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教学反馈视角分析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晶 翁海燕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4年第9期655-658,共4页
该文以教学反馈为视角,分别从兴趣教学、翻转课堂、互动教学、错误管理、分层递进和教学测评六个方面分析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反馈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为临床病理科带教师资提供新的教... 该文以教学反馈为视角,分别从兴趣教学、翻转课堂、互动教学、错误管理、分层递进和教学测评六个方面分析临床病理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反馈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为临床病理科带教师资提供新的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探索更佳的住培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反馈 临床病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三阴性确切谱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王武 程岚卿 +5 位作者 王月娥 葛冲 黄亮亮 李玉洁 吴海波 张安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8期723-727,共5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确切谱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至2023年诊断的垂体三阴性确切谱系PitNETs12例,整理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2例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 目的探讨三阴性确切谱系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至2023年诊断的垂体三阴性确切谱系PitNETs12例,整理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2例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2.2岁。3例为复发性PitNETs,4例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5例因体检发现。磁共振增强显示不均匀强化,直径1.5~4.2 cm。7例为SF1谱系,4例为TPIT谱系、1例为PIT1谱系。免疫组化显示12例SF1、TPIT和PIT1均阴性;7例SF1谱系中GATA-3均阳性,3例ER部分阳性,7例LH、FSH均阳性;4例TPIT谱系中1例GATA-3阳性,ER均阴性,ACTH均阳性;1例PIT1谱系中GATA-3阴性,ER阴性,PRL阳性。结论垂体三阴性确切谱系PitNETs是一类罕见的PitNETs,临床表现为具有侵袭性的大腺瘤或巨大腺瘤,易复发,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密切随访。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转录因子SF1、TPIT和PIT1均阴性,但该谱系的激素阳性,以SF1谱系激素LH、FSH为主,易被误诊为零细胞肿瘤,需进行鉴别诊断。正确识别该类型肿瘤,对于PitNETs的精准分类及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SF1谱系 TPIT谱系 PIT1谱系
原文传递
乳腺黏液癌4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3
作者 程岚卿 孔源 +2 位作者 李恒 张敏 杜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855-860,共6页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不同形态学亚型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乳腺黏液癌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均为女性...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不同形态学亚型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乳腺黏液癌病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3~88岁,中位年龄54岁。ER、PR在全部病例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HER2在2例微乳头型黏液癌及1例混合型黏液癌呈3+阳性表达/扩增。微乳头型黏液癌与其他类型黏液癌相比,HER2低表达占比较多,并具有较高的核级及组织学分级(P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黏液癌中的微乳头状结构和核级均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呈负相关(P <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核级别是影响乳腺黏液癌患者PFS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乳腺微乳头型黏液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黏液癌,不同于普通类型的单纯型黏液癌,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应正确认识和诊断这种类型的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黏液癌 微乳头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新医科背景下如何培养临床病理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大体标本取材技能
4
作者 姚伶俐 谢晶 翁海燕 《科教文汇》 2024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大体标本取材是临床病理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系统规范的取材学习是培养合格病理医师的必经之路。文章就新医科背景下如何培养临床病理专业规培医师的大体标本取材技能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病理专业 大体标本取材
下载PDF
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MYB检测
5
作者 程平 徐洪海 +3 位作者 汪稳庚 蔡泽宇 胡丽娟 杜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0-934,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d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乳腺Ad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并随访。结果 14例AdC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0岁,包括10例经典型...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d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乳腺Ad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并随访。结果 14例AdC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0岁,包括10例经典型和4例实性-基底细胞样腺样囊性癌(solid-basaloi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B-AdCC)。肿瘤由上皮、肌上皮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呈筛状、管状以及实性巢状排列,间质呈纤维黏液样或玻璃样变。SB-AdCC的瘤细胞中-重度异型,核分裂象及坏死易见,常合并导管原位癌。免疫表型:ER(1/14)、PR(1/14)、HER2(0/14)、CK7(14/14)、p63(12/14)、CK5/6(14/14)、CD117(13/14)、MYB(9/14),经典型AdCC与SB-AdCC的Ki67平均增殖指数分别为13.2%与46.1%。FISH检测:MYB重排率在经典型AdCC与SB-AdCC分别为55.6%(5/9)与25%(1/4)。14例患者接受了不同范围的手术切除,并组合放疗和(或)化疗。随访期内(2~62个月)1例SB-AdCC患者因肺和肝转移而死亡,10例随访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 SB-AdCC较经典型AdCC的侵袭性更强,MYB基因重排频率低,免疫组化检测MYB蛋白对辅助诊断SB-AdCC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实性-基底细胞样 MYB FISH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3例报告
6
作者 王玉蓉 汪元元 翁海燕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537-541,共5页
本文报告3例罕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病例。3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为58~68岁;肿瘤原发于胃2例,小肠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均侵犯固有肌层,2例表面黏膜有溃... 本文报告3例罕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病例。3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为58~68岁;肿瘤原发于胃2例,小肠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均侵犯固有肌层,2例表面黏膜有溃疡;肿瘤细胞呈梭形,可见束状、交织状排列,细胞质丰富、嗜酸,细胞核呈中-高度异型,核分裂象易见(50~100个/50 HPF)。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3例Desmin阳性,2例SMA、Caldesmon阳性,3例均为CD117、Dog-1、CD34阴性,Ki-67增殖指数30%~80%。3例患者随访了11~53个月,其中2例患者无瘤生存,1例患者于手术后30个月发生肿瘤胰腺转移,随访至今53个月,仍生存。LMS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肉瘤,原发于胃肠道的LMS极为罕见。该病确诊依据是术后病理检查,LMS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质嗜酸,细胞核异型明显,表达平滑肌细胞标志物,需与胃肠道间质瘤及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LMS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的预后较差,故正确诊断该病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肉瘤 胃肠道肿瘤 预后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伴有术后不良复发的子宫平滑肌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文清 姚伶俐 +1 位作者 王方平 翁海燕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826-830,共5页
目的探讨30例伴有术后不良复发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伴有术后不良复发的子宫平滑肌瘤病例,并选择96例经随访良性复发的病例(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进... 目的探讨30例伴有术后不良复发的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伴有术后不良复发的子宫平滑肌瘤病例,并选择96例经随访良性复发的病例(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术后不良复发为子宫平滑肌肉瘤(LMS)9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10例、转移性平滑肌瘤10例及静脉内平滑肌瘤病1例。初次手术方式为腹腔镜、复发次数≥2次、复发间隔时间≤3年在不良复发组更多见。术后复发为LMS的初次手术年龄≥40岁较良性复发组多见(P<0.05)。伴有术后不良复发的平滑肌瘤的组织学特点:细胞密度增加(92.9%),细胞核深染(100%),核分裂象1~6个/10HPF,肿瘤边界不规则(91%),出现裂隙样结构(100%)和厚壁血管(71%),间质伴玻璃样变(71%)、黏液样变性(57%)及局灶水肿(29%)、梗死(14%)。其中细胞核深染、肿瘤边界不规则较对照组多见。免疫组化检测不良复发组肿瘤组织SMA、Desmin、CD10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14.3%、85.7%,Ki-67的表达范围2%~15%,平均5.47%。结论子宫平滑肌瘤组织学形态中细胞核深染、肿瘤边界不规则在术后不良复发组较多见,应注意加强随访。对于多次复发、复发时间间隔较短的患者,需警惕不良复发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预后 复发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原发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特征及MAML2基因重排的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吴铃 王方平 +3 位作者 张敏 夏红珍 吴景 何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6-550,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MAML2基因重排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28例原发性涎腺MEC中MAML2基因重排;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 目的探讨原发性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MAML2基因重排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28例原发性涎腺MEC中MAML2基因重排;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7、p63、CK5/6、S-100、CD117的表达,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28例MEC中有17例(14例低级别、3例中级别)MAML2基因重排,检出率为60.7%(17/28),其中包含Warthin瘤样变异型和透明细胞变异型。MAML2基因重排与肿瘤部位、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发生在腮腺、低级别的MEC中MAML2基因重排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MAML2基因重排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有无转移、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MAML2基因重排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分级密切相关,MAML2基因重排阳性可以辅助诊断变异型M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MAML2基因重排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中滤泡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珏 何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4-86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中滤泡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滤泡性肿瘤后行手术切除的病例,分析细胞学特征及组织学诊断结果。结果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滤泡性肿瘤的组织学诊断结果多样... 目的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中滤泡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滤泡性肿瘤后行手术切除的病例,分析细胞学特征及组织学诊断结果。结果细胞学诊断为可疑滤泡性肿瘤的组织学诊断结果多样,包括良性滤泡性结节15例(41.7%)、滤泡性肿瘤14例(38.9%)、乳头状癌5例(13.9%)、甲状旁腺肿瘤2例(5.6%)。其中滤泡性肿瘤包括滤泡性腺瘤5例(13.9%)、嗜酸细胞腺瘤3例(8.3%)、滤泡性癌3例(8.3%)、恶性潜能未定的滤泡性肿瘤2例(5.6%)以及具有乳头状核特点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1例(2.8%)。这组病变均呈现以滤泡结构为主的排列方式,但在细胞形态上却存在差异。结论“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的术后组织病理类型涵盖范围广泛。对于滤泡结构为主的细胞学涂片,无论是否具有典型乳头状癌细胞核特点,均应结合超声、检验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避免漏诊及过度诊断。细胞学医师客观的诊断及描述更利于滤泡性肿瘤/可疑滤泡性肿瘤准确的临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滤泡性肿瘤 可疑滤泡性肿瘤 细针穿刺细胞学
下载PDF
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的临床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悦 李晓洁 杨璐 《中国处方药》 2023年第10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6月~8月纳入的103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中均进行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将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作为疾病诊断“金标准”,分析乳腺癌冰冻切... 目的探究影响乳腺癌患者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结果准确性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6月~8月纳入的103例乳腺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中均进行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将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作为疾病诊断“金标准”,分析乳腺癌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所选取患者通过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为85例,占比为82.52%(85/103);其中延迟诊断病例为5例,延迟率为4.85%(5/103);8例患者未切取到病变组织出现漏诊,漏诊率为7.77%(8/103);其中5例出现误诊,误诊率4.85%(5/103);通过石蜡切片诊断为乳腺癌者为103例,确诊率为100%;其中单侧癌变94例,占91.26%;双侧癌变9例,占8.74%(9/103);随着组织级别增加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与术后石蜡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呈上升的趋势,组织级别为Ⅰ级的一致率为64.52%(20/31),Ⅱ级的一致率为88.00%(44/50),Ⅲ级的一致率为95.45%(21/22),三个级别的一致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1,P=0.005);冰冻切片诊断中绝经前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绝经后的(P<0.05),冰冻切片诊断中肿瘤直径>3 mm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直径≤3 mm的(P<0.05),冰冻切片诊断中X线钼靶钙化点轻微钙化或无钙化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弥漫钙化的(P<0.05)。结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对于乳腺癌的诊断率相对较高,可用于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但该诊断方式容易受到X线钼靶钙化点、肿瘤直径及年龄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术中冰冻切片 病理诊断 准确性 临床因素
下载PDF
胃食管交界和胃的SMARCA4(BRG1)缺失型未分化癌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婉秋 吴海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胃食管交界和胃的SMARCA4(BRG1)缺失型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2021年诊断的胃食管交界和胃的SMARCA4(BRG1)缺失型未分化癌3例,并结合相... 目的探讨胃食管交界和胃的SMARCA4(BRG1)缺失型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2021年诊断的胃食管交界和胃的SMARCA4(BRG1)缺失型未分化癌3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2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发病年龄62岁。组织学均见肿瘤呈片状、巢团状分布,肿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均以上皮样细胞为主。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嗜酸,核质比较高,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稍粗糙,部分细胞可见小核仁。瘤细胞核分裂象易见,其中2例伴有坏死。免疫组化3例均BRG1(-)、不同程度表达上皮性标记物,其中2例表达Syn。3例患者确诊时均为晚期,2例伴有肝脏转移,1例伴有颈部及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确诊2个月后死亡。结论胃食管交界和胃的SMARCA4(BRG1)缺失型未分化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发现时多为晚期,易发生转移,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交界 SMARCA4(BRG1) 病理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方平 汪静 陈宗科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ISM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ISMC的患者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46岁,中位年龄43.5岁。2例因体检发现,4例以不...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ISM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ISMC的患者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46岁,中位年龄43.5岁。2例因体检发现,4例以不规则阴道出血就诊,2例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8例ISMC患者HPV检测均提示高危型感染。镜下组织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主要特点为实性巢团状,巢团内细胞镶嵌式或叠瓦状排列,其内可见散在分布、数量不等的产黏液细胞,周边细胞栅栏状排列。4例为ISMC伴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例为ISMC伴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为ISMC伴普通型腺癌,1例为ISMC伴腺鳞癌,1例为单纯性ISMC。8例ISMC均表达CK7、p16和CEA,CK5/6弥漫性表达或部分表达,p40散在表达或不表达,p63散在表达,不表达Pax-8、p53、ER和PR,Ki-67增殖指数均90%以上。腺癌的特殊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阳性。8例均行子宫颈活检,1例行子宫颈锥切,7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随访后,均未复发。结论 ISMC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少见的宫颈浸润性黏液性腺癌,与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高度相关,组织学特征独特,可独立发生或伴发于其他类型宫颈癌,临床预后好于胃型黏液腺癌,差于普通型腺癌。需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伴有少许黏液细胞的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癌 宫颈上皮内病变 HPV
原文传递
浅谈临床病理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伶俐 翁海燕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10期782-785,共4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国家对卫生人才培养的重大决策,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立医院临床病理科住培专业基地高度重视住培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逐步建立了一套临床病理科住培培训体系——“双导师制”,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国家对卫生人才培养的重大决策,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立医院临床病理科住培专业基地高度重视住培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逐步建立了一套临床病理科住培培训体系——“双导师制”,制定个体化培养计划,LBL+PBL+CBL三段式教学法,科研帮扶,人文关怀,硬件配套及数字化病理切片库等。该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为该院乃至全国临床病理科住培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双导师制 个体化培养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3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昭晖 吴海波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6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为各种类型胃肿瘤的手术标本共有17 223例,其中GS有31例,约占0.18%...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为各种类型胃肿瘤的手术标本共有17 223例,其中GS有31例,约占0.18%,回顾性分析这31例GS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讨论GS的诊断、鉴别、治疗及预后。结果:31例GS患者中,男性为12例,女性为19例,年龄为22~70岁,中位年龄为51岁。其中20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29例患者的肿瘤病灶位于胃黏膜层至浆膜层之间,2例病灶突破浆膜层。肉眼观察,GS的边界清晰,均无包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边界较清晰,周边常见淋巴细胞套;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束状、小簇状或杂乱排列,经典软组织神经鞘瘤常见的交错分布的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常不明显;细胞核可有一定异型性,但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组织呈弥漫性S100、SOX10阳性。结论:GS是胃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为良性,术前易被误诊为GIST,诊断时需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与GIST等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甲状腺高级别滤泡细胞源性癌12例临床病理分析
15
作者 张安莉 程岚卿 +1 位作者 张铭勋 夏红珍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9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高级别滤泡细胞源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9-09-2023-02诊治的12例甲状腺高级别滤泡细胞源性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 目的探讨甲状腺高级别滤泡细胞源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2019-09-2023-02诊治的12例甲状腺高级别滤泡细胞源性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4岁,其中8例因体检或自行发现颈部包块,3例为复发病例,1例因胸壁疼痛入院。7例为低分化癌(都灵标准),5例为分化型高级别甲状腺癌。低分化癌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小梁、岛状生长方式,核扭曲、深染,不见乳头状癌核特征。分化型高级别甲状腺癌中4例是高级别乳头状癌,1例是高级别滤泡癌,核分裂象均≥5个/2 mm^(2)。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TTF-1、PAX-8,3例表达BRAF V600E,Ki-67增殖指数为10%~70%。随访结果显示5例出现复发,2例发生转移。结论甲状腺高级别滤泡细胞源性癌是2022年版WHO内分泌肿瘤中新增的肿瘤类型,预后介于分化良好的滤泡细胞源性癌和间变性癌之间,由于发病率低且目前认识不足,掌握其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高级别 滤泡细胞源性癌 临床病理 低分化癌
原文传递
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16
作者 裴筱涵 吴海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9期717-720,725,共5页
目的探讨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PPTI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收集5例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4~57岁... 目的探讨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PPTI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收集5例中间分化型松果体实质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4~57岁,平均年龄49.4岁,患者多因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就诊,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镜下肿瘤呈分叶状结构,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类似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腻均匀呈胡椒盐样;部分区域肿瘤大小较为一致,胞质丰富透亮,类似于少突胶质细胞瘤,或出现二者的混合形态。肿瘤细胞表达Syn(5/5)、NF(4/5)、NSE(3/5)、CgA(2/5),GFAP、EMA、CKpan均(-),Ki-67在Ⅲ级肿瘤表达高于Ⅱ级。结论PPTID较为罕见,分为WHOⅡ级和Ⅲ级,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对于不能完整切除的病例,术后辅以放、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实质肿瘤 中间分化型松果体细胞瘤 基因突变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17
作者 张森 张安莉 吴海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SNRC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SNRCL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4岁,右鼻腔肿物。组织学示肿瘤相似于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由胞质透亮的瘤细胞组成,间质富于毛细血...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SNRCL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SNRCL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4岁,右鼻腔肿物。组织学示肿瘤相似于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由胞质透亮的瘤细胞组成,间质富于毛细血管。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7、CK、vimentin、S100、CAⅨ、SOX10、EMA、MUC-1和Dog-1均(+),而PAX8、CD10、RCC均(-)。结论SNRCLA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形态上易与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相混淆,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 低级别 肾细胞样腺癌
原文传递
肠道旺炽性血管增生3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18
作者 李倩倩 孙思柏 吴海波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52-355,380,共5页
目的探讨旺炽性血管增生(FV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FVP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8岁(31~65岁),均为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影像学检查提... 目的探讨旺炽性血管增生(FV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例FVP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58岁(31~65岁),均为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部疼痛不适,影像学检查提示肠占位合并肠套叠和肠梗阻。3例均行手术切除,病变黏膜表面缺血、溃疡合并黏膜脱垂及纤维化。镜下见增生的血管呈小叶状分布,自黏膜层延伸至浆膜层,增生血管穿插于黏膜肌及固有肌层之间,血管大小不等,分化良好,无相互吻合现象,部分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形态温和或轻度异型,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CD34、CD31、F-Ⅷ血管内皮阳性,SMA血管周围平滑肌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结论FVP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假瘤样血管增生性病变,在完全的手术切除后不会复发。但因其类似其他良性或恶性的血管病变或肿瘤,容易造成误诊,所以正确认识并诊断该疾病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旺炽性血管增生 血管肿瘤 肠套叠
原文传递
基于问题的促进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病理学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陈晶晶 吴海波 《科教文汇》 2021年第24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促进性学习教学法在病理学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2020年接收的46名病理技术专业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时间段将他们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3人。实验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促进性学习...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促进性学习教学法在病理学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2020年接收的46名病理技术专业学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科时间段将他们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3人。实验组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促进性学习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员在学习阶段结束后的综合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实验组学员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和实例分析能力考核成绩分别为(88.96±4.29)分、(86.96±4.19)分和(84.65±4.99)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问卷调查教学方法认可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问题的促进性学习教学方法在病理学技术实践教学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问题式学习 病理学技术 教学
下载PDF
基于第5版WHO分类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及临床病理学分析
20
作者 张安莉 王弦 +3 位作者 程岚卿 葛冲 吴强 吴海波 《中华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第5版WHO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简称第5版WHO分类)中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PitNET)的病理诊断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6例PitNET的临床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 目的探讨基于第5版WHO内分泌与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简称第5版WHO分类)中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PitNET)的病理诊断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6例PitNET的临床及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906例PitNET中男性469例,女性437例,中位年龄46岁,其中57.7%(523例)为功能性PitNET,表现为肢端肥大、泌乳或停经等,42.3%(383例)为沉默性PitNET,表现为视力下降、头痛等压迫性症状。影像学显示微腺瘤107例,大腺瘤725例,巨大腺瘤74例。依据第5版WHO分类诊断标准,其中SF-1谱系472例(52.1%),PIT-1谱系222例(24.5%),T-PIT谱系151例(16.7%),无确切谱系60例(6.7%),多发性PitNET 1例(0.1%)。结论第5版WHO分类根据转录因子、激素的表达将PitNET进行了更为科学的分类,能够更好地反映PitNET的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WHO分类 微腺瘤 临床病理学特征 肢端肥大 压迫性 大腺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