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一代Ar-Ar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趋势: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Ar-Ar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57
1
作者 邱华宁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简单介绍了国外Ar-Ar实验室发展和我国Ar-Ar实验室建设概况,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新旧两个Ar-Ar实验室作对比,分析了该所新一代Ar-Ar实验室改进之处,指出气体提取系统-纯化系统小型化和实验流程自动化是Ar-Ar实验室的必然发... 简单介绍了国外Ar-Ar实验室发展和我国Ar-Ar实验室建设概况,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新旧两个Ar-Ar实验室作对比,分析了该所新一代Ar-Ar实验室改进之处,指出气体提取系统-纯化系统小型化和实验流程自动化是Ar-Ar实验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并以滇西龙陵花岗岩黑云母Ar-Ar定年结果为例,展示新一代Ar-Ar实验室获得的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向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介绍新一代Ar-Ar实验室的建设概况,以期推动我国Ar-Ar实验室的实验流程自动化建设,向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R法 超高真空红外激光观察窗 Ar-Ar实验流程自动化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风化壳型稀土矿绿色开采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2
作者 《稀土信息》 2023年第9期5-5,共1页
2023年9月15日,广东省地质学会在广东省梅州市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完成的科技成果“风化壳型稀土矿的电驱开采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评价委员会由... 2023年9月15日,广东省地质学会在广东省梅州市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完成的科技成果“风化壳型稀土矿的电驱开采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评价委员会由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及企业的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何宏平研究员代表项目团队作成果汇报。会议由学会秘书长林希强教授主持,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吴世文副厅长、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孙龙涛副院长、梅州市平远县周小勇县长、广晟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李保云总裁和林振东副总裁、广东省富远稀土有限公司曹源董事长、平远县华企稀土实业有限公司谢汉想副总经理等出席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论证会 科学技术厅 科技成果 副总裁 中国科学院 稀土矿 重大技术突破 广东省梅州市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高分子科研工作
3
作者 陈立班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21-122,共2页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科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化学科研机构。1985年有关的研究室合并,成立了高分子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所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促进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中科院在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化学科研机构。1985年有关的研究室合并,成立了高分子研究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研究所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促进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科学 科研工作 广州 科学院
下载PDF
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破解我国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中国科学院在分散型污水处理领域的成果 被引量:7
4
作者 陈繁荣 杨永强 +2 位作者 吴世军 袁鹏 应光国 《科技促进发展》 2016年第2期217-222,共6页
针对我国村镇缺少适用的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困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通过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式创新、滤料配方优化、微生物强化和系统集成创新,研发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生态处理技术占地... 针对我国村镇缺少适用的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困境,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通过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式创新、滤料配方优化、微生物强化和系统集成创新,研发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该技术有效解决了生态处理技术占地面积大、生物处理技术能耗高和运行维护复杂难以满足我国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的难题,适合我国国情。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效果,总结了小规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地下渗滤 高负荷 脱氮除磷
原文传递
西昆仑木吉地区卡拉瓦拉伟晶岩型锂铍矿电气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5
作者 龙雨兵 王核 +5 位作者 张晓宇 黄亮 孙志强 张嵩 董瑞 王振宏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5-921,共17页
木吉地区的卡拉瓦拉锂铍矿床位于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西段,其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电气石作为广泛分布于卡拉瓦拉各类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是研究岩浆和热液系统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电气... 木吉地区的卡拉瓦拉锂铍矿床位于西昆仑-松潘-甘孜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西段,其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与三叠纪高分异花岗岩密切相关。电气石作为广泛分布于卡拉瓦拉各类伟晶岩中的重要矿物,是研究岩浆和热液系统的理想材料。通过对电气石主量和微量元素数据的详细分析,可以揭示其成因机制并追踪其地球化学演化过程。本文对卡拉瓦拉矿床中贫矿伟晶岩(BK)与含矿伟晶岩(MK)中的两类典型电气石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发现卡拉瓦拉的电气石可分为碱性系列和X位空位系列,主要由铁电气石和锂电气石组成。BK型电气石主要分布于贫锂的花岗岩及其伟晶岩和细晶岩中,而MK型电气石则全部分布于富锂的花岗伟晶岩和细晶岩中。从BK型到MK型电气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显示,Fe和Mg含量逐渐减少,而Li、Al和F含量逐渐增加,表明复杂的元素交换过程导致了电气石成分的多样性。此外,电气石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含量范围为0.1×10^(-6)~10×10^(-6),其中Sr、Pb和Sn的富集指示电气石受到了热液流体的显著影响。而BK型和MK型电气石中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性的不一致,则进一步表明存在局部熔体/流体作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稀有金属伟晶岩 西昆仑 岩浆-热液演化
下载PDF
西昆仑稀有金属成矿带成矿大地构造背景:来自琅达板岩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6
作者 刘铮 闫庆贺 +2 位作者 王核 高昊 刘好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琅达板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端康西瓦构造带南侧的木吉地区,该岩体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4.3±0.8 Ma,表明其侵位于晚三叠世。琅达板石英二长岩是钾玄质岩石且具有... 琅达板岩体位于西昆仑造山带西端康西瓦构造带南侧的木吉地区,该岩体主要岩性为石英二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4.3±0.8 Ma,表明其侵位于晚三叠世。琅达板石英二长岩是钾玄质岩石且具有强过铝质的组分;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Dy_(N)/Yb_(N)=1.24~1.66),具有中等Eu负异常(δEu=0.59~0.77);微量元素蛛网图呈现显著的Ba、Nb、Sr、P和Ti负异常。琅达板岩体具有显著的弧岩浆特征,其形成可能与乔尔天山古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有关。西昆仑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的侵位时间为209~204 Ma,稍晚于琅达板岩体,也比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盆闭合时间晚,但早于乔尔天山古特提斯洋盆闭合时间。结合成矿带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西昆仑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可能形成于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盆闭合以后的后碰撞和乔尔天山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复合大地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琅达板岩体 S型花岗岩 构造背景 晚三叠世 西昆仑稀有金属成矿带
下载PDF
东天山帕尔塔格西铜矿床成矿斑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7
作者 朱宝彰 柳献军 +6 位作者 王核 邢春辉 王振宏 高昊 白洪阳 黄亮 王堃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东天山地区的帕尔塔格西铜矿床位于小热泉子石炭纪岛弧带上。本次研究对帕尔塔格西铜矿床的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其形成年龄为338.5±1.6 Ma(MSWD=0.92, n=47),... 东天山地区的帕尔塔格西铜矿床位于小热泉子石炭纪岛弧带上。本次研究对帕尔塔格西铜矿床的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分析。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其形成年龄为338.5±1.6 Ma(MSWD=0.92, n=47),属晚石炭世。帕尔塔格西花岗闪长斑岩具有高SiO2(69.16%~72.88%)、Al_(2)O_(3)(13.84%~14.76%)、Na_2O(4.02%~4.28%)、Sr(594~681μg/g)含量和Sr/Y值(77~84)以及低的Y(<9μg/g)含量,为准铝质到过铝质(A/CNK=0.99~1.07),Mg~#值为37~43,同时具有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和轻稀土元素((La/Yb)_N=8.78~9.90)的特征,表明其属于埃达克岩。岩石的(~(86)Sr/~(87)Sr)_i(0.704066~0.704178)、εNd(t)(6.8~7.0)以及锆石εHf(t)(10.2~21.9)值均指示其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基于对帕尔塔格西花岗闪长斑岩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构造背景之下,其岩浆源区俯冲板片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向上迁移并交代地慢楔,岩浆随后上侵至地表形成了具有埃达克岩特征的花岗闪长斑岩及其对应的斑岩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埃达克岩 岛弧火山岩 帕尔塔格西铜矿床 东天山
下载PDF
离子吸附型轻稀土和重稀土矿床成矿母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以关西和大埠花岗岩体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玉元 李宁波 +1 位作者 姜玉航 赵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7,共16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花岗质岩石为主的成矿母岩经历后期风化淋积作用而形成,是世界上重要的稀土资源之一,因此其矿床成因备受关注。目前不同类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母岩的性质还没有得到很好限制,这也制约对该类型矿床成矿理论...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是花岗质岩石为主的成矿母岩经历后期风化淋积作用而形成,是世界上重要的稀土资源之一,因此其矿床成因备受关注。目前不同类型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成矿母岩的性质还没有得到很好限制,这也制约对该类型矿床成矿理论的完善。本次以关西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矿床(母岩为碱性长石花岗岩)和大埠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母岩为白云母花岗岩)的成矿母岩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揭示离子吸附型轻稀土和重稀土矿床在成矿母岩的系统性差异。结果显示,关西碱性长石花岗岩(190 Ma)和大埠白云母花岗岩(155 Ma)均形成于燕山期,且具有较高的铝饱和指数,A/CNK均为1.07~1.38,指示二者均属于过铝质岩石,为地壳沉积物熔融的产物。关西碱性长石花岗岩高场强元素(Zr、Nb、Ce)含量高、Ga/Al(3.33~4.33)值和锆饱和温度(895~922℃)较高,表明其为铝质A型花岗岩。而大埠白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低的锆饱和温度(762~795℃),含石榴子石和白云母等铝饱和矿物,应属于S型花岗岩;且大埠白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低Nb/Ta(2.55~5.10)和Zr/Hf(12.2~20.7)值,并含有萤石等富F矿物,显示出高演化花岗岩的特征。通过系统的统计对比发现,A型花岗岩形成的温度更高,有利于源区富稀土矿物的熔融,并抑制了岩浆上升过程中稀土矿物的分离结晶,最终促进了稀土元素在岩体中聚集,从而有利于形成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矿床;而部分高演化的S型花岗岩中,由于出现石榴子石等富重稀土的矿物,从而富集重稀土,而且其普遍富F的特征也有利于岩浆经历更为充分的演化,促进重稀土元素在岩石中的富集,有利于形成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A型花岗岩 S型花岗岩 高演化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下载PDF
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温汉捷 裘愉卓 +3 位作者 姚林波 卢家烂 彭平安 林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8-35,共8页
通过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认为高硒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标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同时,文章结合地质实际讨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的生长... 通过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认为高硒地层中有机质的先质母体为菌藻类生物,某些生物标志物指标指示了沉积环境为封闭的缺氧环境。同时,文章结合地质实际讨论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菌藻类生物的生长和保存,硒的富集与菌藻生物的繁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物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国沉积学发展战略: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10
作者 周锡强 陈代钊 +1 位作者 刘牧 胡建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3-1316,共24页
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手段,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平台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国沉积地球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 沉积地球化学是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手段,在认识地球表层系统圈层相互作用和资源环境效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的平台建设和技术进步,中国沉积地球化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是在技术方法与理论的创新、及高质量成果产出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因此,中国沉积地球化学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战术上重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升沉积—成岩过程年代的约束能力,重视对地球化学数据的精细提取和模型定量分析;在战略上加强沉积地球化学在大时空尺度的应用与探索,深化对关键地质时期地球环境—生物协同演化,以及沉积矿产和化石能源的形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沉积地球化学将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并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沉积地球化学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富含木质素生物质中甲氧基的有机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敏 王浩哲 +1 位作者 赵冠宇 廖泽文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6,共8页
木质素是组成树木、泥炭和低熟煤等生物质的重要结构单元,它的单体和聚合物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甲氧基(–OCH_(3)),其含量最初随着生物质腐殖化过程中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在成岩过程中快速下降,在此过程中甲氧基含量及其稳... 木质素是组成树木、泥炭和低熟煤等生物质的重要结构单元,它的单体和聚合物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甲氧基(–OCH_(3)),其含量最初随着生物质腐殖化过程中木质素与纤维素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在成岩过程中快速下降,在此过程中甲氧基含量及其稳定C、H同位素(δ^(13)C、δ^(2)H)演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有机地球化学意义。本文综述了富含木质素生物质中甲氧基的研究进展,包括甲氧基定量评价方法,甲氧基δ2H在古气候、古环境方面(如大气降水、温度、海拔等)的应用,甲氧基含量及δ13C在甲烷资源(如煤层气)评价方面的应用等,指出建立外标定量曲线是生物质中甲氧基定量评价的有效方法,同时强调了在样品处理、实验分析过程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注意要点。生物质进入沉积体系后甲氧基演化特征及其有机地球化学信息,如甲氧基演化对沉积地层中甲烷聚集的资源效应,以及生物质沉积演化过程中伴随甲烷的生成与释放进入大气引起的环境问题等,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基 木质素 稳定C、H同位素 演化特征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文汇 王星 +4 位作者 田辉 郑国东 王晓锋 陶成 刘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0-555,共16页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进展,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天然气多种来源、多元生烃机理,建立了腐泥型烃源岩生气模式,明确了腐泥型烃源岩中不同类型生气母质的生气潜力;重新认识了煤系烃源岩的生气...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进展,这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提出天然气多种来源、多元生烃机理,建立了腐泥型烃源岩生气模式,明确了腐泥型烃源岩中不同类型生气母质的生气潜力;重新认识了煤系烃源岩的生气潜力并厘定了其生气下限;(2)稀有气体同位素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油气成藏年代学的发展;完善了我国天然气成藏示踪体系,夯实了多源成气理论,扩大了我国天然气勘探领域;(3)在天然气水合物、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的生烃理论、储集物性、渗流机理、成藏过程、保存条件及开发技术等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效指导了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4)应用甲烷团簇同位素、丙烷特位同位素、超微量气体氢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进一步发展了有机质生烃模拟等传统的技术方法,为研究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其成藏过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5)天然气地球化学理论为一系列大型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出了微量微区分析技术是天然气地球化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 研究进展 成藏定年 深层气成因 非常规气 大气田勘探
原文传递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杂岩体中辉石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春涛 李五福 +12 位作者 王秉璋 王强 张新远 王涛 郑英 金婷婷 刘建栋 袁博武 韩晓龙 曹锦山 王泰山 谭运鸿 李玉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43,I0008-I0011,共23页
近年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Nb、P矿化碱性杂岩体,并对杂岩体的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及含矿性开展了研究,初步圈定了Nb、P矿化体,显示东昆仑具有寻找与碱性岩-碳酸岩型稀有稀土矿潜力。对碱性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矿物成... 近年团队在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Nb、P矿化碱性杂岩体,并对杂岩体的岩石组合、岩石学特征及含矿性开展了研究,初步圈定了Nb、P矿化体,显示东昆仑具有寻找与碱性岩-碳酸岩型稀有稀土矿潜力。对碱性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矿物成分以及形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对重建东昆仑古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可推动东昆仑稀有金属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突破。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杂岩体中重要的含矿辉石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单矿物电子探针原位分析、磷灰石和榍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大格勒地区辉石岩的形成时代为418 Ma。辉石岩主要矿物中存在似长石(霞石)、碱性暗色矿物(富铁黑云母),单斜辉石为透辉石,角闪石为钙质角闪石(铁韭闪石),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和镁质黑云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石岩具有富K(K_(2)O>Na_(2)O)、CaO含量高、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不亏损Nb、Ta元素,亏损Zr、U、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全岩的(87Sr/86Sr)i为0.704058~0.704278,ε_(Nd)(t)为-0.4~-0.2。矿物组成、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均指示大格勒辉石岩为钾质碱性岩,具有与OIB相似的特征,岩浆源区为EMⅠ型地幔端元。岩石的形成过程为母岩浆在相对较深的地幔源区经历了1%~3%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在上侵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微弱的同化混染作用,其形成时代为该地区岩浆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可能与碰撞后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和岩石圈的强烈伸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大格勒
下载PDF
涂光炽院士与我国地球化学的发展(一)
14
作者 赵振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895,共5页
涂光炽先生是闻名世界的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领军人,有关他对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学术界已出版有不少的专著、论文及相关报道,然而,关于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关键历史事件与重大... 涂光炽先生是闻名世界的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领军人,有关他对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学术界已出版有不少的专著、论文及相关报道,然而,关于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关键历史事件与重大成果产出的背景以及涂先生本人又是怎样的思考则披露及讨论的甚少。为此,本刊特约涂光炽先生的早期研究生、业务秘书及多年的部下与密切合作者,我国著名的稀有元素地球化学家赵振华研究员,根据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所保存的各种文字材料,如涂先生本人的论文、学术报告、与科研人员通信、讲话和为科研人员的专著作序等原始材料,就国内首开地球化学课程、发展我国地球化学及各分支学科、建立我国地球化学研究机构、创办地球化学学会和学术期刊、组织撰写地球化学学科专著、提出并支持地球化学发展新方向、热心培养地球化学与矿床学青年科研人才、执着发展地球化学以及终生献身地球科学事业等方面一一加以系统梳理始成本文。无疑,本文的发表将对弘扬以涂光炽先生为代表的我国老一代地球科学家矢志报国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激励广大中青年地球科学科研人员,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学科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刊将分3期刊载该文,并在本刊公众号上逐一发表,敬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人员 成果产出 地球化学家 重大科研成果 地球科学家 涂光炽 学术期刊 矿床学
原文传递
涂光炽院士与我国地球化学的发展(二)
15
作者 赵振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3-1097,共5页
涂光炽先生是闻名世界的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领军人,有关他对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学术界已出版有不少的专著、论文及相关报道,然而,关于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关键历史事件与重大... 涂光炽先生是闻名世界的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领军人,有关他对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学术界已出版有不少的专著、论文及相关报道,然而,关于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关键历史事件与重大成果产出的背景以及涂先生本人又是怎样的思考则披露及讨论的甚少。为此,本刊特约涂光炽先生的早期研究生、业务秘书及多年的部下与密切合作者,我国著名的稀有元素地球化学家赵振华研究员,根据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所保存的各种文字材料,如涂先生本人的论文、学术报告、与科研人员通信、讲话和为科研人员的专著作序等原始材料,就国内首开地球化学课程、发展我国地球化学及各分支学科、建立我国地球化学研究机构、创办地球化学学会和学术期刊、组织撰写地球化学学科专著、提出并支持地球化学发展新方向、热心培养地球化学与矿床学青年科研人才、执着发展地球化学以及终生献身地球科学事业等方面一一加以系统梳理始成本文。无疑,本文的发表将对弘扬以涂光炽先生为代表的我国老一代地球科学家矢志报国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激励广大中青年地球科学科研人员,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学科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刊将分3期刊载该文,并在本刊公众号上逐一发表,敬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人员 成果产出 地球化学家 重大科研成果 地球科学家 涂光炽 学术期刊 矿床学
原文传递
涂光炽院士与我国地球化学的发展(三)
16
作者 赵振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1328,共4页
涂光炽先生是闻名世界的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领军人,有关他对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学术界已出版有不少的专著、论文及相关报道。然而,关于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关键历史事件与重... 涂光炽先生是闻名世界的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是无可争议的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领军人,有关他对这两个学科发展的巨大贡献和重大科研成果国内学术界已出版有不少的专著、论文及相关报道。然而,关于地球化学学科发展中关键历史事件与重大成果产出的背景以及涂先生本人又是怎样的思考则披露及讨论的甚少。为此,本刊特约涂光炽先生的早期研究生、业务秘书及多年的部下与密切合作者,我国著名的稀有元素地球化学家赵振华研究员,根据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所保存的各种文字材料,如涂先生本人的论文、学术报告、与科研人员通信、讲话和为科研人员的专著作序等原始材料,就国内首开地球化学课程、发展我国地球化学及各分支学科、建立我国地球化学研究机构、创办地球化学学会和学术期刊、组织撰写地球化学学科专著、提出并支持地球化学发展新方向、热心培养地球化学与矿床学青年科研人才、执着发展地球化学以及终生献身地球科学事业等方面一一加以系统梳理始成本文。无疑,本文的发表将对弘扬以涂光炽先生为代表的我国老一代地球科学家矢志报国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激励广大中青年地球科学科研人员,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学科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刊将分3期刊载该文,并在本刊公众号上逐一发表,敬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人员 成果产出 地球化学家 重大科研成果 地球科学家 涂光炽 学术期刊 矿床学
原文传递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碱性杂岩体中辉石角闪石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五福 王强 +14 位作者 王秉璋 刘建栋 王春涛 周金胜 马林 王涛 张新远 刘金恒 李玉龙 袁博武 王泰山 曹锦山 金婷婷 韩晓龙 谭运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62,I0012-I0016,共24页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以铌为主的稀有和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辉石角闪石岩构成了杂岩体的主体且有弱矿化显示。为了查明辉石角闪石岩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了解稀有和稀土矿的成矿背景,指导区域找矿突破,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 东昆仑大格勒地区发现了以铌为主的稀有和稀土矿化碱性杂岩体,辉石角闪石岩构成了杂岩体的主体且有弱矿化显示。为了查明辉石角闪石岩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了解稀有和稀土矿的成矿背景,指导区域找矿突破,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年代学、矿物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研究。辉石角闪石岩由角闪石、黑云母、少量辉石以及矿石矿物(易解石、褐帘石、磷灰石、含铌钛铁矿)等组成,其中角闪石主要为钙角闪石组中的镁绿钙闪石,少量为浅闪石和阳起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辉石为透辉石和普通辉石。辉石角闪石岩成岩年龄为418 Ma,岩石具有低硅(SiO_(2)=35.49%~42.62%)、高MgO(7.27%~16.04%)、CaO(11.94%~13.44%)、TiO_(2)(1.80%~6.13%)、P_(2)O_(5)(0.52%~2.79%)含量特征,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Nb、Ta正异常以及Pb负异常,与OIB特征类似。岩石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0444~0.705404,ε_(Nd)(t)=-0.4~0.9),落入OIB型富集地幔的范围。综合研究表明大格勒辉石角闪石岩可能源于OIB型软流圈地幔,源区Nb-Ta的富集及Pb和K的亏损主要与再循环脱水洋壳有关。大格勒辉石角闪石岩的形成时代稍晚于东昆仑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时代,因此其产出的构造环境可能与陆-陆碰撞期间俯冲大洋岩石圈断离软流圈地幔上涌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角闪石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大格勒 东昆仑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1
18
作者 葛文春 林强 +2 位作者 孙德有 吴福元 李献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2-178,共7页
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流纹岩类广泛分布 .根据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类 ,分别称其为Ⅰ型流纹岩和Ⅱ型流纹岩 .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 :(1)Ⅰ型流纹岩呈右倾的稀土分布曲线 ,不相容元素以强烈富集Rb ,... 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流纹岩类广泛分布 .根据岩石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类 ,分别称其为Ⅰ型流纹岩和Ⅱ型流纹岩 .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 :(1)Ⅰ型流纹岩呈右倾的稀土分布曲线 ,不相容元素以强烈富集Rb ,Ba,Th ,K和亏损Sr ,Ti,P ,Nb为特征 ,其形成与钙碱性系列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关 ;(2 )Ⅱ型流纹岩具有与大陆裂谷流纹岩一致的稀土和不相容元素分布模式 ,以Ba ,Sr的强烈亏损与I型流纹岩相区别 ,与碱性系列玄武岩类构成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其成因与地壳岩石的非理想熔融作用相联系 .两类流纹岩的形成与地幔柱上涌导致上覆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类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大兴安岭
下载PDF
新生代华夏岩石圈减薄与东亚边缘海盆构造演化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研究 被引量:49
19
作者 朱炳泉 王慧芬 +3 位作者 陈毓蔚 常向阳 胡耀国 谢静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 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表明,华南的茂名与三水盆地从92~38Ma期间有近连续的火山喷发,并在(56±2)Ma火山作用源区发生了急剧的转折。这与东亚边缘海盆地最早伸展在时间上和构造方向上是一致的,形成了一系列NE向左旋剪切伸展盆地以及南海南西海盆、苏拉威西海、西菲律宾海等洋盆。35~17Ma期间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向东南挤出,使东亚沿NE向左旋剪切伸展受阻。因此,这一期间华夏块体上没有出现与拉张有关的玄武质岩浆作用,始新世洋盆NE向扩张也逐渐被终止。关于南海的晚第三纪扩张,年代学与构造证据是与根据磁异常确定的32~17Ma扩张期相矛盾的。17Ma以后,华夏、东海至日本海岩石圈均出现了强的NE向伸展,也使印支块体沿红河断裂从左旋挤出转向右旋走滑。南海在这一期间再次出现扩张,应是一个合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亚边缘海 新生代 同位素地球化学 华夏岩石圈 年代学 地球化学制约
下载PDF
东川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I.地层年代与铅同位素化探应用 被引量:49
20
作者 常向阳 朱炳泉 +2 位作者 孙大中 邱华宁 邹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2-38,共7页
采用Pb-Pb等时线法测定了昆阳群中亚群落雪组白云岩、黑山组碳质板岩和上亚群大营盘组碳质板岩样品,获得了(1716±56)Ma、(1607±128)Ma和(1258±70)Ma的年龄,确定了昆阳群中亚群时... 采用Pb-Pb等时线法测定了昆阳群中亚群落雪组白云岩、黑山组碳质板岩和上亚群大营盘组碳质板岩样品,获得了(1716±56)Ma、(1607±128)Ma和(1258±70)Ma的年龄,确定了昆阳群中亚群时代约为1600—1800Ma,属晚古元古代,上亚群大营盘组约为1200—1300Ma,属中元古代。还应用铅同位素化探技术系统研究了汤丹铜矿1号硐中段西14穿脉岩石-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铅同位素V1值与铜含量呈反相关系。这是运用系统剖面方法开展铅同位素化探的首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地层年代 铅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