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香港虫目昆虫以及管虫属的研究(目) 被引量:1
1
作者 毕道英 章伟年 刘绍基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3-258,共6页
根据近年来在香港地区采集到的一些虫目昆虫 ,经整理鉴定及文献记录 ,记述香港虫目昆虫 3科 6属 9种 ,其中有 1新种 :树基管虫 Sipyloidea shukayi,sp.nov.。制定了分类检索表 ,结合新种的鉴别 ,整理了全国管虫属 Sipyloidea已... 根据近年来在香港地区采集到的一些虫目昆虫 ,经整理鉴定及文献记录 ,记述香港虫目昆虫 3科 6属 9种 ,其中有 1新种 :树基管虫 Sipyloidea shukayi,sp.nov.。制定了分类检索表 ,结合新种的鉴别 ,整理了全国管虫属 Sipyloidea已知种 ,制定出 8个种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U目 管Xiu属 新种 中国香港
下载PDF
灰翅夜蛾属昆虫的性信息素研究概况 被引量:10
2
作者 沈君辉 唐大武 +1 位作者 黄勇平 杜家纬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22,17,共6页
本文从雌蛾性信息素组分鉴定、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和性信息素的应用 3个方面 ,综述了灰翅夜蛾属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
关键词 灰翅夜蛾 性信息素 昆虫
下载PDF
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GSTT1和GSTM1基因型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林国芳 马晴雯 +3 位作者 查永林 娄克俭 陈纪刚 沈建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与方法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对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GSTT1和GSTM1基因型多态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 :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中GSTT1纯合缺损基因型和GSTM 1纯合缺损基因型的比率分别为 48 5 3 %和 5 4 40 % ,与上海市区正... 目的与方法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对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GSTT1和GSTM1基因型多态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 :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中GSTT1纯合缺损基因型和GSTM 1纯合缺损基因型的比率分别为 48 5 3 %和 5 4 40 % ,与上海市区正常人群中两种基因型的分布比率 (分别为 49 32 %和 48 86 % )没有显著差别。GSTT1-GSTM 1综合基因型 4种状态在两个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也没有显著差别。结论 :GSTT1和GSTM1基因型多态性在同为上海地区居民的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和上海市区正常人群中呈均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T1M1基因型 多态性 正常人群
下载PDF
上海“本地人”正常人群hGSTP1基因A1578G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晴雯 林国芳 +4 位作者 陈纪刚 项翠琴 查永林 娄克俭 沈建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与方法 :以PCR -RFLP技术对上海郊县“本地人”人群GSTP1基因型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该人群中GSTP1基因 15 78位点野生型纯合子Ile10 5 /Ile10 5 (AA)基因型频率为 6 3.9% ,突变型纯合子Val10 5 /Val10 5 (GG)基因型为 1.2 % ,... 目的与方法 :以PCR -RFLP技术对上海郊县“本地人”人群GSTP1基因型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该人群中GSTP1基因 15 78位点野生型纯合子Ile10 5 /Ile10 5 (AA)基因型频率为 6 3.9% ,突变型纯合子Val10 5 /Val10 5 (GG)基因型为 1.2 % ,杂合子Ile10 5 /Val10 5 (AG)基因型为 34 .9% ;Ile10 5及Val10 5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 0 .813及 0 .187。以上情况与已报道的高加索人种和非洲裔美国人的情况有明显差异 ,而与同为中国人群的其它地域 (北京、台湾 )居民人群频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结论 :中国人群内部在hGSTP1基因A15 78G位点上的多态性情况表现高度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人群 hGSTs hGSTP1基因 A1578G多态性
下载PDF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宪伟 殷海生 夏凯龄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4年第3期165-169,共5页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刘宪伟,殷海生,夏凯龄(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关键词树蟋科;树蟋属;新种;中国树蟋属Oecanthus隶属蟋蟀总科Grylloidea树蟋科()ecanthid...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刘宪伟,殷海生,夏凯龄(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关键词树蟋科;树蟋属;新种;中国树蟋属Oecanthus隶属蟋蟀总科Grylloidea树蟋科()ecanthidae。本属体细长而纤弱,体色一般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蟋科 树蟋属 新种 中国 直翅目
下载PDF
我国昆虫抗药性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3
6
作者 唐振华 《昆虫知识》 CSCD 2000年第2期97-103,共7页
关键词 害虫 抗药性 监测技术 抗性机理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中国螽斯的分类研究I.中国蛩螽族十新种(直翅目:螽斯总科:蛩螽科)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宪伟 章伟年 《Entomotaxonomia》 CSCD 2000年第3期157-170,共14页
蛩螽族 Meconematini隶属于蛩螽科 Meconematidae,是一类体形较小而纤弱 ,但活动非常敏捷的螽斯。我国记载约 1 0属 72种。俄罗斯直翅目分类学家 Gorochov( 1 993,1 998)对这一类群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调整 ,根据雄性生殖器的构造 ,建立了... 蛩螽族 Meconematini隶属于蛩螽科 Meconematidae,是一类体形较小而纤弱 ,但活动非常敏捷的螽斯。我国记载约 1 0属 72种。俄罗斯直翅目分类学家 Gorochov( 1 993,1 998)对这一类群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调整 ,根据雄性生殖器的构造 ,建立了不少新属及新亚属 ,并发表了相当多的新种。在 Gorochov确定的属及亚属特征中偏重了雄性的形态特征 ,对雌性和两性共有的一些特征却没有给予归纳 ,至使一部分仅知雌性的种类无法被正确归属。我们将根据现已掌握的材料 ,对一些属和亚属的地位重新进行划分 ,确立 1个较合理的 ,能客观反映其间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的分类系统。本文根据中国蛩螽族的材料 ,描述 1 0新种 ,分别隶属于优剑螽属 Euxiphidiopsis,东栖螽属 Eoxizicus和新栖螽属 N eoxizicus,其中的优剑螽属 Euxiphidiopsis和东栖螽属 Eoxizicus是由亚属提升为属的地位 ,和新的同物异名 (东栖螽属 Eoxizicus Goro-chov,1 993=亚栖螽属 Axizicus Gorochov,1 998)。原先的副剑螽亚属 Paraxiphid-iopsis Gorochov,1 993看作是优剑螽属 Euxiphidiopsis的 1个亚属。所有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天津自然博物馆和广州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蛩螽科 蛩螽族 优剑螽属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昆虫抗药性中的酯酶基因扩增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唐振华 《昆虫知识》 CSCD 1993年第1期53-56,共4页
基因扩增是基因组数量上呈现的不固定性,是通过改变基因组中某些基因的数量而使其产物增加的过程。 自Alt等发现哺乳动物培养细胞对药物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产生抗性是由于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基因扩... 基因扩增是基因组数量上呈现的不固定性,是通过改变基因组中某些基因的数量而使其产物增加的过程。 自Alt等发现哺乳动物培养细胞对药物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产生抗性是由于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基因扩增所致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抗药性 酯酶 基因扩增
下载PDF
中国上海棘属一新种(弹尾目:棘科)(英文) 被引量:1
9
作者 岳巧云 尹文英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44-46,共3页
描述了采自上海地区的棘属一新种,田村氏棘Onychiurustamuraisp.nov。新种与依田氏棘O.yodaiYosii,1966非常相似。但可以根据触角基部的假眼数目、腹管上毛的数目以及后爪中小爪与爪长度比值不同,将二者区分开。模式标本存放在中... 描述了采自上海地区的棘属一新种,田村氏棘Onychiurustamuraisp.nov。新种与依田氏棘O.yodaiYosii,1966非常相似。但可以根据触角基部的假眼数目、腹管上毛的数目以及后爪中小爪与爪长度比值不同,将二者区分开。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尾目 棘Yao科 棘Yao属 新种 田村氏棘Yao
下载PDF
中国杀虫药剂毒理研究进展概况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巧云 《昆虫知识》 CSCD 1992年第3期156-159,共4页
杀虫剂的应用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应用杀虫剂防治害虫而兴起的杀虫药剂毒理学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它虽然研究哪些物质对昆虫有毒,产生什么中毒征象,然而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杀虫药剂杀死昆虫的机制以及昆虫对杀虫药剂的反应。它还包括... 杀虫剂的应用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应用杀虫剂防治害虫而兴起的杀虫药剂毒理学却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它虽然研究哪些物质对昆虫有毒,产生什么中毒征象,然而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杀虫药剂杀死昆虫的机制以及昆虫对杀虫药剂的反应。它还包括环境及昆虫生理状态等因素对杀虫剂毒杀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毒理学 昆虫
下载PDF
中国大刀螳属研究(螳螂目:螳科)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天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1-195,共5页
中国大刀螳属研究(螳螂目:螳科)王天齐(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大刀瞠属Ten。Jera是较常见的一类螳螂,种类虽少,但种群数量较大,分布较广,是生物防治很有潜力的类群之一,目前在种的鉴定方面存在许... 中国大刀螳属研究(螳螂目:螳科)王天齐(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大刀瞠属Ten。Jera是较常见的一类螳螂,种类虽少,但种群数量较大,分布较广,是生物防治很有潜力的类群之一,目前在种的鉴定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混淆之处。长期以来,由于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螳螂目 螳科 大刀螳属
下载PDF
中国原尾虫的研究云南省的十二种古蚖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文英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2年第1期11-30,共20页
1973年冬季上海昆虫所派出五位同志去云南省采集标本,其中金根桃同志在昆明和西双版纳等地区,采到600多只原尾虫,经初步鉴定,共发现有三十多种,由于受篇幅所限拟分成4—5篇论文陆续报道。这里将古蚖属的十二个种类,其中包括九个新种和... 1973年冬季上海昆虫所派出五位同志去云南省采集标本,其中金根桃同志在昆明和西双版纳等地区,采到600多只原尾虫,经初步鉴定,共发现有三十多种,由于受篇幅所限拟分成4—5篇论文陆续报道。这里将古蚖属的十二个种类,其中包括九个新种和两个新记录,首先整理出来,记述如下;1.云南古蚖Eosentomon yunnanicum Yin新种(图1—9)体长1,400—1,700微米。头长130—160微米,宽96—118微米,口器突出,唇基内骨不显著。假眼圆形而有中隔,在中隔两旁有时还可见一对平行的线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尾虫 十二个 云南省 西双版纳
下载PDF
上海地区人群中谷胱转移酶T1及M1基因缺失研究
13
作者 林国芳 谭靖伟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谷胱转移酶 T1基因 M1基因 基因缺失 癌症
下载PDF
空间昆虫学的研究动态和意义
14
作者 李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46-50,共5页
空间昆虫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昆虫在空间搭载过程中整个生理变化过程,包括:繁殖、生长发育以及寿命观察研究,从而了解空间环境对昆虫的影响.本文概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空间昆虫学研究的动态及意义.
关键词 空间生物学 昆虫 空间效应
下载PDF
昆虫抗药性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涂纳新 陈红梅 +1 位作者 林国芳 陈巧云 《生命科学》 CSCD 1995年第4期20-23,共4页
昆虫抗药性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涂纳新,陈红梅,林国芳,陈巧云(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昆虫抗药性是昆虫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的一种进化现象。抗药性的现象反映了昆虫基因的突变性进化。半个多世纪以来,... 昆虫抗药性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涂纳新,陈红梅,林国芳,陈巧云(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昆虫抗药性是昆虫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的一种进化现象。抗药性的现象反映了昆虫基因的突变性进化。半个多世纪以来,昆虫抗药性已成为害虫防治中甚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抗药性 不利环境
下载PDF
上海老港地区家蝇抗药性的研究
16
作者 庄佩君 张朝远 唐振华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1998年第3期39-42,共4页
用点滴法测定发现,上海老港地区家蝇对常用的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尤为明显,对顺式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苄呋菊酯的抗性分别为107.41、50.85... 用点滴法测定发现,上海老港地区家蝇对常用的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对拟除虫菊酯的抗药性尤为明显,对顺式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苄呋菊酯的抗性分别为107.41、50.85、43.64、20.27、15.90和18.17倍。 用三氟氯氰菊酯汰选20代后,其抗性为F_1的16.81倍,为正常品系340.73倍,这个抗三氟氯氰菊酯品系对有机磷杀虫剂呈低度交互抗性,而对其它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氯菊酯(1367.63倍)、氰戊菊酯(>714.29倍)、氯氰菊酯(527.12倍)、顺式氯氰菊酯(234.47倍)、溴氰菊酯(1000.00倍)、苄呋菊酯(89.06倍)呈高度交互抗性。本文还讨论了抗性治理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抗药性 三氟氯氰菊酯 交互抗性谱
全文增补中
应用蜡蚧轮枝菌对大棚蔬菜蚜虫防治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国霞 郭友中 +2 位作者 茅洪新 江建红 杜家纬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65-265,共1页
关键词 大棚蔬菜蚜虫 防治效果 轮枝菌 感染死亡率 中国科学院 防治试验 蜡蚧 昆虫研究 温室白粉虱 塑料大棚
下载PDF
抗杀螟硫磷二化螟的抗性遗传力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韩启发 庄佩君 唐振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2-406,共5页
应用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分析了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对杀螟硫磷抗药性的遗传力,并就遗传力和杀虫剂的杀死率对抗性发展速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杀螟硫磷抗性的遗传力较低(h2=0.... 应用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分析了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对杀螟硫磷抗药性的遗传力,并就遗传力和杀虫剂的杀死率对抗性发展速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对杀螟硫磷抗性的遗传力较低(h2=0.277〕,产生高抗性的潜力不大。即使在室内选择的条件下,要获得10倍的抗性约需要6—12代;在野外条件下则需要更长的时间(15-32代)。因此,结合抗性变化动态的监测结果,我们认为在野外条件下二化螟是不致于产生高抗性,杀螟硫磷仍不失为二化螟抗性治理系统中有效品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抗药性 杀螟硫磷 遗传力
下载PDF
褐飞虱高温条件下应激反应及体内保护酶系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冯从经 戴华国 武淑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09-413,共5页
利用 34℃、36℃、38℃ 3个温度处理褐飞虱的若虫和不同翅型成虫 ,研究其在热休克过程中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热休克对 4龄若虫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影响大于 3龄、5龄 ,而其成虫期CAT活性则随日龄增... 利用 34℃、36℃、38℃ 3个温度处理褐飞虱的若虫和不同翅型成虫 ,研究其在热休克过程中体内保护酶系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热休克对 4龄若虫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影响大于 3龄、5龄 ,而其成虫期CAT活性则随日龄增加而增加 ,36℃为CAT清除H2 O2 最适温度 .高龄若虫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高于低龄若虫 ,老熟成虫体内GSH px清除H2 O2 能力强于初羽化成虫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处理温度呈正相关 ,而同一处理温度下SOD活性随成虫龄期和成虫日龄增加而降低 .长翅型成虫体内CAT、GSH px、SOD活性均高于短翅型 ,而雌、雄成虫间CAT、GSH px、SOD活性无明显差异 (α >0 .0 5 ) .褐飞虱体内脂质过氧化物 (LPO)含量随处理温度升高而上升 ,同一处理温度下随若虫龄期和成虫日龄的增加而增加 ,短翅型成虫体内LPO含量高于长翅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热休克反应 保护酶系 脂质过氧化物 反激反应 水稻害虫
下载PDF
家蚕不同组织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黄生民 李绍兰 +5 位作者 杨连玺 叶文娟 张汉云 胡钧 周正伟 曾立波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1983年第4期333-338,I0003,共7页
本文报导采用聚丙烯酰胺板状电泳研究了八种家蚕品系分别对肠壁、外皮、脂肪体、丝腺、血液五种组织器官进行了酯酶的比较研究。且用岛津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CS-900电泳扫描。同一块凝胶板泳动率一致,重现性是获得良好结果的关键。
关键词 薄层色谱扫描仪 板状电泳 酯酶同工酶 双波长 脂肪体 聚丙烯酰胺 泳动 组织器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