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22年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日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维暐 李金 +4 位作者 范中玉 杨开业 明升平 许琨 高连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21-31,共11页
气象因子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CN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等野外定位研究站观测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并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可以提升对生态系统过程、生... 气象因子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CNERN)、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等野外定位研究站观测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并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可以提升对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的科学认知,为区域及国家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资源安全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2021年获批入选建设的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站之一,其气象监测数据按照CERN气象观测规范,自建站起已持续观测12年。数据参数详实,数据结构完整,数据采集规范,为开展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的动态变化,生物多样性形成演化和维持机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重点野生保护物种多样性监测、评估与保护,以及重要特色生物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本气象数据集包括了2013年至2022年3652个记录39个字段的日气象数据,涵盖大气要素(空气温湿度、大气压、风速风向、降水、辐射要素)和土壤要素(分层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两部分。数据集的发布对相关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完备的基础性气象数据资料,并对局域以及更大尺度联网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站 气象监测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观测 玉龙雪山
下载PDF
无柄醉鱼草与大叶醉鱼草的遗传多样性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诺 陈高 +1 位作者 申仕康 葛佳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无柄醉鱼草(Buddleja sessilifolia)是狭域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大叶醉鱼草(B.davidii)则是广布种,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且同为四倍体。通过比较濒危物种与近缘广布种的遗传多样... 无柄醉鱼草(Buddleja sessilifolia)是狭域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大叶醉鱼草(B.davidii)则是广布种,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且同为四倍体。通过比较濒危物种与近缘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了解濒危物种的演化历史,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分子标记对无柄醉鱼草5个居群(126个个体)和大叶醉鱼草14个居群(206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解析,并提出对无柄醉鱼草的保护建议。结果表明,无柄醉鱼草和大叶醉鱼草各居群的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分别为0.606、0.775,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1.162、1.729,两个物种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广布种大叶醉鱼草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狭域种无柄醉鱼草;无柄醉鱼草和大叶醉鱼草遗传分化系数(F ST)分别为0.043和0.024,两个物种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均较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无柄醉鱼草5个居群可划分为2个集群,居群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不存在相关性;大叶醉鱼草14个居群可划分为3个集群,居群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相关。结合野外居群现状,建议对无柄醉鱼草划分保护单元,重点对丹珠居群和独龙江隧道口居群开展就地保护,同时采取种质资源收集、人工繁育等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濒危物种 无柄醉鱼草 大叶醉鱼草 保护建议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iteSpace中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3
作者 郑涵蔡元 黄先寒 +2 位作者 罗增远 代兴汛 刘鲁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90-3705,共16页
【背景】内生菌几乎存在于所有目前已研究过的植物中,感染内生真菌的植物宿主往往具有生长快速、抗逆境、抗病害、抗天敌等优势。目前,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阶段对该领域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背景】内生菌几乎存在于所有目前已研究过的植物中,感染内生真菌的植物宿主往往具有生长快速、抗逆境、抗病害、抗天敌等优势。目前,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阶段对该领域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对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领域文献运用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endophytic fungal diversity and plant”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统计1992–2022年间“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文献的刊文数量、期刊、研究机构、主要作者和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发现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symbiosis(共生)、soil(土壤)3个关键词与该领域文献发表量突增的时段密切相关。并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9个关键词标签,具体3个热点研究方向。【结论】“Endophytic fungal diversity and plant”研究的英文文献数量从2019年开始快速增加,内生真菌多样性、内生真菌促进宿主生长、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药用性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未来应该加强该领域高影响力作者、机构的合作,针对本领域的3个热点及不足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内生真菌多样性 文献学统计 Web of Science CITESPACE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冰缘植物多样性与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扬 陈建国 +8 位作者 宋波 牛洋 彭德力 张建文 邓涛 罗冬 马祥光 周卓 孙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56-2864,共9页
高山冰缘带紧邻雪线,位于高山生境的最前端,在山地植物垂直带谱中位居最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受到高原环境中多变的气候、多样的地形、独特的生物交流屏障和迁移通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孕育了全球最为丰富的... 高山冰缘带紧邻雪线,位于高山生境的最前端,在山地植物垂直带谱中位居最高,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受到高原环境中多变的气候、多样的地形、独特的生物交流屏障和迁移通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孕育了全球最为丰富的冰缘植物多样性资源.这类极端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冰缘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物种生态适应、繁殖和维持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特别关注了冰缘植物的生态适应结构,植物种间互助以及植物与昆虫间协同进化对于维持冰缘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冰缘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和物种共存会产生重要影响.如何预测和判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缘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命运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将是生态学研究者面临的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山冰缘带 植物多样性 适应进化 维持机制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浙江海岛常绿阔叶林特征及其主要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彭华 杨湘云 +1 位作者 李晓明 蔡燕红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582,共7页
我国东海的浙江沿海分布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其中较大的岛屿上分布有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如:樟木林、青冈林、石栎林和特殊的亮叶猴耳环林或以落叶成分占优的其他森林),他们是标志性的植被类型或演替阶段,我们对这些植被类型中的优势植物... 我国东海的浙江沿海分布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其中较大的岛屿上分布有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如:樟木林、青冈林、石栎林和特殊的亮叶猴耳环林或以落叶成分占优的其他森林),他们是标志性的植被类型或演替阶段,我们对这些植被类型中的优势植物种类进行了区系研究。结果显示,浙江海岛常绿阔叶林或类似森林中的优势和常见维管植物共有139种,只有热带亚洲成分、东亚成分中的中国-日本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贯穿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外植物4大类中;进一步对15个木本中国特有种分析表明,其区系成分属亚热带性质,真正的温带性质不显著。在海岛这些植被出现的地段,还存在一些原生植被破坏后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落叶阔叶林,其类型和面积都超过了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说明海岛除个别岛屿外曾经历了完全的破坏。目前,浙江海岛相应的演替阶段还不明确,它是研究特殊生境次生演替和恢复生态学的重要场所,这些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中富含重要的中国-日本海滨森林种类,对研究我国不同层次的常绿阔叶林具有重要的保护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植物区系特征 保护生物学 浙江海岛
下载PDF
云南省种子植物名录数据集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家辉 邓涛 +7 位作者 张代贵 乐霁培 周卓 孙露 李彦波 李文庆 史鸣明 孙航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生物物种名录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的生物区系本底性的基础资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然而各类分类学文献所采用的观点和分类系统可能并不一致,并且随着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等研究的深入、新类群的不断发表... 生物物种名录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域的生物区系本底性的基础资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然而各类分类学文献所采用的观点和分类系统可能并不一致,并且随着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等研究的深入、新类群的不断发表以及新记录类群的不断发现导致分类学处理差异。因此,生物物种名录的编目是一个需要及时更新的动态过程。本数据集在整理《云南植物志》《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中国植物志》等各类志书、专著、报告、标本馆和野外考察成果等分类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数据处理和专家审核,按照最新的分类系统,并结合最新的研究结果,完成了云南种子植物(2016版)编目。本数据集包括云南省种子植物253科2392属16064种(含种下等级,不含种下等级的物种数为14538种)。其中,云南省裸子植物9科25属113种(含种下等级,不含种下等级的物种数为105种);被子植物244科2367属15951种(含种下等级,不含种下等级的物种数为14433种)。数据集的每个名称包括拉丁科名、中文科名、学名、中文名4个字段。云南省种子植物名录(2016版)数据集是迄今为止云南省最权威、最准确的种子植物名录,为开展云南省种子植物的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种子植物 名录
下载PDF
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中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分类修订 被引量:1
7
作者 武揆 吴刚 杨祝良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00,共9页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 分布于我国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中的红疣柄牛肝菌(Leccinum rubrum)形态特异,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目前其物种界定仍不清晰,系统位置也未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观察,表明红疣柄牛肝菌应归属黄肉牛肝菌属。因此,笔者提出了一个物种新组合:红黄肉牛肝菌Butyriboletus rubrus。另外经形态比对研究发现,日本研究者曾经发表的Boletus kermesinus其实为红黄肉牛肝菌的一个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肝菌科 多基因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形态 食用菌
下载PDF
滇西北县域种子植物名录数据集
8
作者 李文庆 尹昭吉 +1 位作者 陈凯云 陈家辉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滇西北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横断山的南端,植物多样性丰富,然而植物空间分布数据仍较为欠缺,没有县域分布数据。通过整合涉及滇西北的植物志书、野外科考报告、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专著、国内外分类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新类群和新... 滇西北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横断山的南端,植物多样性丰富,然而植物空间分布数据仍较为欠缺,没有县域分布数据。通过整合涉及滇西北的植物志书、野外科考报告、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专著、国内外分类学学术期刊发表的新类群和新记录、各大标本馆及公共数据库等资料,参照最新的分子系统学和分类学成果,构建滇西北县域种子植物名录数据集。本数据集由滇西北16个县的县域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物种名录组成,包含拉丁目名、中文目名、拉丁科名、中文科名、学名、中文名、县名7个类型字段信息,共5866种(含种下等级)。本名录可以为滇西北丰富的种子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种子植物 县域 名录
下载PDF
栎属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的质体捕获历史研究
9
作者 俞树良 李志敏 +1 位作者 马祥光 孙文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21-1731,共11页
栎属(Quercus)麻栎亚组(subsect.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ac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及小叶栎(Q.chenii)3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的东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 栎属(Quercus)麻栎亚组(subsect.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ac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及小叶栎(Q.chenii)3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的东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曾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发生过古基因渐渗并导致质体捕获,但目前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质体的具体进化历史仍不清楚。该研究对15个冬青栎组的样品进行了基因组浅层测序,并整合先前发表的麻栎亚组及其近缘类群共计325个重测序数据,其中麻栎亚组3物种19居群276个体,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质体基因组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1)麻栎亚组3个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但整个麻栎亚组的质体单倍型基本构成一个单系分支,嵌套在华中至四川凉山州一带冬青栎组物种组成的分支中。(2)麻栎亚组物种中一个来自辽东半岛的孑遗麻栎单倍型与冬青栎组物种万山栎(Q.pseudosetulosa)聚为一个进化枝。(3)两次质体捕获事件均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在此之后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未发生过质体捕获,推测麻栎亚组跟冬青栎组物种目前已经形成近乎完全的生殖隔离。该研究表明冬青栎组和麻栎亚组在质体基因组的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古老的质体捕获事件,并最终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演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属 麻栎亚组 土耳其栎组 冬青栎组 质体捕获 质体基因组渐渗
下载PDF
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利红 杨祝良 《菌物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物种演化进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扩散和隔离是解释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理论。古地质、古气候和宿主植物是外生菌根真菌地理分...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矿质营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物种演化进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生物地理学研究长期滞后于动植物。扩散和隔离是解释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理论。古地质、古气候和宿主植物是外生菌根真菌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因子。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与生物地理学方法相互结合和补充,可以用来研究一些复杂的真菌生物地理学问题。文中详细阐述了外生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过程和现状,如真菌物种界定、常用数据分析方法、起源和演化规律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应用等,并初步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 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 扩散 隔离 演化
原文传递
中国白珠树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利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银环 陆露 +1 位作者 王跃华 王红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78-389,410,共13页
白珠树属(Gaultheria L.)隶属杜鹃花科越桔亚科,中国有35种17变种.本属植物在生境、习性、形态和化学成分上具有较高多样性,资源蕴藏量丰富.由于植株常绿秀美,果实艳丽,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化合物,其中,滇白珠和芳香白珠富含冬青油(水... 白珠树属(Gaultheria L.)隶属杜鹃花科越桔亚科,中国有35种17变种.本属植物在生境、习性、形态和化学成分上具有较高多样性,资源蕴藏量丰富.由于植株常绿秀美,果实艳丽,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化合物,其中,滇白珠和芳香白珠富含冬青油(水杨酸甲酯),因此,该属植物在园艺、食品、医药及其他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目前对国产大多数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鲜有报道.本文基于文献资料、野外调查和研究数据,对国产该属植物的野生种类、形态、分布、资源量、DNA条形码物种鉴别力等进行评述,并初步评价了其利用价值,旨在为该属植物的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珠树属 中国 种质资源 评价 利用
原文传递
不同气候情景下四子柳的亚洲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变化预测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文庆 徐洲锋 +1 位作者 史鸣明 陈家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24-3234,共11页
四子柳(Salix tetrasperma Roxb.)为杨柳科柳属为数不多的分布区扩展到热带的物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华南和东南亚地区,但其生境破碎化较为严重。该物种具有较高的园林绿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将为四子柳的... 四子柳(Salix tetrasperma Roxb.)为杨柳科柳属为数不多的分布区扩展到热带的物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华南和东南亚地区,但其生境破碎化较为严重。该物种具有较高的园林绿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预测不同气候情景下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将为四子柳的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乃至柳属的起源和分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四子柳全面且精确的分布信息和高分辨率环境数据,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构建其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当代以及未来(2050,2070)的潜在空间分布格局,评价环境因子对分布模型的重要性,定量确定未来受到威胁的适宜生境区域和面积。结果表明,四子柳目前的适宜生境面积为234.65×10~4 km^2,主要位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地区,气温年较差和年均降水量是限制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而言,从冰期至未来,四子柳的分布中心有南北往返迁移的趋势。四子柳在末次盛冰期时向西北方向扩张并开始出现于热带地区,表明该物种开始适应热带气候,进入全新世中期以后种群收缩并退缩到云贵高原的河谷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的平原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路径下2050年和2070年四子柳的潜在适生境有可能破碎化增加,建议对缅甸东部及中部成片减少的边缘群体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四子柳 气候变化 适宜生境
下载PDF
虎耳草属异叶虎耳草复合群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小磊 贾留坤 +2 位作者 曹倩 陈世龙 高庆波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6-543,共8页
山羊臭组(Saxifraga sect.Ciliatae Haworth)隶属于虎耳草属(Saxifraga Tourn.ex L.),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山羊臭组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未能很好解决。唐古拉亚组(S.subsect.Hirculoideae Engl.)是山羊臭组中最大的亚组,主要... 山羊臭组(Saxifraga sect.Ciliatae Haworth)隶属于虎耳草属(Saxifraga Tourn.ex L.),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山羊臭组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都未能很好解决。唐古拉亚组(S.subsect.Hirculoideae Engl.)是山羊臭组中最大的亚组,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根据形态特征,可将唐古拉亚组划分为3个复合群,其中叶背边缘有突起叶脉的物种被归入异叶虎耳草复合群(S.diversifolia complex)。本研究通过标本查阅,选取异叶虎耳草复合群24个物种、2变种共657份标本,对其24个定性性状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获取443条地理分布信息,构建复合群的分布式样。特征值大于1的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较低,仅为67.748%。“茎生叶是否具柄”“中下部茎生叶形态”“花序类型”“中下部茎生叶大小”“萼片脉纹于先端汇合”“叶基心形”等性状对前3个主成分的贡献值大,可作为异叶虎耳草复合群物种分类与鉴定的关键性状。基于形态聚类结果和地理分布式样,可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喜马拉雅山南坡分支、环四川盆地山区分支以及横断山分支(包含一个广布种S.egregia)。主成分分析结果支持将异叶虎耳草复合群划分为3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叶虎耳草复合群 数量分类学 形态学 分布式样
下载PDF
高黎贡山南段海拔梯度森林乔木层时空动态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亚皇 马梁梁 +6 位作者 高连明 王兴杰 赵玮 杨兴亮 马绍宾 施晓春 刘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3-805,共13页
研究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对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以及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如何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仍不清楚... 研究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对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以及预测全球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如何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仍不清楚。该研究以高黎贡山南段东、西坡海拔梯度(960~2878 m)森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带的17个样方为研究对象,基于2004、2008和2013年乔木层(DBH≥5 cm)重调查数据,分析样方内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沿着海拔梯度,物种多样性呈现单峰分布格局,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上升的趋势,系统发育结构呈现聚集到离散或者随机的结构。(2)在时间尺度上,森林乔木层在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上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然而,系统发育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更加聚集的趋势。(3)在海拔梯度上,东坡低海拔区域(960~1381 m)的森林群落样方呈现显著的物种丧失,其植被完全被耕地所替代。其中,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ifolia)、枳椇(Hovenia acerba)和假香冬青(Ilex wattii)等为主要的丧失物种。相反,物种获得主要集中在西坡低海拔的样方,群落中丰富度显著增加的物种主要为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和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等。据此,我们推测高黎贡山海拔梯度森林乔木层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在中高海拔受群落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制约,而在低海拔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加深了对高黎贡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的认识,也有助于该地区精准保护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动态 海拔梯度 高黎贡山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时空尺度
下载PDF
云南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海蛟 章轶哲 +3 位作者 刘志涛 郑粉双 赵炳 吴刚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6-1429,共14页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 近年来,云南省每年发生超过500起蘑菇中毒事件,造成2000余人中毒,约30人死亡,成为我国蘑菇中毒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系统研究蘑菇中毒事件中的毒蘑菇多样性,可以为蘑菇中毒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云南省2013年以来开展过科学物种鉴定的223起中毒事件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主要集中在6–9月份,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7月份达到高峰,而6月份死亡人数最多。地区分布分析发现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涉及14个市州,中毒事件数前5位分别为德宏、玉溪、保山、楚雄和普洱,均位于云南中部及以南地区。223起中毒事件中共成功鉴定出47种毒蘑菇,分属6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光敏性皮炎型)。这些毒蘑菇包含发现于中国的新物种16种,以及2019年以来发现的中国新记录种3种。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和亚稀褶红菇Russula subnigricans分别造成19人和9人死亡,是云南省最危险的2种剧毒蘑菇。青褶伞Chlorophyllum molybdites、日本红菇R.japonica、光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epa、近江粉褶菌Entoloma omiense和发光类脐菇Omphalotus olearius位列胃肠炎型中毒的前5位。热带紫褐裸伞Gymnopilus dilepis、毒歧盖伞近似种Inosperma cf.virosum和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位列神经精神型中毒的前3位。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us是目前云南省造成光敏性皮炎型中毒的唯一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蘑菇 蘑菇中毒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外生菌根共生:共生真菌多样性及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冯邦 杨祝良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6-444,共9页
大约2%的维管植物能够与17~18个目约280个属的真菌形成外生菌根关系.外生菌根关系的形成、宿主植物的专一化和宿主转移等事件可能是共生真菌物种分化的重要驱动力.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外生菌根真菌丢失了大量与植物细胞壁物质降解相... 大约2%的维管植物能够与17~18个目约280个属的真菌形成外生菌根关系.外生菌根关系的形成、宿主植物的专一化和宿主转移等事件可能是共生真菌物种分化的重要驱动力.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外生菌根真菌丢失了大量与植物细胞壁物质降解相关的基因.在外生菌根形成过程中,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借助多样化的信号分子完成相互识别,并且外生菌根真菌能够借助分泌效应蛋白抑制宿主植物的防御反应,促进菌根形成.本文对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以及外生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据此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专一性 物种分化 信号分子 比较基因组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库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付全升 黄先寒 +2 位作者 申仕康 邓涛 孙航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8-240,共13页
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是功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了解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对探讨功能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介绍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类型、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和使用方法,并整理了17个植物功... 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是功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了解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现状,对探讨功能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介绍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的类型、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和使用方法,并整理了17个植物功能性状库(附表).同时,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了2008-2018年间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开展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论文,从刊文数量、期刊分布、研究机构、主要作者、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据库开展植物功能性状研究的文章数量和被引次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当前此方向的研究主要以少数学者、机构为核心,大量论文发表在少数期刊上.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群落生态学、气候变化和性状进化、恢复和生存策略等方面.未来应加强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数据共享,建立全球型的数据完善的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同时加强数据标准化处理,解决地下性状和生理性状等难以获取及量化的问题,完善化石记录的植物性状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图5表4参60附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数据库 功能生态学 文献计量分析 Web of Science
原文传递
云南西北部高山流石滩不同垫状植物的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类群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筑伟 宋敏舒 +2 位作者 周杰 石玲玲 杨扬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9-1129,共11页
作为植物通过趋同进化方式适应高海拔极端生境的典型代表之一,高山垫状植物普遍发生于不同科、属的植物种类间,且因其垫状特化结构对土壤环境具有显著影响而备受关注.为深入阐述垫状植物不同代表种类和同一垫状植物不同空间内土壤微生... 作为植物通过趋同进化方式适应高海拔极端生境的典型代表之一,高山垫状植物普遍发生于不同科、属的植物种类间,且因其垫状特化结构对土壤环境具有显著影响而备受关注.为深入阐述垫状植物不同代表种类和同一垫状植物不同空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功能类群的变化特点,选取云南西北部白马雪山高山流石滩生境内滇西北点地梅(Androsace delavayi)、团状福禄草(Arenaria polytrichoides)和粗糙红景天(Rhodiola coccinea var.scabrida)3种具有相似地上垫状形态和不同地下根系类型的垫状植物代表类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垫状植物茎际(地上垫状结构内部)、边缘(地上垫状结构边缘)、根际和裸地4种空间位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1)微生物群落丰富度(观测物种数)和多样性(香农指数)在不同垫状植物相同空间位置间的差异显著,而在同一垫状植物不同空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中粗糙红景天的4种空间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最高,而滇西北点地梅根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2)土壤pH值和植物根长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呈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3)不同物种相同空间位置和同一物种不同空间位置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优势类群和功能类群均差异显著,但其中与氮循环相关的类群(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还原硝酸盐类群等)在每一个样本的土壤群落组成上都占了较高的比例,潜在指示了微生物对垫状植物养分吸收的可能协助作用.本研究证实垫状植物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物种差异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为进一步认知和理解高山流石滩极端环境中植物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及其生态适应意义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与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功能类群 高山流石滩 垫状植物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我国西南植物区系的分异:椿榆属和臭椿属化石的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贾林波 苏涛 +3 位作者 李伟成 李树峰 黄永江 周浙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0-80,共11页
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是我国西南植物区系中两个面貌和谱系年龄差异最为鲜明的区域,分别以区系年轻、草本植物和区系古老、木本植物为特征。其中一个饶为有趣的问题是这两个地区的区系分异现象是如何演变形成的?古植物学研究能为回... 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是我国西南植物区系中两个面貌和谱系年龄差异最为鲜明的区域,分别以区系年轻、草本植物和区系古老、木本植物为特征。其中一个饶为有趣的问题是这两个地区的区系分异现象是如何演变形成的?古植物学研究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重要证据。本文报道分别发现于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的椿榆属(Cedrelospermum)和臭椿属(Ailanthus)化石新纪录。结合已有研究,这两个类群在我国西南的化石历史为:椿榆属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西藏椿榆C.tibetica)及滇东南晚始新世(亚洲椿榆C.asiaticum)地层,而臭椿属化石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大果臭椿A.maximus)及滇东南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古臭椿A.confucii)地层。以上古近纪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属级水平上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地区之间曾经存在区系交流、类群组成相近。然而,在种级水平上,自晚始新世以来其椿榆属和臭椿属植物又各不相同,暗示着以上两个区系可能在晚始新世或更早已经由于环境分异等因素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椿榆属和臭椿属都已经从西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总体上更为年轻的草本植物区系。与此不同,臭椿属在滇东南-桂西延续到了现在,体现了该地区区系的古老性。本研究为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及其分异的形成提供了化石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古近纪 植物区系演化 榆科 苦木科
原文传递
基于转录组的疏花软紫草低拷贝核基因引物开发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义 何承忠 +1 位作者 巨苗苗 田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6-90,共5页
基于高通量的转录组测序,为大量并快速的开发分子标记提供契机。本研究对紫草科植物疏花软紫草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92 042 086条reads,从疏花软紫草158 446个Unigene中搜索到332个低拷贝核基因。为进行多态性验证,从中随机挑选30个设... 基于高通量的转录组测序,为大量并快速的开发分子标记提供契机。本研究对紫草科植物疏花软紫草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92 042 086条reads,从疏花软紫草158 446个Unigene中搜索到332个低拷贝核基因。为进行多态性验证,从中随机挑选30个设计引物,并对3个疏花软紫草种群共9个个体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其中16对引物能够扩增出单一稳定的目的条带,从中随机挑选7个片段进行群体测序并计算DNA多态性。结果表明,7对引物的多态性位点平均值为6.57,单倍型平均值为5.14,单倍型多态性(HD)在0.389~0.944之间,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1 48~0.017 23。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的低拷贝核基因有较高的多态性,且可以有效地运用于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中。另外,这些低拷贝核基因能够被运用于软紫草属植物系统发育重建以及物种形成等研究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花软紫草 转录组 低拷贝核基因 引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