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杨丽芬 孔垂思 +6 位作者 郭建伟 杨建 郭娟 高源 王宏飞 李成云 丛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3-2009,共7页
【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 【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最适光照为暗培养;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最适温度35℃,致死温度6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产孢影响不显著。【结论】云南屏边野生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对兜兰、建兰、红柱兰致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应禁止栽培兜兰、建兰、红柱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兰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3种荒漠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及地上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37
2
作者 陶冶 张元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共11页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6个蛇麻黄群落、28个白茎绢蒿群落及13个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及现存生物量的研究表明,初夏时蛇麻黄和白茎绢蒿群落的科数和物种数均高于准噶尔沙蒿群落,而秋季时3个群落科、种数均明显较少。...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36个蛇麻黄群落、28个白茎绢蒿群落及13个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组成与丰富度的季节变化及现存生物量的研究表明,初夏时蛇麻黄和白茎绢蒿群落的科数和物种数均高于准噶尔沙蒿群落,而秋季时3个群落科、种数均明显较少。初夏时期,各群落均有5种植物生活型,其中短命植物种类最多;而秋季短命和类短命植物消失,仅剩3种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的种类最多。3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夏季时,准噶尔沙蒿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蛇麻黄和白茎绢蒿群落,而秋季时三者差异均不显著;各群落不同季节的物种丰富度间均显著正相关,体现了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夏季草本层生物量(0.67~6.99g/m2)稍大于秋季(0.89~4.20g/m2)。秋季3类群落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3.19,85.38和54.21g/m2,其中建群种分别占86.03%,84.07%和89.65%,而草本生物量均小于5%。夏季和秋季草本植物丰富度与生物量间均表现为显著的"单峰型关系",表明中等生物量时丰富度最高。尽管研究群落内草本层生物量较低,但时间上交错出现的短营养期和长营养期草本植物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地表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与中国同纬度的其他荒漠相比,本研究区3类群落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表现出较低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麻黄 白茎绢蒿 准噶尔沙蒿 灌木 草本植物 生活型 生物量
下载PDF
生物结皮中齿肋赤藓叶片毛尖对植株含水量及水分散失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陶冶 张元明 +1 位作者 吴楠 张丙昌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0-808,共9页
采用相对含水量、含水率、蒸散率、累积蒸散率等指标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优势藓类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 Mitt.)叶片毛尖对其离体植株含水量及水分散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虽然毛尖仅占植株重量的4.77%,但水合... 采用相对含水量、含水率、蒸散率、累积蒸散率等指标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优势藓类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 Mitt.)叶片毛尖对其离体植株含水量及水分散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虽然毛尖仅占植株重量的4.77%,但水合过程中毛尖内部及附属齿状芒刺均充分吸水,毛尖的存在使植株饱和水量增加了31.03%。(2)脱水过程中有毛尖植株的含水率和相对含水量的下降速度明显慢于无毛尖植株,而完全脱水后二者(不计毛尖重量)实际含水量相等。(3)脱水前期(第30 min之前)有毛尖植株的蒸散率小于无毛尖植株,且直至完全脱水前,前者的累积蒸散率都始终小于后者。实验表明,有毛尖植株的4个水分指标均比无毛尖植株延迟20 min达到恒定。研究结果在个体水平上证实了毛尖能有效提高和维持齿肋赤藓植株含水量并延缓水分散失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齿肋赤藓 叶片毛尖 水分 脱水 藓类植物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下载PDF
适度放牧对林间草原植物形态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韩路 潘伯荣 +1 位作者 王绍明 王建成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05-1412,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伊犁巩留县东部保护区适度放牧和无放牧的山地草本植物群落样方的调查,对植株生长周期、株高、生长型、是否有刺、茎性质、叶大小6个形态特征植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并计算4个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Brill... 本研究通过对伊犁巩留县东部保护区适度放牧和无放牧的山地草本植物群落样方的调查,对植株生长周期、株高、生长型、是否有刺、茎性质、叶大小6个形态特征植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并计算4个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Brillouin指数和Fager指数,从而得到适度放牧对该山区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度放牧样地内,各种形态性状植物的数量都较无牧样地有所提高,其中中等型、直立、无刺、草本以及木本植物数量显著增多(P=0.048,P=0.017,P=0.019,P=0.016,P=0.045),其余性状植物的数量增加不显著。(2)适度放牧条件下低海拔植被的丰富度,多度较无牧样地均有所提高,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有显著的提高(P=0.028,P=0.003)。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能为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放牧 林间草原 形态特征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邰凤姣 朱珣之 +2 位作者 韩彩霞 张弛 邵华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71-78,共8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意大利苍耳水提液(0.025,0.1 g·m L^(–1))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大利苍耳水提液处理使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放线菌的数量则一直...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意大利苍耳水提液(0.025,0.1 g·m L^(–1))对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大利苍耳水提液处理使土壤中细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而放线菌的数量则一直低于对照(蒸馏水处理)。Biolog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下土壤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显著低于对照;对单一碳源的研究发现,各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为聚合物和酚酸。水提液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并且增加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及细菌数量三者之间呈正相关,而土壤脲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和细菌数量呈正相关,速效氮、速效钾与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和真菌数量呈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意大利苍耳水提液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从而使其更加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和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苍耳 化感作用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 入侵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土地利用影响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周晓兵 陶冶 +2 位作者 吴林 李永刚 张元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9-980,共12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在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和绿洲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垦荒等土地利用的增强使得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健康稳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桑田、半自然柽柳... 荒漠绿洲过渡带在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和绿洲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垦荒等土地利用的增强使得荒漠绿洲过渡带的健康稳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典型荒漠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桑田、半自然柽柳林、瓜地、棉花-玉米地)对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土壤取样沿农田到荒漠方向进行,分5层进行。研究发现,土壤各养分指标均受土地利用方式(4种)、土层(5层)和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4梯度)的显著影响,且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各养分元素含量。随土层由浅到深,有机碳(C)、有效氮(N)和有效磷(P)基本呈下降趋势,全N具有波动变化,而全P变化不显著。随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的增加,各养分含量基本呈递减趋势。对同一土层(共选择三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具体分析表明,棉花-玉米地这一利用方式在农田内部具有最高的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其次为桑田。随着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的增加,土壤C、N含量优势减弱。除农田内部样地(0 m)外,三层土壤全P含量基本呈桑田>柽柳林>棉花-玉米地趋势。表层有效N含量在农田内部样地(0 m)瓜地最高,其他距离处(大于等于20 m)棉花-玉米地高,下层土壤有效氮含量在农田内部各土地利用方式间无差异。在各距离样点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有效P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在农田内部以瓜地有效P含量最高。棉花-玉米地土壤全量N/P在农田内部和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20 m处含量最高。三土层土壤有效N/P在农田内部以柽柳林最高,随着与农田边缘垂直距离增加,土壤有效N/P显著改变。综合来看,土地利用对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营养含量的增加具有正向作用,由土壤养分变化带来的生态效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层 农田距离 土壤化学计量 荒漠绿洲过渡带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土地利用影响下优势植物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周晓兵 陶冶 张元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6,共12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植被对于绿洲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等绿洲化的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天然植被对于评估过渡带的植被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生态化学计量学在限制性营养判断和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得到了广泛利用。以... 荒漠绿洲过渡带天然植被对于绿洲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等绿洲化的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天然植被对于评估过渡带的植被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生态化学计量学在限制性营养判断和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得到了广泛利用。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典型植物多枝柽柳、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对植物碳(C)、氮(N)、磷(P)、C∶N、C∶P和N∶P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植物的C、N、P、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385.94mg·g^(-1)、13.62mg·g^(-1)、1.49mg·g^(-1)、30.33、294.01和9.69。与干旱区以及全球其他群落类型相比,植物C和P处于中间水平,而N则普遍低于其他区域。土壤的利用方式、强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影响大部分指标。过渡带不同利用方式外围荒漠样点C、N、P及其比值差异较大,土地利用后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土地利用后,3种植物的总C呈下降趋势,而N和P整体呈增加趋势,利用程度越高,增加越明显,但也受物种差异的影响。土壤与植物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在物种间具差异性,土壤与柽柳和花花柴两种植物营养之间相关性非常低。3种植物的N和P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区域植物普遍缺少N素,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N素缺乏。随着荒漠绿洲过渡带利用强度的变化,预计过渡带植被的化学计量将发生不同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生态化学计量学 塔克拉玛干沙漠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艳锋 尹林克 +1 位作者 曹秋梅 王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3-850,共8页
高山地区地形复杂,植被分布无序,且森林植被光谱信息相近,因而高山植被类型的确定依然成为遥感植被分类的难点。以2014年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分别采用面向对象法和像元法提取了两河源保护区植被信息,并在面向对象法中引入了海... 高山地区地形复杂,植被分布无序,且森林植被光谱信息相近,因而高山植被类型的确定依然成为遥感植被分类的难点。以2014年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作为基础数据,分别采用面向对象法和像元法提取了两河源保护区植被信息,并在面向对象法中引入了海拔(DEM)信息辅助分类,基于分类结果,分析讨论了不同植被类型的面积比例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面向对象法的分类精度明显高于像元分类法,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93.11%,Kappa系数为0.89。(2)研究区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和草甸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37%和22.87%,灌丛、草原占15.2%和10.98%,水体和高山植被占8.23%和5.57%。(3)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阴坡或山地河谷,草甸在平原、低地河漫滩、森林、高山均有分布,地带性规律不明显。草原成窄条状、斑块状贯穿整个研究区,灌丛呈块状镶嵌在草原内部。高山植被呈斑块状零散分布于两河源的流石滩、砾石山坡和高山准平原上。(4)研究区发育了5个完整的自然垂直带谱,自下而上依次为草原带、灌丛带、针阔混交林带、草甸带、高山植被带和冰川积雪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河源保护区 信息提取 遥感植被分类 植被空间分布
下载PDF
莫莫格湿地芦苇生理生态特征对水深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6
9
作者 邓春暖 章光新 潘响亮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2-356,共5页
通过在莫莫格湿地测量芦苇的生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对水深梯度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湿地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指标随水深的增加而提高;芦苇盖度与水... 通过在莫莫格湿地测量芦苇的生态特征、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对水深梯度影响芦苇生理生态的规律进行了分析。芦苇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最大光化学效率与湿地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指标随水深的增加而提高;芦苇盖度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水深增加,芦苇盖度逐渐降低;芦苇最大光化学效率在6~7月份达到最大,进入8月后下降,同时芦苇生长减慢。结果表明,6~7月份是芦苇生长的关键时期,应尽量满足芦苇需水要求。15 cm水深是芦苇最小生态水位,而35~45 cm的水深能确保芦苇最佳生长状态,是芦苇生长的最适宜生态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生理生态 水深 莫莫格湿地
下载PDF
新疆濒危植物半日花居群的遗传变异及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苏志豪 李文军 +1 位作者 卓立 姜小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3,共7页
利用3个叶绿体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包括mtrn Sf-trn Gr、mtrn L2-trn F和mtrn L5-trn L3)对新疆地区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9个居群[分别位于伊犁河谷的军马场(JMC)、黑山头(HST)、科克苏(KKS)、种羊场(ZYC)、科博(KB)... 利用3个叶绿体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包括mtrn Sf-trn Gr、mtrn L2-trn F和mtrn L5-trn L3)对新疆地区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9个居群[分别位于伊犁河谷的军马场(JMC)、黑山头(HST)、科克苏(KKS)、种羊场(ZYC)、科博(KB)、龙口(LK)、喀拉布拉(KLBL)和拜什墩(BSD)以及河谷北部的博乐(BL)]92个单株的叶片总DNA进行了扩增,在此基础上,对各居群的遗传变异、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叶绿体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6个多态性位点;经分析,得到H1、H2、H3和H4 4个单倍型,其中,H1单倍型分布在JMC、HST、KKS、ZYC、KB和KLBL居群,H2单倍型仅分布在JMC居群,H3单倍型分布在LK和BL居群,H4单倍型仅分布在BSD居群。9个半日花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0.583),但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却很低(0.040),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932。主坐标分析(PCo A)将9个半日花居群划分成3个群体,其中,BSD居群单独为1个群体,BL和LK居群为1个群体,其余6个居群为1个群体;而亲缘关系树状图将这9个居群分成2支,其中,BL、LK和BSD居群为1支,其余6个居群为1支,说明BL、LK和BSD居群明显有别于其他居群。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半日花95.61%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群体间。Mantel检验结果表明: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324,说明半日花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新疆地区半日花居群间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这可能与小居群的遗传漂变和近交效应及居群间的地理障碍有关。建议对新疆地区半日花的全部居群、个体和原始生境进行保护,并对其天然居群采取复壮、迁地保护和划分居群管理单元等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日花 新疆地区 遗传变异 遗传结构 叶绿体微卫星技术(cpSSRs)
下载PDF
莫莫格湿地不同盐分梯度对芦苇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春暖 章光新 潘响亮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4,73,共5页
为探讨莫莫格湿地盐碱条件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芦苇生长旺盛期,对不同盐分样地芦苇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行调查测量,包括株高、株数、生物量、盖度、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中等盐度(Na+含量在80.... 为探讨莫莫格湿地盐碱条件对芦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在芦苇生长旺盛期,对不同盐分样地芦苇主要生理生态特征进行调查测量,包括株高、株数、生物量、盖度、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结果表明,中等盐度(Na+含量在80.388mg/L)样地芦苇的株高和生物量等指标均高于低盐度(31.894mg/L Na+)或者较高盐度(258.490mg/L Na+)样地芦苇。而Na+含量在258mg/L时,样地芦苇的株高和生物量等明显低于中低盐度样地,说明较高盐度显著抑制芦苇的生长。Na+含量在258mg/L时,样地芦苇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高,表明此含盐量对芦苇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可能具有小幅促进作用,以减少盐碱胁迫对芦苇的伤害,这可能是芦苇长期适应盐碱胁迫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生理生态 盐碱 莫莫格湿地
下载PDF
底肥、追肥施氮量对新疆贝母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志豪 潘伯荣 +3 位作者 卓立 刘会良 周晓兵 康晓珊 《林业调查规划》 2015年第6期75-78,共4页
新疆贝母为珍稀濒危植物,具较高的药学利用价值,其天然分布土壤养分中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很高,营养元素可能对新疆贝母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为考察不同水平底肥及追肥对其1年生株高、产量等生育性状的影响,在新疆伊梨库尔德宁镇... 新疆贝母为珍稀濒危植物,具较高的药学利用价值,其天然分布土壤养分中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很高,营养元素可能对新疆贝母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为考察不同水平底肥及追肥对其1年生株高、产量等生育性状的影响,在新疆伊梨库尔德宁镇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底肥有机肥与追施氮肥均对1年生株高、产量有显著影响,以S3N3水平最为显著,增长率分别达38.41%和68.42%。在大田磷、钾基肥充足的情况下,底肥有机肥与追施氮肥能有效地促进新疆贝母体内光合产物的转化和积累,为鳞茎的发育和膨大提供物质基础,对新疆贝母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贝母 底肥 追肥 氮肥 生长发育性状
下载PDF
长毛孜然芹,中国伞形科一新记录种(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娟 李文军 +1 位作者 杨宗宗 谭敦炎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4,共4页
报道了中国伞形科(Apiaceae)孜然芹属一新记录种:长毛孜然芹[Cuminum borszczowii(Regel et Schmalh.)Koso-Pol.]。该物种在形态上与孜然芹(C.cyminum)相近,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总苞宽披针形具较宽的膜质边缘,不反折,比伞辐短;果实密被长... 报道了中国伞形科(Apiaceae)孜然芹属一新记录种:长毛孜然芹[Cuminum borszczowii(Regel et Schmalh.)Koso-Pol.]。该物种在形态上与孜然芹(C.cyminum)相近,与后者的区别在于总苞宽披针形具较宽的膜质边缘,不反折,比伞辐短;果实密被长毛。提供了该种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及图版。凭证标本保存在新疆农业大学标本馆(XJA)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XJ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形科 孜然芹属 长毛孜然芹 新记录 中国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邵华 《种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104,共4页
采用培养皿生测法,测定了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植株不同部位(根、茎、叶、果,测试浓度为0.05g/mL)对杂草反枝苋和早熟禾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刺萼龙葵茎叶的化感作用最强,其水提物基本完全抑制了2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其醇提物对2... 采用培养皿生测法,测定了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植株不同部位(根、茎、叶、果,测试浓度为0.05g/mL)对杂草反枝苋和早熟禾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刺萼龙葵茎叶的化感作用最强,其水提物基本完全抑制了2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其醇提物对2种受试植物根长的抑制率为53%~93%。对茎叶部位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进行分步提取后,以5mg/mL的浓度进行生测,发现氯仿和正丁醇部位表现出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对受试植物根长的抑制率达71%~94%。结论:刺萼龙葵植株中的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的氯仿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双子叶植物反枝苋比单子叶植物早熟禾对各种提取物均表现得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萼龙葵 入侵植物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北庭故城遗址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5
作者 赵艳芬 尹林克 +1 位作者 马君凤 陈军纪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3期6-11,共6页
文章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植物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共有种子植物122种,隶属于105属37科。科的组成中,属和种都是以单属科和单种科为主体;属的组成... 文章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植物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共有种子植物122种,隶属于105属37科。科的组成中,属和种都是以单属科和单种科为主体;属的组成中,单种属和寡种属构成属的结构主体。Drude生活型中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02种,占总种数的83.60%。在水分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为主,其中中生植物共73种,占总种数的59.84%;旱生植物33种,占总种数的27.04%。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在科的水平上以世界分布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是植物区系的核心。在区域气候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植物区系表现出典型的温带性质,没有中国特有分布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北庭故城遗址区
下载PDF
中国木蓼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健 闻志彬 张明理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7,共10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国产蓼科(Polygonaceae)木蓼属(Atraphaxis Linn.)11个种类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并据此编制了供试11个种类的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木蓼属种类的叶表皮微形...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国产蓼科(Polygonaceae)木蓼属(Atraphaxis Linn.)11个种类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并据此编制了供试11个种类的分类检索表。观察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木蓼属种类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包括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叶表皮表面纹饰、角质膜、气孔器类型、气孔外拱盖内缘类型及其纹饰)均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叶表皮细胞形状分为不规则形和多边形2类,垂周壁式样分为弓形和平直2类,多数种类具有不规则的表皮细胞以及弓形垂周壁;叶表皮表面纹饰分为乳头状突起、薄壁区、具条纹和加厚区4类,大多数种类叶片上、下表皮均无乳头状突起;气孔器包括无规则型、不等型和平列型3类,以不等型为主;角质膜可分为具条纹和条状隆起2类且部分种类具颗粒,以具条纹类型居多;气孔外拱盖内缘可分为浅波状和近平滑2类,气孔外拱盖纹饰则可分为具颗粒、近平滑和具条纹3类,供试11个种类以气孔外拱盖内缘浅波状且纹饰具颗粒为主。分析结果显示:木蓼属不同种类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多样性较为丰富,这些特征可作为区分该属部分种类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蓼属 叶表皮 微形态特征 分类学意义 检索表
下载PDF
北庭故城遗址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7
作者 赵艳芬 尹林克 +1 位作者 马君凤 陈军纪 《绿色科技》 2014年第3期138-141,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植物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共有种子植物122种,隶属于105属37科。科的组成中,属和种都是以单属科和单种科为主体;属的组成中...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植物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庭故城遗址区及临近区域共有种子植物122种,隶属于105属37科。科的组成中,属和种都是以单属科和单种科为主体;属的组成中,单种属和寡种属构成属的结构主体。Drude生活型中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02种,占总种数的83.60%。在水分生态类型中,以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为主,其中中生植物共73种,占总种数的59.84%;旱生植物33种,占总种数的27.04%。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在科的水平上以世界分布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是植物区系的核心。在区域气候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植物区系表现出典型的温带性质,没有中国特有分布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庭故城遗址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各部位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着耕 刘影 +2 位作者 邵华 赵玉 胡云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77,共5页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刺苍耳各部位(根、茎、叶、果实)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在水浸提液和醇浸提液中的富集程度,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检测质量浓度为0.05 g/m L的浸提液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及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探讨入侵植物刺苍耳各部位(根、茎、叶、果实)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在水浸提液和醇浸提液中的富集程度,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法检测质量浓度为0.05 g/m L的浸提液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及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刺苍耳各部位的水浸提液中总体以叶的化感作用最强,其对金狗尾草、黑麦草、莴苣、小白菜发芽率的抑制率分别为36.4%、17.9%、25.8%、18.7%,对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62.7%、68.4%、26.8%、34.7%;刺苍耳各部位的醇浸提液中,除了叶对4种植物根长的抑制率较高,分别达到92.5%、89.3%、36.7%、48.4%以外,根和果实也都显示出较强的化感作用,分别对其中3种植物根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1.2%~46.4%(小白菜除外)和48.0%~54.8%(黑麦草除外);总体上,各部位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于相应的水浸提液。由此可见,刺苍耳的主效化感物质主要集中在叶中,且在醇浸提液中富集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苍耳 外来入侵植物 浸提液 化感作用
下载PDF
麻叶荨麻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瑜 张翔宇 +3 位作者 汤界世 胡云霞 韩彩霞 邵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99,117,共6页
以双子叶植物紫花苜蓿和单子叶植物早熟禾为受试植物,通过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对麻叶荨麻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麻叶荨麻叶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以超声法进行提取,得率分别为0.66%、0.84%、2.... 以双子叶植物紫花苜蓿和单子叶植物早熟禾为受试植物,通过培养皿滤纸法和盆栽法对麻叶荨麻的化感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麻叶荨麻叶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以超声法进行提取,得率分别为0.66%、0.84%、2.70%、3.13%。麻叶荨麻叶的甲醇和水提取物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在质量浓度为1.25 g/L时对根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到了32.6%和47.0%;而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影响较弱。石油醚和水提取物对早熟禾幼苗生长表现出较弱的化感抑制作用;而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的化感作用很强,均在0.01 g/L的低质量浓度时即对幼苗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当质量浓度达到1.25 g/L时,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对早熟禾根长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4.0%和80.5%,对苗高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1.1%和69.2%。盆栽试验显示,麻叶荨麻根土对紫花苜蓿和早熟禾幼苗的生长有2.4%~5.0%的极轻微促进作用,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提示麻叶荨麻植株中的化感物质在进入土壤之后,可能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而失去生长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叶荨麻 化感作用 紫花苜蓿 早熟禾
下载PDF
准噶尔西部山地新疆野苹果当年生枝条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小艳 周晓兵 +1 位作者 张静 陶冶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0-542,共13页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第三纪孑遗珍惜野生果树,是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为了解野苹果树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对准噶尔西部山地20个野苹果样地开展群落学调查,并采集野苹果当年生枝条,系统分析了枝条氮(N)、...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是第三纪孑遗珍惜野生果树,是世界栽培苹果的祖先。为了解野苹果树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对准噶尔西部山地20个野苹果样地开展群落学调查,并采集野苹果当年生枝条,系统分析了枝条氮(N)、磷(P)和钾(K)的化学计量特征、环境梯度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野苹果枝条N、P、K含量及N∶[KG-*2/3]P(分别为7.03、1.24、5.96 mg·g-1及5.71)高于2017年(分别为5.49、1.08、4.46 mg·g-1及5.13)。P的变异性最小(CV为21.0%和23.3%),N的变异性最强(CV为37.5%和34.9%)。枝条N、P、K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N∶[KG-*2/3]P、N∶[KG-*2/3]K受N主控,P∶[KG-*2/3]K多受K主控。方差分析表明,枝条养分化学计量在不同年份、地区、海拔、放牧强度、病虫害、枯枝率及结果量间均有差异。在样方水平上,经纬度、坡位、放牧强度及土壤N含量是枝条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个体水平上,病虫害程度和结果量是关键影响因素。在进行野苹果原位复壮时,应考虑适度放牧、提高土壤N含量并进行病虫害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野苹果 当年生枝条 化学计量学 环境影响 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