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及其改善研究——基于104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业自述的文本分析
1
作者 刘普 孙婉婷 梁鑫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深入了解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发现编辑人员的正向职业认知占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负向职业认知,值得关注。可在分析编辑人员负向职业认知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和ERG理论为指导,从改进社科学术期刊管理与服务角度,提出改善编辑人员职业认知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 编辑人员 职业认知 职业认同 期刊管理
下载PDF
新时代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中国叙事——以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为例证的思考
2
作者 孙心怡 刘艳 《百家评论》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陈河的长篇小说《误入孤城》通过聚焦中国南方的“W城”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风云变幻,生动地展现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写作脉络上对其此前的长篇《甲骨时光》作了赓续与写法技巧上的创新突破。《误入孤城》在写作的... 陈河的长篇小说《误入孤城》通过聚焦中国南方的“W城”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风云变幻,生动地展现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写作脉络上对其此前的长篇《甲骨时光》作了赓续与写法技巧上的创新突破。《误入孤城》在写作的历史意识层面,遵循高度的历史理性与建基于真实历史之上的丰富的文学想象力相结合的基本逻辑,紧贴历史的褶皱展开“贴地”式想象,以独到的方式将非虚构与虚构的元素加以高度融合。在历史故事的展开层面,采用发生学思维方式,将新闻传媒要素内嵌入叙事结构,将那些富有文学想象力的历史画面连缀成广阔的历史画卷,在“新”“旧”观念闪烁交织间,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具体的“发生”过程。在历史维度的打开方面,以纵横驰骋般笔墨书写时空经纬交织下的历史中国,写出其时更加多向度的、具体的中国。小说内蕴“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深具中华文化自信意识,是新时代海外华文文学对历史中国故事书写作创新性探索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海外华文文学 陈河 《误入孤城》 历史理性 中国故事
下载PDF
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作品的历史性与现代性追问
3
作者 金真慧 丹珍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交错的叙事力量更显沉静淡远,意味深长。文章认为他的四部文学电影作品《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雪豹》将边缘人的迷茫与困惑、梦境与现实、杀戮与原宥、人性与慈悲呈现出来,以生命的多层凝视追问文化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文学与电影 历史性 现代性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文学直播节目的时空表达——以《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为例
4
作者 孙林雪 《今传媒》 2024年第11期52-55,共4页
文学直播节目是融媒体时代文学与媒介融合的全新表征。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作为公益性文学直播节目,均已顺利开展一年有余,本文旨在从二者的时空二维表达出发,研讨文学直播节目表现出的新型... 文学直播节目是融媒体时代文学与媒介融合的全新表征。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地图》系列节目作为公益性文学直播节目,均已顺利开展一年有余,本文旨在从二者的时空二维表达出发,研讨文学直播节目表现出的新型空间生产景观特色、集中的空间话语冲突以及强烈的地方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媒体 文学直播节目 空间 时间 地方
下载PDF
文学停止的地方,生活出现了——评陈冲和她的《猫鱼》
5
作者 刘月悦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猫鱼”是鲜活的生命,也是尘封的记忆,读《猫鱼》,我们既能看到那条小小的“猫鱼”,也能不断地窥见它所栖身的那片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 陈冲 鲜活
下载PDF
达德学院与中国香港青年文艺运动
6
作者 李青林 《粤海风》 2023年第2期48-54,共7页
中国香港达德学院建校时就设有文哲系,该系的文学教育基本由左翼文人主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讲话》精神的解读和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介绍,完成对青年学生文艺观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文哲系学生创办了《海燕文艺丛刊》。不过从该... 中国香港达德学院建校时就设有文哲系,该系的文学教育基本由左翼文人主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讲话》精神的解读和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介绍,完成对青年学生文艺观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文哲系学生创办了《海燕文艺丛刊》。不过从该刊物的文本实践来看,一方面左翼文人所主导的文学教育确实影响了中国香港青年的文艺观和文学创作风格,另一方面青年学生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走向对解放区文艺作品的模仿,而是选择书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尤其侧重书写南洋人民的“反殖意识”。这让我们看到中国香港青年文艺运动的多元面向和内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德学院 中国香港青年文艺运动 文学教 育《海燕文艺丛刊》
原文传递
跨界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2022年度研究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杰宏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30-147,共18页
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处于整体推进态势中,2022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其发展特征表现为:对近40年来学科的转型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文学研究成为热点;以三大史诗为主的史诗理... 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处于整体推进态势中,2022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其发展特征表现为:对近40年来学科的转型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反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文学研究成为热点;以三大史诗为主的史诗理论方法研究有突破性进展;神话观念在民俗及民众生活世界中的实践研究得到拓展;新技术与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非遗”运动、遗产旅游、电子媒介相结合的新神话主义研究处于不断深化状态中;民族文学研究与多元学科理论与方法相融合呈加快趋势。同时存在着学科内部发展不平衡、学科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全观诗学 观念实践 学科影响力 新技术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与“新文创”生态
8
作者 陈定家 王青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数字文化,探索出了一种中国特色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延展模式,其海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中国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模式在国内构建与国际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数字文化,探索出了一种中国特色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延展模式,其海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中国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模式在国内构建与国际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一系列渐趋成熟的重要历史经验。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深入到数字文艺审美实践的内部,以数字经验研究接续过去、承启未来,无疑是“新文创”语境下网络文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创 数字审美 文化出海
下载PDF
中国式自然文学构建:美的极致是自洽的孤立——以刘诗伟散文集《人间树》为中心的思考
9
作者 刘艳 《百家评论》 2023年第2期95-106,共12页
当代作家刘诗伟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兼擅,所写的文学评论也极具洞见,其散文集《人间树》2022年10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刘诗伟以《人间树》这本散文集的实践性写作,展示了他的散文观、他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文学的写作理念。与梭罗... 当代作家刘诗伟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兼擅,所写的文学评论也极具洞见,其散文集《人间树》2022年10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刘诗伟以《人间树》这本散文集的实践性写作,展示了他的散文观、他关于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文学的写作理念。与梭罗《瓦尔登湖》所强调的纯粹的自然文学所不同的是,刘诗伟在《人间树》里通过故乡兜斗湾的树、自然,关联起故乡故往的生命与故事。《人间树》体现出创作主体个性与散文文体深度交融的典型特征,令这部散文集独具精神格调。作家潜移默化地领受了父辈精神气质禀赋性情等的影响,才会有着《人间树》当中这样的书写生命与人间故事的开阔场域,既具有写出世道人心的深度力度,又具有具体而微的感人笔触。《人间树》中刘诗伟散文所体现出的新的散文话语方式,也令一直难有突破的当下散文发展由此获得了新的精神质地和获取了新的生长点,令人欣喜地打开了散文创作的新的艺术维度,昭示出中国式自然文学写作的无限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树》 刘诗伟 自然文学 散文话语 散文文体创新
下载PDF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10
作者 毛巧晖 冯文开 +2 位作者 黄景春 陈泳超 施爱东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4期9-31,共23页
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要求》),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 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方网站公开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以下简称《要求》),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从业者来说,《要求》最引人关注之处,是将原有的八个二级学科增加到了十一个:一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成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是新增设“中文创意写作”,三是“民间文学”时隔27年重回二级学科序列。《要求》对于民间文学的具体要求是:“本学科主要对象是指民众以口头方式创作、流播、传承的文学,分支学科包括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歌谣学、史诗学等。从学科历史和特性而言,民间文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传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科内涵及研究内容跨越了民族和国家,注重人类共同关切、表达人类共同愿望;既是超越中外、全人类共享的文学形态,又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适合国际文化交流,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等。本学科兼重文献和田野实践及调研,与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二级学科充分交叉共通,并能拓展为基层文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教育、文创产业、旅游开发、社区文化工作等。本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在通俗文学、戏剧影视和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等方面已产生广泛影响。”从程序上说,《要求》只是一份提前释放的学科建设“参考依据”,并不是正式官宣的“学科目录”,所以,《要求》特地说明:“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尽管只是一份低调官宣的“参考依据”,但也说明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努力和坚守,得到了学科评议组各位老师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过去27年间,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正是在没名没分的学科格局下,依然对民间文学不离不弃,辛勤劳作,默默耕耘,产出了一批又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正是因为有我们这样一个坚韧的学科共同体,每一个民间文学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工作为学科正名。尤其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一批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一直保留着专门的民间文学教学研究机构,坚持不懈地培养中国民间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也为民间文学的回归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为了能更好地贯彻《要求》,我们邀约了不同高校六位主要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教学一线从业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问题以及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展开讨论,提供给学界同人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从业者 学科专业建设 二级学科
下载PDF
返本开新:文学研究的范式开拓与跨界融合——叶舒宪教授访谈录
11
作者 叶舒宪 肖景匀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4,F0002,共8页
一如何比较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先行者肖景匀:叶老师,您好!您在1980年代的研究内容都与神话原型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相关的。即使到现在,仍有一些比较文学领域的学者坚称,“比较”应该发生在文本或内容之间,而非借助外来理论分析本土... 一如何比较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先行者肖景匀:叶老师,您好!您在1980年代的研究内容都与神话原型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相关的。即使到现在,仍有一些比较文学领域的学者坚称,“比较”应该发生在文本或内容之间,而非借助外来理论分析本土文本。请问您如何完成原型批评与中国文学的嫁接?是否担心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土不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比较文学 跨界融合 返本开新 叶舒宪 水土不服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论中国20世纪初期对麦克斯·缪勒的接受
12
作者 孙利利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中国神话学在译介和比较中起步,西方和日本神话理论成为当时学人用以构筑中国神话学的重要材料。作为西方神话理论资源之一的自然神话理论,多通过日本间接传播影响到中国,中国学人或对其肯定,或加以批判,其不同的接受态度背后反映的是... 中国神话学在译介和比较中起步,西方和日本神话理论成为当时学人用以构筑中国神话学的重要材料。作为西方神话理论资源之一的自然神话理论,多通过日本间接传播影响到中国,中国学人或对其肯定,或加以批判,其不同的接受态度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映照的是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化时的矛盾心理与探索救亡启蒙道路的艰辛努力。一批知识分子在对麦克斯·缪勒的接受与反思中筑造中国神话学理论大厦,并以此建构现代国族认同。由于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他们对缪勒的接受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缪勒价值的遮蔽。当下,如何更全面评价缪勒的神话学思想仍是我们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斯·缪勒 《比较神话学》 语言学派 人类学派 神话学思想
下载PDF
中国神话母题资源的文化认同表达
13
作者 熊惠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库。凭借神话母题客观、组合、典型的特性,对各民族神话资源进行探索,能够发现各民族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证据链。从表达路径看,多民族同源共祖母题与文化祖先、文化符号相关的母题组合,为...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库。凭借神话母题客观、组合、典型的特性,对各民族神话资源进行探索,能够发现各民族表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证据链。从表达路径看,多民族同源共祖母题与文化祖先、文化符号相关的母题组合,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渊源性、神圣性和持久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在数字时代的进程中,神话母题资源的数据化和基于知识图谱的神话母题资源可视化研究,成为当代加强神话研究实践性反思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当代神话母题资源开发效率的同时,也为现代文明进程中不断探索和发掘神话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表达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神话母题 文化认同 共同体意识 母题数据开发
下载PDF
人化文评:中国古典诗学批评智慧及其当代价值
14
作者 梁鑫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3期85-92,共8页
“人化文评”是钱锺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把文章统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固有的特征之一,“人化文评”背后蕴含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 “人化文评”是钱锺书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把文章统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固有的特征之一,“人化文评”背后蕴含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哲学观念和审美特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人化文评”的审美基础,天、人、文三者统一,文是天道的载体,人是认识天道的中介。感悟思维是“人化文评”的生成和言说方式,批评家将文学作品视为有生命的实体,通过调动自身的生命体验揭示作品内在的生命智慧和价值。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人化文评”常采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回溯作者的生命历程。“人化文评”连接着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智慧,是以生命为基础的批评方式,这种批评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存在方式,同时对当下理论先行的批评现象也具有纠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化文评” 天人合一 感悟思维 知人论世 生命
下载PDF
神话与文化多维关系研究成果数据分析--以中国知网920篇核心期刊论文为例
15
作者 其乐格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20,共11页
神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的920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呈波动上升走势,研究主题丰富且具有稳定性。从文献的合作情况来看,... 神话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的920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呈波动上升走势,研究主题丰富且具有稳定性。从文献的合作情况来看,不论是作者间合作还是机构间合作,都是以独立研究为主,合作研究占比较小,尚未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关系。目前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在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从文化角度解读神话、从神话中找寻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近年来,从中国神话中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从神话中寻找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神话在当今文化“双创”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当下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中国神话整体性的研究较多,但对各民族神话的关注较少;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而学科间合作研究较少等。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关注神话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前沿领域以及多学科多视角、交叉学科研究视角下的神话与文化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传统文化 数据分析
下载PDF
陶渊明《乞食》诗的固穷精神及其文学史意义
16
作者 龚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无论在文学史意义还是在陶渊明思想解读史上,《乞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该诗所涉及的内典、外典乃至艺术精神、文学史意义等,都尚有许多待发之覆。《乞食》不仅揭示了陶渊明“无耕”“无禄”的现实境遇,而且反映了其在践履先贤“固穷... 无论在文学史意义还是在陶渊明思想解读史上,《乞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该诗所涉及的内典、外典乃至艺术精神、文学史意义等,都尚有许多待发之覆。《乞食》不仅揭示了陶渊明“无耕”“无禄”的现实境遇,而且反映了其在践履先贤“固穷”道路上的曲折心路历程。诗作所传达的贤人固穷精神具有开拓意义,并进一步启发了后世文人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食》 固穷 冥报 陶渊明 文学史
下载PDF
从回声话语看汉语语篇的递系为本
17
作者 王蕾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汉语语篇的递系研究目前多为理论推导,本文尝试以影视剧对话中的回声话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重复自说明的回声话语远多于重复自话题的,表明对话语篇的组织模式是以递系为本,即前一个说明是后一个说明的话题;重复说明类回声... 汉语语篇的递系研究目前多为理论推导,本文尝试以影视剧对话中的回声话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重复自说明的回声话语远多于重复自话题的,表明对话语篇的组织模式是以递系为本,即前一个说明是后一个说明的话题;重复说明类回声话语做说明和话题的数量接近,比起做说明,做话题形式更能凸显递系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说明”结构 递系 重复 回声话语 话轮
原文传递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研究的阐释向度
18
作者 党圣元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4,243,F0003,共15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思考和阐释中国传统文艺价值观念提供了思想导引和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讲话,尤其是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阐发,给当下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思考和阐释中国传统文艺价值观念提供了思想导引和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讲话,尤其是其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阐发,给当下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路径,并且拓展了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的理论视域、思想空间和阐释维度。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生、积累了义理丰赡、姿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思想,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根脉、精魂得以形成并传承发展至今,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国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内核,融汇了道家、释家思想,形成了内部结构富有张力、互补互济的既有饱满的思想质性,而又充溢着灵动的美学智慧的价值思想共同体;以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转化为圭臬,以“第二个结合”为方法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维度中,全面、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研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艺价值思想体系,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重心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双创”视域 文艺价值思想 阐释向度 通变与转化 当代意义生成
下载PDF
动态文本:仪式史诗的文本类型研究——以东巴史诗《崇般图》为讨论中心
19
作者 杨杰宏 《百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在仪式演述语境中,史诗文本呈现多元性、多模态性、动态性等特征。动态性特征的表现形态有三种:同一文本在不同仪式中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同一文本在不同演述者中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同一文本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仪式... 在仪式演述语境中,史诗文本呈现多元性、多模态性、动态性等特征。动态性特征的表现形态有三种:同一文本在不同仪式中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同一文本在不同演述者中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同一文本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进行演述时发生变动。仪式为史诗演述及文本形成提供了场域与可能性。史诗的演述主体、演述受众、演述方式、创编程度、文本类型和文本内容皆受仪式的整体制约。从仪式演述视域来考察活态史诗的内部构成与文本特征,有利于全观地认识与把握复杂的史诗概念及其范畴,从而丰富、推进史诗学理论,也有利于与传统文学观的对话和对其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史诗 动态文本 仪式程式 多模态文本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维度及可能面向——以熊育群《钟南山:苍生在上》为例证的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4-160,共7页
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15万字,由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堪称全世界的榜样,正应了钟南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所言:“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15万字,由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堪称全世界的榜样,正应了钟南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所言:“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中国在2020年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在国际上做到了最好的抗疫成绩,这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更是中国不言自明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表现。《钟南山:苍生在上》这本书,没有因为它的纪实性和即时性而事过境迁,即使今天读来,仍然会被其中的真实性和真性情所打动,不能不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就像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以及近年众多的非虚构作品一样,这本书在出版体例上被归为“纪实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中国在梁庄》 熊育群 《出梁庄记》 人民生命健康 花城出版社 真性情 钟南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