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法浸出废HDS催化剂中关键金属研究
1
作者 李聪聪 王晨晔 +4 位作者 李会泉 胡文斌 厉岩 郭占成 刘明坤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加氢脱硫催化剂(HDS)在石油品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长期使用后因烧结和失活而转化为废弃催化剂,属于HW50危险废物。我国废HDS催化剂的产生量庞大,对环境污染风险显著。金属钒(V)和钼(Mo)是废HDS催化剂的关键成分,而传统的钠化焙... 加氢脱硫催化剂(HDS)在石油品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长期使用后因烧结和失活而转化为废弃催化剂,属于HW50危险废物。我国废HDS催化剂的产生量庞大,对环境污染风险显著。金属钒(V)和钼(Mo)是废HDS催化剂的关键成分,而传统的钠化焙烧工艺虽能有效回收这些金属,但过程耗碱量大且需高温(>800℃),亟需开展低碳回收方式探索。通过热力学计算和试验研究,揭示了在温和碱介质中,电化学条件变化对废HDS催化剂中V、Mo浸出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调节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Eh)和pH,可以实现V和Mo的迁移转化,其在碱介质中以Na_(2)V_(2)O_(7)和Na_(2)Mo_(2)O_(7)的形式稳定存在。试验优化结果显示,在浸出温度20℃、电压3 V、浸出时间6 h、NaOH浓度1 mol/L和液固比10∶1的条件下,V和Mo的浸出率分别达到了85.43%和82.47%。浸出过程符合传质控制动力学模型,电化学条件调控有效促进了活性氧的生成,显著提升了固体表面低价金属的浸出效率。研究结果为在温和条件下高效回收废HDS催化剂中有价金属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浸出 废HDS催化剂 电势-PH图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其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一个物理化学综合创新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戴春爱 韩永生 +2 位作者 颜鲁婷 李振 曹莹泽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2期34-40,共7页
以较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物理化学综合创新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油污染水环境问题,加深对润湿性一般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掌握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接触角表征以及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的操作和方法... 以较前沿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了一个物理化学综合创新实验。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油污染水环境问题,加深对润湿性一般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掌握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接触角表征以及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的操作和方法。实验融入了较多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表面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含油废水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自豪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含油废水处理 综合创新实验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中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程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朱广岩 张小妹 +5 位作者 严晓辉 高丹 呼和涛力 程婉静 田亚峻 谢克昌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4个维度构建了现代能源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定量评价中国现代能... 能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4个维度构建了现代能源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定量评价中国现代能源体系的历史进程,并进行国内外横向对比。结果表明:过去11年(2010—2020年),中国推动能源革命进程成效显著,2020年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在全球76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38位,落后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领先于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中国高效指数排名明显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表明中国能效提升方面空间巨大,也说明更要重视科技投入;中国的安全指数排名比较靠前,证明了中国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压舱石”地位,但是同样的原因导致中国的低碳指数相对落后;过去10年,中国能源清洁利用成效显著,但是排名整体靠后,说明中国能源的清洁开发利用依然任重道远。其中,中国能源结构指标、碳排放系列指标、能源强度指标是影响中国综合指数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尤其是能源强度指标。因此,首先,未来要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以化石能源为辅的现代能源体系;其次,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达到体量尚需时日,长期以来,煤炭支撑中国经济和社会较快发展,是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仍需加强,而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能源清洁;最后,能源转型的关键是优化能源结构,要多能互补,集成热、电、气、冷,提升火电机组灵活性,而在终端消费方面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强度,实施电能替代,形成以电为中心的能源消费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能源体系指数 清洁 低碳 安全 高效
下载PDF
多孔FeF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严梦晓 徐宇兴 +3 位作者 宋洁尘 周运成 菅浩宇 谭强强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53-155,共3页
利用分解反应中大比例质量损失和大量气体产生,制备出具有40.369m2·g^(-1)大比表面积的多孔FeF_(2)材料。多孔结构为FeF_(2)材料构建了优异的离子和电子导电通路,表现出优秀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2C、5C和15C的倍率下分别表现出... 利用分解反应中大比例质量损失和大量气体产生,制备出具有40.369m2·g^(-1)大比表面积的多孔FeF_(2)材料。多孔结构为FeF_(2)材料构建了优异的离子和电子导电通路,表现出优秀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2C、5C和15C的倍率下分别表现出589.21mAh·g^(-1)、406.95mAh·g^(-1)和83.53mAh·g^(-1)的高放电比容量。在0.5C和2C下,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02.5mAh·g^(-1)和267.9mAh·g^(-1)。该结果为电池正极材料提升倍率性能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氟化亚铁 多孔材料 电化学
下载PDF
基于非共价化学的绿色生物可循环肽材料
5
作者 常蕊 邢蕊蕊 闫学海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7-1332,共16页
作为一种生物分子构建单元,肽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多功能性和序列可调性等特性。利用肽分子的非共价化学,可以实现具有多尺度结构的新型材料的可控构建,为开发生态友好、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物可循环材料提供了新策... 作为一种生物分子构建单元,肽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多功能性和序列可调性等特性。利用肽分子的非共价化学,可以实现具有多尺度结构的新型材料的可控构建,为开发生态友好、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再利用的绿色生物可循环材料提供了新策略。然而,如何利用肽非共价化学策略进行单分子设计,并实现绿色生物可循环材料的可控构建和功能化应用,面临着重要挑战。本文从肽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协同角度,介绍肽非共价化学的策略,并详细阐述实现绿色生物可循环肽材料可控构建的单分子设计策略。最后,对基于非共价化学的绿色生物可循环肽材料在仿生光合成和光催化、药物递送和疾病诊疗以及可加工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价化学 制备 安全 生物可循环性
下载PDF
我国特色锂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会泉 孙振华 +5 位作者 邢鹏 杨晨年 赵泽森 褚建文 王晨晔 王兴瑞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锂是支撑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属,实现特色锂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对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供给意义重大。我国锂资源整体呈现原生锂资源总体品位低、高效清洁利用难度大、再生锂资源利用效率低、高值循环利用需求大的特点。结合我国... 锂是支撑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金属,实现特色锂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对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供给意义重大。我国锂资源整体呈现原生锂资源总体品位低、高效清洁利用难度大、再生锂资源利用效率低、高值循环利用需求大的特点。结合我国资源与产业特点,系统介绍了盐湖锂、矿石锂及再生锂等特色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展,重点阐述分析了盐湖卤水萃取法及吸附法提锂技术,锂辉石、锂云母、黏土型锂矿冶炼提锂技术,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以及其他含锂废料提锂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从技术、产业与政策层面提出我国特色锂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建议,以期为锂产业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锂资源 盐湖 锂矿石 废旧锂电池 含锂废料 绿色循环利用
下载PDF
铝硅酸盐固废矿相活化重构与技术应用展望
7
作者 任艺凌 张建波 +4 位作者 李会泉 李少鹏 武文粉 郭茹 续文钧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6-952,共17页
铝硅酸盐固体废物(ASW)在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主要成分为SiO_(2)和Al_(2)O_(3)。ASW来源广泛、廉价易得且含有大量高附加值元素,可用于元素提取和高质材料制备。然而,非晶相和多种晶体共存的矿相结构特点导致ASW反应活性较低。因此,提... 铝硅酸盐固体废物(ASW)在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主要成分为SiO_(2)和Al_(2)O_(3)。ASW来源广泛、廉价易得且含有大量高附加值元素,可用于元素提取和高质材料制备。然而,非晶相和多种晶体共存的矿相结构特点导致ASW反应活性较低。因此,提高反应活性是实现ASW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前提。本文对国内外典型ASW的活化方式及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从非晶相和晶相结构入手,分析了典型ASW的结构特征与反应活性的关联性,明晰了具有不同矿相特性的典型ASW所需的活化方式,并梳理归纳了不同活化方式对ASW反应活性的影响机制,介绍了ASW的典型协同活化方式及应用领域,展望了ASW活化利用的未来发展,为ASW高效活化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处理 铝硅酸盐固体废物 活化方式 反应活性 晶相结构
下载PDF
基于气体搅拌的折流板萃取柱液泛特性研究
8
作者 王驰 许东兵 +8 位作者 常朝 蒋子超 谭博仁 王晨晔 王勇 李会泉 赵泽森 桂夏辉 杨建国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5,共7页
萃取柱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通量大的优点,受到相似金属分离、精细化工等工业分离领域的青睐。液泛特性是萃取柱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分散相液滴极易破碎的特征是导致萃取柱易发生液泛的本质原因。采用新型气体... 萃取柱具有连续性强,安全性高,通量大的优点,受到相似金属分离、精细化工等工业分离领域的青睐。液泛特性是萃取柱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之一,低界面张力萃取体系分散相液滴极易破碎的特征是导致萃取柱易发生液泛的本质原因。采用新型气体搅拌技术,以气泡上浮过程中的动能和不均匀流场产生的弱曳力作用代替传统搅拌、脉冲能量形式破碎液滴。选取三种不同界面张力萃取体系,研究了气体搅拌条件下的萃取柱液特性,发现分散相液泛流速随着气速与连续相流速的增大逐渐降低,并且高界面张力体系降低的程度比低界面张力体系高。基于试验值,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提出预测误差为10.05%的液泛流速预测关联式,为后续气体搅拌萃取柱的设计与放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泛特征 气体搅拌 折流板萃取柱 预测关联式
下载PDF
黏土型锂矿中锂的赋存形态与分布规律研究
9
作者 厉岩 胡文斌 +2 位作者 王晨晔 李会泉 孙振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7-1142,共6页
黏土型锂矿作为重要的战略锂资源,因其广泛分布、丰富储量和易于开采而备受关注。锂在矿石中的赋存形式和分布规律尚不明确,阻碍了传统火法或湿法工艺的大规模提锂。通过逐级化学提取,结合矿物解离分析(MLA)、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 黏土型锂矿作为重要的战略锂资源,因其广泛分布、丰富储量和易于开采而备受关注。锂在矿石中的赋存形式和分布规律尚不明确,阻碍了传统火法或湿法工艺的大规模提锂。通过逐级化学提取,结合矿物解离分析(MLA)、X射线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OE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对云南某地区黏土型锂矿的锂分布规律和结合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矿石表面呈现颗粒状和片状结构,伴有微小的凹凸颗粒,结合XRD和MLA分析,原矿主要由一水硬铝石、勃姆石、锐钛矿和黏土矿物(如高岭石[Al_(2)Si_(2)O_(5)(OH)_(4)]和锂绿泥石[LiAl_(5)Si_(3)O_(10)(OH)_(8))]组成,表明该矿物是一种铝土质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矿石中锂的总量为3293μg·g^(-1),其中88.61%锂以结构稳定的硅酸盐/铝硅酸盐结合态存在,9.64%锂以碳酸盐/磷酸盐结合态存在,其余部分的锂以游离态、离子交换态和硫化物结合态存在。TOF-SIMS结果表明了锂与铝、硅、钾等元素在矿石中的分布重叠,证实锂以较为稳定的、不易被其他阳离子取代的结合态分布在黏土型矿相中。经过浓氢氟酸浸出后黏土矿相消失,进一步验证了锂主要分布于黏土型铝硅酸盐矿物中。该研究为黏土型锂矿中锂的赋存形态和分布规律提供了深入分析,为实现黏土型锂矿中锂的选择性高效提取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型锂矿 逐级化学提取 矿物解离分析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曝气式搅拌强化含钒矿物金属元素的氧化和浸出研究
10
作者 胡文斌 王晨晔 +8 位作者 孙宇佳 李会泉 金永龙 杜浩 李兰杰 李会林 王佩 赵备备 李鹏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2,139,共9页
转炉钒渣和含钒废催化剂等二次资源是提钒的重要原料,但由于浸出过程中钒的氧化浸出受传质效率和气体扩散系数影响,浸出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实现含钒矿相中低价钒的高效氧化对于钒的可持续性生产至关重要。以曝气式搅拌反应器... 转炉钒渣和含钒废催化剂等二次资源是提钒的重要原料,但由于浸出过程中钒的氧化浸出受传质效率和气体扩散系数影响,浸出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实现含钒矿相中低价钒的高效氧化对于钒的可持续性生产至关重要。以曝气式搅拌反应器作为浸出装置,通过流体力学计算模拟(CFD)研究了搅拌过程中气液混合分布规律,并将其应用于钒渣中钒、铬的液相氧化浸出过程。结果发现,曝气式搅拌有利于促进气液相混合均匀,并将气液混合相向反应器底部推进,增加气相停留时间,提高了后续氧化效率。通过曝气式搅拌,反应器内形成高密度的细微气泡,提高金属氧化效率,将钒渣中铬的氧化效率提高到98%以上。进一步通过EPR对浸出渣分析发现,曝气式搅拌可以直接促进固相钒铬尖晶石的氧化和分解,提高后续浸出效率。本研究通过CFD模拟和试验验证,为曝气式搅拌用于提高液相氧化浸出过程中低价金属的氧化和浸出效率提供依据,为实际搅拌釜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氧化 流体力学计算模拟 曝气
下载PDF
基于热解技术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高效解构与锂元素选择性提取
11
作者 寸之亘 邢鹏 +3 位作者 王晨晔 孙振华 李会泉 尹逸雄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101,共10页
针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过程中热处理阶段易引发材料氧化、影响后续提锂效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全组分热解的回收工艺,在有效去除有机组分的同时,显著抑制了磷酸铁锂矿相的氧化反应。在N_(2)气氛中,于400℃和45 min的条件下进行热解,... 针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过程中热处理阶段易引发材料氧化、影响后续提锂效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全组分热解的回收工艺,在有效去除有机组分的同时,显著抑制了磷酸铁锂矿相的氧化反应。在N_(2)气氛中,于400℃和45 min的条件下进行热解,磷酸铁锂矿相得以保持稳定,锂的浸出率高达99.03%。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GC)分析,揭示了热解过程中电解液挥发、分解以及隔膜和黏结剂热解的动态变化。进一步研究低氧环境对多组分热解的影响,发现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热解在抑制磷酸铁锂氧化方面的显著效果,其氧化率仅为10.12%,较单独正极片热解降低了86.58%。全组分热解工艺有望为磷酸铁锂电池的绿色回收和高效提锂提供创新性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全组分 热解 氧化抑制 选择性提锂
下载PDF
气固多相催化剂内扩散和反应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昕晖 李成祥 葛蔚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9,共10页
化工过程中化学反应通常与传递过程共存,气固多相催化剂一般具有复杂多级孔道结构,其催化性能更是取决于其孔道内反应与扩散过程的耦合。揭示反应和扩散耦合规律,准确获得催化剂颗粒尺度上的反应动力学,对新型催化剂优化设计和制备具有... 化工过程中化学反应通常与传递过程共存,气固多相催化剂一般具有复杂多级孔道结构,其催化性能更是取决于其孔道内反应与扩散过程的耦合。揭示反应和扩散耦合规律,准确获得催化剂颗粒尺度上的反应动力学,对新型催化剂优化设计和制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综述了气固多相催化剂孔道内扩散和反应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反应-扩散耦合的机制,重点介绍反应-扩散耦合模拟研究中的不同模型和方法及其在气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指出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和多尺度模拟相结合将会成为研究复杂催化反应体系的一种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传递耦合 拟颗粒 多尺度 介尺度 分子模拟
下载PDF
细颗粒煤流化强化层燃燃烧机理分析与实验
13
作者 朱双 郭强 +2 位作者 范垂钢 丁广超 李松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在双碳资源背景下,为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采用层燃复合细颗粒煤流化的燃烧方式可提升层燃炉上粗颗粒煤的燃烧效率。为了对这一现象给出理论解释,进行了相关机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管式炉等温燃烧实验验证了复合燃烧方式的可行性:实... 在双碳资源背景下,为实现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采用层燃复合细颗粒煤流化的燃烧方式可提升层燃炉上粗颗粒煤的燃烧效率。为了对这一现象给出理论解释,进行了相关机理实验研究。首先通过管式炉等温燃烧实验验证了复合燃烧方式的可行性:实验通过对比粗细煤混合燃烧与粗颗粒煤单独燃烧时的烟气组分变化、颗粒表面温度、着火时间和燃尽时间等参数,探究流化细煤存在下的燃烧效果;并结合气相和固相侧数据分析分别对照说明了流化细煤的促燃作用。其次,系统地研究了床层温度、细煤占比以及空气风量对粗细混煤燃烧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着火时间、燃尽时间、碳转化率、颗粒表面温度和反应指数,为复合燃烧方式在层燃炉上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此外,为了深入了解煤燃烧难易程度,采用等转化率法对粗细混煤燃烧进行动力学分析。等温燃烧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化细煤存在的情况下,着火时间提前了59%,燃尽时间缩短了26%,燃烧6min后固体失重率高达98%,表现出良好的引燃和促燃效果。因素探究实验显示,燃烧的流化细煤在粗煤周围产生了高温区,粗细煤混合燃烧时在较低工作温度(550℃)下即可快速引燃,最佳细煤占比为33%。增大空气风量能提前着火,并且显著缩短燃尽时间,但较高风速会带来对流冷却。动力学计算给出平均表观活化能为26.37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燃 流化 复合燃烧 燃烧特性 表观活化能
下载PDF
高电压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徐桂培 刘浩 +7 位作者 赖洁文 卢毅锋 黄辉 易宗琳 邸会芳 王振兵 苏方远 陈成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23,共8页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EDLC)因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而应用广泛,但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提高其能量密度的最有效方法是拓宽工作电压窗口,影响EDLC工作电压窗口的主要因素是电解质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 双电层超级电容器(EDLC)因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而应用广泛,但较低的能量密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提高其能量密度的最有效方法是拓宽工作电压窗口,影响EDLC工作电压窗口的主要因素是电解质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高电压EDLC电解质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系电解液、有机电解液、离子液体和凝胶电解质,从电解质组分设计、耐高电压的溶剂分子及阴阳离子的开发、加入功能添加剂等策略入手,着重讨论了水系“盐包水”电解液、有机体系功能添加剂、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调控和凝胶电解质的设计思路和原理。文末给出了高电压EDLC电解质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电解质 高电压 电解质设计 功能添加剂
下载PDF
压滤式水电解槽乳突板内的流动特性分析与优化
15
作者 白谨豪 管小平 杨宁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4-595,共12页
电解水制氢是引领未来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压滤式水电解槽是常用的工业制氢装置,其中电解液分布的均匀性对提高电解效率和延长电极寿命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乳突板内流场分布均匀性差,导致电解效率变低,甚至出现局部温度过高,从... 电解水制氢是引领未来绿色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压滤式水电解槽是常用的工业制氢装置,其中电解液分布的均匀性对提高电解效率和延长电极寿命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乳突板内流场分布均匀性差,导致电解效率变低,甚至出现局部温度过高,从而引发电极烧蚀等安全问题。为改善这一现象,提出“中心密,两侧疏”的凹凸单元分布策略,以改善极板内部的碱液流场分布。首先,搭建乳突板可视化实验平台,研究碱液停留时间分布,并用于数学模型验证。进而模拟了四组不同结构乳突板的单相流特性,并耦合颗粒追踪算法定量表征流动死区。结果表明,新的凹凸单元分布策略能使电解液在电解槽内的流场更加均匀,减少碱液的返混现象,降低流动死区的产生。此外,该方法还提高了系统的操作弹性,使其能够适应更广泛的流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制氢 压滤式电解槽 凹凸结构 流动均匀性 结构改进 流动死区 停留时间分布
下载PDF
废漆包铜线热解回收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16
作者 马圣月 邢鹏 +2 位作者 李会泉 王晨晔 刘明坤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漆包铜线(漆包线)是由高纯度铜丝和附着于铜丝表面的有机漆层组成的一种典型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主要用作电机的电磁绕组。废漆包线因含有高品质的铜而成为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热解法是回收废漆包线获得再生铜的一种重要方法。梳理了... 漆包铜线(漆包线)是由高纯度铜丝和附着于铜丝表面的有机漆层组成的一种典型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主要用作电机的电磁绕组。废漆包线因含有高品质的铜而成为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热解法是回收废漆包线获得再生铜的一种重要方法。梳理了漆包线热解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废漆包线现有热解技术的特点和热解设备类型,分析了当前研究工作和实际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废漆包线回收在技术层面和设备层面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为废漆包线的热解回收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废漆包铜线 热解 再生铜 回收技术
下载PDF
引入科研创新案例促进无机化学混合式教学 被引量:5
17
作者 颜鲁婷 韩永生 +1 位作者 戴春爱 梁本亮 《化工高等教育》 2023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将科研案例引入教学,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文章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该课程教学中融入科研创新案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设计科研创新案... 将科研案例引入教学,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文章以无机化学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该课程教学中融入科研创新案例,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手段,设计科研创新案例驱动的线上学习任务,将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有机结合起来。融合科研创新案例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兴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创新 混合式教学 无机化学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基碳纳米片的水污染物氧化脱除
18
作者 郝熔江 顾翔宇 李松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7,共14页
通过在熔融盐辅助热解法中加入含氧酸盐(K_(2)CO_(3)或KNO_(3)),并以葡萄糖为碳源成功合成了高石墨化和多缺陷位点的多孔二维碳纳米片M-C和M-N.含氧酸盐显著提高了纳米片的比表面积,特别是KNO_(3)还促进氮掺杂,使M-N对酸性橙7(AO7)的最... 通过在熔融盐辅助热解法中加入含氧酸盐(K_(2)CO_(3)或KNO_(3)),并以葡萄糖为碳源成功合成了高石墨化和多缺陷位点的多孔二维碳纳米片M-C和M-N.含氧酸盐显著提高了纳米片的比表面积,特别是KNO_(3)还促进氮掺杂,使M-N对酸性橙7(AO7)的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80.77mg/g,远高于直接热解生物炭BC和无含氧酸盐的熔融盐热解炭M-BC.碳材料对AO7去除的吸附和催化降解过程具有协同效应,M-N活化过一硫酸盐(PMS)的活性分别为M-BC的22.64倍和BC的33.48倍.此外,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初步计算了氮掺杂和不同缺陷对非自由基主导的催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含氧酸盐可以明显降低碳纳米片制备过程中熔融盐添加量,也为开发有机污染物高效吸附和PMS高效活化的生物质基双功能碳材料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片 热解 吸附 催化剂 高级氧化
下载PDF
工科化学慕课建设引领大一新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9
作者 颜鲁婷 韩永生 戴春爱 《当代化工研究》 2021年第14期123-125,共3页
北京交通大学工科化学在线课程于2018年12月31号在爱课程网站上线,至今已开课五期。本文总结了工科化学在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并根据大一新生心理特点,通过论坛发帖讨论... 北京交通大学工科化学在线课程于2018年12月31号在爱课程网站上线,至今已开课五期。本文总结了工科化学在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互动,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并根据大一新生心理特点,通过论坛发帖讨论、交流心得,引领大一新生快速融入学习生活,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化学 慕课 建设 引领 自主学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