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吴仕海 阎建忠 +1 位作者 张镱锂 张茜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53-1165,共13页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 基于地缘经济理论,通过2018—2020年的野外实地调查,结合GIS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分析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的演变过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藏边境贸易市场经过形成期(17世纪—1904年)、发展期(1904—1962年)、初步恢复期(1962—1994年)和缓慢恢复期(1994年至今)4个时期的演化发展,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②2020年西藏边境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尼边境,初步形成了以口岸型为主,集镇型和村落牧场型为辅的边贸市场体系,中印、中不边境贸易市场呈现出萎缩态势;③喜马拉雅山脉特殊的自然环境限制边贸市场沿断裂河谷分布,交通可达性促使边贸市场趋向集镇聚集,美国等西方国家(地区)的“离岸平衡”战略、印度的“缓冲区战略”意在阻断边贸市场,尼泊尔和不丹希望通过边贸发展来降低对印度的过度依赖,西藏边境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贸的发展;④未来应该积极探索在边境县城和集镇增开边贸市场,边贸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及差异化的边境维稳和管控模式,以促进西藏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贸易市场 地缘经济 南亚大通道 西藏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闫钟清 齐玉春 +3 位作者 彭琴 董云社 贺云龙 李兆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5-1170,共6页
研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各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改... 研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各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探讨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加 氮沉降增加 草地生物量 影响机制
下载PDF
生态重要性视角下东北林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伊彤 荣丽华 +1 位作者 李文龙 程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5-1625,共11页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威胁因子构建阻力栅格,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以及改善区,构建阿荣旗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阿荣旗生态极重要区面积4181.66 km^(2),占全旗面积的37.80%,生态重要区面积2174.50 km^(2),占全旗面积的19.80%,阿荣旗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2)生态源地共有33块,占地面积1141.00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北部区域,其中乔木林地是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3)构建生态廊道共73条,其中关键廊道62条,潜在廊道11条,总面积为1884.80 km^(2),生态廊道网络化结构完整,呈“北密南疏”分布状态。(4)共识别夹点区面积71.25 km^(2),提取重要夹点38个,一级改善区面积176.65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二级改善区面积887.12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与西北部。对各景观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形成“一屏两区,一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区 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形态 电路理论 生态空间规划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
下载PDF
基于区划的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空间布局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美青 黄宏胜 +2 位作者 崔佳莹 史文娇 张永寿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2,共12页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在明确了江西省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基础上,搜集提炼了江西省农业领域10种典型绿色发展模式,具... 【目的】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方向,对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在明确了江西省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基础上,搜集提炼了江西省农业领域10种典型绿色发展模式,具体包含种植业领域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模式,林业领域的山地开发治理模式、低效林优化增效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草业领域的现代规模化生态牧业发展模式,湿地领域的沙化土地开发治理模式、岗丘土地开发治理模式、湿地开发治理模式,同时分析了典型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判别标准。然后基于江西省绿色发展区划结果及不同区域特征,将典型模式进行了空间布局。【结果】首次实现了不同区划类型下县级尺度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空间布局。种植业领域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模式分别可在13个、10个、24个县区进行推广布局;林业领域的山地开发治理模式、低效林优化增效发展模式、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可在18个、22个、49个县区进行推广布局;草业领域的现代规模化生态牧业发展模式可在5个县区进行推广布局;湿地领域的沙化土地开发治理模式、岗丘土地开发治理模式、湿地开发治理模式分别可在10个、17个、18个县区进行推广布局。【结论】基于区划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研究,为模式的复制推广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区划结果与模式综合效益的实现,也进一步推动了江西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模式 区划 空间布局 江西省
下载PDF
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形态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万智巍 李明启 李姮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20-1027,共8页
为深入研究小麦族植物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于中国的16种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均为单粒淀粉粒,二维形状上大多为近圆形,部分呈椭圆形。从淀粉粒组合形式上来看,16个... 为深入研究小麦族植物的淀粉粒形态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收集于中国的16种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族植物淀粉粒均为单粒淀粉粒,二维形状上大多为近圆形,部分呈椭圆形。从淀粉粒组合形式上来看,16个样品均包含有A型(>10μm)和B型(<10μm)淀粉粒。其粒径大小与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2=0.401 3),即平均粒径越大,其圆度越高,在二维形态上越接近正圆。聚类结果表明,16个样品可以分为5类,鹅观草与黑麦淀粉粒差异最为明显,各为一类;二棱皮大麦、六棱皮大麦、披碱草、硬粒小麦为第三类;斯卑尔托山羊草、野生大麦、大麦为第四类;二棱裸大麦、新疆大麦、六棱裸大麦、纤毛鹅观草、春小麦、小麦无芒蚂蚱、野生二粒小麦为第五类。根据多变量分析结果,提出了小麦族植物淀粉粒鉴定的判别方程式。研究成果充实了小麦族植物淀粉粒数据库和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淀粉粒 形态 多变量分析
下载PD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based on Google Earth Engine
6
作者 WEI Xi YANG Dazhi +2 位作者 CAI Xiangwen SHAO Ya TANG Xiangling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608,共17页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was calculated for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 1991,2001,2011,and 2021.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Furthermore,geographic detectors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results verified that:1)From 1991 to 2021,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The area with good and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increased by 19.69%(3406.57 km^(2)),while the area with fair and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decreased by 10.76%(1860.36 km^(2)).2)Spatiall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exhibited a pattern of low quali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high quality in the periphery.Specifically,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racterized the Guilin urban area,Pingle County,and Lingchuan County.3)From 1991 to 2021,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Areas with high-high agglomeration were predominantly forests and grasslands,indicating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whereas areas with low-low agglomeration wer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indicating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4)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exer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basin,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factors had the great influence.This study aimed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related to ecolog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Driving factor Google Earth Engine Lijiang River Basin
下载PDF
基于HASM的中国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8
7
作者 赵苗苗 刘熠 +3 位作者 杨吉林 刘羽 赵娜 岳天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植被的生产力和地表质量状况,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了解近年来中国陆地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探讨其对气候因子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植被的生产力和地表质量状况,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了解近年来中国陆地植被NPP时空分布格局,探讨其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空间分异规律,利用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HASM),结合LPJ-GUESS动态植被过程模型和MOD17A3NPP遥感数据产品估算2001-2015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气候要素和土壤质地特点分区探讨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15年全国植被平均NPP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总体上沿水热梯度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西北沙漠和青藏高原腹地的植被NPP值最小,在100 g·m^(-2)(以C计,下同)以下,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过渡带植被NPP值在300-600 g·m^(-2)之间,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南省和东北平原局部植被NPP值在700g·m^(-2)以上。(2)近15年全国植被NPP均值为376 g·m^(-2)·a^(-1),变化范围为1.9^(-1) 131 g·m^(-2)·a^(-1)。青藏区面积和植被NPP总量占全国的比例最大,均为23%,甘新区面积占全国的23%,年均NPP总量只占全国的10%;西南区、东北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植被丰富,年均NPP总量占比大于面积占比。其他地区面积和年均NPP总量占全国的比例相当。(3)近15年全国有65.29%的区域植被NPP呈增加趋势,最大增速为72.64 g·m^(-2)·a^(-1),平均增速为2.29 g·m^(-2)·a^(-1),以青藏部分地区、黄土高原区、海南大部和台湾北部地区增幅最大。(4)近15年来全国有79.26%的地区年平均NPP与年平均降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年平均NPP与年平均温度这一比例仅为8.71%,分布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 MOD17A3数据 LPJ-GUESS模型 HASM 气温 降水 中国
下载PDF
1970—2018年中国甲烷排放量时空分布特征及行业排放源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小雨 邓祥征 +2 位作者 刘玉洁 史文娇 周德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在100年时间尺度上,甲烷(CH_(4))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25倍,研究CH_(4)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排放源组成结构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中的数据集,刻画了中国CH_(4)排放的时空... 在100年时间尺度上,甲烷(CH_(4))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是CO_(2)的25倍,研究CH_(4)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排放源组成结构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中的数据集,刻画了中国CH_(4)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揭示了CH_(4)排放的空间集聚效应,并基于不同的行业部门排放数据对CH_(4)的排放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70—2018年CH_(4)排放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东、华北以及华南地区,有逐渐向西北地区延伸的趋势;年CH_(4)排放量平均值达8.33 t·a^(-1)·km^(-2),变化曲线总体上呈现平缓上升—急速上升—稳定排放三个阶段;从各行政区的排放量来看,上海一直处于最高,全市排放量十年间平均值不低于25 t·km^(-2);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的CH_(4)排放量贡献突出,尤其是交通运输和煤炭开采近些年排放占比逐渐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时空特征 行业排放源 双碳目标
下载PDF
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变化——以太行山区、横断山区、黔桂喀斯特山区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79-1891,共13页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土资源 匹配格局 时空变化 太行山区 横断山区 黔桂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拉萨河谷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宫殿清 王兆锋 +3 位作者 张镱锂 胡晓阳 谷昌军 魏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82-1594,共13页
青藏高原设施农地存在土壤质量变化的迹象,而拉萨河谷作为青藏高原地区设施农地的主要分布区,其土壤质量的整体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尚不明确。以大田耕地为参照,采集设施农地土壤样品240个和大田耕地土壤样品112个,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21... 青藏高原设施农地存在土壤质量变化的迹象,而拉萨河谷作为青藏高原地区设施农地的主要分布区,其土壤质量的整体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尚不明确。以大田耕地为参照,采集设施农地土壤样品240个和大田耕地土壤样品112个,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21项,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和因子探测器方法,研究了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并辨识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拉萨河谷设施农地和本底土壤质量指数分别为0.36、0.43,两者80%的样地土壤质量等级均分布在Ⅴ~Ⅲ级;且设施农地土壤质量较高的样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700~3750 m,距河流930 m内的阳坡地带。(2)较大田耕地,设施农地土壤质量指数平均下降了16.28%,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其中堆龙德庆区土壤质量下降最明显,平均降低了74.46%。不同深度上,0~10cm范围内土壤质量下降最明显,平均下降了6.5%。(3)受海拔和坡向影响,设施农地土壤质量整体变化存在空间分异。即随着海拔增加和阳坡到阴坡的变化,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幅度均表现为明显增大趋势。(4)全区设施农地土壤质量变化普遍受到含盐量、速效钾和镉含量变化的影响,三者解释力均可达到20%以上。综上,本研究明晰了高原设施农地土壤质量整体变化及其空间分异,为该地区设施农业布局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温室土壤 土壤质量 空间分异 拉萨河谷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绿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樑 郭晓淞 +5 位作者 陈汉杰 徐皓帆 周衍波 谢邵文 杨芬 韦朝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68-1878,共11页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城区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绿地和交通枢纽绿地为对象,系统探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城区土壤已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乌鲁木齐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绿地和交通枢纽绿地为对象,系统探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Cd、Cr、Cu、Pb、Zn和Ni)的累积特征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高于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相较于乌鲁木齐市土壤背景值,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为轻度污染,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为中度污染。(2)不同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头屯河区(2.85)>水磨沟区(2.13)>天山区(1.91)>新市区(1.85)>米东区(1.23),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米东区(4.17)>沙依巴克区(3.24)>新市区(2.84)>水磨沟区(2.70)>头屯河区(2.50)>天山区(2.37)。(3)不同行政区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水磨沟区(101.68)>头屯河区(98.83)>新市区(88.56)>天山区(73.43)>米东区(58.24),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米东区(177.60)>水磨沟区(131.75)>沙依巴克区(120.25)>新市区(105.76)>头屯河区(105.63)>天山区(82.12)。城市公园绿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的分别为头屯河区和水磨沟区,而城市交通枢纽绿地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的均是米东区。(4)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城市公园绿地土壤高值区总体上以岛状分布在中心城区,而交通枢纽绿地土壤除Ni外,高值区以岛状分布在米东区的西南部和沙依巴克区的东部。工业企业的显著集聚、密集的交通干线和较高的人口密度成为影响不同行政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城市公园 交通枢纽 环境风险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典型城市工业集聚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精准刻画及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合峰 阎秀兰 +2 位作者 刘思言 苏艳超 杨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195,共11页
为提高工业集聚区土壤污染刻画模型的精度,以河北省某在产工业聚集区土壤重金属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里金(OK)、支持向量机(SVM)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等不同插值方法在处理浓度非平稳、有偏数据的刻画精度问... 为提高工业集聚区土壤污染刻画模型的精度,以河北省某在产工业聚集区土壤重金属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距离权重法(IDW)、普通克里金(OK)、支持向量机(SVM)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等不同插值方法在处理浓度非平稳、有偏数据的刻画精度问题。结果显示:该场地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As,GBDT在刻画土壤As污染时表现出最高的精度(R^(2)=0.9115);GBDT可视化结果发现,As的浓度分布格局为“斑块聚集”,并且表现出明显向深层迁移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s浓度在场地土壤中的分异行为主要与土壤岩性和水文地质条件有关;蒙特卡罗模拟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场地土壤成人和儿童的总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指导值,并且儿童遭受的非致癌性和致癌性风险高于成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空间分布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决策树 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近35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 被引量:46
13
作者 黄麟 祝萍 +2 位作者 肖桐 曹巍 巩国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00-609,共10页
通过分析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量变化,进而评价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1)近35 a,三北工程区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在前20 a持续增加,近15 a则呈现先下... 通过分析三北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量变化,进而评价工程的防风固沙效应。结果表明:(1)近35 a,三北工程区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特别是半干旱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在前20 a持续增加,近15 a则呈现先下降而后略微增加趋势。(2)土壤风蚀模数持续减少,近15 a减幅远高于前20 a,沙地、草地、其它类型转林地或转草地区域的减幅尤为明显。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呈上升态势,干旱荒漠区增幅显著。草地和沙地为工程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总量贡献了71%,且转草地区域的贡献高于转林地区域。(3)考虑到植被好转同时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风场减弱为主的气候变化导致土壤风蚀力减弱与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对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介于85%-89%和11%-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林地、草地面积变化 植被覆盖度 防风固沙
原文传递
青岛市种植业主要投入要素碳排放及其强度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金凤 王秀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6期288-294,共7页
种植业碳排放是总碳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及碳排放强度已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急需探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追溯种植业碳排放的来源,选定主要投入要素的碳排放系数,核算青岛市1995—2012年种植业碳排放及其碳排放强度。结果表... 种植业碳排放是总碳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及碳排放强度已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急需探讨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通过追溯种植业碳排放的来源,选定主要投入要素的碳排放系数,核算青岛市1995—2012年种植业碳排放及其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1)1995—2012年种植业碳排放总体上是逐年减少的,整个研究阶段可分为2个时期:1995—2007年碳排放保持稳定时期,2008—2012年碳排放逐渐减少时期;(2)种植业主要投入要素碳排放均值所占比例显示,氮肥贡献率最大,达43.31%,而农膜1995—2012年增长率最大,达到85.51%,农膜的相对贡献率最大;(3)碳排放强度表明产值和产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农田投入要素的有效组合和高效利用得到,并不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青岛市
下载PDF
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形态分布及其生态风险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邵文 郭晓淞 +4 位作者 杨芬 黄强 陈曼佳 魏兴琥 刘承帅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06-2215,共10页
城市公园土壤环境质量对城市绿色发展和居民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情况,以广州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表层土壤为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中Pb、Cd、Cr、Cu、Zn和Ni等6种重金... 城市公园土壤环境质量对城市绿色发展和居民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情况,以广州市核心城区典型城市公园表层土壤为对象,系统分析了土壤中Pb、Cd、Cr、Cu、Zn和Ni等6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重金属的可交换态(F1)、碳酸盐结合态(F2)、铁锰氧化态(F3)、有机态(F4)和残渣态(F5)等5种重金属形态的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城市公园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与讨论。结果表明,(1)广州市城市公园土壤中Pb、Cr、Cu、Zn、Ni和Cd的平均含量依次为64.71、58.55、37.59、131.04、23.16和0.54 mg·kg^(−1)。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分析重金属累积特征发现,城市公园土壤中Pb、Cr、Cu、Zn和Ni为轻污染,仅部分区域为中污染,而Cd为重污染。(2)重金属形态分析表明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Pb、Cr、Cu、Zn和Ni以残渣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而Cd以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为主。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异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差异。(3)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和风险指数编码法计算结果均表明广州市城市公园表层土壤中Cd的生态风险显著高于其他重金属,生态风险强弱顺序为Cd>Zn>Cu>Pb>Ni>Cr;空间分布上,核心城区中部(天河区、白云区和黄埔区)Cd的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广州市核心城区城市公园表层土壤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Cd,其生态风险远高于其他重金属,在今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发展及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中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城市公园 土壤环境 重金属 形态分布 生态风险评价
下载PDF
北京地区东京樱花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分段响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高新月 陶泽兴 +2 位作者 王焕炯 张明庆 戴君虎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2-837,共6页
基于1965—2014年北京颐和园观测的东京樱花(Cerasus yedoensis)始花期数据和同期日均气温资料,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东京樱花始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分段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965—2014年间,北京地区东京樱... 基于1965—2014年北京颐和园观测的东京樱花(Cerasus yedoensis)始花期数据和同期日均气温资料,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了北京地区东京樱花始花期对气候变化的分段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965—2014年间,北京地区东京樱花始花期总体呈现显著提前趋势,且于1990年发生了突变。1990—2014年的平均始花期较1965—1989年提前了10 d。始花期与2—4月气温最为相关,气温的敏感度总体为-4. 1 d/℃。对比1990年前后两个时段东京樱花始花期的气温敏感度,发现1990年后始花期的气温敏感度有所增加,从-2. 9 d/℃增至-4. 6 d/℃。根据时空物候模型分析,后一时段樱花开花当日温度相对较低,积温累积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是导致樱花始花期气温敏感度在后一时段较高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物候响应 东京樱花 北京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泽民 吕昌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35-2149,共15页
【目的】准确评估青藏高原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资源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文献数据资料,在对WOFOST模型进行参数校验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高原113个气象台站1958—2017... 【目的】准确评估青藏高原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以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资源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基于文献数据资料,在对WOFOST模型进行参数校验的基础上,利用青藏高原113个气象台站1958—2017年的逐日气候数据,逐年模拟了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并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利用Theil-Sen Median坡度、Pearson相关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等方法,统计分析了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结果】1958—2017年,青藏高原各个气象台站春小麦的多年平均光温生产潜力在3.20—8.68 t·hm^(-2)之间,其中5—9月多年平均活动积温在1600—3400℃·d区间的潜力相对较高,并且呈轻微上升态势,主要分布在西藏“一江两河”、青海“河湟谷地”、四川甘孜州北部等,而<1600℃·d和>3400℃·d区间的生产潜力相对较低,且分别呈显著上升和下降态势(P<0.01)。青藏高原作物生长季的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并且最低温度的上升速率高于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温度日较差和太阳辐射则均呈下降趋势(P<0.01),下降速率分别为0.08℃·(10a)^(-1)和8.96 MJ·m^(-2)·(10a)^(-1)。不同积温区间,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积温的增加,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的上升速率均呈下降态势,日较差的下降速率也呈减小态势,而太阳辐射的下降速率则为增加态势。青藏高原及各个积温区间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与太阳辐射变化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而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积温区间从<1600℃·d到>3400℃·d,生产潜力对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的响应程度逐渐下降,且对最低温度的响应由正向变为负向,与日较差和太阳辐射的正相关性程度也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态势。在<1600℃·d积温区间,平均温度变化是影响光温生产潜力变化的关键因素,平均温度每升高1℃,光温生产潜力可增加885.71 kg·hm^(-2)(P<0.01)^(-1)而在1600—3400℃·d区间,太阳辐射变化对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起决定作用,太阳辐射每升高1 MJ·m^(-2),生产潜力可增加3.42 kg·hm^(-2)(P<0.01)^(-1)而在>3400℃·d区间,日最低温度和太阳辐射每升高1℃和1 MJ·m^(-2),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可分别下降和升高398.65和3.07 kg·hm^(-2)(P<0.01)。【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积温区间的春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对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不同积温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潜力水平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区域春小麦布局和增产潜力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光温生产潜力 WOFOST模型 气候变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实测站点的区域森林水源涵养量空间化方法综述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溪 史文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05-1515,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和淡水资源紧张等多重压力下,水资源存储和保护至关重要,森林水源涵养是对降雨的截留、存储和调控,是调节气候、存储水资源的重要过程。已有的大尺度水源涵养量研究多是基于水文或遥感模型估算,缺乏基于站点实...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和淡水资源紧张等多重压力下,水资源存储和保护至关重要,森林水源涵养是对降雨的截留、存储和调控,是调节气候、存储水资源的重要过程。已有的大尺度水源涵养量研究多是基于水文或遥感模型估算,缺乏基于站点实测数据的大尺度区域水源涵养量空间化方法的系统研究。该研究提出了基于实测站点的大尺度区域森林水源涵养量空间化框架,总结了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和森林水源涵养量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方式;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结合影响因子的站点空间化方法,总结了森林水源涵养量空间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了站点空间化过程中辅助变量选择、分区分模型空间化、森林水源涵养量动态变化等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水源涵养 影响因子 空间化 大尺度 综合蓄水能力
下载PDF
2006—2015年中国乡村人口与住房面积的时空协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晓凡 辛良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1-185,共15页
为研究中国乡村建设用地扩张现状及其驱动因素,利用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乡村住宅建筑面积现状数据,对我国乡村地区人口与乡村住房面积变化的整体时序特征、空间分异格局及其耦合和协同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乡... 为研究中国乡村建设用地扩张现状及其驱动因素,利用乡村人口统计数据和乡村住宅建筑面积现状数据,对我国乡村地区人口与乡村住房面积变化的整体时序特征、空间分异格局及其耦合和协同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呈现线性减少趋势,年均减少1.32×107人,而乡村户籍人口数量也于2008年后进入极缓慢减少的阶段;乡村户籍人口与乡村常住人口数量的差值逐年攀升,至2015年末,已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2.0×108人;而我国乡村住房面积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递增2.48%,年均增长5.8×108 m2。全国常住和户籍口径下的乡村人均住房面积变化均呈现增长态势。常住口径下,25个省份的乡村人均住房面积呈现稳定的线性增长;在而户籍口径下,所有省份的乡村人均住房面积均表现为增长。研究时段内,我国整体乡村人口与住房面积变化的时序关联呈现不协同的特征,并且住房面积变化速率高于人口变化速率。27个省份的乡村常住人口与住房面积变化也呈现上述相同的特点;而户籍口径下,全国各评价省份的住房面积变化速率均高于人口变化速率,其中21个省份乡村户籍人口与住房面积基本呈现协同变化。推进城乡发展统一规划管理,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改革户籍制度,疏导城乡人口流动,是解决在乡村常住人口减少过程中乡村住房面积不降反增这一问题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户籍人口 乡村常住人口 住宅建筑面积 中国 协同
原文传递
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20
作者 谭格非 王兆锋 +2 位作者 张镱锂 宫殿清 胡晓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4-1832,共9页
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在稳定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明其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为对象,基于150个采样点,采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 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在稳定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明其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土壤为对象,基于150个采样点,采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区域耕地SOC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地区耕地SOC表现为西部地区低、东部高,雅江干流河谷低、南北支流源头高,研究区SOC整体较匮乏;土壤粉粒是区域SOC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解释了SOC变异的14.0%;年均蒸发量比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更能解释区域SOC的空间分异;区域SOC含量主要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海拔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和蒸发量,经度主要通过影响降水和土壤pH间接影响区域耕地SOC含量;空间位置通过影响气候、植被和土壤特性间接影响SOC含量。本研究为SOC空间预测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空间分异 青藏高原 冗余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