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5篇文章
< 1 2 2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科研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守仁 郭庆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71,共6页
优化组织结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在创新思路、创新程序、创新氛围、探索实践、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大力气,因而获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知识创新工程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情报调研在内部资料和新闻情报中的作用——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为例
2
作者 颜昌轩 杜绍登 江莉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55-156,共2页
论述了情报及情报调研工作的重要性。经济建设和科研生产都需要情报作保证,情报调研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工作中,只有有了高质量的科技情报作参考,才能使科研人员尽快了解本学科的动态水平,加快研究进程;情报调研促进了科... 论述了情报及情报调研工作的重要性。经济建设和科研生产都需要情报作保证,情报调研是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工作中,只有有了高质量的科技情报作参考,才能使科研人员尽快了解本学科的动态水平,加快研究进程;情报调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情报 情报调研 新闻情报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布局与初步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铁青 赵涛 +12 位作者 冯仁国 丁永建 李凌浩 刘国彬 肖洪浪 陈亚宁 刘庆 王克林 贺秀斌 赵新全 李新 吴青柏 许洪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88-895,共8页
中国科学院于2000—2005年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一期),于"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二期)。在继续深化和扩展西部原有5个典型区域(北方草地、黄土高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岷江上游)生态建设试验示... 中国科学院于2000—2005年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一期),于"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二期)。在继续深化和扩展西部原有5个典型区域(北方草地、黄土高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岷江上游)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新增西南喀斯特、三峡库区和三江源区等3个试区的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开展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与沙害防治等研究工作;开展太阳能等特色资源开发及其他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该计划已按实施方案陆续展开,启动实施11个项目,在试验示范区/点的选定、设施建设、观测、试验、研究与示范等方面的进展顺利,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西部行动计划(二期) 生态 资源
下载PDF
参与泸型酒研究的总结——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建所50年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衍庸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3-125,共3页
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建所50周年以来,研究所参与中国泸型酒研究在理论创新、利用微生物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著作及论文发表、成果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泸型酒 研究 创新成果 总结
下载PDF
中国传统酿造泸型酒微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吴衍庸 郭世则 +2 位作者 薛堂荣 陈昭蓉 卢世珩 《酿酒科技》 1993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揭示老窖出佳酿的奥秘,作者对泸型名酒发酵微生物、发酵机理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涉及老窖的菌群结构与生态分布;泸型酒生香功能菌的发掘;老窖的己酸菌与甲烷菌的相互关系;泸型酒麦曲微生物特征四个方面。该项基础性研究对泸型酒发展... 为揭示老窖出佳酿的奥秘,作者对泸型名酒发酵微生物、发酵机理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涉及老窖的菌群结构与生态分布;泸型酒生香功能菌的发掘;老窖的己酸菌与甲烷菌的相互关系;泸型酒麦曲微生物特征四个方面。该项基础性研究对泸型酒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是“人工老窖”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 窖泥 菌群结构 白酒
下载PDF
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志勇 张怀志 +23 位作者 白斌 李俊 黄林 徐智斌 陈永兴 刘旭 曹廷杰 李淼淼 陆平 吴秋红 董玲丽 韩玉林 殷贵鸿 胡卫国 王西成 赵虹 闫素红 杨兆生 畅志坚 王涛 杨武云 刘登才 李洪杰 杜久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4-51,共18页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重要的流行性真菌病害,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持续应用抗病品种和植保措施,小麦条锈病在中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育种方法技术的改进、产量水平的提高及条锈菌群体结构和毒性频率的不断变异,有必要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育种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以期为广谱持久多抗小麦品种的培育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国西南、西北和黄淮主产区小麦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进行系统的抗病鉴定、遗传分析和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检测,总结了中国小麦育种中主要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对中国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小麦育种中利用的主要抗条锈病基因、新时期抗条锈病基因利用的策略、小麦育种中抗条锈病基因选择和鉴定等进行了论述,并对新时期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兴衰循环 持久抗性 基因聚合 种质创新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瀚曰 包维楷 +1 位作者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78-6888,共11页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变化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土壤碳循环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8
作者 方精云 于贵瑞 +2 位作者 任小波 刘国华 赵新全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5年第6期848-857,875,共10页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在中国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约16 000个野外样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并开展了6大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效应评估和4个典型区域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和示范的综合研究。在全国尺度上准确评估了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科学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并发展了兼顾社会经济和固碳效应需求的区域可持续新模式。此外,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首次在国家尺度构建了科学的、可核查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清查实体数据库,不仅可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谈判提供重要数据,还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吸收 生态工程 中国
原文传递
Mixolab参数与青稞全粉饼干品质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邓晓青 潘志芬 +3 位作者 丁捷 李想 肖鑫鑫 潘云莲 《美食研究》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探究Mixolab参数与青稞全粉饼干品质之间的关系,通过Mixolab仪测定13份青稞全粉,并分析Mixolab参数与青稞全粉饼干营养成分、体外淀粉水解特性及饼干质构特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青稞材料间的流变特性差异明显,其中,C1(characteri... 为探究Mixolab参数与青稞全粉饼干品质之间的关系,通过Mixolab仪测定13份青稞全粉,并分析Mixolab参数与青稞全粉饼干营养成分、体外淀粉水解特性及饼干质构特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青稞材料间的流变特性差异明显,其中,C1(characteristic torque 1)值与直链淀粉、总淀粉、快速消化淀粉(rapid digested starch,RDS)和体外血糖生成指数(extracorporeal glycemic index,eGI)呈显著负相关,而与β-葡聚糖、蛋白质、脆性、硬度和咀嚼性间呈显著正相关。C3(characteristic torque 3)值则正好相反,与直链淀粉、RDS和eGI间呈显著正相关,与β-葡聚糖、蛋白质、脆性、硬度和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Mixolab参数吸水率、C1和C3可以作为预测青稞全粉饼干的营养成分、淀粉水解特性和质构特性的重要参数。这为青稞品种选育和青稞产品加工原料选择提供方便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营养成分 Mixolab仪 水解特性 质构特性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九寨沟典型苔藓结皮的生态效应研究
10
作者 黄玉林 夏红霞 +7 位作者 朱大林 类延宝 孙庚 旷培刚 杨小平 杜杰 胡霞 陈群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 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及阔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lipticum)3种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分析,评估3种典型苔藓结皮的溶蚀能力、固土以及保水特性对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震后恢复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东亚砂藓具有最高的碳酸酐酶活性(50.5 U·g^(-1) DW),进而具备最大的溶蚀速率(4.8×10^(-4) t·km^(-2)·a^(-1) CO_(2))与碳汇量(2.12 mg·m^(-2)·a^(-1))。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不同苔藓固土能力不同,其中大灰藓结皮层的固土量最高(3.1×103 kg·hm^(-2)),最高固土率可达到自身干重的2倍以上。此外,阔边匍灯藓的保水能力均高于大灰藓与东亚砂藓,其保水量维持在1100-1400 kg·hm^(-2)之间,保水率可达自身干重的8倍以上。综上,在利用苔藓结皮进行生态恢复过程中,建议从成土、固土、保水等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生境条件选择特定藓种,以加快九寨沟地区震后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苔藓结皮 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 生态效应 生态恢复
下载PDF
甘薯内生菌根研究进展
11
作者 裴芳苗 赵海 靳艳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69-174,181,共7页
内生菌根是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共生现象。根部细胞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形成内生菌根是甘薯为适应不良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生存策略。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如何促进甘薯生长以及如何提高甘薯抗胁迫能力,对甘薯种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生菌根是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共生现象。根部细胞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形成内生菌根是甘薯为适应不良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生存策略。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如何促进甘薯生长以及如何提高甘薯抗胁迫能力,对甘薯种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的影响,并介绍了丛枝菌根真菌生物肥料研究情况,以期为提高甘薯产量以及促进丛枝菌根真菌生物肥料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内生菌根 丛枝菌根真菌 生物肥料
下载PDF
新型废水生物脱氮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2
作者 闫志英 廖银章 +3 位作者 李旭东 刘晓风 袁月祥 宋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2-296,共5页
生物脱氮是含氮废水处理公认的最佳处理方式,随着对生物脱氮微生物学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生物脱氮特殊菌株或菌群及微生物转化机制不断被发现.本文在传统生物脱氮过程机理上,结合最近国内外生物脱氮的新发现,就短程硝化反硝化... 生物脱氮是含氮废水处理公认的最佳处理方式,随着对生物脱氮微生物学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生物脱氮特殊菌株或菌群及微生物转化机制不断被发现.本文在传统生物脱氮过程机理上,结合最近国内外生物脱氮的新发现,就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的微生物学原理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短程硝化反硝化 同时硝化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林蛙属物种的分类学研究(两栖纲:蛙科) 被引量:82
13
作者 谢锋 叶昌媛 +3 位作者 费梁 江建平 曾晓茂 松井正文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224-231,共8页
用比较分类学方法和数值分类学方法相配合,对我国东北产林蛙属物种多样性和原各命名物种的有效性及与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地方名为哈士蟆的原中国林蛙的东北居群应属于我国蛙类的一... 用比较分类学方法和数值分类学方法相配合,对我国东北产林蛙属物种多样性和原各命名物种的有效性及与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地方名为哈士蟆的原中国林蛙的东北居群应属于我国蛙类的一新纪录东北林蛙R.dybowski,而R.semiplicata(Nikol’ski,1918)和R.chensinensischangbaishanensis(魏刚等,1991a)为该种的同物异名;重新界定了东北林蛙和中国林蛙的分布区,提出中国林蛙仅限于中国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蛙科 林蛙属 中国林蛙 形态分类学
下载PDF
微生物治理电镀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68
14
作者 吴乾菁 李昕 +1 位作者 李福德 赵晓红 《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7-50,共4页
在微生物净化去除电镀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的基础上,设计了微生物治理电镀废水及污泥的新工艺,建成日处理175t电镀废水工程.3年多的运行表明,该系统稳定、安全可靠,对各种金属离子的一次净化率达99.9%... 在微生物净化去除电镀废水中金属离子的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的基础上,设计了微生物治理电镀废水及污泥的新工艺,建成日处理175t电镀废水工程.3年多的运行表明,该系统稳定、安全可靠,对各种金属离子的一次净化率达99.9%以上,排放水中的Cr、Zn、Cu、Ni、Cd、Pb、COD、BOD、SS、pH、色度和NH3-N等均优于国家GB897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水循环使用,污泥中重金属用化学法回收,回收率大于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电镀废水 治理工程 污泥 净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中国林蛙各居群的分类学研究(两栖纲:蛙科) 被引量:23
15
作者 谢锋 叶昌媛 +2 位作者 费梁 江建平 松井正文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228-235,共8页
采用形态学比较和数值分类相结合 ,对中国西北部分布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各居群间 (包括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原定种或亚种 )的差异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 :分布于中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各居群其形态特征和数值分析之间非常相... 采用形态学比较和数值分类相结合 ,对中国西北部分布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各居群间 (包括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原定种或亚种 )的差异水平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 :分布于中国西北部高原地区的各居群其形态特征和数值分析之间非常相近 [其中包括原定名为Ranaamuren siskukunoris(Nikol′skii,1918,青海湖 ) ,R .weigoldi(Vogt,192 4 ,四川甘孜和德格 ) ,R .chensinen sishongyuanensis(Huetal.,1985,四川红原 ) ,R .c.kangdingensis (Weietal.,1991b ,四川康定 )和R .c .lanzhouensis(Weietal.,1991b ,甘肃兰州 ) ]而与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的模式居群陕西户县标本有明显区别 ,建议将中国西北部青藏高原地区的林蛙各居群恢复为有效种 ,即高原林蛙R .kukunorisNikol′skii,1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纲 蛙科 中国林蛙 居群 形态特征 数值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资源能源化与高值利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芳 刘晓风 +3 位作者 陈伦刚 雷廷宙 易维明 李志合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19-231,共13页
生物质是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既可以弥补低碳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围绕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能源和高值利用的总目标,系统分析生物质资源通过生... 生物质是唯一能够直接转化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既可以弥补低碳能源的需求,减少环境污染,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围绕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资源制备清洁能源和高值利用的总目标,系统分析生物质资源通过生物或热化学等转化途径制备气、液、固三相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重点论述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水热催化炼制醇烃燃料、裂解液化与生物油提质和生物质制备固体燃料4项技术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在4项生物质转化技术中,厌氧消化制备生物天然气工业化程度最高,由于其大都基于大型养殖场建立,可有效解决原料收集问题,而且厌氧消化技术与沼气净化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生物天然气可直接作为燃料、电力和热力来源供用户使用;由于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中存在转化过程成本较高、产物分离困难、提质效率低、产品不稳定等问题,很难与当前应用端平稳接轨,因此水热催化炼制醇烃燃料、裂解液化制备生物油技术规模化发展水平较低;对于生物质制备固体燃料,其成型技术较为成熟,配套炉具的研发也有效解决了成型燃料应用端的问题,其规模化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原料的收集与存储。文章最后对未来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与固体成型燃料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实现农村生物质资源高效制备清洁能源及高值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天然气 碳减排 液体燃料 固体燃料
下载PDF
溶藻细菌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邓建明 陶勇 +1 位作者 李大平 董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5-900,共6页
溶藻细菌在"水华"防治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广受关注.本文从系统分类、溶藻机制和杀藻物质等方面对已报道的溶藻细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在细菌溶藻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核酸探针和全细胞杂... 溶藻细菌在"水华"防治中的作用和潜力,已广受关注.本文从系统分类、溶藻机制和杀藻物质等方面对已报道的溶藻细菌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在细菌溶藻研究中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核酸探针和全细胞杂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以及溶藻机制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了在溶藻细菌的研究和应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有害藻类水华 生物控制 溶藻细菌 溶藻机理 杀藻物质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中生物量和材积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何海 乔永康 +2 位作者 刘庆 吴彦 林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48-752,共5页
研究了近 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2 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 ,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 ,约占 5 0 % ;2 0年以后 ,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 ,以树干积累为主 ,大体上超过 6 0 % ;30... 研究了近 70年不同林龄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材积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2 0年林龄前的云杉单株生物量增长缓慢 ,以小枝和叶生长为主 ,约占 5 0 % ;2 0年以后 ,单株生物量增长加快 ,以树干积累为主 ,大体上超过 6 0 % ;30年后增长速度相对减慢 ,自 4 0年开始并保持快速增长 .云杉种群生物量表现出类似的增长 ,但林龄在 30至 5 0年间增长速度减慢 .群落生物量总体上持续增长 ,但灌木层生物量在初期快速增长 ,从 2 0年林龄后逐渐减少 ;草本层生物量则一直减少 ,到 70年时仅占不足 0 2 % .在近70年人工恢复过程中 ,云杉单株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都逐渐增大 ,越在后期生长越迅速 ;林分蓄积则在 30至 5 0年林龄之间有一段连年生长量相对减小的时期 .根据树干解析资料 ,建立了 70年人工云杉林的单株材积与胸径和树高的数学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生态学过程 人工恢复 生物量 材积 云杉
下载PDF
小花清风藤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邓赟 陈谨 +2 位作者 陈斌 郑颖 吴凤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22-323,共2页
从小花清风藤的全草分离得到 3个生物碱成分 ,经UV ,IR ,NMR ,MS等光谱方法分别鉴定为5 氧阿朴菲碱 ,β 黑瑞亭 ,原鸦片碱。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小花清风藤 生物碱 化学成分 清风藤科 5-氧阿朴菲碱 β-黑瑞亭 原鸦片碱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鹏 李大平 +3 位作者 王晓梅 张宝良 朱玉萍 葛绍荣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94,共4页
通过实验室选择性富集培养,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了能以大庆原油为碳源快速生长的石油降解菌。采用该降解菌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原位生物联合修复实验。接入降解菌的处理单元分别种植大豆、碱草或加入蓬松剂,与空白试样作对比。... 通过实验室选择性富集培养,从大庆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了能以大庆原油为碳源快速生长的石油降解菌。采用该降解菌对原油污染土壤进行了原位生物联合修复实验。接入降解菌的处理单元分别种植大豆、碱草或加入蓬松剂,与空白试样作对比。各处理单元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初始值为2228.25mg/kg(以1kg干土计)。经过135d的生物联合修复,石油烃降解率达63.65%-8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石油污染 土壤 生物修复 石油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