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言:庆祝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60周年
1
作者 王齐华 刘维民 阎兴斌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9-1431,共3页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目前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资...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目前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其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力争建成具有“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特色鲜明,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 能源化学 西部资源 催化化学 分析化学 润滑材料
原文传递
博学慎思,笃行达善——忆中国科学院院士党鸿辛先生
2
作者 刘维民 陈建敏 张治军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1-352,共2页
党鸿辛(1929~2005),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专家.我国摩擦学及固体润滑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为解决我国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特殊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 党鸿辛(1929~2005),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专家.我国摩擦学及固体润滑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为解决我国国防军工和高新技术特殊润滑材料与润滑技术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敬爱的导师党鸿辛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十载.但每每回想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防军工 固体润滑 摩擦学 润滑材料 大学兼职教授 润滑技术 时光荏苒 达善 学术带头人
原文传递
刘维民院士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3
作者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 2021年第1期43-43,共1页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表彰决定,授予14个集体“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授予20名同志“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人员,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中国科学... 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表彰决定,授予14个集体“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称号,授予20名同志“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授予“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的人员,享受省部级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维民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维 先进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称号 先进集体
下载PDF
中国唐古特白刺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种子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4
作者 索有瑞 高航 汪汉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为开发和利用白刺生态和药用的双重价值 ,运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唐古特白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种子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检出的 2 8个化合物中共鉴定了 12种成分 ,占... 为开发和利用白刺生态和药用的双重价值 ,运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唐古特白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种子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检出的 2 8个化合物中共鉴定了 12种成分 ,占总量的 85 99%。分别是 (Z ,Z) 9,12 十八碳二烯酸 (亚油酸 ) ,双环 [10 .1.0 ]十三碳 1 烯 ,7 十五炔 ,γ 谷甾醇 ,γ 生育酚 ,1,E 8,Z 10 十六碳三烯 ,9,12 十八碳二烯醛 ,2 4 甲基 5 胆甾烯 3 醇 ,(Z) 9,17 十八碳二烯醛 ,豆甾烷 3,5 二烯 ,二十烷等。其中 ,(Z ,Z) 9,12 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 ,占总量的 6 5 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白刺 化学成分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亚油酸 种子油
下载PDF
油田化学剂中氟化物限制成分标准化检测方法研究
5
作者 贺丽鹏 刘卫东 +5 位作者 韩睿婧 王帅 郭勇 叶银珠 丛苏男 邵黎明 《标准科学》 2023年第S02期176-180,共5页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要求日趋严格,近年来有机氟化物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全氟类化合物已列入重点管控污染物清单禁止使用。本文主要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型油田化学剂中潜在有机氟化物类环境...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要求日趋严格,近年来有机氟化物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全氟类化合物已列入重点管控污染物清单禁止使用。本文主要阐述了针对不同类型油田化学剂中潜在有机氟化物类环境风险管控成分的标准化检测方法研究。作者创新引入超声提取法,统一了不同类型油田化学剂的预处理方式;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手段,并基于提取特征离子法,建立了油田化学剂中重点管控污染物全氟辛酸及其盐类、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有机氟化物含量测定方法,旨在推动相关检测方法的行业标准的建立,为油田化学剂的质量控制与环境风险管控提供高效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化学剂 氟化物 含量 检测 标准化
下载PDF
离子注渗复合表面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赵燕春 何瑞芳 +3 位作者 张斌 王欣 许春玲 高凯雄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0,共13页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针对离子注渗复合表面改性技术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还缺少对其进行系统介绍的研究报道。首先,对离子渗技术(离子渗氮、离子渗碳和离子渗硫)、离子注入技术(氮离子注入、碳离子注入和金属离子注入)和离...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针对离子注渗复合表面改性技术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还缺少对其进行系统介绍的研究报道。首先,对离子渗技术(离子渗氮、离子渗碳和离子渗硫)、离子注入技术(氮离子注入、碳离子注入和金属离子注入)和离子注渗复合技术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其次,对上述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最后,针对目前离子注渗复合技术的不足之处,从改善硬件设备、强化作用机理、系统研究复合处理工艺和促进其工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解决,提出要充分利用注渗和镀膜技术复合的优势来实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推动多相复合强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工业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失效 离子渗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渗复合技术
下载PDF
酚酸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相互作用及对面包面团的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辛嘉英 刘思淼 +3 位作者 葛怿泽 宋增武 锁博海 夏春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2-282,共11页
近年来,研究人员常利用食品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其感官性状和功能特性。酚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三者在面食制品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酚酸-蛋白质和酚酸-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常利用食品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其感官性状和功能特性。酚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三者在面食制品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为止,研究主要集中在酚酸-蛋白质和酚酸-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在食品加工、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酚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所构成的三元体系中伴随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能够赋予面食制品不同的感官性状和功能特性。本文主要介绍了酚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面包面团感官特性和功能特性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酚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三元体系在面食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蛋白质 碳水化合物 相互作用 三元体系
下载PDF
量子机器学习在催化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钱波 《分子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2,I0003,I0004,共12页
量子机器学习融合了量子化学与机器学习的优点,具有比传统密度泛函理论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高的准确性.量子机器学习可为复杂、多维、多尺度的催化化学提供更智能和有效的研究方式,通过训练可靠的数据及建立合理的模型和算法,快速、准确... 量子机器学习融合了量子化学与机器学习的优点,具有比传统密度泛函理论更快的计算速度和更高的准确性.量子机器学习可为复杂、多维、多尺度的催化化学提供更智能和有效的研究方式,通过训练可靠的数据及建立合理的模型和算法,快速、准确地预测最优的催化剂设计参数、最佳的催化剂材料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条件、以及催化剂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作者就量子机器学习应用于催化材料的设计、催化反应性能和催化反应机理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机器学习 催化材料设计 催化反应性能 催化反应机理
下载PDF
基于硬质WC涂层的不同摩擦副间的摩擦磨损特性及损伤机制研究
9
作者 王晓霞 陈杰 +7 位作者 郝恩康 刘光 崔烺 贾利 魏连坤 郝建洁 曹立军 安宇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4,115,共10页
目的探究硬质WC-12Co涂层与摩擦副间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特性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制备WC-12Co硬质涂层,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规律等,研究该涂层与不同对偶配副的摩擦... 目的探究硬质WC-12Co涂层与摩擦副间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特性的对应关系。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制备WC-12Co硬质涂层,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涂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规律等,研究该涂层与不同对偶配副的摩擦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机理等。结果采用HVOF技术制备的WC-12Co涂层中各元素及物相分布均匀,涂层的显微硬度约为1103.8HV0.3,纳米硬度约为20.47GPa。涂层和不同对偶配副的干摩擦因数均在0.80以上,磨损率在10^(-6)mm^(3/)(N·m)量级,其中与Al_(2)O_(3)对偶球配副时摩擦因数(约0.81)最低,与WC-6Co对偶球配副时摩擦因数(约0.85)最大,在与Al_(2)O_(3)配副时磨损率最大,约为11.09×10^(-6)mm^(3)/(N·m),与GCr15配副时磨损率最小,约为1.60×10^(-6)mm^(3)/(N·m)。结论硬质WC-12Co涂层致密均匀,其力学性能优异,与不同材质对偶球配副时其磨损机制有所不同,导致摩擦副间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略有差异,但其耐磨性均良好,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工况特点选择不同的摩擦副,以保证硬质碳化钨涂层的安全稳定长效服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C-12CO涂层 超音速火焰喷涂 摩擦副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DLC基纳米多层膜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0
作者 汤鑫 王静静 +3 位作者 李伟 胡月 鲁志斌 张广安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62,共11页
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种良好的固体润滑剂,能够有效延长机械零件、工具的使用寿命。DLC基纳米多层薄膜的设计是耐磨薄膜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薄膜中不同组分层具备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组合,能从多个角度(如高温、硬度、润滑)进行设计来... 类金刚石(DLC)薄膜是一种良好的固体润滑剂,能够有效延长机械零件、工具的使用寿命。DLC基纳米多层薄膜的设计是耐磨薄膜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薄膜中不同组分层具备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能组合,能从多个角度(如高温、硬度、润滑)进行设计来提升薄膜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等。综述了DLC多层薄膜的设计目的与研究进展,以金属/DLC基纳米多层膜、金属氮化物/DLC基纳米多层膜、金属硫化物/DLC基纳米多层膜以及其他DLC基纳米多层膜为主,对早期研究成果及现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以上几种DLC基纳米多层膜的现有设计思路(形成纳米晶/非晶复合结构、软/硬交替沉积,诱导转移膜形成,实现非公度接触)。随后对摩擦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1)层与层间形成特殊过渡层,提高了结合力;2)软/硬的多层交替设计,可以抵抗应力松弛和裂纹偏转;3)高接触应力和催化作用下诱导DLC中的sp3向sp2转化,形成高度有序的转移膜,从而实现非公度接触。最后对DLC基纳米多层膜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C基纳米多层膜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摩擦机理 结构
下载PDF
异质a-C:H/a-C:H:F配副的摩擦学行为研究
11
作者 唐诗琪 邢朝阳 +2 位作者 王圆圆 张俊彦 张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5,共9页
目的研究F元素掺杂非晶碳基薄膜与a-C:H薄膜摩擦配副的摩擦学行为机制。方法利用PECVD法在Si基底上制备a-C:H:F薄膜,与直径为6.0mm的a-C:H薄膜摩擦对偶球组成摩擦配副体系,使用往复模式的CSMTRB3摩擦机研究a-C:H:F薄膜的摩擦学特性,频率... 目的研究F元素掺杂非晶碳基薄膜与a-C:H薄膜摩擦配副的摩擦学行为机制。方法利用PECVD法在Si基底上制备a-C:H:F薄膜,与直径为6.0mm的a-C:H薄膜摩擦对偶球组成摩擦配副体系,使用往复模式的CSMTRB3摩擦机研究a-C:H:F薄膜的摩擦学特性,频率为5Hz,滑动总次数为9000,外加载荷分别为2、4、6、8、10 N。通过纳米硬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及CSM摩擦试验机等,分别评价a-C:H:F薄膜的结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等。结果在干摩擦环境下,随着载荷的增加,a-C:H:F薄膜的摩擦因数逐渐降低,平稳后摩擦因数低至0.018。通过掺杂F元素,一方面促进了薄膜的sp^(2)-C杂化,另一方面增大了薄膜的无序度。F元素具有钝化薄膜表面和静电排斥的作用,使得a-C:H:F薄膜具有较低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结论采用PECVD方法制备的a-C:H:F薄膜具有更好的减摩降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学性能 F元素掺杂改性 类金刚石薄膜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