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4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董光荣 李森 +2 位作者 李保生 王跃 闫满存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3-32,共10页
古风成砂及风尘沉积物是地质时期沙漠形成演化的直接或间接标志。通过对中国北方大量的新生代古风成砂的特征分析、类型划分、年代测定和岩性岩相对比,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沙区新生代古风成砂地层序列,恢复了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 古风成砂及风尘沉积物是地质时期沙漠形成演化的直接或间接标志。通过对中国北方大量的新生代古风成砂的特征分析、类型划分、年代测定和岩性岩相对比,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沙区新生代古风成砂地层序列,恢复了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中国沙漠形成演化的轮廓,进而探讨了第四纪沙漠的发展模式与沙漠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形成 演化 风成沙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37
2
作者 王涛 赵哈林 肖洪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9-311,共13页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 沙漠化研究伴随着中国沙漠科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沙漠科学体系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40 a来中国在有关沙漠化的基础研究、动态监测与评价、植被演替、景观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整治模式和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未来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重点领域是: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恢复生态学、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逆转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漠科学 沙漠化 研究进展 土地沙漠化
下载PDF
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余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 被引量:102
3
作者 朱震达 王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30-440,共11页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扩大。近10余年来其总的趋势仍在发展,平均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蔓延。目前,全国已经沙... 土地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560km^2的速度扩大。近10余年来其总的趋势仍在发展,平均每年以2100km^2的速度蔓延。目前,全国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面积达19.70×10~4km^2以上,其中以沙质草原农垦区和能源基地附近的情况最为严重。实例说明,沙漠化土地在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后,不仅可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还可以重新恢复其生产潜力成为农牧业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沙漠化 演变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沙漠化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王涛 朱震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国沙漠化研究伴随着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近50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我国沙漠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阐述了中国沙漠化研究领域在有关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研究、沙漠化的物理学... 中国沙漠化研究伴随着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近50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我国沙漠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阐述了中国沙漠化研究领域在有关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研究、沙漠化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研究、沙漠化监测与评价、沙漠化景观生态学研究、沙漠化的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整治模式和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及成就。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沙漠科学 荒漠化 动态监测 基础研究 景观生态学 植物逆境生理学
下载PDF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66
5
作者 朱震达 王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2期97-106,共10页
中国的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据此,本文对沙漠化的概念、成因、过程、指征、后果、发展趋势及其治理等方面进行扼要的介绍。研究表明,沙漠化是一种人为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 中国的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据此,本文对沙漠化的概念、成因、过程、指征、后果、发展趋势及其治理等方面进行扼要的介绍。研究表明,沙漠化是一种人为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蔓延速率从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的年均1560km^2发展到近十多年来的年均2100km^2;实践证明,沙漠化土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整治过程而恢复其原有的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干旱区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中国沙漠化形成问题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泰运 张伟民 屈建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29,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沙漠化形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我国沙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生态效益的低下,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土地生产力退化并发生沙漠... 本文通过对中国沙漠化形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人为因素是我国沙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生态效益的低下,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土地生产力退化并发生沙漠化。因此,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控制人为过度经济活动是保护地表植被,防治沙漠化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成因 中国 土地
下载PDF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朱震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16,共13页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占国土面积15%。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培养了一支有...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占国土面积15%。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 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查明沙漠情况,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 1966—1977年,以沙害治理为中心,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 1978—1983年,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变化趋势与预测,整治措施等。 1984年以后,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走向世界。 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土地 半湿润地带 沙漠治理 世界环境日 沙障 流沙固定 土地恢复 铁路修建 风沙化土地 半干旱地带
下载PDF
中国北方沙漠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光荣 陈惠忠 +1 位作者 金炯 王贵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9-32,共4页
采用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通过近十年来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工作,对中国北方沙漠地区古风成沙的分布、类型、特征,沙漠及沙漠化的形成时代、发展模式、性质、沉积环境、成因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认识。
关键词 沙漠地区 第四纪 研究
下载PDF
中国北方典型沙漠化地区沙漠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6-139,共24页
选择了中国北方极端干旱、干旱和半干旱三个地带的沙漠化典型地区,即,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内蒙阿拉善盟吉兰泰和河北省丰宁县坝上等地区进行对比研究,以阐明不同地带沙漠化过程的成因、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并探索建立预测沙漠化... 选择了中国北方极端干旱、干旱和半干旱三个地带的沙漠化典型地区,即,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内蒙阿拉善盟吉兰泰和河北省丰宁县坝上等地区进行对比研究,以阐明不同地带沙漠化过程的成因、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措施,并探索建立预测沙漠化发展趋势的数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过程 坝上地区 半湿润地带 塔里木河下游 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成因 半固定沙丘 自我恢复能力 阿拉善 丰宁县
下载PDF
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 被引量:98
10
作者 董光荣 靳鹤龄 +1 位作者 陈惠忠 张春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6-144,共9页
通过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质荒漠化的综合分析后认为,第四纪期间不同时间尺度沙漠化的成因是有差异的。1万年前的更新世期间,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甚微,沙漠化的出现和逆转主要受地球轨道要素制约的万年以上时间尺度... 通过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质荒漠化的综合分析后认为,第四纪期间不同时间尺度沙漠化的成因是有差异的。1万年前的更新世期间,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甚微,沙漠化的出现和逆转主要受地球轨道要素制约的万年以上时间尺度的全球气候变化控制;1万年来的全新世特别是近2000年的历史时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已越来越大,但沙漠化仍然主要受制于千年和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20世纪以来的现代时期,沙漠化过程既受数十年或数年的干湿气候波动作用,也受到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后者是主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沙漠化 成因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沙漠和沙地的资源优势与农业发展 被引量:34
11
作者 肖洪浪 李福兴 +2 位作者 龚家栋 赵雪 屈建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 人口、粮食、土地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今后我国几十年的主要问题。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68%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和沙地面积辽阔,类型繁多,涉及212个县(旗)、48×106人。我国的沙漠和沙地具备适度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依托,具有灌溉、雨养和高寒农业等特殊环境,是栽培作物和养殖家畜的集中区,许多尚无饲养或尚无栽培种类可以取代的野生动植物具有独特经济价值和高度的抗性。我国的沙地持续利用技术体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流沙固定技术,结合各地的具体条件创建了许多成功的区域开发治理模式。沙漠和沙地开发必须摆脱传统的农业利用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多采光、少用水,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投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模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沙地 资源优势 农业发展 中国
下载PDF
河北坝上高原现代土地沙漠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涛 李孝泽 +1 位作者 哈斯 李启森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9-45,共7页
河北坝上高原现代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1975—1987)每年以173.5Km^2的速度蔓延,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做为主导因素叠加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上造成其发展,主要表现是:地表在风蚀——风积过程中,可利用土地资源逐渐丧失。
关键词 沙漠化 风蚀 风积 坝上高原 土地
下载PDF
沙漠人工植被和流动沙丘的小气候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树华 辛国君 +3 位作者 陈荷生 冯金朝 刘元波 刘立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23,共8页
本文利用1992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试验研究站沙漠人工植被防护体系和流动沙丘下垫面近地面层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小气候特征,效应的物理机制及实际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 人工植被 流动沙丘 小气候 沙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演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阎满存 董光荣 +2 位作者 李保生 李华梅 杨龙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根据不同地貌单元地层沉积相组合、典型剖面热释光和14C测年以及粒度、孢粉和化学元素等资料分析,重建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演化的过程。进而讨论了沙漠演化与冰期气候波动和东亚季风环流盛衰变化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地层沉积相 沙漠演化模式 古季风
下载PDF
科尔沁地区农田土壤沙漠化演变的研究 被引量:55
15
作者 赵哈林 黄学文 何宗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2-248,共7页
本文通过对土壤沙漠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风蚀沙化过程中,土壤的粉沙粘粒含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均趋于下降,而土壤容重、温度和pH值趋于升高;(2)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是土壤粉沙粘粒和有机质吹蚀的结... 本文通过对土壤沙漠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风蚀沙化过程中,土壤的粉沙粘粒含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均趋于下降,而土壤容重、温度和pH值趋于升高;(2)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是土壤粉沙粘粒和有机质吹蚀的结果,造成土壤粗粒化、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和水肥渗漏,其中风蚀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危害明显大于积沙;(3)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沙漠化演变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随着沙漠化的加剧,其连续性减弱,间断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性质 沙漠化演变 科尔沁地区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地沙漠化现状与成因初步研究——兼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42
16
作者 董玉祥 李森 董光荣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5-41,共7页
利用最新的普查数据,首次详尽分析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危害,通过对其沙漠化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辅以定量方法系统阐述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并探讨了藏南河谷农牧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流域 土地沙漠化 人为因素 沙漠成因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113
17
作者 陈渭南 董光荣 董治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4年第5期6-12,共7页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土壤风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区域性的土壤风蚀分布地带性规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准周期性规律,描述性的风蚀强度分级与危害评价,单因子风蚀过程的风洞实验,农田风蚀防治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土壤风蚀的物理本质、影响因素及发展动态的综合研究,土壤理化性质与表面性质对抗蚀性的影响及其与风蚀的反馈关系,土壤风蚀的基本过程及防治原理,土壤风蚀预报方程与数字模拟,土壤风蚀影响评价模型,土壤风蚀与土地利用以及全球变化的关系,各种观测与实验设备的研究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干旱地理 中国 北方
下载PDF
景观格局在沙漠化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32
18
作者 常学礼 赵爱芬 李胜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应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分析的一些方法对4种典型沙漠化土地景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和景观中斑块的格局通过影响边界长度和组合状况,进而影响沙漠化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其中,分维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和斑块... 应用景观生态学中格局分析的一些方法对4种典型沙漠化土地景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和景观中斑块的格局通过影响边界长度和组合状况,进而影响沙漠化过程中的各种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其中,分维数的变化可以反映景观和斑块格局的变化,分维数越大格局越复杂,两者关系呈正相关;修改分维数可以反映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景观中斑块之间的相邻性,两者关系也呈正相关;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的数量化分析和描述,为研究沙漠化过程和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指出了景观格局在沙漠化危害程度判定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沙漠化土地 沙漠化过程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与水量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冯金朝 陈荷生 +1 位作者 康跃虎 刘元波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10期815-821,共7页
运用大型称重式电子蒸散系统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量与水分平衡,结果表明∶固沙造林初期,年平均降水量186.6 m m 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是保证植物固沙成功的基本条件. 正常降水年份,植物(密度为75 株/... 运用大型称重式电子蒸散系统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量与水分平衡,结果表明∶固沙造林初期,年平均降水量186.6 m m 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是保证植物固沙成功的基本条件. 正常降水年份,植物(密度为75 株/100 m 2)蒸散耗水量大于降水量. 油蒿(Artem isia ordosica Kraschen.)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Kom .)的蒸散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36.6% 和131.1% ,两种植物的蒸腾量分别占其蒸散量的45.6% 和43.4% . 在100~200 m m 降水范围内,沙地物理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大;降水量100m m 时,是人工固沙植被所需降水的最低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造林 人工植被 沙地 水分平衡 降水
下载PDF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森 王跃 +1 位作者 陈惠忠 阎满存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59-267,共9页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谷地 新构造运动 地盘上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