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14篇文章
< 1 2 1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MM的地表径流量与城市下垫面和降雨特征关系的空间分析——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罗英杰 张娜 +3 位作者 李琪 王昕 景永才 乐荣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8,共12页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多位于沥青小区,而低值区多位于绿地小区。沥青最易产流,绿地最不易产流。砌砖易产生中等量级的径流,混凝土较砌砖更易产流,但二者在不同降雨事件下的产流规律相似。沥青小区和砌砖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均与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沥青-砌砖和沥青-绿地小区,将非渗透面积比例(PIC)降至60%可明显控制其暴雨和大雨径流。要明显控制大暴雨径流,可将沥青-绿地小区的PIC降至30%以下;但降低PIC对沥青-砌砖小区大暴雨径流的控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内涝防洪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类型 下垫面特征 非渗透面积比例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地域性与布局规律研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地理科学探讨
2
作者 樊杰 陈东 +2 位作者 李佳洺 郭锐 陈卓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60,共14页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 在讨论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且国家间生产力要素的差异性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出现带来的地域属性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包括: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并由此产生新的不平衡。进而,从新质生产力新要素、地域综合体、国家网络系统3个方面讨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本规律,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作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集聚效率的内在要求、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等分析,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研究认为:(1)体现“知识”价值及利益分享合理化、数字化、智能化引发的劳动者关系变化与适应性管理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引发区域非均衡与空间公平的权衡,是生产关系“新转型”的机理所在;(2)重新定位主体功能、重新审视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重新建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建构适应新型生产关系的制度的主要方面;(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配套改革重点包括: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地域属性 因地制宜发展 新质生产力布局 地理科学基础
原文传递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3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原文传递
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原因
4
作者 涂纯 罗为群 +3 位作者 李发东 岳祥飞 刘朋雨 吴泽燕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9,共14页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泛分布的生态脆弱区,查明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防治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方法】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岩石裸露率... 【研究目的】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泛分布的生态脆弱区,查明中国南方岩溶石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防治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方法】以Landsat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植被覆盖率和岩石裸露率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结合野外调查,以县域尺度探讨了南方16省(自治区、直辖市)岩溶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2020年南方岩溶石漠化面积为8.45×10^(4) km^(2),其中轻度石漠化占南方岩溶石漠化总面积的62.75%。2015—2020年,岩溶石漠化面积大于400 km^(2)的县域数量减少了19个,广西都安县、马山县、德保县,贵州思南县、威宁县,云南会泽县、丘北县,四川巴塘县石漠化问题改善显著,云南广南县、文山市和砚山县岩溶石漠化面积大于1000 km^(2),石漠化治理形势严峻。【结论】以溶蚀作用为主塑造形成的峰丛洼地区,集中分布了30%的石漠化严重县;灰岩区因强烈的溶蚀作用和水土流失过程,导致石漠化面积占比超过33%。随着农村人口减少,耕地石漠化面积占比降低至26.54%,而灌木地和草地石漠化面积占比升高至20.51%和24.11%。研究将为制定县域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岩溶区 石漠化 地质地貌条件 土地利用类型 县域尺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和绿色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相关研究回顾 被引量:6
5
作者 孙伟 陈雯 +1 位作者 曹有挥 郭素玲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0-969,共10页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与绿色发展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与绿色发展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研究机构长期致力于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了大量关于长江产业带建设、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与港口布局、岸线资源评价与利用、空间功能分区管控与区域协调发展等研究,也长期服务于长江经济带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决策咨询和规划编制,为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发展、交通航运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分工协作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绿色发展 区域规划 长江经济带
原文传递
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冯瑜满 马丽 金凤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 人工智能对社会、政治、经济具有颠覆性影响,或将重塑未来区域发展格局。创新网络是创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对于理解知识溢出与技术扩散的地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等方法,对该产业创新合作网络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从网络结构、多维邻近性与城市特征3个角度分析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间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网络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构成的“菱形”格局,网络呈现典型的异配性、小世界属性和“核心–边缘”结构。人工智能对技术、产业的依赖性导致其创新合作网络受网络自组织性、多维邻近性与城市创新合作环境影响:择优链接与中介效应促进网络发育,创新合作由互补创新转向互补与协同创新并存,地理距离、省际壁垒不再是阻碍创新合作的因素;城市经济实力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创新联系的强度与广度,但城市间发展水平差距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合作建立,由此对促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合作网络 多维邻近性 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原文传递
环境中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检测方法及污染现状
7
作者 武啸言 姚林林 +2 位作者 李诗宇 史建波 江桂斌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84,共19页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 取代多环芳烃(substitu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SPAHs)是一类重要的多环芳烃衍生物,一般来自人类活动的直接排放以及多环芳烃的环境转化,因具有生物毒性作用而愈加受到关注.作为高风险新型污染物,SPAHs环境暴露引起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掌握SPAHs的检测方法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赋存现状,将为进一步开展该类化合物的全面环境监测和人体暴露风险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报道,总结了氧化多环芳烃、硝基多环芳烃、氯代多环芳烃以及溴代多环芳烃四类SPAHs在不同基质中的前处理方法以及分析方法,讨论了其在多种环境、生物、食物中的赋存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基于研究现状对其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多环芳烃 环境样品 前处理方法 分析方法 环境分布
原文传递
小东江水系河流沉积物磷素赋存形态及其环境意义
8
作者 毛珊珊 张秋英 +6 位作者 李曹乐 李兆 张宇军 李发东 舒旺 王登超 郝帅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4-504,共11页
河流磷(P)主要来源于底泥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为探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磷赋存形态组分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河流小东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磷赋存形态。采用连续提取法逐步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 河流磷(P)主要来源于底泥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为探讨河流沉积物-水界面磷赋存形态组分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典型河流小东江为研究对象,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其磷赋存形态。采用连续提取法逐步进行提取,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探究沉积物-水中磷赋存形态的组成、分布特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性,辨识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来源。结果表明,水体总磷浓度为0.13~0.33 mg·L^(-1),水体无机磷占水体总磷的64.79%~94.78%。沉积物总磷平均含量为219.44 mg·kg^(-1),沉积物无机磷(占比63.48%)是沉积物总磷的主要表现形式。沉积物无机磷总体表现为铁铝结合态无机磷(44.64%)>潜在活性无机磷(31.40%)>钙结合态无机磷(19.83%)>弱吸附态无机磷(4.12%);沉积物有机磷总体表现为非活性有机磷(46.39%)>中活性有机磷(27.03%)>潜在活性有机磷(19.05%)>弱吸附态有机磷(1.72%)。源解析结果表明:沉积物无机磷与铁铝结合态无机磷、潜在活性无机磷、钙结合态无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P<0.001),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农田退水等陆源输入是导致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含量高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铁铝结合态无机磷与潜在活性有机磷、钙结合态无机磷、非活性有机磷呈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其来源具有一定相似性。沉积物磷释放通量为0.011~0.394 mg·m^(-2)·d^(-1),整体上小东江沉积物表现为磷素的“源”,生物直接可利用磷含量较高且空间差异大,这一趋势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东江 磷赋存形态 人类活动 磷来源
下载PDF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1990-2020年土地覆盖与耕地资源时空变化
9
作者 邹伟豪 王卷乐 +3 位作者 杨可明 刘梦 江嘉伟 刘亚萍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1期2-13,共12页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 中俄黑龙江跨境流域的土地资源优越,是东北亚粮食生产潜力巨大的区域。掌握其过去土地覆盖和耕地变化对区域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区域长期土地覆盖和农业资源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GlobeLand 30和GLC_FCS 30数据集,获取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的30米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引入土地覆盖转移矩阵、动态度以及变化强度等模型对黑龙江流域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中俄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土地覆盖类型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和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占比较小。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1990-2000年变化最大,而2010-2020年是耕地面积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期。中俄对比分析显示,黑龙江流域内中国部分的耕地面积远多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面积,1990-2000年中国部分的耕地变化的剧烈程度也远远高于俄罗斯部分的耕地变化,但后20年有明显减弱。从共同点来看,黑龙江流域内中俄两个区域耕地变化趋势均为先减少后增加,不同之处在于1990-2020年中国区域内耕地总面积减少,俄罗斯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研究发现人口迁移、城镇化、土地改革以及资金短缺可能是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未来开发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 耕地资源 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 农业发展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下载PDF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况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10
作者 张贞莹 王向阳 +1 位作者 龙宏菲 杜晓楠 《科技促进发展》 2024年第4期386-393,共8页
专业思政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而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骨骼”所在,其建设效果直接决定专业思政的实施成效。立足专业思政研究匮... 专业思政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一环,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而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骨骼”所在,其建设效果直接决定专业思政的实施成效。立足专业思政研究匮乏、进路不清等问题,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学59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案,提出了多样化素材收集、跨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等策略,构建出一套既符合学科特点又体现思政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为深化高校研究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思政 课程思政 环境科学与工程 构建策略 扎根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余玲 刘家明 +1 位作者 姚鲁烽 李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404,共11页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 以2004~2017年间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的283个实景演艺旅游资源为样本,借助ArcGIS软件对其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多维空间格局、时空扩散过程等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定量化测度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投资规模与数量,从而将中国实景演艺发展分为3个阶段:探查参与期(2004~2007年)、快速发展期(2008~2014年)、成熟巩固期(2015~2017年)。(2)依据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演出时间、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晚会式夜场、情景式日场和室内全天候3种类型,并刻画了不同类型实景演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3)从时空演化视角,研究在认识中国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多尺度(全国、三大地带、省域)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实景演艺旅游资源在中国的时空扩散过程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演艺 实景演艺 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环境效应特征与代价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洪涛 郭小夏 +2 位作者 成升魁 甄霖 刘晓洁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19年第4期67-70,78,共5页
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令人担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环境效应基本情况,总体结论是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负荷日趋严重。同时,对休耕模式和粮... 我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但伴随形成的水土资源消耗和耕地环境负荷令人担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环境效应基本情况,总体结论是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负荷日趋严重。同时,对休耕模式和粮食主功能区调整这两项国家战略政策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效应进行了重点分析,建议逐步扩大在水资源超采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退化区等典型区域的休耕面积,积极谨慎地评估主功能区调整形成的潜在资源消耗缓解与环境效益提升作用。提出:改变以牺牲耕地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粮食持续增长、建立以资源环境效应评估为平衡点的粮食供需模式的时机已成熟,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环境效应,应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保障整体计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耕地 资源环境效应 休耕 主功能区
下载PDF
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海南省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 资源消耗 污染排放 海南
下载PDF
土地利用对中国南方红壤区小流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以江西省灌溪镇雁门水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群 穆松林 +4 位作者 陆永权 黄晓慧 冼宇阳 陈洁莹 龚彩玲 《环境保护》 CSSCI 2019年第21期34-40,共7页
评价土地利用格局对环境脆弱的中国南方红壤区流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关于红壤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数据质量等方面有待改进。本研究以江西省灌溪镇雁门水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以小流域为基本地理... 评价土地利用格局对环境脆弱的中国南方红壤区流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关于红壤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数据质量等方面有待改进。本研究以江西省灌溪镇雁门水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空间信息处理技术,以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分析了雁门水流域地表水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流域内52个样点19个指标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地表水水质指标浓度分布空间格局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大(Hg、Cd元素),中游高、上游和下游低(As、Cu元素),整个流域含量较低但部分地区出现高值中心(Mn、Ni、Pb、Co、Zn、Fe、Al、Cr元素)三种空间格局。流经地区林地面积比例增大时,As、Mn、Cr元素和NO-3离子的浓度显著降低。As、Cu、Mn和Co元素浓度随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增大呈线性或指数方式升高。Cr、Ni元素和NO3-和NH4+离子浓度随耕地面积比例增大而显著升高。本研究的开展将为中国南方红壤区水环境健康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水环境 空间格局 红壤区 小流域
下载PDF
未来30年中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的省级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俊 石晓丽 +1 位作者 史文娇 王绍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未来30 a全国及各省份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面积,进而预测未来各省份耕地面积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结果表明:(1)到2050年,我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20×10^(8)hm^(2),耕地面积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3×10^(8)hm^(2),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从2020年的43.59%增长到2050年的85.89%,增长近一倍。(2)七大区域中,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较高,在2020年均已达到7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西南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则处于40%~60%之间。到2050年,受耕地比例稳定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影响,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青藏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均达9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则处于70%~90%之间。(3)从各省份来看,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较高,而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保有率较高。研究得到的耕地面积及其保有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及其占耕地比例等指标的分省份预测值可以为未来相关部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未来耕地布局和农田利用等研究提供分省份的总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保护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面积保有率 趋势预测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目标的中国工业部门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诗一 王畅 郭越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共20页
工业部门(包含电力工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多的国民经济部门.探寻工业部门合理有效的碳减排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分解了中国2000年—2019年工业碳排放历史演变路径的驱动因素,预测了三种情景下2019年—2060... 工业部门(包含电力工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多的国民经济部门.探寻工业部门合理有效的碳减排路径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分解了中国2000年—2019年工业碳排放历史演变路径的驱动因素,预测了三种情景下2019年—2060年工业碳排放的潜在演变路径,估计了工业部门碳中和进程中所需的投资额,讨论了不同减排时点选择下投资需求的异质性.研究发现:1)规模效应和效率效应是历史演变路径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而化石能源清洁转化效应、化石能源内部结构效应和清洁能源替代效应的影响较小;2)非电力工业未来核心的碳减排技术路径为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消费替代,电力工业未来核心的碳减排技术路径则为清洁能源发电替代;3)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工业部门碳中和的进程中需要超过300万亿元的巨额投资,所需投资主要集中于高排放的非电力工业.本文最后提出了“以技术为核心,以市场为机制,以政策为引导”的中国工业部门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 碳中和路径 指数分解 情景分析 边际减排成本
下载PDF
中国航空货运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姣娥 车恩瑜 肖凡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1-782,共12页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 航空货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配置全球和大区域尺度的优质资源,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航空货运的空间统计数据和面板数据,以机场所在城市为基本单元,剖析了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过程与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揭示了中国航空货运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航空货运在过去20年间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平稳发展阶段;2)中国航空货运区域间差异显著,货运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过去20年间,中国航空货运重心位于徽鄂豫三省交界处,呈现河南→安徽→湖北的迁移趋势;3)中国航空货运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以“北上广深”为核心的菱形空间格局得到强化;4)中国航空货运的发展受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地面交通发展等因素影响,但各因素对空港型国家枢纽城市与非枢纽城市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货运 航空枢纽 空间集聚性 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中国
下载PDF
农业资源环境效应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以福建省为例
18
作者 史文娇 王绍强 陆锋 《发展研究》 2023年第6期65-69,共5页
通过调研走访、多源数据整合和模型模拟开展福建省重点农区生态文明建设状态检测与问题诊断,发现了化肥投入高利用率低、氮肥面源污染严重、农田灌溉水强度高、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 通过调研走访、多源数据整合和模型模拟开展福建省重点农区生态文明建设状态检测与问题诊断,发现了化肥投入高利用率低、氮肥面源污染严重、农田灌溉水强度高、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设施装备和蔬菜栽培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低甲烷水稻品种等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农业资源环境效应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万洁 侯兴旺 +1 位作者 刘稷燕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40-3650,共11页
本文回顾了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历史、简介了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原理与主要分析仪器.重点介绍了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污染物溯源、识别转化历程和指示反应程度,以及重建古环境信息,构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探索生态物质循环等环境科... 本文回顾了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历史、简介了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原理与主要分析仪器.重点介绍了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污染物溯源、识别转化历程和指示反应程度,以及重建古环境信息,构建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探索生态物质循环等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与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当前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稳定同位素技术 污染物溯源 示踪技术 环境信息构建 环境应用
原文传递
数字化驱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姣娥 杜方叶 +1 位作者 魏筠筵 刘燕 《岳麓公共治理》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数字医疗凭借其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等优势,为医疗服务的革新和转型提供机遇。研究构建了数字化驱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理论逻辑框架,结合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实践路径。主要结论如下:数字医疗可有效驱动医疗市场创新... 数字医疗凭借其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等优势,为医疗服务的革新和转型提供机遇。研究构建了数字化驱动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理论逻辑框架,结合在此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实践路径。主要结论如下:数字医疗可有效驱动医疗市场创新与变革、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与配置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共享。然而,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的过程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字鸿沟难以跨越、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以及政策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仍束缚了数字化医疗的全面推广与应用。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医疗区域合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强化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医疗 优质医疗资源 区域均衡 数字化 公共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