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灾害敏感性量化评价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邹强 崔鹏 +1 位作者 张建强 向灵芝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9-163,167,共6页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 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对灾害分析评价预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江上游为研究区,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层岩性、年降雨量、地震烈度等5方面因素为评价因子,探讨运用GIS技术管理分析泥石流灾害信息和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量化评价因子的作用分值大小,有效表达泥石流敏感性指数(DFSI),进而,结合空间分析与条件概率模型,实现了区域泥石流敏感性分析并制作了泥石流敏感性专题图。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敏感性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比较集中的区域有雅砻江中下游、安宁河、小江、普渡河、大渡河中下游、理塘河、白龙江、岷江上游、涪江上游等干支流的5~10 km范围内;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高度敏感区的外围约10~30 km范围内。利用历史泥石流资料验证,表明已经发生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泥石流敏感性指数较高地区,说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反映出研究区泥石流敏感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泥石流 敏感性 Bayes模型 量化评价
原文传递
金沙江沃达潜在滑坡诱发灾害链成灾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威 何思明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46,共9页
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过程复杂,相比于单一滑坡灾害其危害性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得到极大增加,目前针对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动力特征的定量研究仍较为匮乏。为此,以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为例,采用多物理模型耦合方法反映灾害链多... 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过程复杂,相比于单一滑坡灾害其危害性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延拓得到极大增加,目前针对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动力特征的定量研究仍较为匮乏。为此,以滑坡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为例,采用多物理模型耦合方法反映灾害链多物理过程特点,通过开展金沙江沃达滑坡诱发灾害链演化过程的预测模拟,定量评价了灾害链各阶段的动力特征,计算结果显示:滑坡起动后滑动速度高达38 m/s,入水后可诱发次生涌浪灾害,并在狭窄地形作用下最终堵塞河道,形成高69 m、长1.8 km的堰塞坝,滑坡影响范围可达2.1 km2,所形成的堰塞湖最大水深可达54 m;当堰塞湖水位超过坝顶高度时,发生漫顶溢流,进而引发漫顶溃决,可形成洪峰流量高达1.2×104 m3/s的溃坝洪水。此外,通过分析滑坡摩擦阻力系数和溃口侧面稳定系数两个关键因素变化对灾害链演化过程的影响,研究了灾害链各阶段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滑坡摩擦系数变化不仅对滑坡运动的动力特征产生显著影响,还会影响后续所形成堰塞湖的特征,如水位高程及溃口位置等;坝体稳定性系数在影响滑坡坝溃决速度的同时,也会对后续溃决洪水的动力特征如峰值流量及最大流深等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灾害链阶段关联性是影响灾害链演化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诱发灾害链的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诱发灾害链 沃达滑坡 成灾过程 数值模拟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汶川县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3
3
作者 向灵芝 崔鹏 +3 位作者 张建强 黄多成 方华 周小军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12,共8页
震后遥感影像与调查结果表明,汶川Ms8.0级地震在汶川县城约4083km2的区域内诱发了5528余处崩塌、滑坡灾害。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层岩性、距断裂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崩滑的确定性系数方法(CF)... 震后遥感影像与调查结果表明,汶川Ms8.0级地震在汶川县城约4083km2的区域内诱发了5528余处崩塌、滑坡灾害。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层岩性、距断裂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崩滑的确定性系数方法(CF),对诸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该区域内各因子最利于地震滑坡发育的数值区间,结果表明:地震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元古界、震旦系、二叠系硬质岩石分布的地层里,坡度为大于40°的坡体上;活动断裂10km缓冲区内,未动断裂6km缓冲区内崩滑密集分布;崩滑发育较有利的高程范围位于1000~2500m;相对高差范围位于600~1000m之间,岷江干流对崩滑分布起绝对控制作用。分析得出影响本次崩塌滑坡分布的因子具有地震波传播介质效应和距离效应;由地震产生的崩滑与降雨诱发的崩滑在岩性、坡度的发生区间上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并为进行其他地区区域地震崩滑灾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崩塌滑坡 敏感性 确定性系数(CF)
下载PDF
强震-暴雨叠加区小岗剑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关键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杨东旭 游勇 +3 位作者 陈晓清 石胜伟 刘建康 赵万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8-903,共6页
汶川MS8.0震发生6年来,震区泥石流数量增多、性质复杂,而强震-暴雨叠加区的泥石流尤为特殊.小岗剑泥石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极重灾区绵竹市,且处于四川省两大暴雨区之一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 汶川MS8.0震发生6年来,震区泥石流数量增多、性质复杂,而强震-暴雨叠加区的泥石流尤为特殊.小岗剑泥石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极重灾区绵竹市,且处于四川省两大暴雨区之一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比震区大量泥石流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类泥石流沟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提炼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并在防治设计实践中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通过竣工后的运行监测,证明各项防治新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特征 防治工程 微型复合钢管桩 泥石流排导槽 小岗剑泥石流 汶川震区
原文传递
基于正交设计的土体细颗粒迁移积聚水槽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小军 崔鹏 +1 位作者 贾世涛 李泳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3-88,103,共7页
在中国形成泥石流的主要物质来源是一种包含了黏粒、粉粒、砂砾和砾石等组分的"宽级配弱固结土",土体细颗粒迁移、积聚、阻滞效应将导致泥石流的触发。基于上述认识,考虑斜坡坡度、降雨时间、降雨强度等3个影响土体细颗粒迁... 在中国形成泥石流的主要物质来源是一种包含了黏粒、粉粒、砂砾和砾石等组分的"宽级配弱固结土",土体细颗粒迁移、积聚、阻滞效应将导致泥石流的触发。基于上述认识,考虑斜坡坡度、降雨时间、降雨强度等3个影响土体细颗粒迁移积聚特征的因素,利用正交原理设计水槽实验,对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在实验基础上,将细颗粒增量作为表征在人工降雨水槽实验中土体运移效应的评价指标,运用极差、方差和回归分析等手段,对影响细颗粒迁移积聚特征的3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正交原理设计的人工降雨水槽实验,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影响土体颗粒运移效应的诸多因素中,降雨历时是主要因素,以下依次是降雨强度、斜坡坡度;其中,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是土体颗粒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斜坡坡度的影响次之;细颗粒增量y与控制因素降雨强度x1与降雨历时x2可用y=(40.92-0.83x1-0.0045x21-8.12x31+81.26x2)/(1-0.42x1+619.8x2)统计关系式来描述。所得结果对土体细颗粒积聚迁移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细颗粒运移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正交设计 水槽实验 细颗粒 运移
下载PDF
堰塞坝漫顶溃决过程与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邓明枫 陈宁生 +1 位作者 邓虎 胡桂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9-365,共7页
为了分析堰塞坝的溃决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堰塞坝漫顶溃决试验。结合堰塞坝的溃口扩展和溃决流量过程,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最初的缓慢侵蚀阶段和之后的快速侵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溃口在纵向上的扩展以陡坎侵蚀的方式推进,而横向上的扩展... 为了分析堰塞坝的溃决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堰塞坝漫顶溃决试验。结合堰塞坝的溃口扩展和溃决流量过程,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最初的缓慢侵蚀阶段和之后的快速侵蚀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溃口在纵向上的扩展以陡坎侵蚀的方式推进,而横向上的扩展由土体坍滑失稳引起。坝体漫顶破坏属于冲刷破坏。通过分析陡坎后退过程、冲刷过程及其机理,认为冲刷过程包括土粒间剪切和孤粒搬运两个过程,土粒间剪切为搬运过程提供孤粒,而搬运过程为土粒间剪切提供作用空间。颗粒间剪切发生后,细颗粒随即被搬运,而粗颗粒多在溃口表层形成"拟混凝土"结构,阻碍陡坎下蚀。快速侵蚀阶段,随着流速、流量的增加,"拟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溃口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坝 溃决过程 溃决机理 陡坎
下载PDF
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泥石流灾害特征与监测预警 被引量:2
7
作者 侯儒宁 胡桂胜 +2 位作者 陈宁生 韩征 刘恩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3,126,共7页
2019年6月27日22:45,流域面积达125.53 km^(2)的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约12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51亿元。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实验等手段,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此次灾... 2019年6月27日22:45,流域面积达125.53 km^(2)的四川省金川县曾达沟突发特大型泥石流灾害,一次性冲出固体物质约120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1.51亿元。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室内实验等手段,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此次灾害的成灾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动静特征参数、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表明:6月27日曾达沟泥石流是前期雨量和激发雨量共同引发的稀性泥石流,重度为1.60~1.78 g/cm^(3),峰值流量为442 m^(3)/s;此次泥石流的成灾过程可以分为龙古沟源区滑坡失稳、各支沟泥石流汇入主沟后规模不断扩大、在主沟沟道淤积并减速停止3个阶段。“群测群防”体系与工程措施的结合在此次泥石流灾害避险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可为以后相关地质灾害的预警及避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泥石流 成灾特征 形成机理 曾达沟泥石流 四川省
下载PDF
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Ghulkin冰川百年进退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廖丽萍 朱颖彦 +6 位作者 杨志全 Muhammad Waseem Steve Zou 陈济丁 王云 叶成银 张学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1-1399,共9页
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的Ghulkin冰川是距离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最近的典型冰川之一,其冰川的进退变化影响着喀喇昆仑公路改建工程的线路设计与工程施工.为了追溯Ghulkin冰川的活动历史和查明近期进退变化,对过去200a的相关文献和记... 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的Ghulkin冰川是距离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最近的典型冰川之一,其冰川的进退变化影响着喀喇昆仑公路改建工程的线路设计与工程施工.为了追溯Ghulkin冰川的活动历史和查明近期进退变化,对过去200a的相关文献和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开展了2008-2011年野外定点观测,总结与分析了Ghulkin冰川冰舌的活动历史与近期变化.研究表明:Ghulkin冰川在1885-1980年近百年间经历了3次前进和3次后退,在此期间冰川波动了625m;1913-1925年冰川处于显著的前进状态,1966-1978年冰川有小段距离的前进;2008-2011年K676+660处泥石流沟道逐年抬升,2011年南坡冰川融水由K676+660改道至K676+450;2010年的南坡冰舌较1994年后退了300余米,2011年的南坡冰舌较2010年后退了15.066m,可见在2010-2011年期间冰川处于局部短期后退状态.中巴公路冰川泥石流等灾害不但受区域气候的影响,而且还受冰川变化的影响.未来气候变暖将会导致冰川的强烈消融和后退,冰川融水携带大量冰碛体,形成大型的冰川泥石流,对公路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公路 Ghulkin冰川 冰舌 洪扎河
下载PDF
堰塞坝漫顶溃决过程及其受组成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邓明枫 陈宁生 +1 位作者 廖世春 胡桂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5,共6页
以四川茂县宗渠堰塞坝为原型,以几何相似比1∶100进行堰塞坝漫顶溃决模型试验。通过模型试验揭示了堰塞坝漫顶溃决的动力学过程,即下游坡面侵蚀、冲沟侵蚀、陡坎稳定侵蚀、陡坎加速侵蚀、陡坎减速侵蚀和常态化过程6个阶段。通过对比试验... 以四川茂县宗渠堰塞坝为原型,以几何相似比1∶100进行堰塞坝漫顶溃决模型试验。通过模型试验揭示了堰塞坝漫顶溃决的动力学过程,即下游坡面侵蚀、冲沟侵蚀、陡坎稳定侵蚀、陡坎加速侵蚀、陡坎减速侵蚀和常态化过程6个阶段。通过对比试验,揭示了坝体密度和级配特征对溃决速率以及溃口形式的影响机制,即坝体密度通过颗粒间剪切作用于溃决过程,密度更大的坝体溃决更慢,形成中轴线处窄浅的"矩形"溃口;坝体级配通过孤粒起动作用于溃决过程,级配更粗的坝体溃决更慢,形成中轴线处宽浅的"倒梯形"溃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决过程 组成结构 密度 级配 堰塞坝
下载PDF
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方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3-65,68,共4页
泥石流监测预警要根据流域大小、泥石流暴发规模等而设定,应在对泥石流流域全面考察、对泥石流的形成与活动特征等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总结了不同形成条件、运动特征及流体特征等泥石流监测内容和监测技术方法,分析了不同警报技术... 泥石流监测预警要根据流域大小、泥石流暴发规模等而设定,应在对泥石流流域全面考察、对泥石流的形成与活动特征等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展开。总结了不同形成条件、运动特征及流体特征等泥石流监测内容和监测技术方法,分析了不同警报技术和监测警报器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并提出了不同灾害规模下的预警体系及组织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山地灾害 监测 预警体系
下载PDF
漂木对山洪泥石流运动致灾影响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剑刚 费高高 +2 位作者 王喜安 陈华勇 陈晓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漂木的补给、搬运堆积、聚集堵塞、溃决等动力过程进行了详细评述,总结出山洪泥石流中漂木致灾效应包括冲击破坏、堵塞淹没、堵塞冲刷、溃决冲刷4个方面,并着重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应对漂木致灾效应,提出工...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漂木的补给、搬运堆积、聚集堵塞、溃决等动力过程进行了详细评述,总结出山洪泥石流中漂木致灾效应包括冲击破坏、堵塞淹没、堵塞冲刷、溃决冲刷4个方面,并着重阐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应对漂木致灾效应,提出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漂木防灾减灾措施。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研究的主题包括:漂木补给定量评估、漂木运动停积堵塞溃决动力过程、漂木致灾效应与风险评估、漂木灾害调控与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 泥石流 漂木 堵塞 溃决放大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林线森林汞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对大气环境汞污染的指示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飞 王训 +1 位作者 罗辑 李秋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9-1627,共9页
汞是引人关注的全球性污染物,偏远地区汞的源汇关系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大面积在线监测的不便,青藏高原大气汞的污染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根据青藏高原季风的传播路径,设置了云南-西藏与四川-西藏两条采样带,通过测... 汞是引人关注的全球性污染物,偏远地区汞的源汇关系是当前研究的重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大面积在线监测的不便,青藏高原大气汞的污染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根据青藏高原季风的传播路径,设置了云南-西藏与四川-西藏两条采样带,通过测定样带上林线森林各个组分的汞含量,来反演大气汞的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林线区域的冷杉凋落物、树叶树皮与表层土壤的汞含量均表现为越靠近青藏高原腹地,汞浓度越低.特别冷杉凋落物在云南与西藏、四川与西藏的交界区域汞浓度为60—70 ng·g-1,而昌都地区汞浓度仅为20—30 ng·g-1.此外还发现,凋落物与表层土壤的总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经度正相关,与纬度负相关.通过综合分析排放清单与大气环流资料,其原因可总结为:越靠近青藏高原腹地,局地源的汞排放与大气环流输送的汞均显著减少,使得大气环境汞含量降低,进而导致植被与土壤汞含量相应下降.本研究表明了凋落物中的总汞含量可作为大气环境汞污染的指示指标,证实了南亚、东南亚及我国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是青藏高原大气汞污染的潜在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汞污染 季风传输 凋落物汞 土壤汞
原文传递
饱和松散堆积体快速滑动的剪胀效应机制与过程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子露 刘威 +1 位作者 何思明 闫帅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89-2396,共8页
工程弃渣、地震滑坡堆积体等松散介质,在降雨条件下所形成的饱和松散堆积体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其运动速度、危害范围大大超过预期,其内在机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Iverson基于极限状态土力学原理构建的饱和堆积体剪胀模... 工程弃渣、地震滑坡堆积体等松散介质,在降雨条件下所形成的饱和松散堆积体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其运动速度、危害范围大大超过预期,其内在机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Iverson基于极限状态土力学原理构建的饱和堆积体剪胀模型,并整合到Savage-Hutter滑坡运动演进物理模型中,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滑坡运动学方程,实现了饱和松散堆积体运动演进全程模拟,最后以深圳滑坡为案例研究了滑坡运动成灾过程。结果表明:剪胀效应是导致饱和松散堆积体快速运动的主要原因,饱和松散堆积体的初始状态(孔隙比或固相体积分数)对其运动-堆积演化过程有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松散堆积体 剪胀 运动 物理模型 计算模拟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岷江流域洪灾动态风险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燕莲 董铭 +1 位作者 刘维明 李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27,共8页
受暴雨的影响,河流流域常会发生大型洪涝灾害事件,给沿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岷江流域暴雨分布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相结合,选取了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共4期数据,从致灾危险性、孕灾敏感性和承... 受暴雨的影响,河流流域常会发生大型洪涝灾害事件,给沿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岷江流域暴雨分布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相结合,选取了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共4期数据,从致灾危险性、孕灾敏感性和承灾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了洪涝灾害动态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ArcGIS得到了岷江流域洪灾动态风险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洪灾风险性结果的变化趋势与致灾因子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暴雨空间分布与洪灾风险结果关系密切,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东南部平原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2)在时间尺度上,总体以中等风险区为主,面积占比第二高的风险区由较低风险区发展到了较高风险区,整体风险性在上升。研究成果揭示了暴雨分布特征与洪灾风险的关系,既有效指示了岷江流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的状况,又反映了洪灾风险性动态变化状况,可为流域防灾减灾和社会稳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暴雨分布 动态风险性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岷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流域单元和堆叠集成模型的天山地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估建模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儒宁 李志 +3 位作者 陈宁生 田树峰 刘恩龙 倪化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2-1907,共16页
天山地区未来将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交通、油气资源管道、城镇居民点建设的部署区域,对该区域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使重大潜在泥石流灾害点的监测点布置以及防治更具针对性.集成学习算法可避免灾害易发性评估中算法选择困难的问题且可显著... 天山地区未来将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交通、油气资源管道、城镇居民点建设的部署区域,对该区域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使重大潜在泥石流灾害点的监测点布置以及防治更具针对性.集成学习算法可避免灾害易发性评估中算法选择困难的问题且可显著提高建模精度,但其在泥石流易发性评估中的应用仍然缺乏,可靠性有待检验.本研究基于流域单元采用堆叠集成算法评估天山地区的泥石流灾害易发性,选择干旱度、陡度指数等14个特征变量进行天山地区的泥石流易发性评估建模,比较了堆叠集成算法与独立异质算法建模的预测性能,最后探讨了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高、极高易发性区域占比分别为17.06%和19.75%,集中分布在北天山北坡和南天山南坡(.2)堆叠集成算法预测率曲线AUC值为0.87,显著高于独立机器学习算法(0.79~0.81),比独立机器学习算法有更好的预测性能(.3)除去常规地形和降雨对天山地区泥石流的发育有显著控制作用外,干旱和隆升也对天山地区泥石流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结果不仅有助于天山地区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还对各类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干旱山区泥石流易发性的建模特征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泥石流 机器学习 易发性 干旱 隆升 灾害地质.
原文传递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以都汶公路沿线为例 被引量:44
16
作者 庄建琦 崔鹏 +3 位作者 葛永刚 朱颖彦 刘应辉 裴来政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2期3735-3742,共8页
选择地震极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信息量方法,分析地震崩塌滑坡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结合GIS技术评价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都汶公路沿线最利于地震崩塌滑坡的条件为:(1)坡度... 选择地震极重灾区(都汶公路沿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数据,采用信息量方法,分析地震崩塌滑坡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结合GIS技术评价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都汶公路沿线最利于地震崩塌滑坡的条件为:(1)坡度:大于35°;(2)坡向:E,ES和S坡向;(3)坡面粗糙度:大于1.15;(4)距断层距离:5~20km;(5)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6)地层岩性:元古代闪长岩、元古代斜长花岗岩、元古界玄武岩、安山岩、石炭系灰岩、泥灰岩和志留系灰绿色千枚岩及石灰岩,尤其是元古界玄武岩和安山岩。利用信息量综合因子叠加技术,对研究区域崩塌滑坡体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将其分为极高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以及基本无危险区。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大部分处于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极高度危险区,三者面积占总面积的70.34%,其中极高度危险区占到总面积的19.15%,范围较大,在公路修复和重新规划建设中应加强预防这些区域发生崩塌滑坡;基本无危险区范围较小,仅占总面积的11.81%;在分布特征上,极高度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映秀至草坡河段上,草坡河至汶川段大部分处于轻度危险区及以下。研究结果可为震后公路恢复、重建及灾区重建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5·12”汶川地震 崩塌滑坡 都汶公路 信息量法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黏土抗剪强度演化与酸雨引发滑坡的关系--以三峡库区滑坡为例 被引量:31
17
作者 赵宇 崔鹏 胡良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6-582,共7页
研究由酸雨诱发的土体抗剪强度变化对滑坡形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样品取自三峡库区滑坡新出露的滑面及其邻近面。测试结果显示,滑面上蒙脱石含量明显高于邻近面,相反,邻近面上伊利石含量明显高于滑面。在实验室内用弱酸溶液浸泡蒙脱石、... 研究由酸雨诱发的土体抗剪强度变化对滑坡形成可能产生的影响。样品取自三峡库区滑坡新出露的滑面及其邻近面。测试结果显示,滑面上蒙脱石含量明显高于邻近面,相反,邻近面上伊利石含量明显高于滑面。在实验室内用弱酸溶液浸泡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3种重塑土试件,测试不同浸泡时间后试件矿物成分和抗剪强度的变化,以此模拟现场酸雨作用下滑面的形成过程。试验揭示,经酸液浸泡后试件内摩擦角的变化最明显,降低幅度超过1/3,同时黏土矿物成分从含部分伊利石和伊/蒙混层矿物演化成以蒙脱石为主。然后,内摩擦角回升,并消耗蒙脱石生成新的高岭石,此阶段黏聚力的变化微弱。伊利石和高岭石重塑土试件则相对稳定。最后讨论黏土的化学–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抗剪强度演化 滑面 黏土 酸雨 重塑土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正断层与逆断层错动引起的上覆黏土变形特性离心试验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宇龙 黄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89-194,共6页
采用土工离心机试验,研究正断层和逆断层错动引起上覆饱和黏土层在20步连续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及裂缝扩展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正断层错动后地表呈现多条且平行断层面的张拉裂缝,随着错动量的增大,正断层破裂逐渐偏离基岩断层... 采用土工离心机试验,研究正断层和逆断层错动引起上覆饱和黏土层在20步连续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及裂缝扩展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正断层错动后地表呈现多条且平行断层面的张拉裂缝,随着错动量的增大,正断层破裂逐渐偏离基岩断层的错动方向,偏向上盘一侧,裂缝逐渐向上盘的方向开裂,裂缝主要发生在断层延长线附近;逆断层错动后地表裂缝均分布在上盘,而且离断层尖端延长线较远,产生的裂缝较细、数量较少,随着断层错动量的增大,地表位移增大,靠近断层下盘一侧的地表受断层错动影响较小,位于断层上盘一侧的地表则随着断层错动显著移动;随着断层错动量的增大,最大地表坡度随之增大,正断层引起的最大坡度的位置逐渐向上盘方向移动,逆断层引起的最大坡度的位置逐渐向下盘方向移动,逆断层的影响范围比正断层的影响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机模拟 正断层 逆断层 变形 饱和黏土
原文传递
岩体夹层应力波能量演化及应力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传正 张建经 崔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67-2277,共11页
夹层是常见的地质结构,在地震或爆破荷载作用下,夹层对应力波的传播以及对岩体的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对应力波在夹层介质中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夹层对应力波的隔振或透射性能,而对应力波在夹层中的多次折、反射过程中能量的演化规... 夹层是常见的地质结构,在地震或爆破荷载作用下,夹层对应力波的传播以及对岩体的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往对应力波在夹层介质中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夹层对应力波的隔振或透射性能,而对应力波在夹层中的多次折、反射过程中能量的演化规律缺乏讨论,对夹层介质的应力响应与破坏没有开展较好地分析。通过理论方法对应力波在夹层内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岩体介质波阻抗和应力波入射角对夹层内外介质中累积波动能量系数的影响规律,以及平面型边坡中软弱夹层的应力响应特征和动态稳定性。研究发现,应力波在夹层内部往复反射过程中,夹层内剩余应力波能量随折、反射发生次数呈指数曲线下降,第4次折、反射后产生的应力波能量可以忽略;夹层内外介质中应力波的累积能量系数的差异随着夹层内外介质波阻抗的相对差异的增大而增大。在平面谐波入射下,边坡内部的夹层中的剪应力和抗剪强度呈波动变化;相对P波,SV波入射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剪应力,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最大。且SV波入射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对夹层的倾角变化更为敏感,随倾角增大而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能量系数 应力响应
原文传递
汶川地震震后降雨滑坡的类型、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
20
作者 裴来政 周小军 方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3-116,121,共5页
汶川地震造成许多山体的整体性破坏,部分山体后缘出现裂缝,岩土体在主震作用下产生损伤,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在降雨激发作用下极易产生新的滑坡灾害。在分析汶川震后滑坡发育条件变化和降雨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震后降雨诱发滑坡分为... 汶川地震造成许多山体的整体性破坏,部分山体后缘出现裂缝,岩土体在主震作用下产生损伤,边坡稳定性大大降低,在降雨激发作用下极易产生新的滑坡灾害。在分析汶川震后滑坡发育条件变化和降雨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将震后降雨诱发滑坡分为5种类型。震后降雨滑坡的活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小型的塌滑最为典型且数量多,沿河道两岸广泛发育,且震区滑坡发生与降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滑坡发生滞后时间短,在强暴雨条件下多为群发型滑坡。从震后降雨滑坡发展趋势来看,初期主要以中小型的滑塌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型滑塌数量将逐渐减少,大型、特大型滑坡发生的数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降雨滑坡 活动特征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