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高山桑黄挥发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鲁斌
陈勇杏
+4 位作者
吴博宇
王赟
申开泽
于富强
华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520-4529,共10页
目的 优化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工艺条件;使用GC-MS、MTS和微量稀释方法鉴定挥发油的化...
目的 优化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工艺条件;使用GC-MS、MTS和微量稀释方法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评估其体外抗炎、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 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7℃、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得率为(0.326±0.005)%。高山桑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四氯藜芦醚、1,2,4,5-四氯-3,6-二甲氧基苯、1,2,3,4-四氯-5-甲氧基-6-硝基苯、亚油酸乙酯、二十五烷。挥发油表现出显著的体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但其抑菌活性不显著。结论 成功优化了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在最适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得率;结合体外模型与生物活性评价,可为高山桑黄的药物开发和资源利用提供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桑黄
挥发油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兰兰
王冉
+1 位作者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93-1302,共10页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外来松(P.greggii、P.maximartinensis),并对接种后的侵染率、菌根特征和松苗株高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后,2种乳牛肝菌与4种松均能形成菌根,华山松与2种乳牛肝菌的亲和性最好,酒红蜡蘑仅能与2种外来松P.greggii和P.maximartinensis形成菌根,且菌根合成成功率仅为14.3%。此次合成的10种菌根组合均为首次报道,其中同一种真菌与不同松形成的菌根在形态和解剖特征上较为接近。3种真菌对宿主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树种而异,整体上外来松苗的生长速率要快于本土松苗;华山松苗虽然菌根感染率最高,但生长效应却均不明显。研究认为:孢子接种对乳牛肝菌、蜡蘑等早期真菌的菌根合成研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外生菌根真菌可能对外来树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本土树种相比,外来树种与外生菌根真菌在能否形成菌根、菌根形成时间以及对宿主的生长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牛肝菌
蜡蘑
松属
孢子接种
菌根合成
原文传递
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变化分析
3
作者
何燕
何新华
+4 位作者
汪延良
刘栋
张蓝云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66-377,共12页
以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其出菇的理化因素,探讨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过程中,栽培基质的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质中铵态氮(NH4+-N)含量在出菇期显著...
以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其出菇的理化因素,探讨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过程中,栽培基质的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质中铵态氮(NH4+-N)含量在出菇期显著降低,糖类物质随栽培时间延长均逐渐减少。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栽培基质的温度、C/N、半纤维素是影响皱环球盖菇出菇的主要理化因素。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的透气性与皱环球盖菇出菇时间、产量直接相关。以上结果可为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基质配比、覆土材料选择和环境因素调控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环球盖菇
覆土材料
栽培基质
理化性状
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题名
高山桑黄挥发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
2
1
作者
鲁斌
陈勇杏
吴博宇
王赟
申开泽
于富强
华燕
机构
西南
林业大学林
学院
西南
山地森林
资源
保育与利用教育部
重点
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
西南
林业大学生命
科学
学院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520-4529,共10页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Y584)
云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202202AE090001)
+1 种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21-05B)
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KY21029)。
文摘
目的 优化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评价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RSM)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工艺条件;使用GC-MS、MTS和微量稀释方法鉴定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评估其体外抗炎、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结果 超临界CO_(2)萃取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7℃、萃取压力31 MPa、萃取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得率为(0.326±0.005)%。高山桑黄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四氯藜芦醚、1,2,4,5-四氯-3,6-二甲氧基苯、1,2,3,4-四氯-5-甲氧基-6-硝基苯、亚油酸乙酯、二十五烷。挥发油表现出显著的体外抗炎和抗肿瘤作用,但其抑菌活性不显著。结论 成功优化了高山桑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在最适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得率;结合体外模型与生物活性评价,可为高山桑黄的药物开发和资源利用提供价值参考。
关键词
高山桑黄
挥发油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生物活性
Keywords
Sanghuangporus alpinus(Y.C.Dai&X.M.Tian)L.W.Zhou&Y.C.Dai
volatile oi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extraction process
biological activities
分类号
R283.6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的菌根合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黄兰兰
王冉
时晓菲
于富强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
云南
农业大学
资源
与环境
学院
出处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93-1302,共10页
基金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2102AE090034)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引进优秀人才项目(Y9627111K1)。
文摘
为探讨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树的共生特性,选用3种早期外生菌根真菌(环褐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虎皮乳牛肝菌S.phylopictus和酒红蜡蘑Laccaria vinaceoavellanea)接种2种本地松(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armandii)和2种外来松(P.greggii、P.maximartinensis),并对接种后的侵染率、菌根特征和松苗株高等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6个月后,2种乳牛肝菌与4种松均能形成菌根,华山松与2种乳牛肝菌的亲和性最好,酒红蜡蘑仅能与2种外来松P.greggii和P.maximartinensis形成菌根,且菌根合成成功率仅为14.3%。此次合成的10种菌根组合均为首次报道,其中同一种真菌与不同松形成的菌根在形态和解剖特征上较为接近。3种真菌对宿主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树种而异,整体上外来松苗的生长速率要快于本土松苗;华山松苗虽然菌根感染率最高,但生长效应却均不明显。研究认为:孢子接种对乳牛肝菌、蜡蘑等早期真菌的菌根合成研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外生菌根真菌可能对外来树种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本土树种相比,外来树种与外生菌根真菌在能否形成菌根、菌根形成时间以及对宿主的生长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乳牛肝菌
蜡蘑
松属
孢子接种
菌根合成
Keywords
Suillus
Laccaria
Pinus
spore inoculation
mycorrhizal synthesis
分类号
Q949.32 [生物学—植物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变化分析
3
作者
何燕
何新华
汪延良
刘栋
张蓝云
时晓菲
于富强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
西南
野生
生物
种质
资源
库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土地、空气和水
资源
系
西澳大学
生物
科学
学院
出处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66-377,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60040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26050302)
云南省科技入滇项目(202003AD150005)。
文摘
以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影响其出菇的理化因素,探讨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培过程中,栽培基质的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基质中铵态氮(NH4+-N)含量在出菇期显著降低,糖类物质随栽培时间延长均逐渐减少。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栽培基质的温度、C/N、半纤维素是影响皱环球盖菇出菇的主要理化因素。栽培基质和覆土材料的透气性与皱环球盖菇出菇时间、产量直接相关。以上结果可为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基质配比、覆土材料选择和环境因素调控等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皱环球盖菇
覆土材料
栽培基质
理化性状
网络分析
Keywords
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casing material
cultivation substrat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network analysis
分类号
S646 [农业科学—蔬菜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高山桑黄挥发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鲁斌
陈勇杏
吴博宇
王赟
申开泽
于富强
华燕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2
早期真菌与本土和外来松的菌根合成
黄兰兰
王冉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
原文传递
3
皱环球盖菇栽培过程中不同基质的理化性状变化分析
何燕
何新华
汪延良
刘栋
张蓝云
时晓菲
于富强
《菌物研究》
CAS
CSCD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