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瘤周区域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脑胶质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侯秋阳 叶成坤 +4 位作者 刘畅 邢江浩 葛亚琼 宋江典 邓克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1,共8页
目的评估基于脑胶质瘤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脑胶质瘤患者,运用医学影像工具包(MITK)软件获取距离肿瘤边缘5、10、20 mm瘤周区域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并提取其纹理特征、进行特征筛选、建立影... 目的评估基于脑胶质瘤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脑胶质瘤患者,运用医学影像工具包(MITK)软件获取距离肿瘤边缘5、10、20 mm瘤周区域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并提取其纹理特征、进行特征筛选、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及Rad-score与临床危险因素相结合的联合预测模型;将联合预测模型以列线图展示,并评估模型对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率预测效能。结果在验证集中,基于T2加权像(T2WI)序列距肿瘤边缘10 mm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663(95%CI=0.53~0.80),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联合预测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770和0.730。模型对脑胶质瘤患者3年生存率的预测效能最高[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0.93,95%CI=0.83~0.98;验证集AUC=0.88,95%CI=0.76~0.99],校准曲线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联合预测列线图具有较好的校准效能。结论基于术前MRI T2WI序列距肿瘤边缘10 mm的瘤周区域建立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与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脑胶质瘤的预后情况,其中对脑胶质瘤3年生存率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胶质瘤 瘤周区域 生存期 列线图
下载PDF
分析CBL教学法和TBL教学法在冠脉CT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堂娟 罗艺 +1 位作者 李少朋 邓克学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3期590-594,共5页
目的:分析案例教学法(CBL)和团队教学法(TBL)在冠脉CT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入科规范化培训的82个非影像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个。给予对照组常规... 目的:分析案例教学法(CBL)和团队教学法(TBL)在冠脉CT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入科规范化培训的82个非影像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个。给予对照组常规教学法,给予观察组CBL教学法结合TBL教学法,并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理论与影像报告完成质量考核成绩优良率、冠脉CT影像学习能力评分(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资源能力、诊断和辨别诊断思路、团队协作精神、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冠脉CT影像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施CBL教学法和TBL教学法,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能够对学生把握理论知识程度和实操、分析、报告冠脉CT影像能力大幅度提升,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更加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教学法 TBL教学法 冠脉CT影像教学 冠脉CT影像学习能力评分
下载PDF
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人球后视神经鞘直径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畅 计海霞 +3 位作者 田仰华 解义菊 王丽丹 邓克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3-107,共5页
目的使用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人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评估ONS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分析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脑... 目的使用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人眼球后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评估ONS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分析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脑部MRI检查的健康成年人资料。测量每只眼球后3 mm处的ONSD值和眼球横径(ey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ETD)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眼球后ONSD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和ETD等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413例受检者被纳入研究,男227例,女186例,年龄(42±12)岁。413例受检者磁共振测得的ONSD平均值为[4.76(95%CI:4.72~4.80)]mm。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02)和ETD(P=0.002)是ONSD平均值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性别(P<0.001)和ETD(P=0.001)与ONSD值相关。男性ONSD的平均值为(4.86±0.42)mm,而女性为(4.63±0.40)m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评估了ONSD/ETD,其平均值为0.22(95%CI:0.21~0.22 mm)。结论本研究评估了MRI测量中国健康成年人ONSD的正常参考范围。性别和ETD是ONSD测量值的影响因素。不同性别的ONSD值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需要单独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鞘直径 健康 中国成年人 颅内压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HER-2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MRI影像多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纵然 杨丽萍 +2 位作者 束宏敏 李小虎 邓克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81-82,92,共3页
目的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MRI影像多参数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52例患者MRI图像征象(分叶、坏死、毛刺、强化特征)、定量参数(DWI-ADC值及IVIM-DWI(D... 目的探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MRI影像多参数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52例患者MRI图像征象(分叶、坏死、毛刺、强化特征)、定量参数(DWI-ADC值及IVIM-DWI(D值、D^(*)值及f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其中HER-2阳性者18例(34.6%),HER-2阴性者34例(65.4%),HER-2阳性与HER-2阴性患者肿块MRI图像特征、D值及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ADC值(1.11±0.193)mm^(2)/s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ADC值(0.95±0.192)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D^(*)值(4.94±1.21)mm^(2)/s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D^(*)值(3.85±1.42)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影像定量参数ADC值及D^(*)值与HER-2阳性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HER-2阳性 DWI IVIMDWI
下载PDF
高分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MR成像显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传玉 邓克学 +4 位作者 罗艺 邱俊 袁姝娅 刘三荣 江亚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1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显示膝关节区域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3D-FSPGR序列行单侧膝关节MRI扫描,分别分析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显示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神经的信... 目的探讨高分辨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3D-FSPGR)序列显示膝关节区域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3D-FSPGR序列行单侧膝关节MRI扫描,分别分析胫神经及腓总神经显示率、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神经的信号噪音比(SNR)、神经与周围脂肪对比噪音比(CNR)。结果3D-FSPGR序列图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显示率均为100%,图像中脂肪组织及骨骼呈明显的低信号,肌肉呈等信号,腓总神经呈相对于肌肉组织的等信号,胫神经信号略低于腓总神经;两个观察者对胫神经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0±0.308&3.85±0.366,κ=0.774),腓总神经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0±0.410&3.65±0.489,κ=0.634),两观察者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强;相同层面腓总神经SNR及CNR高于胫神经,SNR(TN:CPN=55.90±14.777&78.22±22.937,P=0.000),C N R(T N:C P N=24.31±8.303&46.63±15.523,P=0.000),P值小于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分辨轴位3D-FSPGR序列可以清晰显示胫神经、腓总神经解剖及其内部细微神经纤维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磁共振成像 胫神经 腓总神经
下载PDF
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及血管介入操作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武自强 魏宁 +1 位作者 周春泽 鲁东 《安徽医专学报》 2021年第6期80-83,共4页
目的:总结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和血管介入操作的经验和要点。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70只,随机挑选60只分为三组,并在术后7天、14天、21天分别选定一组行MRI检查和肝动脉及门静脉DSA造影,分析肿瘤大小、影像学特征和肺转移情况。结果:建... 目的:总结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和血管介入操作的经验和要点。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70只,随机挑选60只分为三组,并在术后7天、14天、21天分别选定一组行MRI检查和肝动脉及门静脉DSA造影,分析肿瘤大小、影像学特征和肺转移情况。结果:建模成功69只(成功率98.6%)。成瘤后第14天MRI检查显示肿瘤呈较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DWI成像呈显著高信号,术后第7天、14天和21天,肿瘤最大直径分别为(1.11±0.36)cm、(2.32±0.50)cm和(3.56±0.67)cm,发生肺转移率为10%、20%和80%,随着时间延长肿瘤生长速度加快(P<0.01)且肺转移发生率升高(P<0.05)。DSA显示随时间延长富血供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别为25%、80%和95%。结论:兔VX2肝癌模型建模成功率高,血管内介入操作可行性强,综合考虑植瘤后14天左右为最佳介入操作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VX2 肿瘤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缺血型和出血型烟雾病患者脑灌注情况的评估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传玉 邓克学 +4 位作者 邱峻 夏成雨 罗艺 袁姝娅 杨红芬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12期2001-2003,2012,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型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探讨2种类型烟雾病脑血流灌注的不同。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型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探讨2种类型烟雾病脑血流灌注的不同。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42.86±12.52)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序列成像(T1WI、T2WI、T2-FLAI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灌注成像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常规MR序列成像及SWI成像将烟雾病患者分为缺血型烟雾病组(16例)和出血型烟雾病组(17例)。获得2组患者病变区域及对侧脑组织灌注脑血流量(CBF)值,并比较在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LD)设定的情况下2组间的差异。结果当PLD=1.5 s时,缺血组、出血组组间病灶侧CB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6±4.46)mL/(100 g·min)vs.(17.43±4.96)mL/(100 g·min),t=0.649,P=0.521];当PLD=2.5 s时,缺血组、出血组组间病灶侧CB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6±10.75)mL/(100 g·min)vs.(25.97±11.04)mL/(100 g·min),t=2.528,P=0.017]。结论使用不同PLD的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能够评价不同类型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和预测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动脉自旋标记 灌注成像 标记延迟时间
下载PDF
骨密度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评价 被引量:18
8
作者 端木羊羊 王玲 +5 位作者 张勇 邓克学 李凯 李娜 Blake Glen M 程晓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9-364,共6页
目的采用欧洲腰椎体模(ESP)评估不同CT机的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仪(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和短期精确度。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全国多个中心(QCT和DXA分别来自31和32个中心)的40台不同品牌的CT设备(德国Siemens 12台... 目的采用欧洲腰椎体模(ESP)评估不同CT机的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仪(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和短期精确度。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全国多个中心(QCT和DXA分别来自31和32个中心)的40台不同品牌的CT设备(德国Siemens 12台、荷兰Philips 12台、美国GE 9台、日本Toshiba 5台和国产联影2台)和53台不同品牌DXA设备(美国GE Lunar 34台、美国Hologic 14台和法国Medlink 5台)。QCT扫描采用Mindways QCT系统,以常规腰椎扫描条件对ESP体模重复扫描10次,每次重新摆位,测量ESP中低、中、高密度椎体的骨密度值以及3个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值。根据实测值与体模标定值的差异计算不同设备的准确度误差,并计算标准差均方根(RMS-SD)和变异系数的均方根(RMS-%CV)来评价短期精密度误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设备间测量的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不同CT和DXA设备测量的不同密度椎体和平均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iemens的准确度误差范围为1.20%~7.60%,Philips为-1.83%~0.20%,GE为1.18%~13.20%,Toshiba为-0.12%~3.55%,联影为-1.65%~6.32%,GE Lunar为6.59%~21.34%,Hologic为-6.65%~5.45%,Medlink为-6.97%~-0.68%。QCT和DXA测量的所有椎体骨密度值的RMS-%CV为0.38%~3.85%;QCT的RMS-SD为0.54~2.45 mg/cm3。DXA的RMS-SD为0.009~0.037g/cm^(2)。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RMS-%CV值随着骨密度的升高而呈减低趋势,RMS-SD值则呈升高趋势。结论基于ESP,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的ESP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不同QCT和DXA设备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误差和短期精密度误差在合理范围,可以用于临床随访观察。QCT的短期精密度误差和准确度误差波动范围较DXA略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定量CT 双能X线 骨密度测量仪器
原文传递
HR-MRI血管壁成像对很可能的烟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0
9
作者 魏建林 袁姝娅 +3 位作者 王朋 胡伟 端木羊羊 邓克学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对很可能的烟雾病(Probable Moyamoya dissection,P-MMD)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therosclerotic Moyamoya syndrome,AS-MMS)患者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对很可能的烟雾病(Probable Moyamoya dissection,P-MMD)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therosclerotic Moyamoya syndrome,AS-MMS)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HR-MRI血管壁成像,其均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tery,MCA)狭窄或闭塞且伴烟雾状血管生成。结果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均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伴烟雾状血管生成,但未明确病因,HR-MRI血管壁成像发现6例为P-MMD,5例为AS-MMS。结论HR-MRI血管壁成像在鉴别可能烟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CTA、MRA及DSA诊断技术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血管壁 很可能的烟雾病
原文传递
DCE-MRI联合IVIM-DWI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旭丹 汪红梅 +1 位作者 杨丽萍 邓克学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关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83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有完整的DCE-MRI和IVIM-DWI影...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关运动弥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83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有完整的DCE-MRI和IVIM-DWI影像学资料和病理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病理结果证实,83例乳腺病变患者中,乳腺癌74例(89.16%),良性病变9例(10.84%)。DCE-MRI检查中,良、恶性病变组的形态、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类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M-DWI检查中,良、恶性病变组的灌注分数(f)值、单纯扩散系数(D)值和假性扩散系数(D^(*))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DCE-MRI、IVIM-DWI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3(95%CI:0.685~0.839)、0.730(95%CI:0.644~0.804);二者联合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UC为0.807(95%CI:0.749~0.902),分别大于DCE-MRI、IVIM-DWI单独鉴别的AUC,且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73)。结论:DCE-MRI和IVIM-DWI在良、恶性乳腺病变鉴别中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二者联合用于诊断时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良恶性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关运动弥散加权成像
原文传递
DCE-MRI和DWI检查在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病变恶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袁姝娅 李瑞 +1 位作者 邱俊 魏建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相关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72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和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分为低级别...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相关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2021年6月收治的72例脑胶质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和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分为低级别胶质瘤(n=30)和高级别胶质瘤(n=42)。比较不同分级患者容积转运参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_(e))、表观扩散系数(ADC)、MVD。通过ROC分析K^(trans)值、V_(e)、ADC、MVD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价值,分析K^(trans)值、V_(e)、ADC与MVD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K^(trans)值、V_(e)、MVD显著低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ADC显著高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经过ROC分析,K^(trans)值、V_(e)、ADC、MVD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8、0.810、0.688、0.665。K^(trans)值、V_(e)与MVD呈现正相关,ADC与MVD呈现负相关。结论:DCE-MRI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相关参数与脑胶质瘤患者MVD和病变恶性程度相关,可为手术实施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脑胶质瘤 容积转运参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 表观扩散系数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MRI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汪红梅 谢强 +3 位作者 廖琴 邓克学 吕洋 陈传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 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2±10.28)岁。其中WHOⅠ级脑膜瘤52例(低级别组),WHO Ⅱ级12例、WHO Ⅲ级4例(高级别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结合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征象以及DWI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膜瘤实质和瘤周水肿部位ADC值以及肿瘤实质与对侧脑白质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利用ROC曲线分析最佳rADC值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组脑膜瘤边缘不规整、强化不均匀、边缘水肿区、脑膜尾征和囊变、坏死、钙化区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2例低级别组脑膜瘤中,有38例DWI、ADC均呈等信号,14例DWI呈稍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6例高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而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区呈高信号。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分别为(0.94±0.14)×10^-3、(0.73±0.1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1.16±0.18)×10^-3、(0.95±0.14)×10^-3 mm^2/s,低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ADC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1、4.277,P值均<0.01);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区域ADC分别为(1.82±0.19)×10^-3、(1.88±0.2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2.29±0.24)×10^-3、(2.38±0.29)×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ADC值诊断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035×10^-3 mm^2/s,其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7.5%。结论常规MRI结合DWI中ADC值的测量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