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8–2018年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阳 王可琴 +1 位作者 胡兆永 王根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26-35,共10页
气象数据作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贡嘎山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 气象数据作为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定位研究站之一。贡嘎山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区域之一,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按照CERN统一规范,贡嘎山站开展了气象长期监测工作。本数据集利用贡嘎山站气象场自动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将1998–2018年21年的气象数据,共计19个气象要素120个指标301 KB公开报道,为全球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响应研究提供背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高山生态系统 贡嘎山
下载PDF
1998-2018年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辐射数据集
2
作者 杨阳 王可琴 +1 位作者 胡兆永 王根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太阳辐射控制着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发生的各种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他作用。太阳辐射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和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维持本身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对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生态系统碳交换等过程有重... 太阳辐射控制着大气层、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发生的各种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他作用。太阳辐射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和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维持本身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原始动力,对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生态系统碳交换等过程有重要的影响。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统一规范,中国科学院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简称贡嘎山站)开展了辐射长期监测工作。本数据集利用贡嘎山站自动辐射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将1998–2018年的辐射数据,共计22个指标97 KB公开报道,为全球变化下高山生态系统碳循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高山生态系统 贡嘎山 碳循环 能量循环
下载PDF
康布麻曲“5.28”山地灾害致灾雨情的天-地协同调查
3
作者 平措朗加 刘双 +1 位作者 其米多吉 李伟 《西藏科技》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2021年5月2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康布麻曲流域暴发暴雨山洪灾害,地处流域下游的沿河战备公路出现多处崩塌与河岸坍塌,部分路段严重受损,电力、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威胁下游军民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军备物... 2021年5月2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康布麻曲流域暴发暴雨山洪灾害,地处流域下游的沿河战备公路出现多处崩塌与河岸坍塌,部分路段严重受损,电力、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威胁下游军民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军备物资正常供给。通过实地调查,明确了灾情险情,并联合卫星遥感和地面雨量监测数据研判了致灾降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的叠加作用是山洪、边坡崩塌(含落石)、河岸坍塌等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与站点监测雨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卫星监测显示,下司马镇西侧为主要的暴雨中心,局部区域5月25~28日的持续降雨以及26和28日的两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激发了山洪及山地灾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次灾害的发生时间并非主汛期,现场调查表明部分河岸和边坡仍存在垮塌的可能,应尽快加固边坡和河堤。总体来看,站点监测雨量更倾向于解释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而卫星监测则易于判识区域性山洪形成的主要源区,协同两种监测手段则可能有利于流域山地灾害全方位多尺度的监控与应急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南坡 暴雨山洪 山地灾害 天地协同监测 公路灾害
下载PDF
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主题脉络与前沿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崔晓临 张晓会 张继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文中采用传统文献阅读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灾害韧性研究的1327篇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及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力图展现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主题脉络、前沿趋势,并尝试提出未来应给予重视的若干论题。结果表... 文中采用传统文献阅读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灾害韧性研究的1327篇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及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力图展现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主题脉络、前沿趋势,并尝试提出未来应给予重视的若干论题。结果表明:(1)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热度均处于不断攀升态势;期刊分布集中,而机构分布相对分散;国内外均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高共被引的文献侧重于社区灾害韧性评估。(2)国内重视城市尺度的灾害韧性研究,国外则更强调社区韧性的探索;国内外热点均包括地震、洪水、干旱、飓风、海啸等多元灾种韧性的研究。(3)灾害韧性研究存在对农村社区关注不足、国内城市韧性定量评估有待加强、全过程动态评估视角缺位、多灾种复合韧性研究薄弱等问题。研究结果定量、直观地刻画了国内外灾害韧性研究的当前科学进展及其不同侧重倾向,有望为该领域研究深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洞察预判未来发展动向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韧性 主题脉络 前沿趋势 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
原文传递
为爱出发 向灾而行——记成都山地所应急抢险团队的减灾救灾故事
5
作者 谭荣志 《中国减灾》 2023年第20期24-27,共4页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致力于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其应急抢险团队在困难与危险交...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致力于为“增强我国防御山地灾害能力、保障山区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其应急抢险团队在困难与危险交织的科考和抢险救灾中整理一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抢险 中国科学院 抢险救灾 成都山地灾害 减灾救灾 环境研究所 山区生态 生命财产安全
下载PDF
西藏地区冰崩灾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议芳 刘阳 +3 位作者 苏鹏程 韦方强 黄海涛 陈乔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32-145,共14页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消融、退缩加剧,稳定性降低,增加了冰崩灾害的发生频率。西藏地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冰川的稳定影响着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水源及生命财产安全。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冰崩的研究现状,整理了西藏...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消融、退缩加剧,稳定性降低,增加了冰崩灾害的发生频率。西藏地区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冰川的稳定影响着我国及周边国家的水源及生命财产安全。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冰崩的研究现状,整理了西藏地区冰崩灾害的定义;从地形因素、构造运动和气候作用角度分析了冰崩形成机制;归纳分析了冰崩—冰湖溃决—泥石流链式灾害、冰崩—堵溃—泥石流链式灾害、冰崩—直接型泥石流(山洪)灾害3种类型冰崩灾害链的特征;阐述了目前冰崩灾害监测预警的手段及特点,认为多种监测方式联合是冰崩灾害监测的发展趋势,展望了冰崩灾害的研究体系,以期能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冰崩 冰湖溃决 泥石流 灾害链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晶 詹宇 +1 位作者 第宝锋 谭春萍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3-219,共7页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 从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维度遴选了12个指标,构建地震灾害恢复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与模糊逻辑等方法,评价西南四省(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的地震灾害恢复力,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6年,西南四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灾害恢复力呈提升趋势,且恢复力水平总体随城市级别的增大而增大,呈现:特大型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其中恢复力较强区域主要集中于成渝经济区;研究区内,GDP、人均GDP、卫生技术人员和公路密度等因素对地震灾害恢复力强弱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城市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恢复力 时空变化 模糊逻辑 西南部分地区
下载PDF
多维度呈现自然灾害风险全景 科学支撑“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的编制与展望
8
作者 吴圣楠 邹强 +2 位作者 王姣 雷雨 崔鹏 《中国减灾》 2023年第23期10-13,共4页
“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灾害风险最大、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居高不下的自然灾害风险,严重威胁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可最... “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灾害风险最大、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居高不下的自然灾害风险,严重威胁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风险造成的损失。作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合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针对典型自然灾害类型,以全球视角全景展示了“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时空格局。本文通过总结图集主要具备的四点特色,介绍了该图集的编制背景、内容、过程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风险地图 自然灾害种类 灾害风险 综合减灾 国际合作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 一带一路 编制背景
下载PDF
酸化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9
作者 李春培 李雪 +3 位作者 汪璇 刘刚才 赵吉霞 熊俊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8-271,共14页
为研究酸化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酸缓冲容量的影响,以侏罗纪紫色岩层中的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2s)和蓬莱镇组(J3p)为研究对象,设置pH分别为2.5、3.5、4.5、5.6等4个酸性环境,以及去离子水(pH=7.0)为对照处理(CK)... 为研究酸化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酸缓冲容量的影响,以侏罗纪紫色岩层中的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2s)和蓬莱镇组(J3p)为研究对象,设置pH分别为2.5、3.5、4.5、5.6等4个酸性环境,以及去离子水(pH=7.0)为对照处理(CK),采用循环浸泡试验和模拟淋溶试验,研究酸性环境对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酸化环境处理后,3组紫色母岩风化产物交换性盐基离子及其总量均随酸化环境的pH降低而减小,且3组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酸缓冲容量与其交换性K^(+)、Na^(+)、Ca^(2+)、Mg^(2+)含量以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以pH=7.0(CK)处理为对照,循环浸泡处理后的遂宁组(J3s)、蓬莱镇组(J3p)和沙溪庙组(J2s)风化产物中交换性盐基总量的减小幅度分别为8.75%~18.21%、10.83%~23.18%和5.85%~18.41%。而且模拟淋溶24次后,遂宁组(J3s)、沙溪庙组(J2s)和蓬莱镇组(J3p)风化产物中交换性盐基总量较模拟淋溶12次时分别减小1.77%~24.85%、8.99%~25.75%和8.05%~25.66%。此外,在同一酸度处理下,风化产物中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均表现为Ca^(2+)>Mg^(2+)>Na+>K^(+)。本试验中淋溶处理下风化产物酸缓冲容量、交换性盐基离子及盐基总量低于浸泡处理。可见,丘陵地带坡面的矿物或养分的迁移以淋溶作用为主,平地的矿物或养分的迁移以浸泡作用为主。因此,酸沉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坡面土壤侵蚀的发生,进而导致平原化进程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母岩 模拟酸雨 循环浸泡 淋溶 成土特征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凉山州移民生态效应研究
10
作者 胥梦娇 赵伟 +1 位作者 蔡俊飞 杨羽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3252,共12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 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演变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的人口流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作用。因此,研究人口流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及生态效应,能为合理调控区域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基于长时序高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以具有典型移民现象的四川省凉山州为研究区,针对移民驱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诱发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受人口迁移影响,凉山州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程度都发生了相应改变,以耕地、草地、林地及不透水面的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在人口迁入较多的西昌、冕宁和德昌等县市内,供人类生活、生存所需要的耕地和建筑用地的数量显著增加;相反,对于大量人口迁出的喜德、昭觉和美姑等地区,人类活动强度的降低为生态用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条件,生态用地面积不断上涨。(2)受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凉山州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仅下降了0.36%,总体较为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集中于东部的越西、美姑及昭觉等县市,而生态环境质量降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盐源、会里、西昌和德昌等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与区域移民活动存在紧密联系,其中由移民迁入引发的耕地和不透水面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对生态环境质量退化贡献比重达87.97%,而随着移民迁出为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凉山州内生态用地面积共增加775.84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凉山州 生态环境质量
下载PDF
三工河小流域泥石流生态—岩土工程调控措施减缓土壤侵蚀的定量研究
11
作者 吴铭洋 陈宁生 +2 位作者 杨溢 侯儒宁 李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为探讨泥石流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天池上游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形图叠加、遥感解译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等手段,实测计算了该流域1971~2003年、2008~2020年两期土壤侵蚀模数,定... 为探讨泥石流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天池上游三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形图叠加、遥感解译和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等手段,实测计算了该流域1971~2003年、2008~2020年两期土壤侵蚀模数,定量评估了在该流域开展的泥石流生态—岩土工程调控措施对小流域生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发现:(1)三工河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度经泥石流综合治理后增加11.34%,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16.93%,泥石流沟道及河谷的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2)三工河流域1971~2003年平均侵蚀模数为0.34 mm/a,较北天山山地流域同期平均侵蚀速率高出131%,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人为因素激发山洪泥石流的爆发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恶化;(3)流域经生态—岩土工程调控后(2008~2020年),平均侵蚀模数降低至治理前的15%(0.051 mm/a),为北天山地区山地流域同期平均侵蚀模数的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 土壤侵蚀 植被覆盖度 定量评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优势乔木氮磷化学计量及重吸收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杨丹荔 罗辑 +1 位作者 秦世豪 汤素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为对象,研究各演替阶段优势乔木氮(N)、磷(P)化学计量及重吸收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优势乔木鲜叶及凋落叶N、P浓度随演替下降,且鲜叶的N∶P在整个演替序列中总体小于14,表明该演替序列优势乔木的生长主要...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为对象,研究各演替阶段优势乔木氮(N)、磷(P)化学计量及重吸收效率特征。结果表明:优势乔木鲜叶及凋落叶N、P浓度随演替下降,且鲜叶的N∶P在整个演替序列中总体小于14,表明该演替序列优势乔木的生长主要受N元素限制;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在演替中期最高,表明植物较高的生长速率会增加其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优势乔木N、P的重吸收效率与其生长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的N、P储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树木生长速率(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供给)共同调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模式;优势乔木N重吸收效率与其鲜叶N∶P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植物对N的重吸收过程对维持其体内N∶P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原生演替过程中植被对养分的利用机制,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养分重吸收 原生演替 冰川退缩区
下载PDF
多影响因素下管道滑坡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13
作者 彭云超 李昕 +1 位作者 齐峰 董志博 《四川建筑》 2023年第6期247-251,共5页
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长、分布广阔。基于各方面的考虑,管道可能敷设在滑坡易发的山区,人类工程活动或者地震等地质活动也可能导致管道敷设地发生滑坡。滑坡能够导致管道发生变形甚至破坏,进而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营。因此,研究滑坡导致... 我国陆上油气管道总里程长、分布广阔。基于各方面的考虑,管道可能敷设在滑坡易发的山区,人类工程活动或者地震等地质活动也可能导致管道敷设地发生滑坡。滑坡能够导致管道发生变形甚至破坏,进而影响管网的正常运营。因此,研究滑坡导致管道的变形的影响因素,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并基于这些因素建立油气管道滑坡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对我国东南区域四条管道沿线的滑坡灾害点进行了踏勘。结果表明,管道沿线滑坡主要以土质小型滑坡为主,同时管道变形主要受滑坡的规模和管道在滑坡体中的位置影响;随后以滑坡的规模(滑坡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坡度)以及管道在滑坡体中的位置为变量展开了数值模拟分析,基于数值模拟结果量化了各因素的影响力,形成单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函数,将各影响函数相乘给出整体的影响函数。以影响函数为基础,建立了分阶段的管道滑坡地质灾害预警模型。该预警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管道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可以有效减降低所监测区域管道滑坡地质灾害风险,为管道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控措施采用提供决策依据,保护管道的运营安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滑坡地质灾害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分阶段预警模型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特点及有关石漠化的几个科学问题 被引量:133
14
作者 张信宝 王世杰 +3 位作者 曹建华 王克林 孟天友 白晓永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由于特殊的岩土组构,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地表和地下流失相互叠加;地表产流、产沙少;纯碳酸盐岩区地下流失比例大。论文区别了石漠化和石质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核心是土地的石质化,提出了按照地面物... 由于特殊的岩土组构,喀斯特坡地的水土流失具有如下特点:地表和地下流失相互叠加;地表产流、产沙少;纯碳酸盐岩区地下流失比例大。论文区别了石漠化和石质化的科学内涵,指出了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的核心是土地的石质化,提出了按照地面物质组成与裸岩率叠加的石漠化分类系统。根据土壤中硅酸盐矿物的物质平衡,提出了不同碎屑岩含量碳酸盐岩区的土壤允许流失量介于5%~500 t/(km2.a)之间。喀斯特坡地土壤虽然肥沃,但总量太少,矿质养分不足可能是石质坡地植物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农耕驱动土地石质化的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对策建议,具体是:(1)不但要治标,提高植被覆盖率,更要治本,防止或减缓土地石质化,同时还要增加群众收入;(2)按照坡地岩土组成的垂直分带特点,因地(土)制宜,开展治理;(3)重视矿质肥料的施用;(4)在纯碳酸盐岩土石质和石质坡地农田的小型蓄水工程修建中,要加强集流面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水土流失 石漠化 防治对策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 被引量:33
15
作者 何永彬 张信宝 文安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93-2398,共6页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 西南喀斯特山区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土壤特征与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普遍面临着因土壤侵蚀导致的"石漠化"问题。已有研究认为,在气候、地质地貌、植被和人为活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以混合侵蚀方式进行。但由于对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不同,致使研究者得出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研究结果。有关喀斯特土壤侵蚀系统研究重点应该在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分级强度与土壤合理流失量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研究 喀斯特山地 探讨 中国西南
下载PDF
攀西林火时空分布格局与气候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佳 郭海燕 +5 位作者 甘薇薇 徐沅鑫 孙蕊 李政旸 王春学 罗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7,共12页
基于四川攀西地区2004—2020年防火期林火灾情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攀西林火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格局进行挖掘;利用ArcGIS格网法,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气候影响因子对攀西林火发生的影... 基于四川攀西地区2004—2020年防火期林火灾情数据和气象数据,对攀西林火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气候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格局进行挖掘;利用ArcGIS格网法,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气候影响因子对攀西林火发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4—2020年攀西地区林火发生次数随时间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4—2014年间,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波动增加;2015—2020年火灾次数显著下降,但过火面积呈增加趋势,攀西地区林火主要发生在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带,且多集中在丘陵的边缘地带。攀枝花市是林火频发区,凉山州次之。不同级别林火对不同时期气候影响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火险期最高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及连续无降水日数的相关性显著,而非火险期连续无降水日数和平均风速的相关性较高,各气象要素与林火的逐月滞后相关也存在差异,表明前期气温、降水通过影响地面可燃物进而影响林火发生,持续性的干旱极有可能引发火灾。空间相关显示,林火次数与气温、蒸发、连续无雨日数的高高值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的河谷盆地及丘陵区域,降水、相对湿度与林火的低高值聚集在北部的山原区,平均风速、干旱指数与林火的低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在西部山原区,表明攀西地区河谷盆地及丘陵区域的高温干旱使林火呈现聚集效应;而攀西区域南部的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人为活动少火源较少,虽然是高温干旱区,也未出现林火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西地区 森林火灾 气候 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万泽 马胜兰 +2 位作者 王文武 李霞 盛哲良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共18页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指微生物生长与碳吸收的比率,反映了受微生物群落影响的土壤有机碳代谢过程,是理解和模拟全球变化下土壤碳储存和碳循环的关键生理生态参数。量化土壤微生物CUE有助于理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潜在碳储量、...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指微生物生长与碳吸收的比率,反映了受微生物群落影响的土壤有机碳代谢过程,是理解和模拟全球变化下土壤碳储存和碳循环的关键生理生态参数。量化土壤微生物CUE有助于理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潜在碳储量、呼吸碳消耗之间的分异,以及土壤长期碳储存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土壤微生物CUE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已受到土壤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学、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等研究的广泛关注。我国土壤微生物CUE研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本文分析了碳同位素法、氧同位素法、量热呼吸法、代谢通量分析法、化学计量法五种微生物CUE测定方法的优劣及适应性,阐释了土壤微生物CUE随生态系统、植被演替、季节的动态变化特征,剖析了微生物群落组成、底物质量和营养可利用性、温度、土壤pH值、土壤水分、土壤团聚体与质地、土层深度、人为干扰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土壤微生物CUE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关注的重点:(1)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CUE研究;(2)综合探讨环境和生物多要素交互影响下土壤微生物CUE的响应过程与机制,尤其是全球变化下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CUE及长期碳固持的影响;(3)从生态系统视角探讨土壤微生物CUE;(4)采用不同测定方法估算土壤微生物CUE;(5)探讨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CUE及其温度敏感性对长期碳储存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利用效率 土壤微生物 测定方法 动态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城市化梯度的中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
18
作者 刘小波 王玉宽 +1 位作者 刘勤 李政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416-9429,共14页
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模型与权衡协同模型,刻画中国西南地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空间静态和时间动态尺度定量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究西南地区不同城市化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协同作用... 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模型与权衡协同模型,刻画中国西南地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空间静态和时间动态尺度定量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究西南地区不同城市化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协同作用的异质特征,揭示城市化梯度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西南地区耕地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长了141.19%和34.6%,其中贵州省城市扩展特征突出,四川省耕地减少最为明显。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和产水量呈下降趋势,土壤保持、粮食生产和碳储存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有所增加;(2)动态视角下研究区61%的面积土壤保持服务和产水量服务存在权衡关系,碳储存和另外四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有着大面积(>70%)的不显著关系;(3)静态视角下,不同的城市化梯度区生态系统服务呈现显著的异质特征。非城市化地区与整个研究区情况类似,但土壤保持和碳储存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城市化快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最为显著,特别是碳储存和生境质量的相关性最高(R^(2)=0.541),以往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作用强度弱于其他两类区域,但两两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均呈现正相关;(4)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尤其是对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城市化快速地区生态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得更为剧烈。林地面积大幅增加使得土壤保持服务有所增加,在山区表现尤为明显,而城市化能够引起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强烈的协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城市化梯度 权衡 西南地区
下载PDF
山地流域水文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陆文 唐家良 +2 位作者 章熙锋 刘皓雯 罗专溪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61,共12页
山地水文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独特的地形特征、日趋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新技术(遥感观测和信息科学)发展使得山地水文循环研究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水文学关注的热点。山地较大的垂直梯度浓缩了水平自然带的自然地理和生态学特... 山地水文循环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独特的地形特征、日趋变化的社会经济与新技术(遥感观测和信息科学)发展使得山地水文循环研究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水文学关注的热点。山地较大的垂直梯度浓缩了水平自然带的自然地理和生态学特征,具有多样的环境敏感性,因此山地水文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比平坦地区更为剧烈。明晰山地水文过程对区域防洪减灾、制定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文模型是研究水循环的重要工具,但山地产汇流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实测水文资料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极大限制了山地水文模拟与预测工作。本文首先系统地从数据获取、参数计算、模型结构、建模理论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山地水文模拟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经验模型、概念模型及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我国山地水文模拟中的应用进展,之后从山地水文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与垂直变异性、驱动力、数据不确定性、强烈的人为扰动等方面对当前山地水文模拟中面临的挑战与难点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的归纳,从多过程耦合机理研究、山地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大数据背景下多源数据获取与同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未来山地水文模拟的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拟 山地 水循环 分布式模型 水文参数
下载PDF
“三区三州”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20
作者 袁野 杨雪婷 +2 位作者 邱孝枰 徐云 陈国阶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4-265,共12页
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生计脆弱性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可进入性差,导致数据难以获取,当前对西部民族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较为不足。评估生计脆弱性有助于理解脱贫边缘人群的脆弱特征,为梯度推进... 中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生计脆弱性高。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可进入性差,导致数据难以获取,当前对西部民族山区乡村振兴路径的研究较为不足。评估生计脆弱性有助于理解脱贫边缘人群的脆弱特征,为梯度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三区三州”脱贫典型区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生计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监测全州及县域生计脆弱性时序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异特征,并据此分区分类施策。结果表明:(1)2008—2020年甘孜州生计脆弱状况逐渐改善,精准扶贫取得明显成效;(2)生计脆弱性与海拔梯度同向变化,脆弱性较低的区域集中于甘孜州南部,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北部和中部;(3)利用三分位数将典型年份县域生计脆弱性划分为3个等级,并根据等级变化情况,将甘孜州划分为巩固型、过渡型和发展型3类区域,分别提出以“守”“调”“攻”为特征的乡村振兴实现路径。本研究可以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脆弱性 乡村振兴 甘孜藏族自治州 分区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