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3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马克思主义形塑——基于整体论视角的展开
1
作者 王涛 赵肖斌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5-16,共12页
理解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论的体系框架中,从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之方法论的协作理论、利益共同体思想以及历史合力论中获得泽润的知识基础。协作劳动的四种积极效应以及“乐队总指... 理解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置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论的体系框架中,从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之方法论的协作理论、利益共同体思想以及历史合力论中获得泽润的知识基础。协作劳动的四种积极效应以及“乐队总指挥”的论述意味着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运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协作优越性的发挥;注重个人与集体“共同利益”实现的社会主义“真正共同体”既回答了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实践目标,也耦合了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式与内涵要求;力的“平行四边形”以及“合力”的冲突形成则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建构提供了具体方法论指导。只有不断调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构关系、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立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才能形成推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发展的巨大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 协作理论 历史合力论 利益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2
作者 兰俊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83-187,共5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从理论源头解疑释惑,有助于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是提升“原理”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发挥经典著作研读的作用,要注重文本的选择,注重研...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从理论源头解疑释惑,有助于厘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是提升“原理”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发挥经典著作研读的作用,要注重文本的选择,注重研读学时、研读形式、研读场所。有效统筹线上线下、课前课后,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研读全过程引导,建立激励机制,是开展经典著作研读提升“原理”教学成效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高校思政课 教学设计
下载PDF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科学批判——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
3
作者 余同 郭蕙青 《经济论坛》 2024年第3期34-42,共9页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及其毕生追求,重新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确认其中心主题为私有财产,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厘清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私有财产的科学批判:借助异化劳动理论,按照私有财产的起源—本质—运动... 结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及其毕生追求,重新梳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确认其中心主题为私有财产,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厘清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私有财产的科学批判:借助异化劳动理论,按照私有财产的起源—本质—运动—扬弃的逻辑主线,马克思揭示了私有财产的内涵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私有财产的确立过程表现为动产战胜不动产的历史过程;私有财产的发展动力是劳动和资本的辩证运动;私有财产扬弃的必然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学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批判,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和非永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共产主义
下载PDF
从“自在”到“自为” 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石的国际传播自主知识体系
4
作者 胡正荣 孟丁炜 《对外传播》 2024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虽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与鲜活经验中取得一些成果,但更多是以中国的在地性经验去注解和印证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而我们自身的国际传播大量借鉴外来概念与体系,建立在西方国际传播基础之上,由于外来理论的普遍... 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虽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与鲜活经验中取得一些成果,但更多是以中国的在地性经验去注解和印证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而我们自身的国际传播大量借鉴外来概念与体系,建立在西方国际传播基础之上,由于外来理论的普遍性无法应对中国场景的特殊性,导致其对新时代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国际传播实践的学术解释力和引领力不足。因此,我国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在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石的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从潜在的“自在”存在到超越自身的“自为”存在,以更大的底气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自主知识体系 存在主义 两个结合
下载PDF
基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探究
5
作者 刘晓雪 魏小雪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从问题意识出发,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举措。从“结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 从问题意识出发,以“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举措。从“结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两个结合”的始终。践行“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从而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具体实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联系
6
作者 王亚杉 《世纪桥》 2023年第1期82-85,共4页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立足中国大地、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的理论成果,充分反映党实现马克思主义...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立足中国大地、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的理论成果,充分反映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历史主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这就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继续坚持和贯彻“两个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掌握历史主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程恩富 董金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F0002,共10页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事物的本质是有层次的,其来自于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事物的本质是有层次的,其来自于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深刻、完整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论,阐明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最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本质,坚持构建以国家总体安全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本质,从而构成“六位一体”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基本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二十大 社会主义本质 “六位一体”
下载PDF
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应帅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1,共6页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认识到,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 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普遍认识到,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探索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走自己的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将给世界上正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益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智能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新变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
9
作者 程恩富 潘越 《管理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智能经济深刻影响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劳动过程的新变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为指导,其理论框架包括要素组织、过程管理和所有制关系。在智能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要素构成和技术组织形式呈现出一系列智能化特征。社会... 智能经济深刻影响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要认识劳动过程的新变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为指导,其理论框架包括要素组织、过程管理和所有制关系。在智能经济条件下,劳动过程的要素构成和技术组织形式呈现出一系列智能化特征。社会组织形式的新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协作的数字化、分散化和扩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智能经济对私有企业雇佣关系和公有企业录用关系的不同影响。劳动过程的要素运动、劳动者技能的变化以及其主体性的彰显等在不同企业中也存在较大差异。对劳动过程的管理而言,智能技术使科层制高效化、制度算法化、企业文化灵活化。在所有制关系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监督成本下降,信息不对称问题弱化;管理关系的组织协调更高效,劳动监督更严格;私有企业中劳动者竞争加剧,公有企业中劳动竞赛的意愿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经济 劳动过程 生产关系 所有制 政治经济学分析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
10
作者 彭海红 《前线》 2023年第4期25-28,共4页
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与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道路有共同之处更有本质区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已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坚持并激... 在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与其他国家的乡村发展道路有共同之处更有本质区别,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已展现出独特的气质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坚持并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发展规律 制度优势 城乡融合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11
作者 苏国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7-50,共4页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这一思想成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原则。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的进程中,面对经济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开创性地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 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这一思想成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指导原则。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的进程中,面对经济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开创性地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实践和理论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国实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渊源和基础,深刻理解、延伸拓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具备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
下载PDF
百年奋斗成就的思想密钥--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小平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4-19,共6页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中国。"两个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和中国"丰富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中国。"两个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和中国"丰富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反对一切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或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厚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理论和实践在相互作用、良性互动中向前发展,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百年大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当中的科学实践主题
13
作者 郗星晨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0-53,72,共5页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立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实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核心任务是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命题。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探索、实践的历...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立足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实际,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核心任务是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命题。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探索、实践的历程充分证明,科学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历程的根本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社会主义法治 科学实践
下载PDF
中国式民主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应帅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5,共10页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本质规定和核心要义,同时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民主实质上,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民主”,经由夺取政权、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发展到无...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本质规定和核心要义,同时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民主实质上,将无产阶级的“阶级民主”,经由夺取政权、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发展到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从而实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在民主原则上,将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设想的“完全民主制”,经由列宁的“民主的集中制”发展到“民主集中制”,从而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在民主形式上,将巴黎公社、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探索实践出的“普选民主”“代议民主”,经由“议行合一”的新型民主和独具特色的“协商民主”,发展到“全过程民主”,从而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中国式民主 民主集中制 人民民主 全过程民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应帅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11,89,共9页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回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在革命时期,通过对革命道路、阶级斗争、国家政权等问...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回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在革命时期,通过对革命道路、阶级斗争、国家政权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回应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本土化课题;在建设时期,通过对国体设计、经济基础、建设道路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回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具体化课题;在改革时期,通过对发展阶段、改革路径、建设道路、奋斗目标等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回应了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时代化课题。在回应这些时代课题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贡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科学社会主义 原创性贡献 本土化 具体化 时代化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继东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72,共10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奠基人,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在与错误思想斗争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奠基人,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在与错误思想斗争中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厚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积极支持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运动,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产生巨大影响,社会主义中国为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努力奋斗;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的一系列重要原则,成为后人沿着正确方向、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决议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小平 《观察与思考》 2021年第1期28-35,共8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涉及历史分期、队伍组成、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点等方面。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及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一开始就带有中国化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出思想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涉及历史分期、队伍组成、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点等方面。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及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一开始就带有中国化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出思想上的创新性,这个特色也恰恰符合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即实践唯物主义,而不带有教条主义的僵化特征。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基于延安和北京文艺座谈会思想同构性的考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丽 《新乡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3,13,共4页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党的文艺路线、方针以及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21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建构和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延安和北京...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党的文艺路线、方针以及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服务对象等基本问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21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建构和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延安和北京文艺座谈会坚持相同的指导思想、文艺价值论、文艺源泉论和人民本位的创作导向论,不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国化 毛泽东 习近平
下载PDF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9
作者 杜国华 +4 位作者 杨少涵 罗家旺 杨朝阳 薛秀军 孟祥龙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9,共15页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自觉--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侯惠勤 被引量:30
20
作者 本刊记者 侯惠勤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6,共6页
侯惠勤,男,1949年生,安徽安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历... 侯惠勤,男,1949年生,安徽安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学科带头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首席专家先后主持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全国博士生公共课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家重大委托课题“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危机中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等。出版专著《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侯惠勤自选集》等十多部,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入选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特聘教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文化自信 大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家文化安全 《马克思主义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