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4篇文章
< 1 2 2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从文服饰文化复兴之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纺织文物专家王亚蓉女士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艺 王亚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5期30-34,共5页
中国古代纺织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精神和物质文化遗存,是民族文化之无价瑰宝,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采访王亚蓉女士关于服饰考古学科建设及沈从文博物馆建设构想,旨在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及手... 中国古代纺织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精神和物质文化遗存,是民族文化之无价瑰宝,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采访王亚蓉女士关于服饰考古学科建设及沈从文博物馆建设构想,旨在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及手工艺家们对传统优秀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我国服饰考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早日实现沈从文的中国服饰文化复兴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服饰 文化
下载PDF
文理结合 开拓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15年的回顾与思考
2
作者 袁靖 《南方文物》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顺应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潮流,把原来的实验化验室、体质人类学研究组、动物考古研究组、绘图室、修复室、照相室等部门合并到一起,成立科技考古中心(原名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文理结合 开拓创新 中国社会 科学院 科技考古 研究所 考古研究 中心 人类学研究 实验研究 发展潮流 考古学 化验室 照相 学者 修复 体质 基础 绘图 动物
下载PDF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力推中国考古学成就的集大成之作
3
作者 陈星灿 施劲松 《学术动态(北京)》 2009年第1期16-17,共2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的组织和撰写工作,并中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度重大课题。课题主持人是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该项课题于2008年正式启动,计划于2010年12月完成,最终成果为《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的组织和撰写工作,并中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度重大课题。课题主持人是考古研究所陈星灿研究员,该项课题于2008年正式启动,计划于2010年12月完成,最终成果为《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学 课题 辞典 集大成 撰写工作 研究所 研究员
下载PDF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贺信
4
作者 敬贺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共1页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值此贵院“陈文华先生农业考古30年”座谈会召开之际,谨向贵院、并通过贵院向陈文华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陈文华先生作为我国农业考古的创始人。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先生 农业史 考古学 经济史 农业考古 陈文华
下载PDF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书馆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春生 张文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7-91,共5页
The Library of IA, CASS, was founded and developed upon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at the former Institute of History, Academy of Beiping. It has gone through a 50-year course and constitutes the specialized library rich... The Library of IA, CASS, was founded and developed upon the collection of books at the former Institute of History, Academy of Beiping. It has gone through a 50-year course and constitutes the specialized library richest in archaeological riterature in the country.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course of it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sources, classes, features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aeological literature in its collection, reports the achievements of its professional staff in the secondary exploitation of archaeological literature, analys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in personnel structure, literature work. service to reader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ine style of work and it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main tasks in the new cent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图书馆 考古学文献 收藏工作
原文传递
发扬成绩,再创辉煌,迎接21世纪的考古学——在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会暨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6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12,共6页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Prof. Liu Qingzhu, Director of IA, reviewed in his speech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A in the past 50 years, its...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Prof. Liu Qingzhu, Director of IA, reviewed in his speech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A in the past 50 years,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rchaeological cause and thos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Chinese archaeology.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Institute would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s archaeology with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brazing new trails, for which it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archaeology, study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in the plural and integral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ush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sciences in archaeology, cultivate talented people and protect cultural rel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21世纪中国 考古学 50周年 开幕式 研究所 成绩 发扬 再创 讲话 世界 纪念
原文传递
抓住历史机遇 积极开拓创新 创造新的辉煌——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5周年而作
7
作者 王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15,共13页
今年是我们考古研究所成立65周年。2010年8月1日,我所曾举办了庆祝建所60周年的系列活动。从那时至今已经整整5年了。这5年是我所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5年,也是我所在建所60年的基础上,各方面取得全面发展的5年。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65周年 创新工程
原文传递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8
作者 王巍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11,共4页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ASS,Dr. Wang Wei,Director of IA reviewed in his speech the good traditions,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fine work styles accumula...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ASS,Dr. Wang Wei,Director of IA reviewed in his speech the good traditions,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fine work styles accumulated by the generations of archaeologists in the past 60 years,and extended his gratefulness to the cooperation and assistance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colleges in research work and human resource reinforcing. He expressed that as the state archaeological institution,IA in the future will go on concentrating eff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ological cause of China,as well as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to the public for the raising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entir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 回顾
原文传递
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笔谈
9
作者 佟柱臣 石兴邦 +5 位作者 李学勤 麦英豪 张森水 韩伟 町田章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01-108,共8页
August 1, 2000, i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On this occasion, the Institute invites some known scholars to pen conversations. Among them are Profs. Tong Zhuchen, Shi ... August 1, 2000, i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On this occasion, the Institute invites some known scholars to pen conversations. Among them are Profs. Tong Zhuchen, Shi Xingbang, Li Xueqin, Mai Yinghao, Zhang Senshui, Hanwei and Liu Qingzhu from China, and Prof. Machida Akira from Nara National Cultural Propert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Japan.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they look back on the course of the Institute as the center of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past 50 years and place great hopes on its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 考古事业 学术研究 工作精神
全文增补中
“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笔谈
10
作者 金旭东 李大龙 +8 位作者 范恩实 丛德新 杨博 华玉冰 赵俊杰 赵晓刚 孙昊 王飞峰 王美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27-149,共23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考古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边疆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发展,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考古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边疆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发展,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等共同主办的“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学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所、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新时代边疆考古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发挥文物考古工作在边疆治理、东北边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等专题进行研讨,共识于挖掘和有效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积极引导研究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在新时代更好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以此为契机,辽宁大学学报于开年第一期,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笔谈文稿形式刊发,希冀展示学术研讨会之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国家文物局 暨南大学 历史史实 辽宁大学
下载PDF
2018~2019年度新疆喀什汗诺依遗址考古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文物局 被引量:6
11
作者 艾力江·艾沙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9-154,M0006,共7页
本文介绍近年来在汗诺依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通过踏查、航拍、勘探和发掘,初步认识到该遗址自青铜时代起断续使用,到唐宋成为拥有东西两座城邑的大型聚落遗址,废弃于宋元。西城附近分布有窑址、道路、手工作坊或街市等多种类型的建筑遗... 本文介绍近年来在汗诺依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通过踏查、航拍、勘探和发掘,初步认识到该遗址自青铜时代起断续使用,到唐宋成为拥有东西两座城邑的大型聚落遗址,废弃于宋元。西城附近分布有窑址、道路、手工作坊或街市等多种类型的建筑遗迹,多出釉陶和玻璃,或为唐疏勒州治所在。遗址的发掘为唐代疏勒镇及其东部"汉城"或州府治所的研究、为绿洲聚落与城邑时空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 汗诺依遗址 唐代 疏勒镇
原文传递
中国龙起源的考古学再探索
12
作者 朱乃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4-98,127,共6页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中国龙的原型是扬子鳄,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前。中国龙起源阶段的社会意义主要是象征着“力量”“能力”以及“威信”与“权威”,这一阶段产生了崇敬龙的意识。由陶寺龙,经石峁龙,至新砦龙和二里头龙,龙的...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中国龙的原型是扬子鳄,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前。中国龙起源阶段的社会意义主要是象征着“力量”“能力”以及“威信”与“权威”,这一阶段产生了崇敬龙的意识。由陶寺龙,经石峁龙,至新砦龙和二里头龙,龙的形象是连续发展演化的。陶寺龙成为陶寺文明社会的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石峁龙形态开始走向成熟,与夏王朝甚至是夏王室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新砦龙是二里头龙的直接前身;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出现,标志着具有神形兼备的中国龙的形态和特质在距今3700年前后达到了成熟,从而奠定了中国龙形态在伴随着王朝国家的发展而演化至今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龙 西水坡 陶寺 石峁 二里头 新砦
下载PDF
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评奖的通告 被引量:1
13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6-9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 中国考古学 研究成果 夏鼐 奖金 考古学研究 评定 委员会 著作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2000年评奖结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ing Office, IA, CASS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89-91,共3页
On 28th July, 2000, the Commission for the Discussion and Decision of the Xia Nai Awards decided that the 2000's Xia Nai Awards of CASS IA for Excelle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would be granted as fol... On 28th July, 2000, the Commission for the Discussion and Decision of the Xia Nai Awards decided that the 2000's Xia Nai Awards of CASS IA for Excellent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would be granted as follows: second-grade awards to four works, third-grade to three, and encouragement ones to eig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0年 研究成果 考古学 研究所 评奖 奖金 夏鼐
原文传递
定窑遗址出土制瓷原料的科学分析
15
作者 陈殿 崔剑锋 +2 位作者 秦大树 黄信 李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首次通过窑址发掘出土的制瓷原料,复原了定窑不同时代的胎釉配方。对2009年定窑作坊遗址考古发掘所出五代至宋金时期二十余种制瓷原料开展了ED-XRF成分分析和XRD结构分析等光谱学分析。ED-XRF成分分析显示,这些原料可能包括单一原料和... 首次通过窑址发掘出土的制瓷原料,复原了定窑不同时代的胎釉配方。对2009年定窑作坊遗址考古发掘所出五代至宋金时期二十余种制瓷原料开展了ED-XRF成分分析和XRD结构分析等光谱学分析。ED-XRF成分分析显示,这些原料可能包括单一原料和混合原料两种。其中单一原料包括岩石、粘土以及草木灰。混合原料则包括胎料和釉料两种。XRD结构分析表明用于定窑白瓷生产高岭土类原料是含有蒙脱石和方解石的伴生石英的长石类矿物原料。高铁粘土类原料由于铁含量特别高,应当是用于配黑釉的粘土。钙质原料的分析与康葆强等学者对定窑配釉用的灰料可能使用了40%的白灰和60%的松木灰配制的结论相同。同时,还发现了釉灰,即草木煅烧石灰石后形成的混合灰料。在分析定窑白瓷釉时,认为五代的白瓷釉可能使用了釉灰配制,因此定窑釉灰的使用可能推早到五代,这是目前发现使用釉灰配釉最早的实例。对制胎原料XRD晶相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石英和高岭石占主要比重外,还含有长石、蒙脱石、方解石等岩石类矿物。从对单一原料的X射线衍射的分析结果看,石英是粘土以及岩石这类单一原料中都含有的一类矿物,因此可能石英并非必须要添加的胎体原料。石英和高岭石是粘土原料中的主要成分,因此制胎原料应该主要以岩石类原料和粘土作为主要配料。定窑细白瓷胎料可能使用了粘土类原料配合第一类岩石类原料的配方,其配比在金代时大约为1∶1左右,北宋时期可能约为7∶3(粘土∶岩石),五代时大概为6∶4左右。对制釉原料分析结果表明,定窑配釉原料是岩石类原料与釉灰配合形成的,五代、北宋时岩石和灰的比例约为9∶1,金代时石:灰达到了9.5∶0.5。这使得我们对定窑鼎盛时期的白瓷胎釉配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从而为开展定窑的复烧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窑 制瓷原料 光谱学分析
下载PDF
仰观星空:中国古代宇宙观与中华文明的滥觞
16
作者 冯时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共4页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观测和研究经验,形成了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天文思想。人类观察星空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古人在仰望星...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观测和研究经验,形成了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独特天文思想。人类观察星空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古人在仰望星空时,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用星图寄托对苍穹的想象。西水坡星象图使中国有了确证可考的天文与文明的起源时间层,从而彻底打破了我们习惯上接受的五千年文明史的传统认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王朝、都城、文字、文物等华夏文明的各类载体和结晶,成为支撑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并延绵至今的物质和精神坐标。中国早期天文学的探索为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并证明:天文学不仅是古代科学的渊薮,更是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渊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 中华文明 中算学
下载PDF
甲骨资料整理与学术史研究相结合的新成果——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
17
作者 刘一曼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0-92,共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国内收藏大宗殷墟甲骨文的单位之一.收藏甲骨之数量达2023片。宋镇豪、赵鹏、马季凡将这批甲骨进行整理,于2011年编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以下简称《历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殷墟甲骨文 历史研究所 资料整理 学术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成果 收藏
原文传递
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评选产生
18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6-96,共1页
2005年12月27日,引人注目的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在北京评选产生。此次评奖共评出一、二、三等奖9项,提名奖6项。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学研究 成果奖 研究所 第四届 评选 夏鼐 提名奖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赴外考古新发现论坛”纪要
19
作者 《考古学集刊》 2017年第1期272-278,共7页
为了促进在世界文明核心地区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加强中国学者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树立文化大国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社... 为了促进在世界文明核心地区和“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加强中国学者在世界文明研究中的话语权,树立文化大国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2017年3月2日上午,“外国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赴外考古新发现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该中心聘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为主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为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新伟为常务副主任;聘请刘庆柱研究员、徐光冀研究员、林沄教授为学术顾问。各位学者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共同为中国考古“走出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下午举行的“赴外考古新发现论坛”上,李新伟、王建新等8位学者分别汇报了各自主持或参与的赴外考古发掘项目,包括玛雅城邦贵族居址的新发现、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伊朗土丘遗址发掘和综合研究、中蒙考古收获、孟加拉国佛教研究的重要发现、从印度考古的中国元素看中印商业交往史、柬埔寨吴哥古迹的保护和研究,让与会学者们对我国在国外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及研究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考古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 外国考古 文明对话
原文传递
云南罗平圭山M9出土漆土质遗存科学分析
20
作者 陈佳柯 刘勇 +2 位作者 杨勇 庞玲 韩向娜 《中国生漆》 2025年第1期57-61,共5页
云南罗平县圭山M9出土一批汉代漆器,出土时木胎已腐蚀殆尽,器物内部被土壤填充,仅余漆膜附着土上,成为“漆土质”遗存。本研究采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 云南罗平县圭山M9出土一批汉代漆器,出土时木胎已腐蚀殆尽,器物内部被土壤填充,仅余漆膜附着土上,成为“漆土质”遗存。本研究采用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光谱等现代分析手段研究漆膜的保存状态、制作原料与髹漆工艺,对漆膜周围赋存土壤的矿物组成及可溶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讨漆器成为漆土质遗存的原因。结果表明,M9出土的漆膜成分为中国漆,添加有干性油和淀粉。漆膜髹漆层分为三层,依次为朱漆层、底漆层、漆灰层,厚度分别约为34μm、27μm、125μm,朱漆层与底漆层经过找平处理。朱漆层是大漆掺和红色颜料朱砂调制而成,漆灰层中掺和有黏土。漆膜埋藏土壤为红壤类铁铝土,含有三水铝石、石英、钙长石等矿物。土壤饱和含水率约为30.39%,pH约5.28,可溶盐含量约为0.035%,种类主要为NaCl、NaNO3、Ca(NO3)2·4H2O等。分析认为,罗平圭山高湿酸性土壤环境有利于漆膜保存,但不利于木胎保存。本研究联合多种科技手段对圭山M9出土的漆土质遗存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将为此类考古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圭山墓群 漆土质遗存 可溶盐 P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