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化梅花鹿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研究
1
作者 芦光 王贝爻 +3 位作者 曹林 薛攀 时集体 王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80-84,88,共6页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共记录到11种集群模式,单只雌体占总数的36.63%,单只雄性占总数的37.41%;多雌集群的比例达到9.07%;幼体单只占比4.92%。在携有幼体的情况中,以单只或多只雌体携幼为主,拍摄到371张独立有效照片,其余2种情况仅拍摄到69张照片。雌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夏季,而雄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冬季。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为06:00—08:00和16:00—18:00。冬季的梅花鹿日活动时间段为08:00—16:00,活动峰值在11:00—13:00。春-夏季的重叠系数最大(Δ=0.9350,P<0.01),其次是春-秋季(Δ=0.9134,P<0.01)、冬-春季(Δ=0.8785,P<0.01)和夏-秋季(Δ=0.8760,P<0.01),重叠系数最小的季节是夏-冬季(Δ=0.8214,P<0.01)。该研究基于无人为干扰的野外圈养条件下的调查记录,研究了野化梅花鹿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为梅花鹿下一步野外放归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集群行为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红火蚁毒腺生物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倩 胡林 +1 位作者 陈立 曾任森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81,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和美国2个入侵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毒腺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聚类特征.【方法】以中国广州、惠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以及美国阿拉巴马州采样地共24巢红火蚁为样本,提取各个蚁巢毒腺的生物碱流分,分别以红火... 【目的】分析中国和美国2个入侵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毒腺生物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聚类特征.【方法】以中国广州、惠州、深圳、珠海和东莞以及美国阿拉巴马州采样地共24巢红火蚁为样本,提取各个蚁巢毒腺的生物碱流分,分别以红火蚁顺式生物碱流分中的15种生物碱和反式生物碱流分中的7种生物碱相对含量作为变量,建立2个数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和结论】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将红火蚁顺式生物碱流分中的15种生物碱综合成为2个主成分因子,主要是顺式-2-甲基-6-(4'-十三烯)哌啶、2-甲基-6-(6'-十五烯)-Δ1,6-哌啶、2-甲基-6-十五烷基-Δ1,6-哌啶和顺式-2-甲基-6-十一烷基哌啶;反式生物碱流分中的7种生物碱综合成1个主成分因子,主要是反式-2-甲基-6-(4'-十三烯)哌啶和反式-2-甲基-6-(6'-十五烯)哌啶.顺式生物碱流分的聚类分析可以将美国种群与中国种群区分开来,而反式生物碱流分不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毒腺 生物碱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戴长庚 欧阳芳 +1 位作者 陈湘燕 胡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2-676,共5页
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人工饲养是昆虫研究的基础,尤其是昆虫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发。文章以现有相关文献为依据,从人工饲养技术研究、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制方法、饲养环境和饲养操作优化等方面总结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 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人工饲养是昆虫研究的基础,尤其是昆虫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发。文章以现有相关文献为依据,从人工饲养技术研究、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制方法、饲养环境和饲养操作优化等方面总结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发现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及饲料配方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行研究主要以提高饲养昆虫的存活率为目的,而忽略昆虫的生理性状。因此,建议在优化人工饲养技术的同时,需连续和定期评估人工饲养的种群与野生种群的性能差异,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实验虫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昆虫 人工饲养 饲料配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2000—2010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梦 欧阳芳 +3 位作者 张永生 李魏 曹婧 戈峰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 病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从宏观上研究其发生与为害特征的报告不多。基于我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水稻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遥感数据,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0年11年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发生面积分别为2.85亿亩次和7.26亿亩次,其年均防治面积分别为7.28亿亩次和14.72亿亩次;11年期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防治面积和防治程度均波动增加。防治水稻病害、虫害后,分别挽回稻谷为1 114.49万t、2 288.27万t,其挽回损失量在1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38.34%、37.51%,表明水稻病虫害防治意义重大。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诸多因子,导致2000年到2010年我国水稻病害、虫害年均造成的实际稻谷损失量仍分别为206.52万t与291.35万t,说明水稻病虫害的防控还有提升的空间。从全国各省分布来看,水稻病虫害发生分布较广的省份有东北区域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华东区域的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华中区域的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区域的广西、海南;西南区域的四川。为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损失,应加强全球变化下区域性稻田生态系统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建立相应的防控新对策与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害 虫害 发生面积 发生程度 损失量 损失率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中国昆虫学成就、问题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0
5
作者 戈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8-914,共7页
通过对我国昆虫学主要分支学科,如昆虫分类区系、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毒理学、害虫生物防治学、害虫综合防治学、资源昆虫保护利用等的调研,总结我国昆虫学近年来研究的成就,分析我国与国际昆虫学存在的差异,提... 通过对我国昆虫学主要分支学科,如昆虫分类区系、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态学、昆虫毒理学、害虫生物防治学、害虫综合防治学、资源昆虫保护利用等的调研,总结我国昆虫学近年来研究的成就,分析我国与国际昆虫学存在的差异,提出我国昆虫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与优先发展领域,旨在提升我国昆虫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昆虫学 成就 问题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虫害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危害损失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林懋 欧阳芳 +2 位作者 戈峰 丁楠 门兴元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第1期13-19,共7页
根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利用生态能学方法,评估了2000—2010年虫害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危害损失。结果表明:11年期间全国由于虫害造成草地生物量损失约为年均230.9万t,损失量... 根据我国农业部统计数据,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利用生态能学方法,评估了2000—2010年虫害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危害损失。结果表明:11年期间全国由于虫害造成草地生物量损失约为年均230.9万t,损失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年份间危害差异变化很大,最高年份(2008年),损失328.5万t,占我国牧草需求量的32.8%。区域草地虫害强度排序为:中部>西部>东部,西部和中部共占比例高达96%;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其中内蒙古省年均损失量占全国总量的53.47%。这种特征与中国草被覆盖分布及防治科技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草地生态系统虫害分布范围广,危害损失巨大,危害动态波动变化,应该加强对重点区域的草原虫害监测和预报,制定应对草原虫害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生态效率 草地 虫害
下载PDF
1991—2010年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物灾害发生特征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欧阳芳 门兴元 戈峰 《生物灾害科学》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 生物灾害发生种类繁多和暴发频繁,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利用中国植物保护统计数据、粮食作物产量数据和农田土地覆盖类型分布遥感数据,重点分析中国1991年到2010年20年期间四类重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发生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空间分布范围。结果表明:从1991年到201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均显著增加;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病虫害发生强度均显著增加。随着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大,其发生强度均呈增加趋势。病害与虫害相比,无论是发生面积,还是发生强度,粮食作物的虫害均高于病害。粮食作物病虫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的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为了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目前应当加强农田景观变化和气候变化等对粮食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诊断、发生与灾变的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开展区域性农田生态系统病虫害整合治理研究,并建立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生物灾害 发生面积 发生强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虫鼠害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危害损失的评估方法
8
作者 张永生 欧阳芳 袁哲明 《生物灾害科学》 2018年第1期34-37,共4页
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群在变动的环境下较易突增而酿成生物灾害,从而给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和引起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评估生物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明确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揭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有害生物胁迫问题... 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种群在变动的环境下较易突增而酿成生物灾害,从而给生态系统造成危害和引起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评估生物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明确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有利于揭示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有害生物胁迫问题。目前有关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危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主要是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基于生态能学构建了虫鼠等有害生物对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危害损失的定量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灾害 有害生物 生态系统 生物量
下载PDF
捕食性步甲在玉米与牧草之间的迁移 被引量:3
9
作者 董兆克 杨龙 +2 位作者 张润志 高风娟 周成刚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2-106,共5页
采用陷阱法研究了捕食性步甲在玉米田与牧草带(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鲁梅克斯Rumex paientia×R.tianschanicus)之间的迁移规律。在以苜蓿带、鲁梅克斯带为边界的玉米田,捕食性步甲大量迁入玉米田,平均是迁出玉米田的1.6倍和2.... 采用陷阱法研究了捕食性步甲在玉米田与牧草带(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鲁梅克斯Rumex paientia×R.tianschanicus)之间的迁移规律。在以苜蓿带、鲁梅克斯带为边界的玉米田,捕食性步甲大量迁入玉米田,平均是迁出玉米田的1.6倍和2.4倍。而对照田边界为杂草,迁入相对较少。在9月份的大部分时间迁入玉米田的步甲数量均大于迁出玉米田的。因此,苜蓿和鲁梅克斯作为边界植物可以对天敌步甲起到保护作用。建议重视农田边界功能,对田埂、坡地的杂草进行管理,增加边界植物多样性和覆盖物,以提供天敌合适的生境,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甲 陷阱法 苜蓿 鲁梅克斯 迁移
原文传递
大豆食心虫两种性诱芯和诱捕器田间诱蛾效果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克勤 梅相如 +9 位作者 刘兴龙 邵天玉 李新民 盛承发 赵奎军 刘春来 王爽 夏吉星 盛世蒙 陈日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34-36,共3页
为了改进大豆食心虫诱捕防治技术,采用两种性诱芯(橡胶塞性诱芯和塑料细管性诱芯)和两种诱捕器(水盆和粘胶板),研究了其诱蛾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塞性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塑料细管性诱芯的12.77倍,差异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达9.56倍,差... 为了改进大豆食心虫诱捕防治技术,采用两种性诱芯(橡胶塞性诱芯和塑料细管性诱芯)和两种诱捕器(水盆和粘胶板),研究了其诱蛾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塞性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塑料细管性诱芯的12.77倍,差异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达9.56倍,差异显著。三角型粘胶板的平均诱蛾量是水盆的1.44倍,差异不显著;单盆日最大诱蛾量是1.51倍,差异也不显著。建议目前生产上使用橡胶塞性诱芯,优先考虑使用粘胶诱捕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大豆食心虫 诱芯改进 诱捕器 诱捕效果
下载PDF
马尾松枝条表皮次生物质含量分析
11
作者 李水清 张钟宁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08-1410,共3页
为研究松墨天牛的取食偏好性,测定了马尾松一年生、二年生及三年生枝条表皮中可溶性糖、粗多糖、粗蛋白质、单宁和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一年生枝条中可溶性糖、粗多糖、粗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二年生、三年生枝条;而一年生... 为研究松墨天牛的取食偏好性,测定了马尾松一年生、二年生及三年生枝条表皮中可溶性糖、粗多糖、粗蛋白质、单宁和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一年生枝条中可溶性糖、粗多糖、粗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二年生、三年生枝条;而一年生、二年生枝条中单宁及黄酮的含量显著低于三年生枝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马尾松 可溶性糖 粗多糖 粗蛋白质 单宁 黄酮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不同农田景观格局下天敌昆虫和鸟类对玉米蚜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笑生 孙玉诚 +2 位作者 陈法军 戈峰 欧阳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3-869,共7页
农业集约化形成的农田景观格局影响鸟类和天敌昆虫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其控害功能。为明确景观生境对玉米田鸟类和天敌昆虫及其玉米害虫种群的影响,本研究以5种不同生境比例的农田景观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比例下鸟类、天敌昆虫种群... 农业集约化形成的农田景观格局影响鸟类和天敌昆虫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其控害功能。为明确景观生境对玉米田鸟类和天敌昆虫及其玉米害虫种群的影响,本研究以5种不同生境比例的农田景观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比例下鸟类、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及其对主要害虫玉米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草蛉在非玉米田生境比例20%的农田景观中种群数量最多,而异色瓢虫在生境比例30%的农田景观中种群数量最多;生境比例为15%、20%、30%和40%的农田景观分别有利于涵养白头鹎和斑鸠、麻雀、喜鹊和家燕、戴胜;且玉米蚜累计数量以生境比例30%的农田景观最低。排除鸟类与天敌的笼罩试验发现,鸟类与天敌通过直接取食或者干扰生态位生境条件,对玉米蚜的控制效果明显,以非玉米生境比例为20%的农田景观可涵养更多的天敌昆虫和减少玉米蚜发生,提高农田景观对玉米害虫的生物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天敌 玉米蚜 农田景观生境 食物网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幼虫膜结合海藻糖酶基因RNAi效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靳婷婷 戈峰 吴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2-457,共6页
海藻糖是昆虫的血糖,为昆虫提供能量;海藻糖酶催化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是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s,PMs)是昆虫消化道特有结构,对昆虫消化食物、保护肠道表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几丁质是PMs的重要组分。海藻糖... 海藻糖是昆虫的血糖,为昆虫提供能量;海藻糖酶催化海藻糖分解为葡萄糖,是几丁质生物合成的原料。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s,PMs)是昆虫消化道特有结构,对昆虫消化食物、保护肠道表皮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几丁质是PMs的重要组分。海藻糖酶(trehalase,Tre)和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是几丁质合成途径的第1个和最后1个酶。本研究通过饲喂亚洲玉米螟(Orstrinia furnacalis,Asian corn borer,ACB)膜结合海藻糖酶(OfMT)基因特异的干扰dsRNA,研究RNAi对ACB幼虫中肠CHSB(OfCHSB)基因表达及幼虫发育的影响。发现处理48 h后,OfMT基因和OfCHSB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了52%和53%,幼虫发育迟缓。通过对处理及对照ACB幼虫中肠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thanol,HE染色)和几丁质标记,发现血腔内脂肪体组织减小、中肠围食膜组织中几丁质含量减少。推测OfMT基因有可能成为ACB的生物防治的靶标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膜结合海藻糖酶 RNAI 几丁质合成酶 围食膜
下载PDF
区域性农田景观对夏玉米田捕食性天敌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晴晴 卢增斌 +3 位作者 李超 李丽莉 欧阳芳 门兴元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125-129,134,共6页
明确农田景观变化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生态学效应,是开展区域性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以山东省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场所,选取87个调查点,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以及捕食性天敌种群定点调查数据,分析了6个空间... 明确农田景观变化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生态学效应,是开展区域性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重要前提之一。本文以山东省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场所,选取87个调查点,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以及捕食性天敌种群定点调查数据,分析了6个空间尺度下(5、4、3、2、1、0.5km)捕食性天敌对玉米田、耕地、居住工业交通、草地、林地、水体、未利用土地共7种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比例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6个空间尺度下捕食性天敌对耕地和居住工业交通均有显著的正响应,在1km尺度下与玉米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耕地及玉米田可作为涵养天敌的场所,居住工业交通土地类型可为天敌提供优良的越冬场所。因此,可通过优化农田景观中作物生境布局,调节自然天敌种群的组成和数量,从而强化区域性农田景观中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玉米田 捕食性天敌 种群数量
下载PDF
二点委夜蛾两种性诱芯的田间诱蛾效果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继芳 李立涛 +5 位作者 盛世蒙 王强 董立 李梅 董志平 盛承发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4,共3页
2012年在河北省藁城市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试验1即4月25日至5月6日在小麦地的试验结果表明,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3.45倍,差异显著。试验2即6月18日至7月25日在玉米地的试验结果表明,在6月1... 2012年在河北省藁城市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试验1即4月25日至5月6日在小麦地的试验结果表明,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3.45倍,差异显著。试验2即6月18日至7月25日在玉米地的试验结果表明,在6月18日至7月11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比A诱芯低22.33%,差异未达显著水准;而在7月12~25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2.71倍,差异极显著。与此类似,B诱芯的单盆日最大诱蛾量达到245头,显著超过A诱芯的74头。可见B诱芯的诱蛾性能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二点委夜蛾 诱芯改进 诱捕效果
原文传递
禹城市番茄大棚内外烟粉虱越冬调查
16
作者 匡先钜 戈峰 欧阳芳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9,共5页
为了了解我国山东西北部地区温室大棚内外烟粉虱越冬情况,我们于2015年1月份在禹城2种不同控温方式温室大棚(高温棚和低温棚)内番茄植株上和温室大棚内外杂草上调查了烟粉虱的越冬状况。结果表明,在该地区低温棚内烟粉虱以卵和伪蛹越冬... 为了了解我国山东西北部地区温室大棚内外烟粉虱越冬情况,我们于2015年1月份在禹城2种不同控温方式温室大棚(高温棚和低温棚)内番茄植株上和温室大棚内外杂草上调查了烟粉虱的越冬状况。结果表明,在该地区低温棚内烟粉虱以卵和伪蛹越冬,在温室大棚内外杂草上未发现烟粉虱;在高温棚内,烟粉虱各个虫态都有发现,在高温棚内外的杂草上也发现一些烟粉虱成虫。低温大棚内烟粉虱以卵和伪蛹越冬,这一结果暗示了烟粉虱的卵和伪蛹比成虫和若虫阶段有更强的抗寒能力;另一方面推测在露地上,该虫在1月份4℃等温线左右以北还有一个以卵和伪蛹越冬的区域。此外,高温大棚外杂草上发现烟粉虱成虫,说明烟粉虱在冬季也具有扩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越冬 温度
原文传递
高效与常规性诱芯应用的性价比分析
17
作者 李贤超 王强 +4 位作者 王忠华 商胜华 沈佐锐 盛世蒙 盛承发 《中国农技推广》 2017年第10期59-62,共4页
在性诱剂诱捕装置系统的经济成本中,诱芯一般只占其中的10%~20%,但却是影响诱蛾量的关键所在,经常引起诱蛾量的数倍差异。通过综合考虑诱捕器及其管理的人工成本,对目前我国市场上性诱芯进行性价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假设常规诱芯为1... 在性诱剂诱捕装置系统的经济成本中,诱芯一般只占其中的10%~20%,但却是影响诱蛾量的关键所在,经常引起诱蛾量的数倍差异。通过综合考虑诱捕器及其管理的人工成本,对目前我国市场上性诱芯进行性价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假设常规诱芯为1倍诱蛾量、单价为1元时,则诱蛾量1.1025倍、1.3倍、2倍、3倍、5倍的高效诱芯的理论效能价格应该分别为2.00元、3.925元、10.75元、20.50元、40.00元;如果市场将2倍诱蛾量的高效诱芯单价压低至2元,则1只常规诱芯的理论效能价格应该是-3.375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价比 性诱芯 诱捕器
原文传递
A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Technologies and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Ecological Qua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被引量:10
18
作者 WANG Shaoqiang WANG Junbang +9 位作者 ZHANG Leiming XIAO Zhishu WANG Feng SUN Nan LI Daiqing CHEN Bin CHEN Jinghua LI Yue WANG Xiaobo WANG Miaomiao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9年第2期105-111,共7页
Ecological quality is defined as the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an ecosystem.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quality are important bases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natio... Ecological quality is defined as the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an ecosystem.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ecological quality are important bases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Technologies and guidelines for monitoring ecological quality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launched in July 2017, includes plans to study the observation technologies and provide guidelines on the ecological in-situ observation, the regional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monitoring and its applications, all of which contribute to national ec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A year after its implementation,some important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such as building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quality and improvement of the methods, mass data transmission, infrared camera-based monitoring of biodiversity, multi-angle automatic spectral observation systems, an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 based desert monitoring. We have organized this special issue and attempted to introduce th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n ecological quality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and its observa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quality ecological factors BIODIVERSITY ecosystem func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 monitoring guideli n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