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 被引量:31
1
作者 孙维侠 史学正 +2 位作者 于东升 王库 王洪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8-572,共5页
以最近建成的中国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以及《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种志的土壤属性为基础,共收集东北三省736个土壤剖面理化分析数据,估算出该地区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并分析讨论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三... 以最近建成的中国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以及《中国土种志》和省级土种志的土壤属性为基础,共收集东北三省736个土壤剖面理化分析数据,估算出该地区土壤有机碳总储量,并分析讨论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6.13kg/m2,在空间分布上的总趋势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密度较高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原始森林、湿地及部分农业耕作区中。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的土类为泥炭土和沼泽土等土类,最低的为石质土、风沙土等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数据库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土壤固相不同组分对镉、锌吸持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邵孝侯 侯文华 邢光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0-345,共6页
本文选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用连续提取法依次去除土壤固相中碳酸盐(石灰性土壤)、氧比锰、有机质、无定型氧化铁和晶型氧化铁组分,制得分离某一组分或某几个组分后的土壤钙饱和的样品,藉此研究土壤固相各组分对重金属Cd和Zn吸持的影响... 本文选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用连续提取法依次去除土壤固相中碳酸盐(石灰性土壤)、氧比锰、有机质、无定型氧化铁和晶型氧化铁组分,制得分离某一组分或某几个组分后的土壤钙饱和的样品,藉此研究土壤固相各组分对重金属Cd和Zn吸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去除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后对Cd和Zn吸持的影响是下同的.土壤固相中组分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固相组分 吸持特性
下载PDF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渗透性能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高人 周广柱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4,共5页
沿辽河水系设置临时标准地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 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 6种植被类型下土壤都表现出较强的渗透性能。A层的初始入渗率... 沿辽河水系设置临时标准地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 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的入渗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 6种植被类型下土壤都表现出较强的渗透性能。A层的初始入渗率 (f0 /mm·min- 1) 1 2 .8~ 6 1 .1 ,平均值为 38.7,B层 1 6 .8~4 1 .7,平均值为 2 7.0 ,C层 2 9.2~ 38.2 ,平均值为 2 4 .4 ;A层的稳定入渗率 (fc/mm·min- 1) 2 .6~ 4 .2 ,平均值为 3.5 ,B层 2 .2~ 4 .1 ,平均值为 2 .9,C层 1 .1~ 3.3,平均值为 2 .2 ;A层的饱和导水率 (k10 /mm·min- 1)1 .5 3~ 2 .2 3,平均值为 1 .86 ,B层 0 .77~ 2 .0 5 ,平均值为 1 .2 7,C层 0 .5 0~ 1 .2 8,平均值为 0 .79。不同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壤发生层次的入渗能力差异显著 :一般地 ,阔叶林下土壤的入渗性能明显好于针叶林 ,榛丛下土壤也表现出很好的渗透性能 ;不同土层入渗性能大小为A层 >B层 >C层。林龄差异在 2个龄级以上时 ,林龄越大 ,土壤初渗性能越好。用Horton方程拟合土壤饱和渗透过程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 东部山区 森林植被类型 土壤渗透性
下载PDF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454
4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胡正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38,共7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国外描述这一部分碳素的术语... 土壤活性有机碳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在土壤中移动比较快、不稳定、易氧化、分解、易矿化,其形态,空间位置对植物、微生物来说活性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国外描述这一部分碳素的术语为有效碳、水溶性碳、易氧化碳、可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活性有机碳 表征 生态效应
下载PDF
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88
5
作者 彭新华 张斌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2176-2183,共8页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 ,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 ,防止土壤退化。研究目的 :(1 )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 ,研究不同恢复植被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 ;(2 )确定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团聚... 植被恢复后土壤有机质提高 ,可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 ,防止土壤退化。研究目的 :(1 )模拟自然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破碎机制 ,研究不同恢复植被下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 ;(2 )确定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以期理解侵蚀裸地植被恢复过程及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结构性质的贡献。供试土壤采为侵蚀裸地、恢复 1 4 a的胡枝子和樟树林地、30~ 40 a树龄的稀疏马尾松林地以及菜园地等 5种土地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湿润是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 ,其团聚体稳定性 (NMWD)次序为 :快速湿润 <湿润震荡 <慢速湿润。不同恢复植被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也表现不同 ,在快速湿润中 ,马尾松 >菜园地 >胡枝子 >樟树、裸地。湿润震荡处理后 ,其稳定性顺序是 :菜园地、马尾松 >裸地 >樟树 >胡枝子。而在慢速湿润中不同植被影响不明显。小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高于大团聚体的稳定性。快速湿润和湿润震荡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82 **,r=0 .66*) ,但慢速湿润下其相关性很低 (r=0 .2 2 )。结果还表明与活性 Al2 O3 相比 ,活性 Fe2 O3 对团聚体稳定性作用更显著。土壤团聚体湿润破碎后 ,有机碳含量和 C/N比随着破碎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提高。研究结果说明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退化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Cu污染土壤-水稻系统中Cu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9
6
作者 胡正义 issas.ac.cn +3 位作者 沈宏 issas.ac.cn 曹志洪 issas.ac.cn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2-65,共4页
对太湖流域某地误用硫酸铜废水灌溉导致的污染土壤和作物体铜(Cu)含量分析表明:Cu 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受Cu 污染的表层土壤Cu 含量是该地区非污染区的1.6~5.1倍. 受Cu 污染的农田种植水稻其糙米、稻壳和稻草中C... 对太湖流域某地误用硫酸铜废水灌溉导致的污染土壤和作物体铜(Cu)含量分析表明:Cu 主要富集于表层土壤,受Cu 污染的表层土壤Cu 含量是该地区非污染区的1.6~5.1倍. 受Cu 污染的农田种植水稻其糙米、稻壳和稻草中Cu 含量分别是非污染区的11.1~4.6、18.3~3.7 和9.3~2.3 倍. Cu 在水稻植株体分配是:稻草> 稻壳> 糙米. 土壤Cu 含量与稻草和稻壳Cu含量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与糙米Cu 含量之间符合线性函数关系. Cu 污染导致水稻减产18% ~25% ;主要是由于水稻Cu中毒影响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抑制水稻分蘖和减少有效穗数. 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使受Cu 污染土壤Cu 含量下降到该地区非污染区水平至少需要15~92a. 因此,对污染土地采取治理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稻 污染 分布 相关性
下载PDF
处理土壤水垂直不饱和流问题的一种坐标变换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洪 李航 魏世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0-366,共7页
尽管土壤水不饱和流问题的数值求解已经广泛地被采用,但要了解土壤水不饱和运动的内在机理,解析解仍然是无法被取代的。由于土壤水不饱和流的非线性使得解析解的获得非常困难,特别是当考虑重力作用的不饱和流问题时,情况将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土壤水不饱和流问题的数值求解已经广泛地被采用,但要了解土壤水不饱和运动的内在机理,解析解仍然是无法被取代的。由于土壤水不饱和流的非线性使得解析解的获得非常困难,特别是当考虑重力作用的不饱和流问题时,情况将变得更加复杂。所以直到目前,人们还没有得到考虑重力作用下的不饱和流方程的完整的解析解。本文提出了一种坐标变换方法,将重力作用下的不饱和流方程变成了与无重力作用的不饱和流方程完全相同的形式,进而首次获得了该问题的一个可用初等函数表达的解析解。本文所提出的坐标变换方法和所获得的解析解在实验上都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不饱和流 坐标变换法 解析解 土壤水分 重力
下载PDF
太湖一级保护区非点源磷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郭红岩 王晓蓉 朱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采用田间实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太湖一级保护区武进市雪堰镇水稻季节各种类型非点源磷污染的负荷分配情况 .结果表明 ,雪堰镇各种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中 ,农田磷排放总量为 1313kg ,占排放总量的 5 6 .2 % ;农村居民磷排放... 采用田间实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太湖一级保护区武进市雪堰镇水稻季节各种类型非点源磷污染的负荷分配情况 .结果表明 ,雪堰镇各种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中 ,农田磷排放总量为 1313kg ,占排放总量的 5 6 .2 % ;农村居民磷排放总量为 4 4 2kg ,占排放总量的 18.9% ;城镇居民磷排放总量为5 18kg ,占排放总量的 2 2 .2 % ;养殖业磷排放总量为 6 2kg ,占排放总量的 2 .7% .在当前的非点源磷污染治理中 ,除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外 ,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非点源污染 定量化
下载PDF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95
9
作者 高人 周广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对辽宁东部山区6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森林枯落物蓄积量为5.4~39.0t·hm -2,针叶林的枯落物蓄积量明显高于阔叶林 (柞木林和杂木林 ) ,灌丛最少。枯落物总平均吸水速度1~4h... 对辽宁东部山区6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枯落物的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森林枯落物蓄积量为5.4~39.0t·hm -2,针叶林的枯落物蓄积量明显高于阔叶林 (柞木林和杂木林 ) ,灌丛最少。枯落物总平均吸水速度1~4h变化最快 ,24h近乎为零 ,吸水达到饱和。针叶林枯落物半分解层持水率大于未分解层 ,前者最大持水率平均为234.8 % ,后者平均为176.5%;阔叶林则是未分解层持水率大于半分解层 ,前者最大持水率为600% ,后者为221.1 %。整个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变化范围156.5%~494.6% ,平均值为267.5 % ,大小顺序是柞木林>杂木林>灌丛>红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整个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4.0~86.1t·hm -2 ,平均值为51.8t·hm -2 ,大小排序为红松林>落叶松林>柞木林>油松林>杂木林>灌丛 ;各林型的最大拦蓄率为67.0%~432.6 % ,平均值为196.7% ,大小排序为柞木林>灌丛>杂木林>红松林>落叶松林>油松林 ;各林型的最大拦蓄量为12.4~58.6t·hm -2,林型间平均值为34.1t·hm -2,大小排序为红松林>柞木林>落叶松林>油松林>灌丛 ;各林型的有效拦蓄率、有效拦蓄量同其相应的最大拦蓄率、最大拦蓄量表现特点相同 ,前者变化范围为43.6%~360.2%,林型间平均值为156.9%:后者的变化范围为10.3~45.7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东部山区 森林植被类型 枯落物层 持水性能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土中石英颗粒的E’心寿命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应菲 杨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4,共4页
利用石英颗粒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学研究,其E’心的寿命必须大于样品可能沉积年龄一个数量级以上。本文绘制了南方红土中石英颗粒的等时退火曲线,选择出合适的等温退火温度。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石英颗粒的E’心的寿命... 利用石英颗粒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学研究,其E’心的寿命必须大于样品可能沉积年龄一个数量级以上。本文绘制了南方红土中石英颗粒的等时退火曲线,选择出合适的等温退火温度。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石英颗粒的E’心的寿命温度曲线,推导出常温(293K)下E’心的年龄为3.09x108年,证明了就E’心的寿命而言,石英颗粒完全可以用来对中国南方红土剖面进行ESR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心年龄 石英颗粒 红土 ESR测年
下载PDF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水量平衡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8,共4页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 ,在对辽宁东部山区 5种主要森林类型降雨分配、植被层的蒸腾耗水及林地土壤蒸发的实际观测及对某些平衡因子 (如径流量 )通过简化水量平衡方程余项法推求基础上 ,建立森林水量平衡关系。研究表明 ,各林分类型生...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 ,在对辽宁东部山区 5种主要森林类型降雨分配、植被层的蒸腾耗水及林地土壤蒸发的实际观测及对某些平衡因子 (如径流量 )通过简化水量平衡方程余项法推求基础上 ,建立森林水量平衡关系。研究表明 ,各林分类型生长季总蒸散量为 4 76 .6~ 6 5 1.3mm,以林冠的蒸发散为主 ,占同期总蒸散量的 73.5 %~ 88.6 % ,林冠下林地蒸发散为 6 9.3~ 12 6 .5 mm,占总蒸发散的 11.4 %~ 2 6 .5 % ;林地不易发生地表径流 ,生长季地下径流深 76 .6~ 2 6 3.9mm ,占同期降雨量的 10 .3%~ 35 .5 %。各林型间水量平衡分量有很大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东部山区 森林植被 类型 森林水文 水量平衡 蒸发散
下载PDF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Ⅰ.系统结构与控制 被引量:133
12
作者 刘钢 韩勇 +3 位作者 朱建国 冈田益己 中村浩史 吉本真由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53-1258,共6页
在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FACE系统 (Free AirCO2 Enrichment) ,即CO2 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台的CO2 浓度进行监测控制 ,根据大气中的CO2 浓度、风向、风速 ,作物冠层高度的CO2 浓度及昼夜等因素的变化调节CO2... 在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FACE系统 (Free AirCO2 Enrichment) ,即CO2 浓度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平台的CO2 浓度进行监测控制 ,根据大气中的CO2 浓度、风向、风速 ,作物冠层高度的CO2 浓度及昼夜等因素的变化调节CO2 气体的释放速度及方向 ,实现FACE圈的CO2 浓度高于周围大气CO2 浓度 2 0 0 μmol·mol-1.试验表明 ,影响控制精度的主要因素有风速、作物和土壤呼吸作用和扩散层高度 .经过控制方程参数调整 ,在白天 ,控制精度达到 80 %的时间占总时间的白天达到 83% ,夜晚为6 8% .FACE圈内的CO2 分布基本均匀 .平均CO2 设置浓度白天为 5 5 7mol·mol-1,晚上为 6 0 8mol·mol-1.圈内CO2 浓度分布基本上沿放气管对称分布 ,由边沿向中心逐步降低 .2 0 0 1年水稻生长季节平均控制精度 (TAR)达到白天 1.0 3和晚间 1.0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FACE系统平台 系统结构 控制
下载PDF
稀土元素La对油菜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临界浓度 被引量:16
13
作者 曾青 朱建国 +2 位作者 谢祖彬 褚海燕 曹志洪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9,共4页
通过水培试验 ,研究了稀土元素La对油菜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POD活性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喷施或根施 0 0 3~ 3mg/kg的La3+对油菜的生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为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硝... 通过水培试验 ,研究了稀土元素La对油菜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活力、POD活性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喷施或根施 0 0 3~ 3mg/kg的La3+对油菜的生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为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增加 ;而高于 3 0mg/kg浓度的La3+对油菜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油菜生物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降低 ,POD活性增高。La对油菜的临界浓度为 3 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油菜 LA 生理指标 临界浓度
下载PDF
外源镧对红壤、水稻土肥力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建国 谢祖彬 +2 位作者 褚海燕 曾青 张雅丽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采用土柱模拟研究了La对红壤、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溶液组成、交换性酸等肥力参数的影响。随着外源La浓度的增加 ,积累在红壤、水稻土中的La呈交换态的比例增加 ,红壤比水稻土含有更多的水溶性La和交换态La ,且当La浓度大于 60 0mg... 采用土柱模拟研究了La对红壤、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溶液组成、交换性酸等肥力参数的影响。随着外源La浓度的增加 ,积累在红壤、水稻土中的La呈交换态的比例增加 ,红壤比水稻土含有更多的水溶性La和交换态La ,且当La浓度大于 60 0mg·kg- 1 时 ,呈交换态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当La浓度小于 12 0 0mg·kg- 1 时 ,对红壤阳离子交换量没有显著影响 ,但La浓度达 12 0 0mg·kg- 1 时 ,对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产生极显著影响。La增加土壤酸度 ,并主要为交换性Al。La导致土壤胶体表面交换性Ca ,Mg减少 ,土壤溶液中Ca ,Mg增加 ,但当La浓度小于 15 0mg·kg- 1 时 ,对红壤、水稻土阳离子交换量 ,交换性Ca ,Mg和交换性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红壤 水稻土 土壤肥力参数 微量元素肥料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稻麦轮作FACE系统平台Ⅱ.系统控制和数据分析软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韩勇 刘钢 +2 位作者 朱建国 冈田益己 吉本真由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259-1263,共5页
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开放式空气CO2 增加即FACE系统 (FreeAirCO2Enrichment)的管理、系统所测定及系统控制过程中每天都产生大量数据 .用汇编语言和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FACE数据采集控制和分析处理软件包能够自动操作任务并利用OLE技... 稻麦轮作水稻田建立开放式空气CO2 增加即FACE系统 (FreeAirCO2Enrichment)的管理、系统所测定及系统控制过程中每天都产生大量数据 .用汇编语言和VisualBASIC语言编写的FACE数据采集控制和分析处理软件包能够自动操作任务并利用OLE技术开发Office应用程序的功能 ,具有系统平台控制、数据采集、原始数据存储备份、日数据处理、月数据处理和任意时间段的FACE系统控制状态分析等功能 ,FACE系统控制人员可以及时了解FACE系统的控制状态和改善控制精度 ,研究人员借助软件包可以随时便利地获取所需数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FACE系统平台 系统控制 数据分析软件 CO2浓度增高
下载PDF
典型大气污染物在不同下垫面上干沉积速率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68
16
作者 张艳 王体健 +1 位作者 胡正义 徐成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591-604,共14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微气象站实测的梯度资料和大叶阻力相似沉积模型 ,计算了农田和森林下垫面大气污染物的干沉积速率 ,并将此模型嵌套到区域酸性沉降模式系统 (RegADMS)中 ,模拟获得中国地区 1 1种大气污染物干沉积速率的空... 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微气象站实测的梯度资料和大叶阻力相似沉积模型 ,计算了农田和森林下垫面大气污染物的干沉积速率 ,并将此模型嵌套到区域酸性沉降模式系统 (RegADMS)中 ,模拟获得中国地区 1 1种大气污染物干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速率 (Vd)有明显的时间变化 ,物种的干沉积速率一般白天大于晚上 ,冬春季大于夏秋季节。大气污染物Vd 也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中国地区SO2 、HNO3、NO、NO2 、NH3、O3、H2 O2 、TSP、PM1 0、SO2 -4 和NO-3 年平均Vd 分别为 0 35±0 0 0 4、 1 77± 0 0 1、 6 5× 1 0 - 5± 2 0× 1 0 - 7、 0 0 7± 0 0 0 0 7、 0 2 8± 0 0 0 3、 0 2 0± 0 0 0 1、0 5 4± 0 0 0 2、 7 2± 0 0 0 0 5、 0 44± 0 0 0 0 5、 0 2 5± 0 0 0 0 5、 0 2 7± 0 0 0 0 8cms- 1 。各种下垫面上粒子Vd 差别不大 ,气体污染物在各下垫面上的Vd 有所不同 ,表现为HNO3、NO2 、O3的Vd 在森林和草原上较大 ,而SO2 、NH3、H2 O2 的Vd 在水面上较大 ,NO的Vd 都很小 ,且在各种下垫面上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干沉降 干沉积速率 大气污染物
下载PDF
重金属的植物修复——绿色清洁的污染治理技术 被引量:54
17
作者 王校常 施卫明 曹志洪 《核农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15-320,共6页
本文对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在所有污染物的治理上 ,特别适合土壤重金属污染、放射性废物污染的治理。与其它治理方法相比 ,植物修复技术是广谱的原位处理技术 ,是廉价、绿色、清洁、环保的治理技术 ,应用... 本文对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在所有污染物的治理上 ,特别适合土壤重金属污染、放射性废物污染的治理。与其它治理方法相比 ,植物修复技术是广谱的原位处理技术 ,是廉价、绿色、清洁、环保的治理技术 ,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 污染治理
下载PDF
外源镧的吸附对红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溶液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祖彬 朱建国 +2 位作者 褚海燕 曹志 洪曾青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1-64,共4页
采用不同用量外源稀土镧 ,研究其在红壤上的吸附及对红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溶液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对La3 + 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具有较高的可解吸性。当外源La3 + 浓度小于 40 0mg/kg时 ,被吸附的La3 + 具有较高的非交换性。阳离... 采用不同用量外源稀土镧 ,研究其在红壤上的吸附及对红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溶液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对La3 + 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具有较高的可解吸性。当外源La3 + 浓度小于 40 0mg/kg时 ,被吸附的La3 + 具有较高的非交换性。阳离子交换量受外源镧的影响不显著 ;当外源镧浓度大于 30 0mg/kg时 ,土壤盐基饱和度与有效阳离子交换量显著降低 ,而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显著增加。浸出液中的盐基离子浓度随外源镧浓度提高而增加 ,且当外源镧浓度大于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吸附 阳离子代换量 溶液组成 红壤
下载PDF
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剖面的全氧化铁含量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小平 夏应菲 杨浩 《江苏地质》 CAS 1998年第3期182-185,共4页
对宣城第四纪红土剖面的研究表明,全氧化铁含量能够较好地指示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的波动。与北方黄土古土壤序列相比,宣城剖面的全氧化铁明显较高,指示了南方地区更强的风化成壤作用。
关键词 全氧化铁 第四纪 红土化 安徽 古环境意义
下载PDF
辽宁东部山区几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蒸腾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高人 周广柱 《辽宁农业科学》 2001年第6期5-8,共4页
对辽宁东部山区 5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作用的观测研究表明 ,森林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 10 :0 0~ 14 :0 0 ,以 12 :0 0最为普遍。在全光测定条件下的蒸腾强度 ,明显高于林下庇荫条件下的蒸腾强度 ;月... 对辽宁东部山区 5种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作用的观测研究表明 ,森林植物蒸腾强度的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 10 :0 0~ 14 :0 0 ,以 12 :0 0最为普遍。在全光测定条件下的蒸腾强度 ,明显高于林下庇荫条件下的蒸腾强度 ;月变化也很明显。在全光测定条件下 ,蒸腾强度的月高峰值出现在 7月 ,但在林下测定条件下 ,绝大多数种类高峰值多出现在 5月和 (或 ) 9月 ;各森林植被类型生长季蒸腾耗水量为 2 4 0 .0~36 8.6mm ,平均值为 330 .9mm ,针叶林大于阔叶林。从植被层次看 ,乔木层蒸腾耗水量最大 ,占总蒸腾耗水的 74 .6 %~ 94 .7% ;灌木层和草木层最小 ,占总蒸腾耗水的 5 .3%~ 2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腾强度 蒸腾耗水量 森林植被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 辽宁 东部山区 森林水量平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