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东亚夏季风的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悦悦 黄玫 +1 位作者 季劲钧 巩贺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4-554,共11页
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 东亚夏季风可显著影响中国季风区气候变化,但是季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夏季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尚不明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模拟了中国季风区植被NPP,分析了其与夏季风指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其对夏季风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南、北方植被对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方式和机理并不相同。强夏季风年北方植被NPP增加,而南方植被NPP减少。东亚夏季风对中国华北平原植被生长季NPP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该地降水量实现的;京、津、冀地区植被NPP受东亚夏季风带来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叠加影响,因而成为北方对夏季风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东亚夏季风对我国南方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植被NPP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实现的,强夏季风导致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各省植被NPP减少。南方沿海的浙江和福建,强季风年带来的弱太阳辐射和低温是该地植被NPP减少的原因。广东、台湾植被NPP则主要受强夏季风带来的低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 净初级生产力 中国 东亚夏季风 植被
下载PDF
城市化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2
作者 谢天 侯鹰 +3 位作者 陈卫平 王美娥 吕斯丹 李勖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4-1164,共11页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全球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土壤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土壤退化与污染日益加重。城市土壤退化导致土壤动物生态特征与...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全球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土壤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土壤退化与污染日益加重。城市土壤退化导致土壤动物生态特征与行为模式发生变化,城市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强烈影响了土壤动物的栖息地,为土壤动物的生存与生物多样性带来潜在威胁;另一方面,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特征。城市化直接影响了城市土壤维持植物生长、土壤自然消减能力以及碳储存功能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城市化过程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城市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土壤 土壤退化 土壤动物 土壤微生物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下载PDF
不同生产力过程模型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格局研究中的比较
3
作者 郭旋 郭群 +1 位作者 李宇 李胜功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1期147-157,共11页
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评估方法因其数据参数较少、简便易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过程,但是价值当量因子同时受到净生态系... 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评估方法因其数据参数较少、简便易行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过程,但是价值当量因子同时受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降水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且以上因素的区域尺度数据获取相对困难,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本研究采用CLM4.0、LPJDGVM、LPJGUESS和ORCHIDEE四个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力过程模型获取NEP数据,结合降水量数据订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准单价,探究中国北方15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对研究区内代表性的北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西北部草地生态系统、中部农田生态系统和东北部森林生态系统NEP的模拟精度存在一定差异,意味着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选择NEP模型,结合降水量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效果更好。从空间格局来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自东北向西南减少趋势。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密的地区(如东北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区(如青海、新疆)植被覆盖面积低,但由于地理面积较大而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东部地区(如山东省、河南省)由于NEP较低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类别中,调节服务具有最高的服务价值,尤其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从时间动态来看,研究区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研究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但不显著,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而中国东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多呈现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可能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际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NEP 时空格局 生产力过程模型 降水
原文传递
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青藏高原年际升温及不对称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玉科 高琪 范俊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71,共8页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53年(1960-2012)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年度昼夜极端温度指数、温度极值和日均温差,并利用趋势分析、变化点检测与分段拟合方法分析了各指数反映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53年(1960-2012)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年度昼夜极端温度指数、温度极值和日均温差,并利用趋势分析、变化点检测与分段拟合方法分析了各指数反映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区域各极端温度指数均表现出上升特征,昼夜升温和冷暖升温的不对称性特点显著,夜间冷、暖指数变化速率均快于白天;而在同等昼夜条件下,冷指数下降速率则高于暖指数上升速率,日均温差以-0.18℃/10a的速率小幅降低,温度极值普遍表现为升温现象,近53年来最低气温的极小值上升幅度为4℃左右,明显高于其他极值指数的上升速率,其中最高温度的极大值上升速率最慢,也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上升的冷暖不对称性。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各气温极端指数年际变化速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西藏的南部及青海的西北部冷昼指数、冷夜指数和暖夜指数变化最为显著;青海、四川及西藏东北部的暖昼指数增长速率稳定。日均温差的变化点大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多数站点的冷昼指数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变化,其余温度指数的变化点集中于90年代初期及中期,时间变化点分布表明研究期间青藏高原温度突变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温度指数 不对称性 变化点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多种数据划分方法下D8算法的多核并行化实验对比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琪 范俊甫 +2 位作者 何惠馨 孔维华 周玉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68,共6页
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空间数据规模迅速增大,海量高分辨率DEM数据使得GIS数字地形分析算法面临日益严重的效率瓶颈,多核并行计算技术是在PC端解决上述问题的潜在途径,而并行任务调度策略、数据划分方法是影响并行算法计算效率的重... 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空间数据规模迅速增大,海量高分辨率DEM数据使得GIS数字地形分析算法面临日益严重的效率瓶颈,多核并行计算技术是在PC端解决上述问题的潜在途径,而并行任务调度策略、数据划分方法是影响并行算法计算效率的重要因素。该文以河网提取中流向算法D8算法为例,基于OpenMP多核并行编程模型,在最佳任务调度策略下研究按行、列、块进行任务分解对该算法计算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数据划分方法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结合dynamic任务调度策略,对该算法采用行划分方法,并调用计算机最大可用线程个数16时并行加速效果最佳,加速比峰值达到13.88;划分块数为16时,运行加速比最高为13.46;按列划分加速比峰值达到12.829;而划分成9块和4块最高加速比仅为7.97和3.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数据划分 D8算法 多核并行优化
下载PDF
不同生长时期极端降水事件对人工针叶林净生产力的影响--以江西省吉安市千烟洲生态试验站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晨 贾畅 +2 位作者 王晶苑 唐亚坤 陈云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7-32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极端降水事件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江西省吉安市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比2008年与2010年植物生长初期(4月)与生长旺盛期(6月)碳通量对环境因子(净...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期极端降水事件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江西省吉安市千烟洲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比2008年与2010年植物生长初期(4月)与生长旺盛期(6月)碳通量对环境因子(净辐射RN、温度TA、土壤含水量SWC与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 4月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降低22.87%,主要是初级生产总量和生态系统呼吸分别降低17.36%[GEP, 9.56 g/(m^2·d)]和2.84%[RE,2.86 g/(m^2·d)]导致,而6月份GEP降低3.58%[7.17 g/(m^2·d)]以及RE增长12.8%[20.37 g/(m^2·d)]导致NEP降低65.77%[27.55 g/(m^2·d)]。[结论]生长季初期TA降低对RE的抑制大于土壤含水量增加的影响,而生长旺盛期土壤含水量增加则会抵消降温对呼吸的抑制,造成更大的碳损失,因此后续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对极端气候响应时还需要考虑植物生长时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现象 亚热带人工针叶林 碳通量 环境因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防重叠冲突的地图点标注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娟珠 许文鑫 周玉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1,共6页
高质量地图点要素标注及自动配置问题是地图制图中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地图点要素标注中的重叠问题,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局部优化功能实现防重叠冲突的地图点要素标注。该文首先通过地图点要素标注的位置分配问题,建立基于点要素的八位... 高质量地图点要素标注及自动配置问题是地图制图中的难点之一。为了解决地图点要素标注中的重叠问题,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局部优化功能实现防重叠冲突的地图点要素标注。该文首先通过地图点要素标注的位置分配问题,建立基于点要素的八位置候选模型。其次,针对地图点的防重叠冲突问题,提出地图点标注的重叠数量评价函数和重叠面积评价函数,记录每一次迭代过程中点要素标注的重叠个数和重叠面积,得到标注重叠质量得分,进而得到适应度评分。最后基于3种评分结果建立新的终止条件,将数次迭代后满足该条件的标注设置为最终的配置方案。实验采用随机模拟数据和福州大学城实际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遗传算法和防重叠冲突的点标注配置与一般的标注配置相比,其重叠个数减少了89%。在迭代过程中最后一代相较于第一代的重叠面积减少了75%,标注的适应度提升54.5%。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计算出群体点标注的近似最优解,显著提升地图标注的美观性和位置平衡性,适用于网络地图和专题地图点要素的自动化标注和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要素标注 遗传算法 布局优化 重叠避让
下载PDF
2016年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无人机遥感植被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玉科 岳跃民 +2 位作者 何洪林 廖楚杰 王克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1期59-66,J0072-J0080,共8页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域,景观异质性高,高精度地物覆盖信息获取困难。利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挂载多光谱相机,获取了环江站4个观测场的绿、红、红...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域,景观异质性高,高精度地物覆盖信息获取困难。利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挂载多光谱相机,获取了环江站4个观测场的绿、红、红边、近红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经过影像质量控制、拼接和投影后,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Geo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0.3~0.5 m。结果表明,无人机植被遥感数据集成像效果好,NDVI数据质量可靠,可用于小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分析和卫星遥感植被产品的多尺度对比校正,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与常规遥感监测的尺度匹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NDVI 喀斯特 生态遥感 多光谱
下载PDF
多距离模式的长沙某医院服务范围空间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高琪 周玉科 范俊甫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年第6期33-36,共4页
对长沙市某医院2016年1~3月份的就诊患者地址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及可视化处理,采用欧式距离、曼哈顿距离、道路距离、最短行驶时间方法分析不同距离模式下患者到该医院就医的空间分布状况;另外,结合分位数评价指标定量分析3种距离模式下... 对长沙市某医院2016年1~3月份的就诊患者地址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及可视化处理,采用欧式距离、曼哈顿距离、道路距离、最短行驶时间方法分析不同距离模式下患者到该医院就医的空间分布状况;另外,结合分位数评价指标定量分析3种距离模式下服务半径和服务面积的异同以及影响该医院服务范围的因素,分析得到该医院的服务范围呈中心辐射状,主要服务半径较小(约8 km),服务辐射范围在150 km^2以内,且受距离成本、时间成本和地形要素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氏距离 曼哈顿距离 道路距离 分位数方法 医疗设施服务范围
下载PDF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灌溉面积变化的产量效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中赫 占车生 +3 位作者 胡实 宁理科 武兰芳 郭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94-104,共11页
灌溉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采用中国不同区域2006-2019年实际灌溉用水量,对4个气候模式(GFDL-ESM2M,Had GEM2-ES,IPSL-CAM5-LR,MIROC5)驱动下的3种作物模型(GEPIC、PEPIC和LPJml)的灌溉用水量进行评估,优选模拟结... 灌溉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采用中国不同区域2006-2019年实际灌溉用水量,对4个气候模式(GFDL-ESM2M,Had GEM2-ES,IPSL-CAM5-LR,MIROC5)驱动下的3种作物模型(GEPIC、PEPIC和LPJml)的灌溉用水量进行评估,优选模拟结果较好的前5个模式组合,分析RCP2.6和RCP6.0情景下,2021-2050年中国玉米、水稻、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评估灌溉面积扩张的增产效应。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下,2021-2050年降水量的增加使得中国水稻和大豆以及北方地区玉米和小麦产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东北80%左右的地区和西北70%左右的地区玉米产量将提高0.2~0.8 t/hm^(2),东北85%左右的地区水稻和大豆增产幅度分别超过1.0、0.5 t/hm^(2),东北90%左右的地区和西北75%左右的地区小麦产量增幅分别介于1.0~2.0、0.5~1.0 t/hm^(2)之间。降水量的减少使得西南南部地区的玉米和小麦产量均下降0.2 t/hm^(2)左右。不同区域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差异明显,由于北部地区光热条件较差、小麦基础产量较低,使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1%~11%)以及增产效率((0.12±0.06)kg/m^(2))均较高,北部地区小麦的灌溉面积扩张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气候 模型 增产潜力 增产效率
下载PDF
国内外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体系与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笑诺 陈卫平 吕斯丹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53,共16页
以风险管理为基本原则的污染场地可持续治理修复及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紧迫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促进快速、经济、有效的风险管控技术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初期阶段的广阔应用,本文在明确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广义和狭义内涵属性的... 以风险管理为基本原则的污染场地可持续治理修复及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紧迫的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促进快速、经济、有效的风险管控技术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初期阶段的广阔应用,本文在明确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广义和狭义内涵属性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工程控制、制度控制和监测自然衰减等狭义风险管控技术的技术原理、工程应用和适用条件,剖析英美等发达国家风险管控体系并结合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实际建立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撑下的风险管控模式,最后针对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基础薄弱、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和风险管控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基于绿色可持续理念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防、控、治、管"四位一体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总体布局,对于推动我国风险管控技术应用和提高场地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风险管控 技术体系 决策模式 管理策略
下载PDF
2015-2020年若尔盖高寒草甸碳水热通量观测数据集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卫楠 王松 牛书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2期65-72,共8页
高寒草甸由于其巨大的碳储量和广泛的分布,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了解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碳通量对于理解和预测高寒地区碳储存的动态至关重要。本数据集为若尔盖(红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15–2020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 高寒草甸由于其巨大的碳储量和广泛的分布,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了解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碳通量对于理解和预测高寒地区碳储存的动态至关重要。本数据集为若尔盖(红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15–2020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红原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于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同时观测了二氧化碳通量、甲烷通量以及水热通量。本站数据通过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一套长期连续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在区域和全球碳水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热通量 气象因子 高寒草甸 涡度相关法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亚热带花岗岩流域元素收支平衡及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来明 邵明安 +2 位作者 贾小旭 杨金玲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2-600,共9页
选取亚热带花岗岩区不同利用方式下的3个相邻小流域(F:100%森林;FA1:82%森林+18%农田;FA2:76%森林+24%农田),通过定期监测与分析雨水和径流水的元素组成,获得了流域尺度元素的降水输入与径流输出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收支平衡及其... 选取亚热带花岗岩区不同利用方式下的3个相邻小流域(F:100%森林;FA1:82%森林+18%农田;FA2:76%森林+24%农田),通过定期监测与分析雨水和径流水的元素组成,获得了流域尺度元素的降水输入与径流输出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元素收支平衡及其对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雨水中离子输入总量为181.74 kg/(hm^2·a),夏季输入量约占全年输入量的45%,Ca^(2+)、Na^+和NH_4^+约占阳离子输入总量的80%,SO_4^(2–)和NO_3~–约占阴离子输入总量的74%。F、FA1和FA2流域径流水中离子输出总量分别为236.81,153.17和243.36 kg/(hm^2·a),夏季输出量约占全年输出量的39%~47%,Ca^(2+)和Na^+约占阳离子输出总量的81%~86%,SO_4^(2–)和NO_3~–约占阴离子输出总量的65%~70%。降水和径流水的元素收支平衡表明,F、FA1和FA2流域中SO_4^(2–)、NO_3~–、Cl~–、NH_4^+和H^+均表现为净输入,其中SO_4^(2–)的净滞留量最高,分别为13.7、30.43和20.49 kg/(hm^2·a);而Ca^(2+)、Mg^(2+)和Na^+均表现为净输出,其中Na^+的净输出量最高,分别为28.99、14.96和31.76 kg/(hm^2·a)。F、FA1和FA2流域内酸雨直接输入的H^+为818 mol/(hm^2·a),而流域内氮素转化产生的H^+分别为396、389和401 mol/(hm^2·a),占H^+输入总量的32%~33%。F、FA1和FA2流域的土壤酸化速率分别为996、1 069和1 035 mol/(hm^2·a),表明即使不考虑农业施肥的情况下农林复合流域(FA1和FA2)的土壤酸化速率仍高于森林流域(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酸沉降 收支平衡 季节变化 土壤酸化速率
下载PDF
美国旧金山湾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明祥 鲍达明 +1 位作者 王玉玉 刘宇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5年第1期24-28,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滨海湿地面积急速减少。近30年来,美国政府引进市场机制、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注重公众参与、采取湿地补偿政策,使美国湿地基本达到"无净损失"目标。美国湿地保...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沿海地区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使得我国滨海湿地面积急速减少。近30年来,美国政府引进市场机制、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注重公众参与、采取湿地补偿政策,使美国湿地基本达到"无净损失"目标。美国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立法过程及政策,值得我国决策者学习,也为我国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赴美考察团通过考察与学习美国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迁徙水鸟保护与管理、滨海湿地恢复与入侵物种治理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保护 管理 美国
下载PDF
1960-2012年青藏高原极端气候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玉科 高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2期70-78,共9页
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其气候变化及发展趋势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极端气候事件分析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99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的日值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日降水),经过数据... 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其气候变化及发展趋势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极端气候事件分析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99个气象观测站1960~2012年的日值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日降水),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异常值剔除,利用R语言中的RClimDex包计算得到每年典型的15项极端气温指数和8项极端降水指数,其中包括10项绝对值指数和13项阈值指数(百分比和观测量阈值)。本数据集可以作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趋势探测分析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基础数据来探索极端天气事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气候指数 气候变化 气象站点
下载PDF
库姆塔格沙漠南缘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欢 王寅 +4 位作者 王健铭 夏延国 李景文 贾晓红 吴波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南缘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群落组成进行研究,并选取11个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利用PCA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地形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区共有植物15... 通过对库姆塔格沙漠南缘植被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其群落组成进行研究,并选取11个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利用PCA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地形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区共有植物15科32属38种,植物群落种类匮乏,物种组成单一,植物生活型主要以灌木、多年生草本为主,占所有物种的80%以上;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群落组成明显受到水热条件的制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物种丰富度与能量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水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水分、能量共同制约了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二者的共同解释率为44.3%。此外,地形因子对研究区物种丰富度也存在一定影响,能进一步提高环境因子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率。总之,库姆塔格南缘物种组成单一、物种丰富度格局受到水热条件的共同制约,同时地形的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水分 能量 地形 库姆塔格沙漠南缘
下载PDF
拉萨河源头麦地卡湿地景观格局及功能动态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妍妍 王景升 +5 位作者 税燕萍 陈歆 郑国强 刘文婧 包小婷 王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700-8707,共8页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好高原湿地显得非常迫切。为了有效保护拉萨河源头,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模型评估方法,分析拉萨河源头麦地卡湿地的土地利用格局现状特征和服务功能变化,结果表明:麦地卡湿地保护区湿地面积减少5825hm2,湿...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护好高原湿地显得非常迫切。为了有效保护拉萨河源头,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模型评估方法,分析拉萨河源头麦地卡湿地的土地利用格局现状特征和服务功能变化,结果表明:麦地卡湿地保护区湿地面积减少5825hm2,湿地面积减少以沼泽湿地为主,草地面积增加5727 hm2,未利用地面积仅增加98.5 hm2;近30年来因气温和地表温度升高明显,暖干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导致湿地面积萎缩,天然牧草地面积显著增加;调节服务是麦地卡湿地保护区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占总服务价值的70%,湿地面积尤其是沼泽湿地面积的萎缩是麦地卡湿地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地卡湿地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服务 动态分析
下载PDF
湿地保护与管理培训需求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琼 张明祥 +1 位作者 于秀波 刘宇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7年第4期17-20,共4页
2017年3月至4月,为了解湿地保护管理的培训需求,对全国湿地保护地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发送和回收,共回收29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50份。结果表明:在23项培训内容中,湿地监测与野外调查技术和方法(水文、植物... 2017年3月至4月,为了解湿地保护管理的培训需求,对全国湿地保护地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发送和回收,共回收29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50份。结果表明:在23项培训内容中,湿地监测与野外调查技术和方法(水文、植物、动物等)、湿地修复与栖息地重建技术和模式的培训需求程度最高。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不同,所需的培训内容也不同,因此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应有针对性地分类培训。培训方式以2周以内的短期培训为主,且采用专家室内授课、野外实践和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与管理 培训需求 湿地保护地 培训内容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大样地树木木材密度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巧灵 李梦琳 +8 位作者 田立新 李安民 袁士云 刘文桢 米湘成 黄继红 许玥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1年第1期12-22,共11页
【目的】分析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不同群落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木材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共存与群落构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甘肃小陇山... 【目的】分析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不同群落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木材密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暖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物种共存与群落构建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甘肃小陇山地区的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内布设大样地,依据样地内所有胸径≥10 cm独立个体的木材密度实测数据,利用方差分解分析种内、种间以及群落水平上木材密度的变化程度;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多元生境因子对群落水平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样地内木材密度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群落里树种间的差异,种间差异(71.70%)大于种内差异(28.30%)。在影响群落水平木材密度空间分布的因素中,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大于生物因子。土壤因子中的pH值和地形因子中的海拔是影响木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土壤pH值较低、海拔较高的群落中,木材密度的加权平均值较高。木材密度方差主要受土壤pH值影响,并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种内差异对木材密度加权平均值无显著影响,但对木材密度方差影响显著。【结论】甘肃小陇山针阔混交林木材密度空间异质性较强,非生物因子通过影响功能性状的总体分布来影响植物适应性,木材密度较高、种内差异较低的树种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高、土壤pH值较低的区域;相反,木材密度较低、种内差异较高的树种倾向于分布在海拔较低、土壤pH值较高的区域。在局域尺度下,忽视种内差异会导致木材密度方差被低估,影响对真实群落构建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密度 种内差异 生境空间异质性 针阔混交林 小陇山
下载PDF
基于稳定夜间灯光数据的山东省城市腹地提取与变化分析
20
作者 俞宵 李艺 +2 位作者 范俊甫 韩留生 周玉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0-879,共10页
城市腹地提取是探索城市服务范围,衡量城市间联系程度的重要方法。针对城市腹地提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腹地提取算法,该算法采用迭代阈值分割法提取城市建成区范围,使用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质量计算指标,并将加权Voronoi图与引力模... 城市腹地提取是探索城市服务范围,衡量城市间联系程度的重要方法。针对城市腹地提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腹地提取算法,该算法采用迭代阈值分割法提取城市建成区范围,使用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质量计算指标,并将加权Voronoi图与引力模型方法结合;将该算法用于2010年至2013年山东省区域的4景稳定DMSP/OLS影像数据,提取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像元级尺度的腹地空间分布;并将本文所得结果与基于交通可达性和城市竞争力腹地范围提取结果作对比,验证提取结果精度;进一步分析了4年间各市的腹地范围变化,并提出腹地均衡系数,探索城市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本文方法与传统经典方法在结果上重叠度达到73%以上,且解决了存在细小斑块空洞腹地以及腹地延道路不合理延伸问题。(2)莱芜与泰安被济南的城市腹地所包围,腹地范围打破行政边界壁垒。(3)2010至2013年山东各市腹地均衡指数不断增加,具有城市资源由集约化向均衡化发展的明显地理规律。(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均衡指数明显高于山东其他城市,2010至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腹地均衡指数由0.672上升为0.882,其他城市腹地均衡指数由0.145上升至0.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数据 城市建设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