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风化壳型稀土矿绿色开采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1
作者 《稀土信息》 2023年第9期5-5,共1页
2023年9月15日,广东省地质学会在广东省梅州市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完成的科技成果“风化壳型稀土矿的电驱开采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评价委员会由... 2023年9月15日,广东省地质学会在广东省梅州市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完成的科技成果“风化壳型稀土矿的电驱开采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评价委员会由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的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何宏平研究员代表项目团队作成果汇报。会议由学会秘书长林希强教授主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吴世文副厅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孙龙涛副院长、梅州市平远县周小勇县长、广晟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李保云总裁和林振东副总裁、广东省富远稀土有限公司曹源董事长、平远县华企稀土实业有限公司谢汉想副总经理等出席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论证会 科学技术厅 科技成果 副总裁 中国科学院 稀土矿 重大技术突破 广东省梅州市
下载PDF
新一代Ar-Ar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趋势: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Ar-Ar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57
2
作者 邱华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简单介绍了国外Ar-Ar实验室发展和我国Ar-Ar实验室建设概况,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新旧两个Ar-Ar实验室作对比,分析了该所新一代Ar-Ar实验室改进之处,指出气体提取系统-纯化系统小型化和实验流程自动化是Ar-Ar实验室的必然发... 简单介绍了国外Ar-Ar实验室发展和我国Ar-Ar实验室建设概况,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新旧两个Ar-Ar实验室作对比,分析了该所新一代Ar-Ar实验室改进之处,指出气体提取系统-纯化系统小型化和实验流程自动化是Ar-Ar实验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并以滇西龙陵花岗岩黑云母Ar-Ar定年结果为例,展示新一代Ar-Ar实验室获得的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向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介绍新一代Ar-Ar实验室的建设概况,以期推动我国Ar-Ar实验室的实验流程自动化建设,向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R法 超高真空红外激光观察窗 Ar-Ar实验流程自动化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高分子科研工作
3
作者 陈立班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21-122,共2页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科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化学科研机构。1985年有关的研究室合并,成立了高分子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所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促进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科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化学科研机构。1985年有关的研究室合并,成立了高分子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所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促进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科学 科研工作 广州 科学院
下载PDF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杂岩体中辉石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春涛 李五福 +12 位作者 王秉璋 王强 张新远 王涛 郑英 金婷婷 刘建栋 袁博武 韩晓龙 曹锦山 王泰山 谭运鸿 李玉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43,I0008-I0011,共23页
近年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Nb、P矿化碱性杂岩体,并对杂岩体的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及含矿性开展了研究,初步圈定了Nb、P矿化体,显示东昆仑具有寻找与碱性岩-碳酸岩型稀有稀土矿潜力。对碱性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矿物成... 近年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Nb、P矿化碱性杂岩体,并对杂岩体的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及含矿性开展了研究,初步圈定了Nb、P矿化体,显示东昆仑具有寻找与碱性岩-碳酸岩型稀有稀土矿潜力。对碱性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矿物成分以及形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对重建东昆仑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可推动东昆仑稀有金属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突破。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杂岩体中重要的含矿辉石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矿物电子探针原位分析、磷灰石和榍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大格勒地区辉石岩的形成时代为418 Ma。辉石岩主要矿物中存在似长石(霞石)、碱性暗色矿物(富铁黑云母),单斜辉石为透辉石,角闪石为钙质角闪石(铁韭闪石),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和镁质黑云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石岩具有富K(K_(2)O>Na_(2)O)、CaO含量高、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亏损Nb、Ta元素,亏损Zr、U、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全岩的(87Sr/86Sr)i为0.704058~0.704278,ε_(Nd)(t)为-0.4~-0.2。矿物组成、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大格勒辉石岩为钾质碱性岩,具有与OIB相似的特征,岩浆源区为EMⅠ型地幔端元。岩石的形成过程为母岩浆在相对较深的地幔源区经历了1%~3%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在上侵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微弱的同化混染作用,其形成时代为该地区岩浆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可能与碰撞后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和岩石圈的强烈伸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大格勒
下载PDF
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破解我国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中国科学院在分散型污水处理领域的成果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繁荣 杨永强 +2 位作者 吴世军 袁鹏 应光国 《科技促进发展》 2016年第2期217-222,共6页
针对我国村镇缺少适用的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困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通过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式创新、滤料配方优化、微生物强化和系统集成创新,研发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生态处理技术占地... 针对我国村镇缺少适用的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困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通过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式创新、滤料配方优化、微生物强化和系统集成创新,研发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生态处理技术占地面积大、生物处理技术能耗高和运行维护复杂难以满足我国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适合我国国情。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效果,总结了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地下渗滤 高负荷 脱氮除磷
原文传递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杂岩体中辉石角闪石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五福 王强 +14 位作者 王秉璋 刘建栋 王春涛 周金胜 马林 王涛 张新远 刘金恒 李玉龙 袁博武 王泰山 曹锦山 金婷婷 韩晓龙 谭运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62,I0012-I0016,共24页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以铌为主的稀有和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辉石角闪石岩构成了杂岩体的主体且有弱矿化显示。为了查明辉石角闪石岩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了解稀有和稀土矿的成矿背景,指导区域找矿突破,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以铌为主的稀有和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辉石角闪石岩构成了杂岩体的主体且有弱矿化显示。为了查明辉石角闪石岩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了解稀有和稀土矿的成矿背景,指导区域找矿突破,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年代学、矿物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辉石角闪石岩由角闪石、黑云母、少量辉石以及矿石矿物(易解石、褐帘石、磷灰石、含铌钛铁矿)等组成,其中角闪石主要为钙角闪石组中的镁绿钙闪石,少量为浅闪石和阳起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辉石为透辉石和普通辉石。辉石角闪石岩成岩年龄为418 Ma,岩石具有低硅(SiO_(2)=35.49%~42.62%)、高MgO(7.27%~16.04%)、CaO(11.94%~13.44%)、TiO_(2)(1.80%~6.13%)、P_(2)O_(5)(0.52%~2.79%)含量特征,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Nb、Ta正异常以及Pb负异常,与OIB特征类似。岩石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0444~0.705404,ε_(Nd)(t)=-0.4~0.9),落入OIB型富集地幔的范围。综合研究表明大格勒辉石角闪石岩可能源于OIB型软流圈地幔,源区Nb-Ta的富集及Pb和K的亏损主要与再循环脱水洋壳有关。大格勒辉石角闪石岩的形成时代稍晚于东昆仑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时代,因此其产出的构造环境可能与陆-陆碰撞期间俯冲大洋岩石圈断离软流圈地幔上涌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角闪石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大格勒 东昆仑
下载PDF
陕西小秦岭地区碳酸岩时空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铀稀土成矿作用的关系
7
作者 康清清 陈正乐 +5 位作者 潘家永 李鹏 刘玉龙 李雷 江宏君 高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67,共21页
碳酸岩作为一种岩浆成因的岩石类型,是铀、稀土等矿产的重要含矿母岩。陕西小秦岭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岩,呈大脉状、群脉状、网脉状沿断裂构造侵入太古代变质基底、长城系熊耳群火山沉积岩及蓟县系高山河群碎屑岩中。基于野外穿插关系,... 碳酸岩作为一种岩浆成因的岩石类型,是铀、稀土等矿产的重要含矿母岩。陕西小秦岭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岩,呈大脉状、群脉状、网脉状沿断裂构造侵入太古代变质基底、长城系熊耳群火山沉积岩及蓟县系高山河群碎屑岩中。基于野外穿插关系,结合碳酸岩主要矿物组合特征,将小秦岭碳酸岩划分为5个阶段,由老到新分别为:霓辉石正长岩阶段、霓辉石碳酸岩阶段、钾长石碳酸岩阶段、石英碳酸岩阶段和含沸石碳酸岩阶段,碳酸岩由早期铁碳酸岩向晚期钙碳酸岩演化。在空间上碳酸岩大致以近东西向小河断裂为界,南北部碳酸岩脉的主要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时间上碳酸岩总体形成于晚三叠世,但不同地段不同类型碳酸岩存在较为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碳酸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硅、富碱、低镁、高钡锶−稀土元素的特征,以及异常高的钾钠比值;CaO含量、TiO_(2)含量、Al_(2)O_(3)含量、铁镁质含量、全碱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及分馏程度均有自早期碳酸岩到晚期碳酸岩逐渐降低的趋势;MnO含量与重稀土元素含量变化相反,且两者呈线性相关特征;与国内其他地区碳酸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碳酸岩具有显著的成矿专属性:早期的霓辉石正长岩、霓辉石碳酸岩、钾长石碳酸岩主要富集铀(铌),钾长石碳酸岩还富集钼;晚期的石英碳酸岩主要富集钼、重稀土元素。碳酸岩的侵入致使围岩发生了普遍的霓长岩化作用,由此导致的钾钠元素的迁移可能是碳酸岩成矿专属特征的重要指标和原因。研究结果为小秦岭地区碳酸岩型铀、稀土等多金属矿的区域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小秦岭 碳酸岩 类型划分 地球化学 成矿指示
下载PDF
玉龙铜(钼)矿带多霞松多岩体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约束
8
作者 袁亚娟 欧诗敏 +5 位作者 吴楷杨 骆小康 柯依晴 肖敬国 张玉泉 夏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9,共17页
玉龙铜(钼)矿带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择目前研究程度较低的多霞松多岩体,对该岩体含矿斑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多霞松多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组成,其... 玉龙铜(钼)矿带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选择目前研究程度较低的多霞松多岩体,对该岩体含矿斑岩开展岩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多霞松多岩体主要由二长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组成,其中,二长花岗斑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碱长花岗斑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为钾长石和石英。两种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侵入岩,具有富碱高钾的特征;亏损Nb、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稀土元素含量较高(ΣREE=145.04×10^(-6)~290.91×10^(-6)),富集轻稀土(LREE/HREE=6~37)。铕表现为从二长花岗斑岩的弱负异常(Eu/Eu^(*)=0.66~0.84)到碱长花岗斑岩的中等负异常(Eu/Eu^(*)=0.35~0.39)。锆石U-Pb定年显示,二长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38.3±0.6 Ma,碱长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37.8±1.0 Ma,两者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均属于喜马拉雅期,表明在多霞松多地区始新世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Cu-Mo成矿事件。多霞松多含矿斑岩的锆石ε_(Hf)(t)范围在+1.3~+2.6之间。结合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多霞松多含矿斑岩可能来源于亏损地幔分异的新生玄武质下地壳,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诱发的金沙江走滑断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富碱斑岩 多霞松多
下载PDF
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温汉捷 裘愉卓 +3 位作者 姚林波 卢家烂 彭平安 林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5,共8页
通过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认为高硒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标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同时,文章结合地质实际讨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的生长... 通过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认为高硒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标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同时,文章结合地质实际讨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的生长和保存,硒的富集与菌藻生物的繁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锡强 陈代钊 +1 位作者 刘牧 胡建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3-1316,共24页
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手段,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平台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国沉积地球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 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手段,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平台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国沉积地球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是在技术方法与理论的创新、及高质量成果产出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因此,中国沉积地球化学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战术上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升沉积—成岩过程年代的约束能力,重视对地球化学数据的精细提取和模型定量分析;在战略上加强沉积地球化学在大时空尺度的应用与探索,深化对关键地质时期地球环境—生物协同演化,以及沉积矿产和化石能源的形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沉积地球化学将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并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沉积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地球陨石坑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进展
11
作者 邓阳凡 罗恒 +4 位作者 张周 朱晟 黄润青 胡仲发 李鑫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地球物理探测在研究和发现撞击构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地球陨石坑的重、磁、电、震等常见地球物理特征.陨石坑最明显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圆形或环形的负重力异常,其主要原因是岩石破裂和角砾化导致岩石密度降低;具有较低的磁异... 地球物理探测在研究和发现撞击构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地球陨石坑的重、磁、电、震等常见地球物理特征.陨石坑最明显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圆形或环形的负重力异常,其主要原因是岩石破裂和角砾化导致岩石密度降低;具有较低的磁异常,细节特征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撞击熔融降低了陨石坑内部岩石的磁化率,陨石撞击后的改造则造成了复杂的细节特征;简单陨石坑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复杂陨石坑具有从中央隆起向周缘升高的电导率,其受控于岩石的破碎程度和上覆沉积层的含水量,破碎程度、含水量越高电导率越高;具有低的地震波速,主要原因是破碎的角砾岩和断裂具有相对原岩更低的波速.此外,地震反射波探测发现陨石坑撞击构造有明显凹形特征.国际上已开展了大量陨石坑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而我国现有被发现且证实的陨石坑不仅数量稀少,其相关的地球物理探测研究更是不多见.通过对国内外陨石坑的常见地球物理特征开展综述和总结,不仅可为我国发现更多潜在的陨石坑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公众认识和了解撞击构造提供可靠的科普素材,进而有效拓展地球陨石坑的科研和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撞击构造 重力异常 磁异常 电性结构 地震波速结构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43
12
作者 葛文春 林强 +2 位作者 孙德有 吴福元 李献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2-178,共7页
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流纹岩类广泛分布 .根据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类 ,分别称其为Ⅰ型流纹岩和Ⅱ型流纹岩 .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 :(1)Ⅰ型流纹岩呈右倾的稀土分布曲线 ,不相容元素以强烈富集Rb ,... 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流纹岩类广泛分布 .根据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类 ,分别称其为Ⅰ型流纹岩和Ⅱ型流纹岩 .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 :(1)Ⅰ型流纹岩呈右倾的稀土分布曲线 ,不相容元素以强烈富集Rb ,Ba,Th ,K和亏损Sr ,Ti,P ,Nb为特征 ,其形成与钙碱性系列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 ;(2 )Ⅱ型流纹岩具有与大陆裂谷流纹岩一致的稀土和不相容元素分布模式 ,以Ba ,Sr的强烈亏损与I型流纹岩相区别 ,与碱性系列玄武岩类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其成因与地壳岩石的非理想熔融作用相联系 .两类流纹岩的形成与地幔柱上涌导致上覆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类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新生代华夏岩石圈减薄与东亚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研究 被引量:49
13
作者 朱炳泉 王慧芬 +3 位作者 陈毓蔚 常向阳 胡耀国 谢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南海南西海盆、苏拉威西海、西菲律宾海等洋盆。35~17Ma期间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向东南挤出,使东亚沿NE向左旋剪切伸展受阻。因此,这一期间华夏块体上没有出现与拉张有关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始新世洋盆NE向扩张也逐渐被终止。关于南海的晚第三纪扩张,年代学与构造证据是与根据磁异常确定的32~17Ma扩张期相矛盾的。17Ma以后,华夏、东海至日本海岩石圈均出现了强的NE向伸展,也使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从左旋挤出转向右旋走滑。南海在这一期间再次出现扩张,应是一个合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亚边缘海 新生代 同位素地球化学 华夏岩石圈 年代学 地球化学制约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寒武系轻质油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倩 张海祖 +7 位作者 王浩哲 于双 邓晗宇 韦志伟 李诗达 王云鹏 程斌 廖泽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8,共9页
轮探1(LT-1)井在8000 m以下的寒武系中获得轻质油,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对LT-1井寒武系轻质油的δ13C、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开展分析,对LT-1井寒武系玉尔吐斯组干酪根开展催化加氢热解实验,以探讨寒武系轻质油与... 轮探1(LT-1)井在8000 m以下的寒武系中获得轻质油,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对LT-1井寒武系轻质油的δ13C、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开展分析,对LT-1井寒武系玉尔吐斯组干酪根开展催化加氢热解实验,以探讨寒武系轻质油与玉尔吐斯组烃源岩之间的油源关系。结果显示:LT-1井轻质油的δ13C为-32.5‰;低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Pr/Ph值低,反映了其生烃母质还原的沉积环境;三环萜烷(TT)相对含量高,C19~31TT分布完整,以C23TT为主峰,C24四环萜烷丰度低;C27-C28-C29规则甾烷的分布为C29>C27>C28。干酪根催化加氢产物、干酪根抽提物、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的成熟度依次增加,体现了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的演化差异,其中干酪根催化加氢产物由于受到干酪根大分子的保护作用而受到热演化的影响最小。综合分析LT-1井的地质背景、δ13C对比关系、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推测LT-1井轻质油与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LT-1井8000 m以下轻质油藏的发现表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仍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探1井 生物标志物 催化加氢热解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东川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I.地层年代与铅同位素化探应用 被引量:50
15
作者 常向阳 朱炳泉 +2 位作者 孙大中 邱华宁 邹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2-38,共7页
采用Pb-Pb等时线法测定了昆阳群中亚群落雪组白云岩、黑山组碳质板岩和上亚群大营盘组碳质板岩样品,获得了(1716±56)Ma、(1607±128)Ma和(1258±70)Ma的年龄,确定了昆阳群中亚群时... 采用Pb-Pb等时线法测定了昆阳群中亚群落雪组白云岩、黑山组碳质板岩和上亚群大营盘组碳质板岩样品,获得了(1716±56)Ma、(1607±128)Ma和(1258±70)Ma的年龄,确定了昆阳群中亚群时代约为1600—1800Ma,属晚古元古代,上亚群大营盘组约为1200—1300Ma,属中元古代。还应用铅同位素化探技术系统研究了汤丹铜矿1号硐中段西14穿脉岩石-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铅同位素V1值与铜含量呈反相关系。这是运用系统剖面方法开展铅同位素化探的首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层年代 铅同位素
下载PDF
桂北新元古代两类过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2
16
作者 葛文春 李献华 +2 位作者 李正祥 周汉文 李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4-34,共11页
广西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包括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含堇青石的过铝花岗岩( CPG)相当,而黑云母花岗岩则类似于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MPG)。黑云母花岗岩类是成熟地壳岩石部分熔... 广西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包括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与含堇青石的过铝花岗岩( CPG)相当,而黑云母花岗岩则类似于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MPG)。黑云母花岗岩类是成熟地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的形成与地幔柱起源的镁铁质岩浆和地壳起源的过铝质黑云母花岗岩浆之间的混合作用有关。这两类新元古代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碰撞造山导致地壳加厚的挤压性构造无关,而与导致 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上升诱发岩石圈伸展的张性构造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铝花岗岩 岩石成因 地球化学 地幔柱 新元古代 构造环境 岩石学特征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贵池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段留安 杨晓勇 +2 位作者 汪方跃 邓江洪 孙卫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1-3254,共14页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定,其...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定,其成岩年龄为146.8±2.4Ma和141.3±1.0Ma(2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铜金成矿事件时间一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为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轻稀土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较高的锆石Ce4+/Ce3+和EuN/EuN*显示抛刀岭含矿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特征。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这套含矿岩石属火山弧花岗岩(VAG),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即太平洋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和地幔楔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刀岭金矿 英安玢岩 锆石U-PB定年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下载PDF
滇西大理-剑川地区钾玄质岩浆作用:后碰撞走滑拉伸环境岛弧型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51
18
作者 王建 李建平 王江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70,共10页
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滇西大理-剑川地区分布的富碱斑岩群属钾玄质系列岩石,具体产出于与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伴生的早第三纪拉张盆地中。这套钾玄质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Sr)、轻稀土元素(LREE)和... 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滇西大理-剑川地区分布的富碱斑岩群属钾玄质系列岩石,具体产出于与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伴生的早第三纪拉张盆地中。这套钾玄质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Sr)、轻稀土元素(LREE)和一组相容元素(Cr、Ni、V、Sc),具有明显的Nb、Ta、Ti、P负异常,反映了后碰撞岛弧型钾玄岩系特征。钾玄质母岩浆主要源于含金云母的尖晶石相地幔橄榄岩低度部分熔融,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玄质岩石 元素地球化学 拉伸盆地 弧型岩浆活动 云南 火山岩 后碰撞岛弧构造环境
下载PDF
镉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5
19
作者 叶霖 潘自平 +2 位作者 李朝阳 刘铁庚 夏斌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9-348,共10页
镉是重金属有毒元素,其环境污染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镉等分散元素并不“分散”,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富集,甚至形成独立矿床或矿体,因此有必要对镉等分散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和再研究。本文介绍了有关... 镉是重金属有毒元素,其环境污染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镉等分散元素并不“分散”,它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富集,甚至形成独立矿床或矿体,因此有必要对镉等分散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重新认识和再研究。本文介绍了有关镉的分布和赋存状态的一些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镉矿资源的分布及特点和地球化学研究现状,提出应加强镉的超常富集机制、铅锌矿床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镉的释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研究现状 环境影响
下载PDF
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8
20
作者 叶霖 潘自平 +2 位作者 李朝阳 刘铁庚 厦斌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4,共5页
 通过对牛角塘富镉锌矿的硫和铅同位素研究发现,该矿床同位素组成与其他含镉铅锌矿床明显不同,其硫同位素组成以富重硫为特征,δ34S值变化范围不大,集中在+22‰~+30‰;硫化物单矿物、矿石和乌训组地层岩石具有极其相近的铅同位素组成...  通过对牛角塘富镉锌矿的硫和铅同位素研究发现,该矿床同位素组成与其他含镉铅锌矿床明显不同,其硫同位素组成以富重硫为特征,δ34S值变化范围不大,集中在+22‰~+30‰;硫化物单矿物、矿石和乌训组地层岩石具有极其相近的铅同位素组成和高μ值(9.66~9.884)。表明该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地层硫酸盐或油田卤水,成矿物质铅主要来自铀钍相对富集的上部地壳岩石即清虚洞组白云岩(含矿地层)下伏地层乌训组页岩夹薄层灰岩,因此,牛角塘富镉锌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即乌训组地层岩石,成矿时代为加里东运动的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镉锌矿 同位素特征 牛角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