,二是边界与跨境合作。中国政治地理学虽然处于零散研究状态,但已经形成了科学基础,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总的来说,政治地理学可以为中国边疆研究提供一个权力空间关系的研究视角和基于地理学的实用工具箱,在研究中国边界、边疆与周边三个层面,可以借鉴运用政治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地理学 边疆研究 中国边疆研究
下载PDF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民族”思想及其中国边疆研究意义——从“生产方式”的三种含义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培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9-163,168,共15页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世界历史民族"的型塑应该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一个是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而不能局限于等同于前者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文明史起点的创设,超越了黑格尔把波斯作为"世界历史起点"而把印度、蒙古乃至中国排除"世界历史的局外"这样的"地中海中心论"预设,并且把西方"陪伴着历史"的时段延伸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时期,进而揭示了"边界"地带对于大国史、全球史的世界历史意义。"游牧的生产方式"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构成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陪伴"关系,它把马克思的"红金主辅线历史观"形象地描画、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其与西欧道路所呈现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序列有所不同,但并不自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方式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民族 中国边疆
下载PDF
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大正 《西部蒙古论坛》 2019年第1期3-7,125,共6页
全文分:研究的意义、学人的共识、当代的启示、研究需深化四题。重点阐论了当代启示六点和研究深化五点,并指出:对于中国边疆治理这样一个在一定程度上牵动历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中国边疆 边疆治理
原文传递
2016年度中国边疆学视野下西藏历史研究综述——以象雄与吐蕃时期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洁 《中国边疆学》 2017年第1期253-271,共19页
2016年,有关中国边疆治理、疆域沿革、边疆各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与互动等中国边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西藏历史研究提供了 更具启发性、更为多样化的思考维度.古代藏族与汉文史籍所载西羌、南 羌、月氏、西戎诸族之间的同源关系,... 2016年,有关中国边疆治理、疆域沿革、边疆各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与互动等中国边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西藏历史研究提供了 更具启发性、更为多样化的思考维度.古代藏族与汉文史籍所载西羌、南 羌、月氏、西戎诸族之间的同源关系,堪称上古西藏经古代丝绸之路与中原 文明交流互通关系之明证.回顾历史是为经世致用.青藏高原考古、藏文文 献整理与研究等专题领域的新成果,不但为象雄、吐蕃时期的西藏历史研究 继续提供实证,更进一步激发学界关于古代西藏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的 热议.这一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趋势,为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理论体系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理论 象雄吐蕃 “一带一路” 综述
下载PDF
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垚 《中国边疆学》 2020年第2期17-32,共16页
随着中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关注,边疆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新一轮的中国边疆学理论构筑热潮已经开启。中国边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边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多学科... 随着中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关注,边疆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新一轮的中国边疆学理论构筑热潮已经开启。中国边疆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边疆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中国边疆学理论体系的构筑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融合,以解决中国边疆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同时构筑自身具有显著特征的边疆学科理论体系。本文从经济学研究基本范式出发,指出当前应用中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主要经济理论,为中国边疆经济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理论应用 边疆地区 经济发展
下载PDF
当中国俄罗斯族成为俄罗斯华人——基于跨国经营群体主体性的分析
19
作者 孙晓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在跨国实践中,中国俄罗斯族商人能够充分发挥群体比较优势,如中俄混血的亲缘特点、中俄双语条件及跨文化背景等,通过扮演经济生活中的“中间人”、日常交际与文化交流中的“媒介者”以及公共生活中的“调和员”等方式,能动地建构起适合... 在跨国实践中,中国俄罗斯族商人能够充分发挥群体比较优势,如中俄混血的亲缘特点、中俄双语条件及跨文化背景等,通过扮演经济生活中的“中间人”、日常交际与文化交流中的“媒介者”以及公共生活中的“调和员”等方式,能动地建构起适合自己的行动策略和生存发展空间。他们的跨国建构及其行动策略是外部发展环境与群体主体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通过代际传承不断保持与加强。对中国俄罗斯族商人的调查,不仅可为跨国主义背景下研究华人新移民群体的主体性建构问题提供参考案例,也可为推进中俄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俄罗斯族商人 跨国经营 主体性 行动策略
下载PDF
中国东北边疆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范恩实 《中国边疆学》 2021年第1期21-42,共22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边疆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史料的发现与整理,通史、断代史、分省通史著作的编撰,有关学科理论、方法的思考,历史地理研究,历代东北边疆治理和开发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族群和区域性政权研究,中朝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边疆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史料的发现与整理,通史、断代史、分省通史著作的编撰,有关学科理论、方法的思考,历史地理研究,历代东北边疆治理和开发研究,东北边疆历史族群和区域性政权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近代东北边界沿革史研究等8个方面,初步奠定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是由于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导致学科发展相对缓慢,一些研究领域甚至进入瓶颈期。未来应通过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和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扩大视野,深化认识;同时大力提倡学术争论与批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学术水平,增加研究成果的国际认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东北边疆史 族群治理 周边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