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环境镉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罗正明 贾雷坡 +1 位作者 刘秀丽 贾艳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76-381,共6页
重金属镉是目前水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特性而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镉的来源和污染现状,并分别从生理生化酶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组织水平阐述了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过程、代谢规律及毒性作用。本... 重金属镉是目前水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特性而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镉的来源和污染现状,并分别从生理生化酶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组织水平阐述了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过程、代谢规律及毒性作用。本文同时简述了镉暴露引起的水生生物氧化应激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组织病理学损伤等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利于今后对镉的毒性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更好的控制重金属镉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安全的水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 毒性
原文传递
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 被引量:5
2
作者 邢迎春 赵亚辉 +3 位作者 张春光 杨君兴 唐文乔 樊恩源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1-266,共16页
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著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 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著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外国学者研究时期(1758—1927年)、中国学者开始自主研究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影响时期(1937—1949年)、恢复时期(1950—1980年)和加速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并分析了各时期的代表性研究以及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域 鱼类 系统分类 研究历史 中国
下载PDF
肿瘤演化过程中的进化生态:概念、应用与创新
3
作者 刘灿 翟巍巍 吕雪梅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6,共9页
肿瘤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存在复杂时空动态和多维度的互作关系,其超乎想象的异质性与演化能力已经超出了传统肿瘤医学的认知。如何系统性地从物质、能量、信号多层面上的动态、互作去刻画整个肿瘤的细胞生态圈,以期从中挖掘对... 肿瘤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存在复杂时空动态和多维度的互作关系,其超乎想象的异质性与演化能力已经超出了传统肿瘤医学的认知。如何系统性地从物质、能量、信号多层面上的动态、互作去刻画整个肿瘤的细胞生态圈,以期从中挖掘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新认知、新规律和新疗法,是肿瘤生态学新的命题和目标。本文从进化生态的角度探讨肿瘤的起源与发生发展规律,首先探讨了生态学的一些经典概念在肿瘤演化中的应用;随后通过整合前沿的肿瘤生态学进展从癌细胞之间、癌细胞与其他正常体细胞之间、肿瘤生态系统等多层次,揭示了生态互作对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基于以上论述,提出肿瘤的细胞生态圈的概念,并探讨了后续如何从系统论刻画整个肿瘤生态系统并提出可能的创新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演化 进化生态 生态互作 细胞群体动态 肿瘤生态圈
下载PDF
山鹧鸪属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及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雪娟 黄原 雷富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12-920,共9页
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对生境选择比较严格,种群数量稀少,属于濒危物种。为进一步研究山鹧鸪属的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文章利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海南山鹧鸪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从比较基因组学角度分析了... 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对生境选择比较严格,种群数量稀少,属于濒危物种。为进一步研究山鹧鸪属的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文章利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海南山鹧鸪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从比较基因组学角度分析了4种山鹧鸪鸟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并探讨了山鹧鸪属鸟类的系统发育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山鹧鸪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6 730 bp,编码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22个转运RNA基因以及1个控制区;(2)山鹧鸪属物种受到了纯化选择的作用,且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非同义替换;(3)山鹧鸪属位于雉科鸟类系统树的基部位置,其中白眉山鹧鸪与红喉山鹧鸪互为姐妹群,海南山鹧鸪位于山鹧鸪属的基部位置,与其他3种山鹧鸪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山鹧鸪 线粒体基因组 比较基因组学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鞘翅目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学: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聂瑞娥 杨星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55-1062,共8页
鞘翅目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类群,分为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Kolbe,1908)、藻食亚目(Myxophaga Crowson,1955)、肉食亚目(Adephaga Schellenberg,1806)和多食亚目(Polyphaga Emery,1886)。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系统学的技术被广... 鞘翅目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类群,分为原鞘亚目(Archostemata Kolbe,1908)、藻食亚目(Myxophaga Crowson,1955)、肉食亚目(Adephaga Schellenberg,1806)和多食亚目(Polyphaga Emery,1886)。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系统学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研究中。本文综述了鞘翅目高级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基于分子生物学手段,分子分类学家提出了关于鞘翅目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学很多假说,分子分析结果支持鞘翅目的4个亚目各为单系,而亚目间的系统关系还不统一。基于分子手段对于亚目内的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分子系统学结果支持肉食亚目的水生类群和陆生类群分别为单系,水生类群为一次起源。目前,鞘翅目高级阶元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为:材料选择有限且不均衡、基因数目和适合度不理想,以及一些关键节点研究的欠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高级阶元 分子系统学 系统发育 分类系统 单系
原文传递
中国丽金龟亚科昆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路园园 丁强 +1 位作者 杨星科 白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1-619,共9页
丽金龟亚科Rutelinae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已知7族235属4200余种,中国目前记录3族25属(亚属),共526种(亚种)。丽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可取食植物范围广,幼... 丽金龟亚科Rutelinae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世界性分布,全世界已知7族235属4200余种,中国目前记录3族25属(亚属),共526种(亚种)。丽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可取食植物范围广,幼虫土栖,主要取食植物根部,部分种类是农林业害虫。因此,对其开展分类学研究,对农林业生产具有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核查文献及统计分析,回顾和总结了丽金龟亚科分类学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了我国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开展的丽金龟亚科研究工作仍以新种发表为主,缺乏高质量的分类修订工作及系统发育研究。另外,丽金龟亚科是鞘翅目中重要的植食性昆虫之一,开展深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探讨甲虫的多样性和与植物协同进化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金龟 分类 系统发育 进展
下载PDF
犀金龟亚科昆虫(鞘翅目∶金龟科)的分类研究历史及中国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涛 路园园 +3 位作者 李升 佟一杰 王新谱 白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3-849,共17页
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多为大型至特大型甲虫。该亚科昆虫世界广泛分布,目前全世界种类已发现8族225属1860余种。犀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性,部分... 犀金龟亚科Dynastinae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鞘翅目Coleoptera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金龟科Scarabaeidae,多为大型至特大型甲虫。该亚科昆虫世界广泛分布,目前全世界种类已发现8族225属1860余种。犀金龟成虫为植食性,幼虫多腐食性,部分植食性,其幼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农林业害虫。因此,开展犀金龟系统分类的相关研究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犀金龟亚科昆虫大多外形奇特、极具有观赏性,深受爱好者的喜爱,对其生物学、分类学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促使国际贸易盛行,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犀金龟亚科的分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成虫形态学方面,而该类群一些属的成虫鉴定特征与丽金龟亚科的极为相似,导致犀金龟亚科分类系统常存在争议,因此引入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分子信息可为犀金龟亚科的分类系统提供新的证据。本文回顾了犀金龟亚科的研究历史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给出了中国犀金龟亚科物种列表,但该亚科现阶段分类学仍以新种记述为主,研究方法较单一,因此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可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金龟亚科 农林经济 分类系统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沟胸步甲属分类研究及一新种描述(鞘翅目:步甲科:壶步甲族)
8
作者 刘漪舟 史宏亮 梁红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4-644,共11页
【目的】沟胸步甲属 Holcoderus 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步甲科(Carabidae)壶步甲族(Lebiini)。本研究旨在对该属在中国分布的各个种进行分类厘定。【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馆藏标本以及欧洲多家博物馆的模式标本,采用形态... 【目的】沟胸步甲属 Holcoderus 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步甲科(Carabidae)壶步甲族(Lebiini)。本研究旨在对该属在中国分布的各个种进行分类厘定。【方法】基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馆藏标本以及欧洲多家博物馆的模式标本,采用形态比较学方法开展研究。【结果】共发现中国沟胸步甲属5种,其中包括新种1种(双毛沟胸步甲 H. bisetus sp. n.,模式产地:云南西双版纳),中国新纪录种3种(雅沟胸步甲 H. gracilis 、绿沟胸步甲 H. smaragdinus 和红腿沟胸步甲 H. aeripennis )。提供了中国所有种类的形态描述及特征图,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论】至此,我国所分布的沟胸步甲属物种从此前记录的1种增加至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甲科 壶步甲族 沟胸步甲属 分类学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杜聪聪 陈铭东 +1 位作者 陈志林 乔格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28,共17页
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 物种互作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蚂蚁对半翅目(Hemiptera)昆虫进行“放牧饲养”,是无脊椎动物中最为常见的,以安全保障换取营养物质的互惠性生物互作现象。普遍认为,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从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取汁液,并排泄出一种称为蜜露的富含糖分的代谢废物,而蚂蚁则可以收集和利用这种蜜露;作为交换,蚂蚁保护蚜虫免受捕食者的侵害。然而,实际上蚂蚁和蚜虫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仅是简单的互惠共生。因此,本文综述了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包括(1)共栖关系属性(共生还是捕食,专性互作还是兼性互作)、起源和双方适应性演化的表现;(2)共栖关系的信息交流方式;(3)对双方适应性的影响;(4)生态效应(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联系);(5)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最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关系进行系统性评估,并对未来该方向在多样性调查、进化生物学、分子机制、互作网络和城市化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展望。本综述将有助于对蚂蚁-蚜虫共栖互作的基本属性、演化过程、维持机制、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有更全面、具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蚜虫 种间互作 共生 共栖互作 化学信息素
下载PDF
生物的演化与适应:基因组时代的多维度探索
10
作者 张勇 施鹏 +1 位作者 付巧妹 于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可遗传的适应性突变推动生物的演化乃至新物种形成成为演化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使演化生物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整合...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可遗传的适应性突变推动生物的演化乃至新物种形成成为演化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使演化生物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整合,研究者能够追踪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物种的演化历史,解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适应性演化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起源》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个体水平 自然选择 适应性演化 演化历史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数字图像自动识别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蕾 陈小琳 +3 位作者 侯新文 刘成林 樊利民 汪兴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96,共13页
针对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的自动识别,本文提出利用翅及中胸背板图像的局部二进制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采用Adaboost算法,设计和开发"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数字图像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ed Fruit fly Ident... 针对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的自动识别,本文提出利用翅及中胸背板图像的局部二进制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采用Adaboost算法,设计和开发"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数字图像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ed Fruit fly Identification System-Bactrocera,AFIS-B)。该系统包括图像采集、图像裁剪、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器设计、识别和显示,共7个模块。研究结果表明:LBP特征可以有效鉴别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在对实蝇科果实蝇属8个种的测试中,该系统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平均识别率可达80%以上。此外,还对果实蝇属昆虫翅膀及中胸背板图像在光照不均匀、姿态扭曲、样本受损及样本量大小等不同条件下的识别率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测试样本的光照不均匀、姿态扭曲和样本受损都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正确识别率与训练集样本各个种数量在一定条件下明显正相关,与训练集样本物种总量负相关。该项研究为实蝇科有害昆虫自动识别系统的构建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及基础数据的支撑,亦可为其他昆虫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和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蝇科 果实蝇属 数字图像 LBP特征 ADABOOST算法 自动识别系统
原文传递
鞘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聂瑞娥 杨星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0-868,共9页
鞘翅目(Coleoptera)是世界上最具多样性的类群,具有很高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吸引了很多进化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简单的分子片段... 鞘翅目(Coleoptera)是世界上最具多样性的类群,具有很高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吸引了很多进化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简单的分子片段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需要发掘更新的分子标记。近年来,线粒体全基因组已经成为鞘翅目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很重要的分子标记之一,并广泛地应用于鞘翅目昆虫各个阶元的研究中。本文就鞘翅目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概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目前,鞘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组成与结构、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等方面。线粒体基因组在解决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的优越性,然而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序列难获得、基因类型单一、各基因进化速率不同、应用较局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分子系统学 线粒体全基因组 分子标记 分子进化 高级阶元
原文传递
苹果蠹蛾在中国的扩散与危害 被引量:19
13
作者 徐婧 刘伟 +2 位作者 刘慧 吴立峰 张润志 《生物安全学报》 2015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 【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在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在我国的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在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的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 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的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与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的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大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入侵生物 中国 分布 扩散 经济损失
下载PDF
吸虫塔内昆虫群落日节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强 高月波 +4 位作者 张伟 李启云 谢昭辉 苗麟 乔格侠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6-650,共5页
采用吸虫塔内昆虫分时段取样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的时序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昆虫类群在吸虫塔内的活动节律。采集的昆虫分属7目31科,共47种。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昆虫具有明显的活动日节律,同时发现蚜虫类昆虫夜间上塔数量... 采用吸虫塔内昆虫分时段取样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富度和物种数的时序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昆虫类群在吸虫塔内的活动节律。采集的昆虫分属7目31科,共47种。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昆虫具有明显的活动日节律,同时发现蚜虫类昆虫夜间上塔数量极少,因此提出吸虫塔科学运行时间段应为06:00~18:00,文中讨论了吸虫塔对小型昆虫的监测潜力,并对吸虫塔在害虫监测预警应用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虫塔 昆虫群落 蚜虫 节律
下载PDF
蚜虫与其初级内共生菌进化关系:假说及演化机理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晓磊 刘琳 乔格侠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2-588,共7页
蚜虫是半翅目(Hemiptera)中一类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是研究重要适应进化问题的理想模型。蚜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 蚜虫是半翅目(Hemiptera)中一类取食植物韧皮部汁液的昆虫,由于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征,是研究重要适应进化问题的理想模型。蚜虫体内存在一类专性的胞内共生菌Buchnera,对于蚜虫营养代谢和正常发育有重要贡献,被称为蚜虫的初级内共生菌。蚜虫-Buchnera是研究共生关系的理想模型,两者系统发育格局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生物间专性共生关系的演化。本文系统综述了两者在不同分类水平(高级阶元、低级阶元)上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现有证据暗示:两者在低级阶元水平上具有系统发育一致性,而在高级阶元水平上可能没有平行演化关系,这些对早期研究提出的平行演化假说提出了质疑。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议从增加取样类群、增加基因数目和数据量、系统发育一致性检验等几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系统发育研究,并开展Buchnera的转移实验,从而检验Buchnera的横向转移及其基因在不同蚜虫支系中的进化速率一致性,以便更客观地揭示蚜虫-Buchnera的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HNERA 胞内共生 平行演化 系统发育关系 高级阶元 横向转移
原文传递
51种昆虫足的爬行粘附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征 赵亚玲 梁爱萍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184,共13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7目51种昆虫足的粘附结构进行超微形态观察.根据形态和着生位置,共发现光滑型、刚毛型和吸盘3大类粘附结构.光滑型粘附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光滑型中垫、光滑型爪垫和光滑型跗垫;刚毛型粘附结构可划分为跗节...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7目51种昆虫足的粘附结构进行超微形态观察.根据形态和着生位置,共发现光滑型、刚毛型和吸盘3大类粘附结构.光滑型粘附结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光滑型中垫、光滑型爪垫和光滑型跗垫;刚毛型粘附结构可划分为跗节刚毛型粘附底面、刚毛型爪垫和爪间突、海绵窝,以及跗节棘特化的粘附结构等;吸盘是龙虱科昆虫特化的吸附结构.在目级阶元上,粘附结构的类型及形态具有显著差异,可作为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附 超微结构 光滑型 刚毛型
下载PDF
基于ITS-1基因的菜粉蝶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毛增辉 郝家胜 +4 位作者 王晨 于芳 司曼曼 夏靖 朱朝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44-1152,共9页
为了探讨我国不同地区菜粉蝶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本研究运用克隆测序法,对我国16个地区79只菜粉蝶Pieris rapaerDNA的ITS-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分析;同时,以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为外群,重建了它们的系统发生树,初步探讨了它们... 为了探讨我国不同地区菜粉蝶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本研究运用克隆测序法,对我国16个地区79只菜粉蝶Pieris rapaerDNA的ITS-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并分析;同时,以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为外群,重建了它们的系统发生树,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生物地理学分化格局。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测菜粉蝶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37~458bp之间。经序列比对后,在347个位点中共有281个保守位点,63个变异位点,16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7个单突变位点;AMOVA软件分析其核苷酸多态性指数(nucleotide diversity)Pi为0.014,每位点Theta(per site)Eta为0.041,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351(P<0.05);DnaSP软件共检测出48个单倍型(haplotype)序列,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的频率为0.989。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现存的菜粉蝶各地理种群与其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根据系统发生树结果推测,该蝶种在我国的最早建群可能发生于辽宁、内蒙古及北京一带,其后,通过幼虫寄主植物的水陆运输以及成虫的迁飞向我国的不同地区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地理种群 遗传分化 系统地理发生 ITS-1序列
原文传递
小麦和大豆蚜虫中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彤 武予清 +4 位作者 肖金花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0,共6页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了解其在我国蚜虫中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通过扩增wsp基因片段对采集自我国多个地区的3种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了解其在我国蚜虫中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通过扩增wsp基因片段对采集自我国多个地区的3种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1种大豆蚜虫(大豆蚜Aphis glycines)样品进行了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结果显示:3种小麦蚜虫中均未检测出Wolabchia。大豆蚜也仅在采集自北京和杭州的种群中发现了Wolbachia的感染,感染率分别为95.8%和22.9%,并且所检测的个体均为单株系感染。wsp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与多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昆虫物种中所感染的Wolbachia株系间具有高度一致的基因序列。wsp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一致性均表明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CauB组。本研究为今后探讨Wolbachia在我国蚜虫中的寄主范围和株系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麦二叉蚜 禾谷缢管蚜 大豆蚜 WOLBACHIA 线粒体基因 WSP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基因重复驱动的演化:基因组学时代的回顾与展望
19
作者 沈洁宇 苏天晗 +2 位作者 余大奇 谭生军 张勇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71,共25页
基因重复指基因组中一个基因通过多样化的分子机制从一个基因拷贝形成两个或多个重复拷贝的过程,是新基因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真核生物基因组贡献了约为一半的基因,也推动了物种的适应性演化。在过去50年中,特别是近20年进入组学时代... 基因重复指基因组中一个基因通过多样化的分子机制从一个基因拷贝形成两个或多个重复拷贝的过程,是新基因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真核生物基因组贡献了约为一半的基因,也推动了物种的适应性演化。在过去50年中,特别是近20年进入组学时代以来,演化遗传学领域对于重复基因的产生机制、演化历程与演化动力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方面,重复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带来的功能冗余使机体具有更强的稳健性;另一方面,重复基因的功能分歧带来了新功能与可演化性的提升。本文全面介绍了上述基因重复的机制、重复基因的命运及演化模型,最后展望了三代测序技术、基因编辑等各种高通量技术将进一步推动重复基因在遗传-发育-演化网络中角色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复 全基因组重复 逆转录转座 功能冗余 新功能化 亚功能化
下载PDF
长距旋小蜂属及中国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婷玉 胡好远 肖晖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4-288,共5页
研究了中国长距旋小蜂属Neanastatus Girault,记述1个中国新记录种Neanastatus trinotatus Girault;对中国分布的4个种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中国长距旋小蜂属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关键词 膜翅目 旋小蜂科 新记录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