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边家大院、毛登、宝盖沟矿床为例
1
作者 张雪旎 张宇飞 +2 位作者 彭蓉 杨颖 曾庆栋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60,共18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测定,结果显示成岩年龄分别为(136.9±0.8)Ma,(143.6±0.8)Ma和(135.0±1.4)Ma,均侵位于早白垩世。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这些花岗侵入岩都具有高硅、钾和钠,低钙、镁和钛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花岗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它们均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根据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TZr温度(753~796℃)判断,这些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研究表明3个岩体_(εHf)(t)为–0.86~13.7,T_(DM2)=307~124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为新元古代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纪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较大的寻找锡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锡矿 高分异花岗岩 早白垩世
下载PDF
云开地块西南缘飞鹅岭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中石英和方解石的矿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长育 赵明臻 +5 位作者 李红中 牛佳 张介棠 何俊国 周永章 杨志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58-2562,共5页
云开地块西南缘飞鹅岭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近矿围岩、隐伏岩体、内矽卡岩、外矽卡岩和矿体中石英、方解石的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与隐伏岩体中新生石英相比,近矿围岩、内矽卡岩和外矽卡岩中的α-石英有不同程度向对称性... 云开地块西南缘飞鹅岭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近矿围岩、隐伏岩体、内矽卡岩、外矽卡岩和矿体中石英、方解石的拉曼光谱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与隐伏岩体中新生石英相比,近矿围岩、内矽卡岩和外矽卡岩中的α-石英有不同程度向对称性较低的石英转变的趋势;从近矿围岩→隐伏岩体→内矽卡岩,石英的结晶度和有序度在逐渐升高,外矽卡岩中石英的结晶度和有序度存在明显差异。石英这种微观结构的变化与矽卡岩成矿过程的多阶段演化密切相关,近矿围岩、内矽卡岩和外矽卡岩的石英受热液流体和温度的影响易产生重结晶、结构调整作用。在同一样品中,结晶较早呈半自形-自形晶的方解石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有序度,相反,结晶较晚呈半自形或它形的方解石具有较低的结晶度和有序度。外矽卡岩中方解石晶体包含有二氧化硅杂质,而内矽卡岩和矿体中方解石较为纯净。其原因应与矽卡岩形成阶段相关,早-晚期矽卡岩阶段处于较高温环境下,活跃的含二氧化硅流体容易进入方解石晶体内,相反,晚期硫化物阶段处于较低温环境下,最晚结晶的方解石较为纯净。因此,石英和方解石的谱学特征反映了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的多阶段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地块 矽卡岩矿床 石英 方解石 拉曼光谱 红外光谱
下载PDF
赣东北西湾蛇绿混杂岩中新元古代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江拓 高俊 +2 位作者 王信水 翟庆国 杨红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97-298,共2页
江南造山带西起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和赣中,延伸至浙江杭州湾地区,全长近1500km,宽约120km,呈反S状弧形展布,是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的重要拼合带(Charvet et al., 1996; Li et al.,2014),也是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显著的铜一金... 江南造山带西起广西钦州湾,经湘东和赣中,延伸至浙江杭州湾地区,全长近1500km,宽约120km,呈反S状弧形展布,是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之间的重要拼合带(Charvet et al., 1996; Li et al.,2014),也是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显著的铜一金成矿带(舒良树,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元古代 地球化学特征 蛇绿混杂岩 花岗斑岩 地质意义 年代学 赣东北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汝阳地区熊耳群火山岩内夹层硅质岩的微区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罗安 李红中 +3 位作者 赵明臻 杨志军 梁锦 何俊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33-3339,共7页
熊耳群是前寒武纪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其顶部的马家河组(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内发育了夹层状热水成因硅质岩。选择熊耳群马家河组硅质岩夹层中的碧玉岩为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XRD,Raman和EBSD等方法剖析了其微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硅质... 熊耳群是前寒武纪火山-沉积作用的产物,其顶部的马家河组(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内发育了夹层状热水成因硅质岩。选择熊耳群马家河组硅质岩夹层中的碧玉岩为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XRD,Raman和EBSD等方法剖析了其微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硅质岩内石英颗粒的显微镜和EBSD照片均表现出颗粒细小、结晶程度低和紧密堆积结构等特点,这完全吻合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特征;硅质岩内粒径不同的颗粒呈条带(或薄层)状交互出现,不同条带(或薄层)内矿物的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应该反映了原始物质供给的周期性变化;XRD分析结果指示硅质岩内的主要矿物为低温石英,其晶胞参数为a=b=0.491 3nm,c=0.540 5nm和Z=3;EBSD照片和Raman分析结果显示硅质岩内微量的杂质矿物形成于不同阶段,其中粘土矿物和黄铁矿呈零星分布并反映了原始沉积成因,长英质矿物和铁镁硅酸盐矿物均来源于火山凝灰质沉积;火山凝灰质矿物的颗粒偏大并构成了硅质岩内的粗颗粒条带(或薄层),它们与热水沉积为主的细颗粒矿物条带(或薄层)交互产出,这反映了火山作用的周期性反复活动;后期的碳酸盐热液沉淀于硅质岩内裂隙中,它们还导致石英颗粒边缘有序度升高。虽然熊耳群硅质岩内的矿物种类和成因均极为复杂,但火山物质的输入是导致熊耳群硅质岩SiO2含量偏低的根本原因并得到了硅质岩内大量火山成因矿物的证实。在硅质岩的微组构研究中,Raman光谱分析可以有效的揭示微区上矿物的类型、微区结构及有序度,这些特征是反映硅质岩内部矿物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微区变化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熊耳群 硅质岩 微组构 矿物演化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 被引量:36
5
作者 曾庆栋 刘建明 +4 位作者 禇少雄 郭云鹏 高帅 郭理想 翟媛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0-1123,共24页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贺根山断裂与西拉沐伦河断裂之间,处于古亚洲洋构造与古太平洋构造的叠加部位。具有双层结构特征(基底以二叠纪地层为主,盖层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发育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及众多的... 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部贺根山断裂与西拉沐伦河断裂之间,处于古亚洲洋构造与古太平洋构造的叠加部位。具有双层结构特征(基底以二叠纪地层为主,盖层为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发育了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以及众多的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以多成矿元素共生、伴生为特点,按成矿作用特征划分为4个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热液脉状、碱性花岗岩成矿系统)。斑岩成矿系统包括斑岩钼多金属、锡多金属2个亚成矿系统,矽卡岩成矿系统包括矽卡岩型铁锡、铅锌银2个亚成矿系统,热液脉状成矿系统包括银多金属、铜多金属、锡多金属3个亚成矿系统,碱性花岗岩成矿系统为稀有稀土成矿系统。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矿床形成于2个主要时期:晚二叠—世三叠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期成矿作用均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物质来源既包括深部岩浆带来的物质,也包括区内地层,具有多来源特点。晚二叠—世三叠纪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及良好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表明大兴安岭南段仍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 多金属矿 成矿系统 叠加 中生代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庞西垌花岗质复式岩体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及其对岩浆分异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曾长育 丁汝鑫 +3 位作者 李红中 周永章 牛佳 张介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87-3191,共5页
云开地块西南缘的庞西垌复式岩体由外而内、由上而下依次为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和花岗岩,即由高级变质岩渐变过渡至岩浆岩。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体质谱对三类岩石的分析结果表明,三类岩石皆属于过铝质岩石系列,造岩组分和微量元... 云开地块西南缘的庞西垌复式岩体由外而内、由上而下依次为花岗片麻岩、片麻状花岗岩和花岗岩,即由高级变质岩渐变过渡至岩浆岩。X射线荧光光谱、等离子体质谱对三类岩石的分析结果表明,三类岩石皆属于过铝质岩石系列,造岩组分和微量元素具有渐变过渡的特征。在花岗片麻岩演化为花岗岩的熔融、分异过程中,Al2O3,CaO,MgO与TiO2等造岩组分含量逐渐增高,SiO2含量逐渐降低;稀土元素总量整体升高,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含量逐渐增高,而重稀土含量逐渐降低,显示出轻重稀土分异增强的特征,在多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亲缘演化基因的庞西垌花岗质岩石系列。这表明云开地块表变质壳岩石的重熔可能是花岗质岩石的重要成因。其演化机制可能是,表壳岩石在发生熔融之后SiO2最先脱离母岩不断熔出,重稀土可能随着SiO2熔体逐渐向上富集;而Al2O3,CaO,MgO,TiO2以及轻稀土相对SiO2则向下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西垌岩体 岩浆分异 X荧光光谱 等离子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