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我国在地球内部物质高压物性实验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曦 代立东 +10 位作者 邓力维 范大伟 刘琼 倪怀玮 孙樯 巫翔 杨晓志 翟双猛 张宝华 张莉 李和平 《高压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681,共25页
近十年中国主要地学科研院所都将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领域作为重点发展学科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了地学领域高压物理实验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借《高压物理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对最近十年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与地球科学联系紧密... 近十年中国主要地学科研院所都将高温高压实验研究领域作为重点发展学科方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了地学领域高压物理实验研究的快速发展。本文借《高压物理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对最近十年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与地球科学联系紧密的相关高压物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所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下地幔的有关相变、下地幔矿物中铁的自旋态转变、地核物性、岩石电性测量、矿物电性测量、矿物状态方程、高压谱学、高压扩散、高压超声、硅酸盐熔体物理性质、地质流体等。总体来说,过去十年是中国地学高压物理研究飞速发展的十年,研究成果的数量、重要性和显示度都有较大突破,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仅仅是开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地学高压物理研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十年,需要各位同仁共同砥砺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学高压 矿物物理 实验研究 十年总结
下载PDF
我国空间物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立波 万卫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493-3501,共9页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努力,我国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地球物理学报》以空间物理为专辑,集中在2014年11期刊发38篇文章,涵盖了基于"子午工程"观测数据分析在内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方面的一批最...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努力,我国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天气领域的研究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地球物理学报》以空间物理为专辑,集中在2014年11期刊发38篇文章,涵盖了基于"子午工程"观测数据分析在内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方面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地磁与磁层、太阳及太阳风等学科方向,还有两篇工作涉及行星空间环境.本文将从这五个学科方向简要地介绍收入专辑的这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物理 空间天气 电离层 子午工程
下载PDF
地球等离子体层顶与地磁活动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杜沛珩 张效信 +1 位作者 何飞 蒋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7,共9页
本文利用IMAGE卫星EUV相机观测的等离子体层图像,并采用最小L算法反演磁赤道面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文中选取了2000—2002年间的3579幅等离子体层图像,并反演得到了时间间隔为1h的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库,包含48899个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 本文利用IMAGE卫星EUV相机观测的等离子体层图像,并采用最小L算法反演磁赤道面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文中选取了2000—2002年间的3579幅等离子体层图像,并反演得到了时间间隔为1h的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库,包含48899个等离子体层顶位置数据.利用该数据库统计研究了等离子体层顶位形随地磁活动的变化特性.统计发现等离子体层顶高度依赖地磁活动,与地磁指数Kp、Dst和AE均呈负相关,且等离子体层顶随地磁指数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MLT分布特性;亚暴活动对等离子体层顶演化的贡献在不同地磁活动期间有所不同,磁暴期间亚暴活动的贡献小,而地磁平静期亚暴的贡献大.本文研究工作为后续建立等离子体层顶模型和了解等离子体层顶的动态结构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 等离子体层顶 地磁活动 最小L算法
下载PDF
地磁活动对气候要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金巍 张效信 +5 位作者 宋燕 何飞 李丽光 于超 吕景天 肖子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76-1283,共8页
地磁活动是太阳爆发现象引起地球近地空间磁场扰动的重要空间天气过程之一.地球磁场的变化具有多种时间尺度,其中从数十年到数世纪的长时间地磁场变化主要是由地核磁场引起的,而从数秒到数年的短时间地磁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关.近年来,越... 地磁活动是太阳爆发现象引起地球近地空间磁场扰动的重要空间天气过程之一.地球磁场的变化具有多种时间尺度,其中从数十年到数世纪的长时间地磁场变化主要是由地核磁场引起的,而从数秒到数年的短时间地磁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统计研究表明,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和地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耦合现象驱动着人们探索地磁活动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综述国内外地磁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探索地磁活动对气候要素的影响特征和可能机理过程,为深入研究地磁活动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提供基础和依据,以期对地磁活动和气候要素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活动 太阳活动 气候要素 空间天气 相关性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 被引量:4
5
作者 焦维新 钟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55-3959,共5页
从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NEAs)中选择探测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小行星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NEAs的轨道参数、自旋周期、大小、科学价值、表面特征以及到达NEAs的时间.本文采用排除法从众多近地小行星中确定候选者,并根据... 从数以万计的近地小行星(NEAs)中选择探测目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小行星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NEAs的轨道参数、自旋周期、大小、科学价值、表面特征以及到达NEAs的时间.本文采用排除法从众多近地小行星中确定候选者,并根据科学目标的要求确定最终探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目标选择 速度增量 自旋周期
下载PDF
基于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断裂形态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建勇 王新 +1 位作者 陈凌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2-562,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后余震不断.地质调查和卫星观测对地表断裂痕迹有较好的约束.然而,对于理解区域应力场、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终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下断层几何结构的约束精度略显不... 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北京时间),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震后余震不断.地质调查和卫星观测对地表断裂痕迹有较好的约束.然而,对于理解区域应力场、地震的产生、传播和终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下断层几何结构的约束精度略显不足.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记录,本研究首先基于双差定位法对玛多地震震后25天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大致沿NWW向的江错断裂呈线性分布,位于主震震中两侧,延伸总长~170 km.主震东南侧存在一余震稀疏区,在断裂带东西两端余震分布转向且出现分叉现象,反映出发震断层的复杂几何形态,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了玛多震源区132个中小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并基于此对该主余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断裂形态进行了初步分析.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玛多M_(S)7.4主震的发震断裂主要为左旋走滑性质,余震与主震性质整体相同,在断裂带东段存在部分逆冲型余震.震源机制解约束的区域主应力方向约N60°E,与区内整体走滑断裂作用相一致.余震震源深度略微起伏,主要集中在10~12 km,且浅部余震较少,表明浅部应力可能主要通过主震释放,余震深度分布可能限定了主震同震破裂的下边界.玛多主震破裂起始于断裂带走向和倾向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表明断裂带的复杂几何结构可能是此次玛多M_(S)7.4地震初始破裂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主震破裂结束的两端都有"马尾状"构造(或次级断层),表明这种分叉断层复杂的几何形态可能控制着主震破裂的最终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破裂形态
下载PDF
锆石微量元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7
作者 邹心宇 蒋济莲 +3 位作者 秦克章 张毅刚 杨蔚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5-999,共15页
锆石是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副矿物,其分布广泛、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记录了结晶时的年龄、温度、氧逸度以及O-Hf-Si-Zr-Li等多元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信息,被广泛运用于地球科学的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在获取锆石年龄... 锆石是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副矿物,其分布广泛、物理、化学性质稳定,记录了结晶时的年龄、温度、氧逸度以及O-Hf-Si-Zr-Li等多元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信息,被广泛运用于地球科学的研究中。近年来,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在获取锆石年龄的同时也获取了大量锆石微量元素数据,这些数据的积累推动着研究者对锆石微量元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发现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受锆石本身的晶格特点主导,符合晶格应变模型和类质同象替代机制;发现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受到熔体成分演化影响,锆石结晶时的熔体微量元素组成往往不等同于全岩;发现锆石内部的微量元素不均一特征(矿物包裹体、热点、蜕晶化作用等)可能会严重影响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继而建立了"干净锆石"的判别指标和筛选机制。此外,锆石微量元素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者们不断尝试通过各类锆石微量元素指标、图解、分配系数,识别母岩浆物理化学性质、反演母岩浆组成,大大推动了锆石微量元素在示踪岩浆源区和岩浆过程中的应用。然而,由于锆石微量元素组成受控于多种因素,使得锆石微量元素在实际应用当中常常面临着多解性问题、重叠问题和分配系数的选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锆石微量元素应用研究的可靠性。未来的锆石微量元素研究将不满足于使用传统的低维指标和图解以及分配系数,而将在充分吸收传统方法精华的基础上,从海量数据与更高的维度中寻找元素之间相关性,基于热力学定律揭示新原理,基于更高空间分辨率揭示动力学因素的影响,从数据驱动和理论驱动的全新视角下深入揭示隐藏在锆石微量元素中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理论基础 地质应用 研究展望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成像研究合肥-金华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的东西差异 被引量:7
8
作者 吴珊珊 姜明明 +2 位作者 何玉梅 赵亮 艾印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4-592,共9页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结果表明,以东经118°—118.5°附近为界,西北部表现为地壳低速异常和中下地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东南部表现为地壳高速异常,下部地壳存在负的径向各向异性.由此,本文推测地震波速结构差异反映了地壳内部物质与温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两个地区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岩浆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合肥金华地震观测剖面
下载PDF
基于MESSEGER观测对水星磁尾电流片磁场分布的统计研究
9
作者 丁源 戎昭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1-422,共12页
本文利用信使号飞船2011—2015年期间在轨磁场数据对水星磁尾电流片的磁场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探究磁场结构分布随水星径向距离的变化,电流片划分为近磁尾(-1.5R_M>X>-2.0R_M)和远磁尾(-2.0R_M>X>-2.5R_M)两个区... 本文利用信使号飞船2011—2015年期间在轨磁场数据对水星磁尾电流片的磁场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探究磁场结构分布随水星径向距离的变化,电流片划分为近磁尾(-1.5R_M>X>-2.0R_M)和远磁尾(-2.0R_M>X>-2.5R_M)两个区域.所得结果表明:(1)无论是近磁尾还是远磁尾,电流片中的磁场都以+B_z分量为主,磁场方向几乎与磁赤道面垂直.(2)相比近磁尾,远磁尾电流片中磁场强度、B_z分量较弱,B_y分量较强,而且-B_z信号出现概率相对较大,这表明电流片中磁活动相对容易在远磁尾中发生.(3)磁场强度以及B_z分量在晨昏方向上的分布存在晨昏不对称性——在方位角120°~190°范围内相对较弱.弱B_z数据点(B_z<5nT)也在昏侧(Y>0)发生较为频繁.(4)与B_z分布相反,磁场强B_y分量(|By|>5nT)倾向于在晨侧(Y<0)发生.统计分析还表明,磁场B_y分量与行星际磁场B_y分量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对比地球磁尾电流片,我们对水星磁尾电流片B_z分量、强B_y分量的晨昏不对称起源机制作了探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星 磁层 磁尾电流片 晨昏不对称
下载PDF
比较行星空间物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勇 戎昭金 +6 位作者 钟俊 柴立晖 乐新安 刘立波 于晟 朱日祥 万卫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0,共6页
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些涉及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作为系统外... 空间物理学日趋成熟,既丰富了人类对地球和行星空间的认识,也引申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一些涉及行星演化问题的解决倚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探索,要求研究者从行星地球的视角出发,把地球视为一个从地核到磁层的多圈层耦合系统。作为系统外层环节的空间环境,其中的问题可通过比较行星研究的思路找到突破口。基于学科交叉的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将是未来空间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阐述比较行星空间物理研究的思路和必要性,梳理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物理 磁层 电离层 行星 比较行星学
原文传递
2022—2023年四川泸定M_(S)6.8、M_(S)5.0和M_(S)5.6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成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建勇 王新 +1 位作者 陈凌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1486,共16页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_(S)6.8强震,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_(S)5.0和M_(S)5.6强余震,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因此,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国...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_(S)6.8强震,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_(S)5.0和M_(S)5.6强余震,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因此,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这三次地震序列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资料进行双差重定位,并进一步采取CAP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M_(L)2.5+的79个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破裂沿鲜水河断裂磨西段,破裂彻底,余震活动性不高.沿主断裂分布的余震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断层近直立且西北浅东南深.主震及磨西段大部分余震均为走滑机制,是典型的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造成鲜水河走滑断裂带应力失稳触发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贡嘎山地区的余震是M_(S)6.8主震触发的震群活动,震级水平不高,分布弥散,并没有触发与主断裂共轭的燕子沟、海螺沟和磨子沟次级断裂,而是触发了与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隐伏断裂——贡嘎山断裂.M_(S)5.0和M_(S)5.6两次强余震均发生在该次级隐伏断裂上,断层倾角40°~50°且震源深度较浅.贡嘎山地区拉张型地震活动明显不同于走滑型为主的鲜水河断裂带,可能是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作用下贡嘎山快速隆升而地表快速剥离导致局部因重力卸载而垮塌造成的,M_(S)6.8主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三次泸定强震的发生,释放了磨西段及西侧贡嘎山地区部分应力,但并未改变"Y"字形交汇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泸定地震 鲜水河断裂带 贡嘎山地区 发震构造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磁暴期间热层大气密度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晓芳 刘立波 +1 位作者 刘松涛 吴耀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023-3037,共15页
基于CHAMP卫星资料,分析了2002—2008年267个磁暴期间400km高度大气密度变化对季节、地方时与区域的依赖以及时延的统计学特征,得到暴时大气密度变化的一些新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两半球大气密度绝对变化(δρa)结果在不同强度磁暴... 基于CHAMP卫星资料,分析了2002—2008年267个磁暴期间400km高度大气密度变化对季节、地方时与区域的依赖以及时延的统计学特征,得到暴时大气密度变化的一些新特点,主要结论如下:1)两半球大气密度绝对变化(δρa)结果在不同强度磁暴、不同地方时不同.受较强的焦耳加热和背景中性风共同作用,在北半球夏季,中等磁暴过程中夜侧和大磁暴中,夏半球的δρa强于冬半球;由于夏季半球盛行风环流造成的扰动传播速度快,北半球夏季日侧30°附近大气,北(夏)半球到达峰值的时间早于南(冬)半球.而可能受半球不对称背景磁场强度所导致的热层能量输送率影响,北半球夏季强磁暴和中磁暴个例的日侧,南半球δρa强于北半球;春秋季个例中日侧30°附近大气,北半球先于南半球1~2h达到峰值.2)受叠加在背景环流上的暴时经向环流影响,春秋季暴时赤道大气密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最短,日/夜侧大气分别在Dstmin后1h和2h达到峰值.至点附近夜侧赤道大气达到峰值时间一致,为Dstmin后3h;不同季节日侧结果不同,在北半球冬季时赤道地区经过更长的时间达到峰值.3)日侧赤道峰值时间距离高纬度峰值时间不受季节影响,为3h左右.在春秋季和北半球冬季夜侧,赤道大气密度先于高纬度达到峰值,且不同纬度大气密度的峰值几乎无差别,表明此时低纬度存在其他加热源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层大气密度 磁暴 CHAMP卫星 半球不对称性 地方时和纬度依赖 时延
下载PDF
巽他大陆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来自远震接收函数的约束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铭业 陈凌 +2 位作者 王旭 韦生吉 王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64-4377,共14页
巽他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汇聚区域,其地壳结构特征是揭示洋陆过渡带演化及物质能量交换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巽他大陆及其周缘1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进行P波接收函数分析和H-κ叠加处理,... 巽他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汇聚区域,其地壳结构特征是揭示洋陆过渡带演化及物质能量交换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巽他大陆及其周缘19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进行P波接收函数分析和H-κ叠加处理,获取了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地壳波速比信息.为了减少参数的主观选择对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采用了多种参数组合、综合约束策略.将本文结果与前人146个宽频带台站接收函数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我们获得了巽他大陆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地壳波速比分布,并统计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巽他大陆地壳总体较薄,平均地壳厚度约为32 km,远低于全球造山带平均值,而与全球拉张型地壳平均厚度较为接近,可能反映研究区地壳整体处于拉张应力状态;而呵叻高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厚,平均约38 km,与周缘地区明显不同.火山弧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比普遍大于1.81,甚至达1.87以上,并且壳内广泛分布低速层,可能受到了火山弧地区熔融物质的影响;非火山弧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比则普遍小于1.76,反映地壳组分以长英质成分为主;局部地区高于1.81,甚至高达1.99,表明地壳以铁镁质成分为主或存在部分熔融,可能与铁镁质岩浆底侵作用或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中南半岛中西部、婆罗洲西北部和马来半岛中部莫霍面Ps转换波和多次波不明显而且具有多峰特征,可能表明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巽他大陆地区地壳厚度和平均地壳波速比总体无明显相关性,说明上地壳和下地壳结构和成分横向变化复杂;但中南半岛内部呵叻高原附近和东南部火山区两者均呈负相关性,与周围地区明显不同.综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其他多种地球物理观测,推测稳定的呵叻高原盆地阻挡了印支地块的侧向挤出,处于挤压应力环境并发生上地壳增厚;而东南部火山区则处于拉张应力环境并存在基性岩浆底侵,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巽他大陆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地壳波速比 洋陆过渡带
下载PDF
电离层氧离子83.4 nm辐射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鑫宇 张效信 +1 位作者 何飞 陈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308-3314,共7页
氧离子83.4 nm辐射是由氧离子辐射跃迁产生的,是电离层极紫外日辉辐射中辐射强度较高的信号之一.从空间对其进行成像为高层大气状态的监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为了准确的描述辐射强度的分布情况,本文在MSISE-00大气模型下,用AURIC... 氧离子83.4 nm辐射是由氧离子辐射跃迁产生的,是电离层极紫外日辉辐射中辐射强度较高的信号之一.从空间对其进行成像为高层大气状态的监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为了准确的描述辐射强度的分布情况,本文在MSISE-00大气模型下,用AURIC计算氧离子83.4 nm辐射的初始体辐射率、电离层氮气分子、氧气分子以及氧原子的密度分布,接着,用Chapman函数生成氧离子密度分布,计算共振散射作用下的体辐射率.然后,给出在不同的初始辐射率情况下,沿天底方向观测的辐射强度对比.最后,与Anderson的计算结果作了两组对比,指出由电子碰撞产生的初始体辐射率占比提高16%,总的辐射强度会提高30%.本文的工作为低热层大气氧离子密度和光电子通量的探测提供支持,这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具有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学 日辉辐射 体辐射率 电离层
下载PDF
基于VAP卫星的等离子体层顶电子密度波动统计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玉尤婷 张效信 +2 位作者 何飞 林瑞淋 吕景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41-2148,共8页
基于范艾伦辐射带探测卫星的观测数据(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集了584个等离子体层顶密度波动事件,研究了这些事件分布随磁地方时、磁壳值以及地磁活动的变化关系,并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了全部事件平均功率谱.统计结果表明,等离... 基于范艾伦辐射带探测卫星的观测数据(2012年9月至2015年11月),收集了584个等离子体层顶密度波动事件,研究了这些事件分布随磁地方时、磁壳值以及地磁活动的变化关系,并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了全部事件平均功率谱.统计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层顶密度波动事件主要发生在磁地方时黄昏扇区,其分布与磁地方时和地磁活动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等离子体层顶密度波动在1~100mHz区间内具有接近-5/3的功率谱斜率,表明存在二维磁流体动力学湍流.本文统计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等离子体层顶密度波动在内磁层中能量传输的具体作用,并且将促进对等离子体层顶波动的激发、增强与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层顶 密度波动 统计分析 平均功率谱 快速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基于Weimer模型的高纬地磁扰动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沐 何飞 +1 位作者 林瑞淋 张效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59-2169,共11页
地磁扰动是空间天气中的重要现象,对地基技术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预报地磁扰动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灾害发生.本文基于Weimer电势和磁势模型发展了高纬地区地磁扰动的模拟方法,并与地面台站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地表磁场扰动主要受电离... 地磁扰动是空间天气中的重要现象,对地基技术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准确预报地磁扰动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灾害发生.本文基于Weimer电势和磁势模型发展了高纬地区地磁扰动的模拟方法,并与地面台站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地表磁场扰动主要受电离层电流系统的影响,利用Weimer模式计算出电离层等效电流分布后,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推导了地磁扰动三分量与电流的关系,最终计算出地磁扰动量.模型的输入参数为太阳风速度、太阳风密度、行星际磁场和磁偶极倾角.模型计算结果与不同纬度和经度的地磁台站观测结果对比表明本文的计算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地磁暴期间地磁扰动特征.本文结果对今后发展高纬地区地磁场预报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暴 太阳风 地磁扰动 Weimer模型 预测
下载PDF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在空间环境领域的亮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赤 徐寄遥 +9 位作者 刘立波 薛向辉 张清和 郝永强 陈罡 李晖 李国主 罗冰显 朱亚军 王江燕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33-1449,共17页
子午工程是中国国家财政投资建设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络.该工程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法人单位牵头,10余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建设.子午工程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子午工程一期和子午工程二期.子... 子午工程是中国国家财政投资建设的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络.该工程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法人单位牵头,10余个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建设.子午工程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子午工程一期和子午工程二期.子午工程一期于2008年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投入正式运行.运行十年来,获取了一大批宝贵的自主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在中高层大气波动、中间层与低热层区域金属层动力学与化学特性研究、电离层扰动和不规则体研究、地磁扰动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影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进展.本文重点介绍子午工程一期运行十年取得的亮点成果,并对子午工程未来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地基监测网 空间天气 日地物理
原文传递
地外有机物种类与分布及其天体生物学启示
18
作者 邱梦凡 薛皓中 胡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84-4203,共20页
回顾了地外有机物的探测历程和地外样品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星际介质和地外天体与地外样品中有机物的种类、结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等特征,旨在梳理地外有机物的成因及其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探究其天体生物学的启示.星际介质普... 回顾了地外有机物的探测历程和地外样品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星际介质和地外天体与地外样品中有机物的种类、结构、化学成分、同位素组成等特征,旨在梳理地外有机物的成因及其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探究其天体生物学的启示.星际介质普遍存在有机分子,指示宇宙空间中的有机物具有普遍性,并非地球或太阳系独有.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羧酸、氨基酸、醇醛酮等有机物种类.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火星大气中检测到甲烷的波动,土卫六表面广泛覆盖的液态碳氢化合物,彗星上探测到甘氨酸,小行星返回样品中发现存在氨基酸,这些研究指示太阳系可能广泛分布着有机物,为探寻地外生命和揭示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外有机物 化学组成 太阳系 生命起源 地球化学 天体生物学.
原文传递
铁蛋白表面修饰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彩云 曹长乾 +2 位作者 蔡垚 张同伟 潘永信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102,共12页
铁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储铁蛋白,具有纳米尺寸的水合氧化铁内核和笼形结构的蛋白质外壳。通过对铁蛋白壳的修饰或核的改造已成功构建出多功能肿瘤诊断和药物输送系统。近年来对铁蛋白的修饰研究主要集中在:(1)通过对铁蛋白内表面的修... 铁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储铁蛋白,具有纳米尺寸的水合氧化铁内核和笼形结构的蛋白质外壳。通过对铁蛋白壳的修饰或核的改造已成功构建出多功能肿瘤诊断和药物输送系统。近年来对铁蛋白的修饰研究主要集中在:(1)通过对铁蛋白内表面的修饰使铁蛋白壳内包裹上特定药物或者促进纳米材料的合成;(2)通过对铁蛋白外表面的修饰与PEG或抗体连接以扩展新的功能;(3)通过铁蛋白外表面或亚基间接触面的修饰控制铁蛋白的自组装。目前从铁蛋白修饰角度来阐明铁蛋白应用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铁蛋白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铁蛋白表面化学修饰和生物修饰的方法,并进一步阐述了经修饰后铁蛋白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诊断学、纳米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了目前铁蛋白表面修饰研究方向及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将铁蛋白生物修饰和化学修饰两种方法相结合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本工作旨在为铁蛋白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纳米材料 表面修饰 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大地电磁工频干扰压制 被引量:22
20
作者 许滔滔 王中兴 +3 位作者 肖卓伟 底青云 张文伟 尹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16-2022,共7页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观测天然电磁场信号,具有频带范围宽、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但天然场源信号微弱、易受电磁干扰,压制电磁干扰是大地电磁数据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观测天然电磁场信号,具有频带范围宽、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勘探与地球深部结构探测.但天然场源信号微弱、易受电磁干扰,压制电磁干扰是大地电磁数据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的大地电磁工频干扰压制方法.首先构建双向长短时记忆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然后建立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最后将含有工频噪声的野外实测数据输入训练好的模型,模型的输出为工频噪声,输入与输出的差值即为消噪后的真实信号.模拟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去噪前后时间序列相关系数达0.9691,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压制大地电磁信号中的工频干扰,提高数据处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工频干扰 LSTM循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去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