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 Nino影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崇银 李桂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根据E1Nino期间热带大气状态的异常特征,确定了在简单大气动力模式中描写海温异常的参数化方法。然后利用斜压半地转两层模式从动力学上分析研究了E1Nino对热带大气低频波的影响。理论分析同有关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资料... 根据E1Nino期间热带大气状态的异常特征,确定了在简单大气动力模式中描写海温异常的参数化方法。然后利用斜压半地转两层模式从动力学上分析研究了E1Nino对热带大气低频波的影响。理论分析同有关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资料分析结果完全一致,E1Nino事件使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大气 季节振荡 埃尔尼诺 动力学
下载PDF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的进展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建平 丑纪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53-673,共21页
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领域的进展,其中主要介绍了在非线性适应过程、非线性稳定与不稳定、全局分析理论、可预报性、低阶谱方法与多平衡态动力学、非线性波动、波流相互作用、阻塞高压非... 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非线性大气动力学领域的进展,其中主要介绍了在非线性适应过程、非线性稳定与不稳定、全局分析理论、可预报性、低阶谱方法与多平衡态动力学、非线性波动、波流相互作用、阻塞高压非线性动力学、中小尺度非线性动力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大气适应 全局分析 可预报性 阻塞高压 多平衡态
下载PDF
潮汐混合对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模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于子棚 刘海龙 林鹏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7-1100,共14页
海洋中的潮汐混合对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模拟的影响是海洋环流模式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IAP/LASG发展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ICOM(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及与海... 海洋中的潮汐混合对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模拟的影响是海洋环流模式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IAP/LASG发展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ICOM(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及与海冰耦合模式进行了有无潮汐混合方案的试验,重点探讨了潮汐混合对AMOC强度模拟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潮汐混合后模拟的AMOC强度极大值比对照试验增加约1倍,更接近RAPID(Rapid Climate Change Programme)观测。而且,潮汐混合试验中模拟的AMOC上层环流深度(3200 m)比对照试验加深1000 m左右,同样更接近RAPID观测。海洋底部的垂直混合增强,使海洋层结变得更加不稳定,加强了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特别是拉布拉多海等地区的深对流,这是AMOC加强的直接原因。同时,潮汐混合试验中上层海洋环流也加强,增加了中低纬副热带高盐海水向高纬输送,使表层增密,海洋层结更加不稳定,也可以进一步增强AM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模式 潮汐混合 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 被引量:88
4
作者 李崇银 龙振夏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8-535,共18页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作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多年来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及其对其他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基本...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作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多年来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及其对其他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活动规律;中高纬度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以及与热带大气ISO的主要差别;全球大气低频(30~60天)遥相关特征;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机制;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亚洲)夏季风爆发,以及对南海(东亚)夏季风异常的重要作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I Nino(La Nina)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ISO 大气科学 气候系统
下载PDF
冬夏季环流隔季相关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辉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8,共13页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的风应力的改变可以使热带太平洋海温从冬季至夏季呈现LaNinna(ElNino)型异常分布。试验得到的由冬季风异常所产生的海洋及夏季环流的变化与实况是相当接近的。在异常的冬季风偏北风分量强迫下,西太平洋上形成的偏差气旋环流在夏季已不存在,这时东亚夏季风反而增强。而冬季赤道西风分量所产生的影响,则在西太平洋上形成显著的偏差气旋环流,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南海夏季风加强。对于东亚大气环流而言,与强弱冬季风对应的热带海洋海温异常强迫下,不仅是冬季,后期春季和夏季环流的特征都能得到很好的模拟。但是从分区看,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比东太平洋更为重要。单纯的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季,对后期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整个热带海洋的异常型分布(不论是ElNino还是LaNina)型,对冬夏季风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单纯的某个地区的海温异常都比它的整体影响要小。从试验结果看,海温在大尺度冬夏季环流的隔季相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 大气气候模式 大气环流 夏季风 冬季风 隔季相关
下载PDF
两步保形平流方案在高分辨率球面经纬网格下的跳点差分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袆 宇如聪 +1 位作者 李建 陈昊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9-1102,共14页
尝试用一个基于有限差分的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替代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第5版公用大气模式(NCARCAM5)欧拉-谱动力框架中的半拉格朗日传输(SLT)平流方案,并针对不同分辨率版本,计算水汽等物质的传输过程。通过设计保证守恒性的跳点... 尝试用一个基于有限差分的两步保形平流方案(TSPAS)替代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第5版公用大气模式(NCARCAM5)欧拉-谱动力框架中的半拉格朗日传输(SLT)平流方案,并针对不同分辨率版本,计算水汽等物质的传输过程。通过设计保证守恒性的跳点差分法,解决了基于经纬网格的模式在高分辨率下由于极区纬向格距过小而造成的差分方案积分时间步长过短的问题,使得TSPAS在高分辨率下仍然可以使用较大的时间步长。理想试验表明:(1)跳点TSPAS在守恒性、数值精度(量级上)、保形性等方面均较好地保持了原TSPAS的特点,而积分步长可增大到与CAM5-SLT相同,比原TSPAS提高超过一个数量级;(2)较半拉格朗日传输方案,尽管TSPAS的耗散更大,但是在相同时间步长下更省时,且改进了半拉格朗日传输求解平流方程造成的不守恒问题。CAM5的比较试验表明:(1)采用跳点TSPAS的模式结果与非跳点计算结果相当,在高纬度跳点区域也并未出现模拟异常;(2)在高分辨率下,采用跳点TSPAS方案的CAM5模拟结果与原模式结果相近,并初步显示对东亚青藏高原南侧的虚假降水有所抑制。该工作确保了基于欧拉通量差分型的TSPAS在高分辨率模式下的大时间步长稳定积分,为解决有限差分方法在高分辨率模式发展中的相关计算问题提供了启示,为后续针对东亚地区的模式性能改进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点差分 两步保形平流方案 半拉格朗日传输 CAM5 高分辨率模式
下载PDF
2003年梅雨期干冷空气的活动及其对梅雨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97
7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73-985,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当它南下或下降到达江淮流域以北或上空时,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暴雨产生和发展。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江淮流域以北的对流层中低层的北风对淮河流域对流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高层北风所产生的高空辐散叠置于低层辐合区之上,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而且,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干冷空气的侵入轨迹为一条明显的暗区,干冷空气南下侵入到黄河以南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干侵入2”从西南方向侵入,与冷锋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Browning等强调的“干侵入”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流域 暴雨 干冷空气侵入 干侵入作用
下载PDF
干侵入对济南“7.18”暴雨的作用 被引量:65
8
作者 刘会荣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74-386,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济南地区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高空槽和低空风切变的有利形势下产生的。济南附近最大干空气侵入出现在暴雨发生前1~2天,干空气侵入有利于深厚干层的形成和维持,而深厚干层的存在则有利于对流有效位能在中高层的产生、积聚和释放,从而导致强的对流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济南以北地区干空气侵入现象在暴雨过程中一直存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对流层顶附近向下的干空气侵入和对流层低层由北向南的干空气侵入。济南外的干侵入一方面有利于低层产生辐合、高层产生辐散,导致上升运动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还对锋区的形成和移动具有重要作用。上述两方面表明干侵入在这次暴雨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低空风切变 干空气侵入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北极海冰与ENSO事件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艳峰 陈隆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4-846,共13页
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ENSO循环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 5 9 5~ 1 79 5°E ,60 5~ 89 5°N)的高纬海域范围内 (包括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及东西伯利亚海 ,简称为A区 )的北极海冰变化以 9月份变率... 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ENSO循环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 5 9 5~ 1 79 5°E ,60 5~ 89 5°N)的高纬海域范围内 (包括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及东西伯利亚海 ,简称为A区 )的北极海冰变化以 9月份变率最大并具有准四年周期 ,在这个周期段上A区极冰与Ni no 3区的海温变化有明显的位相差。当Ni no 3区SST滞后海冰约 1 6个月时 ,两者达到最大负相关。A区的 9月海冰面积指数和SST的时滞相关系数分布表明 ,次年 4月开始在赤道东太平洋区域出现一显著负相关区 ,次两年的 2月负相关达到最大 ,之后减弱消失。这表明 9月A区海冰面积偏小 ,则次年春季以后出现ElNi no现象。海冰与环流相关分析表明 ,其相互影响机制可能是由于少冰年的弱冷源效应 ,使得该地区上空气旋环流发展 ,并通过中高纬相互作用促进北太平洋西北部及东亚沿岸距平气旋式环流的发展 ,有利于赤道异常西风形成从而触发和维持El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ENSO事件 准四年振荡 厄尔尼诺 海-冰-气相互作用 时间尺度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薇 刘海龙 刘秦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11-820,共10页
分析SODA同化资料 ( 1 95 0~ 1 999年 )所描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表层—次表层的东向逆流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从气候平均场看 ,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向流主要包括东、西两部分 ,其中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西侧的东支逆流位置偏... 分析SODA同化资料 ( 1 95 0~ 1 999年 )所描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表层—次表层的东向逆流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从气候平均场看 ,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东向流主要包括东、西两部分 ,其中 ,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岛西侧的东支逆流位置偏南 ,强度夏季最大 ,春季最弱。海表风应力的旋度异常产生的Ekman抽吸是东支逆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位于西太平洋的西支逆流位置偏北 ,春季—夏季强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副热带海区 逆流 副热带模态水 气候平均场
下载PDF
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概况与评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磊 包庆 何编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8-502,共5页
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是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新增计划,旨在研究水平分辨率提高后对气候模式模拟性能的改进,并借助多模式集合的方法降低模拟的不确定性。中国有5个模式团队在CMIP6GitHub上注册参加HighRes... 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是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新增计划,旨在研究水平分辨率提高后对气候模式模拟性能的改进,并借助多模式集合的方法降低模拟的不确定性。中国有5个模式团队在CMIP6GitHub上注册参加HighResMIP。文中对HighResMIP的科学背景、试验设计和参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为需要了解该计划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 气候系统模式 CMIP6
下载PDF
大气方程组的惯性流形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建平 丑纪范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3期270-278,共9页
从一类非线性演化方程出发 ,得到其全局吸引子 ,并利用截断技巧讨论了它的惯性流形 .然后 ,根据大气方程组算子的性质 ,证明强迫耗散非线性大气算子方程即为这类非线性演化方程 ,从而在耗散算子满足谱间断条件下得到大气方程组的惯性流... 从一类非线性演化方程出发 ,得到其全局吸引子 ,并利用截断技巧讨论了它的惯性流形 .然后 ,根据大气方程组算子的性质 ,证明强迫耗散非线性大气算子方程即为这类非线性演化方程 ,从而在耗散算子满足谱间断条件下得到大气方程组的惯性流形的存在 ,为进一步研究大气方程组全局吸引子上的动力性质及设计性能良好的数值格式提供了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流形 大气方程组 大气动力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放加剧结果的新证据 被引量:23
13
作者 段安民 吴国雄 +1 位作者 张琼 刘屹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89-992,共4页
过去数十年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迄今为止还缺少能将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高原气候变暖的同时伴随有显著的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另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高空再分... 过去数十年间青藏高原气候变暖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但迄今为止还缺少能将其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通过对历史观测资料的分析,本文发现高原气候变暖的同时伴随有显著的气温日较差的减小.另外,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高空再分析资料还表明高原上空对流层顶附近也有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而平流层低层则是变冷的趋势.这些特征在两个参与国际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的耦合气候模式的20世纪CO_2浓度情景试验中成功再现,而两个模式的工业化前情景试验中都没有这样的特征.这意味着最近数十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很可能主要是由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所引起,并且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比全球其他地区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气候日较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