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融入都市的城市型校园设计策略——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慧 《住区》 2019年第4期32-39,共8页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为例,从校园建筑、城市交通、文化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城市型大学校园在大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校园城市设计策略,提出公共空间共享、步行系统共建、整体认知共筑三方面的改善途...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为例,从校园建筑、城市交通、文化形象等方面,探讨了国内城市型大学校园在大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校园城市设计策略,提出公共空间共享、步行系统共建、整体认知共筑三方面的改善途径,为真正实现校园与都市的共享、共建、共筑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 城市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 设计策略
下载PDF
校园总体景观设计导则初探——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总体景观设计导则》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兰俊 《建筑技艺》 2020年第1期80-85,共6页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雁栖湖校区自2013年开始的总体景观设计为起点,详细介绍了设计团队如何综合既有场所特征、规划设计条件、校方期望等因素,制定出以景观改造设计原则、景观改造设计框架和景观改造设计导则为核心的校园总体景观设...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雁栖湖校区自2013年开始的总体景观设计为起点,详细介绍了设计团队如何综合既有场所特征、规划设计条件、校方期望等因素,制定出以景观改造设计原则、景观改造设计框架和景观改造设计导则为核心的校园总体景观设计导则,以及该导则是如何为后续的具体景观节点设计提供借鉴的,最后呈现了在总体景观设计导则指导下的雁栖湖校区的景观建设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设计 设计导则 雁栖湖校区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曹羽 《建筑技艺》 2021年第3期116-117,共2页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研究载体,引入空间句法作为研究手段,深入分析其空间结构,并与初始规划进行对比,探索校园空间从图纸阶段到实际落成阶段的演化过程,以期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一种可参考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空间结构 空间句法
下载PDF
渐进式校园建筑空间改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园为例
4
作者 兰俊 《建筑技艺》 2020年第1期54-59,共6页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是一座非典型的城市校园,由于其近年来发展迅速,而该地区用地紧张,校园空间扩建的可能性较小,故校园建筑空间重构、功能改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逐年增加。基于上述背景,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的四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是一座非典型的城市校园,由于其近年来发展迅速,而该地区用地紧张,校园空间扩建的可能性较小,故校园建筑空间重构、功能改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逐年增加。基于上述背景,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的四个建筑空间改造项目进行分析梳理,探讨在权属关系和使用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空间中依据需求渐进式地实施改造的可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式改造 空间更新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关村校区
下载PDF
聚集策略下的模件化建筑设计方法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园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崔彤 王一钧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87,共11页
大学的功能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变为"研究型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力倡导"产-学-研"与"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从自然界"聚集"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聚集"的目标,以中国科学... 大学的功能逐渐从"基础教育"转变为"研究型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大力倡导"产-学-研"与"科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从自然界"聚集"现象出发,通过分析"聚集"的目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3个城市中的科教园区为例,提出了以师法自然和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模件化"为"聚集"策略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该方法强调规划与设计中结构秩序的重要性,以典型模件单元的建构作为设计组织的起点,将模件单元在结构秩序基础上形成同构异型的多样化组合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尺度层级;展示了"模件化聚集"方法在创造"科学共同体"上的优势,3个案例也呈现出该设计方法历时性的传承、延续和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 模件化 科教园区规划设计 研究型大学
原文传递
康复医护型养老中心及其设计方法研究——以郑州悦和佳养老中心设计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大伟 刘虹 皮庆军 《华中建筑》 2018年第6期49-53,共5页
郑州悦和佳养老中心是一种新型养老机构——康复医护型养老中心,既将康复医院植入养老中心,又保证老年人获得充分的医疗保障。该文在讨论康复医护型养老中心的发展必然性之后,提出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控制要素,并提供了多类型的老年... 郑州悦和佳养老中心是一种新型养老机构——康复医护型养老中心,既将康复医院植入养老中心,又保证老年人获得充分的医疗保障。该文在讨论康复医护型养老中心的发展必然性之后,提出了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关键控制要素,并提供了多类型的老年公寓空间组合模式。郑州悦和佳养老中心的设计探索将对国内同类其他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院 医护中心 养老中心 设计方法
下载PDF
建筑设计中的“亭构”空间原型及“亭构”概念的内涵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冬函钰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高度凝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亭构”概念及中西方亭建筑比较下的“亭构”意向,以期由浅入深,从师法自然、源于传统和“亭构”蕴含的中式哲学及审美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同时,基于“形式-结构-逻辑”讨论“亭构”概念的科学性,摸索其在“传统”和“现代”一体两面中的耦合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将来的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亭构 亭构单元 中国建筑哲学 师法自然 源于传统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的纪念性研究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方雪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5期203-205,共3页
“纪念性”一词出自西方语境。西方的纪念性建筑以特定的建筑类型、富于变化的建筑风格、不朽的建筑材料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石造”史书。在该语境下反观中国建筑,无论宗庙、宫殿或民宅的形制、外观皆极为相似,材料亦无永恒性可言。对... “纪念性”一词出自西方语境。西方的纪念性建筑以特定的建筑类型、富于变化的建筑风格、不朽的建筑材料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石造”史书。在该语境下反观中国建筑,无论宗庙、宫殿或民宅的形制、外观皆极为相似,材料亦无永恒性可言。对此,如弗莱彻、弗格森等建筑史学家曾片面指出中国建筑“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而不具有纪念性。然从广义角度看建筑的纪念性,它们便具有帮助延续和传承一个国族之集体记忆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在权力意识的礼法规范与集体意识的稳定传承下,是围护权力统治、保证社会安定的象征,本身就具有特殊的纪念性价值。文章将首先对“纪念性”的英文词源和语义进行辨析,进而由“纪念性”与“记忆”的关系引出纪念性在意识维度下的表达及作用,最后概括性地提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纪念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 西方语义 意识维度 中国传统建筑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被引量:72
9
作者 欧阳志云 杜傲 徐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207-7215,共9页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水源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但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类保护地面临功能区分不清晰、空间重叠、管理成效不高等问题。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部署,为理顺我国保护地体系,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并参考国际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保护地体系分类,建议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5大类,第I类为自然保护区,第Ⅱ类为国家公园,第Ⅲ类为自然公园,第Ⅳ类为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第Ⅴ类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根据各类保护地的特点,创新保护地建设政策与机制,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自然保护地,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将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分类 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自然公园 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剧场文化影响力评价模型研究——文化部科技提升计划课题:中国剧场使用后评估(POE)体系研究报告之四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相国 王凤 《建筑技艺》 2015年第4期113-115,共3页
当前我国关于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较多停留在定性讨论层面,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更为精确的评价工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剧场各方面属性,建构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的初步模型框架。以期为我国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提供一个新工... 当前我国关于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较多停留在定性讨论层面,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更为精确的评价工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剧场各方面属性,建构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的初步模型框架。以期为我国剧场的文化影响力评价提供一个新工具。进而以国家大剧院公开数据作为测算依据,对其进行试评价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国家大剧院在客观评价中取得7级量度中的第6级"好"的评价结果,其主观评价中取得最高级"非常好"的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文化影响力 模糊综合评价法 评价模型
下载PDF
实验室建筑:概念演化与空间演变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明珠 崔彤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1期87-100,共14页
通过对“实验室”一词的词源学溯源研究,厘清实验室建筑的缘起。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室”概念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实验室概念演化与实验室建筑空间演变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实验室建筑的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实验室 实验室建筑 词源学 空间演变 科研建筑
下载PDF
基于形态设计的建筑节能研究回顾与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扬逸 崔彤 王一钧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3年第2期104-115,共12页
由于建筑能耗在全球总能耗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建筑节能成为了当下建筑师、科学家以及工程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由建筑师所主导的形态设计视角,在建筑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 由于建筑能耗在全球总能耗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建筑节能成为了当下建筑师、科学家以及工程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由建筑师所主导的形态设计视角,在建筑气候区划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分析。重点探讨了形态设计中的关键要素:体形系数、朝向、窗墙比和遮阳设计,并评价这些要素对建筑采暖、制冷以及照明能耗的综合影响,为建筑师在方案设计阶段的选择与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建筑气候 形态设计
下载PDF
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室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婉雪 王一钧 崔彤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67-274,共8页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和循序渐进的体系,其研究与实践已进入建构主义教学、泛在化学习等新阶段。然而,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室作为承载实验教学活动的关键空间,其设计方法仍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主要从教学视角出发,缺乏建筑设计视角...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和循序渐进的体系,其研究与实践已进入建构主义教学、泛在化学习等新阶段。然而,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室作为承载实验教学活动的关键空间,其设计方法仍相对滞后,相关研究主要从教学视角出发,缺乏建筑设计视角的可行性策略研究。该文通过梳理大学物理教学实验空间的历史发展演变,分析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室中仪器的复杂性和教学方法与空间的矛盾性,挖掘传统物理教学实验室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现代教学实验中物与人、人与人之间交互行为的新特征。在归纳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室分类的基础上,从实验仪器和教学场景两方面分别阐述了实验室空间的设计需求,分3个阶段提取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室的设计策略,为物理教学实验室的业主、使用者、管理者和建筑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实验室 教学实验室 实验室设计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外高校图书馆建筑研究的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光 王一钧 崔彤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2年第5期386-398,共13页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建筑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发展的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计量学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别选取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有效数据1570篇和148...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建筑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探索该领域发展的关键路径和知识拐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采用计量学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分别选取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有效数据1570篇和1489篇文献,对发文量、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及文献共被引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的发文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趋势相仿。国外机构之间形成了合作网络,且合作较国内更为密切。研究内容方面,国内注重对特色空间、建筑理念等核心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国外注重对用户、资源、空间及建筑环境等问题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聚焦和实证研究。当下本领域的知识核心形成于2013-2016年间,即以用户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十年研究热点包括数字馆藏、用户及空间和建成环境。未来应加强国内本领域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聚焦前沿热点,丰富研究范式和内容,提升研究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 中外比较 计量学分析 CITESPACE
下载PDF
从图书馆顾问到协同设计——高校图书馆建筑前期规划模式的演进
15
作者 杨光 崔彤 《华中建筑》 2024年第5期37-41,共5页
自19世纪末以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前期规划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由早期的专家咨询模式,逐渐转向专业的图书馆顾问模式,并最终转向参与式设计模式。历次模式的转变反映了既有规划模式与发展变化中的使用模式的冲突和矛盾,新模式... 自19世纪末以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前期规划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由早期的专家咨询模式,逐渐转向专业的图书馆顾问模式,并最终转向参与式设计模式。历次模式的转变反映了既有规划模式与发展变化中的使用模式的冲突和矛盾,新模式产生于对旧模式的批判与反思。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进入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对前期规划模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鲜见就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该文以文献研究法为主,将高校图书馆建筑前期规划模式置于历史进程中,着重阐述三个时期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存在的不足,通过全面回顾历史发展,旨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前期规划阶段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建筑 前期规划 图书馆顾问 参与式设计
下载PDF
DGNB中建筑能耗环境效益的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研究
16
作者 王大伟 王日旺 张凯 《华中建筑》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该文介绍了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价标准(DGNB)中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能耗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从环境污染物控制与一次能源利用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设计,指标计算与转换方法。该文分析了德国DGNB的研究成果和... 该文介绍了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价标准(DGNB)中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能耗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从环境污染物控制与一次能源利用两个方面展开,具体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设计,指标计算与转换方法。该文分析了德国DGNB的研究成果和特色,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可持续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 全生命周期评估 环境效益
下载PDF
文化建筑的体验类型与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浩嶙 《城市建筑》 2020年第15期106-107,共2页
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空间体验的要求及接收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建筑中的空间设计理念及空间的服务功能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的体验经济时代重新认识文化建筑空间,尤其是公共服务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以促进该... 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空间体验的要求及接收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文化建筑中的空间设计理念及空间的服务功能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的体验经济时代重新认识文化建筑空间,尤其是公共服务空间的设计与应用,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文化建筑 公共服务空间 开放建筑
下载PDF
从桌面实验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实验设备发展下的科研活动与实验空间演进
18
作者 张昕玮 崔彤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2年第5期371-385,共15页
实验室作为知识生产的物理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实验设备与工具的发展演化为线索,以科研实验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与具体案例,探讨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科研活动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科研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历史上科研活动... 实验室作为知识生产的物理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实验设备与工具的发展演化为线索,以科研实验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与具体案例,探讨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科研活动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科研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历史上科研活动的发展是一个由精英走向大众,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不断演变的科研实验建筑既是科学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又是技术革新的见证者,在功能组织与形态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松散到集约的专业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历史 桌面实验 大科学 科研空间 形态演进
下载PDF
基于体验性的文化建筑公共服务空间设计研究
19
作者 徐墨 朱浩嶙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4期118-120,共3页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化建筑中公共服务空间的研究,探索当今文化建筑使用者的体验需求类型,以及如何通过对公共服务空间的设计来满足其相应体验需求。全文将文化建筑按照不同的服务功能分为阅览、观演、展览三种功能类型,并结合案... 本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文化建筑中公共服务空间的研究,探索当今文化建筑使用者的体验需求类型,以及如何通过对公共服务空间的设计来满足其相应体验需求。全文将文化建筑按照不同的服务功能分为阅览、观演、展览三种功能类型,并结合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其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分析阐述,分别从核心功能空间的开放化设计、建筑内部功能业态的增加、公共服务空间的城市性与开放性设计等角度提出了三种功能类型的文化建筑中公共服务空间的设计建议,期望能够对未来的文化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文化建筑 公共服务空间 开放建筑
下载PDF
设计作为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路峰 《新建筑》 2017年第3期23-25,共3页
设计与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两种极为不同的智力活动:设计着眼于解决问题;研究侧重于知识生产。建筑设计因此被排斥在科学评价之外,学科发展受到很大局限。一旦设计具有了知识生产的作用,它也就成为了一种研究活动,而作为研究的设计对于建... 设计与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两种极为不同的智力活动:设计着眼于解决问题;研究侧重于知识生产。建筑设计因此被排斥在科学评价之外,学科发展受到很大局限。一旦设计具有了知识生产的作用,它也就成为了一种研究活动,而作为研究的设计对于建筑的历史演变与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建筑学学科特点出发,描述了建筑学科总是要经受学科外部评价的尴尬处境;然后辨析了研究与设计的概念以及研究与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接着探讨了设计研究的条件与意义;最后强调了类型学方法在设计研究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研究 研究型设计 设计方法论 建筑类型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