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类兽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1
作者 孔维栋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共9页
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常使用兽药来防治各种禽畜病害,导致大量兽药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含有残留兽药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而造成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养殖业使用的主要兽药种类为抗生素类药物,且用量逐年增加... 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常使用兽药来防治各种禽畜病害,导致大量兽药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含有残留兽药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而造成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危害.养殖业使用的主要兽药种类为抗生素类药物,且用量逐年增加,目前土壤中兽药残留浓度范围为μg·kg-1级到g·kg-1级.在总结国内外及本课题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较为系统地概述了兽药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探讨了今后兽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抗生素类兽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受兽药种类、土壤因子(如有机质含量、矿物类型等)的影响.植物吸收抗生素类兽药可能是主动吸收过程,且大量在植物根系内累积,同时也可在植物地上部累积.抗生素类兽药极易诱导产生大量抗药菌,并可能诱导产生群落抗性(Pollution-Induced Community Tolerance,PICT),将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 生态毒理学 植物 土壤微生物 效应
下载PDF
骨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和降低基因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53
2
作者 林爱军 张旭红 +3 位作者 苏玉红 胡莹 曹青 朱永官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237,共6页
采用分级提取的方法研究了施加骨炭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施加10 mg.kg-1骨炭后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的浓度都显著下降;而加入骨炭后土壤有机结合态Pb的浓度显著上升,表明骨炭可以吸附... 采用分级提取的方法研究了施加骨炭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固定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施加10 mg.kg-1骨炭后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的浓度都显著下降;而加入骨炭后土壤有机结合态Pb的浓度显著上升,表明骨炭可以吸附、固定土壤中的Pb,改变Pb的化学形态,降低Pb的生物可利用性.加入骨炭后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的浓度都显著下降,残渣态Cd的浓度明显上升.骨炭处理对土壤中Cu化学形态的影响和Pb相似,表明骨炭可以吸附固定土壤中的Cu.骨炭处理对Zn也有一定的固定效果,降低了土壤中水溶态的Zn.采用植物彗星实验研究了施加骨炭对土壤基因毒性的影响,表明加入骨炭后减轻了污染土壤对洋葱根尖细胞的DNA的损伤,降低了土壤污染对植物的基因毒性.生物评价和化学评价的结果均表明骨炭是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剂,能有效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对植物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炭 化学固定 土壤重金属污染 DNA损伤
下载PDF
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研究前沿与展望 被引量:70
3
作者 陈保冬 赵方杰 +4 位作者 张莘 伍松林 乔敏 欧阳纬莹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6604-6613,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土壤污染已成为危及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有机污染化合物、病原菌及抗性基因等各类污染物大量进入土壤后,对土壤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土壤污染已成为危及生态系统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有机污染化合物、病原菌及抗性基因等各类污染物大量进入土壤后,对土壤生物系统造成毒害作用,影响到土壤生态功能;另一方面,土壤生物如细菌、真菌、土壤动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土壤污染,深刻影响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在土壤污染修复中具有潜在重要作用。从土壤污染的生态毒理效应、土壤生物对土壤污染的响应与适应机制、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技术等三方面综述了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相关研究前沿,展望了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土壤生物 生态毒理效应 适应机制 生物修复
下载PDF
土壤中总石油烃污染(TPH)的微生物降解与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马强 林爱军 +3 位作者 马薇 CHOI Derek SHIM Hojae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共8页
微生物降解和修复是处理土壤中总石油烃(TPH)污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论文阐述了土壤TPH污染的产生、危害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的各自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方法,论述了土壤中TPH在微生物表面的吸附、转运,在微... 微生物降解和修复是处理土壤中总石油烃(TPH)污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论文阐述了土壤TPH污染的产生、危害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方法的各自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微生物修复方法,论述了土壤中TPH在微生物表面的吸附、转运,在微生物体内的降解以及相关降解酶及基因;详细介绍了电子受体、温度、pH、营养元素等外界因素对微生物修复TPH污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土壤TPH污染的微生物修复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总石油烃(TPH)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修复
下载PDF
土壤铬(VI)污染及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凤花 罗小三 +1 位作者 林爱军 李晓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53-161,共9页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环境中铬(Cr)的污染来源、现状及其对生物的危害,阐述了Cr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转化机理,并重点综述了土壤重金属Cr(VI)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土壤中的Cr(VI)可以在微生物还原作用、生物吸附、富...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环境中铬(Cr)的污染来源、现状及其对生物的危害,阐述了Cr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转化机理,并重点综述了土壤重金属Cr(VI)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机理:土壤中的Cr(VI)可以在微生物还原作用、生物吸附、富集等作用下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从而达到Cr污染土壤修复的目的.此外,针对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微生物修复Cr污染土壤效果的措施,并对土壤Cr污染微生物修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Cr) 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下载PDF
土壤铜污染对植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爱军 王凤花 +3 位作者 谢文娟 董芬 王春艳 魏连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740-21742,21847,共4页
介绍了土壤中铜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包括Cu污染对植物、植物群落、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土壤Cu污染引起的植物毒性受到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土壤Cu污染的环境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 介绍了土壤中铜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包括Cu污染对植物、植物群落、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土壤Cu污染引起的植物毒性受到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土壤Cu污染的环境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在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植物个体影响和群落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铜污染 植物毒性 群落变化 氧化胁迫
下载PDF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的植物根际降解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林爱军 李晓亮 +1 位作者 王凤花 谢文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266-269,共4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多环芳烃(PAHs)累积已经引起了土壤污染,并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土壤环境中,植物根际过程是土壤多环芳烃消除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对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进行了叙述,并...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多环芳烃(PAHs)累积已经引起了土壤污染,并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在土壤环境中,植物根际过程是土壤多环芳烃消除的关键环节之一。为此,对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进行了叙述,并对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生物降解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土壤根际降解在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修复中的作用和多环芳烃在根际降解中的限制因素,指出提高土壤多环芳烃修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高土壤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最后对环芳烃在根际降解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环境 生物降解 多环芳烃(PAHs)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SPAD读数与菠菜硝态氮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艳菊 朱永官 +1 位作者 丁辉 童依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84-487,共4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探讨利用手提式叶绿素计预测菠菜氮含量、硝酸盐含量的可能性。试验分尿素氮4个浓度水平,4个重复,每盆施土2kg。收获期菠菜生物量、叶片和根的干重及含氮量的分析表明,在100mg·kg-1施氮浓度时获得最大生长量和最...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探讨利用手提式叶绿素计预测菠菜氮含量、硝酸盐含量的可能性。试验分尿素氮4个浓度水平,4个重复,每盆施土2kg。收获期菠菜生物量、叶片和根的干重及含氮量的分析表明,在100mg·kg-1施氮浓度时获得最大生长量和最低硝态氮含量。SPAD值与菠菜叶片的含氮量、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表明利用便携式叶绿素计测定菠菜叶片叶绿素的SPAD(Soil-PlantAnalysisDevelopment,土壤-植物分析模式)值对菠菜叶片的含氮量、菠菜硝态氮含量具有潜在的预测作用。SPAD读数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下降,表明还可能用于有效控制菠菜的最佳收获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计 SPAD值 生物量 硝态氮 监测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及在土壤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林爱军 耿春女 +1 位作者 朱永官 童依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75-979,共5页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为彗星实验,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简单、灵敏、可靠的检测细胞核DNA损伤的技术。总结了近几年来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并指出其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彗星实验中,镶嵌于琼脂糖中...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为彗星实验,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简单、灵敏、可靠的检测细胞核DNA损伤的技术。总结了近几年来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并指出其下一步的发展趋势。彗星实验中,镶嵌于琼脂糖中的细胞核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因细胞核与DNA片段迁移速率不同,而形成类似“彗星”的图像。目前采用的彗星实验有多种,可以检测诸如DNA双链断裂、单链断裂、碱不稳定位点等多种类型的DNA损伤。碱性彗星实验因其高灵敏度而被广泛采用。彗星实验的主要步骤包括细胞核悬浮液的获得、彗星电泳胶板制备、细胞裂解、DNA变性解旋、电泳、中和、染色和观察等。目前彗星实验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开始用于环境污染的基因毒性研究和生物监测,并取得了迅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基因毒理
下载PDF
微生物砷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杨婧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61-769,共9页
环境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研究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明确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其转化特征,为探索砷污染治理的方法提供参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微生物对砷的代谢机制不同... 环境砷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研究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明确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其转化特征,为探索砷污染治理的方法提供参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砷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微生物对砷的代谢机制不同将其分为:砷氧化微生物、砷还原微生物和砷甲基化微生物.砷氧化微生物可以将环境中的As(Ⅲ)氧化为毒性较弱并且容易被铁铝矿物吸附固定的As(Ⅴ),因此对降低环境中的砷毒性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对砷的甲基化作用的产物通常为毒性较低的有机砷,因此也被认为是理想的修复环境砷污染的生物手段之一;然而在还原环境中,砷还原微生物却可以将游离态和结合态的As(Ⅴ)还原为毒性更强的As(Ⅲ),从而加重环境中的砷污染状况.由此可见,明确微生物的砷代谢机制及其对砷污染环境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是实现生物修复砷污染环境的必要前提.论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砷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砷的机理及其在砷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微生物 生物修复
下载PDF
(N-[2-(2-氧-1-咪唑烷基)乙基]-N′-苯基脲(EDU)对环境臭氧胁迫下的水稻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佟磊 王效科 +6 位作者 郑飞翔 耿春梅 王玮 殷宝辉 隋立华 王琼 冯宗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72-280,共9页
通过对作物定期喷施不同浓度(0、150、300和450mg·L-1)的N-[2-(2-氧-1-咪唑烷基)乙基]-N′-苯基脲(ethylenediurea,EDU)溶液,研究EDU对环境O3胁迫下水稻"粤晶丝苗2号"(Oryza sativa L.Yuejingsi2)和小麦"北农9549&q... 通过对作物定期喷施不同浓度(0、150、300和450mg·L-1)的N-[2-(2-氧-1-咪唑烷基)乙基]-N′-苯基脲(ethylenediurea,EDU)溶液,研究EDU对环境O3胁迫下水稻"粤晶丝苗2号"(Oryza sativa L.Yuejingsi2)和小麦"北农9549"(Triticum aestivumL.Beinong9549)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EDU的作用效果随观测时期和处理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水稻实验前期,300mg·L-1EDU处理的植株地上生物量明显高于对照;但实验末期,各EDU处理下的水稻地上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和单株粒重均低于对照,其中450mg·L-1EDU处理和对照稻穗生物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小麦实验中,除实验中期150mg·L-1EDU处理外,各观测时期EDU处理下的植株地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尤其在实验末期,300mg·L-1EDU处理下的小麦地上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的下降程度达到了显著水平。由此可知:两个作物品种对环境O3可能具有一定的耐性,因此,EDU的保护作用未能体现;高浓度EDU溶液对作物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O3胁迫下EDU对植物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其抗氧化性和毒性的综合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臭氧 ethylenediurea(EDU) 生物量
下载PDF
我国典型土壤中Co对生物的毒害及其阈值推导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竞元 王学东 +1 位作者 梁力川 段桂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随着人类对钴(Co)元素开发利用活动的增强,土壤Co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对土壤Co的生态风险和阈值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筛选Co生态毒性数据,并结合毒理学实验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我国土壤Co的生态风险阈... 随着人类对钴(Co)元素开发利用活动的增强,土壤Co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对土壤Co的生态风险和阈值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筛选Co生态毒性数据,并结合毒理学实验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我国土壤Co的生态风险阈值。研究结果显示,文献检索和生态毒性实验获得了不同土壤性质下Co对10种生物的10%效应浓度(EC 10),变化范围为7~4696 mg/kg。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建立了8个物种EC 10和土壤性质(pH、CEC、OC含量和Clay含量)以及这些物种自身敏感性k值的关系,得到8个物种的k值在-0.21~1.458,并通过种间外推模型获得无归一化模型的黑麦草及玉米渣矿化k值(-1.207和2.201)。最终获得包含土壤性质和k值的10个物种的回归模型,据此模型将预测的EC 10值归一化到4种土壤条件下。利用物种敏感性分布法推导得到4种土壤条件下Co的生态安全阈值(HC 5),经过老化淋洗因子的校正,在酸性、中性、碱性和石灰性土壤条件下分别为7.3、44、72.08和38.88 mg/kg,该结果可为土壤Co污染风险评价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物种敏感分布曲线 种间传递 生态风险 阈值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蚕豆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旭红 高艳玲 +1 位作者 林爱军 黄益宗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4-278,共5页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包括Cu、Zn、Pb和Cd)复合污染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Glomus mosseae对蚕豆(Vicia faba)生长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生物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包括Cu、Zn、Pb和Cd)复合污染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Glomus mosseae对蚕豆(Vicia faba)生长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生物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却显著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吸收4种重金属元素的作用有差异。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法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叶片的DNA损伤的影响,与重金属吸收的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可显著增加蚕豆叶片的DNA损伤程度,这与接种处理可提高植物的重金属吸收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复合污染 丛枝菌根真菌 DNA损伤
下载PDF
冬氨酸二丁二酸醚(AES)诱导黑麦草提取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效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中秋 席梅竹 +2 位作者 降光宇 黄益宗 白中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7-411,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螯合剂冬氨酸二丁二酸醚(AES)和非降解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调控下黑麦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应.黑麦草于含2500mgPb.kg-1,500mgCu.kg-1,1000mgZn.kg-1和15mgCd.kg-1的土壤中生长45d后,分别施加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螯合剂冬氨酸二丁二酸醚(AES)和非降解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调控下黑麦草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效应.黑麦草于含2500mgPb.kg-1,500mgCu.kg-1,1000mgZn.kg-1和15mgCd.kg-1的土壤中生长45d后,分别施加5mmol.kg-1土的AES或EDTA.结果表明,AES和EDTA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溶液和黑麦草植株地上部Pb、Zn、Cu和Cd的浓度.EDTA对土壤中Pb的溶解能力和对黑麦草积累重金属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AES,前者处理的土壤中水提取态Pb浓度和黑麦草地上部Pb浓度分别达到了15.9mg·kg-1和174.1mg·kg-1,显著高于AES处理的2.6mg·kg-1和44.0mg·kg-1.但AES对黑麦草积累Zn和Cd的促进作用较EDTA明显增强,黑麦草地上部Zn浓度达到了1081.8mg·kg-1,显著高于EDTA的776.7mg·kg-1和对照的389.6mg·kg-1;地上部Cd浓度为1.57mg·kg-1,高于EDTA的1.06mg·kg-1和对照的0.69mg·kg-1.与对照相比,AES和EDTA对Cu在土壤中的溶解和黑麦草植株中的积累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处理无极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螯合剂AES在诱导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尤其是Zn、Cd污染土壤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且与EDTA相比,环境风险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解螯合剂 AES EDTA 植物提取 黑麦草
原文传递
猪场土壤中5种四环素抗性基因的检测和定量 被引量:29
15
作者 吴楠 乔敏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05-710,共6页
近年来由于四环素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诱导了环境中四环素抗性微生物的产生,然而有关四环素抗性基因在土壤中存在、迁移和扩散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论文提取了北京一规模化养猪场周边土壤的微生物DNA,利用普通PCR检测到5种四环素抗... 近年来由于四环素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诱导了环境中四环素抗性微生物的产生,然而有关四环素抗性基因在土壤中存在、迁移和扩散的研究目前还很少.论文提取了北京一规模化养猪场周边土壤的微生物DNA,利用普通PCR检测到5种四环素抗性基因(tet(B/P)、tet(M)、tet(O)、tet(T)、tet(W)),这5种基因都属于编码核糖体保护蛋白的一类.进一步建立了定量PCR程序对这5种基因进行了定量.结果显示,除tet(T)和tet(M)含量接近外(p=0.367),其余几种基因含量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tet(W)的含量最高((2.16±0.20)×108copies·g-1(干土)),比含量最低的tet(B/P)((2.89±0.54)×106copies·g-(1干土))高出约两个数量级.抗性基因tet(W)、tet(T)、tet(M)、tet(O)含量均较高,为猪场土壤中优势抗性基因.这些基因曾被报道广泛存在于猪和牛的肠道中,显示抗性基因很可能是通过基因横向转移(HGT)等机制从养殖动物体内传播到周围土壤中土著微生物体内的.论文所建立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风险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抗性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土壤 猪场
下载PDF
土壤石油烃污染的植物毒性及植物-微生物联合降解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强 张旭红 +3 位作者 林爱军 马薇 Shim Hojae 金京华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4-548,共5页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石油烃污染对玉米和水稻根伸长的影响,并在土壤中接种经过筛选得到的石油烃降解菌,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毒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1000 mg/kg时对玉米的根系生长有...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石油烃污染对玉米和水稻根伸长的影响,并在土壤中接种经过筛选得到的石油烃降解菌,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毒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1000 mg/kg时对玉米的根系生长有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随着石油烃浓度的增加,刺激根长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长受石油烃影响较小。通过对不同处理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种植水稻对石油烃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是不同处理下土壤中的石油烃降解率不同,其中水稻-微生物联合处理下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速率最快,培养期内的降解效率达到5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植物毒性 生物降解
下载PDF
植物硒生理及与重金属交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7
作者 陈松灿 孙国新 +2 位作者 陈正 陈福龙 朱永官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24,共13页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在低浓度时对生物有益,但高浓度时呈现与重金属类似的毒性。植物作为人体硒摄入的主要来源,其硒代谢对于植物硒积累乃至人体硒营养水平十分重要。研究植物硒吸收、代谢和积累机理能指导富硒粮食的生产,是解决人... 硒是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在低浓度时对生物有益,但高浓度时呈现与重金属类似的毒性。植物作为人体硒摄入的主要来源,其硒代谢对于植物硒积累乃至人体硒营养水平十分重要。研究植物硒吸收、代谢和积累机理能指导富硒粮食的生产,是解决人体硒摄入不足/超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土壤硒含量、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分布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对硒的吸收、代谢机理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农业生物强化以及遗传育种生物强化等两种硒生物强化的实践方法,以及利用硒生物强化缓解重金属毒性减少积累;最后,提出了植物硒代谢及硒生物强化研究的前沿问题,以期为改善人体硒营养水平提高人体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代谢 水稻 重金属
原文传递
三七中砷的来源及其健康风险初步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柳晓娟 林爱军 +2 位作者 孙国新 刘云霞 刘文菊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0-771,共2页
关键词 健康风险 三七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评价 原子荧光光谱法 栽培土壤 名贵药材
原文传递
芘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宏波 林爱军 +4 位作者 刘爽 乔敏 冯流 Shim Hojae 金京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3-248,共6页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3株能高效降解四环芳烃芘的细菌J1、J2、J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鉴定,J1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J2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mizutaii),J3属于短短...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3株能高效降解四环芳烃芘的细菌J1、J2、J3,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16SrDNA鉴定,J1属于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aeruginosa),J2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mizutaii),J3属于短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 parabrevis).3株细菌均能以芘作为碳源生长,在含芘50、100、200、500、1 000 mg/L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 d后细菌总数达到最高,在含芘200 mg.L-1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7d的降解效率分别达到53.04%、65.03%、51.02%.3株细菌对培养基具有较广泛的pH适应范围,在芘浓度200 mg/L,pH为4~9的液体条件下,均可生长,且对芘有很好的降解.虽然可以采用芘的二氯甲烷溶液或者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向培养液中添加芘,但是以N,N-二甲基甲酰胺添加的方式芘在水溶液中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更有利于3株细菌对芘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微生物降解 培养条件
原文传递
植物根系细胞壁在提高植物抵抗金属离子毒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旭红 高艳玲 +2 位作者 林爱军 崔玉静 朱永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植物根系细胞壁在抵抗金属离子毒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对金属胁迫下植物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金属离子胁迫下,细胞壁提高植物抗性的机制:其一是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区隔机制&... 植物根系细胞壁在抵抗金属离子毒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对金属胁迫下植物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金属离子胁迫下,细胞壁提高植物抗性的机制:其一是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区隔机制";其二是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适应机制".两种机制对于提高植物对金属离子的抗性均具有重要作用.在探讨细胞壁提高植物对金属离子的抗性机制的同时,还对通过外加手段在细胞壁水平来调节植物对金属离子的抗性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指出通过利用丛枝菌根真菌与大多数植物可以形成菌根共生体的特性,可以从细胞壁角度入手更好地阐述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对金属离子的抗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壁 金属胁迫 丛枝菌根真菌 区隔机制 适应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