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修复大庆采油区湿地石油污染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璐 王继富 +2 位作者 刘兴土 文波龙 宿伟萍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1,共4页
通过在大庆湿地采油区野外实验点对Лейнол、Дестройл两种俄罗斯石油降解微生物制剂本土测试,验证其石油污染湿地修复的效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表征方法,评价不同实验方案处理后大庆采油区湿地水体的污染... 通过在大庆湿地采油区野外实验点对Лейнол、Дестройл两种俄罗斯石油降解微生物制剂本土测试,验证其石油污染湿地修复的效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表征方法,评价不同实验方案处理后大庆采油区湿地水体的污染程度变化,比较不同实验方式的效果,确定理想的湿地水体石油污染降解方式。结果表明,以两种生物制剂等量混合达到湿地水体石油污染降解效果最佳。并以实验地为例,讨论了大庆油田湿地石油污染以微生物修复为主的修复方案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石油污染 微生物修复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以石油开采区与淡水补给区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芦康乐 杨萌尧 +2 位作者 武海涛 管强 张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7-1649,共13页
分别于2018年5月和8月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19(淡水补给区11处,石油开采区8处)处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采样,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两个区域物种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 分别于2018年5月和8月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19(淡水补给区11处,石油开采区8处)处采样点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调查采样,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两个区域物种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季共采集到底栖无脊椎动物54种,主要以水生昆虫、腹足纲和软甲纲为主,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各类群组成差异明显。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淡水补给区和石油开采区水体理化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双因子方差分析显示,昆虫纲和腹足纲密度在两区域差异显著(P<0.05),软甲纲和腹足纲密度在季节上差异明显(P<0.05)。底栖无脊椎动物优势种共10种,淡水补给区指示物种8种,而石油开采区未发现有指示物种。聚类和非参数多维排序(nM DS)显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RDA结果表明:淡水补给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Cond,TDS,Sal,pH,Eh,HCO3-,SO42-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石油开采区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为HCO3-、NH4-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宿伟萍 王继富 +2 位作者 刘兴土 文波龙 徐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15-319,共5页
探讨灰色聚类法在水质评价中的科学性,为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并为松花江中下游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相关依据。首先,分析了灰色聚类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采用相关数学方法对各监测断面水质... 探讨灰色聚类法在水质评价中的科学性,为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并为松花江中下游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相关依据。首先,分析了灰色聚类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基本原理,然后采用相关数学方法对各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除万宝泡东北侧进水口、出水口桥下的水质为Ⅱ类水质标准,龙凤湿地安肇新河为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较好外,其余监测点水质均为Ⅴ类水质标准,水体污染严重。研究实例表明,相对于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灰色聚类法对水环境质量数据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及客观性。由于大庆市油田开发区周边有很多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因此大庆市油田开发区湿地水质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市 油田开发区 水质评价 灰色聚类法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淡水恢复工程湿地水质监测及其评价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燕 刘雪兰 +6 位作者 伏春燕 董红云 李新华 阎百兴 吴家强 阎佩佩 石天虹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04-108,123,共6页
以黄河三角洲引黄沟渠、连河湿地和恢复湿地三种湿地系统2018年实地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铜、锌、铬和铅为评价指标,采用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仅5... 以黄河三角洲引黄沟渠、连河湿地和恢复湿地三种湿地系统2018年实地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磷(TP)、总氮(TN)、铜、锌、铬和铅为评价指标,采用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仅5月份引黄沟渠水质为Ⅳ类,其余各时期三种湿地系统水质均处于Ⅴ类水质状态,说明用于淡水恢复工程的黄河水也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有效削弱污染程度需要对黄河三角洲上游来水进行严格污染管控。三种湿地水质监测结果显示:11月份三种湿地系统中各污染指标均高于5月份和8月份,这是由于11月份各湿地系统水量大量减少所致;而且各湿地系统铜、锌不存在污染风险,而铬、铅存在较大污染风险。因此,建议11月后及时补充黄河水,以有效削弱各湿地系统的污染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淡水 湿地系统 改进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吉林省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模拟及分析
5
作者 徐琛 王丹 +9 位作者 薛振山 姜明 李濡旭 王孝海 秦树林 邹元春 吕宪国 武海涛 张仲胜 刘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5-1274,共10页
吉林省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近年气候变化导致吉林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因此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对沼泽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吉林省沼泽湿地6601个样点的30种优势植物分布数据... 吉林省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近年气候变化导致吉林省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因此气候变化对沼泽湿地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对沼泽湿地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吉林省沼泽湿地6601个样点的30种优势植物分布数据和19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SSDMs模拟了现状年(1981—2010年)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格局,对各物种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识别,并对21世纪末(2071—2100年)3种气候情景(SSP1-2.6,SSP3-7.0,SSP5-8.5)优势沼泽湿地物种的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湿季度的降水量、土壤pH和最温暖月份的最高温度。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不均匀,东部物种丰富度高于西部,丰富度最高的地区为敦化市;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分布范围缩小,物种丰富度降低;吉林省优势沼泽湿地植物大部分现存已经被保护,模拟发现的一些适宜分布区和未来气候风险区,在保护网络建设时应予以考虑保护。期望研究结果为吉林省沼泽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物种分布模型 吉林省 沼泽湿地 优势植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湿地生态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国栋 姜明 +1 位作者 盛春蕾 吕宪国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375,共12页
湿地生态学作为湿地科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目标是理解湿地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湿地环境问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湿地生态学从无到有,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湿地生态学的... 湿地生态学作为湿地科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目标是理解湿地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复杂的湿地环境问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湿地生态学从无到有,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湿地生态学的研究主题已经涵盖了不同时间、空间和理论尺度。研究领域已经涉及从经典理论研究到当代热点研究,从微观尺度研究到宏观尺度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研究。进入新时代,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使湿地生态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退化过程与生态恢复机制等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建议继续健全湿地学科体系,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采用新兴技术和分析工具,助力湿地学科建设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实施国际湿地研究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 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 文献计量分析 前沿探索 发展建议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湿地不同土地利用生境地表甲虫群落结构 被引量:8
7
作者 暴晓 吕宪国 +1 位作者 张帆 武海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1,共5页
2007年6月至9月,对三江平原湿地6种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下地表甲虫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所采集的1 646个地表甲虫标本隶属25科,其中步甲、隐翅虫和叩甲3科个体数量较多,分别占总数的52.9%、20.1%和10.8%,共同构成本研究区的优势类群。... 2007年6月至9月,对三江平原湿地6种不同土地利用生境下地表甲虫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所采集的1 646个地表甲虫标本隶属25科,其中步甲、隐翅虫和叩甲3科个体数量较多,分别占总数的52.9%、20.1%和10.8%,共同构成本研究区的优势类群。对该甲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田地表甲虫数量最多,松树林最少;物种丰富度以白桦-蒙古栎林最高,杨树林最低;多样性指数以田埂最高,杨树林最低;均匀度指数以田埂最高,杨树林最低。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甲虫数量、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对均匀度无显著影响;季节变化对地表甲虫数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地表甲虫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土地利用 多样性 湿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典型植被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宋红丽 牟晓杰 刘兴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07-2314,共8页
为明确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在黄河三角洲选择受到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影响的 4 个研究区(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五号桩和现黄河入海口),对各研究区内主要植被的株高、密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碳... 为明确人为干扰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在黄河三角洲选择受到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影响的 4 个研究区(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五号桩和现黄河入海口),对各研究区内主要植被的株高、密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碳氮含量和碳密度等进行测定,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提供有利参考。结果表明,人为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植被生长具有较大影响,表现为人为干扰轻微的黄河入海口地区植被生长状况良好,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的株高、密度、地上生物量及盖度分别高达(103.0±7.81) cm、(584.11±12.3) plant m 2、(891.32±65.92) g m 2和 98%。与之相反,人为干扰严重的东营港地区,芦苇群落消失,碱蓬(Suaedasalsa)和柽柳(Tamarix chinensis)群落也呈现出零星分布的状态,密度分别为(2.5±0.71) plant m 2和(1.0±0.0) plant m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现黄河入海口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水盐梯度,而在一千二管理站、东营港和五号桩地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发生了变化,且不同研究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不同;在人为干扰活动轻微的黄河口研究区,植被化学计量比(碳氮比)相对稳定,而在干扰严重的区域,植被化学计量比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植被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植被生长 人为活动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大庆湿地近20年演化探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影 王继富 +1 位作者 刘兴土 文波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219-223,共5页
为了进一步查清大庆湿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现状及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遥感解译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应用法国2007年SPOT5影像和美国Landsat TM5影像数据相结合、现状调查与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等手段和方法,以生态学为基础... 为了进一步查清大庆湿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分布现状及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采用遥感解译与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应用法国2007年SPOT5影像和美国Landsat TM5影像数据相结合、现状调查与历史资料分析相结合等手段和方法,以生态学为基础,对遥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获得所需年份大庆湿地数据,建立动态度模型,简述了大庆湿地近20年来的演化特征及原因。得出人为因子是威胁湿地的主要因子,从而为有效地保护大庆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可持续性地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湿地 RS和GIS 动态度 变化趋势 演化原因
下载PDF
外源植物激素对羊草种子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晓宇 蔺吉祥 +1 位作者 穆春生 王丽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3期11-14,共4页
为了提高羊草种子的产量及品质,在羊草拔节初期喷施赤霉素(GA3)、生长素(IAA)、激动素(KT)3种植物激素,调查羊草单株结实数、粒重变化及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源植物激素对羊草种子形成与种子萌发的影响有所不同。GA3和KT均... 为了提高羊草种子的产量及品质,在羊草拔节初期喷施赤霉素(GA3)、生长素(IAA)、激动素(KT)3种植物激素,调查羊草单株结实数、粒重变化及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源植物激素对羊草种子形成与种子萌发的影响有所不同。GA3和KT均可以显著增加羊草单株结实数和粒重,然而GA3对种子萌发并无显著影响,KT则显著降低了种子萌发的各项指标。IAA虽然对羊草结实数与粒重无显著影响,但是却显著增加了当季种子萌发的各项指标及幼苗根长。因此,喷施外源GA3可以有效提高羊草种子的结实数及粒重,喷施IAA可以显著增加当季羊草种子的萌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外源激素 种子 萌发 幼苗
下载PDF
2016-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郭雯雯 陈永金 +2 位作者 刘阁 宋开山 陶宝先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34-2044,共11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最早获批的国家级城市群,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和工业的集中分布,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论文选取2016-2019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及6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O3)浓度数据,运用克里...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最早获批的国家级城市群,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和工业的集中分布,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论文选取2016-2019年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及6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O3)浓度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6-2019年AQI值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在月份变化上呈“U”型形状,夏季指数值低,冬季偏高;在年时间尺度上,除ρ(NO2)和ρ(O3)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月尺度上,ρ(PM2.5)、ρ(PM10)、ρ(CO)和ρ(NO2)都呈“U”型分布,6-8月浓度较低,11月至次年2月浓度较高。(2)空间上,除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低于周围地区外,长江中游城市群2016-2019年AQI值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ρ(SO2)高值区主要分布于荆门市与江西省鹰潭、萍乡和新余,ρ(NO2)集中分布在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南昌市以及荆州市,ρ(PM2.5)、ρ(PM10)、ρ(CO)和ρ(O3)都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3)PM2.5、PM10、NO2是影响AQI值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并且在春季和冬季相关性较强;在年尺度上以及各季节,ρ(PM2.5)和ρ(NO2)浓度与AQI值都呈显著正相关(α<0.01),对AQI值影响最大。(4)气象因子中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影响最大(α<0.01),其次是日照时数(α<0.05),与AQI呈显著负相关。(5)社会经济因子中工业企业单位数(P=0.660)、能源消耗总量(P=0.456)、第二产业总值(P=0.652)、民用汽车拥有量(P=0.514)与AQI呈显著正相关(α<0.01),其中工业企业的决定系数(R2=0.542)最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气质量指数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