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列腺癌靶向放射性核素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谢强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7-122,135,共7页
近年来,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逐渐上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迅速普及,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型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开发以靶向标记前列腺特... 近年来,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逐渐上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迅速普及,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型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开发以靶向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s,PSMA)的药物为主要方向,包括特异性抗体和小分子量抑制剂等。同时也对前列腺癌相关的其他靶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前列腺癌特异性分子靶点放射性显像剂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下载PDF
基于剂量预测和自动勾画技术的PET/CT器官内照射剂量率快速评估方法
2
作者 卢昱 彭昭 +5 位作者 裴曦 倪明 谢强 汪世存 徐榭 陈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实现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剂量预测和自动勾画技术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检查器官内照射剂量率的快速评估方法。方法:首先基于患者特定时刻的PET/CT图像,使用蒙特卡罗程序GATE进行内照射剂量率计算,获得每个患者的剂量率分布... 目的:实现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剂量预测和自动勾画技术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检查器官内照射剂量率的快速评估方法。方法:首先基于患者特定时刻的PET/CT图像,使用蒙特卡罗程序GATE进行内照射剂量率计算,获得每个患者的剂量率分布图。随后,基于U-Net构建深度神经网络,将患者的CT和PET图像作为输入,GATE计算的剂量率图作为金标准进行训练。训练后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根据患者的CT和PET图像预测对应的剂量率分布。同时,使用勾画软件DeepViewer对患者CT图像中的器官和组织进行自动勾画,结合预测得到的剂量率分布结果计算相应器官和组织的吸收剂量率。使用50名患者的PET/CT数据,其中10份用于测试,其余40份进行4折交叉训练,每次使用30份用于训练,10份用于验证。将测试集结果与GATE和GPU蒙特卡罗工具ARCHER-NM进行对比。结果:在自动勾画软件DeepViewer勾画的24个器官中,绝大部分器官的深度学习预测剂量率与GATE计算结果偏差在±10%以内。其中大脑、心脏、肝脏、左肺、右肺的平均偏差分别为3.3%、1.1%、1.0%、-1.1%、0.0%,与GATE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使用GATE程序进行每名患者的内照射剂量率计算平均用时8.91 h,而使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内照射剂量率预测平均每名患者用时15.1 s,平均加速比达到2 120倍。和ARCHER-NM的对比表明,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剂量率预测具有速度优势,但在结果的可解释性方面还需要改善。结论:利用深度学习预测和自动勾画技术可以从PET/CT图像快速得到剂量率分布,有望作为一种PET/CT内照射剂量率快速评估方法,为临床核医学快速、实时地计算人体内照射吸收剂量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深度学习 内照射剂量 自动勾画技术
下载PDF
基于ATN诊断框架下的阿尔茨海默病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泽华 朱星星 +2 位作者 谢强 汪世存 潘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516,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发生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通常是AD的前驱阶段。利用PET/CT技术可以对AD的潜在分子和细胞过程进行活体成像。基于ATN框架下的β淀粉样蛋白PET、tau PET和FDG PET多探针显像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发生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通常是AD的前驱阶段。利用PET/CT技术可以对AD的潜在分子和细胞过程进行活体成像。基于ATN框架下的β淀粉样蛋白PET、tau PET和FDG PET多探针显像可以表征AD的核心神经病理特征。最近相关研究开发并应用多种新型PET示踪剂,以深入探查AD病理生理功能障碍及内环境改变。本综述总结ATN框架下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FDG及神经炎症PET探针在AD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分子成像 轻度认知障碍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放射性示踪剂
下载PDF
基于生物动力学模型的^(18)F-FDGPET扫描患者个体化累积活度分布评估
4
作者 何宇涛 倪明 +1 位作者 李晓宇 陈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931-938,共8页
目的:利用生物动力学模型,在基于单个时间点PET图像的基础上,实现进行^(18)F-FDGPET扫描患者的个体化累积活度分布计算评估。方法:首先,构建目标器官的生物动力学隔室模型,并将各隔室内的活度变化描述为微分方程组。然后,使用每例患者... 目的:利用生物动力学模型,在基于单个时间点PET图像的基础上,实现进行^(18)F-FDGPET扫描患者的个体化累积活度分布计算评估。方法:首先,构建目标器官的生物动力学隔室模型,并将各隔室内的活度变化描述为微分方程组。然后,使用每例患者特定时间点的PET图像数据,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系数进行优化,计算各个器官的累积活度情况,分析患者不同排尿情况下对膀胱累积活度的影响。最后,考虑放射性核素在组织器官中分布的异质性,计算人体全身累积活度分布图,并与现有方法进行对比,评估本研究提出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在本研究分析的11例病例中,生物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总体上与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平均差异小于15%。同时,在不同排尿情况下,患者膀胱的累积活度平均值差异最高可达2.4倍,表明强制患者排尿对于降低辐射影响有积极意义。与ICRP128号出版物中获得的生物动力学数据比较显示,脑部和心脏部分器官存在较大差异,标准偏差分别为61.0%和46.3%。结论:基于构建的生物动力学模型能够准确合理地计算PET患者个体化的累积活度分布,提出的评估方法将为进行PET扫描的每例患者的内照射辐射剂量学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累积活度 生物动力学模型 内照射剂量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骨髓外浸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潘博 汪世存 +5 位作者 展凤麟 倪明 刘昕 张依凡 谢强 谢吉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9-19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例为穿刺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的^(18)F-FDG PET/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例为穿刺病理或随访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继发髓外浸润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髓外浸润PET/CT显像特点。结果:21例患者中,男12例,女9例,年龄41-77岁,平均(58.3±10.0)岁;骨髓外浸润累及淋巴结9例,肺、胃、脾脏及肾脏各2例,腹膜后、右心耳、皮下结节及脊膜受累及各1例;髓外浸润SUVmax最大值21.2,最小值2.1,平均值7.7±5.3,骨髓病变最大值33.5,最小值2.4,平均值6.6±3.6,髓外浸润与骨髓病变SUVmax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5,P=0.232)。结论:^(18)F-FDG PET/CT不仅对多发性骨髓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而且对继发髓外浸润也有很好的评估价值,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浸润 标准化摄取值
原文传递
^(18)F-FES PET/CT联合^(18)F-FDG PET/CT luminal A型乳腺癌显像1例
6
作者 潘博 汪世存 +6 位作者 展凤麟 倪明 张依凡 刘昕 石琴 谢强 谢吉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739-740,共2页
患者女,59岁。检查发现左乳腺肿块2周。患者2周前自扪及左乳腺包块,活动度可,触之略痛,乳头无异常分泌物,周围皮肤无红肿。查体提示左乳腺外上象限可扪及一结节灶,大小约1.5 cm×2.0 cm,质韧,活动度可,有压痛,左腋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关键词 乳腺癌 正电子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 18-氟-脱氧葡萄糖 16α-18氟-17β-雌二醇
下载PDF
基于放射性药物^(18)F-AV45的PET-CT图像的脑组织内照射吸收剂量蒙特卡罗计算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哲 卢昱 +6 位作者 彭昭 倪明 谢强 汪世存 裴曦 徐榭 陈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11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计算放射性药物^(18)F-AV45在人体头部时,头部及其各组织和器官的吸收剂量。方法:采集5名患者的PET-CT图像,首先利用蒙特卡罗软件GATE计算头部区域单位衰变数的吸收剂量,然后利用生物动力学模型计算出头部区域的累积衰变数并求得... 目的:计算放射性药物^(18)F-AV45在人体头部时,头部及其各组织和器官的吸收剂量。方法:采集5名患者的PET-CT图像,首先利用蒙特卡罗软件GATE计算头部区域单位衰变数的吸收剂量,然后利用生物动力学模型计算出头部区域的累积衰变数并求得头部吸收剂量,最后分割头部CT图像各组织和器官并计算其吸收剂量。结果:5名患者头部单位衰变数的吸收剂量分别为4.29×10^(-6)、4.48×10^(-6)、4.39×10^(-6)、4.49×10^(-6)、4.29×10^(-6)mGy/(MBq∙s),蒙特卡罗模拟平均统计误差为2.6%,头部累积的吸收剂量分别为0.39、0.59、1.17、1.01、0.71 mGy,计算了4号患者头部的12个组织和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结论:实现了放射性药物^(18)F-AV45在人体头部时,头部及各组织和器官的吸收剂量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蒙特卡罗 内照射吸收剂量 生物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中肝脏弥漫性摄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玲玲 汪世存 +4 位作者 姚晓波 金晓毛 张然 夏俊勇 卞岍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20-1024,共5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中肝脏弥漫性摄取(DHU)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DTC,根据Rx-WBS所示DHU程度将其分为G0组(n=41)、G1组(n=69)、G2组(n=56)和G3组(n=12);将P<0.2的因素纳入...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中肝脏弥漫性摄取(DHU)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DTC,根据Rx-WBS所示DHU程度将其分为G0组(n=41)、G1组(n=69)、G2组(n=56)和G3组(n=12);将P<0.2的因素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HU影响因素。结果178例DTC中,137例(137/178,76.97%)可见DHU。单因素分析显示4组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131)I剂量及远处转移(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年龄、甲状腺球蛋白(Tg)等11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31)I剂量(β=0.013,P=0.036)是DHU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4组间TSH、M、治疗次数及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31)I剂量是DHU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肝脏弥漫性摄取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不确定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玲玲 夏俊勇 +2 位作者 张然 卞岍雨 姚晓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656-2659,共4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出现不确定反应(indeterminate response,ID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科大附一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出现不确定反应(indeterminate response,ID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科大附一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DTC患者127例。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分为两组:ER组为最佳治疗反应(excellent response,ER)(n=81)、IDR组为不确定反应(indeterminate response,IDR)(n=46)。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IDR的影响因素。结果^(131)I治疗后有46例患者出现IDR。两组间^(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ve-stimulated thyroglobulin,ps-Tg)、^(131)I治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和Tg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性别、年龄、TSH、肿瘤最大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Tg≥2.0 ng/mL是I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131)I治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和Tg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ps-Tg≥2.0 ng/mL组^(131)I治疗后反应差于ps-Tg<2.0 ng/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s-Tg≥2.0 ng/mL是^(131)I治疗后出现IDR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131)I治疗 不确定反应
下载PDF
中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临床特征与^(131)I治疗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卞岍雨 姚晓波 +1 位作者 谢强 汪世存 《安徽医学》 2021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中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后临床特征与^(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I清甲治疗的10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临床相关资料。^(13... 目的探讨中高危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后临床特征与^(131)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131)I清甲治疗的10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术后临床相关资料。^(131)I治疗后8~12个月进行二次^(131)I治疗或诊断性碘扫,结合甲状腺球蛋白和其他影像学检查为疗效评价依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为满意、可接受及欠佳。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直径(>2 cm、1~2 cm、<1 cm)、病灶数目(单发、多发)、甲状腺癌合并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他、无)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个、5~10个、≥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直径(原发肿瘤直径<1cm)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个、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10个)是甲状腺癌131 I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论原发肿瘤直径(原发肿瘤直径<1 cm)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个、颈部淋巴结转移数目5~10个)是甲状腺癌131 I治疗后临床转归影响的独立因素,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十分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131)I治疗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阶段性健康宣教在PET-CT检查中应用效果的观察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赛娟 吴佳佳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宣教在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健康教育方法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时间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03例)和干预组(1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宣教在PET/CT检查中的应用效果,为健康教育方法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时间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103例)和干预组(1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健康宣教,干预组患者接受阶段性健康宣教。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检查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评分、宣教时间、宣教内容掌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ET/CT检查图像质量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此外,干预组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P<0.001);宣教时间方面,干预组患者所用时间也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1)。结论:阶段性健康宣教可以显著提高PET/CT检查时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对健康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但其花费时间较长,临床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性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检查流程 阶段性健康宣教 满意度 检查依从性 图像质量
下载PDF
超声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然 罗玲玲 +1 位作者 姚晓波 刘学公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2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评估超声检查的诊断性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123例DTC术后患者,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等检查结果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观...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评估超声检查的诊断性特征,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123例DTC术后患者,经细针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等检查结果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观察组),未转移83例(对照组),从5个方面比较2组间治疗前颈部淋巴结超声声像图特征:淋巴结长径/短径之比、微小钙化、淋巴门结构是否存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情况、囊性或液化改变。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分析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中33例淋巴结长短径之比<2,对照组9例;观察组中微小钙化17例,对照组2例;淋巴门观察组中7例显示不清,对照组中2例出现显示不清;彩色血流观察组中12例出现血流丰富,对照组中出现3例;观察组4例出现囊性或液化区,对照组1例。此5种声像图表现的阳性比例分别为82.5%、42.5%、17.5%、30.0%及10.0%;颈部转移淋巴结患者超声下长径/短径<2明显高于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诊断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5%、74.7%、77.2%、61.1%及89.9%。结论超声检查对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通过多种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来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分化型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99)Tc^(m)-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外照射剂量的 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林林 胡盼盼 +7 位作者 卞岍雨 罗玲玲 张然 姚晓波 夏俊勇 金晓毛 刘学公 程义壮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685-690,共6页
目的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 目的研究^(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受检者对非核医学科人员的外照射剂量,以有效减少非受检者的受照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25例,年龄22~91(62.23±13.36)岁。所有受检者注射925 MBq^(99)Tc^(m)-MDP后,根据饮水1000 mL后0.5 h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多次测量的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辐射剂量当量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结果排尿组受检者在腹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低于未排尿组[(40.29±4.67)μSv/h对(77.29±10.71)μSv/h、(15.22±1.64)μSv/h对(29.48±4.56)μSv/h、(4.15±0.47)μSv/h对(7.45±1.07)μSv/h、(1.32±0.10)μSv/h对(2.63±0.31)μSv/h、(0.45±0.05)μSv/h对(0.78±0.15)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48~5.251,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腹部和头部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5.426~5397.675,均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随着药物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与排尿组受检者腹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48.51±13.83)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55.85±5.2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0,P<0.001);与排尿组受检者头部水平距离0.5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132.74±12.95)μSv]相比,1 m处6 h的累积剂量当量[(49.88±4.72)μSv]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8,P<0.001);排尿组受检者的累积剂量当量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结论^(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于非核医学科人员的照射剂量远远小于国内、国际法律规定限值(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1 mSv),与注射药物后3 h的受检者距离1 m以上即可避免大部分额外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锝美罗酸盐 放射性核素显像 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MRI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在低、高级别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汪红梅 谢强 +3 位作者 廖琴 邓克学 吕洋 陈传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 目的探讨常规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在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68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39例,年龄24~78(48.62±10.28)岁。其中WHOⅠ级脑膜瘤52例(低级别组),WHO Ⅱ级12例、WHO Ⅲ级4例(高级别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结合D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MRI征象以及DWI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膜瘤实质和瘤周水肿部位ADC值以及肿瘤实质与对侧脑白质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利用ROC曲线分析最佳rADC值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级别组脑膜瘤边缘不规整、强化不均匀、边缘水肿区、脑膜尾征和囊变、坏死、钙化区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52例低级别组脑膜瘤中,有38例DWI、ADC均呈等信号,14例DWI呈稍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16例高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而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区呈高信号。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肿瘤实质部分ADC值分别为(0.94±0.14)×10^-3、(0.73±0.1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1.16±0.18)×10^-3、(0.95±0.14)×10^-3 mm^2/s,低级别组脑膜瘤实质部分ADC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别组脑膜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1、4.277,P值均<0.01);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瘤周水肿区域ADC分别为(1.82±0.19)×10^-3、(1.88±0.21)×10^-3 mm^2/s,rADC值分别为(2.29±0.24)×10^-3、(2.38±0.29)×10^-3 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rADC值诊断低级别组、高级别组脑膜瘤的最佳临界点为1.035×10^-3 mm^2/s,其灵敏度为88.5%,特异度为87.5%。结论常规MRI结合DWI中ADC值的测量对低、高级别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