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模式标本名录 被引量:4
1
作者 杜丽娜 陈小勇 杨君兴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5-360,共16页
对文献资料收集和标本整理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模式标本有178种、2131号,隶属于4目11科。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鲤科,有71种、1103号;其次为条鳅科52种、556号。标本主要采自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 对文献资料收集和标本整理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初,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鱼类模式标本有178种、2131号,隶属于4目11科。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鲤科,有71种、1103号;其次为条鳅科52种、556号。标本主要采自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重庆、甘肃和新疆等地。为方便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该文列出馆藏模式标本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动物博物馆 鱼类 模式标本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简介
2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0-250,344,共2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由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资助兴建,是集物种保护、繁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土著特有鱼类迁地保育研究基地。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是云南省首...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由云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资助兴建,是集物种保护、繁育、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土著特有鱼类迁地保育研究基地。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是云南省首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科研单位,占地23亩(1.53hm。),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宝象河水库下游1km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余名,建有各类养殖池塘40余口,具有成系列的鱼类驯养、人工繁殖、人工孵化和鱼苗饲养的仪器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研究》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下载PDF
脊椎动物回声定位发声和听觉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奇 施鹏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57,共21页
回声定位是一个由多个系统协作的、高度特化的复杂生物性状,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6,800万年前,并在随后的生物演化历程中反复出现在多个脊椎动物类群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并成为自然界中性状趋同演化的典型案例。然而,直到20世纪初... 回声定位是一个由多个系统协作的、高度特化的复杂生物性状,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6,800万年前,并在随后的生物演化历程中反复出现在多个脊椎动物类群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并成为自然界中性状趋同演化的典型案例。然而,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揭开动物回声定位研究的序幕,成为动物学、行为学、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过去的80多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回顾了动物回声定位研究的发展历史,概述了不同回声定位动物类群,重点阐述了回声定位在发声机制、声学特征和高频听力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全面了解动物回声定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动物 回声定位 发声机制 声学特征 高频听力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4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下载PDF
《动物遗传多样性、发育与进化专刊》导读
5
作者 毛炳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7-547,I0001,共2页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立足于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在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战略生物资源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国际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期《动物学研究》组...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立足于我国西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在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战略生物资源研究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国际进化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期《动物学研究》组织了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12篇综述与研究论文,和实验室外的4篇相关稿件,组成了本期《动物遗传多样性、发育与进化专刊》,内容上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物种间系统发育与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线粒体DNA在进化分析中的应用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遗传多样性、发育与进化专刊》 书刊 内容介绍 遗传资源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历史回顾 被引量:5
6
作者 邢迎春 赵亚辉 +3 位作者 张春光 杨君兴 唐文乔 樊恩源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51-266,共16页
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著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 该文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基于收集到的1758—2011年1230余篇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相关的中外文著作、文献等,并根据特定的研究历史事件,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程进行了断代分析。将这一历程划分为5个时期:外国学者研究时期(1758—1927年)、中国学者开始自主研究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影响时期(1937—1949年)、恢复时期(1950—1980年)和加速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并分析了各时期的代表性研究以及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水域 鱼类 系统分类 研究历史 中国
下载PDF
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晶 张亚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9-329,共11页
动物的驯化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向畜牧的转变。开展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人工选择下动物的进化过程,而且有助于开展家养动物的良种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 动物的驯化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导致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向畜牧的转变。开展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和人工选择下动物的进化过程,而且有助于开展家养动物的良种选育和遗传多样性保护,因此该研究领域受到了人们的长期关注。近年来,随着更多考古证据的发现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对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研究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家养动物的野生祖先、起源地、起源时间、建群者大小和扩散路线等问题;第二部分则涉及家养动物驯化的条件、过程、性状改变及其遗传机制等方面。最后指出了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研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驯化 考古学 分子遗传学
下载PDF
中国黑颈鹤的迁徙研究:环志与回收 被引量:3
8
作者 孔德军 李凤山 杨晓君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01期20-38,共19页
该文对1985-2012年,近30年中国境内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环志与回收记录进行了整理和汇总,以期弄清我国黑颈鹤迁徙研究的现状,并为各黑颈鹤保护、管理和研究机构提供丰富的黑颈鹤环志与回收记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共环志黑颈鹤个... 该文对1985-2012年,近30年中国境内的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环志与回收记录进行了整理和汇总,以期弄清我国黑颈鹤迁徙研究的现状,并为各黑颈鹤保护、管理和研究机构提供丰富的黑颈鹤环志与回收记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共环志黑颈鹤个体94只,其中13只佩戴有卫星发射器;共计回收到环志黑颈鹤66只次,为27或28只黑颈鹤个体(其中2只个体彩环组合重复,并且在不同地点被观察到),回收率为28.72%或29.79%;越冬地的回收63只次,占95.45%。环志回收数据证明了黑颈鹤种群存在的东、中、西三条迁徙路线,即四川大若尔盖地区与滇东北黔西北一线、青海隆宝滩与滇西北纳帕海一线、青海西部和西藏中北部与西藏东南部和不丹一线。环志黑颈鹤揭示黑颈鹤的繁殖年龄为≥5年,未成年幼鹤的形态各方面指标皆小于成年鹤。环志之后的黑颈鹤个体野外存活的时间跨度平均为44±52个月(n=26),最短为1个月,最长231个月,即近20年。考虑到黑颈鹤在繁殖地环志的优势与在越冬地回收的优势,建议未来的迁徙研究工作可增加在黑颈鹤繁殖地环志的力度,同时加大在越冬地观察带环黑颈鹤个体的强度。未来环志工作中应当制定统一的黑颈鹤环志和形态测量标准、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迁徙 鸟类环志 环志回收
下载PDF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种群监测现状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管振华 阎璐 黄蓓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2-238,共7页
种群监测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臂猿科Hylobatidae所有物种均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类人猿种类。本文基于近年来开展的长臂猿种群监测和调查,建立监测工作的时间线图,回顾了目前受到关注的4种长臂... 种群监测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臂猿科Hylobatidae所有物种均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类人猿种类。本文基于近年来开展的长臂猿种群监测和调查,建立监测工作的时间线图,回顾了目前受到关注的4种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持续时间及其保护成效,分析了科研工作对于长臂猿保护的重要辅助作用,为未来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臂猿保护 监测 种群 中国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GULP1与中国人群大脑容量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施晓东 王金凯 +3 位作者 李易 罗雄剑 张卫 宿兵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以往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比正常人小,且一些精神分裂症易感的DNA序列多态性也同时与脑的结构异常有关,这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是吻合的。最近研究发现人的GULP1基因的两个SNP(rs2004888和rs4522565)与精神分裂症显著相关。为了研究这两个精神分裂症易感的SNP是否也符合神经发育假说,我们检测了791个正常人的这两个SNP的基因型并测量它们的脑容量,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两个SNP和脑容量无关,说明GULP1的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存在更加复杂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脑容量 GULP1 SNP
下载PDF
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序列对澜沧江流域景洪段5种鲃亚科(Barbinae)鱼类的进化地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云臻 李俊 +2 位作者 徐伟江 范丽仙 潘晓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0-45,共6页
通过PCR扩增了澜沧江流域景洪段鲃亚科(Barbinae)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和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共5种鱼的线粒体12S rDNA和1... 通过PCR扩增了澜沧江流域景洪段鲃亚科(Barbinae)短吻鱼(Sikukia gudgeri)、黄尾短吻鱼(S.flavicaudata)、中国结鱼(Tor sinensis)、云南四须鲃(Barbodes huangchuchieni)和长臀鲃(Mystacoleucus marginatus)共5种鱼的线粒体12S rDNA和16S rDNA部分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重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中国结鱼与野鲮亚科(Labeoninae)亲缘关系较近;云南四须鲃与短吻鱼和黄尾短吻鱼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长臀鲃次之.基于12S rDNA和16S rDNA序列的遗传学特征佐证了鲃亚科不是一个单系群,四须鲃属(Barbodes)为鲃亚科鱼类进化最原始的属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鲃亚科 12S RDNA 16S RDNA 澜沧江 系统发育地位
下载PDF
哺乳动物卵巢生殖干细胞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朝晖 郭琨 郑萍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86-590,共5页
哺乳动物卵巢中是否存在卵细胞再生(neo-oogenesis)及卵巢生殖干细胞一直是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争议热点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雌性个体出生后不再有新的卵细胞生成,即个体出生时生殖细胞已发育到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阶段,... 哺乳动物卵巢中是否存在卵细胞再生(neo-oogenesis)及卵巢生殖干细胞一直是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争议热点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哺乳动物雌性个体出生后不再有新的卵细胞生成,即个体出生时生殖细胞已发育到原始卵泡(primordial follicle)阶段,停留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diplotene),之后卵泡池中的配子或凋亡,或重新启动发育,没有生殖干细胞通过再生来产生新的卵子补充到卵泡库中。然而,近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小鼠和人卵巢中可以分离出一类生殖细胞,它们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移植入卵巢后可以分化形成有功能的卵细胞,从而挑战了这一传统理念。但是,生理条件下卵巢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类生殖干细胞,其生理功能如何。该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卵巢生殖干细胞 卵细胞再生
下载PDF
寄生原生动物线粒体与适应性进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海峰 文建凡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8,共4页
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一般具有一定的典型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单细胞的寄生原生动物中却不断发现从数量、结构到功能均与典型线粒体明显不同的线粒体,表现出线粒体的巨大可塑性和丰富的多样性。该文对寄生原生动物中这些多样的线粒体进行... 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一般具有一定的典型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单细胞的寄生原生动物中却不断发现从数量、结构到功能均与典型线粒体明显不同的线粒体,表现出线粒体的巨大可塑性和丰富的多样性。该文对寄生原生动物中这些多样的线粒体进行了概述,并对形成这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即这些生物对寄生生活微氧或无氧环境线粒体所发生的种种适应性进化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原生动物 线粒体 多样性 适应性进化
下载PDF
生物的演化与适应:基因组时代的多维度探索
14
作者 张勇 施鹏 +1 位作者 付巧妹 于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可遗传的适应性突变推动生物的演化乃至新物种形成成为演化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使演化生物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整合... 自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以来,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可遗传的适应性突变推动生物的演化乃至新物种形成成为演化生物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使演化生物学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多组学整合,研究者能够追踪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物种的演化历史,解析细胞乃至个体水平适应性演化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起源》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个体水平 自然选择 适应性演化 演化历史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 被引量:47
15
作者 杨君兴 潘晓赋 +4 位作者 陈小勇 王晓爱 赵亚鹏 李建友 李再云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7-280,共14页
随着鱼类资源的持续衰退以及保护水产学的兴起,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已由传统渔业增殖发展成为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涉及水系多、规模大且种类丰富,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 随着鱼类资源的持续衰退以及保护水产学的兴起,鱼类人工增殖放流已由传统渔业增殖发展成为特有珍稀鱼类种群恢复的主要技术手段。近年来,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涉及水系多、规模大且种类丰富,取得了显著效果并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和经验。为深入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基础研究,规范技术并提升生态效益,该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基础理论、塘养种群管理及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人工增殖放流的理论背景,并结合我国"四大家鱼"、中华鲟、胭脂鱼、滇池金线鲃及其他珍稀濒危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讨论了野外监测和效果评价的作用和意义,提出放流种群遗传局限性、数量和规格权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权衡等问题,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人工放流实践提供系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人工繁殖 增殖放流 中国
下载PDF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牛翠娟 胡红霞 +1 位作者 罗静 李陈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5-1799,共5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达氏鳇 后备亲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55
17
作者 许凌 范宇 +1 位作者 蒋学龙 姚永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0-76,共7页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系统分类 核基因DNA 线粒体DNA
下载PDF
文昌鸡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廖承红 王华伟 +3 位作者 梁浩 张建行 韦双双 周海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5-147,共3页
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海南省文昌市90只文昌鸡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第Ⅰ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用CLUSTAL X 1.81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其中38只个体共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序列突变率为5.29%... 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海南省文昌市90只文昌鸡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第Ⅰ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用CLUSTAL X 1.81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其中38只个体共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序列突变率为5.29%。用DnaSP软件估计出序列存在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35,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147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7.541。运用Mega4.0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NJ系统树。文昌鸡样品在NJ无根树上聚为4大分支。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鸡群体内个体序列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揭示文昌鸡在遗传组成上具有4个母系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鸡 线粒体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湿地水鸟多样性及空间分布
19
作者 王荣兴 莫正仙 +8 位作者 吕亚东 高超平 刘平安 杨露 黄文 董蓉梅 蒙小好 伍和启 杨晓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87-3506,共20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全球自然湿地迅速退化,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种群随之显著下降。因此,保护水鸟及其栖息地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掌握各地水鸟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格局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云南省湿地资源丰富,掌握其水鸟的...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全球自然湿地迅速退化,依赖湿地生存的水鸟种群随之显著下降。因此,保护水鸟及其栖息地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掌握各地水鸟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格局是制定有效保护措施的基础。云南省湿地资源丰富,掌握其水鸟的多样性、分布、居留类型及生态需求将为湿地保护提供重要支持。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公民科学数据分析,评估了云南省水鸟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并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探讨了影响水鸟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显示,云南省共有194种水鸟,具多样的居留类型、生态类群和营养生态位,但水鸟资源状况分布不均,优势种较少,偶见种较多;面积较大的湖泊和水库为水鸟集中分布的区域;湿地面积、类型及湿地间距是影响水鸟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面积较大湿地越冬和迁徙水鸟的监测,并扩大其他区域和季节的调查覆盖范围。同时,湿地恢复和建设应考虑不同生态类型水鸟的生境需求,特别是保护和营造浅水沼泽和滩涂湿地,以为大量的涉禽提供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水鸟 多样性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二倍体和四倍体鲫鲤杂交品系中基因组不兼容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少军 罗静 +2 位作者 柴静 任力 张亚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1-272,共2页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多倍化植物,在有花植物中,大约70%都是多倍体。而在现生脊椎动物中仅有部分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中存在多倍体现象。为何多倍体脊椎动物数目远比多倍体植物较少至今仍是个谜。传统的解释有性别决定障碍、生理和发育... 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多倍化植物,在有花植物中,大约70%都是多倍体。而在现生脊椎动物中仅有部分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中存在多倍体现象。为何多倍体脊椎动物数目远比多倍体植物较少至今仍是个谜。传统的解释有性别决定障碍、生理和发育限制(特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因素)、基因组休克或者剧烈的基因组重新构建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花植物 四价染色体 性别决定 多倍化 失衡现象 孟德尔 遗传特性 杂交子代 嵌合基因 红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