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滨海滩涂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时空变异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姚荣江 杨劲松 +4 位作者 谢文萍 伍丹华 柏彦超 余世鹏 张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10-1820,共11页
以苏北沿海某滩涂区为研究区,采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2009年和2014年表层土壤Pb、Cr、Cd、As四种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对重金属含量影响以及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滩涂区土壤4种元素含量基本都... 以苏北沿海某滩涂区为研究区,采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2009年和2014年表层土壤Pb、Cr、Cd、As四种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对重金属含量影响以及重金属空间分布与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滩涂区土壤4种元素含量基本都低于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2009~2014年的5a间,研究区土壤Cd含量发生显著累积,居民区土壤Pb含量显著增加,工业园区土壤Pb、Cd亦显著累积,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r、As含量变化不显著;受大尺度的潮汐沉积作用与小尺度的人为活动共同控制,两个时期Pb、Cr含量分布具有空间相似性,而Cd、As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累积具有变异性和明显的趋势效应,大气沉降是除了土地利用方式以外影响重金属时空变异格局的重要途径.该沿海滩涂区正面临土壤重金属不断累积的问题,应加强监控与源头减量,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过程阻断与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 沿海 滩涂区 重金属 时空变异
下载PDF
一次消解土壤样品测定汞、砷和硒 被引量:24
2
作者 钱薇 唐昊冶 +3 位作者 王如海 龚华 蒋倩 俞元春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15-1221,共7页
建立了测定土壤中3种挥发性元素(汞、砷、硒)的一次消解方法,确定以程序控温石墨自动消解仪+王水-氢氟酸-硼酸络合敞开体系为最佳消解体系,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测定同一消解液中汞、砷、硒的含量。采用国家标物... 建立了测定土壤中3种挥发性元素(汞、砷、硒)的一次消解方法,确定以程序控温石墨自动消解仪+王水-氢氟酸-硼酸络合敞开体系为最佳消解体系,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别测定同一消解液中汞、砷、硒的含量。采用国家标物中心有证标准物质土壤环境样品GSS-1~GSS-8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均符合标准偏差的允许范围。此消解方法相比于现行标准方法,避免了针对各元素的分次处理,简化了消解步骤,节省了前处理时间,减少了试剂消耗,提高了实验效率,适用性广、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尤其适合批量样品的微量/痕量元素分析,可作为一种大规模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污染监测和治理的快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王水 氢氟酸 硼酸 一次消解 原子荧光光谱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区土壤有机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侯晓静 杨劲松 +2 位作者 王相平 姚荣江 余世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95,共4页
研究了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区土壤有机碳、盐分、pH值、土壤密度、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改良剂均能明显提高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加幅度为9%~57%。石膏、腐殖酸、有机肥的单施或配合施用均能明显降低表... 研究了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区土壤有机碳、盐分、pH值、土壤密度、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改良剂均能明显提高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加幅度为9%~57%。石膏、腐殖酸、有机肥的单施或配合施用均能明显降低表层土壤盐分和密度,提高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并能明显增加作物生物量和产量,增加幅度最高为35%和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滩涂 改良措施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分配 被引量:35
4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1 位作者 尹斌 万新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7-491,496,共6页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 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15N分别标记基肥(N1)、分蘖肥(N2)和拔节孕穗肥(N3)处理中,水稻吸收的氮素在分蘖盛期、拔节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3.1%、8.3%和19.9%来自肥料;从开花期到成熟期,不同时期标记的15N转运量大小为:拔节孕穗期追肥(N3)>基肥(N1)>分蘖期追肥(N2),但基肥的氮素转运效率最高,其他两次追肥氮素转运效率相当;在成熟期,N1、N2、N3处理残留在稻草中的15N分配比例分别为24.3%、26.7%和30.4%。无论是氮肥基施,还是分蘖期或拔节孕穗期追肥,水稻开花期之前所吸收的15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鞘,再次是茎,开花期后,随着15N从营养器官向籽粒中的转移,叶片、茎秆和鞘中的15N分配百分比逐渐下降,籽粒15N的分配百分比逐渐上升。试验结果还显示,基肥15N标记时,分蘖盛期所吸收的氮来自肥料最高,为23.1%,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到成熟期仅为10.6%,成熟期吸收的氮来自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追施的氮肥分别为5.9%和12.4%。表明(1)当土壤氮素含量不高时,基肥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很重要,基肥适量增加可显著增加水稻茎蘖数,对水稻群体质量建成有决定作用;(2)拔节孕穗肥可显著促进水稻生育后期的籽粒灌浆和充实,增加拔节孕穗期的氮素供应,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3)分蘖期追肥氮素损失较大,水稻吸收较少,可以适量增加水稻基肥而不施分蘖肥,或在水稻分蘖后期水稻生物量较大时适量施肥以促进水稻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技术 水稻 肥料氮 吸收与分配
下载PDF
利用分根技术研究小麦铝磷交互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邵继锋 陈荣府 +1 位作者 董晓英 沈仁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3,共6页
为更好地阐明植物中铝-磷之间的关系,以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麦植株内部转移的磷与铝毒害的关系。在水培条件下,利用分根技术(植株根系一分为二,分置A、B两个根室),排除铝、磷在溶液中的直接交互作用,通过磷素的转移研究植株内部转... 为更好地阐明植物中铝-磷之间的关系,以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小麦植株内部转移的磷与铝毒害的关系。在水培条件下,利用分根技术(植株根系一分为二,分置A、B两个根室),排除铝、磷在溶液中的直接交互作用,通过磷素的转移研究植株内部转移的磷对铝毒害的作用以及响应。结果显示:通过比较生物量发现,处理1(A室无磷B室无磷)、处理2(A室低磷B室无磷)、处理3(A室高磷B室无磷)、处理7(A室无磷B室无磷)、处理8(A室低磷B室低磷)、处理9(A室高磷B室高磷)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都随着磷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一侧加铝处理的处理5(A室低磷B室加铝)、处理6(A室高磷B室加铝)生物量则降低。比较根尖数、根直径、根长、根体积、光合速率等指标,发现在铝胁迫下处理4(A室无磷B室加铝)、处理5、处理6的B室根系生长指标、植株光合作用等并没有随着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可见,在分根处理15 d条件下一侧根系供磷(A室)不能有效缓解另一侧根系(B室)的铝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毒害 小麦 分根试验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6
6
作者 晏娟 尹斌 +2 位作者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5-839,共5页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施氮量 吸收分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