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变量辅助的不同地形单元土壤类型数字制图研究
1
作者 叶回春 聂超甲 +3 位作者 张越 周艳兵 王红叶 黄元仿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1-378,共8页
土壤类型图反映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为土壤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基于土壤-环境关系的数字土壤制图方法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土壤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针对不同地形单元的适用性及制度精度仍... 土壤类型图反映了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为土壤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基于土壤-环境关系的数字土壤制图方法是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土壤空间分布信息的重要手段,但针对不同地形单元的适用性及制度精度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研究区,将其划分为山地丘陵区和平原区2个地形单元,基于土壤调查点和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土壤-环境变量关系模型,进行不同地形单元的土壤类型数字制图。结果表明,山地丘陵区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数字制图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分别为100%、93.1%、89.7%和75.9%;而平原区土类、亚类、土属和土种数字制图OA分别为73.7%、55.3%、52.6%和23.7%。这表明在山地丘陵区,环境变量辅助的土壤类型数字制图具有较好的精度,而在平原区,这种精度会显著降低。随着土壤类型分类单元从土类到土种的精细化,环境变量辅助的土壤类型制图精度也逐渐下降。建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山地丘陵区,可以充分利用易获取的环境变量数据来提升土壤类型制图精度;而对于平原区,则需适当增加土壤类型剖面数量以提高制图精度。研究结果为其他地区土壤类型数字化制图提供了实践案例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制图 环境变量 土壤类型 随机森林 地形
下载PDF
基于色度角信息的衡水湖富营养状态监测研究
2
作者 徐耀汉 申茜 +5 位作者 邢晓达 刘慎栋 田东坡 姚月 马鹏飞 姜诺涵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5,共12页
【目的】营养状态作为评价湖库水环境变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对其准确、大范围的动态监测对于分析富营养化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方法】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的色度角信息,构建了适用于衡水湖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并对其精... 【目的】营养状态作为评价湖库水环境变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对其准确、大范围的动态监测对于分析富营养化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方法】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的色度角信息,构建了适用于衡水湖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衡水湖2013—2022年10 a间的营养状态监测,分析了其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关系,对2018—2019年5次生态补水过程进行了遥感监测。【结果】结果表明:(1)该模型较为可靠,决定系数R^(2)为0.79,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0018和4.5%;(2)近10 a衡水湖营养状态得到一定的改善,其空间变化呈现“北低南高”现象。其中,南关闸和南关新闸相对于其他湖体区域营养状态处于较高水平;(3)通过对5次生态补水过程的遥感监测发现,生态补水对于衡水湖营养状态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在进水口的王口闸附近,其对生态补水的响应最为及时。衡水湖营养状态是一个内在、外在、水动力等多因素影响的问题,对于个别区域存在些许波动,仍需进一步研究其内在关系。【结论】通过遥感手段实现对衡水湖营养状态的监测是可行的,能够较好揭示衡水湖营养状态变化整体规律,并实现对生态补水过程的有效监测,为衡水湖湿地水环境监测和营养状态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状态 遥感 时空规律 驱动因素 衡水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哨兵一号全球海量波模式SAR数据的智能应用与科学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臣 李晓明 +2 位作者 李慧敏 訾楠楠 胡清清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1,共17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卫星遥感对地观测重要传感器之一,随着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其在海洋科学应用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特别是欧洲空间局哨兵一号(Sentinel-1, S-1)卫星波模式在开阔大洋持续获取观测数...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卫星遥感对地观测重要传感器之一,随着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其在海洋科学应用中的表现日益突出。特别是欧洲空间局哨兵一号(Sentinel-1, S-1)卫星波模式在开阔大洋持续获取观测数据计划的实施,为全球SAR海洋研究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虽然针对该海量波模式SAR数据发展了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并利用分类结果进行了降雨和海洋大气边界层等科学问题初步诊断,但这些全球海洋SAR数据的巨大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尤其是考虑到S-1已经业务化运行了近10 a,且还会在未来可见的30 a内继续。不同于传统的个例或区域分析,处理分析全球海洋海量SAR数据具有其独特性,往往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方法和大模型技术。本文通过梳理作者所在研究团队过去几年在该方向上的不断尝试,包括但不限于全球SAR海面动力参数反演、海洋大气边界层常见现象观测、上层海洋动力过程诊断和极地海冰与冰山监测等,重点展示全球海洋SAR数据的典型应用场景,讨论其解决海洋大气关键科学问题的潜力,进而总结海洋SAR数据的知识转化和科学服务能力,为建立SAR持续观测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体系提供依据,也为我国未来SAR卫星发展和布局提供方向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 微波海洋遥感 海洋大气现象 海量数据 科学应用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基于FY-3号气象卫星的中国典型积雪覆盖区的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梁 张佳华 +5 位作者 孙中太 刘权 白雲 张莎 杨姗姗 王霄鹏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9-889,共11页
基于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的积雪产品数据(snow cover),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趋势提取方法,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国积雪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覆盖频率(Snow Cover Frequency,SCF)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呈现先增... 基于风云三号(FY-3)气象卫星的积雪产品数据(snow cover),提出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趋势提取方法,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国积雪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积雪覆盖频率(Snow Cover Frequency,SCF)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每年2月、3月SCF达到当年最大;东北的SCF呈显著下降的年际变化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2)中国整体的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Rate,SCR)下降了约1.2%,内蒙古和西藏的SCR下降了约1.5%,其他地区的SCR变化不显著;主要积雪覆盖区的SCR均在2016年发生由增加到减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积雪覆盖频率 积雪覆盖率 经验模态分解 时空动态
下载PDF
一种融合空洞卷积与池化模型的遥感影像水体提取方法
5
作者 赵云飞 薛存金 《电子科技》 2025年第3期40-46,共7页
植被、阴影和云层等同谱异物物体的干扰导致遥感影像水体提取完整性较低、提取效果差。文中提出一种融合多层次空洞卷积和池化模型的遥感影像水体提取模型MAP_UNet(A UNet of Combining Multi Atrous Convolution and Pooling Model)。... 植被、阴影和云层等同谱异物物体的干扰导致遥感影像水体提取完整性较低、提取效果差。文中提出一种融合多层次空洞卷积和池化模型的遥感影像水体提取模型MAP_UNet(A UNet of Combining Multi Atrous Convolution and Pooling Model)。该模型以UNet为基准编解码网络,提取水体的不同尺寸特征,引入双递归残差模块防止出现深层网络梯度消失现象,并使用多模块来融合空间空洞卷积和最大池化以捕捉更大范围的特征信息,进一步加强相邻尺度的特征语义关系。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先进性,利用高分辨率可见光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实验,并与公开深度学习语义分割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AP_UNet模型在提取精度和防止同谱异物体误检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其精确率、召回率、F1-Score和MIoU(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分别达96.20%、92.64%、87.27%和89.10%,相比UNet(U-shaped Network)、UNet++和UNet_ASPP(UNet with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Network)网络均有较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提取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空洞卷积 语义分割 UNet 遥感影像
下载PDF
云南滇中地区生境质量分析及时空演变模拟
6
作者 张锦绣 王濮 +1 位作者 张蓉 李洪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59-69,共11页
为了科学分析和定向预测土地利用演变带来的生境质量变化,拓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以云南滇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6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和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 为了科学分析和定向预测土地利用演变带来的生境质量变化,拓展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手段,以云南滇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6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结合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和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soff(InVest)模型,分析了1995—2020年、2030年、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5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林草地和耕地发展为主,其中林草地是其他地类扩张发展的用地来源。(2)生境质量整体属于中等水平,1995—2010年年度生境质量差异不大,而在2010—2020年出现明显的退化趋势。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格局表现为“西部高、南北部居中、中东部低”的态势。(3)研究区生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生境质量热点分布区域以林地增长、转移区域为主,数据显示林草地面积增加,热点区域增加;生境质量冷点区域的增加、转移主要是因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扩展。(4)利用模型开展不同目的的用地规划模拟,可从空间分布和数量管控上定向改变地类转化趋势,提高生态源地地块生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演变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越 叶回春 +4 位作者 刘荣豪 汤明尧 聂超甲 赵筱舒 薛娇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5年第1期82-102,共21页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的覆盖能力、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已成为盐碱地遥感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多光谱、高...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资源和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遥感技术凭借大范围的覆盖能力、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等优势,已成为盐碱地遥感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了多光谱、高光谱、热红外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土壤盐渍化监测中的应用现状。重点梳理了当前常用的盐分指数、植被指数、敏感波段及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不同方法在盐渍土监测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和监测精度受多因素影响等,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融合多源数据、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等。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精度、优化监测方法及促进盐渍土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遥感监测 光谱特征 反演模型 多源数据
下载PDF
数字地球下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8
作者 金航 闫冬梅 《北京测绘》 2021年第8期1060-1064,共5页
地震快速评估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的“黑箱期”快速获得地震灾情信息。设计并实现一套基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地震应急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该系统采用插件化开发模式,在三维场景可视化及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分析... 地震快速评估可以在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的“黑箱期”快速获得地震灾情信息。设计并实现一套基于数字地球科学平台的地震应急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该系统采用插件化开发模式,在三维场景可视化及交互式图形界面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分析、灾情简报快速产出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实现系统自动化运行,并在结果产出速度上满足地震应急的时效性要求。通过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以及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业务流程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系统的实现,为灾情评估三维可视化提供了支持,以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灾情损失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情快速评估 数字地球科学平台 三维数据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1986-2017年胶州湾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殷子瑶 江涛 +2 位作者 杨广普 黄珏 赵永芳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32,共12页
借助遥感技术能够获取长时序大范围数据的特点,利用1986-2017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通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定量反演模型,分析了32年来胶州湾海域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均水体... 借助遥感技术能够获取长时序大范围数据的特点,利用1986-2017年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通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定量反演模型,分析了32年来胶州湾海域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年均水体透明度的变化范围为1.55~2.55m,且空间分布规律稳定,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季均水体透明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2.09m)、春季(1.83 m)、秋季(1.82 m)、夏季(1.43 m)。利用气象数据及胶州湾流域的土地利用分类/景观格局数据,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影响胶州湾水体透明度时空分布的因素,发现胶州湾水体透明度与入海径流量、降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受到近海养殖区破碎化程度和修建大型人工设施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水体透明度 时空分布 遥感定量反演
下载PDF
基于多源碳卫星融合产品的中国地区XCO_(2)与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震山 绳梦雅 +4 位作者 肖薇 杨凤珠 林彬 徐兴祝 柳艺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53-1063,共11页
准确评估大气CO_(2)浓度和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GOSAT和OCO-2卫星数据融合生成的全球长时间序列、时空连续的Mapping-XCO_(2)产品,研究2010~2020年中国大气CO_(2)柱浓度(XCO... 准确评估大气CO_(2)浓度和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GOSAT和OCO-2卫星数据融合生成的全球长时间序列、时空连续的Mapping-XCO_(2)产品,研究2010~2020年中国大气CO_(2)柱浓度(XCO_(2))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卫星监测人为CO_(2)排放能力.结果表明:Mapping-XCO_(2)与中国大气本底站观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010~2020年中国XCO_(2)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年均XCO_(2)为400.4×10^(-6),年增长速率为2.47×10^(-6);非生长季XCO_(2)异常可刻画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各省级行政区非生长季XCO_(2)异常与人为排放清单EDGAR和ODIA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67;201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城市群人为CO_(2)排放增长率分别为0.12×10^(-6)/a、0.08×10^(-6)/a、0.08×10^(-6)/a.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遥感在监测大气CO_(2)浓度和人为CO_(2)排放时空变化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CO_(2) 人为CO_(2)排放 Mapping-XCO_(2) 卫星遥感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作物病虫害生境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艳艳 张竞成 +3 位作者 沈栋 田洋洋 黄文江 杨小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2-1025,共14页
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开展作物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适合病虫害繁殖和流行的环境区域进行有效表征,为病虫害预测提供重要信息。由于作物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受多种生境因素影响,同时这些生境... 作物病虫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开展作物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能够对适合病虫害繁殖和流行的环境区域进行有效表征,为病虫害预测提供重要信息。由于作物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受多种生境因素影响,同时这些生境因素时空异质性高,难以通过传统气象站点数据、人为调查等方式进行有效表征,为病虫害生境评价带来较大的挑战。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病虫害生境信息表征带来重要机遇。多源遥感信息在时空异质信息表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能与传统气象站点数据形成信息互补,为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提供全面、丰富的信息,支持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本文对多源遥感信息在作物病虫害生境适宜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分析多源遥感数据在寄主作物分布及生长状态、环境气象条件和景观等病虫害生境因子表征方面的潜力,以及大范围生境适宜性评价涉及的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和生态位模型等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作物病虫害生境评价模型构建的框架,并对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为更加精准、科学的区域尺度病虫害防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信息 作物病虫害 因子表征 生境适宜性
下载PDF
新疆地区西昆仑和田玉遥感信息提取与找矿远景区圈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振 荆林海 +2 位作者 施光海 丁海峰 武唅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51,共13页
新疆地区和田玉主要产在西昆仑至阿尔金一带,这些地区属于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难以直接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当前遥感技术已在热液型矿床的找矿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田玉矿床属于热液型矿床,地表会留下明显的矿物蚀变信息,通过遥感信息技... 新疆地区和田玉主要产在西昆仑至阿尔金一带,这些地区属于高海拔和严寒地区,难以直接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当前遥感技术已在热液型矿床的找矿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田玉矿床属于热液型矿床,地表会留下明显的矿物蚀变信息,通过遥感信息技术寻找和田玉矿床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本次研究在西昆仑康西瓦地区,使用哨兵二号、ASTER等多光谱数据和高分5号高光谱数据提取与和田玉矿化有关的蚀变信息,构建了一个以蚀变信息为主的遥感找矿找矿模型,圈定了多处和田玉遥感找矿远景区,并对找矿远景区进行了野外验证。在选取的多个和田玉遥感找矿远景区内,发现了和田玉矿的典型蚀变类型,即蛇纹石化与透闪石化,以及多处出露地表的大理岩和多处正在开采的玉石矿。野外验证结果表明,本次研究采用的和田玉遥感勘查技术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蚀变信息 遥感找矿模型 和田玉 西昆仑 新疆
下载PDF
2010—2017年中国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邢佳丽 史文娇 +7 位作者 郭旭东 王鸣雷 王晓青 石晓丽 张智杰 王玥 冯冬宾 邵景安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 明确典型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有重要意义。以2010与2017年哈长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对2010—2017年三大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的转化,其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海峡西岸城市群(2186.27 km^(2))>山东半岛城市群(1056.45km^(2))>哈长城市群(897.91km^(2));海峡西岸城市群的耕地面积表现为净增长(192.00 km^(2)),其中流失面积为18755.00km^(2),新增面积为18948.00km^(2),而其余两个城市群的耕地变化则以净流失为主。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建设是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气候变暖促进了哈长城市群新增耕地的北移。研究得出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度近30 a空间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雷 傅文学 +3 位作者 孙燕武 荆林海 邱玉宝 李新武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4-220,共7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的长时间尺度空间变化特征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北方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以1985年和2015年2期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选取俄罗...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研究西伯利亚北方森林覆盖的长时间尺度空间变化特征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北方森林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支撑。以1985年和2015年2期Landsat TM/OLI为数据源,选取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为西伯利亚北方森林典型研究区,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得到研究区2期森林覆盖分类图,并采用高分二号(GF-2)影像随机选点验证,分类精度达到94.53%。对2期森林覆盖分类图在N51°~69°纬度范围内以2°为区间进行纬度分割并开展空间叠加分析,定量化分析每个纬度带内森林覆盖空间变化信息及其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30 a来,西伯利亚北方森林变化显著,森林总体覆盖度由1985年的75.42%增加到2015年的80.53%,增加了5.11百分点。同时,不同纬度带林地面积变化率有较大的差异:N67°~69°纬度带林地面积变化率最高,N63°~65°纬度带次之,N57°~59°纬度带最低。总体上看,森林覆盖度在各个纬度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63°~67°纬度带内增加最显著;N57°~63°纬度带森林覆盖度变化相对平稳;而N51°~57°纬度带内森林覆盖度增加量随着纬度的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影像 北方森林 森林覆盖度 西伯利亚 空间变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龙 扈吉萍 +4 位作者 吴文瑾 刘海江 李新武 何金军 蒿承智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4年第2期95-107,共13页
【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核算能够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在支持和维护健康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鄂尔多斯ESV核算,对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 【目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核算能够揭示自然生态系统在支持和维护健康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鄂尔多斯ESV核算,对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通过修正系数修正标准当量价值和构建植被、降水、土壤3种时空动态调节因子,得到鄂尔多斯本地化的时空动态当量因子表,核算2015—2020年鄂尔多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时空动态变化分析。【结果】在2015—2020年期间,ESV总体上从634.04亿元增长至839.06亿元,涨幅达32.34%。从生态系统服务类型看,ESV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占ESV总价值的60%以上;从生态系统类型看,林地的ESV占比高达60%,从387.49亿元增加到499.93亿元,增幅达29.02%。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证实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核算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采用了修正系数和动态调节因子的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在核算小尺度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结论】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范例和启示,ESV核算结果为当地荒漠化修复和生态保护区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核算 时空动态 荒漠化 当量因子法 鄂尔多斯
下载PDF
全球红树林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2
16
作者 常云蕾 廖静娟 张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30-3843,共14页
红树林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了解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开展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及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谷歌地球工程(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全球红树林分布数据和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光学影像特征... 红树林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了解红树林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开展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及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谷歌地球工程(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全球红树林分布数据和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光学影像特征指数数据,结合Theil-Sen中值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全球红树林的时空分布特征、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可持续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全球红树林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总面积减少52174.18km^(2),年平均流失率达1.2%,红树林面积减少最多的地区为东南亚,其次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南美洲和东南非洲;红树林呈退化趋势变化的面积(81.44%)明显多于改善区域的面积(17.43%),其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退化趋势最为明显;2015—2020年全球红树林变化趋势有所改善,有73.85%的区域在未来是可持续的,持续改善区域面积(38.58%)大于持续退化区域面积(33.06%),且改善区域的可持续性明显高于不可持续性,表明2020年之后全球红树林整体上呈改善趋势变化。全球红树林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模式,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沿海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提供重要支撑,对评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Google Earth Engine 时空演变 可持续特征 全球
下载PDF
月基SAR对地观测时空特性研究
17
作者 陈国强 郭华东 +3 位作者 梁达 丁翼星 吕明阳 刘广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1-268,共8页
月基雷达能对地表目标进行长时间大尺度范围的观测。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星历数据,分析了月基合成孔径雷达微波(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平台在不同场景时对地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观测性能的差... 月基雷达能对地表目标进行长时间大尺度范围的观测。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星历数据,分析了月基合成孔径雷达微波(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平台在不同场景时对地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观测性能的差异,结合实际地月相对运动的空间关系完成了月基SAR回波的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月基SAR平台,可以找到位于地表的零多普勒面交线,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较长时间、较大地面范围的周期性观测,用SAR回波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通过研究月基SAR的观测,可以为后续研究诸如地表潮汐运动、极区海冰回弹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基对地观测 合成孔径雷达 空间关系 零多普勒面
下载PDF
基于NoSREx实验的积雪演化及微波辐射分析研究
18
作者 周静恬 邱玉宝 +4 位作者 黄琳 Juha LEMMETYINEN 石利娟 李青寰 施建成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1-1512,共12页
在被动微波雪水当量反演中,积雪物理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影响着反演精度,为理解积雪随时间演化的特征及其对微波辐射亮温的影响,本研究选用2009—2013年北欧积雪实验(Nordic Snow Radar Experiment,NoSREx)积雪地面观测和微波辐射测量... 在被动微波雪水当量反演中,积雪物理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影响着反演精度,为理解积雪随时间演化的特征及其对微波辐射亮温的影响,本研究选用2009—2013年北欧积雪实验(Nordic Snow Radar Experiment,NoSREx)积雪地面观测和微波辐射测量数据,通过雪深和温度把雪期分为积累期(10月—次年2月)、稳定期(2—4月)和消融期(4—5月),发现各个雪期的积雪演化特征为:雪颗粒形状在积累期前期以融态颗粒(Melt Forms,MF)为主,积累期后期和稳定期以圆形颗粒、片状颗粒、深霜为主,消融期以MF为主;整个雪季底层雪粒径从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粒径最大值出现在稳定期的2至3月,约为2.5~4.0 mm,均出现在近地表雪层,而表层粒径较小且较为稳定。通过雪深和微波亮度差(18~37 GHz)的关系分析,表明亮温差在不同雪期对于雪深的依赖关系不同,在积累期和稳定期,雪深变化与亮温差变化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在消融期由于积雪融化的影响,其相关性较差;基于多层积雪微波辐射模型(MEMLS)构建了一维微波辐射模拟环境,模拟表明MEMLS模型在3个雪期的垂直极化10.65 GHz和18.7 GHz模拟结果较37 GHz和90 GHz更好;10.65 GHz V极化在入射角为50°且稳定期时,微波亮温模拟均方根误差(RMSE)结果最小,为2.49 K。3个雪期90 GHz模拟结果水平极化优于垂直极化,由于受表层积雪变化影响,90 GHz模拟结果较不稳定,尤其是消融期时,RMSE最小也达到了42.7 K。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积雪随时间演化的特征及其对微波辐射模拟的影响,表明在被动微波雪水当量反演算法中,针对不同积雪期需要考虑积雪演化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微波辐射亮温 NoSREx实验 MEMLS模型
下载PDF
漓江流域2016–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分布数据集
19
作者 颜业峰 朱岚巍 +2 位作者 吴美青 孙希延 邱玉宝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80-89,共10页
土地利用监测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数据集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经过原始数据定标、镶嵌、裁剪等多项预处理手段,并建立遥感解译标志作为分类训练样本,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桂林市漓江流域2016–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进行... 土地利用监测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数据集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经过原始数据定标、镶嵌、裁剪等多项预处理手段,并建立遥感解译标志作为分类训练样本,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桂林市漓江流域2016–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情况进行分类。结合原始随机检验样本,利用混淆矩阵分析方法对数据集进行精度评估验证。分类结果表明,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效果较为良好,总体分类精度均达到95%以上,Kappa系数均在0.8以上。总体上,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占比在65.2%左右。空间异质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呈现不断扩张的趋势,2016–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由4.17%扩张到5.19%。本数据集可以为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土地利用转移演变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影像 遥感解译 监督分类
下载PDF
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丹丹 贾慧聪 杜恩宇 《安全》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基于北京市1998—2018年发生的43起重大级别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信息,从类型、时间和地点及人群分布3个维度分析其特征,并结合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根据传染病、食物中毒... 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基于北京市1998—2018年发生的43起重大级别及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信息,从类型、时间和地点及人群分布3个维度分析其特征,并结合风险评估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根据传染病、食物中毒、工业中毒、饮用水污染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建立4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体系,利用该体系对43起事件开展评估,结合评估结果提出措施。结果表明:北京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02—2003年间发生较为频繁;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发生事件较多;学校及工作地等人员密集场所容易发生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极高和高风险级别事件集中于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类别。最后从构建全过程风险预警体系等3个方面提出的应对措施,为北京市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特征分析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