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西部污灌渠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生态毒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宋玉芳 周启星 +2 位作者 宋雪英 张薇 孙铁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926-1930,共5页
沉积物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 .进行了污染物 (重金属和矿物油 )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 ,所有沉积物中均有污染物的积累 ,矿物油含量在 4 0 0~ 12 5 0 0mg·kg-1,重金属Cd为 1 6~ 2 7 2mg·kg-1... 沉积物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 .进行了污染物 (重金属和矿物油 )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 .结果表明 ,所有沉积物中均有污染物的积累 ,矿物油含量在 4 0 0~ 12 5 0 0mg·kg-1,重金属Cd为 1 6~ 2 7 2mg·kg-1.沉积物对植物和蚯蚓都有明显的毒性效应 .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 10 %~6 0 % ,蚯蚓试验 14d和 2 8d死亡率分别为 0 %~ 70 %和 0 %~ 85 % .体重增长抑制率为 - 2 1 9%~ 17 7%和 - 18 6 %~ 37 0 % .研究表明 ,长期污灌导致河道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和较强生态毒性 .沉积物作为重要的污染源 ,其污染物迁移与释放对地下水和土壤具有潜在危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污水灌溉 蚯蚓 高等植物 生态毒性
下载PDF
应用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2
2
作者 周启星 孙顺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7期879-884,共6页
国际上应用生态学于 2 5~ 4 0年前诞生 ,是为了适应、服务于缓解西方发达国家当时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需要 .随着该学科的发展 ,应用生态学一直都把应用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自然资源不断退化与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 国际上应用生态学于 2 5~ 4 0年前诞生 ,是为了适应、服务于缓解西方发达国家当时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需要 .随着该学科的发展 ,应用生态学一直都把应用生态学原理致力于解决自然资源不断退化与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其研究的重点 .2 1世纪的到来 ,人类步入了应用生态学时代 ,国际应用生态学主要发展特点表现为 :更注重其应用性 ,强调与工程学的相互交叉 ,特别注意与基础生态学的衔接性 ,全方位采用新方法与新技术 ,微观机理与宏观调控并行发展 .中国应用生态学今后的学科建设 ,特别是在 2 1世纪初的发展 ,在注意与国际接轨并从中汲取精华的同时 ,要特别强调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仍在恶化这一基本国情而开展研究和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生态学 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可持续管理
下载PDF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倩茹 周启星 +1 位作者 陈锡时 张惠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3,共5页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在污水处理方面广泛应用。本文从分子生态学实验技术角度 ,综述了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群体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作为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生态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在污水处理方面广泛应用。本文从分子生态学实验技术角度 ,综述了目前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群体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分子生态学 污水处理 微生物群体结构 多样性 功能相关性
下载PDF
氯烃类污染物的生态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田秀梅 周启星 王林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04-1210,共7页
近年来,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氯烃类有机污染物在数量和种类上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效应日益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有关该类污染物的生态行为与毒理效应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环境科学与污染生态学学科等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焦点内容。为... 近年来,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氯烃类有机污染物在数量和种类上迅速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效应日益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有关该类污染物的生态行为与毒理效应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环境科学与污染生态学学科等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焦点内容。为了对氯烃类有机污染物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首先对氯脂肪烃、氯苯和氯氟烃等三大类氯烃类污染源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憎水性、挥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对这些氯烃类有毒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和放大行为进行了基于理论的探讨;在基于其QSARs分析的基础上,就这些化合物对鱼类的急性毒性、对视黄化合物和α-生育酚含量的影晌、可能的致畸和致突变效应以及对植物毒性效应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为今后氯烃类污染物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烃 土壤污染 生态行为 环境暴露 毒理效应
下载PDF
根-土界面镉的生态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金彩霞 周启星 +1 位作者 孙瑞莲 任丽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53-1557,共5页
根-土界面是物质交换最频繁的特殊微型生态区域,其pH、Eh和根系分泌物是决定这个微域环境性质变化的三大重要因素,其对镉(Cd)等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迁移等生态化学行为及毒理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十几年来有关Cd在根-土界面pH... 根-土界面是物质交换最频繁的特殊微型生态区域,其pH、Eh和根系分泌物是决定这个微域环境性质变化的三大重要因素,其对镉(Cd)等重金属的吸收、转化和迁移等生态化学行为及毒理效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十几年来有关Cd在根-土界面pH、Eh和根系分泌物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化学行为、根-土界面Cd的生态毒理效应(包括微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和酶的生态毒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土界面 生态化学行为 生态毒理效应
下载PDF
沈阳地区水田主要杂草种群的消长动态及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肖红 周启星 +1 位作者 曹莹 曹志强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3,共5页
对沈阳地区水田主要杂草群落的种类组成、消长动态规律及其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 :沈阳地区水田杂草群落主要由稗 (Echinochloacrusgalli)、大狼把草 (Bidensfrondosa)、耳基水苋 (Ammanniaarenaria)、丁香蓼 (Lud wigiaprostrata)、牛... 对沈阳地区水田主要杂草群落的种类组成、消长动态规律及其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 :沈阳地区水田杂草群落主要由稗 (Echinochloacrusgalli)、大狼把草 (Bidensfrondosa)、耳基水苋 (Ammanniaarenaria)、丁香蓼 (Lud wigiaprostrata)、牛毛毡 (Eleocharisacicularis)、鹅肠菜 (Myosotonaquaticum)、风花菜 (Rorippaislandica)和石胡荽(Centipedaminima)组成 ,其中 ,稗、大狼把草、丁香蓼和耳基水苋为主要危害种群 ;从时间、水平和垂直生态位宽度值来看 ,稗和大狼把草为本地区水田杂草群落中的优势种群 ,且 2者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 ,若单独使用杀稗类除草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 杂草 群落 生态位 沈阳地区
下载PDF
土壤环境污染的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宋玉芳 周启星 +1 位作者 宋雪英 孙铁珩 《生态科学》 CSCD 2002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土壤污染诊断是土壤环境清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单纯依靠化学方法进行污染诊断,不能表征土壤环境的整体质量特征。因此,需要发展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本文阐述了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诊断研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扼要概述了建... 土壤污染诊断是土壤环境清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单纯依靠化学方法进行污染诊断,不能表征土壤环境的整体质量特征。因此,需要发展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本文阐述了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诊断研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扼要概述了建立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的考虑及准则,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污染 生态毒理学 诊断方法 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问题
下载PDF
石油污灌渠底泥生态毒性诊断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宋玉芳 周启星 +2 位作者 宋雪英 张薇 孙铁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5-179,共5页
底泥样品采自沈阳东部石油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进行了重金属Cu、Zn、Pb、Cd、矿物油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底泥均有污染物积累.矿物油含量为408~118300mg·kg-1,Cu为1783~7853mg·kg-1,Zn为3576~15516mg&... 底泥样品采自沈阳东部石油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进行了重金属Cu、Zn、Pb、Cd、矿物油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底泥均有污染物积累.矿物油含量为408~118300mg·kg-1,Cu为1783~7853mg·kg-1,Zn为3576~15516mg·kg-1,Pb为850~3103mg·kg-1,Cd为01mg·kg-1~10mg·kg-1.底泥对高等植物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或刺激效应,对蚯蚓有急性致死及慢性亚致死效应.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981%~938%,蚯蚓14d死亡率最大值为100%.蚯蚓14d和28d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366%~608%和-404%~61%.研究表明,长期石油污水灌溉导致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积累和较强生态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污水灌溉 生态毒性 蚯蚓 高等植物
下载PDF
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8
9
作者 周启星 王美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土壤生态毒理学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中有毒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土壤生态毒理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从土壤重金属污染胁迫、有机污染胁迫以及复合污染的联合胁迫三个方面,概述... 土壤生态毒理学是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中有毒物质的生态毒理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土壤生态毒理研究的核心内容.首先从土壤重金属污染胁迫、有机污染胁迫以及复合污染的联合胁迫三个方面,概述了土壤污染所致的生态毒理效应最新研究进展;在理论剖析种群水平上污染土壤的分子生态毒理效应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与污染土壤生态毒理效应有关的生物标记物,论述了污染土壤生态毒理分子诊断的基本原理、意义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动态给予了分析;最后,对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态毒理学 生态毒理效应 分子毒理 生物标记物 污染诊断
下载PDF
多溴二苯醚的环境暴露与生态毒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孙福红 周启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9-384,共6页
多溴二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的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作为阻燃剂,PBDEs已经被愈来愈广泛地添加到工业产品中,并因此对大气、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及相关生态系统产生日益广泛的污染.鉴于这一环境新问题的产生,本文基于... 多溴二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的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作为阻燃剂,PBDEs已经被愈来愈广泛地添加到工业产品中,并因此对大气、水体、沉积物和土壤等环境介质及相关生态系统产生日益广泛的污染.鉴于这一环境新问题的产生,本文基于有限的资料,初步探讨了PBDEs的人为来源和环境暴露途径,大致给出了PBDEs在不同生物和人体不同组织器官中可能的存在及含量水平;在扼要介绍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从甲状腺、神经系统和生殖发育毒性等三个方面分析了PBDEs对动物和人体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与生态影响,以及PBDEs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具有的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风险;并对今后研究PBDEs的环境暴露与生态效应以及人体健康影响等方面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二苯醚(PBDEs) 毒理效应 环境暴露 生物积累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启星 孙铁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698-1702,共5页
为了促进土壤 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与学科建设并在今后国家层面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一些具有开端意义的工作与早期研究 ,并对其学科定义与内涵的发展和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的进展给予... 为了促进土壤 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与学科建设并在今后国家层面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一些具有开端意义的工作与早期研究 ,并对其学科定义与内涵的发展和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的进展给予了追踪 ,进而就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和主体研究内容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进行了阐述与展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生态学 学科建设 土壤-植物系统 污染生态过程 食物链安全
下载PDF
生态修复研究评述 被引量:30
12
作者 崔爽 周启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7-91,共5页
生态修复技术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修复与治理污染环境,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综述了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了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今后应注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促进生态... 生态修复技术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修复与治理污染环境,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综述了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了生态修复的发展方向,今后应注意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促进生态修复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 生态修复 生物资源
下载PDF
甲胺磷和铜对黑土中乙草胺的蚯蚓生态解毒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继东 周启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58-1962,共5页
采用微宇宙培养法,通过蚯蚓对比试验,研究了甲胺磷和Cu分别与乙草胺共存条件下黑土中乙草胺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探讨利用蚯蚓强化乙草胺解毒过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蚯蚓,在乙草胺单一污染的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 采用微宇宙培养法,通过蚯蚓对比试验,研究了甲胺磷和Cu分别与乙草胺共存条件下黑土中乙草胺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探讨利用蚯蚓强化乙草胺解毒过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蚯蚓,在乙草胺单一污染的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蚯蚓活动促进了乙草胺的降解解毒过程;土壤中甲胺磷或Cu分别与乙草胺共存时,对乙草胺的降解有抑制效应;甲胺磷与乙草胺复合及Cu与较高浓度乙草胺复合时,改变了乙草胺随时间的降解变化规律;而Cu与较低浓度乙草胺复合时,对其降解解毒过程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甲胺磷 复合污染 蚯蚓 解毒作用
下载PDF
铝的生态与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凯松 周启星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51-355,共5页
人为原因加快了铝进入环境的速度,也加剧了铝对生命组分的毒害作用与危害。本文从毒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铝对环境的生态风险和对人类的健康风险,概述了有关铝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两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控制、消除... 人为原因加快了铝进入环境的速度,也加剧了铝对生命组分的毒害作用与危害。本文从毒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铝对环境的生态风险和对人类的健康风险,概述了有关铝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两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控制、消除环境中铝毒的发生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毒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环境安全
下载PDF
多溴二苯醚动物毒理学研究进展及其生态毒理学展望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志强 周启星 +1 位作者 张悫 祝凌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3-1152,共10页
多溴二苯醚(PBDEs)作为阻燃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和家庭用品中.近年来,在土壤、沉积物、大气和生物体中普遍检测出PBDEs.PBDEs对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其分布的广泛性、难降解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已... 多溴二苯醚(PBDEs)作为阻燃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和家庭用品中.近年来,在土壤、沉积物、大气和生物体中普遍检测出PBDEs.PBDEs对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其分布的广泛性、难降解性和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基于国外动物毒理学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PBDEs在生物体内的累积和排泄及其对动物肝酶活性、甲状腺、生殖和发育、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人体健康危害,并分析了目前PBDEs毒理学研究中的问题,展望了未来PBDEs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二苯醚 生态毒理学 人体健康风险
下载PDF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梁茹晶 宋雪英 宋玉芳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54-659,共6页
目的综述近20年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针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47篇,按照土壤微生物、土壤原生动物、... 目的综述近20年来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针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47篇,按照土壤微生物、土壤原生动物、土壤无脊椎动物及植物毒理学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类综述。结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和卫生害虫防治的低毒、高效杀虫剂,已有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表明其对土壤生态系统中典型生物体均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结论随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大量生产和使用,由其引起的土壤环境问题将越来越受重视,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将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土壤 生态毒理学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菲、芘、1,2,4-三氯苯对土壤高等植物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67
17
作者 宋玉芳 周启星 +3 位作者 许华夏 任丽萍 宋雪英 龚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945-1950,共6页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菲、芘、1 ,2 ,4-三氯苯对高等植物 (小麦、白菜、西红柿 )根伸长抑制率以及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菲、芘、 1 ,2 ,4-三氯苯浓度与植物根伸长抑制率呈显著线性或对数相关 (p=0 .0 5 )。 3种化学品对植物...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 ,菲、芘、1 ,2 ,4-三氯苯对高等植物 (小麦、白菜、西红柿 )根伸长抑制率以及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菲、芘、 1 ,2 ,4-三氯苯浓度与植物根伸长抑制率呈显著线性或对数相关 (p=0 .0 5 )。 3种化学品对植物根伸长抑制的强弱顺序为 1 ,2 ,4-三氯苯 >菲 >芘。这与 3种化学品的水中溶解度大小显著相关。小麦是 3种供试植物中对有机污染物最敏感植物。菲、芘、1 ,2 ,4-三氯苯复合污染主表现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三氢苯 有机污染物 土壤污染 高等植物 根伸长抑制率 生态毒性效应
下载PDF
磷脂脂肪酸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2
18
作者 白震 何红波 +3 位作者 张威 解宏图 张旭东 王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387-2394,共8页
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 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学研究。阐述了PLFAs概念、命名、种类、意义、提取方法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MIDI、GC-MS和HPLC-ESI-MS等鉴定手段。概述PLFAs技术应用途径和目的,及其在土壤微生物量、结构、代谢状态、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讨论了PLFAs技术的不足。例如,对原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定菌种指征有时不够明确;估算真菌生物量时不够准确;不能用于分析古菌;不同提取法结果区别较大且易受土壤腐殖酸等有机质干扰;供试土样必须-80℃或冻干保存。因此,利用PLFAs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时,应辅以其他生物标识物及相应分析手段,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途径与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 应用 磷脂脂肪酸 微生物 土壤
下载PDF
柴油污染土壤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态毒性效应 被引量:24
19
作者 宋雪英 宋玉芳 +3 位作者 孙铁珩 李昕馨 张薇 周启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4-559,共6页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柴油污染土壤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幼苗体内(根和叶片)的抗氧化酶系对污染胁迫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浓度500 ̄15000mg·kg-1处理对小麦发芽...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柴油污染土壤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幼苗体内(根和叶片)的抗氧化酶系对污染胁迫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浓度500 ̄15000mg·kg-1处理对小麦发芽率影响甚小,当浓度达30000mg·kg-1时发芽率降至61.7%。根长和芽长受柴油污染胁迫抑制明显,在500mg·kg-1低浓度处理中即表现出显著的受害症状(P<0.05)。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对柴油胁迫的敏感顺序依次为根长>芽长>发芽率。500mg·kg-1的低浓度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有刺激作用;柴油浓度为1000 ̄30000mg·kg-1时则明显抑制幼苗生长,其叶绿素a含量、株高和鲜重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且随柴油浓度增加受害程度加重。小麦幼苗体内的抗氧化酶系活性随着柴油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出苗后7d和10d)呈现相应响应,总体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柴油浓度增加而增强,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随污染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小麦幼苗根部和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对污染胁迫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污染土壤 生态毒性 种子发芽与根伸长 幼苗生长 抗氧化酶 小麦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后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毒性 被引量:19
20
作者 宋雪英 宋玉芳 +3 位作者 孙铁珩 李昕馨 张薇 周启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66-1871,共6页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000,15000,30000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 以经过5a植物修复处理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柴油初始投加量分别为5000,15000,30000mg/kg),用重量法测定了土壤中残留矿物油含量,同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供试植物,以种子发芽及根伸长试验。早期幼苗生长试验、叶片内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P450)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为指标对受试土壤进行生态毒理学综合评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矿物油均得到很好的去除,矿物油残留量为199~877mg·kg^-1,降解率为90.1%~97.2%.生态毒理学分析与化学分析的结果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各处理土壤依毒理学指标不同显示不同的毒性效应。在各项指标中,初生根长(48h)、根鲜重(7d).P450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等对各处理土壤的毒性具有很好的毒性指示作用。化学分析与生态毒理学分析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中、高污染处理(即初始柴油投加量为15000mg/kg和30000mg/kg)土壤的生态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毒性 柴油 植物修复 土壤 小麦 抗氧化酶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