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高山苔原季节性雪斑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琪璟 张国春 +2 位作者 徐倩倩 王义东 王辉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7-487,共11页
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在室内控制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季节性雪斑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itchensis(=S.stipulata))群落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过程,并根据野外连续测定的全年温度,估算了雪斑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 利用LI-8100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在室内控制温度条件下测定了长白山高山苔原季节性雪斑大白花地榆(Sanguisorba sitchensis(=S.stipulata))群落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过程,并根据野外连续测定的全年温度,估算了雪斑群落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同时模拟气温升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雪斑土壤温度全年大部分时间维持在0℃以上,极端温度变动幅度不超过20℃。模拟计算了10cm深土壤的呼吸强度,海拔2036m处为307.1gC·m–2·a–1,海拔2260m处的呼吸量为270.9gC·m–2·a–1。由于积雪时间长,冬季呼吸占很大比例,而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加大。从海拔2036m到2260m,积雪期土壤呼吸分别占全年的42.5%(125.4gC·m–2·a–1)和49.7%(128.7gC·m–2·a–1)。模拟气温升高1℃并假设积雪时间减少20天,冬天的呼吸量减少8%左右,但全年总呼吸量增加8%左右。升温后,平均增加的呼吸量为0.25gC·kg–1·a–1(或22.65gC·m–2·a–1),冬季呼吸量减少0.118gC·kg–1·season–1(或10.81gC·m–2·season–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苔原 大白花地榆 雪斑 土壤温度 土壤呼吸
下载PDF
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义东 王辉民 +3 位作者 马泽清 李庆康 施蕾蕾 徐飞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土壤呼吸是当前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降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准确估算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关于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机... 土壤呼吸是当前区域碳收支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降雨作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子,对准确估算土壤呼吸具有重要影响,这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为明显。尽管关于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过程与规律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其机制的解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集中体现在对"Birch效应"(降雨强烈激发土壤呼吸的现象)的解释上,即到底是"底物供应改变机制"还是"微生物胁迫机制"在调控该过程。该文综述了土壤呼吸对降雨事件、降雨量及降雨格局的响应过程与规律;阐述了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响应的差异,分析了雨后物理替代与阻滞、底物供应、根系和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过程引起土壤呼吸改变的机制;重点阐述了微生物对土壤水分波动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需重点关注的4个方面:1)"底物供应改变机制"与"微生物胁迫机制"的区分;2)土壤呼吸各组分对降雨响应的差异;3)不同时空尺度上土壤呼吸对降雨响应的模拟与估算;4)降雨带来的外援N和H+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Birch效应 碳循环 降雨格局 土壤碳通量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廖迎春 王辉民 +5 位作者 樊后保 沈芳芳 郭虎波 袁颖红 刘文飞 杨风亭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5,共6页
田间试验研究4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即N0、N1、N2、N3、N4,施氮量分别为0、3、6、12、24 g/(m2.a)对早稻品种"岳优463"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及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高氮沉降(N4... 田间试验研究4种水平的模拟氮沉降(即N0、N1、N2、N3、N4,施氮量分别为0、3、6、12、24 g/(m2.a)对早稻品种"岳优463"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沉降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及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高氮沉降(N4)处理,水稻株高、光合速率在分蘖期分别比对照(N0)增加了45.6%和49.5%,在乳熟期比对照增加了6.4%和28.9%。氮沉降对水稻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乳熟期N1、N2、N3、N4的叶绿素(a+b)比N0增加了34.9%、51.5%、111.3%和143.6%。中高氮处理(N3,N4)对水稻产量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N1、N2、N3、N4的产量分别比N0增加了1.3%、6.2%、13.0%和42.6%。随施氮水平的增加,秕谷率也增加,而产量指数和籽粒大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氮沉降 水稻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叶脉网络功能性状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54
4
作者 李乐 曾辉 郭大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1-698,共8页
叶脉网络结构是叶脉系统在叶片里的分布和排列样式。早期叶脉网络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类学意义上;近年来叶脉网络功能性状及其在植物水分利用上的意义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该文介绍了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包括叶脉密... 叶脉网络结构是叶脉系统在叶片里的分布和排列样式。早期叶脉网络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类学意义上;近年来叶脉网络功能性状及其在植物水分利用上的意义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该文介绍了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包括叶脉密度、叶脉直径、叶脉之间的距离、叶脉闭合度等),综述了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叶脉系统功能(包括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等物质运输、机械支撑和虫害防御等)的关系,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叶片其他功能性状(包括比叶重、叶寿命、光合速率、叶片大小、气孔密度等)的协同变异和权衡关系,以及叶脉网络功能性状随环境因子(包括水分、温度、光照等)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古环境重建、城市交通规划、流域规划及全球变化研究中。由于叶脉网络功能性状是环境因子与系统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开展分子——叶片——植物——生态系统等多尺度的叶脉网络功能性状研究,理清叶脉网络功能性状与气孔失水——茎干导水——根系吸水等植物水分利用的关系,将为预测植物及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网络 叶片功能性状 叶脉系统 植物水分利用 叶脉密度
原文传递
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陈炳楠 杨风亭 +5 位作者 孟盛旺 戴晓琴 寇亮 陈奕帆 王辉民 付晓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8,共12页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时空动态。采用有效叶面积指数的广义双重逻辑斯蒂模型确定物候期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SOS;生长季结束时间,EOS;生长季长度,LOS)。利用变异系数表征物候期时空变异幅度。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解析气候(干旱指数、空气温度、降水量、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土壤温湿度、土层厚度、石砾含量)和生物因子(林分密度、林下植被丰富度)对物候期的驱动作用。【结果】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均为单峰曲线(但马尾松林无明显峰值)。与马尾松林相比,湿地松林的SOS较晚,但LAIe的季节变化幅度更大且值更高。2)马尾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不如湿地松林稳定。马尾松林的SOS、EOS、LOS在空间上的变异系数和SOS在时间上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湿地松林。3)在年际尺度上,马尾松林的SOS和EOS分别与早春和旱季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湿地松林的EOS与旱季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4)在空间尺度上,马尾松林物候期受林分密度、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0~60 cm土壤石砾含量影响。【结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物候特征在曲线峰值、SOS、LAIe变化幅度和数值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湿地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更稳定。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和土壤资源异质性共同驱动了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物候的时空变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物候 有效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异 石砾含量 竞争强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江西千烟洲木荷液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2 位作者 王辉民 廖迎春 李燕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7-273,共7页
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对江西千烟洲木荷(Schimasuperba)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对气象因子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木荷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晴天为宽峰型曲线,阴天为单峰型曲线,雨天无明显的... 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对江西千烟洲木荷(Schimasuperba)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并对气象因子进行同步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木荷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晴天为宽峰型曲线,阴天为单峰型曲线,雨天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不同月份木荷树干液流速率大小以及液流启动、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各月平均液流速率(cm/s)大小关系依次为7月(0.001663)〉8月(0.00156)〉6月(0.001472)〉9月(0.001314)〉5月(0.001216)〉4月(0.001101)〉10月(0.000847)。6月液流启动时间最早,5、7、8、9月均推迟0.5~1h,4、10月最迟。7月液流最早达到峰值,5、6、8月次之,9、10月最迟。液流启动和达到峰值均滞后太阳辐射1h,而与冠层温度、相对湿度不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包含与不包含时滞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净辐射呈显著正相关,与冠层温度相关性较弱。气象因子对木荷液流速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平均净辐射(o.677**)〉冠层相对湿度(-0.417**)〉冠层温度(0.088)和平均净辐射(0.752**)〉冠层相对湿度(-0.325**)〉冠层温度(0.158)。建立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均良好,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3和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速率 木荷 气象因子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江西退化红壤区马尾松液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涂洁 廖迎春 +1 位作者 王辉民 李燕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5-760,共6页
运用Granier热扩散法对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及气象因子进行长期连续测定,探讨马尾松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为马尾松林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论如下:(1)不同胸径大小马尾松树干液流昼夜节律呈基... 运用Granier热扩散法对马尾松树干液流速率及气象因子进行长期连续测定,探讨马尾松水分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为马尾松林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结论如下:(1)不同胸径大小马尾松树干液流昼夜节律呈基本一致的单峰型变化,但液流启动和开始下降的时间存在差异;(2)不同月份晴天马尾松树干液流昼夜节律存在差异,4、9、10月呈单峰型变化,5-8月则呈宽峰型变化.5-9月液流启动时间比4、10月提早1~2h,迅速上升达到峰值后保持较大液流速率至少5h以上.平均液流速率关系依次为:7月(0.002 182) >6月(0.001 937) >8月(0.001 895) >9月(0.001 561) >5月(0.001 367) >4月(0.001 206)> 10月(0.001 123).雨天马尾松树干液流明显低于同时期晴天液流水平,但树干液流昼夜节律由于降雨时段和降雨强度不同存在差异;(3)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温度、平均净辐射和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顺序为:平均净辐射(0.823**)>相对湿度(-0.744**)>空气温度(0.683**)>风速(0.411**).建立液流速率与上述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区 马尾松 树干液流 气象因子 江西
下载PDF
中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常见乔灌木根际效应——以江西泰和千烟洲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莫雪丽 戴晓琴 +2 位作者 王辉民 付晓莉 寇亮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3-733,共11页
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林内不同植物根际效应的差异,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江西泰和千烟洲站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3种人工林(1985年前后营造)... 为了深入探讨人工林内不同植物根际效应的差异,为人工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江西泰和千烟洲站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3种人工林(1985年前后营造)为研究对象,测定林内乔木及其林下常见灌木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杨桐(Adinandra millettii)和格药柃(Eurya muricata)的根际和全土土壤碳、氮、磷含量及pH值,比较不同林分类型下优势乔灌树种的根际效应。结果发现:(1)乔木根际土壤大部分化学性质指标显著高于或低于全土(p<0.05),而林下灌木根际土壤与全土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与物种有关,如檵木根际土壤大部分化学性质显著不同于全土,而格药柃根际土壤大部分指标与全土无显著差异。(2)除硝态氮(NO_3~–-N)外,林下灌木不同物种之间的根际效应有别,具体表现为檵木pH值、铵态氮(NH_4^+-N)、可溶性有机碳(DOC)、全氮(TN)、全碳(TC)、碳氮比(C/N)、有效磷(AP)和全磷(TP)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格药柃,TN、TC、C/N和AP的根际效应也显著高于杨桐,但杨桐与格药柃间的根际效应无显著差异。(3)杉木的根际效应显著强于林下3种灌木;马尾松和湿地松的根际效应与檵木无显著差异,而马尾松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杨桐和格药柃,湿地松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格药柃。该研究表明相对于林下灌木(尤其是格药柃),乔木具有较强的根际效应,暗示了乔木具有更高的养分捕获能力。但林下灌木与乔木根际效应的差异与灌木种类和林分类型有关。因此,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除了考虑适量保留林下灌木外,可依据人工林类型,充分考虑灌木种类选择,进而最大地发挥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灌木 养分活化能力 林下植被管理 根际效应 红壤丘陵区
原文传递
氮磷添加对杉木根叶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玉鑫 付晓莉 +3 位作者 王辉民 戴晓琴 寇亮 方向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408-5416,共9页
为揭示根、叶分解残余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分解第3年杉木根残余物(凋_(R))和叶残余物(凋_(L))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环丙基脂肪酸/前体结构,Cy/pre;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 为揭示根、叶分解残余物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的影响,研究了分解第3年杉木根残余物(凋_(R))和叶残余物(凋_(L))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环丙基脂肪酸/前体结构,Cy/pre;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Mono/sat;真菌/细菌,F/B;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P)、化学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氮磷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Cy/pre、F/B、G^(+)/G^(-)低,Mono/sat高。氮磷添加对分解残余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2)与凋_(R)相比,凋_(L)中的βG和NAG活性高、βG/AP大。氮磷添加抑制了AP活性,提高了βG/NAG及βG/AP。且氮磷添加对凋_(R)的AP活性抑制作用更强,对凋_(L)的βG/NAG提升幅度更大。(3)分解残余物中的Mono/sat、G+/G、F/B分别与锰含量、磷/钙、氮含量正相关;AP、βG/NAG分别与氮/磷、磷/铁正相关;βG/AP、NAG、βG分别与氮/锰、磷/镁、氮/钙负相关。表明根、叶分解残余物仍可对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相关过程产生不同影响,考虑分解残余物类型可提高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微生物群落结构 酶活性 化学计量 凋落物分解
下载PDF
林下植被清除对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奕帆 付晓莉 +5 位作者 王辉民 戴晓琴 寇亮 陈伏生 卜文圣 傅晓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3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中龄杉木的科学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2013年建立的亚热带中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实验平台中1998年种植的杉木林。试验处理为保留林下植被(CK)... 【目的】探讨不同径级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对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机制,为中龄杉木的科学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依托2013年建立的亚热带中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管理实验平台中1998年种植的杉木林。试验处理为保留林下植被(CK)和清除林下植被(UR)。至2016年,12-14 cm和16-18 cm两径级杉木占CK处理总林木数的42.6%,占UR处理总林木数的77.1%。2016—2018年研究了这两径级中龄杉木的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碳分配模式(如结构vs非结构性碳(NSC)间的分配,NSC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及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清除林下植被对不同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影响不同。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径级中龄杉木RGR无显著影响,但会减缓16-18 cm径级中龄杉木的生长。清除林下植被对12-14 cm、16-18 cm两径级的中龄杉木最大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氮利用率、叶片全氮(N)、全磷(P)含量、N/P及叶片NSC(NSC leaf)、枝条NSC(NSC branch)和树干NSC(NSC trunk)均无显著影响。对于16-18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新叶NSC(尤其是可溶性糖,SS)含量,增大NSC trunk/RGR和NSC leaf/RGR,使林木光合产物优先用于存储而非生长,进而减缓了林木的RGR。对于12-14 cm径级的中龄杉木而言,清除林下植被虽然显著增加新叶与老叶间SS的比值,但NSC leaf/RGR是影响该径级的中龄杉木RGR的主要因素,而清除林下植被对该径级NSC leaf/RGR无显著影响。【结论】林下植被去除对中龄杉木生长速率影响的径级依赖性主要受碳分配机制调控,而非受养分化学计量、资源获取及利用效率等机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林下植被清除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分配 化学计量 资源获取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铵硝比对亚热带树种幼苗氮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倩愿 陈奕帆 +1 位作者 陈艳梅 王辉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57,共10页
【目的】明确不同铵硝比对亚热带针、阔叶树苗的氮素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为阐明人工林养分获取策略与土壤氮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常见树种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和枫香的2年生幼苗为对象,设置3种铵硝比(15∶1... 【目的】明确不同铵硝比对亚热带针、阔叶树苗的氮素吸收偏好及吸收根属性的影响,为阐明人工林养分获取策略与土壤氮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常见树种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和枫香的2年生幼苗为对象,设置3种铵硝比(15∶1、8∶8和1∶15)进行沙培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植物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分析其与吸收根形态、构型属性的相关性。【结果】1) 4个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具有环境可塑性,当铵氮(NH_(4)^(+)-N)占优势时,4个树种均偏好吸收铵氮;当硝氮(NO_(3)^(-)-N)占优势时则偏好吸收硝氮。当铵硝比为8∶8时,则表现出树种对不同形态N吸收的差异:针叶树种的NO_(3)^(-)-N吸收速率是NH_(4)^(+)-N的2倍多,但阔叶树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铵硝比对植物吸收根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有显著影响,对直径、组织密度、分支比和分支呈强度无显著影响。3) 4种树种幼苗的无机氮吸收速率与根分支呈显著正相关,与各器官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4个树种幼苗对不同形态N的吸收依赖于底物N可利用性和物种特异性。环境中铵硝比变化时,湿地松和马尾松根系可通过生理-形态属性的权衡特性获取养分,无机氮吸收速率降低,比根长增大(直径变小);阔叶树深山含笑和枫香通过加强吸收根形态属性(增大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构型属性(增大分支比)和生理属性(提高NH_(4)^(+)-N吸收速率)获取养分。各树种不同的养分获取策略可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吸收速率 吸收根 形态属性 铵硝比
下载PDF
中国南方双季稻田转菜地对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野 刘长红 +1 位作者 戴晓琴 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7-154,共8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我国南方亚热带水稻田转为旱作蔬菜地后第1年的CO2和CH4通量变化,旨在探索稻田转菜地初期对CO2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通量因蔬菜种类、生长状况及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种植豇豆菜地CO2通量显著高...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我国南方亚热带水稻田转为旱作蔬菜地后第1年的CO2和CH4通量变化,旨在探索稻田转菜地初期对CO2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通量因蔬菜种类、生长状况及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种植豇豆菜地CO2通量显著高于稻田,种植辣椒菜地CO2通量则显著低于稻田.稻田转菜地CH4通量从6.96 mg C·m^-2·h^-1显著下降到-0.004 mg C·m^-2·h^-1(P〈0.001).转菜地后CO2和CH4的净累积碳吸收为543kg C·hm^-2,显著低于稻田的3641 kg C·hm^-2,但由净CO2和CH4排放造成的增温效应无显著差异.转成菜地1年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所升高,且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对照水稻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变 CO2 CH4 土壤碳含量 增温效应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干液流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晶苑 蒋高明 刘美珍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54-58,共5页
应用Granier热扩散技术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疏林林分进行树干液流通量研究。选择该区占林分80%以上林木的3种胸径级(小径级,15—25cm;中等径级,25—35cm;大径级,>35cm)榆树,使用Granier探针进行每隔15... 应用Granier热扩散技术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榆(Ulmus pumila var.sabulosa)疏林林分进行树干液流通量研究。选择该区占林分80%以上林木的3种胸径级(小径级,15—25cm;中等径级,25—35cm;大径级,>35cm)榆树,使用Granier探针进行每隔15min的树干液流测定,同步测定各林分环境因子。林分中不同胸径级榆树树干液流通量特征表现为:树干液流密度峰值大径级树>中等径级树>小径级树,且差异明显;大径级树由于林龄较大,液流密度曲线变化平缓,没有明显的峰值,呈弧形曲线;液流密度随季节推移在生长季中液流密度均值逐渐减小,在生长季末期(10月)基本处于微弱波动状态。液流通量最大月平均值一般出现在6—8月,不同径级树月液流通量变化差异较大。对样木的日液流通量比较发现,胸径对液流有显著影响。对不同胸径树木各树种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饱和水汽压差(VPD),光合有效辐射(PAR),气温(Ta);在不同生长季节,对不同胸径类型树木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子也不尽相同,但是PAR和VPD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两个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液流通量 边材 环境因子 热扩散技术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双季稻田转菜地对碳氮温室气体通量影响实测统计数据集
14
作者 袁野 戴晓琴 王辉民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8年第1期99-106,230-237,共16页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生态试验站(26°44′48″N,115°04′13″E),选取约十年的双季稻田将其部分转为旱作蔬菜地,设置稻田施肥(R-F)、菜地施肥(V-F)、稻田不施肥(R-NF)、菜地不施肥(V-NF)4种处理,并在... 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千烟洲生态试验站(26°44′48″N,115°04′13″E),选取约十年的双季稻田将其部分转为旱作蔬菜地,设置稻田施肥(R-F)、菜地施肥(V-F)、稻田不施肥(R-NF)、菜地不施肥(V-NF)4种处理,并在每块样地分别设置去除植被的亚处理(-no plant),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田间原位对甲烷(CH4)、氧化亚氮(N2O)、二氧化碳(CO2)通量进行了两年的监测。主要研究我国南方双季稻田转为菜地初期对CH4、N2O、CO2通量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施肥和植株的参与对农田CH4、N2O、CO2通量的影响。该数据集包括:(1)稻田和菜地的管理数据;(2)2012年7月-2014年7月8种处理的CH4通量;(3)2012年7月-2014年7月8种处理的N2O通量;(4)2012年7月-2014年7月8种处理的CO2通量;(5)稻田和菜地0-20 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6)稻田和菜地0-10、10-20cm土壤pH;(7)实验地区观测期间内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8)稻田淹水层厚度。该数据集存储为.xlsx格式,1个数据文件,数据量为286 KB。该数据集的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PLoS ONE》2016年第11期和《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第26卷第1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甲烷 氧化亚氮 二氧化碳
原文传递
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秀兰 王方超 +4 位作者 方向民 何平 张宇飞 陈伏生 王辉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49-455,共7页
通过野外氮、磷添加,分析N_0(0 kg N·hm^(-2)·a^(-1))、N_1(50 kg N·hm^(-2)·a^(-1))、N_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_1P和N_2P等6种处理3年后对亚热带杉木人... 通过野外氮、磷添加,分析N_0(0 kg N·hm^(-2)·a^(-1))、N_1(50 kg N·hm^(-2)·a^(-1))、N_2(100 kg N·hm^(-2)·a^(-1))、P(50 kg P·hm^(-2)·a^(-1))、N_1P和N_2P等6种处理3年后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添加对0~20 cm土层SOC含量无显著影响.磷添加显著降低0~5 cm土层POC含量,与无磷处理相比,加磷处理POC含量降低26.1%.WSOC含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主要表现在0~5 cm土层,低水平氮添加和磷添加显著提高WSOC含量.在0~5 cm土层,氮添加对POC/SOC值无显著影响,而与无磷添加相比,POC/SOC值在磷添加处理下显著降低15.9%.在5~10和10~20 cm土层,氮、磷添加处理对POC/SOC值无显著影响.在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碳稳定性主要受磷含量的调控,短期磷添加易导致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解,增加土壤碳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磷添加 颗粒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高植被覆盖区AMSR-E土壤水分数据校准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徽徽 刘元波 杨风亭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6-822,共7页
针对高植被覆盖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精度较低等问题,根据地面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及线性拉伸方法,对比分析整体及逐月的校准效果,探讨AMSR-E土壤水分的最佳校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回归分析或线性拉伸方法的整体校... 针对高植被覆盖区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精度较低等问题,根据地面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及线性拉伸方法,对比分析整体及逐月的校准效果,探讨AMSR-E土壤水分的最佳校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回归分析或线性拉伸方法的整体校准效果均较差,逐月校准方法则较好地吻合了地面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其中逐月回归分析方法可获得最佳的校准效果,线性拉伸方法强调所有像元具有相同的均值与方差,忽略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导致产生较多的异常像元(土壤水分小于0或大小100)。研究结果不仅可为AMSR-E数据校准方法提供科学的方法借鉴,同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R-E 高植被覆盖区 回归分析 线性拉伸 异常像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