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9篇文章
< 1 2 2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布局与初步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黄铁青 赵涛 +12 位作者 冯仁国 丁永建 李凌浩 刘国彬 肖洪浪 陈亚宁 刘庆 王克林 贺秀斌 赵新全 李新 吴青柏 许洪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88-895,共8页
中国科学院于2000—2005年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一期),于"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二期)。在继续深化和扩展西部原有5个典型区域(北方草地、黄土高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岷江上游)生态建设试验示... 中国科学院于2000—2005年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一期),于"十一五"期间继续实施西部行动计划(二期)。在继续深化和扩展西部原有5个典型区域(北方草地、黄土高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岷江上游)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新增西南喀斯特、三峡库区和三江源区等3个试区的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开展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与综合模拟平台建设、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与沙害防治等研究工作;开展太阳能等特色资源开发及其他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的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该计划已按实施方案陆续展开,启动实施11个项目,在试验示范区/点的选定、设施建设、观测、试验、研究与示范等方面的进展顺利,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西部行动计划(二期) 生态 资源
下载PDF
关于加强中国科学院能源工作和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的建议 被引量:1
2
作者 严陆光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保证能源供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我国能源的发展将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已为我国能源发展做出了一些重大贡献。随着我国能源的快速发展,科学院能源工作的发展反而显得缓... 保证能源供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我国能源的发展将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已为我国能源发展做出了一些重大贡献。随着我国能源的快速发展,科学院能源工作的发展反而显得缓慢,支持不足。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的能源工作,提高中国科学院在全国能源发展中,特别是能源科技发展中的地位,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能源 地位 建议
下载PDF
电工装备低频电磁仿真中若干关键问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3
作者 任卓翔 闫帅 +5 位作者 陈志福 徐小宇 付小同 郭泽 周亚星 杨帆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5-923,共19页
低频电磁场仿真是电气装备智能化的基础核心技术。该文基于计算电磁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低频电磁场仿真中若干关键问题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当前数值仿真领域的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低频电磁场计算基本方程及数值离散方... 低频电磁场仿真是电气装备智能化的基础核心技术。该文基于计算电磁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低频电磁场仿真中若干关键问题的发展现状,展望了当前数值仿真领域的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低频电磁场计算基本方程及数值离散方法;其次,对低频电磁场计算中材料建模的均一化、各向异性、磁滞模型等方面开展了分析和探讨;随后,针对空间多尺度、趋肤效应、开放边界以及变形与运动对低频电磁场仿真中网格和离散格式的特殊性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当前电磁-力-热多物理耦合中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数字孪生模型构建中基于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及近期工作;最后,对数值仿真在优化设计、人工智能、新一代仿真软件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当前,多尺度多物理耦合建模仿真方法仍是电磁场计算领域的研究重点。传统数值仿真与新兴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的结合愈加紧密。智能制造和数字孪生等前沿需求下,电磁场计算面临高效迭代仿真和实时仿真的挑战,由物理模型和数据共同驱动的替代建模是解决这两方面挑战的重要手段。工业CAE仿真软件架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我国自主CAE仿真软件核心技术及应用生态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电磁学 有限元 数字孪生 人工智能 工业仿真软件
原文传递
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53 位作者 徐玉杰 陈满 王亮 戴兴建 徐德厚 唐西胜 李先锋 胡勇胜 马衍伟 刘语 苏伟 王青松 陈军 卓萍 肖立业 周学志 冯自平 蒋凯 尉海军 唐永炳 陈人杰 刘亚涛 张宇鑫 林曦鹏 郭欢 张涵 张长昆 胡东旭 容晓晖 张熊 金凯强 姜丽华 彭煜民 刘世奇 朱轶林 王星 周鑫 欧学武 庞全全 俞振华 刘为 岳芬 李臻 宋振 王志峰 宋文吉 林海波 李杰才 易斌 李福军 潘新慧 李丽 马一鸣 李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6-1552,共37页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最活跃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下载PDF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提升综合科研实力——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十一五”期间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情况介绍及举措分析
5
作者 李琳艳 王海峰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4-95,101,共3页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开始筹建,迄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从事电气科学研究的惟一国立研究机构。创建50多年来,电工所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与电气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发展及电气科学前沿研究的任务。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科学研究 科学基金项目 “十一五” 科研实力 基础 资助 高技术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二)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光明 马胜红 +5 位作者 李斌 尚永红 刘鑫 孙李平 张亚彬 熊燕 《太阳能》 2011年第18期24-28,共5页
居民或企业与太阳能承包商签订合同后,承包商将负责一切与许可等有关的程序,并在取得许可后的一周内完成安装。
关键词 质量保障体系 发电工程 分布式 光伏 中国 签订合同 承包商 太阳能
下载PDF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光明 马胜红 +5 位作者 李斌 尚永红 刘鑫 孙李平 张亚彬 熊燕 《太阳能》 2011年第19期6-9,共4页
2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光伏组件、支架、汇流箱、逆变器、储能蓄电池等。图12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框图,黑色部分是已有的国家、行业和地方产品标准,蓝色部分是正在编制中的标准,红色部分是缺少的产品标准。
关键词 光伏组件 质量保障体系 发电工程 质量标准体系 分布式 产品标准 中国 逆变器
下载PDF
基于斜坡和山体的重力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京业 林玉鑫 +1 位作者 邱清泉 肖立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4-933,共10页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实现清洁能源变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电网对各种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规模化储能技术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抽水储能是标杆性的物理储能技术,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且装机容...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实现清洁能源变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电网对各种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规模化储能技术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抽水储能是标杆性的物理储能技术,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且装机容量最大,是规模化物理(重力)储能技术的典范;重力储能是最近引发广泛关注的新型物理储能技术,按照应用场景的不同分为多种技术类型。本文首先介绍了依托山体、倾斜矿井的斜坡重力储能的原理和结构,并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分类阐述,包括依托山体斜坡的抽水储能、轨道式重力储能和缆索式重力储能等技术类型;然后回顾了不同类别依托斜坡重力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并阐述了每种技术类型的优势和不足;据此提出一种更为优化的斜坡重力储能技术——斜坡缆-轨式重力储能技术,不仅融合了斜坡轨道式重力储能与斜坡悬架缆车式重力储能的优点,且避免了两者的缺点;最后概述了当前斜坡重力储能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就其发展与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储能 重力储能 山地储能 可再生能源 电力系统
下载PDF
垂直式重力储能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
9
作者 邱清泉 罗晓悦 +5 位作者 林玉鑫 王青山 李妍 聂子攀 张京业 肖立业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4-945,共12页
基于固体重物的重力储能技术因其不依赖水资源、选址灵活、效率高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可以很好地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对储能技术的需求。然而,由于固体重物的不可流动性和不连续性,... 基于固体重物的重力储能技术因其不依赖水资源、选址灵活、效率高等优势,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北方和西北缺水地区重要的储能技术之一,可以很好地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对储能技术的需求。然而,由于固体重物的不可流动性和不连续性,重物启停和切换过程会对机械传动和电网系统造成冲击,是固体重力储能区别于抽水蓄能的重要特征。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竖井和地面构筑物的垂直式重力储能技术的研发现状和示范工程,并进一步对垂直式重力储能系统垂直提升、水平转移和自动接驳机械传动技术,以及发电电动机和并网控制技术中存在的核心技术难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垂直式重力储能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垂直式重力储能系统尽管技术方案较多,但在重载快速提升和转移、重物启停和切换过程控制、并网控制和能效提升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后续通过技术提升可进一步降低系统建造成本并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寿命,有望在近期获得一定的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储能 垂直提升 机械传动 发电电动机 并网控制
下载PDF
水电工程清洁能源装备、系统与冷却技术研究
10
作者 阮琳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23年第6期F0002-F0002,I0001,共2页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扎实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确定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根据中国工... 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扎实推进落实“双碳”目标,党的二十大确定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根据中国工程院测算,预计到206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6万亿~18万亿kW·h,电能消费比重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90%,这就意味着能源消费结构届时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装备集成度、功率密度的提高,其冷却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 能源消费结构 消费比重 冷却技术 非化石能源 能源系统 清洁能源 碳中和
下载PDF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规划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
11
作者 唐西胜 李伟 沈晓东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8-191,共14页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在源网荷各端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储能的发展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期,如何合理、经济地利用好储能的关键是规划配置方法。在对储能规划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储能投资运营主体...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在源网荷各端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储能的发展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期,如何合理、经济地利用好储能的关键是规划配置方法。在对储能规划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储能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应用场景和运行模式复杂化、储能技术多样化等新变化对储能规划方法的影响;提出了新能源聚集区考虑时空互补和共享机制的储能规划方法、电网侧充分市场竞争下的储能与输配电系统协同规划方法,以及用户侧电、热、氢多元储能合作/竞争共存下的规划方法。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规划,未来应注重电力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体协调性、储能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内生博弈机制的影响,以及规划方案在多目标多场景下的迁移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规划方法 新型电力系统 共享储能 博弈机制 迁移学习
下载PDF
柔直换流阀用相变冷却工质击穿特性研究
12
作者 温英科 阮琳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5-886,913,共13页
相变冷却技术冷却效率高、安全可靠,有望攻克柔直换流阀散热瓶颈,实现其高压、大容量发展,在换流阀冷却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实现相变冷却换流阀绝缘系统可靠设计,该文设计研制了三相态相变冷却工质可调频绝缘特性测试专用平台,... 相变冷却技术冷却效率高、安全可靠,有望攻克柔直换流阀散热瓶颈,实现其高压、大容量发展,在换流阀冷却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实现相变冷却换流阀绝缘系统可靠设计,该文设计研制了三相态相变冷却工质可调频绝缘特性测试专用平台,并以换流阀用相变冷却工质为研究对象,依据换流阀典型运行工况,利用专用测试平台开展了相变冷却工质三相态、50~300 Hz频率范围的绝缘击穿特性研究。得到了相变冷却工质击穿特性随工质相态及电压频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相变冷却工质不同相态的击穿机理,揭示了工质相态和电压频率变化对冷却工质击穿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工作不仅解决了高频下相变冷却工质的三相态耐压测试方法问题,且所得研究成果为相变冷却柔直换流阀的绝缘设计奠定了基础,同时可指导相变冷却技术在其他电力电子器件及装备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阀 柔性直流输电 相变冷却 击穿特性 高频绝缘
下载PDF
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四)
13
作者 陈光明 马胜红 +5 位作者 李斌 尚永红 刘鑫 孙李平 张亚彬 熊燕 《太阳能》 2011年第20期33-35,共3页
2加强过程管理 严格执行现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的过程管理。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的整个流程如图14所示,涉及的环节较多。为保证工程质量,应对工程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确保质量始终受控,尤其是施工环节。
关键词 质量保障体系 发电工程 分布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光伏 中国 过程管理 工程质量
下载PDF
转子温度空间分布差异诱发永磁电机局部失磁特性研究
14
作者 崔刚 熊斌 +3 位作者 李振国 黄康杰 阮琳 顾国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7-2447,I0030,共12页
永磁材料磁特性受工作温度影响较大,高工作温度下存在的不可逆失磁现象是永磁电机高可靠性设计的主要瓶颈。针对内置式磁路结构的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不可逆失磁问题,基于电机全域空间损耗、温度分布的差异,该文提出... 永磁材料磁特性受工作温度影响较大,高工作温度下存在的不可逆失磁现象是永磁电机高可靠性设计的主要瓶颈。针对内置式磁路结构的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用钕铁硼永磁材料的不可逆失磁问题,基于电机全域空间损耗、温度分布的差异,该文提出一种永磁体局部失磁分析模型与特性计算方法。通过磁体虚拟分块法建立基于温度、退磁率等变量的永磁材料磁特性分析模型,利用电磁场和温度场双向耦合的三维多物理场计算方法,得到电机转子永磁体损耗、温度和局部失磁的空间分布特性。最后,通过对一台115 kW、8极永磁电机样机转子永磁体温度和转子表面磁场的实验测试,验证了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为永磁电机局部失磁问题研究及精细化防失磁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双V型磁路结构 多物理场耦合 温度空间分布 局部失磁
原文传递
聚丙烯基薄膜储能的影响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传升 章程 +3 位作者 任成燕 黄邦斗 邢照亮 邵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93-2213,共21页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损耗低、金属化后具有自愈性能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薄膜电容器。目前BOPP薄膜电容器也面临单位体积内储能密度低、高温性能差等问题,无法满足设备集约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亟须开展聚丙...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因其具有良好的绝缘、损耗低、金属化后具有自愈性能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薄膜电容器。目前BOPP薄膜电容器也面临单位体积内储能密度低、高温性能差等问题,无法满足设备集约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亟须开展聚丙烯基薄膜储能密度提升研究。该文首先介绍了影响介质储能特性的极化与击穿机制,为改性方案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理论依据。其次,仔细探讨了现有工业生产工艺所引发的多种不利因素与关键挑战,为改性方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寻找到介入点;深入挖掘了现有调控手段,如基体调控、结构设计优化以及表面修饰等,分析了无机与有机组分掺杂、“三明治”结构、功能层沉积与接枝等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归纳了诸如量子尺寸效应调控等新颖方法。最后,从工业生产角度提出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改性方法并探讨了相应的机制,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 薄膜 储能密度 材料改性 击穿 自愈
下载PDF
电容器用金属化高温电介质薄膜的自愈性能研究
16
作者 朱家峰 佟辉 +2 位作者 曹诗沫 刘俊标 彭文飞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现代电力电子系统的高温应用迫切需要耐高温的金属化膜电容器(MFC)。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温电介质膜具有令人满意的储能性能,但其自愈性能尚不清楚,而该性能是决定高温电介质膜能否应用到MFC中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了聚萘二甲酸乙二... 现代电力电子系统的高温应用迫切需要耐高温的金属化膜电容器(MFC)。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高温电介质膜具有令人满意的储能性能,但其自愈性能尚不清楚,而该性能是决定高温电介质膜能否应用到MFC中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了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醚醚酮(PEEK)和聚酰亚胺(PI)三种金属化高温电介质膜在直流高电压下的自愈性能,具体分析了层间压强、卷绕张力和温度等外部因素对自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I由于碳含量高,在实验中很容易击穿短路导致自愈失败,不适合应用到MFC中。PEEK的自愈性能受层间压强和卷绕张力的影响较大,应用到MFC后需重点考虑卷绕张力和卷绕层数。PEN具有较低的碳含量和优异的脂肪族-芳香族交替结构,且在各项研究中均表现出较为优异的自愈性能。从自愈角度来看,PEN适合成为高温强电场MFC用的绝缘电介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 金属化高温电介质膜 层间压强 卷绕张力 温度
下载PDF
基于定子全浸式及绕组内冷式的蒸发冷却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优化设计研究
17
作者 程自然 阮琳 +2 位作者 杨劼 高剑 黄守道 《大电机技术》 2024年第1期22-28,39,共8页
为了充分发挥蒸发冷却技术在风力发电领域中高效的散热性能以及免维护的自循环特性,本文基于发电机定子全浸泡以及绕组空心导线内冷的两种散热形式,对一系列不同功率等级下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并对不同冷却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蒸发冷却技术在风力发电领域中高效的散热性能以及免维护的自循环特性,本文基于发电机定子全浸泡以及绕组空心导线内冷的两种散热形式,对一系列不同功率等级下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并对不同冷却技术路线下的电机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下不同蒸发冷却系统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及优势;之后基于电磁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发电机电磁参数及温度场的分析计算模型,并基于冷却系统的结构布局分析了不同技术路线下发电机定子的传热特性;最后基于发电机电磁场和温度场的耦合分析建立了风力发电机的优化设计模型,通过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对2MW、5MW和10MW三种不同功率等级下的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进行了以材料和成本为目标的电机系统优化设计。优化结果及对比分析表明,针对兆瓦级直驱式风力发电机而言,采用空心导线内冷式技术更具有设计成本和冷却性能上的优势,本文中的优化方法和策略可以为蒸发冷却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设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 蒸发冷却技术 电机散热性能 电磁参数模型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分时电价的热泵供热系统相变储热应用研究
18
作者 俞金翔 王一波 +1 位作者 国建鸿 张晓宇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9-676,共8页
中国提出“双碳”战略,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供热电气化,降低电供热成本已成为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含相变储热的热泵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利用富余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谷电储热,在可再生能源间歇期或峰电时段放热,实现热电解耦... 中国提出“双碳”战略,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供热电气化,降低电供热成本已成为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含相变储热的热泵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利用富余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谷电储热,在可再生能源间歇期或峰电时段放热,实现热电解耦、削峰填谷,提高系统经济性。基于相变储热装置使用的灵活性,控制策略可根据可再生能源发电特性或分时电价时段动态调整。本研究测试以谷电为主要驱动能源的系统运行特性,分析不同储热时间和储热容量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在青海高海拔地区进行供热实验。结果表明,含相变储热的热泵供热系统比热泵直接供热耗电量成本降低5.28%;储能容量为75 kWh时,通过调节控制策略改变储热时间可使系统能耗和运行成本分别降低5.69%、13.5%;增加储能容量至150 kWh可调节峰谷电用量,谷电占比最高可达84.52%,运行成本可再降低10.04%。含相变储热的热泵供热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合理利用其热电解耦特性可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网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热 热泵 供热系统 经济性
下载PDF
不同老化阶段的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爱东 刘丹丹 +1 位作者 陈永翀 何颖源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4-567,共14页
研究锂离子电池不同老化阶段的热特性对于锂离子电池全寿命周期安全运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了不同老化阶段电池本征热特性参数和产热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进展,厘清相关参数随电池老化阶段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结合锂离子电池热... 研究锂离子电池不同老化阶段的热特性对于锂离子电池全寿命周期安全运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了不同老化阶段电池本征热特性参数和产热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进展,厘清相关参数随电池老化阶段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结合锂离子电池热特性研究的电模型、热模型和老化模型的全面综述与分析,总结了锂离子电池不同老化阶段的产热及温升随环境温度和倍率的变化规律。相关工作可为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热特性变化和热管理策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特性 老化 内阻 产热
下载PDF
新型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设计方法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20
作者 余强 单文玺 +1 位作者 李自豪 雷东强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针对传统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工质运行温度受限,以及真空吸热管表面能流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热应力过大等问题,文章在不改变聚光器结构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的设计方法,通过减小金属内管直径、下移金属内管位... 针对传统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工质运行温度受限,以及真空吸热管表面能流密度分布不均而引起的热应力过大等问题,文章在不改变聚光器结构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的设计方法,通过减小金属内管直径、下移金属内管位置以及在金属内管上方加装双曲线型二次聚光器来提高太阳能聚光比,改善了金属吸热管表面能流密度分布。利用仿真计算方法研究了新型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和传统槽式太阳能真空吸热管相比,该新型结构在仅损失1.88%光学效率的情况下将聚光比从62 kW/m^(2)提升至71 kW/m^(2);能流密度分布均匀度改善了55.05%,提升了聚光-吸热系统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式太阳能集热器 真空吸热管 聚光比 能流密度分布 光学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