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8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成立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传承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4-316,共33页
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代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始,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它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 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代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始,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它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大地构造学、地震学、土壤学、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是民国时期我国最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单位。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被正式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当时新中国地质工作"一元化"的要求,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的部分地质研究人员也一同并入该研究所,使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地质研究机构。1952年6月开始,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开始分流。首先是研究所的古生物研究人员分流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它是在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1952年9月,研究所土壤研究室扩充建设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1952年底左右,因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大批科技人员分流到刚成立的地质部及所属的地质勘探队。从这一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传承和延续,而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已于解放初期解体或撤销的观点与史实并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央地质调查所 传承与延续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岩石圈地幔热-流变特征及其东北缘热结构分析——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地热科考成果之一
2
作者 张健 孔彦龙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12,共14页
帕米尔高原是全球研究板块碰撞与盆山耦合过程、板内变形与构造地貌、活动构造与现代地震、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演化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帕米尔高原东北缘塔什库尔干河谷一系列中/高温地热田及井口混合水汽温度达144... 帕米尔高原是全球研究板块碰撞与盆山耦合过程、板内变形与构造地貌、活动构造与现代地震、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演化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帕米尔高原东北缘塔什库尔干河谷一系列中/高温地热田及井口混合水汽温度达144℃自喷地热井的新发现,将该区构造-地热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地热野外科考基础上,依据2010-2024年间新疆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地热普查、钻探资料,本文利用地震剪切波、重力位球谐系数、磁异常谱分析,计算了帕米尔高原岩石圈地幔热-流变结构,以及东北缘地壳温度结构,为该区理论地热学研究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依据.计算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地幔100 km深度的平均温度为1250℃,200 km深度的平均温度为1540℃. 200 km深度是地幔对流活动的主要区域,该深度地幔温度快速升高,地幔流切向应力场呈“挤压”与“拉张”相间的格局,是造成帕米尔高原西侧挤压-左旋走滑构造域、北侧挤压-右旋走滑构造域、东北缘伸展-右旋走滑构造域的主要原因.帕米尔高原东北缘莫霍面平均温度为1078℃,远高于岩石圈单纯剪切变形所需的650℃.横穿塔县盆地、曲曼地热田、塔什库尔干断层的综合地球物理反演剖面上,有一个中心温度达1200℃的高温区位于塔县盆地莫霍面之下.高温区之上是一个呈垂直柱状分布的V_(p)/V_(s)低值区,对应高温高孔隙(裂隙)区,深部活动热流体沿其西侧高温通道直达居里面,并在浅层顺着伸展-右旋走滑构造域主要活动构造上升、与浅表层地下水交换热量形成温泉.综合判断:帕米尔高原东北缘活动正断层是地表水下渗进入地下接受深部热源的热量、形成地热资源的重要条件.该区冷、热交换深度较浅,不存在地热水沿断层深循环加热的地热地质条件,深部地热资源勘查或干热岩勘查需要重点关注来自地幔的“羽状”高温热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地幔流应力场 曲曼地热田 壳幔温度结构 地幔热液活动
下载PDF
现代地球系统科学视野下的中国地幔地球化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新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597-3608,共12页
本文在现代地球系统科学视野下,简要回顾了20世纪国际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形成历史;综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地幔地球化学发端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了在国际岩石圈计划及大陆动力学等计划推进下,以中国大陆岩石圈组成与演化特征研究为重... 本文在现代地球系统科学视野下,简要回顾了20世纪国际地幔地球化学学科形成历史;综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地幔地球化学发端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了在国际岩石圈计划及大陆动力学等计划推进下,以中国大陆岩石圈组成与演化特征研究为重点,先后开展了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幔源捕虏体研究、地幔源区地球化学特征及端元厘定、地幔地球化学填图所揭示的地幔源区块体特征以及大陆深俯冲导致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华北克拉通破坏计划与相应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其中特别总结了新世纪以来在幔源岩类研究方面的巨大进展,以及在应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领域以及深地幔超高压矿物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最后本文强调了现代地球系统科学应回归到它的本来含义,即涵盖深空、深海、深地,从外层空间直至地核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的全方位全过程地球科学,其中,包含核幔相互作用的深部地幔过程,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而地幔地球化学在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中将依旧作为生力军而不可或缺;同时强调今后应重视拓展微观粒子尺度探索及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地球化学 现代地球系统科学 深部地球动力学 大陆岩石圈
下载PDF
中国银矿床类型、时空分布与找矿远景 被引量:1
4
作者 秦克章 韩日 +5 位作者 回凯旋 李真真 阚靖 王乐 高燊 赵俊兴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415,共33页
我国银矿床分布广泛,矿床成因类型多。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的相继发现,改写了我国银资源的分布格局。因此亟需对我国银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本文经过系统整理,梳理出我国77座中型以上(>20... 我国银矿床分布广泛,矿床成因类型多。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超大型银矿床的相继发现,改写了我国银资源的分布格局。因此亟需对我国银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本文经过系统整理,梳理出我国77座中型以上(>200t)的银多金属矿床的基本信息与要素,将我国银矿床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VMS型、SEDEX型、MVT型、沉积型和风化型(红土型)等八种类型,其中以浅成低温热液型最为主要。中国银矿床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尤其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空间上划分出兴蒙、华北、秦岭-东昆仑、华南、西藏-三江等五个银成矿省。银成矿省成因与陆壳类型(古老和新生地壳)、伸展构造背景和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综合上述因素,兴蒙复合造山带仍然是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成矿区。那更康切尔沟银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表明东昆仑(原特提斯-新特提斯)叠合造山带地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三江复合造山带在银锡矿床的勘查方面亦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银矿床 成因类型 地质特征 时空分布 银成矿省 找矿前景
下载PDF
地球与行星内源磁场建模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高佳维 戎昭金 +7 位作者 魏勇 王誉棋 岳铫辰 石振 顾炜东 汪东泉 翟帅瑜 李欣舟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6期619-637,共19页
太阳系绝大多数行星都拥有随星体自转而共转的内源磁场.随着人类不断地进行深空探测,人们已经对所有已知具有内源磁场的太阳系星体建立起了其对应的行星磁场模型.行星磁场建模是深入研究行星内部动力学过程、探究行星演化历史、理解行... 太阳系绝大多数行星都拥有随星体自转而共转的内源磁场.随着人类不断地进行深空探测,人们已经对所有已知具有内源磁场的太阳系星体建立起了其对应的行星磁场模型.行星磁场建模是深入研究行星内部动力学过程、探究行星演化历史、理解行星磁场与太阳风相互作用、认识行星磁场对高能带电粒子的屏蔽效应等多种研究方向的重要基础.同时,行星磁场建模也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其涉及到行星磁场建模理论、内外源磁场场源分离、参数反演方法与方程优化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包括月球以及木卫三两颗卫星在磁场建模方向的研究进展,描述了行星内源磁场的特征,整理了太阳系行星最准确的全球磁场模型.本文首先从行星磁场的数学建模方法开始,梳理了自高斯时代以来磁场建模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行星磁场建模研究的热点方法.文章最后展望了未来行星磁场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对行星磁场建模研究的可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磁场 行星磁场 内源磁场 磁场建模 建模方法
下载PDF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机系统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胡鑫蒙 苏文 +1 位作者 原江燕 吴望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5-1107,共13页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机(RISE)技术是将两种仪器的优势相结合,可同时获得样品微区形貌、成分、结构等多重信息,具有样品制备简单、样品无损、测试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材料、生物、医药、文物等多个领域。为展示该系统的...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机(RISE)技术是将两种仪器的优势相结合,可同时获得样品微区形貌、成分、结构等多重信息,具有样品制备简单、样品无损、测试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材料、生物、医药、文物等多个领域。为展示该系统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介绍了RISE技术及其功能,以及对地学中3个较为典型样品的分析结果。对绿帘石中元素分布特征、OH-行为的观察,解读其晶体结构;对柯石英、石英共存体系进行同质多象的厘定,为探究柯石英-石英相变过程提供依据;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富硫化物高压脉体黄铁矿中包裹体进行分析,探讨俯冲带中S元素的赋存形式。此外,还讨论了RISE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晶体结构 同质多象 扫描电镜-拉曼光谱联机系统
原文传递
黑色岩系型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温汉捷 周正兵 +1 位作者 马万平 朱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4,共21页
本文对近年来黑色岩系型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分布规律和超常富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进行了展望。黑色岩系分为黑色页岩、煤系地层和富碳质磷块岩等沉积地层,其中黑色页岩中发生超常富集的关键... 本文对近年来黑色岩系型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分布规律和超常富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研究进行了展望。黑色岩系分为黑色页岩、煤系地层和富碳质磷块岩等沉积地层,其中黑色页岩中发生超常富集的关键金属有Se、Te、Re、Cd、Tl等稀散金属,以及PGE、Co等稀贵金属;煤系中可见Ga和Ge的超常富集(形成独立的Ga、Ge矿床),同时也可见稀土金属、稀贵金属的富集;磷块岩中常显著富集稀土,尤其是中重稀土。黑色岩系中的关键金属主要源自大陆风化、海水、热液以及生物摄取。在风化沉积作用中,硫化-还原水体环境形成的泵吸效应,有机质的还原作用,富有机质沉积体系中有机质、铁锰氧化物、磷灰石、黏土矿物等的络合和吸附是关键金属发生富集的主要机制。黑色岩系可为热液叠加过程提供成矿金属,调节热液体系的氧逸度和硫逸度,促进超大型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形成。此外,黑色岩系富集的金属在地球层圈物质循环中的聚散行为还可对其他相关成矿系统产生影响。黑色岩系中战略性关键金属的超常富集与大陆边缘、裂谷等环境下缺氧-硫化的沉积事件相关。大气氧含量的变化、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洋流环流模式的改变、冰期以及大规模火山活动导致的海洋缺氧事件等区域地质事件均可是控制黑色岩系型战略性关键金属形成及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黑色岩系是表生风化沉积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今后应更加重视黑色岩系等表生风化沉积作用在战略性矿产资源形成中的重要性,建立和发展相关的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 超常富集机理 成矿过程
原文传递
原子探针工作原理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碧雯 李秋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8-1118,共11页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可提供亚纳米分辨本领下元素的三维成分和空间图像信息。与其他微束分析技术不同的是,原子探针分析是将样品做成曲率半径小于100 nm的针状,在样品尖端接入高压使其处于待电离状态,通过脉冲电压或脉冲激光来逐层蒸发原子... 原子探针层析技术可提供亚纳米分辨本领下元素的三维成分和空间图像信息。与其他微束分析技术不同的是,原子探针分析是将样品做成曲率半径小于100 nm的针状,在样品尖端接入高压使其处于待电离状态,通过脉冲电压或脉冲激光来逐层蒸发原子,以飞行时间质谱仪测定蒸发离子的质荷比,从而确定元素种类,以位置敏感探头回溯离子在样品尖端的二维坐标,通过离子在纵向的逐层累积,确定离子的纵向坐标,进而通过计算机软件重构整个样品的三维结构信息,其横向分辨率为0.2 nm、深度分辨率为0.1 nm。本文通过回顾原子探针技术发展历史,简述其工作原理和地质应用,以期引起国内地质学界的关注和兴趣,在基础地球科学问题研究上取得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探针 纳米地球化学 纳米地质年代学 三维可视化
原文传递
岩浆岩中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
9
作者 李子木 令狐苗苗 +3 位作者 孙金凤 孙之晗 周宝全 杨进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1-338,共18页
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可能来源于不同源区,经历复杂的岩浆演化过程,导致岩浆成分、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磷灰石在岩浆岩中广泛发育,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岩浆环境。作为富含多种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如稀土元素、锶、锰及多种挥发分),并且对... 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可能来源于不同源区,经历复杂的岩浆演化过程,导致岩浆成分、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磷灰石在岩浆岩中广泛发育,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岩浆环境。作为富含多种地球化学指示元素(如稀土元素、锶、锰及多种挥发分),并且对寄主岩浆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的副矿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岩浆岩和矿床成因等研究中。了解不同类型岩石中磷灰石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是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本文对GEOROC数据库及其他文献报道的岩浆岩中磷灰石稀土元素数据进行了汇总整理和归纳分析,获得了不同类型岩石中磷灰石的矿物学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岩浆岩和花岗岩中磷灰石的稀土元素变化规律。计算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岩石中磷灰石的La元素、Eu/Eu*和Yb含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推断综合利用La含量与(Eu/Eu^(*))/Yb值特征可以有效区分形成于不同岩浆岩的磷灰石。本文的研究表明,磷灰石在示踪岩浆源区和岩石成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综合运用磷灰石产状、共生矿物组合、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可以为岩浆岩成因研究提供全面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花岗岩 磷灰石 地球化学 稀土元素 岩石成因
下载PDF
国家需求在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年第4期353-355,共3页
进入21世纪以来,深空探测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5次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和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任务均取得了成功.小行星采样返回、火星采样返回、木星探测、太阳系边际穿越、月球科研站等新的战略规划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毫无疑问,... 进入21世纪以来,深空探测成为一项重要国家战略,5次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和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任务均取得了成功.小行星采样返回、火星采样返回、木星探测、太阳系边际穿越、月球科研站等新的战略规划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毫无疑问,我国已成为一个快速崛起的深空探测大国.在此背景下,行星科学学科建设的滞后成为制约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瓶颈.行星科学具有鲜明的基础研究属性,又与深空探测相辅相成.因此,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方向应该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建设目标应当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行星科学 一级学科 国家战略
下载PDF
白云鄂博矿床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及原位Rb-Sr定年:对稀土-铌成矿作用的指示
11
作者 姚璐航 李扬 +4 位作者 张文 杨澜 余艳 杨波 李献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9-1169,共21页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级的稀土矿床,并蕴含有丰富的铁、氟和铌等资源。云母是该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常与矿石和脉石矿物共生。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研究,本文选取了白云鄂博矿床中含云母的代表性矿石类型,包括云母型矿石、萤石条... 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级的稀土矿床,并蕴含有丰富的铁、氟和铌等资源。云母是该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之一,常与矿石和脉石矿物共生。基于详细的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研究,本文选取了白云鄂博矿床中含云母的代表性矿石类型,包括云母型矿石、萤石条带状矿石、白云石型矿石和霓石型矿石,对其开展了云母原位Rb-Sr定年及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碳酸岩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其对稀土-铌成矿作用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四类矿石中的云母均为热液成因,结晶温度约为230~480℃。萤石条带状矿石、白云石型矿石和霓石型矿石中的云母主要为富镁金云母,其中,萤石条带状矿石和霓石型矿石中的金云母Rb-Sr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10±14Ma(n=20)和399±12Ma(n=15),而白云石型矿石中的金云母Rb-Sr同位素体系可能被扰动;云母型矿石以镁质黑云母为主,黑云母Rb-Sr反等时线年龄为287±16Ma(n=20)。本文研究揭示,在早古生代,贫稀土的云母主要以脉石矿物的形式从热液流体中结晶,促进了残余流体中稀土含量的升高和之后的矿化;而在二叠纪,部分云母的Rb-Sr体系被矿区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重置,记录了对早期矿化的改造,可能与高品位的铌矿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矿床 云母 地球化学 Rb-Sr同位素定年
下载PDF
月球和地球上玄武岩浆冷却速率差异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支羽萧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5-608,共14页
月球表面约有17%的区域被玄武岩覆盖,地球表面也有70%左右的面积为岩浆喷发至地表在大气或海水中冷凝的玄武岩.但月球与地球不同的是,月表大气非常稀薄,岩浆表面热环境主要由热辐射控制.本文研究了在地球与月球表面不同冷却机制影响下,... 月球表面约有17%的区域被玄武岩覆盖,地球表面也有70%左右的面积为岩浆喷发至地表在大气或海水中冷凝的玄武岩.但月球与地球不同的是,月表大气非常稀薄,岩浆表面热环境主要由热辐射控制.本文研究了在地球与月球表面不同冷却机制影响下,玄武岩浆冷凝过程的差异.本文仅模拟分析层状静止的熔岩体在地球空气对流冷却和月球辐射冷却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冷凝过程.通过数值模拟熔岩的冷凝过程,发现月球辐射边界条件下熔岩表面的冷却速率是地球对流边界的500倍以上.冷却速率控制着晶体生长形态及矿物成分,月球辐射冷却条件下熔岩表面到5mm深度处快速淬灭成玻璃体,而地球熔岩浅表则多冷凝为以单斜辉石为主要矿物的玻璃体玄武岩.对熔岩冷却的影响差异主要集中在表面0.5m范围内,更深部的冷却速率则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表玄武岩 冷却过程 冷却速率 晶体形态 矿物组分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院士(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5-1237,共3页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 黄汲清 地质学史 陆相生油 地质制图 区域地质调查 历史性贡献
原文传递
嫦娥五号角砾岩岩屑中矿物及玻璃的地球化学特征
14
作者 王莎莎 李林曦 +1 位作者 惠鹤九 万博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5-1148,共14页
嫦娥五号(CE-5)任务返回了位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KT)中年轻的玄武岩单元的月壤样品,为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已有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月壤中的玄武岩岩屑,但同样拥有着可观数量的角砾岩岩屑却较少被研究。角砾岩为了解月壳... 嫦娥五号(CE-5)任务返回了位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KT)中年轻的玄武岩单元的月壤样品,为了解月球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已有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月壤中的玄武岩岩屑,但同样拥有着可观数量的角砾岩岩屑却较少被研究。角砾岩为了解月壳成分、岩性多样性、撞击过程和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是月球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项研究的样品为铲取月壤样品中的角砾岩岩屑,其主要表现为撞击熔融碎屑、岩石和矿物碎屑嵌套在细粒基质中,可含少量玻璃碎屑。系统的岩石矿物学研究发现,CE-5角砾岩岩屑中的矿物以橄榄石、辉石、长石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多见撞击玻璃,未见高压相撞击特征矿物。本研究中的角砾岩岩屑均遭受过S3及以上等级的撞击,撞击压力>~20GPa。少部分具有流动结构的长石质玻璃的角砾岩岩屑所遭受的冲击的等级则可达到S5,甚至更高(撞击压力>~42GPa,熔融温度>~1100℃)。角砾岩岩屑中矿物的化学组成表明,构成CE-5角砾岩的主要物质是CE-5着陆区本地的年轻玄武岩,但有约1%~8.5%的矿物和CE-5玄武岩有差异,可能是来自着陆区月海之外的成分。玻璃的化学成分可以通过简单的玄武质矿物混熔来解释,仅个别岩屑中的玻璃记录了月球高地物质的化学组成。对比Apollo及Luna的样品外来成分及年龄,可初步推测CE-5着陆区在~2.0Ga的玄武质岩浆喷发后并未经历大的表面改造,这和月表撞击通量的减少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嫦娥五号 月球角砾岩 太空风化 撞击作用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壳-幔温度结构与温泉地热系统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15
作者 张健 范艳霞 +2 位作者 何雨蓓 姜程浩 褚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8-601,共14页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在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文利用磁、重、地震方法,计算了该区温泉地热系统的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温度为550℃,莫霍面温度在635~812℃之间,地幔微弱上隆、热背景略...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在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文利用磁、重、地震方法,计算了该区温泉地热系统的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温度为550℃,莫霍面温度在635~812℃之间,地幔微弱上隆、热背景略微偏高。在约20 km深度处,存在两个剪切波dV_(s)负值区,推测是下地壳高温-热液活动区,它们的正上方是粤西、粤东地表温泉地热异常区。温泉地热系统成因分析认为:NE向深大断裂是重要的导热构造,既是深部热源热量上升的优先通道,也是地下水热量交换的有利通道。热源由深部地幔热源、地壳高温-热液活动区热源、地表高生热率地层热源三部分组成。水源为大气降水,通过断层裂隙、花岗岩风化裂隙向下入渗的地下水流被热源加热,在导热构造近地表处汇聚、形成热储,在构造有利部位出露成为温泉。粤东地区温泉地热系统热水循环平均深度大于粤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 居里温度 高生热率地层 下地壳高温热液区 成因机制模式
下载PDF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院士(六)
16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1-163,共3页
2019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 2019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七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 黄汲清 地质学史 陆相生油 地质制图 区域地质调查 历史性贡献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院士(一)
17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8-440,共3页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本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地质科学 黄汲清 石油天然气资源 院士 地质学史 区域地质调查 大地构造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院士(二)
18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1-654,共4页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地质科学 黄汲清 石油天然气资源 院士 地质学史 区域地质调查 大地构造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院士(四)
19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043,共3页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 今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创造了突出业绩。黄汲清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限于篇幅,本刊将分期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 黄汲清 地质学史 陆相生油 地质制图 区域地质调查 历史性贡献
原文传递
中国地质科学的卓越大师——黄汲清院士( 七)
20
作者 潘云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6-349,共4页
2019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 2019年是地质学界一代宗师、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黄汲清先生诞生115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我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历史性贡献的地学大师,我刊特邀著名地质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潘云唐教授撰写此文。黄汲清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地质学大家,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创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提出陆相生油和多期多层生储油理论,勘查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黄汲清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和科学事业,他的爱国无私的奉献精神,求真创新的科学追求,值得我们永远尊敬、怀念和学习。本文内容丰富,分七期刊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事业 石油天然气资源 黄汲清 陆相生油 地质制图 区域地质调查 历史性贡献 奉献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